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安金寨县鲜花岭六安瓜片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84 秒)

六安瓜片-当下春茶里的时兴“岩茶”

当下春茶里的时兴“岩茶”


六安瓜片,

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

无梗无芽,

成茶宝绿上霜,茶汤翠绿清透,

无绿茶的寒洌清香,特有老火香,滋味鲜醇,

与其说是绿茶中的特种茶,

不如说是春茶里时兴的“岩茶”.



生长环境:“红色岩石”


最顶级正宗的六安瓜片地理坐标点:

红河谷齐头山蝙蝠洞

其红色岩石是其生长的奥秘

陆羽《茶经》茶之源: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茶树生长于红色岩石风化的岩石缝中,

丰富的矿物元素,自然有机。



人迹罕至


高耸入云的云崖天梯里,

蝙蝠洞人迹罕至,远离污染

天然的蝙蝠粪便滋养,

土壤肥沃,纯粹健康;



六安瓜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端看名头就有很多种,什么绿茶中的特种兵最复杂的绿茶世界上唯一一款单叶片茶等等,仅仅这些就奠定了绿茶中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即使现今绿茶众多,也依然不掩其风流。


六安瓜片的好在当地感受的尤为清晰,用当地人的喝法,取一个玻璃杯,随便抓一把往杯子里一丢,沸水直冲而下,品着品着一天就过去了。



放在其他茶中,这种豪放的方式,无疑会使一壶好茶,浓俨到难以下咽的地步。六安瓜片看似轻松写意的画风,其实背地里是下了狠功夫的。



有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六安瓜片的狠劲表现在方方面面,从采摘,到制作,再到口感,每一步都严苛的令人发指。


有舍才有得

 

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内采摘,为保持单片的形体美观,去芽去梗毫不含糊。只要肥壮的二、三叶这一点,在以芽或一芽几叶为主的绿茶中,绝无仅有。



剔除芽梗之后,确保了茶味的醇正,使得茶无青草气,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在六安当地流行这样的比喻:

第二片恰是二八少女,最是风华丰茂;

第三片是二十出头的姑娘,袅娜多姿;

而第四片已经二十七八的熟女,不过还是风韵犹存;

到了第五片叶子,是三十岁的少妇,自有她的味道在。

再往后,是薄暮之秋,风头不再。

无壮烈,不显赫


六安瓜片是烘青绿茶典型代表,经过,采摘、扳片、生熟锅、毛火、小火、老火六个过程才算大功告成,其中拉老火这道工艺,可谓是壮怀激烈,每次看时,都深觉震撼。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C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即时上炕。


最值得一提的是六安瓜片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拉老火,整个过程只能用壮怀激烈来形容。

两个工人将烘笼在1000多度的炭火上抬上抬下,这样的动作要连续一百多次,与此同时,茶叶的香味会逐渐溢满厂房。


六安瓜片是茶叶中含水率最低的茶,因此出茶率也很低,每四五斤的鲜叶采能出一斤的成品干茶。

即便如此,一天下来工人的胳膊,抬都抬不起起来。也正是因着真材实料,对自己的狠才有今日这般显赫的江湖地位。

内山、核心产地


怪不得这一口滋味,唐时期“庐州六安茶”就已经声名在外,清朝时更是列为朝廷贡茶。



公认的核心产区在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抱儿山、鲜花岭、龚店;裕安区的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以及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皆位于大别山北麓。



这款茶蝠牌精选的六安瓜片,便是来自核心原产地金寨县的抱儿山。这里所产的瓜片颜色看上去比其他地方更绿一些,口感也更加醇和。



当地人认为,这里特有的瓜片树种茶,是制成六安瓜片的最佳原料。



正是这一口沿袭千年的滋味,连周总理也对此念念不忘。

如今,六安瓜片依旧,这盛世,可如你所愿。


一片神奇的树叶



抓一小把六安瓜片放到茶杯里面。在滚烫的开水中,蜷曲的叶子苏醒过来,没有芽,没有梗的的叶子,干干净净,多少有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思。



趁着热乎劲喝一口,“嘭”整个口腔被一到霸道的香气填满。这种独到的口感不只是带有绿茶的清香,还有一种凤凰涅槃式的清高。



激发喉咙涌出甘甜的滋味,舌尖似乎能滴下甘泉。这一口味,征服蝠牌一众人的味蕾。


六安瓜片是茶叶中含水率最低的茶,因此出茶率也很低,每四五斤的鲜叶采能出一斤的成品干茶。

茶喝完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六安瓜片的叶底,一片片整齐而沉静地排列在杯底。这时,你才能体会到这一杯茶里面的功夫。




如果您是一位喜爱浓茶的老客,当地人这般豪放的方式,完全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这冠绝古今的六安瓜片给你不一样的归属。



如果您是一位喜好清饮之人,大可拿了盖碗,取它3克来,细细品饮总理挚爱的味道,感受每一泡独有的雅气,一天一泡,便可消你三个月的时光



这满满的诚意,只为让您喝到一口顺心茶。


冲泡方法:

茶器:白瓷盖碗、玻璃杯

建议投茶量:盖碗2.5~3g;玻璃杯1.5g~2g

冲泡水:纯净水、山泉水

水温:沸水,玻璃杯85-90℃左右

冲泡:盖碗点冲法,宽口玻璃杯中下投法皆可

保存方法:密封,请参考推荐阅读处的储存方法


郭子涵·学茶:初识六安瓜片-扁片形特种绿茶

六安瓜片

了解一下

 

为啥叫“六安瓜片”?


因为齐头山一带为原产地

旧时属于六安

现今才属于金寨县

 

金寨县

整个县处于大别山北麓

高山环抱,云雾缭绕

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

结论:出好茶

 

齐头山蝙蝠洞一带所产的“齐山名片”

是六安瓜片中的极品

其他产区统称“瓜片”

 

而历史上按采摘季节和原料的不同

分四个花色:

银针(芽尖)

提片(1、2叶)

瓜片(3叶)

梅片(4叶以上)


 

现今产区分为:

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

 

内山瓜片

金寨县:齐山、响红甸、鲜花岭

六安市:黄涧河、独山、龙门冲

霍山县:诸佛庵等

 

除此之外的产地都属于外山瓜片

 

内山瓜片产区

海拔均在300米以上

茶树多生长在高崖石隙、山涧峡谷

终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

茶叶品质必然优异

 

 

瓜片独特品质


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

我国绿茶中

唯一不采梗、不采芽

只采叶的片茶

 

外形

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

叶缘向背面翻卷

 

手工茶微向上重叠

形似瓜子,自然平展

 

机制瓜片卷曲度大,似条状

有人称之为“瓜条”

 

色泽宝绿,大小匀整

 

内质

香气清高

 

汤色碧绿

 

甘鲜醇

 

叶底黄绿明亮

 

 

鲜叶采摘

 

等待茶树新稍生长

每枝有一两张大片开采

直接采成熟的三、四叶

留着芽与幼嫩叶、鱼片

等嫩叶长成大片再采摘

 

省去了“扳片”的传统工序

形成“梗长嫩茎”的独特风景

 

 

工艺流程

 

传统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验收→生锅→熟锅→毛火→拉小火→拉老火→成品茶

 

炒片:

生锅、熟锅

形成特殊品质的关键

锅温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

 

两口锅相邻

一个生锅、一个熟锅

生锅:180-200度

熟锅:160-180度

 

嫩叶片温度稍高

老叶片温度略低

 

投叶量:

嫩叶片25-50克

中等叶片50-100克

老叶片不超过250克


生锅

 

鲜叶下锅后

用竹扫帚旋转翻炒

把茶叶压到贴着锅

同时动作迅速轻巧

炒1-2分钟

 

要达到的效果:

使叶片受热均匀

又不会把叶片压扁

或者挤成条状

 

适度判断:

叶片萎缩柔软

叶色转暗


熟锅

 

生锅适度立即用竹扫帚将叶片扫入熟锅

熟锅主要是整形

边炒边拍

使叶片成片状

炒3分钟左右

 

嫩叶

要提炒轻翻

扫帚把放松

保持色、形

出锅要润

含水量约为30%

 

老叶

扫帚把要握紧

稍用力

轻拍成片

出锅要“翘”(叶尖发硬)

含水量约为40%

... ... ... 

 

烘培:

毛火、拉小火、拉老火

大型烘笼操作

 

毛火


100度左右

摊叶量不超过1.5公斤(老叶可稍多)

 

2-3分钟翻拌一次

先长后短

 

翻的时候烘笼抬开

避免茶末落到火上产生烟气

 

含水量

嫩叶10-20%

老叶9%-10%

 

拉小火


蒸发多余水分、发展香气

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

每笼摊毛火叶2.5-3公斤

 

需要一种特制的“火摊子”

用砖块围着燃烧的段栗炭做成

用明火,每个可烘2-3笼

 

俩人抬笼

上烘3-4秒就移开

换另一笼上烘

轮流交替进行

每笼走烘40-50次

 

含水量到10%以下

也就是九成干

摊凉装篓

 

拉老火


拉小火一两天后

最后一次烘培

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影响极大

 

火温比小火高而均匀

“火摊子”较大

火苗更高

 

每笼摊小火叶3-4公斤

同样轮流交替

上烘2-3秒即抬下翻茶

边烘边翻

走烘50-60次,多达70次

 

热浪滚滚,人流不息

别具一格的“火功”

 

原则

嫩片少、老片多

晴天少、雨天多

 

适度判断:

表面上霜

叶片双手捏成粉末

 

趁热装入镀锌铁皮桶内

装满振抖实诚

焊锡密封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滚炒杀青→轻揉→理条机做形→远红外烘焙→辉锅机上霜→远红外烘焙→成品茶

 

机械加工工艺是安徽农业大学研究出来的

根据传统工艺研制的科技一体化

 

 

信息量太大

我们还是喝杯普洱茶

慢慢消化一下吧

金寨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茶产业发展

四月如歌,阳光正好,六安西茶谷远远近近的茶山上,碧浪掩翠、郁郁葱葱,正是采茶的好时光。

  


2022年以来,金寨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茶产业发展,通过调查研究、督办建议、听取报告等方式,助推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跻身“全国茶业百强县”第41位,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5亿元,以实际行动铺出乡村产业振兴路。

金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程东中在花石乡大湾村调研茶旅融合工作情况。

油坊店乡面冲村党支部书记陆崇军:茶叶初级市场是茶农增收的主要场地,茶叶销售多是送往茶厂或经纪人上门收购,茶叶价格不透明。为此,县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提出支持茶叶专业乡镇建立鲜叶交易初级市场,规范运营,增加茶农收入。“今年春茶长势喜人,春茶一天一价,我们将交易市场由下午改为早上五点开始收购毛茶,这不仅增加了茶农采摘、炒制时间,还提升了茶叶产量和品质。”

走进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整洁卫生的萎凋室、清洁化生产流水线映入眼帘。公司负责人黄守山:“电脑控制炒茶温度和时长,茶叶生产品质有了保证,茶叶加工产量也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近年来,该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整合茶产业,统一改造高标准茶园,改进茶叶品种和种植方式,提升生产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加工厂的清洁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推动茶产业的持续升级。

茶,在金寨生产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茶叶已成为当地村民主要增收来源之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2.7万亩,茶叶加工主体397家,农民合作社近900家,家庭农场54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6家,茶叶联合体10家。


金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永开带队开展茶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调研。

如何把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金寨县人大常委会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方面,对茶产业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广泛听取人大代表、茶叶协会和企业负责人意见,力求将实际情况调查清楚,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研究透彻。

“茶产业发展规划不系统、不全面,对重点乡镇、重点区域的茶叶产业发展仍是按老路子推进,没有形成长期的明确的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长期规划,没能把茶产业摆上农业产业的首位产业来对待。”

“我县不少茶园管理粗放,多以家庭式管理为主,生产经营还停留在传统的制茶卖茶阶段,水平参差不齐,‘茶叶下不了山’和‘没有茶叶下山’的问题同时存在。”

“‘两个替代’实施不平衡、不深入、不全面,监管弱化且盲区较多,夏秋茶生产企业不敢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大。”……

随着调研,这些难题正在被一一打破。

近年来,金寨县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融合上,加强产业谋划和布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构建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行机制,持续稳定地扶持茶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利用茶产业链式发展项目资金,加快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了油坊店乡河口至西茶谷、花石乡和桃岭乡龙潭半岛茶旅融合项目,建设麻埠响洪甸、古碑留坪等国家级标准茶园3个,重点构建了麻埠六安瓜片核心区、面冲西茶谷、花石大湾三大重点茶旅融合示范区,弘扬金寨特有的茶文化。

省人大代表陈先志在茶产业发展上一直走在前面,他创办的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率先在全县建立了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茶园托管,为周边茶农提供茶园管理、施肥、修剪、采摘、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陈先志:“现在农村劳动力少了,有不少茶园都荒了,丢了可惜了。怎么办?我们合作社来先试一试,把周边群众的茶园管起来,既保证了我们茶叶的来源,更是保证了茶叶不打农药和除草剂,提升了品质。”

茶农赵齐美一边采摘春茶,一边开心地说,“现在的茶叶收入比一年比一年高,茶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这和我舍弃施化肥、打农药有关。”

在油坊店乡,实行全程监管、把好质量关,对全乡所有农资店、大小商店等经营主体开展定期巡查,对违规销售禁用农药的经营主体依法进行查处,收购时实行不定期抽样留检,检测农残是否超标。同时,还在首届茶叶文化旅游节暨西茶谷开园仪式上,对2022年度“优秀茶叶企业”、茶叶“两个替代”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麻埠镇,该镇农技中心实行有机肥等原材料统一申报、统一采购、统一运输、统一发放“四统一”,继续加强落实两个替代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防治行动。

在青山镇,依据六安瓜片生产所需的气候、土壤条件、茶树分布及产品品质等情况,将抱儿山茶叶原产地划定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并依托“六安瓜片”师带徒炒制中心,制定《抱儿山茶原产地村民公约》,严格落实“两个替代”,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双丰收。

在金寨,正按照“两环两带两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围绕环鲜花湖周边乡镇打造茶产业重点区域,积极推进“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共融”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引进龙头企业,统一改造高标准茶园,改进茶叶品种和种植方式,提升生产加工工艺,做活做好茶旅融合发展文章,延伸茶产业链条,加强金寨茶叶品牌核心区保护制度落实,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茶园农家乐于一体的茶旅新业态,让茶区变景区、茶叶变金叶、茶园变公园。

茶香正溢满大别山老区,变成一个个金叶子,带来了别样的春天。

作者:刘永刚

来源:六安人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