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描写茶苦涩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故宫观茶记——中国茶文化之形成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9月2日至11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起源时代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是说茶作为饮料,发端于神农氏,周公旦作了记载而闻名于天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等人都喜欢饮茶。饮茶形成风气,在唐朝达到了鼎盛,在长安、洛阳两京以及荆州、渝州一带,更是家家户户都饮茶。


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展览现场

茶原产于云贵高原,后来顺江而下传入四川。就在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第二年(永和十年),东晋人常璩完成了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与《越绝书》一起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时,巴国曾经派出军队跟随周武王作战,并参加了在牧野的大决战,为周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就成了周朝的属国。巴国向周王朝进贡,贡品有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等,其中就包括了“茶”。此时巴蜀已成茶业生产中心,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梅维恒、郝也麟在《茶的真实历史》中记载,“蜀人制茶在今成都以南100英里(约160公里)的乐山地区”。巴蜀人民对茶的热衷,至今可从成都一带林立的茶馆中得到印证。茶馆各式各样,已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的装修古朴优雅,一壶茶,三两朋友,临窗而坐,谈商务,叙友情,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有的包间里摆着麻将桌,三五好友一边“搬砖”一边品茶;也有的就在公园里,几百只竹椅露天摆成一大片,蔚为壮观,每当太阳好的日子,成都人都会坐满这些竹椅,一边乜眼晒太阳,一边啜饮滚烫的茶水。十多年前,笔者前往成都,与作家麦家等人小聚,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大众露天茶馆的声威,颇感震撼。四川其他城市的状况,也大抵如此。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蒙顶山是有史以来世界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就开始在名山区境内的蒙顶山栽种茶树。唐宋时期是蒙顶山茶的极盛时期,唐玄宗时期蒙顶山茶被列为贡茶。一直到清代,蒙顶山茶一直是给皇宫的贡茶,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收藏着清宫的蒙山茶,还收藏有来自四川的名山茶、仙茶、陪茶、观音茶、春茗茶、青城芽茶、菱角湾茶、灌县细茶、邛州茶砖等贡茶。此外还收藏有普洱茶等来自云南、贵州的贡茶。这些古老的茶叶,都在“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得到了呈现。


普洱茶

但四川盆地四周被群山所包围,使得茶文化的输出成为一条险途。直到东周末年,公元前316年,周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周慎靓王时期,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只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蜀,把蜀王降为侯,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从而拥有了天府之国的丰厚特产,有了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伴随着蜀国并入秦国版图,茶文化才由蜀传入秦。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已由四川等地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魏国张揖所撰《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荆巴间”,就是四川、湖南、湖北。后面几句,是讲制茶工艺与效用:把茶叶采下来制成茶饼,如果叶子已老,就用米汤来调和,再制成茶饼。每欲品茗时,先炙烤茶饼,使它变成红色,再捣成碎末,放到瓷器内,以沸水冲开,或者加入葱、姜、橘皮,搅拌后饮用。如果用它来醒酒,可以使人精神到难以入眠。

三国两晋,茶的芳香开始缭绕在长江下游。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

《茶经》转引晋代卢琳所撰《晋四王起事》的记载说:“八王之乱”时,晋惠帝被司马伦幽禁于金墉城,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时,宦官用瓦盂盛上茶水,献给晋惠帝喝。

瓦盂,就是盛饭菜的土碗,说明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的,茶具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

这次特展上,展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晋代茶具,有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青釉五盅盘等古老的茶具。

除了上述茶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安徽的珠兰茶、银针茶、梅片贡茶,来自福建的武夷茶、莲心茶、小种花香茶、岩顶花香茶,浙江的龙井茶、阳羡茶、碧螺春茶、灵山茗茶,以及来自江西、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的贡茶。这些贡茶虽然均出自清代,但从中也可以看到茶叶种植已经由最初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辐射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知茶的人

《茶经》中提到的晋代饮茶者中,刘琨位居第一。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友情不一般,以至于常常“共被同寝”,而且都心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一天半夜时分,祖逖闻听荒野鸡鸣,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一起到屋外舞剑练武。从这个“半夜鸡叫”的故事里,脱胎出“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典故。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写:“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愦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大意是:日前收到你寄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所需要的。我心中烦闷时,常要依赖好茶来排解,你可为我多置办些。


仙茶

东晋时,陆纳迁太常,徙吏部尚书,谢安常来串门儿,而陆纳仅以水果和茶水招待。陆纳的侄子陆俶看不过眼,偷摸儿给客人准备了珍馐美馔,他还以为叔父会夸他会来事儿,没想到谢安走后,陆纳把侄子臭骂一顿,说他败坏了自己清廉的名声,还下令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以茶水待客的事例,饮茶已成为精神清洁的象征。

所以,陆羽后来在《茶经》里写道:“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与陆纳同时代的官员桓温也主张厉行节约,做扬州牧时,每次宴请宾客,只摆出七盘茶和果品,再无他物。这事记在《晋书》里。

但在晋代,最知茶的人,非杜育莫属。杜育是西晋一位天才少年,长大成人后,生得一表人才,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代男神的意思。他曾官至右将军,又任国子祭酒,但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他那颗俊美的头颅也在“八王之乱”的刀光剑影中被活活地砍掉了,死时大约只有三十岁,以至于在浩浩一百三十卷《晋书》里,连个传记都没有,只是在别人的传记中,才偶尔露个小脸,比如在《刘琨传》中有记:“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在《苟晞传》中,苟晞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假若他没有写下《荈赋》,他在历史中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留下了一纸《荈赋》,就彻底地改变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足以让杜育这个“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称雄于世,让世人无法忽视他伟大的创造力。《荈赋》全文今已不存,只剩下残编断简,存文如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萧翼赚兰亭图》(摹本,局部)

《荈赋》的伟大,在于它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次完整记述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第20页,三联书店2021年版)。有人从这篇短短的文字中总结出八个“第一”:第一次记载茶的种植生长规模;第一次描述高山环境出产好茶;第一次记载采摘秋茶;第一次阐述煮茶的择水;第一次阐述陶瓷茶器宜茶;第一次描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涉及初步茶道思想与茶美学;第一次阐述茶的功用。

这八个第一,足以令杜育和他的《荈赋》被铭记于史,千秋不朽,因为他是“站在人类茶学文明的原始荒原上,视野之内,再无他人”。

正是有了《荈赋》,人们才把西晋视作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时代。

“这分明是甘露啊”

西晋以来,中国茶文化悄然开启了它的旅程,然而,一直到隋唐以前,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依然是酒,茶还没有占据主流的位置。《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记载,是说东晋初年,司徒长史王濛喜欢饮茶,所以他每次都用茶水来款待客人,然而,那时很多人不习惯喝茶,接受不了茶水的苦涩寡淡,但王濛却热情无比,这让他们感到很痛苦,每次去王濛家之前都会说“今日有水厄”——今天又要体会喝茶的厄运了。


蒙山茶

关于两晋之间酒与茶的双重变奏,邓子琴先生在《中国风俗史》中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第三、第四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到了南北朝,江山变得更加不可复识。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中,茶的命运细若游丝却绵延不绝,饮茶之风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在上层社会和僧道阶层影响越来越大。陆羽《茶经》从古文献中引了这样一条,“《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宋录》中的“宋”,是指南朝宋。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都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之子。他们一起前往八公山,寻访昙济道人。昙济道人不是道士,而是著名佛教徒,“道人”是对修道之人的泛称。昙济道人用茶水来招待他们。刘子尚饮后,说:“这分明是甘露啊,怎么是茶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甘露具有某种特殊的意涵。《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甘露是天地合一的结果,是“因德治而出现的祥瑞”。西汉贾谊《过秦论》说:“甘露既降,朱草萌芽,心不枯萎,绝处逢生。”有了甘露,才有万物滋生,才有人世长寿。莫非这超脱尘俗的茶水就是传说中的甘露吗?

南北朝时期,皇帝王公对茶的崇拜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齐武帝萧赜临死前在遗诏中说:“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在他的灵位上置放杀牲作祭品,只需摆上饼果、茶饮、干饭、酒脯就可以了。

精美绝伦的茶具

犹如暴风骤雨之后是晴空丽日,历经三百多年混战的中国,终于走向了统一和繁荣。三百多年的战争,刺激了这片东亚大陆上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从北方苦寒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黄河边的洛阳,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推行汉文化,同时也在中原文明的精耕细作、细润绵密中,吹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之风、雄悍之力。“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的生命激情,与南方发展得纤细精致、缛丽委婉的情思,忽然得以合流。”(蒋勋:《美的沉思》,第152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邛州茶砖

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中国的河流成为一张彼此交错、可以互相抵达的大网,将曾经破碎的版图,通过漕运经济紧紧连接在一起。在这种物质大流通中,茶文化也获得了向北发展的契机,和姜、橙子、荔枝等“新鲜事物”一起,出现在北方人新奇的目光中,茶这种清淡的饮品逐渐为北方人所接受,“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茶叶市场的大增,带动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茶的真实历史》一书中说:“唐中叶以前,蒙山茶因稀而贵,一匹绢丝甚至买不到一斤茶。随着北方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蒙山茶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数十年后,蒙山新茶在集市上随处可寻。据说,‘关隘而西,山岭而东’的村民可以数日不食,却不能一日无茶。当地有民谚云:‘一个茶芽七粒米。’茶叶质轻,便于运输,不易变质,是很好的经济作物。”

1987年,考古工作队在清理法门寺佛塔时发现了地宫,打开了这座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不仅发现了世上仅存的一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还出土了多件金银茶具,其中就包括了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有茶笼、茶碾轴、茶碾子、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展出这些精美器物,重现了公元9世纪中国茶文化的流光溢彩。

哲学与艺术之饮

在唐朝,酒和诗是那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酒的唐朝,就像没有诗歌的唐朝一样寡然无味。王维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诗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青春、诗歌与酒,那么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这才是大唐气象,那么的雄姿英发、洒脱张扬。


珠兰茶

李白与杜甫的相识,就是在洛阳的一次酒局上。那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一个没有名气的文艺青年。酒局开始后,没有人介绍杜甫是谁,杜甫只能敬陪末座,一言不发,还是李白注意到这个被人冷落的青年,见他风清骨俊、气宇不凡,就向旁人打听此人姓名,听说是杜甫,就主动端起酒杯走到杜甫面前,说:“让我借花献佛,向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杜子美敬上一杯酒。”一句话,令杜甫感动得几乎流泪,由此开启了二人之间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

在唐代,茶宴也在僧人、士人中逐渐流行。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与酒比起来,茶的素洁清淡更能体现精神上的清雅脱俗。唐代画家阎立本绘有一卷《萧翼赚兰亭图》,只是真本已不见踪影,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是三件宋代摹本,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的画面上各有五人,分别是辩才和尚(左侧执挥尘坐于禅榻)、萧翼(坐辩才和尚对面的长凳上)、一名小僧人(在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中位置不同),重要的是,在辩才身后,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都有两名仆人正在专注地烹茶,这个烹茶的场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本中是没有的。其中,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正要搅动“茶汤”,旁边的童子则弯着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然后向宾主敬茶。

春光明媚、清风逐人的日子里,曾任左拾遗、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的吕温与朋友们在一起修禊共饮,客人中有南阳邹子、高阳许侯,还有二三才子,所饮之物,也不再是曲水流觞里的酒水,而是以茶代酒,煎茶分酌,沫浮素杯,色如琥珀一般。吕温信手写下一纸《三月三日茶宴序》,成为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全唐文》中,描写茶宴活动的文章,仅此一篇: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吕温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都作出了生动的描绘。在唐代,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经非常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文人们通过“不令人醉,微觉清思”的品茗活动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中澹闲洁,韵高致静”的心灵境界。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杜牧、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诗人都写过茶诗。宋代欧阳修、蔡襄、苏轼、苏辙、梅尧臣、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也都写过许多茶诗。有学者指出,魏晋至南朝的急遽演变中,华夏道释儒开始融合,茶与主流文化开始融汇,茶宴也正式成型。而到了唐朝,才是茶饮大步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于是,在皇皇大唐的风华中,茶从普通饮品升华为高雅与文化之饮,从解渴之物升华为哲学与艺术之饮。

(展览和展品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作者:祝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8日16版)

(来源:光明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喝了一吨水试完30多款春茶后,来,我告诉你今年普洱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每年的春茶季,除了泡在茶山上10天半个月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试茶了。

最近每天都在试春茶,这是一件令喜欢茶的人又爱又恨的事。

爱是因为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今年古树春茶的详细情况;可以在不同山头的茶里,探寻到它的神秘面纱;可以在花香、蜜香、果香、鲜木香、冰糖甜香里充分调动你的嗅觉、味蕾……

恨是因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喝春茶,喝新春茶,喝到舌头麻木、手脚颤抖、吃不下饭,加上还要写每一款茶的品鉴文,将它们的表现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描写。

最痛苦的是,新春茶喝太多:

一是会只想吃酸的、辣的东西,因为对清淡的食物完全提不起食欲,但为了保持口腔的敏感度,你必须克制对那些麻辣水煮肉、凉拌鸡、烤猪蹄说拜拜;

二是那些茶点热量又高,不吃胃会难受,吃了腰会变粗。春茶一过就是夏天了,那些漂亮的小裙子你只能含泪说再见。

经常有人说:“哎呀,喝茶有那么辛苦,还会瘦?”

当你一天喝了20款新春茶,吃不下饭,加上肠胃稍微有点脆弱的,你拼了命的不想瘦,也会瘦的。

而且除了我们自己的产品要反复试喝外,还要去品来自各个地方盛情难却的茶样。

虽然南茗佳人已经和各个山头的固定茶农形成了稳定的合作,但仍是会有新的茶农给我们寄样,想让我们把把关,能够合作更好。

一个下午喝的春茶叶底

有时候舌头麻木了,想要休息一下,又想起还有别的茶没喝呢,于是吃点茶点,喝点温白开,再继续。

喝了一周的新生茶,就连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温白开都觉得异常亲切。

掌柜甚至说:“水比茶好喝”……可见已是爱恨交织的巅峰了。

稍微缓和下口腔和胃,其实对于试茶,我们既是考官又是享受者。

我们充分调动味蕾、嗅觉、喉咙、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感受这款茶。

于茶而言,也是在进行着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就出局,要说残酷也算。

每一款茶,从干茶到冲泡后的茶滋味,再到叶底,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这款茶的考验。

每一个山头的茶都像一部画卷,从打开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独一无二的山场环境、茶树的生长岁月等,这些都被映射在眼前的这一盏茶汤里,你品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它们。

再加上那时在茶山的情形,眼前的茶也就有了别样的情怀。

试茶季,总共试了接近30个茶园的古树春茶。

易武的 薄荷塘、凤凰窝、弯弓、茶王树、白茶园、麻黑、落水洞、天门山、曼松、桃子寨;

布朗山的 老班章、老曼峨、贺开的曼弄;

普洱的 困鹿山、景迈、黄草坝;

临沧的 冰岛老寨、昔归、冰岛地界、大忠山、小户赛、糯伍;凤庆……

有细腻温婉的,有刚劲直接的;

有山野花香烂漫的,有花蜜甜香厚朴的;

有香韵斐然的,也有山野气韵霸猛劲道的。

你在品它们,也是在进行一场与茶的对话,在这一盏茶汤中,你会感受到这片古茶园的生长环境是否原始自然。

不同的山场也经历了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气候导致了春茶季茶树的发芽时间、发芽情况、制成的晒青毛茶比例、以及茶滋味的不同。

【易武茶】

一向是以“香、甜、细柔、山野之韵”等为特点,今年的春茶目前所试喝的10多款来看,总体风格是汤质细、茶韵劲道。但甜度较去年要高2个度,香气上也要较去年的扬一些。

2020年的勐腊,降雨量要少于2021年,茶树遭受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易武茶中,部分的茶滋味清苦味较甜味重些,像麻黑、弯弓茶的涩感会清晰。

2021年的勐腊,降雨情况要好很多。2月下了几场雨、到3月也陆续下了几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树的干旱情况。

如果茶园所在的地方正好向阳,有雨、有阳光,茶树的发芽时间就会比同一地域的其它茶园要早一些。

弯弓就是一个例子。位于国有林之地,加上茶园向阳,在3月初就有非常少的古茶树发出了一点点的春茶,到3月中旬就已经可以采摘第一波了。

【较为神奇的是布朗山的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布朗山的茶一定是苦重的,但今年的《老班章》、《老曼峨》古树春茶甜度却很高,当你品,若不提前告诉你这是布朗山的茶,你绝对会被你的味蕾所迷惑。

【临沧茶】

从试喝的8款茶来看,茶滋味总体是偏重的,苦涩也清晰,茶韵足。

最核心的原因便是今年的临沧遭遇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临沧降雨量是充足的,相较于同年易武茶区的多个茶园因为干旱,有茶树已经死掉的情况,2020年的临沧茶区要好很多。

但今年的临沧茶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据说一整个冬天下的雨屈指可数。

一直到4月中下旬,古茶树才开始陆续发芽,因干旱减产非常严重,有的古茶园产量创下了近几年的新低。

干旱,阳光辐射强度大,加上大部分的古茶园,如小户赛、冰岛老寨、冰岛地界等都位于向阳坡,坡度陡的可达45°,不易保住水,导致茶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高,这一类物质冲泡后,会呈现苦味和涩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茶滋味重,同时会感受到苦、涩。当然,苦、涩均是可以化掉,这里只是说它的强度。

除去气候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为干扰。我们都在说尊重自然,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分?

2020年疫情爆发,整个茶山几乎没有外来人员。以往被各种车辆拥挤得水泄不通的易武镇,也冷冷清清地。去老班章的路上,鲜少碰到来往车辆。

真好,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来和茶树争夺清新空气了。

加上采茶工难找,很多茶园的茶都没法采摘,给它自己老去。也一定程度上让茶树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2021年,疫情好转了,陆陆续续有外面的人进茶山了。

一定程度上让停滞的茶叶经济慢慢运转起来。

整个大环境是从2018年开始猛地一下干旱,茶树瞬间进入一个渡劫期,到了2019年茶树已经逐渐适应了干旱,但依旧艰难。

2019年的易武茶区处于干旱中期(有点干旱但是又不像2018年那么严重);而勐海、临沧、普洱茶区的雨量相对要充沛一些。

2019年:

易武古树春茶,香气很高扬、茶气非常足;

勐海茶区的老班章古树春茶滋味重,茶气霸猛;

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香气高、柔润度好;

普洱茶区的古树春茶则是香气锐、甜度好。

综上所述:回看近3年,易武、勐海、普洱、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因气候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19年,易武茶区的干旱来到一个适应期;而其它三个茶区干旱程度不那么高。

2020年,易武茶区的干旱已经很严重;而勐海、普洱处于中度干旱期;临沧降雨量要好于其它茶区。

2021年,易武茶区终于告别干旱;勐海、普洱也有适量的降雨;临沧处于严重干旱。

但,2021年的新古树春茶,以易武茶为例,浓甜、香丰、山野之韵清劲。经恰当存储,又将是另一种迷人茶滋味。

清代普洱府贡茶的品种和皇室风尚——普洱府贡茶缘由考(上)

  清代普洱茶作为皇朝贡品,起始于何年有待进一步考证,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每年向朝廷进献(岁贡)。北京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对普洱贡茶做过考证研究,他曾于1993年4月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现从“贡茶品种”“贡茶受宠”“贡茶采办”“贡茶国礼”“贡茶影响”等方面,据笔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贡茶品种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规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其后,清政府又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载,每年贡茶为4种:团茶(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5两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另外,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

清光绪年间普洱贡茶

  思普区(今称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唐南诏时称银生节度地)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清《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唐代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换马匹,即“茶马贸易”,茶名可能当时称“银生茶”。茶马贸易使云南普洱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普洱府六大茶山,声誉远播。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中,第一次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此后各种史料亦见有普洱茶名记载。

  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9土司及攸乐土目共8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厅辖区内。于是普洱府的思茅厅成了六大茶山茶叶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同年,奏经朝廷批准征收茶捐,《大清会典事例》称:“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团为一筒,重四十九两(折合现在的3.6市斤),征收税银一分,每百筋(即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折合现在的105.2市斤),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执照)三千(折合现今3582担)颁发各商,行销办课(税收),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清光绪年间的普洱金瓜贡茶

  清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普洱茶的购销,鄂尔泰总督于雍正七年(1729年)即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政策,不许私自买卖,以独垄其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上欢心,岁岁如此。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按例恭进”的贡茶有:普洱小茶400圆,普洱女儿茶、蕊茶各100圆,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盒。故精制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岁进皇宫的贡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贡茶而在海内外享有更高声誉。

普洱府贡茶受宠缘由

  普洱茶作为贡茶进入北京清宫,皇室成员都要品尝,经过与各地送来的贡茶比较,发现普洱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叶种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睐。究其原因,在于普洱茶是深山老林原始大森林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疗、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这些特性,明清时代的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代崇祯进士、懂医学的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写道:“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乾隆年间学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该书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思茅厅采访》云:普洱茶“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这些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生活需要,因而使普洱茶成为皇室饮茶首选。

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普洱贡茶奏折

清代皇室饮用普洱茶的风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肉食占比较大,进入北京成为帝王贵族后,养尊处优,珍馐佳肴无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这种特性,于是上贡的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贵族们的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的,有用于熬奶茶的,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噪,社会咸闻。经历代地方官吏“认证”和民间品评,云南普洱茶确为我国后发酵茶中的极品,从清雍正初年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近200年,成了皇室钟爱的佳茗。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对普洱茶有所见闻,他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描写到喝普洱女儿茶助消化的事。那是贾宝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为宝玉做生日,很晚没睡,荣国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位老婆子来怡红院查夜,见大家没睡,催促早睡。宝玉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女儿茶亦为普洱名茶,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代上层人士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宫钟爱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故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之说,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反映出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饮茶时尚。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代宫廷皇族和社会上层人士之家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民国以至20世纪60年代。对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8年的宫女金易、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能解油腻。”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证实,云南普洱茶是清朝皇室成员心目中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衡量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后来当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的溥仪先生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是满族人,两人交往颇深。1966年在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两人常在一起工作,任务完毕,老舍亲自送溥仪回府,溥仪则留老舍小憩,品茶叙谈。一次老舍问及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由此可见,皇帝也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成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能够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黄桂枢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来源:云南理论网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