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采峰绿茶王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解码中茶春茶地图:龙冠龙井为何是绿茶中的“三好学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如是说。

西湖龙井,一向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代名人都称颂其质量超群,文人常用“黄金芽”、“无双品”等词句来表达对西湖龙井的爱慕之情。

如果说西湖龙井是“绿茶皇后”,那么中茶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茶龙冠公司)出品的“龙冠”牌龙井茶(简称龙冠龙井)则称得上是其皇冠上耀眼夺目的宝石。

好喝、好看,好闻,龙冠龙井可谓绿茶中的“三好学生”。探究龙冠龙井“三好学生”的养成,会发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其卓尔不群的独特品质。


中茶龙冠龙井:优越的茶区环境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西湖产茶,历史悠久。

早在唐时,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所产之茶已经名见于经传。“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把“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定为当时的全国名茶之一。这是杭州出产茶叶的最早文字记载。

龙冠龙井茶区分布在包括狮峰山在内的西湖群山之中,其自有的云栖产区东濒西湖,南临钱塘江,为西湖龙井五大核心产区之一。受“一湖一江”水气调节和东南季风的影响,这里的气候总体而言比较温和,平均气温约16摄氏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尤其是春茶生产季节,“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构成了独特的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小气候。

龙冠龙井茶区土壤深厚,质地疏松,以砂岩和部分泥页岩与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红壤为主,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含量十分丰富;茶区内溪流泉水众多,虎跑溪、九溪、梅坞溪、白龙潭溪等发源于西湖群山,流经茶区注入钱塘江。

“山饮西湖,秀生龙井”,独特的自然山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以采天地之精华,汲日月之灵气,孕育出龙冠龙井不凡的品质。

“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

中茶公司“金中茶”系列之一的狮峰龙井茶,原料来自狮峰山脉海拔200米以上的白沙土茶园,采摘面不足1平方公里,采用明前开园珍贵头拨鲜叶,坚持“一芽一叶”,平均4-5斤鲜叶制1斤茶,是真正的优中选优。

“金中茶”系列是中茶公司高品质系列产品,凸显“好茶在中茶”的品牌理念,是供广大消费者鉴赏与收藏的茶叶珍品。

中茶龙冠龙井:优良的茶树品种

品种是一个产品的品质基础,没有好的茶树品种,难以做出一款好茶。

过去,西湖龙井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以龙井群体种为主,俗称“老茶树”,主要有龙井长叶、龙井圆叶和瓜子种。群体种是天然有性繁殖,必须由茶种栽种,并且出芽略迟。

在龙井茶树群体种的基础之上,经过单株选种、无性繁殖方法,龙井43这一更加优良的茶树品种问世。

与群体种相比,选育出来的龙井43发芽早,芽叶纤细秀美,制成的龙井茶具有外形扁平挺秀,香郁持久,滋味甘醇爽口的特点。

此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龙井43的基础上,进一步选育出中茶108,是第三代龙井茶树品种,2010年被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品种。

市面上,有的西湖龙井品牌将不同树种的茶拼在一起制作,不做区分。而中茶龙冠公司选择不把龙井43跟群体种做拼配,确保叶底的完整度、叶片的匀齐都是一致的。

其实,即便同是龙井43,生长周期到什么程度,采摘时芽叶形态的长短、粗细,采摘的方式都会对后期的制茶过程产生巨大影响。为此,中茶龙冠公司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企业标准,确保龙冠龙井的鲜叶品质始终如一。

在严格的企业标准之下,市场上收购鲜叶的方式显然是走不通的。于是从2001年开始,中茶龙冠公司在千岛湖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现在陆续纳入到旗下的茶园已达5000亩。

中茶龙冠龙井:严格的栽培管理和采摘标准

作为龙井茶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中茶龙冠公司的栽培管理十分严格,茶树的种植不仅整齐划一,横竖看都是一条直线,而且还采用了茶园防霜扇、自动喷灌系统、太阳能灭虫灯、虫情测报器、土壤养分监测系统等现代化茶园装备,而这些都是普通茶农所不具备的。

进入到鲜叶采摘环节时,中茶龙冠公司的标准极其苛刻:一般茶园每亩采摘200公斤鲜叶,而龙冠龙井每亩只选摘约40公斤鲜叶,要求不带蒂,不带鱼叶。

正是有了这些严格的栽培管理和采摘标准,龙冠龙井的鲜叶才能以完好的品质进入到后期制作环节。

中茶龙冠龙井:精湛的制茶工艺

从上游茶树品种、种植规范到采摘标准进行统一管理,是茶叶标准化生产的第一步,但距离提供每一年都品质如一的产品,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难的问题当属制茶。

在世界茶版图里,有纯粹工业化的机器制茶,让茶的味道易于掌控,从而行销世界;有纯手工制茶,期待天时的配合触摸味觉的巅峰,以满足老茶客的极致追求。

中茶龙冠公司走的是另一条路:将手工制茶标准化、规模化,希望保留手工茶的最佳品饮体验,同时追求标准化带来的规模和可控性。这也是西方世界对于食品工业的评价标准,遵从它,也意味着中茶龙冠公司希望参与到全球茶叶市场中的雄心。

在中国,一杯好茶的诞生,离不开高超的制茶手艺。

龙井茶“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功”,香郁、味甘的风味,扁平挺秀、色泽绿润的外形,这些龙井茶特征的实现,主要靠的是手工炒茶。

同机器炒茶相比,手工炒茶的最大妙处是,鲜叶从外到内一点一点地均匀杀青,10到15分钟内保证每一片茶叶的物质都充分被转化,经过反复辉锅、手压,使得炒出来的茶更重实,叶和芽紧凑地包裹在一起。

但是,手工炒茶是一件很苦又很有技术难度的事情。在茶季高峰期,炒茶师傅每天要工作15-16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如果制茶者没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人心,双手便是没有灵魂的工具,任凭怎样努力,也是制不出好茶的。

对于这一点,西湖龙井非遗技艺传承人王国成有着深刻的体会。

王国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炒茶手艺,1981年,他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试验场(中茶龙冠公司前身),经过茶叶试验场的正规培训和锻炼,并获得了王卓再等龙冠龙井第二代手工炒制技艺传承人的专业指导,逐渐成为茶叶试验场炒制团队的中坚力量。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手工炒茶,首先要经得住高温,“传统的龙井茶炒制讲究的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茶的锅,锅温可以达到200度以上,不小心的话就会把手烫伤。”

王国成表示,手工炒茶,其次是要耐得住寂寞,“做茶叶,每天都是重复工作,长此以往,工作是很枯燥的。比如在春天的大好时光里,我们炒茶人是没有时间游山玩水的。”

王国成认为,手工炒茶,最终还要守得住初心。“初心是什么?就是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炒茶的人,工作很苦很累。但是对于喜欢炒茶的人来说,也是很有乐趣的。每当自己把一杯好的茶叶做出来,奉献给消费者时,自己是很欣慰的。”


经得住高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三句话构成了中茶龙冠公司的制茶训,被挂在了公司炒制中心的外墙上,时时提醒,岁月不忘。

王国成亲制的龙井茶,现已成为中茶非遗系列绿茶产品之一。中茶非遗系列绿茶产品是中茶联合各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代表,由各位大师领衔炒制的精诚之作,传递出的是中茶公司守正创新,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定承诺。

中茶龙冠龙井:严格把关的每一道工序

在中茶龙冠公司,传承已久的龙井茶炒制工艺被创造性地总结为“十大手法”,制茶过程按照现代工业品的生产方式,被拆解为可量化的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


龙冠龙井的26道工序中,青锅和辉锅之间的回潮筛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龙井茶炒制工艺的“十大手法”之一,青锅叶是外干里不干,水分分布不均匀,回潮的目的是为了茶叶水分内外分布均匀,梗叶均匀。回潮要先分筛,再把分筛后大、中、小三档青锅叶分别放在小簸篮里,轻轻压实,使其还潮。如天气干燥,茶叶不易还潮,需要用清洁白布浸湿后盖在上面,促使还潮。这道工序听上去简单,执行起来却十分繁琐。

西湖龙井非遗技艺传承人来国水有着30多年的制茶经验,据他介绍,回潮筛分时,茶叶需要不断地从锅子进去、出来、筛分,再进去、再出来、再筛分,“这些都会增加工作量,需要有很大的耐心。”

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后,茶叶的含水率可以被控制到5%以下;而未经过回潮的茶叶,则含水率高,不耐储存。

目前市场上有个别农户炒茶是直接将茶叶烘干,没有回潮筛分这个环节,“这意味着外面的茶叶炒得有点焦了,里面的水分还很高。”

听上去,回潮筛分是“十大手法”里最关键的手法,但来国水认为,龙冠龙井的炒制没有所谓“哪个手法最关键”之说,每个手法都很关键,哪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

因此,严格走完每一道程序,就是将龙冠龙井做好的唯一秘诀。难怪有人说,龙冠龙井的加工,与其说是炒茶,不如说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天时”和“地利”是其基础,龙冠龙井的品质,因“人和”而达到极致。

古人所云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即是很好的注解。

2008年,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炒制“十大手法”早已传授到浙江各个龙井茶区乃至全国广大茶区,成为中国制作扁形绿茶的通用技艺。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西湖龙井制茶技艺名列其中,这意味着以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为代表的中国制茶技艺和文化,会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中茶龙冠龙井,香飘世界

大自然赋予独特的地域条件,几千年种茶人选育出合适地域条件的优良茶树品种,几代制茶人的勤劳与智慧形成的精湛技艺,这些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造就了今天的龙冠龙井。

龙冠龙井干茶挺秀,茶汤澄澈透亮,叶底整齐优美,冲泡后快速沉底,入口绵柔回甘,既秉承了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又具有独特的“君子风、美人韵”,正是龙井茶中的上品。

龙冠龙井是杭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近年来,龙冠龙井一直作为国家外事用茶,并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宾朋。龙冠龙井成了国际重要场合的“常客”,是G20杭州峰会核心会议用茶、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定用茶、金砖国家部长级会议用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礼宾用茶、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指定用茶......

“一杯龙井茶,半部龙井史”,从1950年的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厂开始,到2020年加入中茶大家庭,龙冠公司历经70多年发展,一代代龙冠人始终秉持匠心,用真心做好茶。

2023年,中茶绿茶全系产品升级,以明前抢鲜春茶为主打,以“聚九州茗绿品华夏春鲜”为主题,集合十大核心产区名优绿茶,龙冠龙井名列其中,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中国茶,选中茶。未来,中茶龙冠公司将继续坚持做好茶,以“好茶在中茶”为理念,以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为使命,让更多的人爱上龙冠龙井的味道,让龙冠龙井香飘世界。

王岳飞:中国茶缘何能成为风靡全球的流行饮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中国茶缘何能成为风靡全球的流行饮品?如何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相关议题作出解析。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为何国人喜茶、爱茶?  王岳飞:茶、咖啡和可可统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中,茶在地球上存在约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人们发现和利用茶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5000年至6000年历史。茶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关于茶的记载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四个过程。茶叶中含有700多种成分,对人身体健康有益,因而成为不少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青海、内蒙古等地,牧民此前缺少新鲜水果蔬菜,喝茶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维生素,故也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其不仅是物质需求,也是精神需要。唐代,陆羽《茶经》问世,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这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使茶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随着商品经济出现,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中国茶文化逐步积累,与其相匹配的器皿、瓷器也受到民众喜爱。  如今,茶文化不仅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也成为人际沟通的纽带,蕴含东方“文明之美”。

市民和游客在重庆市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交通茶馆”里喝茶。中新社记者 周毅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茶在全球茶产业中扮演何种角色?有何特殊性?  王岳飞:中国具有茶文化自信,中国茶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名茶品类资源,产茶区几乎县县有好茶、乡乡有好茶、村村有好茶,茶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1085个县、3000多万名茶农靠“一片叶子”生活富足,茶产业已成为拉动民生的大产业。  放眼全球,茶叶如今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有64个国家种茶,30个国家或地区能稳定出口茶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至于中国茶在全球茶产业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可以用“中国茶,冠世界”六个字总结——“冠”主要体现在茶叶产量、茶园面积、茶叶消费总量、茶叶出口总金额等四方面。  从现有数据看,2020年,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面积7647万亩,中国茶叶总面积4747.5万亩,同样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茶叶对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7.63%,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1.68%,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的19.14%。  当下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世界上有近一半人(30多亿人)每天饮用茶叶,全世界一天饮用的茶超过30亿杯。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白族村民在云上茶园桑植白茶银杏塔基地采摘白茶。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茶为何能顺利出圈,走向世界?

王岳飞:中国茶叶最早走向世界是在公元5世纪,主要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东亚、南亚、中亚、西亚。

茶叶能顺利出圈,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丰富的药用价值。茶在中国最早是作药物使用,叫做“茶药”,根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本草拾遗》《茶经》等记载,可知唐朝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茶有不少功效,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 与甘露”。

公元7世纪,来中国的日韩僧侣回国时,就以“药用”的名义将茶树带回国,作预防保健之用。日本种茶鼻祖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所言:“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日本建保二年(公元1215年),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镰仓幕府之征夷大将军源实朝的热病,自此,日本茶风更为盛行。

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间距离前所未有地缩小,加之茶叶神奇的药用功效进一步传开,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航海优势,从澳门装运绿茶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再转运欧洲,开启欧洲饮茶之风。

英国是欧洲最爱饮茶的国家之一,在王室带动下,饮茶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在英国各阶层中流行开来。他们发现茶叶对于提神、解乏、解酒、帮助消化等效果很好,长时间饮用也无任何副作用。中英之间的茶贸易从无到有,并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逐渐发展,可观的利润让茶叶贸易变得更为活跃。

参观者在2020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第21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品茶。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引领了欧洲的浪潮。17世纪末开始,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当时,中国茶叶出口已超过瓷器和丝绸,约占全国出口货物的90%。

茶与健康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出现高潮。在“回归大自然”的号召下,许多研究者开始从植物中寻求合成药物的替代品。

日本科学家富田勋(Fujiki M)在1987年最早报道了茶多酚具有抑制人体癌细胞活性的作用,引起世界关注。2002年美国《时代》杂志推荐了十大健康食品,其中就有绿茶。

相关研究驱动了全球茶消费的增长,也让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赢得全世界喜爱。

中新社记者:“一片叶子”的背后,东西方饮茶习惯有何异同?体现出哪些东西方交融互鉴的身影?

王岳飞: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东西方文化交融程度越高,中国茶被赋予的作用也越多。从刚出海时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饮料,到通过“下午茶”文化在西方社会普及,再到如今与奶类、酒类等融合,文化的碰撞让中国茶名扬海外。

东西方在饮茶方面有很多差异。中国茶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茶类,中国人喝茶讲究“品”,要求色香味俱全,亦讲究文化内涵、所用器皿及意境。西方喝茶形式较为简单,讲究效率、方便,更喜欢袋泡茶、碎茶。

观众被清康熙御制“十二花神杯”的三月桃花杯吸引。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茶作为商品流通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国茶文化成为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推动了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摩洛哥等国家茶文化的形成。

以中日为例,两国历史上交流频繁,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唐代、宋代和明末,是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如南宋时期,“点茶”传入日本,形成“抹茶道”。当时,南宋的文人雅士将茶饼碾碎,注水调膏,再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快速搅打茶汤,形成细密的泡沫。随着南宋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点茶”传入了日本,在当地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抹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联合国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就是很好的趋势,可以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茶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与世界沟通联结的方式。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受访者简介: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王岳飞,茶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来源:中新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绿茶2021年第一采活动在普安启动

  世界茶源地,黔茶第一春。2021年1月14日,由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黔西南州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共普安县委、普安县人民政府主办,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普安县茶叶协会承办的“贵州绿茶”2021年第一采活动在普安举行,拉开了2021年“贵州绿茶”宣传的序幕,展示贵州茶开园早的特点,突出贵州茶生态、干净安全、品质优异的优势,提升贵州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贵州茶市场开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启动仪式现场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慕德贵出席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参加活动,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秉清主持活动。

慕德贵宣布“贵州绿茶”2021第一采活动启动
慕德贵查看茶树新芽

  “茶在茶山,茶叶青,水在水井,绿莹莹”……启动仪式后,第六届“普安红”杯采茶和制茶大赛在现场举行,30位身穿民族服饰的采茶女们哼着山歌,在茶树间穿梭采茶,双手似蝴蝶翻飞般快速采摘茶叶。采茶比赛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20位炒茶师傅也正在进行手工扁形绿茶制作比拼。此外,现场还展示了“贵州冲泡”,多名主播在电商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带货。

  身着民族盛装的采茶女正在采摘春茶

  炒茶比拼现场

  普安核心产茶区春茶采摘比全国其它地区早20天左右,是全国春茶开采最早的茶区之一,被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授予“黔茶第一春”。

新芽吐翠,点绿成金

  普安茶为什么早?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省农科院副院长周维佳等专家解读道,“早”主要得益于普安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方面地处乌蒙山区,常受云贵准静止锋和西南暖气团控制,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多,冬春气温相对较高,降水较少,区域暖冬,春回较早;另一方面茶园位于煤山地带,不仅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有机腐殖质,所蕴含的硫化物也是“催芽”的重要手段。此外,普安选择了乌牛早、龙井43等特早生茶树品种特、茶园肥培管理到位,施足肥、施好肥,及时修剪、病虫害防治、冬季封园,茶树生长势好,加速了新梢萌发早、茶芽肥壮,保证了茶园开园早。春满茶山,山歌飞扬

  好山好水育佳茗,普安茶不仅“早”,而且“好”,好在哪?集中体现为普安“早茶”是优异的茶、干净的茶、富民的茶、有市场竞争力的茶。优异指的是品质,普安“早茶”内含物丰富,芳香物质、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香气浓郁、滋味鲜爽,品质优异;干净指的是安全,冬春茶园病虫危害少,基本不用农药,茶农严格按要求禁用除草剂、催芽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茶、干净茶、安全茶;富民指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普安县乌牛早、龙井43号等特早生茶树品种投产茶园,仅春茶一季亩产茶青可达150斤,收入6000元,普安县6万亩“早茶”茶青收入可达3.6亿元;市场竞争力指的是错峰、错位竞争。普安“早茶”上市时间早于其它茶区两个月,“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抢先占领市场,赢得市场主动。目前,普安“早茶”主要销往省外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贵州冲泡,茶香四溢

  2020年,普安县茶园总面积14.3万亩,干茶产量7858吨,产值7.73亿元,综合产值12.7亿元,茶产业累计惠及农户16615户60032人,其中贫困户3462户14268人,荣膺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荣誉称号。

  省人大财经委、省委宣传部、贵州大学、省农科院、贵州日报社、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中新社贵州分社、省茶叶专班,黔西南州和普安县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

  来源于:贵州茶香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