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王功效

找到约42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中国茶疗法——绿茶有何功效?

绿茶的品质特征是叶绿汤清,俗称“三绿”,即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主要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峨眉竹叶青。

明清以前,人们所饮用的茶绝大多数都属于绿茶。人们把鲜茶叶摘下,以日光晒青、蒸青等方法,把茶的青草味及苦涩味去除,然后把茶叶晒干或风干,这是现代绿茶的雏形。

绿茶味甘、苦,性寒凉;归心、肺、肝、胃经。功效有以下八种:

一、清热解毒

可治疗咽喉肿痛、热毒疔疮、小便涩痛、尿频尿急。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茶能“清六经火”,能清降多个脏腑之火,故应用范围很广。

二、除烦、生津止渴

茶叶能生津止渴,治疗暑热伤津、消渴热病、口干舌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能解“热渴凝闷”。

三、提神醒脑

茶叶能够提神的功能广为人知,除了可令人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外,亦能治疗中风昏愦。

中国古人很早已发现茶有提神醒脑、提高思考能力的功效。汉代华佗《食论》记载:“苦荼久食,益意思。”《神农本草经》及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古人认为茶叶有益气作用,能益气助思。

茶叶还有令人不眠的功效。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言:“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

茶叶能治疗中风、神志恍惚。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认为茶能治“中风昏愦”。

四、消暑利水

茶叶能消暑利水,治疗暑热侵袭、口干口渴、小便短少、排解不利。

五、清利头目

茶能清利头目,能治头痛。唐代陆羽的《茶经》称茶能治“头痛”;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亦称茶能“清头目”;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认为“爽神头目自能清”。

茶叶能明目,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或肝肾不足,目暗昏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及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都有茶能“明目”的记载。

六、治痢

茶叶能治痢,治疗热毒痢疾,发热口渴,腹痛肠鸣,泻下赤白脓血。民间验方有单用一味绿茶煎汁频饮治痢疾,效果良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治石痢方:淡煮真好茶汁,服二三升,重者三服,轻者一二服,即瘥”。

七、治便秘

茶叶能治大便不通,尤其适用于病后、产后大便不通。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称松萝茶治“病后大便不通”。

八、益寿

茶叶能延缓衰老。《神农本草经》称茶能“轻身、耐老”,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称茶能“轻身,耐老,耐饥寒,高气不老”。北宋钱易《南部新书》中记载了一个僧人饮茶长寿的故事,清代不少书籍都引述过。清代丁丙《筠轩丈以雁山茶饷客》曰:“春茶采采归来兮,延年益寿同丹荑。”

现代不少医药及食品的科学研究都指出绿茶含有茶多酚,属天然抗氧化物质,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缓自由基所致的身体衰老。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茶疗法》)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叶降血糖活性及对糖尿病的功效与机理

    在我国和日本,很早就有利用粗老茶叶治疗糖尿病的民间传统。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独立或者协同作用保护胰脏、肝、肾等器官,修复胰岛细胞的损伤,提高胰岛素活力,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延缓糖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病情等效果。近些年来,茶叶功能成分的降血糖作用机制,在许多细胞、动物、临床等科学实验中得到了进一步明晰。

  一、茶叶降血糖和防治糖尿病的功效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饮茶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饮茶能够降低血糖的水平,可作为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包括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在内的许多茶类,都具有增强胰岛素活力的作用,但是功效成分却不尽相同,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功能成分是EGCG,而红茶功效却来自EGCG、ECG、茶黄素等多种功能成分的共同作用。

  Tsuneki等对普通人群的糖耐量测试结果表明,绿茶能够促进人体内的糖类代谢;动物实验表明,绿茶能够降低db/db糖尿病小鼠和链脲霉素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Islam等以绿茶喂食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发现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表明绿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减弱链脲霉素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

  绿茶降血糖的功效作用,主要来自于其所含有的水溶性功能成分,因而绿茶提取物的降血糖功效得到了极大关注。Wu等以雄性SD大鼠为模型,研究了绿茶提取物对于糖耐量的影响,在第四周和第十二周的2次分析中均发现,大鼠的餐后血糖数值及胰岛素水平均有所下降,表明绿茶提取物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活力。绿茶提取物能够提高脂肪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此外,还能促进脂肪细胞结合胰岛素的效率。郑霞等在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中发现,茶多酚可应用于早期的糖尿病性心肌病,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但是对于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糖尿病大鼠心肌,不能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茶多酚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兴奋α受体,α受体与钙通道偶联,钙通道开放,钙内流增加,从而引起心肌发生收缩。

  Nishiumi等用高脂饲料喂食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实验模型,同时给予绿茶和红茶14周后发现,红茶和绿茶均能抑制小鼠的体重增长和脂肪积累,并能够加强葡萄糖载体Ⅳ在肌肉细胞质膜上的移位,从而提高血糖利用率、减弱胰岛素抵抗,可以有效改善高血糖的症状。

  Gomes、Manikandan等以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小鼠为实验模型,发现红茶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减缓糖尿病小鼠胰岛组织中腺泡细胞的变小、皱缩,改善分泌功能,阻止糖尿病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红茶提取物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中iNOS的表达,促进被损伤胰腺的再生。Thiagarajan等发现,红茶提取物可以减少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白内障形成,其作用可能与干预醛糖还原途径有关,有可能用于研制防治糖尿病及相关白内障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黑茶提取物可以提高小鼠的糖耐量,通过提高机体耐受力来增强对抗高血糖的风险。服用普洱茶提取物的小鼠,在餐后3 h内的血糖增加值,均要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小鼠。服用普洱茶提取物4周后的db/db糖尿病小鼠,血糖值下降,表明对Ⅱ型糖尿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其原因可能在于普洱茶提取物是一种良好的α-糖苷酶抑制剂,对淀粉酶、果糖酶及麦芽糖酶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颂研究发现,湖南茯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改善饮水量和抑制多尿症状,缓解体重减重幅度;可改善糖尿病小鼠脂质代谢的紊乱,调节小鼠体内过氧化作用,预防和缓解因糖尿病引发的急性、慢性并发症,同时修复肝损伤,恢复一定的肝脏功能;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分泌与利用,促进葡萄糖的转运及肝脏内脂质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体内糖代谢紊乱。

  Hosoda等以Ⅱ型糖尿病人为模型研究乌龙茶的作用,发现喝乌龙茶后,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极显著下降;此外,乌龙茶与降糖药物一起使用时,比单独服药的降糖效果要好得多。安品弟等研究表明,武夷岩茶与武夷岩茶复方颗粒剂都能够控制链脲霉素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提升,可以改善大鼠糖耐量,其中武夷岩茶复方颗粒剂的降血糖效果更好,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Islam等以链脲霉素诱导糖尿病小鼠,发现白茶提取物能够减轻与糖尿病相关的许多不适症状,有利于缓解糖尿病小鼠的病情。

  二、茶叶降血糖的作用机理

  茶叶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能,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表现出很强的作用效果。由于不同茶类的生产加工工艺不同,内含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与之相关的降血糖活性,可能与茶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有关,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等成分。茶叶功能成分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血糖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1、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茶多糖被认为是茶叶中最主要的降血糖功能成分,主要是与蛋白质相结合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日本清水岑夫曾于1987年研究报道茶多糖的降血糖功效,发现可以显著降低链脲霉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倪德江等以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开展实验,发现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等茶叶中提取的茶多糖,均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降血糖效果。

  俞东宁等研究发现,茶多糖可减轻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氧化应激,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胰岛组织有保护作用。王林戈研究发现,纯化的绿茶多糖能够显著增加链脲霉素损伤MIN-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抑制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的下降趋势,阻止细胞凋亡,显著改善DNA损伤,从而具有保护MIN-6细胞的作用。

  Zhou等以四氧嘧啶诱导雄性昆明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发现绿茶多糖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糖、血清糖蛋白等水平,而且粗多糖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分级后的茶多糖。粗茶多糖还具有很强的清除血清MDA、体外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等作用,可能与其含有少量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有关。

  Xu等发现,普洱茶多糖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可以改善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有利于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他们以四氧嘧啶诱导雄性ICR小鼠产生糖尿病模型,发现普洱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服用4周后高剂量组小鼠与服用二甲双胍小鼠的血糖值接近。在体内抗氧化方面,普洱茶多糖可以提高小鼠血液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SH-Px酶的活力,并且抑制小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降低小鼠体内的MDA水平。曹忠良等以腹腔注射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发现,湖南天尖茶提取物具有治疗小鼠糖尿病的效果,高剂量天尖茶可减轻小鼠的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降低血糖浓度,提高血清中胰岛素浓度,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水平,其作用甚至接近二甲双胍的效果。

  2、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保健功能成分,在降血糖功效方面起重要作用,甚至有可能应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茶多酚调节糖代谢的可能作用机制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类噻唑烷二酮类作用,影响酶与转录因子的活性与表达,促进靶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等。此外,茶多酚和茶多糖对糖尿病还有很好的协同防治作用。

  Kamiyama等研究表明,绿茶提取物对糖类物质降解酶系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可以抑制小鼠小肠中麦芽糖酶和兔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尤其以EGCG的抑制效果最强。口服儿茶素能够抑制肠内α-淀粉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Abe等采用DNA生物芯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儿茶素可以下调6-磷酸葡萄糖酶和脂肪酸合酶的表达,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表达,从而降低葡萄糖的生成,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Sabu等研究发现,绿茶多酚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肝肾功能,改善糖尿病病情,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等能力有关。Nagao等以Ⅱ型糖尿病人为模型,给予富含绿茶儿茶素的饮料,发现患者12周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并且能够辅助恢复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Qin等以高果糖饲料喂养大鼠,同时持续给予绿茶多酚6周时间,发现绿茶多酚能够调节高果糖饲料诱导的胰岛素应激信号通路,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小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均有所下降,心肌中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Irs2)、葡萄糖载体(GlutⅠ、GlutⅣ)的表达均有提高。

  儿茶素是绿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它在降血糖功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EGCG可以促进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有降低血糖的作用。Cai等发现,EGCG可以减弱高糖水平对大鼠胰岛β细胞的毒性,刺激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在大鼠胰岛β细胞(RIN-m5F)中的信号作用;EGCG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来改善细胞的代谢功能,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完整性。Song等发现EGCG能够下调链脲霉素诱导的iNOS过量表达,从而阻止NO细胞毒性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伤。Lin等进一步研究发现,EGCG通过激活5'-磷酸腺苷激活的AMPK蛋白激酶通路,改善由于Irs1第307号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而导致的胰岛素应激信号通路的封闭,从而改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AMPK通路是多个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用药的作用途径,EGCG可以激活AMPK途径,抑制Irs1第307位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水平,提高Akt的磷酸化水平,促进糖的利用率和糖原合成效率,从而改善细胞对胰岛素应激的敏感度。

  3、茶色素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在茶类加工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素类物质,是由茶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色素类物质,包括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许多研究表明,发酵茶类在调节消化道菌群、抑制葡萄糖的吸收等方面功效显著,可能与茶色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茶叶中的色素类物质,对α-糖苷酶等也具有抑制活性,可减轻餐后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普洱茶提取物对淀粉酶、果糖酶及麦芽糖酶等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有望应用于开发α-糖苷酶抑制剂。

  Anderson等以附睾脂肪细胞为模型,研究发现红茶提取物中的茶黄素具有增强胰岛素活性的作用。Matsui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茶黄素比儿茶素具有更强的抑制α-糖苷酶活性,尤其是对麦芽糖酶,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的半抑制浓度IC50(10μmol/L)甚至明显优于EGCG的IC50(40μmol/L)。不同类型茶黄素的抑制能力,依次为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这可能与茶黄素分子立体结构中3或3'位羟基的没食子酸酯化有关。喂食麦芽糖的大鼠实验,同样证实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比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血糖的升高。

  陈云研究发现,茶色素能有效消除自由基,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从而改善肾功能,增强抗凝、促纤溶作用,改善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瘀滞状态,防治糖尿病及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徐湘婷等研究表明,从普洱熟茶中提取出来的茶褐素,可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水平,改善其糖、脂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编辑:巧霏)

   来源:中国茶叶    北京茶世界

绿茶不伤胃?浙大博导,你好像普及了一个假“常识”

前段时间,一篇关于“绿茶会伤胃吗”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绿茶刺激胃”是一个常识。

然而常识,常常让我们忽略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于是,怀着学习的目的,打开了这篇阅读量上万的文章——

一年四季都喝绿茶会伤胃吗?听听浙大茶学教授、博导怎么说

 

 

 

如上图,文章聚焦了两个常见说法,王岳飞教授、博导在咨询中对这两个说法分别做了回答。

 

然而,王岳飞教授所表达的一二观点,与笔者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难免无知者无畏,在此与王教授一起交流探讨。

 

划重点:

 

 

首先,上图划线部分的表达,难免让人联想到“甩锅”这个网络流行语。

再者,素以科学的严谨精神为己任的茶叶界“学院派”,讲出如此“江湖风格”(仅相对于科学的严谨而言,“江湖”一词本义非褒非贬)的话,也恰恰缺失了科学的精神

 

文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多口语化表达,后又经访问者转化为文字,也许离最初的表达已有所偏差。在讨论中我们不必斟酌每一句话在文法上的严谨性,因此这个表达不做继续讨论。

 

随后,王教授用较长的篇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产生“绿茶伤胃”这个现象的原因:咖啡碱。

 

 

延续前文风格,王教授的观点是:咖啡碱刺激了胃不好的人的胃,而不会伤健康的胃。

 

我们依然不讨论这种“江湖风格”表达的臧否。

在“现代科学”的层面上讨论,会更容易些。

很明显,王岳飞教授认为,在现代科学层面,咖啡碱”和“刺激胃”这两件事有较大的关联性。

 

 

 

 

 

【百科】

咖啡碱,亦称咖啡因,普遍存在于在茶叶、咖啡、可可等饮料中,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

 

茶叶和咖啡含有相同的物质,咖啡碱

 

科学家们一度关注了“咖啡刺激胃”的现象。

来自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在“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胃食管反流病)”的论文中,引用了《美国胃肠病杂志》一篇“咖啡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论文。

论文指出,

无论是酸性还是中性咖啡,无论是对于健康人还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无论他们是空腹还是非空腹喝咖啡,都会造成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造成反流性食管炎。

总结,咖啡也许会使得下食道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造成胃酸反流或恶化胃灼热。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7002705?dopt=Abstract 论文链接)

 

是的,咖啡刺激胃。

 

那么,咖啡中什么物质在刺激胃?是咖啡因吗?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篇名为“Gastric Acid Secretion and Lower-Esophageal-Sphincter Pressure in Response to Coffee and Caffeine(咖啡和咖啡因对胃酸分泌和下食道括约肌压力降低的影响)”,做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实验:

选取未患胃病的人员,比较:咖啡因、普通咖啡、去咖啡因的咖啡,这三者对于胃酸分泌和括约肌压力的剂量反映。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77987 论文链接)

 

实验中观察喝下一杯咖啡后的胃酸反应:

咖啡因组人体反应数值最小,普通咖啡和去咖啡因的咖啡相似,人体胃酸反应值更大。

其次,下食道括约肌压力的反应:

咖啡因对括约肌压力变化影响最小,普通咖啡和去咖啡因的咖啡,对括约肌压力变化影响明显。

 

总结:即使脱了咖啡因,咖啡依然刺激胃。咖啡刺激胃,与咖啡因关联性很小,咖啡本身还包含其它刺激因素。

 

综上所述,“咖啡碱”和“刺激胃”这两件事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两篇文论均关注到了健康的胃在实验中的反应,健康的胃在胃酸分泌和下食道括约肌压力两方面都受到明显的影响,即被刺激到。

 

所以,王教授,您好像普及了一个假的“科学常识”。

 

 

 

 

 

到底是什么物质在刺激胃呢?

咖啡依然是茶叶的突破口。

 

以下是推理与猜想(因暂未查询到关联性强的文献资料)——

 

有一种物质,共同存在于咖啡、茶叶、红酒中,那就是单宁(单宁酸)。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我们更熟悉:多酚类→→茶多酚

 

咖啡内质成分图

(单宁酸含量是咖啡因的4倍)

 

茶叶内质成分图

(茶多酚的含量是咖啡碱的10-20倍)

 

 

葡萄酒内质成分图

(酚类/单宁含量较多)

 

 

此外,还有柿子、酸枣、山楂、白薯等水果。

关于单宁/单宁酸/鞣质/酚类/多酚类/茶多酚(是的,它们是同类)的生理活性,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单宁与胃粘膜蛋白发生作用产生沉淀,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反映出刺激胃的现象。(关于单宁的论文研究有很多,各大科普网站均可下载查阅)

绿茶中的多酚类以单宁前体(儿茶素)和低聚缩合单宁为主,它们是刺激胃的。过量饮用和不适宜季节饮用,是会伤害胃的。

 

更通俗的说法是,绿茶是具有寒性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绿茶刺激胃,红茶就不会刺激胃了?

 

简而言之,这是单宁前体、低聚缩合单宁和高聚缩合单宁的差别。红茶中含有更多的高聚缩合单宁(茶红素),以大分子的形式与蛋白质结合较强而产生覆膜,保护胃壁免受胃酸分泌过多的伤害。(篇幅所限,不再继续展开)

 

 

以上仅是我对这个问题浅显的认知,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原谅。

随着科学的进步,期待茶叶胃生理反应研究的深入,让我们对这个常识了解的更为清晰。能够更加科学的饮茶,享受喝茶的美好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

 

 

文字原创,喜欢请转发!

图片来自网络或朋友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还写过:

 

从茶性到茶叶养生

央视:洗茶可以洗掉茶叶上的农药残留吗?

一杯有机茶的距离:脆弱而珍贵

流水向东去,诗茶趁年华

一两春茶一两金?春茶为什么这么好?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

年轻的茶科学

 

欲知更多,敬请关注:

 【茶人茶话】

爱茶人的圈子

茶人们的话语平台

科学与趣味性兼备

帮您解决茶的问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茶人茶话”

欢迎投稿

mandziq@126.com

找到约41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