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明代茶具的代表

找到约19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具——发展历史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紫砂陶,与瓷器争名,出现了供春和时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由于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而瓷器在景德镇又有创新,成化时的斗彩,嘉万年的五彩、填彩,都驰名于世。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画彩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则是釉上彩,斗彩是在青花器上,再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共绘一体,相互争辉。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成杯一双,值十万钱”。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造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善。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这是和清朝政治体制有关,一大批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陶爱不释手,使得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尤其是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所制之壶尤名于世。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癖好陶壶,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被称为“当世绝作”的“侵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有“石铫式、汲直、却日、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互、棋奁、方壶等,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紫砂器型解说大全,你还有不认识的吗?

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该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石瓢壶

最早称为“石铫”,顾景舟时期后称之“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仿古壶

“仿古壶”圆润精巧,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造型雅致,线条流畅,比例恰当,清雅无双,宁静淡泊。

 

 

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类似古代井旁边之护栏。

 

  

 

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合欢壶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

 

 

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壶型制沉重扎实,有种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

 

 

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容天壶

容天壶是精品紫砂壶的一种,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弥勒佛,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

 

 

 

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其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并以邵大亨的德钟壶最具代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西施壶

徐友泉先生首创,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

 

 

美人肩壶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虚扁壶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逐步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周盘壶

其创制功在曼生先生。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红润,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柱础壶

柱础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汉铎

汉铎,即汉朝之铎,铎为大铃铛、甬钟的意思。

 

 

水平壶

因为喝"功夫茶"时,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为了使壶浸在水中时能保持水平状,故在制壶坯时不仅壶嘴和壶把要协调,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称之水平壶。

 

 

雪华壶

雪华壶又名“雪花壶”,乃顾景舟大师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雪花,又名“六出花”,六角形,犹如天边飘来,一片片,似有若无;轻盈、洁净,顾大师举轻若重,就是要用这雪花之轻,来表现乾坤之重。

  

一粒珠

一粒珠是一种传统壶式,相传是惠孟臣所创。“一粒珠”,顾名思义就是要塑造出如珠似玉般的圆润光洁的效果,这与传统的紫砂圆器的要求相吻合。圆器的造型艺术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

 

 

蛋包壶

因制壶时用砂泥将壶身拍打成圆形,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形,似农家打清水荷包蛋的样子,故俗称“蛋包壶”。蛋包壶是普通人家及农户们常用饮茶之壶,由于携带方便,旧时农民出耕将此壶放在田埂边歇息时饮用,又称“田头壶”,也是土得掉渣的传统式样壶。

 

 

 

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泥质坚结,砂色暗红。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汲直壶

汲直壶是曼生壶式之一,为道光时期典型造型,在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款的传器中,有几件是圆柱体造型的作品。此壶名来自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汲黯性情刚正,被时人称为“汲直”,是后世诤臣的典范。

 

 

 

半瓦壶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由于瓦当壶取线较难掌握,故一般壶匠不敢企及。瓦当壶在配以名家之壶铭,意境更加古补,格调幽雅。

 

 

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莲子壶

莲子壶从古至今都是紫砂壶中一款非常经典的壶型。莲子壶家族,面貌各异。借用佛家的偈语,可谓“莲由心生,心生万相”。

 

 

汉扁壶

汉扁壶式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万泉氏所创作,是受到曼生壶式影响后衍变而来,后又有程寿珍根据前人的经验反复造化、精练而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典造型汉扁壶,与他所创的掇球、仿古构成具有代表性的“寿珍三式”。

 

 

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

 

 

半月壶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所谓“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报春壶

报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紫砂工艺师根据这一民间风俗,凭靠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制做出了报春壶。 

 

竹段壶

 

竹段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竹石图数幅,以达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

 

 

汉君壶

汉君壶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至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为平盖汉君壶,以王寅春所做为最佳器型。其后汉君与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进,经反复提炼,尺度严谨,比例适中。当君壶壶身扁圆,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弯式圆方管流,扁方形圆形耳,盖采用虚嵌式结构,呈圆弧形凸起,桥形钮,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

 

 

鱼化龙

 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是一款经典而传统的造型。壶把满饰鱼鳞纹,壶身为圆形,由几块规则的波浪组成。一面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刻鲤鱼跃出波涛。壶盖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倾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伸出一根细的舌头。倾茶毕,壶持平,龙头缩回,舌头也隐入龙头不见。该壶设计巧思,造型华美大方,刻画精细而不繁琐,块面清晰简洁,线条流畅明快,沉静中透出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鹧鸪提梁壶

鹧鸪提梁壶是提梁器型当中的经典造型,以神似鹧鸪而得名。是顾景舟1983年为陪伴妻子徐义宝赴沪治疗鼻咽癌住在上海淮海中学时所创制的,他在壶底刻下:“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舟记,时年六十有九”。寥寥数语,读来无不令人动容。因而鹧鸪提梁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是方器中经典的器型之一,是著名书画家亚明先生所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制作,合力完成,此后该种款型的紫砂壶皆被称为“亚明四方”。亚明四方作为方器中的经典款,有着古朴典雅的造型,又有浑厚大气的特点。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同时演绎着光素器的独特魅力。

 

 

南瓜壶 

南瓜壶是宜兴紫砂壶花货类经典之作,乃紫砂艺人从大自然汲取灵感所创制的壶型,带有一股来自乡野的清新活泼气息,经艺人加工,又显得玲珑精巧,温雅可爱。壶以瓜体为身,瓜蒂为钮,藤为流把,壶身贴塑茎、须、叶,纹络逼真细致,瓜棱匀称饱满,盖与身上下贯通,弧线优美,和谐自然。 

 

思亭壶 

思亭壶为清代紫砂名家陆思亭所创壶式,此壶已成为特定的形制名称。器形简洁大方,为后世人纷纷效仿。  

壶身如葫瓢,细长的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园球形壶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园包底(一捺底),整器均匀为明接处理手法,细致到位。身筒两侧曲线,自顶部圆钮处流泻而下,壶盖处向外曲张,肩部自然向内弯曲,到腹部则又向外膨胀成一条更大的曲线,钮、盖、腹三段曲线自然流畅,颇有动感且干净利索。可能正因为陆思亭在这壶型上曲线的成功运用,才使其成为一个特定的形制名称吧“思亭壶”。

 

 

 

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此壶型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经典之作。

 

 

八卦龙头一捆竹

“龙头一捆竹”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工整而光洁,意境自然,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壶盖浮雕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此壶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别有生趣,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极品。壶身虽系“打身筒”成型法,但对64根竹都一一雕成圆柱,根据相邻,可又根根相间,丝毫看不出修正的痕迹。在技法上,看似繁琐,实则简洁,从中也体现了紫砂原料优越的可塑性,显示了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文学素养。

 

 

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供春壶的制作有着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壶走向成熟并发展到高峰的开端,而供春壶也已成为中国紫砂壶的一个象征,是中国工艺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制壶艺人供春所制,供春壶最初称作“树瘿壶”,为纪念供春后改名为“供春壶”,此壶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一颗银杏树的树瘿制作而成,他在壶上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此壶却是非常古朴可爱,后来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便闻名于世。

 

 

松鼠葡萄壶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掇只壶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合菱壶

合菱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颇有动感。壶盖上置一莲钮。壶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头尖尖且修长,很是锋利,飞把同样气势挺峭,钢骨尽现。

 

 

宫灯壶

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

 

 

 

大彬如意

大彬如意是一款经典的器型,为明朝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其时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说,时大彬设计此款壶既有“事事如意”之意,又有以三足撑体的“鼎立”寓意。

 

 

上新桥壶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个江南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出现在了茶壶上,始创者顾景舟把它建在了手把和壶盖上,“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提璧壶

提璧壶因其壶盖的盖面形似玉璧又采取提梁的形式而得名。玉璧是依照先民心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制作的。在“璧天相类” “璧圆像天”的观念影响下,玉璧成为沟通天地、象征日月的礼天之玉。《周礼》曰“以苍璧礼天”,玉璧是礼天的瑞信之首。此壶设计构思巧妙,形体端庄周正,造型结构严谨,提梁产生的空间与壶体产生虚实对比,给人以刚健俊逸、清秀挺拔的审美感受。

 

 

 

巨轮珠

巨轮珠又名具轮珠,乃古典传统器型,盛行于清末,尤其出口日本很多,之后又风靡台湾茶界。此款壶型,设计原意本就是实用器型,大口盖便于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壶盖摘拿,都方便自如。尤其古时人泡茶之余,爱把茶壶捧于掌心,摩挲把玩,此类圆形壶,小巧方便,更是适合。

 

 

 

华颖壶

华颖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顾老以一朵半开的花苞为意,基于掇球壶的基础上,加以取舍和扬弃,创出此造型,又与清末陈鸿寿所创曼生十八式中的乳鼎壶相遥相呼应。在古汉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文人将“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即为招展的花意。如此美好的意蕴,能让使用华颖壶的人用得欢心、惬意。

 

 

匏尊

匏尊,亦作匏樽,是匏瓜制成的饮具,也泛指饮具。苏轼《前赤壁赋》有句:“架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讲述了月白风清之际,泛舟江上,举杯邀酌,思接万古的情状。同样,以匏尊作茶具,邀友尝茶,亦能驰骋千古,发思古之幽情也。

 

 

印包壶

紫砂印包壶为明代万历晚期名家时大彬所首创,其壶艺影响后人甚巨。在当时印包茶壶的造型可说十分大胆和有创意。印包壶以其壶体形似包袱,包裹印玺宝诰,亦称“宝诰壶”或“包袱壶”,器形含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而广受欢迎。

 

 

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制成壶后,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却蕴生出美学意味。

 

 

唐羽壶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唐人饮茶与今日沏茶不同,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紫砂器型解说大全,还有不认识的吗?


紫砂壶百科全书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该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石瓢壶

最早称为“石铫”,顾景舟时期后称之“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仿古壶

“仿古壶”圆润精巧,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造型雅致,线条流畅,比例恰当,清雅无双,宁静淡泊。

 

 

 

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类似古代井旁边之护栏。

 

 

 

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合欢壶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

 

 

 

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壶型制沉重扎实,有种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

 

 

 

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容天壶

容天壶是精品紫砂壶的一种,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弥勒佛,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

 

 

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其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并以邵大亨的德钟壶最具代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西施壶

徐友泉先生首创,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

 

 

 

美人肩壶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虚扁壶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逐步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周盘壶

其创制功在曼生先生。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红润,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柱础壶

柱础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汉铎

汉铎,即汉朝之铎,铎为大铃铛、甬钟的意思。

 

 

 

水平壶

因为喝"功夫茶"时,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为了使壶浸在水中时能保持水平状,故在制壶坯时不仅壶嘴和壶把要协调,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称之水平壶。

 

 

 

雪华壶

雪华壶又名“雪花壶”,乃顾景舟大师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雪花,又名“六出花”,六角形,犹如天边飘来,一片片,似有若无;轻盈、洁净,顾大师举轻若重,就是要用这雪花之轻,来表现乾坤之重。

 

 

 

一粒珠

一粒珠是一种传统壶式,相传是惠孟臣所创。“一粒珠”,顾名思义就是要塑造出如珠似玉般的圆润光洁的效果,这与传统的紫砂圆器的要求相吻合。圆器的造型艺术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

 

 

 

蛋包壶

因制壶时用砂泥将壶身拍打成圆形,为了放置平稳,再用手工将壶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间凸出圆形,似农家打清水荷包蛋的样子,故俗称“蛋包壶”。蛋包壶是普通人家及农户们常用饮茶之壶,由于携带方便,旧时农民出耕将此壶放在田埂边歇息时饮用,又称“田头壶”,也是土得掉渣的传统式样壶。



 

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泥质坚结,砂色暗红。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汲直壶

汲直壶是曼生壶式之一,为道光时期典型造型,在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款的传器中,有几件是圆柱体造型的作品。此壶名来自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汲黯性情刚正,被时人称为“汲直”,是后世诤臣的典范。




半瓦壶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由于瓦当壶取线较难掌握,故一般壶匠不敢企及。瓦当壶在配以名家之壶铭,意境更加古补,格调幽雅。



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莲子壶

莲子壶从古至今都是紫砂壶中一款非常经典的壶型。莲子壶家族,面貌各异。借用佛家的偈语,可谓“莲由心生,心生万相”。



汉扁壶

汉扁壶式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万泉氏所创作,是受到曼生壶式影响后衍变而来,后又有程寿珍根据前人的经验反复造化、精练而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典造型汉扁壶,与他所创的掇球、仿古构成具有代表性的“寿珍三式”。



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

 

半月壶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所谓“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报春壶

报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紫砂工艺师根据这一民间风俗,凭靠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制做出了报春壶。 

竹段壶

竹段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竹石图数幅,以达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



汉君壶

汉君壶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至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为平盖汉君壶,以王寅春所做为最佳器型。其后汉君与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进,经反复提炼,尺度严谨,比例适中。当君壶壶身扁圆,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弯式圆方管流,扁方形圆形耳,盖采用虚嵌式结构,呈圆弧形凸起,桥形钮,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

鱼化龙

 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是一款经典而传统的造型。壶把满饰鱼鳞纹,壶身为圆形,由几块规则的波浪组成。一面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宝珠,另一面刻鲤鱼跃出波涛。壶盖呈波涛涌起状,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倾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伸出一根细的舌头。倾茶毕,壶持平,龙头缩回,舌头也隐入龙头不见。该壶设计巧思,造型华美大方,刻画精细而不繁琐,块面清晰简洁,线条流畅明快,沉静中透出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鹧鸪提梁壶

鹧鸪提梁壶是提梁器型当中的经典造型,以神似鹧鸪而得名。是顾景舟1983年为陪伴妻子徐义宝赴沪治疗鼻咽癌住在上海淮海中学时所创制的,他在壶底刻下:“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舟记,时年六十有九”。寥寥数语,读来无不令人动容。因而鹧鸪提梁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是方器中经典的器型之一,是著名书画家亚明先生所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制作,合力完成,此后该种款型的紫砂壶皆被称为“亚明四方”。亚明四方作为方器中的经典款,有着古朴典雅的造型,又有浑厚大气的特点。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同时演绎着光素器的独特魅力。

 

南瓜壶 

南瓜壶是宜兴紫砂壶花货类经典之作,乃紫砂艺人从大自然汲取灵感所创制的壶型,带有一股来自乡野的清新活泼气息,经艺人加工,又显得玲珑精巧,温雅可爱。壶以瓜体为身,瓜蒂为钮,藤为流把,壶身贴塑茎、须、叶,纹络逼真细致,瓜棱匀称饱满,盖与身上下贯通,弧线优美,和谐自然。 


思亭壶 

思亭壶为清代紫砂名家陆思亭所创壶式,此壶已成为特定的形制名称。器形简洁大方,为后世人纷纷效仿。 

 

壶身如葫瓢,细长的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园球形壶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园包底(一捺底),整器均匀为明接处理手法,细致到位。身筒两侧曲线,自顶部圆钮处流泻而下,壶盖处向外曲张,肩部自然向内弯曲,到腹部则又向外膨胀成一条更大的曲线,钮、盖、腹三段曲线自然流畅,颇有动感且干净利索。可能正因为陆思亭在这壶型上曲线的成功运用,才使其成为一个特定的形制名称吧“思亭壶”。

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此壶型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经典之作。



八卦龙头一捆竹

“龙头一捆竹”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工整而光洁,意境自然,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壶盖浮雕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此壶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别有生趣,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极品。壶身虽系“打身筒”成型法,但对64根竹都一一雕成圆柱,根据相邻,可又根根相间,丝毫看不出修正的痕迹。在技法上,看似繁琐,实则简洁,从中也体现了紫砂原料优越的可塑性,显示了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文学素养

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供春壶的制作有着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壶走向成熟并发展到高峰的开端,而供春壶也已成为中国紫砂壶的一个象征,是中国工艺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制壶艺人供春所制,供春壶最初称作“树瘿壶”,为纪念供春后改名为“供春壶”,此壶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一颗银杏树的树瘿制作而成,他在壶上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此壶却是非常古朴可爱,后来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便闻名于世。

松鼠葡萄壶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掇只壶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合菱壶

合菱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通体呈曲线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纵线分割为六个等分菱花瓣,壶身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的水浪,颇有动感。壶盖上置一莲钮。壶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头尖尖且修长,很是锋利,飞把同样气势挺峭,钢骨尽现。

宫灯壶

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



大彬如意

大彬如意是一款经典的器型,为明朝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其时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说,时大彬设计此款壶既有“事事如意”之意,又有以三足撑体的“鼎立”寓意。

上新桥壶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个江南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出现在了茶壶上,始创者顾景舟把它建在了手把和壶盖上,“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提璧壶

提璧壶因其壶盖的盖面形似玉璧又采取提梁的形式而得名。玉璧是依照先民心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制作的。在“璧天相类” “璧圆像天”的观念影响下,玉璧成为沟通天地、象征日月的礼天之玉。《周礼》曰“以苍璧礼天”,玉璧是礼天的瑞信之首。此壶设计构思巧妙,形体端庄周正,造型结构严谨,提梁产生的空间与壶体产生虚实对比,给人以刚健俊逸、清秀挺拔的审美感受。



巨轮珠

巨轮珠又名具轮珠,乃古典传统器型,盛行于清末,尤其出口日本很多,之后又风靡台湾茶界。此款壶型,设计原意本就是实用器型,大口盖便于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壶盖摘拿,都方便自如。尤其古时人泡茶之余,爱把茶壶捧于掌心,摩挲把玩,此类圆形壶,小巧方便,更是适合。



华颖壶

华颖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顾老以一朵半开的花苞为意,基于掇球壶的基础上,加以取舍和扬弃,创出此造型,又与清末陈鸿寿所创曼生十八式中的乳鼎壶相遥相呼应。在古汉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文人将“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即为招展的花意。如此美好的意蕴,能让使用华颖壶的人用得欢心、惬意。

匏尊

匏尊,亦作匏樽,是匏瓜制成的饮具,也泛指饮具。苏轼《前赤壁赋》有句:“架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讲述了月白风清之际,泛舟江上,举杯邀酌,思接万古的情状。同样,以匏尊作茶具,邀友尝茶,亦能驰骋千古,发思古之幽情也。

印包壶

紫砂印包壶为明代万历晚期名家时大彬所首创,其壶艺影响后人甚巨。在当时印包茶壶的造型可说十分大胆和有创意。印包壶以其壶体形似包袱,包裹印玺宝诰,亦称“宝诰壶”或“包袱壶”,器形含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而广受欢迎。


汤婆壶

“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制成壶后,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却蕴生出美学意味。




唐羽壶

《唐羽壶》为光素器形,为创新系列作品中经典之佳作。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唐人饮茶与今日沏茶不同,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