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勐腊古茶树

找到约21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内幕:这是版纳茶区所有古茶树资源的数目(真相探秘)

让你大跌眼镜的是

古树茶真没那么多,树也没那么老。

本文以西双版纳州境内分布的古茶树为例,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古茶树资源的数量、树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初步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为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资料支撑。

1、自然概况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99。56~101。50E,21。08一22。36N,属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区。全州总面积有I9582.45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有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l℃,年均降雨量在1200nq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2%一85%,植被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非常适于林木生长。

古茶树的界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界定:“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

本次调查以西双版纳州内分布的古茶树、古茶树群为对象。

1.2.2调查方法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古茶树分布面积大、分布不均匀的区域,采用线路调查,即在调查范围内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路线,沿着路线调查;对于古茶树分布面积不大的古茶园区域,采用样地调查法,即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地块,设置样地1600m(40m×40m)进行调查。其中对古茶树种名有疑问或难以确定的,采集标本送上级专家鉴定,地理坐标采用卫星定位仪(GPS)定位,树龄主要根据文献、史料、传说、走访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推算确定,树高测定采用测高器、高竹杆和目测3种方法测定,胸径、冠幅用皮尺测定。

1.2.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古茶树的种类、数量、树龄、生长势、树高、基围(地围)、冠幅等;古茶树群落面积、四至界限、古茶树密度、郁闭度、平均树龄等;古茶树分布格局类型、所处的行政位置、地理坐标、海拔、地形、土壤等;古茶树的保护管理权属、保护管理单位或人、保护管理现状与建议、古茶树历史与传说等。

2、结果与分析

2.1古茶树种类组成

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鉴定和资料核实,表明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品种丰富,类型多样,有野生型、栽培型,有大叶类、小叶类,有乔木型、灌木型等多种类型。根据张宏达¨副山茶属分类系统,全州古茶树分属3个茶系、7个种和变种即:普洱茶(Ca—melliaassamica.vat.sin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茶(Camelliasinensis)、勐腊茶(Camelliamanglaensis)、滇缅茶(Camelliairrawadiensis)、多萼茶(Camelliamuhisepala)和苦茶变种(Camelliasinensisvar.kucha)。

对古茶树典型植株调查显示,其中普洱茶6O株,占调查总数的63.83%,大理茶15株,占调查总数的15.96%,茶、苦茶变种、勐腊茶和滇缅茶分别为8、6、2、2和1株,各占调查总数的8.51%、6.38%、2.13%、2.13%和1.06%。

由此可见,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以普洱茶和大理茶为主,普洱茶是当地民族驯化出的优良树种。大理茶为本地树种,分布于原始森林中,以群落形式存在,长势强盛,在茶组植物演化方面属于较原始的五柱茶系类群引;滇缅茶和多萼茶则以单株散生,植株稀少,分布零散;茶种(倚邦小叶茶)的来源众说纷纭,是否为云南原生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2古茶树年龄结构状况

通过对西双版纳州1市2县古茶树的逐一现场“每木调查”,并根据文献、史料、传说以及走访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94株代表性古茶树的树龄,其中树龄超过1000a的有2株,占2.13%;树龄在500—1000a的有6株,占6.38%;树龄在300_~499a的有13株,占13.83%;树龄在100—299a的有73株,占76.66%。

按照全国古树保护级别划分,属一级保护的古茶树有8株,属二级保护的古茶树有l3株。所调查的古茶树都是各地区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植株,其中树龄最大的为野生型古茶树“巴达茶树王”,其树龄达1700多年,其次是栽培型古茶树“南糯山茶树王”,树龄达800余年。而古茶树群落的平均年龄在200年左右,即低龄级古茶树数量占有绝对优势。整体而言,西双版纳州古茶树树龄越高,数量越少,呈金字塔型,反映出古茶树后续资源较丰富,如科学保护,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

2.3古茶树维置指标状况

古茶树属于顺山坡、满天星式的种植,其树高、冠幅相差较大,从表3看出,西双版纳州古茶树树高一般在10.0m以下,占调查总数的75.53%,树高在20m以上的多为野生型古茶树,占的5.32%;古茶树基围在1.5m以下的较多,占77.65%,基围在2.5m以上的有3株,占3.19%;古茶树树冠直径集中在3.0~7.0m之间的范围内,占72.34%。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92.55%的古茶树生长势处于健壮,7.45%的古茶树长势较差和濒死,少数树龄较大的古茶树植株枯梢多,树体残缺、有空洞等不良现状,如巴达l号古茶树,分布在海拔1910m的森林中,古茶树基围达3.14m,距地面1m左右有紧密并生的一级分枝4枝,发现时树高32m,后被狂风所折,现高只有15m,而且树干有空洞,长势逐渐衰弱,有衰忘之虞;最早发现位于勐海县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发现时树高5.5m,基围1.38m,已于1994年枯死,现已无法核查。

2.4古茶树资源分布状况

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分布范围广,现存古茶树资源总面积5494.Ihm【1公顷=15亩=100㎡*100㎡】82410亩,比1950年(8666.7hm129990亩)减少了3172.6hm47580亩。从行政区域分布来看,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州l8个乡,59个村(表4),勐海县古茶树资源面积最大,且分布集中,多以古茶山连片分布,共有2932.7hm43980亩,占全州的53.4%,分布于全县的11个乡镇37个村;其次是勐腊县,共1816.9hm,占全州的33.1%,主要分布于象明和易武2个乡镇的8个村;景洪市古茶树资源面积较少,分布零散,共744.5hm,占全州的13.6%,主要分布于基诺乡、勐龙镇和勐往乡的14个村。

从地理环境分布来看,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从海拔880m到2200m都有分布,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1800m的山区、丘陵地带,属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土壤主要有红壤、赤红壤和黄壤,古茶树处于次森林中,以群落形式存在,呈块状分布,如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南糯山和布朗山等古茶山是古茶树资源的主要分布点,成为中国优质普洱茶主要产区。

野生茶树分布于海拔1800~1900m的森林中,处于自然保护区内,以群落状分布,如巴达野生茶树居群、格朗和野生茶树居群和勐宋野生茶树居群。

另外,在调查时还发现,当地民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有在村寨附近保留和种植古茶树的习惯,因此,少数古茶树以单株分布于村寨周围、风水林、路边和庭院内,形成古茶树与人、家禽共生的景象。由此可见,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和半山区。

比如贺开曼迈村有4200亩,曼竜老寨1350亩,班盆村90亩古茶园,老班章4485亩,新班章村1380亩,老曼峨村3205亩。南糯山12000亩,易武倚邦2940亩……

表4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分布状况(可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下图单位为公顷,1公顷=15亩=100米*100米

@本文资料源自百度文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罗向前,李思颖 ,王家金,陈啸云,梁名志,周玉忠,蒋会兵。

 

我国首部古茶树保护条例出台,内容都说了啥?

 

18日,记者从临沧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条例》将于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出台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古茶树资源提供了依据。

 

《条例》是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后,特别是临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确定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条例》共5章30条,分别从总则、古茶树保护和管理、古茶树利用、法律责任、附则五个方面规定了立法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村(居)委会的职责,明晰了古茶树保护和管理的方法、措施和责任、禁止和限制的行为;规定了执法主体的职责、权限等。《条例》内容较为完备、权责明确、规定合理、程序清晰,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

 

《条例》从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部门和茶叶管理机构、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古茶树保护、古茶树利用五个方面作了规范。

 

据了解,临沧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市有野生茶树面积约40万亩,人工栽培古茶树面积约11万亩,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多年来,随着古茶树茶叶产品价格提升和人们对其经济价值变化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伐树采茶、修枝采茶和采挖移植古茶树的现象,古茶树资源遭受破坏的程度日趋严重。加强古茶树保护,妥善解决在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根据国家、省现行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符合临沧实际的古茶树保护地方性法规非常必要。

 

【新闻链接】

 

《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相关知识问答:

 

作答部门:市林业局

 

1.《条例》中提到野生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请问二者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答:《条例》中提到的野生茶树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茶树,不分树龄大小;栽培型古茶树是指树龄一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茶树。

 

二者的关系是:野生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都纳入《条例》规范管理的范畴,都称为古茶树。

 

他们的区别是:野生茶树是天然生长形成,不受树龄限制,而栽培型古茶树是由人工种植形成,且树龄100年以上。

 

2.临沧市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答:主要分布在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范围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海拔1050~2720米之间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和永德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

 

3.野生茶树有哪些管理规定?

 

答: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茶树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摘、加工、销售。

 

非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茶树适用《条例》管理。

 

作答部门:市茶办

 

4.临沧古茶树资源稀缺珍贵,请您介绍一下临沧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有哪些?

 

答:临沧市现存的栽培古茶园有11.12万亩,八县区均有分布,其中,凤庆3.9万亩,云县2.3万亩,临翔区0.9万亩,双江2.9万亩,耿马0.2万亩,永德0.5万亩,镇康0.4万亩,沧源0.02万亩。主要栽培种为普洱茶和大理茶,有少量茶、五柱茶、滇缅茶、勐腊茶、厚轴茶和大苞茶,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种。最具代表性的栽培古茶园、古茶树有:云县白莺山古茶园、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双江冰岛古茶园。其中,云县白莺山古茶园反映了野生茶树驯化演变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是茶树种质资源宝库和茶树起源演化的活化石,被誉为“茶自然历史博物馆”;风庆香竹箐古茶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树,被录入“最大的古茶树(栽培型)”基尼斯记录。双江冰岛古茶园是著名优良品种勐库大叶茶的原种园,是云南大叶茶的发祥地之一。

 

已查明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和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分布范围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m至2720m之间,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大理茶树分布,分布面积超过37.6万亩,均为大理茶。最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双江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和永德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双江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也被鉴定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抗性最强、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5.作为全市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保护和利用是否存在矛盾?您认为在保护好古茶树的同时,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古茶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答:“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条例》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出发点。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是有机的统一。在古茶树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可以从茶产品开发、古茶树品牌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茶文化挖掘、茶旅游景观打造等方面多做研究、多下功夫,以古茶树优势资源为标杆,叫响地域品牌,带动全市茶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于: 云南日报、中国茶产业观察

悠悠茶香 西林有为——记《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一周年

2023年3月1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条例》的牵头起草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一直奔走在各州(市)县乡(村)解读条例,助推《条例》的贯彻落实。

01开展《条例》的现场阐释和宣讲

2023年2月27日,在《条例》实施前夕,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专家蓝增全教授受邀参加勐海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为全县乡村党总支书记以上干部专题宣讲《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蓝增全教授从“云南为什么要立法保护古茶树”“保护的对象是什么”“保护的原则是什么”“怎么保护”“禁止、限制性行为及处罚”等5个方面,对《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深入阐释,为贯彻执行好《条例》提供指导和启发。

2023年3月29日,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调查了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野生古茶树群落、勐海县西定乡布朗西定村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并在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古茶园做《条例》的现场宣传。


现场宣讲

2023年7月至9月,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联合民盟云南省委组成调研组,邀请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参加调研,围绕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情况,先后赴普洱、版纳、临沧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情况调研报告》。12月14日政协云南省委员会办公厅呈报调研报告至省委办公厅并获得肯定性批示。

2023年6月1日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邀请,西南林业大学委派蓝增全教授参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专题座谈会。蓝增全教授结合学校在景迈山古茶林开展的调研活动,结合跨度20年的古茶园样方调查数据,提出了做好即将成为世界遗产的古茶园的可持续利用规划;建立稳定的科技保障体系,相对稳定的科技专家队伍和实时监测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结合世界遗产保护规则建立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等3点建议。

02一叶好茶,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

2023年1月3日至12月25日,古茶树团队深入茶山乡村、茶企车间,结合《条例》贯彻落实,指导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古茶树团队深入云南石林、易门、新平、宜良、勐海、景洪、勐腊、腾冲、元江、麻栗坡、云县、澜沧、双江、昌宁、镇沅的50余个乡村,系统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收集96棵典型古茶树单株科研素材;指导130余名茶农如何做好古茶树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研究团队还走进大口村初制所、云易春茶场、宝洪茶公司、雨林古茶坊、俊仲号、臻字号、龙园号、和饮号、高黎贡山集团、鹤益茶庄等20余家茶企和专业合作社,查看基地及车间,了解生产加工情况,将团队研究成果10余项无偿用于茶企提升加工工艺,分析30余个茶样产品,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品质、平均帮助茶企实现年均增收5万元,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03讲好中国茶故事,讲好云南茶篇章

2023年5月,在“521国际茶日”,西南林业大学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广播电视台主办“共饮一杯中国茶、古茶树保护宣传日”活动。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3》,正式上线“中国古茶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为“国际茶日”和云南省第一个古茶树保护宣传日举办古茶树保护论坛。

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的起源、种植、贸易以及茶文化领域传播主导地位。申遗成功是云南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辉煌成就,申遗过程也留下了西林人的坚实足迹。早在2001年,古茶树团队就开展了“澜沧县景迈万亩古茶园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2022年8月,时隔20年之后,联盟主任郭辉军教授、秘书长蓝增全教授率领团队再次对这些样方进行复查。两次调查数据说明景迈山世居民族以他们朴素的生态观,保障了“山水林田湖”共生和谐的大格局,同时在森林中植茶,保存了森林结构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这些传统知识体现了世居民族在土地利用和村寨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调查数据为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持。无论是申遗的路上还是申遗成功后,联盟团队积极投入宣传,在中国之声、省(市)媒体分析解读遗产的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


2023年9月联盟古茶树团队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接受媒体访谈

经过大量调研和数据分析,蓝增全教授团队针对《条例》宣传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职能部门制定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体规划,以贯彻《条例》为抓手,加大现有政策规定宣传力度,让政策规定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群众。定期开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源”科普教育活动,制定方案,编制教材,培养师资,深入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讲好中国茶故事的云南茶篇章,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共同参与古茶树保护的良好氛围。在发扬茶文化方面,深度挖掘古茶文化,探究茶的物质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研究与文旅相结合,将“澜沧江孕育茶文明”作为中华茶文化的“根”深度挖掘,成为云南文化的重要拼图。


2022年8月联盟古茶树团队复查景迈山古茶林样方

不断提升古茶树保护科技含量蓝增全教授团队建议要建强云南古茶树保护科技队伍,加强高校间、高校与院所间合作,培养科技创新队伍,推进基础科研在基层落地。组织力量攻关无损茶树树龄检测、古树茶品质生态响应机制、茶树单细胞离体再生等关键技术。

蓝增全教授团队融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与西南林业大学已有的古茶树大数据平台,建设更为精准、完善的古茶树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完善溯源体系,开发资源调查和在线登记功能,对古茶树资源分布、数量、生长状况、经营权、产量、环境因子等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管理,支持公众查询,实现信息公开。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集成科技力量,打造一流平台”的要求,以建立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率先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除此之外,在云南省林业主管部门两次古茶树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分批次开展以古茶树为主题的森林资源专项调查,野生茶树群落可参照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的专项调查模式,古茶园(山、林)可参照景迈古茶林的模式。同时,特别关注自然保护地内尚未摸清的资源查遗补漏。针对以古茶树资源为主的云南茶树资源优势,按资源分布格局规划布局云南茶树资源圃(库)建设,建立国家、省、州(市)三级圃(库),策划建立支撑国家茶产业和世界茶产业的良种基地。

景迈山古树茶,茶香四溢,一片片古茶林郁郁葱葱。保护古茶树,西南林业大学一直在路上。

来源:云南网 记者 沈艳,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