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陆宝茶具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茶具世界】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而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部分取材于于观亭先生所著《观亭茶道》)

       (编辑:林文彬)

        来源:茶馆网    北京茶世界

茶具的演变(1)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或喝酒的器具。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那是没有专用茶具,就像无专门的“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对饮茶已比较讲究,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

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而陆羽写成了的《茶经》,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的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

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

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

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黑釉的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手,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水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

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

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且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点茶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觀 |《清气乾坤》任航制、尚云画、陆轶舟刻

平和中“写”出了淡淡的雅气

古秀中“写”出了淡淡的清气

......





任航




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南通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






荣誉

2010年紫砂壶《敦煌系列作品》获江苏省新敦煌蓝丝羽杯金奖。

2011年紫砂壶《紫韵青泉》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

2012年紫砂壶《乾坤壶》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

2012年紫砂壶《天圆地方壶》获江苏省文化博览会银奖。

2012年紫砂壶《紫韵花婉》获江苏省海龙杯金奖。

2013年紫砂壶《紫玉龙鼎》获江苏省新人新作大奖赛金奖。

2013年《滕王阁》双面屏风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迎春花奖”。

2013年紫砂壶《上新桥》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2014年紫砂壶《梅香》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

2014年紫砂壶《雄风》获江苏省金福杯金奖。

2014年紫砂壶《春雷》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5年紫砂壶《柱础系列》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

2015年紫砂壶《蜕变》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5年紫砂壶《磉盘》获二零一五年第十一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5年紫砂壶《榕桩》获江苏省晟宝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湘妃提梁》二零一六年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6年紫砂壶《湘妃竹影》获中国工艺美术“青艺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清露听竹》获中国工艺美术“汉博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玉莲壶套组》获江苏工艺美术“紫薇花-艺博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禅韵石瓢》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艺博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红山印象》获江苏省工艺品创新设计奖 金奖。

2016年紫砂壶《玉源》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

2016年紫砂壶《劲竹听风》获二零一六年第十二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7年紫砂壶《八面来风》在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获“金凤凰”金奖。

2017年紫砂壶《四方宝莲》二零一七年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7年紫砂壶《潇湘三友》在2017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创新博览会 “金凤凰”(青岛赛区)金奖。

2017年紫砂壶《鞭竹新韵》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艺博杯金奖。

2017年紫砂壶《蓄势三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

2018年紫砂壶《凤鸣》二零一八年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经历

早年师从紫砂雕塑名家邵家声学习紫砂雕塑;后拜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红华为师,学习全手工紫砂壶成型工艺。在师傅悉心的指导下,又大量临摹前辈大家作品,再加上自己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作品日渐成熟,并多次国家级、省级大赛中屡获大奖。




清 气 乾 坤

文创 新 首发 





一几、一椅、一竹、一壶、一杯、一人

消磨浮生陶然忘机

竹之品格,为历代所推崇

以竹之空,比君子坦荡

以竹之直,比君子刚正

以竹之节,似君子节操












壶身乾坤若定

线条于游走中营造出一种涓细无尘的质朴清素

一种繁华消隐的云水襟怀

于平和中“写”出了淡淡的雅气

古秀中“写”出了淡淡的清气


细  析





壶身由陆轶舟刻,壶铭书法俊逸潇洒

其刻画的金蝉卧竹图

构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

形色情状,生聚荣枯,曲尽生意,妙合天成

流露出一种强劲的生命气息


纯  背





拍卖赏析


任航 清气干坤壶

上海匡时 2018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41,400 元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觀 |《朱泥汤婆》朱勤勇

链    接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