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六大茶类的划分,你知道几种?

  我国茶文化传承久远,茶叶资源丰富,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青茶)。其中绿茶属于不发酵茶,茶性寒凉,白茶属于微发酵茶,茶性偏凉;红茶属于全发酵茶,茶性温和;乌龙茶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平和;黄茶为微发酵茶,茶性寒凉;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性温和。

  1、绿茶(发酵度:0)不发酵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色泽翠绿。有的绿茶叶片颜色呈墨绿色,很深,但在水中泡开以后,叶片就成了嫩绿色。绿茶在我国产量最大,各地均有生产绿茶。

  特征:清汤绿叶;干茶:颜色为碧绿、翠绿或黄绿;汤色:呈绿黄色;原料:为嫩芽嫩叶;知名绿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主要工序: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2、白茶(发酵度:5%-10%)——微发酵茶

  白茶之所以叫做白茶,是因为长有很多白色的茶毫。白茶的芽心是白色的,叶面是灰绿色的,叶背是黄褐色的。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是白茶经过轻微发酵的痕迹。主要产于福建、云南景谷。

  特征:绿叶红筋;干茶:色白隐绿,外表披满白毫;汤色:茶汤呈象牙白;原料:是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知名白茶: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等;主要工序:鲜叶→萎凋→干燥。

  3、黄茶(发酵度:10%-20%)——微发酵茶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就像煮青菜时盖上锅盖,青菜很快就会捂黄了。主要出产于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

  特征:黄汤黄叶;汤色:黄色;原料:带有茸毛的芽或芽叶;知名黄茶:君山银针、黄芽等;主要工序: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4、乌龙茶(青茶)(发酵度:15%~70%)——半发酵茶

  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特征:绿叶红边;干茶:呈深绿色或青褐色;汤色:呈蜜绿色或蜜黄色;原料:一芽两叶,枝叶连理;知名乌龙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闽北水仙等;主要工序:鲜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5、红茶(发酵度:70%-90%)——全发酵茶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红茶主要产于安徽、四川、云南、福建、湖南等地。

  特征:红汤红叶;干茶:颜色为深红色或金黄色;汤色:呈橙红色;原料:大、中、小叶都有。分为条形红茶和红碎茶;知名红茶:祁茶、滇红、宁红、宜红等;主要工序: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6、黑茶(发酵度:随时间会变化)——后发酵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属后发酵茶,黑茶的发酵是最特殊的。其他茶类都是仅依靠自身的物质发酵,而黑茶的发酵还借助了外界的微生物的力量,因此发酵非常的彻底。主产区为广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

  干茶:多为青褐色;茶汤:橙黄或红褐色;原料:多为大叶种茶;知名黑茶:青砖、六堡茶、泾阳茯砖茶等;主要工序: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

  本文对六大茶类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看完之后,你是否会觉得我们所不知道的茶叶还有很多,六大类茶类还可以划分很多品种。此外,还有深受女性朋友所喜爱的花草茶一类,在加工茶等等为,各色各样的中国茶使得茶叶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关于我国的茶叶你知道哪些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哦!

  注:图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是如何区分的?丨百科

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那么它们的发酵程度怎样的,又具体是如何划分的?下面具体来看看:

  1、绿茶(发酵度:0)——不发酵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颜色为绿,基本上跟刚刚采摘下来的鲜叶颜色保持一致。有的绿茶叶片颜色呈墨绿色,很深,但在水中泡开以后,叶片就成了嫩绿色,无半点红的地方。


  【特点】清汤绿叶


  【干茶】颜色为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茶汤】呈绿黄色


  【原料】为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代表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加工】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2、白茶(发酵度:5%-10%)——微发酵茶

  白茶之所以叫做白茶,是因为长有很多白色的茶毫。白茶的芽心是白色的,叶面是灰绿色的,叶背是黄褐色的。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是白茶经过轻微发酵的痕迹。


  【特点】绿叶红筋


  【干茶】色白隐绿,外表披满白毫,茶汤呈象牙白


  【原料】是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


  【代表茶】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等


  【加工】鲜叶→萎凋→干燥

  3、黄茶(发酵度:10%-20%)——微发酵茶


  黄茶的发酵是人工控制的,叫做“闷黄”,就像煮青菜时盖上锅盖,青菜很快就会捂黄了。


  【特点】黄汤黄叶


  【原料】带有茸毛的芽或芽叶


  【代表茶】君山银针、黄芽等


  【加工】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4、青茶(发酵度:15%~70%)——半发酵茶

  【特点】绿叶红边


  【干茶】呈深绿色或青褐色


  【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


  【原料】一芽两叶,枝叶连理


  【代表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闽北水仙等


  【加工】鲜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5、红茶(发酵度:70%-90%)——全发酵茶

  【特点】红汤红叶


  【干茶】颜色为深红色


  【茶汤】呈朱红色


  【原料】大、中、小叶都有。分为条形红茶和红碎茶


  【代表茶】祁茶、滇红、宁红、宜红等


  【加工】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6、黑茶(发酵度:随时间会变化)——后发酵茶


  黑茶的发酵是最特殊的。其他茶类都是仅依靠自身的物质发酵,而黑茶的发酵还借助了外界的微生物的力量,因此发酵非常的彻底。

  【干茶】呈青褐色


  【汤色】橙黄或褐色


  【原料】多为大叶种茶


  【代表茶】青砖、六堡茶、普洱茶等


  【加工】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每一种茶的发酵程度都不同,因此我们买茶、喝茶时一定要根据茶性选择。


作  者丨茶 小 小

图  片丨茶 窝 网(部分)

信阳毛尖——绿茶之王

信阳毛尖也称“豫毛峰”,属烘青绿茶类,素有“绿茶之王”的美誉,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信阳毛尖品质优异,一向以“细圆挺直、光滑多毫、味浓香高、汤色碧绿”等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备受人们的青睐。

一、名茶历史

唐代时期,茶叶生产开始进入兴盛时期,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经》问世,书中讲道,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被划分为八大茶区,其中河南信阳属淮南茶区。北宋时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各地名茶,而最后挥毫称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由此可见,信阳毛尖茶叶早在宋朝就颇负盛名了。

清朝时期,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季邑人蔡竹贤倡导开山种茶,发展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的茶园,逐渐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清朝末期,则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到了民国,茶叶的生产得到大力发展,信阳茶区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之前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这八大茶社引进和吸收了新的制作技术。1913年产出了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将信阳毛尖的茶品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品质特征

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

形:外形细紧圆直,多白毫,白毫遍布苗锋。

色:色泽翠绿而光润、干净,不含杂质。

香:香气高雅、清新。

味: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冲泡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

三、品种级别

按照采摘时间不同,将信阳毛尖分为明前茶、谷雨茶、春尾茶、夏茶和白露茶。

明前茶:于清明节前采制,采摘的原料几乎为100%嫩芽头,属于信阳毛尖最高级别的茶。特征是芽头细小,白毫显露,汤色明亮。

谷雨茶:于谷雨前采摘,主要采摘成形的一芽一叶。档次仅次于明前茶,但是茶味稍重,主要适合中档消费的人群。

春尾茶:于春天末期前采制,采摘的茶叶一般叶肥汁多,与前两种茶最大的特点为经久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这种茶适合大众人群。

夏茶:于夏天采制的茶,一般采摘的茶叶比较大,比较宽。冲泡味道浓厚、微苦,且耐泡。

白露茶:于白露前采摘,具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茶客喜爱。它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也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

信阳毛尖一般分为5级。

特级:一芽一叶初展占85%以上。外形紧细圆匀称,色泽嫩绿油润,多毫,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鲜爽,汤色鲜明。叶底嫩匀,芽叶成朵,叶底柔软。

一级: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占85%以上。外形条索紧秀、圆、直、匀称,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叶底匀称,芽叶成朵,叶色嫩绿而明亮。

二级:一芽一二叶为主,不少于65%。条索紧结,圆直欠匀,白毫显露,色泽翠绿,稍有嫩茎,滋味醇厚,香气鲜嫩,有板栗香,汤色绿亮。叶底绿嫩,芽叶成朵,叶底柔软。

三级:一芽二三叶,不少于65%。条索紧实光圆,直芽头显露,色泽翠绿,有少量粗条,叶底嫩欠匀,稍有嫩单张和对夹叶,滋味醇厚,香气清香,汤色明净。叶底较柔软,色嫩绿较明亮。

四级:正常芽叶占35%以上。外形条索较粗实、圆,有少量朴青,色泽青黄,滋味醇和味正,汤色泛黄清亮,叶底嫩欠匀。

五级:正常芽叶占35%以上。条索粗松,有少量朴片,色泽黄绿,滋味平和,香气纯正,汤色黄尚亮。叶底粗老,有弹性,没有产地要求。

四、采制过程

信阳毛尖的采制工艺分为现代机械工艺和传统的手工工艺,现在采用较多的为机械工艺。机械工艺的具体步骤如下。

筛分: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等级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摊放:要求室内温度在25℃以下,将筛分后的鲜叶每隔一小时左右轻翻一次。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小时为宜,直到茶叶的青气散失为止,摊放过程才告结束。

杀青:机械杀青宜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手捏叶质柔软,紧握成团,略有弹性,略有黏性,青气消失,叶色暗绿,略带茶香。

揉捻: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揉捻机,摊晾后的杀青叶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视茶叶高低档次不同而不同,一般高档茶控制在15~20分钟,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分钟。在揉捻的同时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当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黏湿的感觉即可。

解块: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理条:使用适制名优条形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时间在5分钟左右为宜。

初烘:采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进行初烘。根据信阳毛尖茶叶品质,要求进风口温度控制在120℃~130℃,时间宜在10~15分钟,初烘后的茶叶中的含水量在15%~20%。

摊晾: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晾4小时以上。在室内摊晾,避免阳光。

复烘: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要求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

五、选购

看一看:看茶叶的色泽和形状。顶级的信阳毛尖的外形圆直光润,呈细条,色泽鲜绿,而且叶缘有细小的锯齿,嫩茎圆形,叶片肥厚绿亮。正宗毛尖无论是陈茶还是新茶,冲茶汤颜色都偏黄绿,色泽匀整、嫩度高。茶条外形整齐均匀,条索紧实,粗细一致。

捻一捻:抓起一把信阳毛尖,拿到手里要唰唰作响。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用力捻一捻,看看它的干燥程度。一般炒制好的信阳毛尖的含水量非常严格,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因此信阳毛尖的最佳标准含水量以保持6.5%左右为宜。

尝一尝:取少许信阳毛尖干茶叶,放到舌头上尝一尝,其滋味分别为苦、涩、甘甜、清爽,正品信阳毛尖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茶多酚和芳香物质,其味道比一般的茶叶要醇厚得多。

六、储存方法

信阳毛尖茶叶的吸湿及吸味性都比较强,信阳毛尖需要在密封、干燥、避光等条件下储存。如果茶叶保存不当,就会失去信阳毛尖原有的茶香味道。适合信阳毛尖的储存方法有冰箱冷藏法、木炭储存法和暖水瓶保存法。

七、冲泡方法

冲泡特级信阳毛尖以选择上投法为宜,其他级别的信阳毛尖应采用下投法(即先投茶,后冲水)。

赏茶:需先将茶叶装入茶壶内,此时可将茶壶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特级信阳毛尖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多白毫,成细条,色泽碧绿,油润光滑。

烫杯:用壶里的热水采用回旋斟水法浸润茶杯,一可以洁具,二可以提高茶杯的温度。

加水:用茶壶向杯中注水,以水注到杯身的七成满为宜,注水时注意水的温度要达到90℃以上,这样才能在投茶时使水温在85℃左右。

投茶:上投法,用茶匙把茶荷中的信阳毛尖均匀拨到玻璃杯中。

冲泡:等待茶叶吸足水分,逐渐下沉慢慢展开,冲泡时间为3~5分钟。

品茶:当一杯茶香四溢的信阳毛尖浸泡好了,就可以品尝了。信阳毛尖内质香气高鲜,滋味醇厚,带有熟板栗香,汤色鲜绿,晶莹透亮,叶底嫩绿匀整。

八、注意事项


冲泡信阳毛尖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冲泡特级信阳毛尖大概的投茶量可用1∶50的比例。水温要在85℃左右,浸泡时间3~5分钟。信阳毛尖的等级越高芽越多,而冲泡的水温要越低,主要是怕把信阳毛尖的嫩芽烫坏。

2.信阳毛尖冲泡时间不宜太长,时间太长味道反而不好。同时,记住一句信阳话:“好茶多放,次茶少放。”因为等级高的信阳毛尖芽头多且嫩,如果茶叶放少了香醇味不够,而等级低的信阳毛尖因为叶多芽少,如果放多了茶叶味道太苦,影响口感。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