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卖茶怎么打开销路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面对疫情“围困” 茶怎么卖出去?

2022年的春天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第3个春天,有点“倒春寒”的感觉。各地散状突发的疫情,直接影响了今年的春茶销售。

疫情还未到拐点,春茶不等人,是静待其变,还是主动出击?茶产业面临危机,产业链上各主体积极求变,各显神通。一场疫情之下的春茶营销“自救”,已经轰轰烈烈地上演。

“云上春茶节”突破时空限制

每年全国茶区都会举办形式丰富的春茶节,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基于疫情防控要求,“云上春茶节”成为了疫情之下茶事活动继续开展、茶叶销售不停步的破局点,让春茶节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2022中国(浙江·诸暨)三茶统筹发展大会上,当地村民通过直播和线上茶友分享丰收的喜悦。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供图

今年的浙江茶园比往年安静了不少,有些计划中的名优茶开园和宣传活动被迫延后或取消。但不少茶区随机应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浙茶“春消息”。2022中国(浙江·诸暨)三茶统筹发展大会暨首届西施石笕茶文化活动采用“场内场外联合互动+嘉宾采访对话”的形式,以浙江省诸暨市的秀美茶园作为活动主场地,全方位展示“中国茶乡”的独特魅力。同时,该活动开通“云直播”模式,让无法亲临活动现场的茶友也能全程参与。

连续举办十六届的浙江省新昌县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开启了“云节庆”时代。活动主办方邀请相关专家、茶商、茶农等围绕新昌茶叶全产业链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全方位展示新昌茶产业的转型发展成果,提高新昌茶叶的文化底蕴及品牌知名度,提升茶叶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网络“云端”跨越空间距离,架起分享桥梁,进一步拓展茶业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第十四届黄山毛峰文化节上,茶商通过直播介绍产品。

黄山交通旅游广播供图

在这场疫情带来的大考中,安徽多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2022祁红云采摘节、王光熙松萝茶第四届春茶节、六安瓜片新茶开园仪式、第十九届安徽石台茶叶节以及第十四届黄山毛峰文化节等“云上春茶节”,给消费者打开了展示徽茶的窗口。近年来,从探索尝试到逐渐成熟,直播电商的兴起助推着安徽茶产业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初步更迭,在“破局”和“自救”中紧抓机遇,实现完美“逆袭”。

第十一届福鼎白茶开茶节活动在诸多平台同步实时转播,用歌舞、小品剧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福建省福鼎市传统名茶——福鼎白茶的发展历程,为茶叶市场打开销路,也进一步传播了白茶文化。

因线下活动开展受限,互联网传播力被进一步彰显,“云”服务在茶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云上春茶节”既打开了春茶的销路,也直观体现了政府为产业纾困的决心,让网友们对今年春茶的品质有更多的了解。通过“云上春茶节”的方式,不仅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原产地的丰收景象,同时也能让消费者更立体地了解到当地春茶的生长环境、制茶工艺。观看直播让消费者更感同身受,从而参与到原产地春茶的网上购买大军中。

未来,茶行业与网络技术的联系会不断加深,随着“云茶节”新模式的升级换代,将为茶产业营销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借力直播平台寻找新增长极

为抓住“早春茶”节点,迎来销售增长高峰,很多茶企、茶商进驻快手、抖音两个主流直播平台,依托其“短视频+直播”的平台优势,传播茶文化,推广当季茶品。

春茶节期间,茶区和快手联合推出了“快手春茶节”活动。活动期间,用户、茶品商家只需带“春天的第一口茶”话题标签,发布春茶相关短视频即可参与话题互动,就有机会获得视频助推奖励。完成单日销售额提升任务的茶品商家,还可领取相应的快币奖励。基于疫情常态化的考虑,快手电商还将设立快手浙江茶产业直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交流会,并为浙江茶产业带源头商家推出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

快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其几年沉淀下的强大传播能力,通过评论、视频征集等方式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茶友,以主播带动观众的模式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圈子,进一步拉近茶友与春茶之间的距离。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本次活动累计浏览量已超8000万次,话题互动为本次活动带来了较高的人气及关注度。

“都来饮茶馆·春茶巡游季”活动引爆春茶话题。

抖音APP供图

另一大直播平台抖音为服务春茶销售,开启了“都来饮茶馆·春茶巡游季”活动,邀请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陶瓷制作手艺人拍摄短视频、进行直播,通过资源倾斜、话题引爆、直播扶持以及各类挑战赛、任务赛,将流量引向春茶产区,持续为春茶销售加热。

在抖音短视频领域,文化感与创意感爆棚的内容频出。据统计,今年春茶季双话题“都来饮茶馆”“春茶季”短视频稿件共计736件。其中,“都来饮茶馆”短视频稿件524件,浏览量突破2700万次。“春茶季”短视频浏览量突破3700万次。其中不乏趣味十足的创意短视频,也有溯源茶叶原产地的原生态视频、茶知识科普视频。这些视频让茶文化突破深度爱好人群,向更广泛的全年龄圈层扩散。

抖音话题“喝茶召唤春天”更是以茶叶为中心,打造出充满春天气息话题标签,激起商家、达人与用户强烈的分享欲望。在不到半天时间内,该话题成功达到挑战榜TOP2,衍生视频稿件高达409件,浏览量突破2600万次。该条话题还激发了茶叶商家入驻抖音的热情。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往往从“兴趣”二字出发,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激活了更多年轻、多元的潜力“茶客”。直播平台丰富多元的茶行业内容让全国用户近距离接触茶文化、茶知识、茶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各优质产区茶叶全国范围内的流转效率,帮助茶叶品牌和茶商扩大声量、打开销路。年轻群体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茶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内容创新的可能。年轻群体成为茶行业在直播平台上的增长极,这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拓展电商渠道探寻营销破局之路

今年春茶季,各茶区为打破疫情“围困”所做的努力,也在各大电商销售平台的春茶营销模式上有所体现。在各地线上开茶节上,天猫与京东两大电商平台频频亮相。天猫针对产区情况,为商家提供投放短视频,进行直播的平台。打造品牌阵地,与茶叶原产地合作,帮助茶产品走出产地销往各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放心购物的同时,也为茶农带来收益。

京东与茶区、茶企深度合作,建立春茶寄递绿色通道。

京东物流供图

京东作为国内重要的全渠道零售商之一,以春茶季为起点,与各茶区、茶企展开深度合作,完善线上销售渠道,为春茶销售打开便捷通道,助力乡村振兴“奔富计划”。

微拍堂作为国内领先的文玩艺术品电商平台,近年来深入茶区推广优质茶叶产品,成为众多品牌茶叶的重要销售渠道。今年春茶季,微拍堂也毫不意外地加入了春茶营销赛道。

东家APP“春茶地图”帮助用户“按图索茶”。

东家APP供图

随着东家APP“春茶地图”的上线,该平台的春茶季活动也如期启动,帮助用户“按图索茶”,线上“直通”茶山,买到原产地好茶,展开了一幅数字科技助力茶产业的崭新画卷。

疫情也让很多茶企意识到线上营销的重要性。众多茶叶品牌和茶商在多平台拓展线上渠道,新媒体和电商业务在茶产业的渗透力再次得到强化。借力网红主播直播间,成了很多茶品牌的强力宣传手段。近日,艺福堂的2022明前龙井新茶、卢正浩的2022领先龙井茶、西湖茶业的2022明前特级龙井茶纷纷登上了“带货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间,通过头部网红主播的带货能力加持,助力春茶销售。

随着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各大电商平台的流量越来越往直播倾斜。直播电商,为茶叶销售拓展了另一种可能性。茶农、茶商、茶企、茶市等茶行业销售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更多的机会让茶产品从原产地直达消费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叶销售受阻的困局。通过直播带货,可以帮助商家抢占更多流量,以便有效卖出产品,而这必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直播卖茶,也让茶产品、茶文化有了更多出圈的机会。直播过程中对茶产品的推介和对茶文化的阐释,让消费者接触茶、了解茶,通过互联网加持,助推茶产业走得更远。

来源:茶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你确定你喝的是古树熟茶?

近年来古树熟茶产品层出不穷。什么是古树熟茶?这一概念从何而来?

我想,从鄙视链来讲,古树茶确实因其品质占据茶界首端而备受追捧。如此热门的头部概念对于任何一个善于把握商机的人而言,都是不可错失的良机,于是,古树熟茶一说横空出世。

1、熟茶一窝蜂风靡神州大地,古树熟茶也跟着来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普洱茶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供不应求。

自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代表公司赴广交会交流学习的业务员,发现以发酵后的熟茶为主的普洱茶在广东、香港极具市场和销路,便带回茶样,根据云南各地方实际进行了发酵技术探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打入香港、广东等外省市场。在随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中普洱熟茶技术逐渐成型,并日益发展。

1973年,熟茶元年。

2004年,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淹没了西双版纳勐海,勐海茶厂因此改制,一夜之间,成了吴远之先生的控股的民营企业。吴先生一跃千里,以十余载,铸就全新的大益,并成为普洱茶行业的标杆。(那个时代,普洱茶就是紧压茶。还没有制定普洱茶生茶云南省标,省标大约是2004年开始制定的。)

7572熟茶,是改制前勐海茶厂熟茶的代表作。

改制前的7572,足以作为好熟茶的标杆,诸行业资深人士每次喝毕,赞叹词不绝于口。我也喜欢喝,确实也有一丝简简单单的幸福感。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7572的传奇?

原料深度、拼配技术、自然陈放,三者缺一不可。而很显然,7572不可能是古树纯料发酵。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等级制的收购标准体系下,古树茶难于采摘,价格和台地、小树茶相同,不可能被选中。由此可见,作为标杆的7572,极有可能是台地茶、小树茶发酵的拼配产品。

以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作为分水岭,普洱茶在市场上经历了十五年的江湖鏖战,这些产品的价值与意义究竟在何处?

2、古树这一概念的存在

那就从古树这一概念开始说说看。

“古树”二字在官方规定的印刷包装纸上只能以“大树茶”的字样出现。

李文华先生是我很敬佩的资深茶人,其普洱茶的拼配技术叹为观止。他对我说:“大树应该是指西双版纳解放前的茶树。而古树怎么也要有100年树龄。古树被市场认知是一种必然性,由于稀少,如何在产品上标注清楚,各企业不一。”

谁都清楚,除了好的原料,好茶还需精良的生产工艺。

虽然都是普洱茶,生茶与熟茶的制作工艺却完全不同,这对于茶原料的内涵物质有着巨大的影响。

烟虫这朋友不太地道,毫不留情面,直言:“古树熟茶有,但是非常少。可以说市场上98%以上的古树熟茶是假冒的。”

狗吠之年,老班章搞出了大新闻。现在市面上打的老班章熟茶,是否可信?

有人说这是以边境上的老挝原料制作,生态比老班章更佳,但茶料真是在一口料(纯料)渥堆发酵的吗?

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想看也未必能看得见。尤其是那些蜗居在几千百里之外,靠吹牛卖茶的茶商。

2004年以后,关于熟茶的技术创新,犹如共享单车、滴滴等的发展势头。熟茶发酵,目的在于将具有刺激性的多酚类降解且部分转为多糖类成分,因其分子也经历了微生物的裂解与重组,所以同时增加茶汤中的可溶性糖与蛋白质。整体更为柔和适口,并适合了人体健康机能的需要。

古树茶也具有刺激性的多酚,但由于本身的可溶性糖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等等物质含量更多,且无机物含量少等原因,发酵后相对口感平衡。而这些对于上好的古树茶而言,生来俱佳,何必再发酵成熟茶?

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人,绝不会做这类“放屁脱裤子”、暴殄天物的蠢事。这只能蒙混少知的消费者。

对于真正的茶人,古树熟茶,很不一般。但喝茶的人,甚至会觉得不算什么。

饮茶,一重香气,其次口感。能品至韵味者,已是有专业素养的爱茶人。更专业者如能辨喉韵,或某茶特有的印记,上升到气韵与体感。

人间普洱,难论真假;品茶论道,最怕虚妄。

3、熟茶有其韵其味合则是好茶

我们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是好熟茶的标杆。

搞清楚了什么是好的熟茶,再来看古树熟茶。先不论古树熟茶这一命题的真伪,就说生茶,生茶在热反应过程中,茶内质的主要成分被大幅度改变,因此,生茶优异,但发酵成熟茶以后就未必表现得那么出色了。

古树茶品质精优,那么古树熟茶是否也都是良茶?

解此问之前,我们想想怎样的熟茶是好茶?以我的经验,香、甜、厚、滑、纯,是衡量一款熟茶优劣的起码标准。

2001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熟茶包装和饼面

改制前勐海茶厂,其熟茶还有散茶,分1、3、5、7、9级,多销往香港、广东等地区。1、3级以精美小木盒子包装,茶量1公斤。其余级别皆以大袋装,易接触空气,湿仓。

我喝不惯湿仓味,香港的普洱茶,只有这味道。你若好奇,可寻机一试。

在广东某茶友心中,熟茶被奉为很正面阳光的茶。

1973年,昆明茶厂的吴启英等人,在考察学习了广东潮水渥堆的基础上,试制出了普洱熟茶。1973年是试制,并没有产品。

熟茶的出现,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普洱茶发酵机理有三:一是通过湿热使多酚类降解。二是利用了自然的微生物对茶叶进行了分子裂解,从而使它变得更符合健康取向。三是通过养堆拼配和菌作用等实现分子新的聚合重组,使口感上变得更细腻醇厚适口。

虽然这一过程,强加了人为干预,但在间接性执行工艺上,茶的制作也得到了可控性。而在后期仓储中,昆明干仓的普洱茶区分于香港、广东等地区湿仓茶的重要原因。

注意,就口感上,干仓湿仓的区别绝不可以用“茶叶是否打过农药”一说而混淆。这里不赘简述几句:

在普洱茶的常规性检测指标中,有一项叫做“灰份”。灰份,指燃烧后产生不可尽燃烧部分的比重,实质就是无机物。

为什么说施肥打药的茶不好、不生态?农药带来的,不一定是无机物超标,茶所含的无机物冲泡时大部分不溶于水,所以无机物很少能带来口感的不适。

农药(除了杀虫剂一类)会促进茶的发芽率,缩短生长时间,生长周期短了,意味着物质积累不够。

发酵好的熟茶,燃烧过后无机物比不一样,从喝的体验角度,我们明显能感知到的溶性物质其实不是很多。

普洱茶从来都是好东西。至此,消费者从对茶的扭曲性传播、减肥效果等唯美传播上找到了某些心理暗示。

人的第一、第二本位所需求的取夺,是人的基础。在“一元论”的世界,每个人认为自己的认识都没错,就像重度糖尿病患者认为大米是有毒的,不能吃。而在正常人的认识中,大米养活着人类几千年。

说的如此混乱,其核心在何?

形而下讲,以生态、安全、适口为健康。

西双版纳的茶,勐海的茶相对阳刚,易武茶比较柔和。我们在喝茶时,背部会有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体感。

古树茶不到地表合适的条件不发枝芽,这与它自身的根系和养分输送情况有关。古树茶香甜物质与活性物质的多酚多糖,与古树本身是否无关?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反其道而行的情况。

如果你在熟茶中寻到了“韵”,那么,要恭喜你,你入门了。

过去,教科书及一众博识的专家学者,都会引导消费者去喝“密集型农业经济作物”,即所谓的台地茶。

古树熟茶来了,它的气感、韵味或是唯一不可替代的。

我深信熟茶勐海味的历史意义。今天的熟茶正在毁坏我们喝茶的虔诚,如果你执迷于熟茶诸多命题中的坚固说辞,你的味觉与身体必定会受到心理误导,接受很不舒服的体验。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

“没有信用、没有信仰、不要荣誉、不要真理、心怀两端、言语不一的人们,你们之被人谴责就活像从前寓言中的介于鱼与鸟之间的一种模棱两可的东西。”

面对混沌不清的市场,我们就来推敲推敲古树熟茶的真实性,或者说探测一下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4、“越陈越香”和“古树茶”,是普洱茶的两个关键词

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以后,古树茶乘虚而入,时髦起来。这所谓的古树茶,多指生茶,而这里说的是古树熟茶。

先来看一组数据。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只有区区16万亩,1990年增加为240.6万亩,到了2017年已扩展至610万亩。

将古树茶的树龄定义为上百年也好、解放前也罢,以1950年的数据为基,除了后来逐渐发现的极少部分茶树,云南的古树茶面积理论上不可能超过16万亩。

这还没剔除中间几次砍掉古树种小树,砍掉茶树种玉米等经济作物的历史事件。如果精打细算,古树茶顶多占云南总茶林面积的2%至3%。

如此稀缺的古树茶,能拿多少出来发酵做所谓的古树熟茶?又有多少制茶人舍得花大价钱制作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

我无法得到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纯料的古树茶,做生茶都尤其紧张,更别说拿去做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了。

我常在勐海见到的熟茶堆子,一般都超过50吨。比方说,这一个发酵堆的量就是老班章古树茶春茶的全部数量。

真的古树熟茶,不可能放到市场上流通,因此很多市面上所谓的古树熟茶,都是打着古树之名牟利。

一位制茶的朋友分析说:

“古树熟茶?我喝过确实很好喝,小众。一个发的好的熟茶堆子要8到12吨,最便宜的古树按400一公斤算一个堆子,也要320万的成本,按1200一公斤算,就要960万的成本。现在有离地发酵,最少也要500公斤左右才能发,如果做了玩,发少量的古树,也要50万左右同一个堆子,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损耗,那就是有钱疯了过于任性。”

问题在于,熟茶发酵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同,相对应的走水、堆温、翻堆时间、翻堆次数都会有变化,这是个需要经验积累的技术活。

云南从出现新工艺至今,最多不过七八年历史,有几家茶厂能做到100%的优品发酵率?如此高昂的成本,一旦发酵失败,后果如何承担?

在前文,我只不过拿了400元一公斤的古树原料假设。但据我所知,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动不动就是老班章古树熟茶、冰岛古树熟茶、刮风寨古树熟茶。如若都是真的,又是什么级别的成本投资?要承担多大的发酵风险?

这些古树茶是有基本价格存在,用老班章、冰岛、刮风寨古树发酵,经营者该如何解释成本?让消费者相信所卖是老班章、冰岛、刮风寨的古树熟茶。

试问如此精贵之物,投放至市场,怎么定价?怎么卖?卖给哪些人?果真如茶商向顾客介绍的那样,是饼茶都是古树茶?不得而知。

熟茶发酵是个技术活,同一人发酵同样的三个堆子,同一时间发,同一时间收堆,制成的口感都不一样,做成了那是阿弥陀佛,但废了就废了。这种人不是有钱任性,就是甘愿喝废料,人云亦云,“皇帝的新装”。

你可曾想过勐海一年要发酵多少熟茶?你的所闻定不如我所见那般确切。

只能说,勐海有无数的熟茶大堆子,至少有十几二十个上千吨熟茶量的工厂。

如你去勐腊县易武镇,会发现做易武生茶的茶商,喜欢往易武象明各大茶山里钻,因为好茶绝大部分生于深山老林。而做易武熟茶的茶商,大多止步于纳么田(离抵达易武还有十余里路的一个村寨)。

纳么田只是一个自然村,没有多少台地茶,原料来自周边的几个生产队,茶厂五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大多是原易武区老区长张毅1982年推广种植的,以云抗十号为主,并非易武原生种,茶价便宜。据说,压制成熟茶也没几个人能喝得明白好坏。

在勐海,做生茶的多是春天来收料,做熟茶的则是夏秋时来。大多做茶人都习惯于春茶做生茶,夏茶做熟茶。

谁能保证,一定能买到头春古树的熟茶?

除非出于某种无私的爱,倒有可能从开金矿的的朋友手头弄上不计成本的几公斤古树熟茶而已。

5、再来说说古树熟茶的“熟茶”发酵的自耗与成本维度

熟茶的发酵,过去都是地面发大堆,达到三吨以上才好发。

这几年熟茶工艺突飞猛进,可以小堆发酵,多以竹筐、木框,还有用不锈钢发酵的,几十公斤也行,这使得昂贵的古树茶发酵有了成本上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不然,以笼统把几吨、价值近千万的古树茶拿去发酵,万一发不好,烧堆、发酸了,谁敢冒此风险?这是工艺提升和消费者需求提升的趋向产物。

以不锈钢发酵为例,从潮水、至3到5次翻堆、到养堆、再到完全干燥,大概要40天左右,也就说最早当年的4月份春茶就可以制成新的熟茶,当然也建议适当陈放后饮用。

以我较熟悉的后月众筹做的140公斤的二春夏茶混采老班章发酵熟茶为例,来观摩整个流程:

8月9日,140kg老班章潮水下堆;

8月13号,第一次翻堆;

8月19号,第二次翻堆;

8月23号,第三次翻堆;

8月25号,发酵度约6成,起堆;开始养堆;

9月10号,预计可以装袋;

9月30号,预计完全干透,发酵结束。

熟茶的原料是晒青毛茶,也就是散生茶,原料的级别决定了熟茶的级别,用台地茶料怎么可能发出古树茶熟茶的韵味,原料上品质的成因永远排在第一位。

2010年之前,大部分茶商多用夏秋的台地、小树来发酵熟茶,就这品质,仍然有不少打着古树的名头来卖。2010年以来,勐海就开始有很多小厂发酵小堆古树茶。

目前,市场上宣传最为凶猛的要数某正熟茶,曾有朋友揶揄说:“缺什么补什么!某正可能也是无正”。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但我确实品尝过某正的印本纪(号称用小绿印配方研制,说一句,小绿印是生茶啊,这两个不太通用吧),感觉浓稠有余、韵味不足。什么意思?就是不好喝。是不是古树做的?不知道。

如此一说,爱茶人自能明心见性。

市场之内是否真有古树熟茶流通?答案是肯定的。但该如何分辨?我们无从下手。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形象置身市场,我们为什么要分辨?又有什么好分别的呢?就像我们买茶、喝茶?只因为好喝,这就够了。

听卖茶的讲故事,是要买拐还是买担架?

中国人爱讲面子,自以为送人老班章熟茶,倍儿有面子,为了面子搭上万贯家财的故事到处都是。

但存在即合理,只要有市场这只手的存在,混乱就不会终止。

中国有句成语:熟能生巧。成语的本义这里不做解释,但做技术活的手一旦巧了,机心也就会随之而上升。

帕斯卡尔说:

“不爱真理的人所采取的借口是说,尚有争论,还有很多人在否定它。因此,他们的错误无非是出于他们并不热爱真理或者仁爱;因此他们是无可原谅的。”

作为爱茶者,我们是否需要放下“博识茶道”的包袱,基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倾听那些颠覆认知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对茶的认识,尊重常识,尊重事实,将爱茶之心的门窗打开,让阳光自由地照射进来。

独臂“制茶哥”传授茶艺为村民谋销路

距离武汉市黄陂城区20多公里的王家河街小寨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中,地处丘陵地形,一进入村内,放眼望去可见一垄垄茶叶树,村民靠种植茶树营生。

7月6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了小寨村,只见村委会前的茶树园里,一位独臂青年正在用左手,娴熟地在茶树顶端上下翻飞,快速摘下一片嫩绿的茶尖儿装进菜篮。

独臂青年叫王雄,今年34岁,承包了村里70多亩土地,打理茶园。如今,乡邻正在收夏茶,他前来给邻居帮忙采茶。说起王雄,大伙喜欢称他为“制茶哥”,尽管只有一只手臂,但王雄凭借自己的努力,练得一手制茶本领,他靠制茶不仅让自己的小家“脱贫”,还为村民的茶带销路。

独臂青年成了“制茶哥”

7月6日早上10时许,天气有些炎热,王雄忙完采摘,回到家里丝毫未歇息,连忙打开机器开始制作此前晒好的茶叶。只见他右腿压住杀青机器下方的木箱,左手麻利又迅速地翻动滚筒内的茶叶,全身仅靠左腿支撑力量站立,手脚并用完成了杀青这道操作程序。此后,王雄又操作起了机器完成了揉捻、烘培等程序。

待茶叶烘培好后,王雄的妻子唐慧敏帮忙将茶叶倒入竹匾中,王雄再用左手拿起竹匾晃动竹匾内的茶叶,此时的王雄已是满头大汗,但没他喊一句累。“茶的口感、味道受制茶技术影响,我做茶前会提前询问顾客对茶的要求,然后在制作过程中控制温度、时间。”说起制茶,王雄一脸骄傲。

对于制茶,王雄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和体会。王雄说,刚刚采摘下来的茶叶,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5小时,必须马上处理。早期村里茶农都是手工制茶,但手工速度慢,茶品也无法控制,产量和销量都上不去。后来他购买了机械,成了全村第一个机械化制茶的茶农。

机器买回来了,对于只有一只手臂的王雄来说,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而且也没有人教学。为了掌握更多的制茶技术,他主动找老师教学。在多次的试验和摸索中,王雄才掌握了制作绿茶和红茶的技术。

王家河街小寨村支部书记王建超说,王雄技术全面,村里许多居民都向他学习请教,他已经成了村里有名的“制茶哥”。

幼时意外失去右臂

尽管王雄的父母也是茶农,然而他也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制茶这条路。

12岁时,因为贪玩,王雄爬电线杆,遭电击,丧失了右臂。彼时还小的王雄并未过多陷入悲伤中,一心想着锻炼自己的左手,让自己尽快恢复,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学会了用左手写字、穿衣、吃饭,让自己和原本看起来没有什么两样。靠着自己的努力,王雄顺利考上了高中。刚读高中不到一年,王雄却选择了退学。“读不下去了,想早点进社会打工,赚点钱补贴家里。”说起当初退学的选择,王雄这样解释。

王雄告诉记者他是家中老幺,他还有两位姐姐和一位哥哥,尽管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想方设法供四兄妹读书。但哥哥姐姐读到初中后,就一个个地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尽管父母从没说过家里的困难,王雄还是意识到家里面临着经济压力。“原来家里能够给我们交学费,后来学费也交不起了,这些都是发生在我出事以后,家里为了给我治病,借了很多钱,扯了不少债务。”一想到这些,王雄觉得十分愧疚,他无法安心坐在课堂里。

18岁的王雄开始尝试外出工作,尽管有当地残联的介绍,求职并不顺利。有一次,在一位熟人帮助下联系好了沌口的一家企业,王雄满怀期待辗转坐车来到了该企业求职,对方见到他本人后,直接说“只有一只手做不了事情,不能用。”被当场拒绝后,王雄只有返程徒步回家。“当时一边走一边觉得很委屈,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自己想做好事情,但是没有机会,真的是孤立无援。”回忆起往昔,34岁的王雄眼里泪光闪闪,那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

背着茶叶一家家上门推销

回到家里以后,王雄把目光放到了自家的茶园,当时父母承包了茶园,他帮衬父母一起采茶、卖茶。刚开始家里茶卖得并不好,为了推销,他和同村村民搭乘早上5点多的班车前往黄陂城区,背着30多斤茶叶,徒步一家家茶庄上门推销,直到卖完茶才回去,但收入并不高。为此,王雄四处打零工赚钱。

2010年,小寨村开发旅游资源,大量工程需要用人,王雄便学会开铲车,搬运砂石。身高只有162厘米的王雄看上去十分瘦弱,但做起事来毫不含糊,他靠左手一次能提两桶砂石。在这个过程中,王雄也会学了一些建筑手艺,直到如今,村里谁家里需要建房子,只要能搭把手,王雄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努力的王雄吸引了小他六岁的唐慧敏的目光,两人是高中校友,在朋友介绍下相识相知,渐渐地走到了一起。唐慧敏说,王雄的乐观、积极向上感染了她,后来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两人还是借住在乡邻的旧房中,屋里除了四面砖墙,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旧式21寸彩电。2012年,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小家面临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

2015年,王家河街道办事处的100余亩茶园承包调整,王雄主动承包了其中的30亩茶园。经过起早贪黑种茶、制茶,如今王雄的茶园面积已扩大到了70多亩,一年产量可以达到了600多斤。采摘忙时,王雄还会请村里的留守老人帮忙,一个采摘季最高工资可以拿到7000元。

在拓展销路方面,王雄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会主动邀请路过游客到家里品尝他制作的茶,一来二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了他的“回头客”,找他下订单。凭借自己的努力,王雄盖了两层的楼房,家里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电,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在王雄还在想方设法跑销路,他说只要销路打开了,他的茶园正常可以生产3000斤左右茶叶。

翁增光是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2018年,他来到了小寨村成为该村驻村干部,翁增光告诉记者,王雄十分聪明,为人肯学肯吃苦,遇到问题经过培训,他马上就能领悟,提升自己技术,提高茶的品质。“你别看他只有一只手,但他能做不少事情,他今天的日子凭自己的努力得来的。”翁增光说。

为村民带货谋销路

按照往常,51岁的郭继珍正在外地打零工,此时她忙着照看茶园。“没有这个细伢带动我们,我哪里想到还能在家门口做事,既赚了钱还能照顾家里。”说起回乡打理茶园,郭继珍笑了起来,如今丈夫在外做水泥工,她在家照看30多亩茶园,夫妻两人合起来,一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现在日子过得比以前好。”此前,郭继珍和丈夫分别在打工,但她也面临着难找工作的境地,得知村里搞起了茶园种植,在王雄带领下,她也跟着“入行”。

郭继珍告诉记者,如果遇到种茶、制茶等方面的问题,只要一个电话,王雄随叫随到。今年3月,明前茶刚刚采摘结束,王雄担心大伙茶叶销售情况,来到了郭继珍家里查看,发现她家茶叶杀青时茶叶形状发生变形,如果继续按照此形状制作,茶的品相不佳必然影响将来的售卖价格。王雄立即提醒郭继珍“茶可能出了问题。”“机器没坏,茶也正常在出,怎么会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听了王雄的话,郭继珍一脸疑惑。

经过检查,发现是杀青机器缺乏保养,导致杀青过程中茶叶出现变形。郭继珍这才恍然大悟,不停地感谢王雄的细心。“王雄经常帮忙我们带货,只要一采完茶,他就会主动上门来看,如果我们茶还没有卖完,他就帮助我们卖。”郭继珍告诉记者。

说到未来,王雄说:“我还想继续专研技术,提高茶叶品质,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小寨村的茶。”

记者 孙婷婷  摄影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彭惠妮 邱舒 冯文

实习生 彭佳妮 王伟龙 刘梦芊 龚梦瑶

来源:极目新w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