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蒙古族的早茶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喝茶忆往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沂蒙山区看望一个多年朋友的老父亲。

也许是朋友早就给家打过电话的缘故,远远地在离朋友父亲家的路上,我就发现了他翘首期盼的老父亲,老人在临近路口的位置上等待着我们,也不知道他在路口等了多长时间。也许是离外多年的缘故,见到朋友的父亲,心里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也似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样的伫立街头,一样的舐犊情深,一样的含辛茹苦,一样的望子成龙,一样的人前满足,一样的背后孤独,一样的渴盼团聚,一样的忍受着离别的无奈。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也许是自己也早已成为父亲,才更多地理解了父母,才懂得了儿女在父母眼中的位置,也知道了如何才能让父母欢心。多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涯,已使我和朋友结下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某种程度上讲,去看望他的老父亲,也有一些替久不在家的朋友尽点孝心的意思。

朋友的家,就坐落在一座山脚下,木制的窗户、红砖、红瓦和木板子夹成的篱笆墙,看上去至少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已赶不上时下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这老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尽管两个家庭的环境、背景和人员组成截然不同,但我好象也看到了彼此童年的影子。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这里的鸡、这里的鸭、这里的犬吠……,都是这么的熟悉、这么的自然、这么的亲近。

朋友父亲热情地把我们引到家里,屋里已摆放好炒好的瓜子,还有两盒平时舍不得抽的名牌香烟。老人殷勤地让我们抽烟,见我们都不吸烟,又失落般张落着沏茶,好象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不会抽烟似的。这时,我注意到了这把用来沏茶的茶壶,这茶壶是现在市面上少见的紫砂壶,可能经常沏茶的缘故,壶把和壶盖已被手磨得发亮,无言地述说着历经的沧桑。看着朋友的妹妹(已经是5岁孩子的母亲),打开铁制的茶叶盒子,取出一撮说不出名字的茶叶放进茶壶,又倒入暖瓶里的开水。她拿出事先洗得透亮干净的茶杯,一一在圆桌上摆好,又把茶壶里的水轻轻倒入一个茶杯,接着把本以为要呈给客人的这第一杯茶水又重新倒入壶内。少许时间,她才开始逐个往茶杯里倒水,茶翻滚着透露出清澈的绿色,随着袅袅的热气飘出淡淡地茶香。不知什么感觉,我突然象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和童年的老屋,是这茶香引起了我久违了的思绪。在这沂蒙山深处,依然保持着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沏茶的程序,这一古老而又简单,又容易引起人们回忆的喝茶待客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茶道的雏形,还是茶道的简化,但来客人敬茶、喝茶分明传递着待客的基本礼节,保留着、延续着农村古老的待客风俗。当然,茶叶的好坏也反映了主人家的经济状况,但不管如何,家里来了客人,喝茶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或说是重要内容。喝茶就象宴客必有酒一样,传递着主人好客的心情,承载着主人和客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我喝茶的历史,还要追溯至上小学或是刚记事的时候开始。那时,爷爷有一手好剃头手艺,年轻时就四处奔波,大半辈子的漂泊,已经过上了含饴弄孙、子孙绕膝的田园生活。家里说不上富有,但爷爷有存款、爸爸在村里党支部书记、妈妈会给村里人做衣服,这些已足够让村里人羡慕。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是贫困的,但我们家里的这帮小孩子们,却并没有感到经济上的拮据,可以说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童年生活。

上学了,课间休息时间,我和弟弟妹妹约好似的跑回家,因为爷爷早算好了时间,已经把茶沏好,凉在家里院子中间那棵大槐树下的矮桌子上。我们跑回家中,不管是那一个的碗端起来就喝,有时甚至一口气喝个三碗两碗的。一旁的爷爷,一边拿着蒲扇驱赶着苍蝇,一边嘴里喊着“别急,别烫着,有的是……”。那茶是清凉的,那茶是解渴的,那茶是温馨的,那茶是避暑的,那茶是爷爷的拳拳之心,那茶是爷爷的殷殷之情,那茶是我们童年的期待,那茶又是我们童年的加油站。喝完茶,我们又都一阵风儿似的往学校跑去,背后是爷爷的“慢点,别磕倒了……”。

爷爷是慈祥的,是爱护他的儿孙的,有时他的那种宽容简直没有原则,也许是多年在外的漂泊,他太需要家的慰藉;一个人长年在外的孤独,使他害怕失去家人中的任何一个。就是我们犯了错误,他也都能以笑容相对,他象欣赏件件作品一样欣赏着我和弟弟、妹妹们,在他的眼里犯错误的孩子也是可爱的。也许就是这种心境,我的爸爸和爷爷始终没有分家,一直和睦地相处着。虽然到我们这一代已各在天涯,但这种家风和传统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并埋下深深的种子,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妻儿。

现在来看,我包括我的女儿愿意喝茶,都是得到当年爷爷的遗传。因为我爱喝茶,所以女儿喝茶的历史也早些。记得女儿小时候,她睡的早,突然醒来说口渴,我顺手把自己的茶杯端过去,女儿用小手捧着杯子“咕咚、咕咚”地连喝几大口,又把杯子推给我,非常麻利地躺下,很快又睡着了。

喝茶对我来说,也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需,上班时沏一杯清茶,接打电话、看文件、资料或是在电脑上写东西之余,顺手取过茶杯自然不自然地品咂一口,非常惬意。晚上在外面有了应酬,喝多了点酒,最想念的也是妻早已泡好的茶水,回到家里喝上几杯,解乏也解酒。这几年,随着年龄和越历的增多,我涉猎的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花茶、绿茶、普洱茶、龙井茶、乌龙茶等等都喝过,前段时间愿意喝铁观音,最近又恋上了龙井。业余时间我也陪朋友喝过早茶和晚茶,品过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和藏族的酥油茶,也随朋友到茶楼泡过功夫茶、喝过午后茶,但都喝不出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的味道了。当年爷爷喝的茶叶,不过是在农村供销社买到的普通的散装茶叶,现在也不会超过几十元一市斤,但那茶香已深深地扎在童年的记忆里,那茶趣已成为我们后辈对爷爷莫大的怀念,成为对老家深深的眷恋。

今天,到了朋友家,看到这沏茶的程序,品着这山泉沏出的茶水,又好似回到了童年,但这茶的味道也已不同于儿时的味道。只是感到,这老屋、这茶香、这热情让人怀念,让人感动。

离开朋友的家,看着越野车两旁闪过的茂密的林木,偶尔路过的小溪流水,望着远方弯弯曲曲的出山的路,感慨我的朋友能够从这样的大山里走出来,确实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容易。

车,走很远了,我还在想朋友家那清澈的茶水,还有那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

【摘自2009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湖北武汉)】

蒙古奶茶:南茶北乳 情满西东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晨的第一缕炊烟升自一家老奶茶馆。五六点钟,喝“早茶”的人便已络绎不绝。


“蒙古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使用的是青砖茶,以湖北老青茶(属黑茶类)为原料,汤色红黄明亮、茶香醇厚。”店长哈斯高娃和员工们凌晨四点就开始忙碌,“先将青砖茶泡好,沸水煮开,扬茶汁81次,充分释放出茶香,然后澄出茶汁备用。”

砖茶含有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熬制而成的蒙古奶茶不仅有解渴充饥、暖胃、助消化的功能,还可为缺乏绿色蔬菜的牧民补充营养。在蒙古族人家中,早茶过后,女主人会将剩余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家人随时取饮。

“吃饭时要喝,渴了要喝,累了也要喝……它能提供给我全天需要的能量。”自小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巴拉吉尼玛说,他的每一天都始于额吉(蒙古语,妈妈)煮的奶茶。

走进哈斯高娃的奶茶店,和着奶香、茶香、米香的氤氲热气扑面而来。

每桌一口小铜锅,奶皮、奶豆腐、奶嚼口(牛奶凝结乳的上层)、肉干、炒米、奶油、黄油、果条(蒙古族的一种炸制面食)等十几样奶茶“伴侣”供君选择。


传统蒙古奶茶不按杯,也不按碗,而是以“锅”而论。一口锅,兼容乌兰伊德(蒙古语,肉食品)和查干伊德(蒙古语,奶制品)。

炒米,被许多人称为蒙古奶茶的“灵魂”。由糜子经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清香爽口,充饥耐饿。

将黄油放入热锅中化开,加入炒米翻炒,奶油香和着米香瞬间唤醒浑身细胞。只见服务员萨拙拉熟练地将茶汁、鲜牛奶和盐按比例放入锅中,完美融合后,再搅以奶油,加入奶皮、奶嚼口、奶豆腐、肉干和果条。

来店品茶的台湾游客王志感慨称,在所有内蒙古味蕾体验中,蒙古奶茶最能令人找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怀。

作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数百年来,茶、奶、肉不仅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更经由古代丝绸之路出口至蒙古国、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地。

到17世纪,中国砖茶已在俄罗斯及欧洲许多国家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而继古丝绸之路后,一条全长1.4万公里,东起中国,经蒙古国终抵俄罗斯的国际古商道“万里茶道”再次联通欧亚大陆。

据万里茶道协作体(中国)副主席邓九刚介绍,当时处于大清版图中心位置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聚集着数以百计的商家。最出名的大盛魁商号,极盛时拥有近20000峰骆驼,驼队将茶叶等商品运送于茫茫草原与沙漠之间。

千百年来,蒙古族用砖茶和牛奶混合熬煮的饮茶方式从未改变。洁白甘甜的牛奶“邂逅”消食解腻的青茶,成就口味绵柔、唇齿留香、回甘久长的蒙古奶茶。

“宁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古时,嗜茶的蒙古族用一块砖茶即可换一只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草原人的奶茶文化是将茶香、奶香与酣畅的情谊一同饮下。”内蒙古民族饮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焦永兴称,蒙古奶茶中浓缩着古往今来草原人文礼仪的精华。

时至今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家里来了客人依然要先敬奶茶,无茶或不熬新茶皆为不恭,而且当以“茶满为敬”。

傍晚时分,来客茶过三盏,牧民拉响心爱的马头琴,歌声缭绕草原。(完)

来源:中新社呼和浩特 记者 张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刘琪:草原上的这碗茶

奶茶,在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中,既是食品,又是饮品。蒙古人有着特定的饮茶习俗,奶茶,也叫“蒙古茶”,蒙古语称为“苏台切”,是蒙古人主要的传统饮食。

自古以来,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无论迁徙如何频繁,都要喝奶茶。

蒙古语中,没有“早点”之类的词汇,却有“早茶”之说。因为其早餐主要是喝奶茶,并配之以肉食、乳品和炒米等。因此,茶在蒙古族人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牧民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必备之物。

* 蒙古奶茶的“三元帅”和“三剑客”

奶茶是我们内蒙古儿女的生命之饮,是农耕文化与草原牧民文化的完美结合,要说内蒙古的非遗美食味道,不能少了最精髓的奶茶。

作为一个有蒙古族血统的蒙古族后代,蒙古奶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对奶茶的喜爱是天生的。奶茶是个很神奇的饮料,就这样“南茶北饮”融合,生生不息地传承了数百年。奶茶又很有烟火气,每个蒙古族家庭的新的一天,几乎都是被热气腾腾的奶茶叫醒的。在传统牧民家庭,人们会用自然环保的牛粪生火,额吉(妈妈)煮好茶汤、挤上鲜奶,一勺又一勺地扬向空中。

扬勺,什么角度、扬得多高也是有技巧的。我们常说某种绝技传男不传女,在内蒙古草原上,奶茶则大多是由女人掌勺。最有趣的是,挑选一个儿媳妇,唯一一个统一标准,不是她长得多漂亮、多能干,而是她能否熬制出一锅好奶茶来。

传统奶茶的秘诀,有两个“三”——“三元帅”和“三剑客”。所谓三元帅,就是奶茶最核心的部分:水、茶、奶;三剑客,就是炒米、奶皮子、黄油。有了这6样,一锅奶茶才算得上正宗。等奶茶熬煮得差不多了,再放点盐,这才是我们草原儿女最熟悉的咸奶茶的滋味。有些人还习惯放一些肉干进去,肉香四溢、顺滑绵柔,这样的一锅早餐下肚,吃出了我们的精气神

* 传统蒙古奶茶习俗

蒙古族重视礼仪,在蒙古语中,“献茶”一词即有“设宴款待”之意。当客人进入蒙古包,要按照主、客、长、幼、男、女不同的方位依次落座。女主人在炉灶边操持,熬制奶茶款待来客。

敬茶时,女主人要穿戴整齐,仪态得体,手指不能沾到碗里的奶茶;倒茶以满为佳,显示主人的热诚实惠;女主人献茶时,客人会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并先尝一口,以示尊敬和谢意。

喝奶茶时尽量一滴不撒,喝剩的奶茶不能随便倒掉,因为对蒙古族来说,圣洁的鲜奶是至高无尚的天赐之物,代表着幸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蒙古族举行结婚时,新郎会向宾客敬奉奶茶,新娘则会跪下给公婆敬茶,并献上祝福之语,公婆接茶饮用后,新娘方可起身;婚礼翌日,新娘会早起给公婆熬茶敬茶,以示孝敬,自此,新娘就会每天为家里人熬制奶茶,成为主妇。

奶茶还会作为祭品,用来祭拜佛祖和神灵。将奶茶洒在蒙古包周围,或将早晨熬好的第一碗奶茶献上,表示对苍天、大地的崇拜之情,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中,奶茶同样被赋予重要的作用。凡请喇嘛诵经,事毕要献哈达,并赠以砖茶;每逢那达慕大会,都要行奶茶之礼……

蒙古族“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周边民族的饮食风俗,并延续至今,成为蒙古与汉等其他民族间相互学习、彼此交融的历史见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古奶茶是今内蒙古各族民众的生命之饮及文化名片。

* 南茶北饮 传承创新

传统蒙古奶茶熬制,奶是鲜牛奶,茶是湖北的青砖茶。现如今,奶,有了新花样,有罕见的羊奶、马奶、驼奶;茶也换成了新搭档,大红袍、普洱茶、老白茶……将除绿茶、黄茶外的四大茶类与奶结合,那种风味,很受现在的年轻人追捧。

这样的创新,并非“灵光一现”,相反,这些系列产品已研究了3年多。2018年,蒙古族奶茶被列入非遗项目,作为传承人,我在挖掘、传承它的历史文化之余,也在探索它新的可能。毕竟,奶茶是两种健康饮品的强强联合,营养丰富、口感又好,希望它从单一的形式、消费群体走向多元,未来拥抱更多消费者。

*作者系内蒙古茶行业协会会长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