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龙须而得名——武夷山这款茶期待“走出深闺”

5月23日下午,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党委与八角亭社区召开龙须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公会党委委员、支部书记,武夷街道、八角亭社区等相关人员共20余人参加会议,市茶业局副局长刘德发应邀出席。

会上,公会党委委员、八角亭社区主任余盛良就当前龙须茶产业概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各企业代表提出了龙须茶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公会党委委员、八角亭社区主任余盛良介绍龙须茶产业概况


啥是龙须茶?


龙须茶又名“束茶”,龙须茶是条形茶叶以彩色丝线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条。它的外形壮直墨绿,很像龙须,因此而得名。龙须茶原产于崇安(今武夷山)和建瓯,以武夷山麓八角亭(今武夷街道八角亭社区)所产品质最优,且为龙须茶集中产地,所以又称为“八角亭龙须茶”。


四十至五十个干茶束约重一斤


清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茶。”并简述其采制之法云:“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由此推断龙须茶至迟在清初就有生产。据茶叶专家姚月明考证,龙须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记述。


清末民初,崇安茶叶进入全盛时期,龙须茶产量很大,当时主要运销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龙须茶做工精巧、外形美观、饮用方便,一向颇受海外侨胞欢迎。



龙须茶具有工艺品的性质,它对外形的要求极高。茶束的外观形状,必须像满蘸墨汁而立的毛笔,色呈墨绿,长约二寸八分,每束周圆约二寸半,不宜过大或过小,四十至五十个干茶束约重一斤。茶束分单束和双束两种,均扎以鲜艳的红、绿丝线。


由于经过萎凋和长时间低温烘烤及多次摊晾回潮,芽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经过一定程度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其内在品质特点介于烘青绿茶和乌龙茶之间。龙须茶冲泡后,汤水清澈明净,呈橙黄色,带乌龙茶香型,优异者亦带花香,滋味醇厚,极耐冲泡。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做好龙须茶”、“如何更好地发展龙须茶产业”展开交流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杨冬平:龙须茶是善庙的供茶,有药用价值,五色线则有金木水火土的寓意。在销售和宣传方面,我们企业希望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


梁翼:建议保留原始记忆,现在要改良成为饮用茶,也是欠缺销售和推广经验。


江建华:泡茶的器具,茶的包装,冲泡方法,制作标准都很关键,希望后续的斗茶赛也能多加宣传,多给资源。


周厚宝:很早就想推广,但一直没有好的效果,看下是不是可以通过微信、多媒体等方式在宣传上进行提升,加大宣传力度,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王国兴:原来是绿茶,外形很美观,要加大药用价值宣传,工艺很花工,束形比较漂亮。


邹应文:角亭村有做龙须茶,可以说是有文化、有历史,街道也很重视,走访了很多农户,并把龙须茶制作技艺列为县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好这门技艺的传承,就必须有效益,才有动力。


陈忠林:做龙须茶的企业还是太少,发展速度慢,目前的龙须茶制作技艺还是太粗糙,需要改进工艺,促进发展。


邹全荣:龙须茶的特点要突显,深入品饮功能,可以结合茶艺展示,创新包装,还可以写入乡土教材中去。


刘德发:要抱团发展,参加各类国展,改进制作工艺。


会上,公会党委书记刘国英认真听取了与会人员的观点,并对做好龙须茶产业推介工作提出五点意见。

一要成立相应机构,依托协会或社区才有力量,联合大家,共同运作;


二要开发历史茗茶,加强品牌建设,注册证明商标,树立品牌意识,创立公共品牌,同时还可申报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要注重品质改良与提升,从外形、内质、包装上提升茶叶品质;


四要聚力用途开发,既能用作祭祀,又能当作饮品,还有药理功效,富含文化底蕴;


五要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通过茶博会等各类茶事活动,参与展示和推广。



来源: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


武夷峰


武夷自古出佳茗

佳茗配好水

好水武夷峰

福建武夷峰食品有限公司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