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安瓜茶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7 秒)

六安瓜片开采啦,附其它知名茶叶的采摘指数

2021春暖茶香

本期摘要

六安瓜片正式开采,黄山毛峰3月29日进入五级采摘期,大佛龙井3月31日进入五级采摘期,信阳毛尖3月31日进入三级采摘期,西湖龙井4月1日进去五级采摘期。

伴随着春天,一年一度的“春茶”购物季已悄然到来,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选购,切实保护名茶原产地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2021年继续联合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等10个名茶产区主管单位于3月5日起每日发布中国茶业指数之名茶指数——春茶采摘指数(简称:春茶采摘指数)。包括西湖龙井、洞庭山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湄潭翠芽、大佛龙井、五峰绿茶与武夷岩茶十个品类。

不知道自己喜欢的茶叶何时上市?价格几何?品质如何?请持续关注“春茶采摘指数”。

根据名茶产区生产实际情况,将名茶采摘指数按茶芽、天气、用工分别划分为五个等级:

今日采摘指数情况如下

五级:大部分可采摘

今年湄潭翠芽已于春茶采摘指数播报前开采,3月5日处于二级采摘期,3月8日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19日起进入四级采摘期,3月22日,湄潭翠芽正式进入五级开采期——全部可采摘。

今日湄潭翠芽茶青价格为70-85元/斤;

成品茶平均价格为520-8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洞庭山碧螺春于3月10日正式开采,进入二级采摘期,3月15日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16日进入四级采摘期,3月22日起进入五级开采期——全部可采摘。

今日洞庭山碧螺春茶青价格为400-800元/斤;

成品茶平均价格为2600-80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今年大佛龙井已于春茶采摘指数播报前开采,3月5日处于二级采摘期,3月12日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24日进入四级采摘期,3月31日正式进入五级开采期——全部可采摘。

今日大佛龙井茶青价格为50-75元/斤;

成品茶平均价格为400-10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西湖龙井于3月12日开采,进入二级采摘期;3月19日起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26日,进入四级采摘期;4月1日正式进入五级开采期——全部可采摘,进入明前龙井抢收的关键阶段。

今日西湖龙井茶青价格为180-290元/斤;

成品茶平均价格为1400-26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黄山毛峰于3月15日正式开采,进入二级采摘期,3月22日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26日进入四级采摘期;3月29日进入五级采摘期——全部可采摘。

今日黄山毛峰茶青价格为40-140元/斤;

成品茶价格为300-13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四级:大部分可采摘

今年五峰绿茶已于春茶采摘指数播报前开采,现处于四级采摘期。

今日五峰绿茶茶青价格为22-90元/斤;

成品茶平均价格为180-10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信阳毛尖于3月22日正式开采,进入二级采摘期;3月26日,正式进入三级采摘期;3月31日,正式进入四级采摘期——大部分可采摘。

今日信阳毛尖茶青价格为90-160元/斤;

成品茶价格为700-2000元/斤。

指数详情如下:

二级:少量可采摘

今日起,六安瓜片正式开采,进入二级采摘期。等待这么久的“瓜粉”们,一杯属于你们的春天赶在清明节前,终于来咯!

今日六安瓜片的茶青价格为180-200元/斤;成品茶平均价格为900-1200元/斤;

一级:尚不可采摘

4月2日春茶采摘指数显示:

天气情况方面,指数覆盖茶区气候适宜,茶树正常生长,各春茶品类生长稳定。

用工方面,各地春采茶工基本充足,春茶生产有序进行;

茶芽方面,指数播报涵盖的十种名茶中湄潭翠芽、洞庭山碧螺春、黄山毛峰、大佛龙井处于五级开采期;五峰绿茶、信阳毛尖处于四级开采期;六安瓜片处于二级采摘期。

播报品类中仅剩太平猴魁和武夷岩茶,暂处于不可采摘阶段,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春茶采摘指数动态!

更多春茶采摘指数及全国春茶采摘情况的精彩内容,欢迎访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官网,等您发掘!

六安瓜片

今天,中国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正式开园开采啦!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文章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六安茶皖西地区的茶俗之制茶习俗

  制茶是男人们的事情。旧时成品茶的品种繁多, 大抵以采摘期早迟、叶质老嫩、炒制工艺、成品茶形状等分为银针、雀舌、旗枪、蕊尖、贡尖、客尖、龙芽、莲心、一枝春、一枝兰等, 由于制作精细, 多是朝廷贡茶, 产量很少。但皖西茶区大宗茶则是皖西黄大茶和六安瓜片茶。清光绪年间, 皖西茶乡市场上出现了瓜片、提片、梅片, 因成品茶是一片一片的, 形如瓜子, 故而得名片茶。制法是将采下的鲜叶进行分类, 芽头制成银针或芽茶(现称毛峰);芽下的叶子, 一片片扳下, 按老嫩、大小分置一处, 制成片茶;在嫩叶中挑选最好的制成提片。在谷雨前采制成的茶就称雨前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为“ 梅片”。现代将这三种茶统称为六安瓜片茶。

  鲜茶叶采摘回家后, 要及时摊放和加工。旧时芽茶上午采, 下午制;瓜片茶上午采,晚上炒烘;黄大茶则日采夜制。如果制作瓜片则需要进行扳片的工序, 按照芽头、大小、老嫩程度进行扳片分类, 分别放置。皖西茶乡均制绿茶, 因此需要入锅炒制, 称为杀青。炒时的火力要均匀、适度, 防焦防红, 这样制成的茶叫“ 毛茶”。瓜 片茶的老嫩片要分开炒,每次炒茶锅只投叶二两左右。杀青后的瓜片茶还要进行造形, 经过“ 挑、揉、踏” , 使叶 缘弯叠、微翘, 形成片状, 宛如瓜子形。皖西黄大茶炒茶方法分生锅、二青锅、熟锅, 三锅相连, 序贯操作。生锅是将鲜茶叶杀青, 待叶质变软、叶色暗绿, 可入二青锅继续进行杀青和初步揉条, 当叶片皱缩成条, 茶汁粘于叶 面, 可进入热锅进一步做细茶条, 反复操作,炒至条索紧细, 发出茶香味, 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经过理条造形后的毛茶要进行初烘, 俗称“ 拉毛火”。选取十多斤栗炭(用壳斗科的麻栎、栓皮栎烧制的木炭)堆架燃火, 罩上 烘篮, 投放叶量根据烘篮大小而定, 篮中均匀投叶, 初烘约十秒钟翻动一次, 翻烘要勤要轻,烘至六七成干即可 摊晾回润, 为半成品茶。黄大茶大初烘后, 还要进行堆积, 主要对茶叶半成品进行黄变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压紧, 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 经 5—7 天, 待叶色变黄, 香气透彻, 即为适度。近代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六安人胡浩川在《六安茶改良刍议》一文中对皖西黄大茶有“ 在初制过程中, 炒青因用竹帚不似一般之用指掌, 火力故能持强, 且经生锅、熟锅之调节, 又特形其充分之熟, 炒干概用栗炭亦非他处所及。六安茶之香气, 清隽高爽, 能为国内青茶之冠者以此。惟炒 时, 以用竹帚盘旋, 出锅后, 即不行揉捻, 较老者, 始有之。因之外观之 形状, 极不紧结” 的评论。制作成品茶还需要进行一次复烘, 俗称“ 拉老火” 。复烘时翻动时间要短, 仅间隔二、三秒钟, 至绿叶带霜时下烘, 入容器包装。旧时贮存茶叶的容器是用竹编制的竹篓, 外放数层干燥箬竹叶, 内置桑皮纸进行包装;现今则多用白铁桶或瓦罐 , 密封置于干燥通风处, 忌冷、温及与香料, 药物等杂处。茶乡的 茶农可将制成的毛茶、半成品茶售卖给茶庄或茶行进行深加工。  

  旧时皖西茶乡销售黄大茶习用竹篓包装。普通篓为长腰形, 长约一尺四寸、宽约一尺, 高约九寸, 可装茶叶十斤。因篓编花纹成箱状, 名“ 花箱”装头。二交春茶两箱一连,两连箱再包以大篾包, 包内衬以笋壳编成, 俗称“ 虎皮” , 每两大包配为一担, 重约一百斤。“ 板篓” 用篾片编织为平板状, 无花纹, 形状略如扁园形桶, 高约一尺五寸, 底面长径约一尺二寸, 短径约九寸, 十斤装, 当地名“青拼”。三交茶及子茶单独不连, 不用大篾包, 一般每担6 件。大篓是用五十至一百斤装, 内衬箬叶, 每两篓为一担。销售瓜片茶、黄芽茶用白铁圆桶盛装, 每桶是十斤或五十斤装, 封口焊牢, 贴上标签。  

古人太会了!茶也玩“名字梗”!

名字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标签。但,浪漫的中国文人,除了父母起的名字外,还热衷于给自己取别名、雅号。至于他们自己喜欢的事物,别称、雅号就更多了。

就茶而言,历代的雅名美称,起码不下百种。

据《茶经》记载,茶的别称有槚、蔎、茗、荈、皋卢、瓜芦等。中唐以前,“荼”字有时也用来指茶。

除了这些别名,茶还有一些雅称。风雅浪漫的美名,如星辰般散落在文人的诗文里。

荼的别称

“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并未收录“茶”字,而只有“荼”字——荼,苦荼也,从艸余声。宋朝徐炫注曰“此即今之茶字”。

《世说新语》有两处提到饮“荼”。其一,“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其二,“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这两处描述,都明确指向作为待客之礼的功用。

清人吴昌硕的名帖《角荼轩》,有意将“茶”写作“荼”。落款如此解释道,“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高。

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最早见于《尔雅》中的“槚”。号称辞书之祖的《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尔雅·卷九·释木第十四》:槚,苦荼。

古蜀西南方言。

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西蜀南人谓茶曰蔎。”

常与茶或茗合称。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义·尔雅音韵》:“荈,尺兖反。荈、茗,其实一也。张辑《杂子》云:茗之别名也。”指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指茶芽。《说文解字·艹部》:“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指晚收的茶叶。晋代郭璞《尔雅·释木·槚》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指茶的别称。指茶的嫩叶。《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言茶之美好

灵草

是茶叶的雅名。古人未知茶树为木本植物,晚唐诗人陆龟蒙《茶人》诗云:“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灵草则成为茶叶的雅名。

嘉木

茶树的赞称。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掇之。”

瑞草魁

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草中英

茶的赞称。五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强调外形

仙芽

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玉爪

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玉芽

芽茶美称为“玉芽”。

玉茗

清代陈维崧《喜迁莺·咏滇茶》云:“春园里,教琪花玉茗,娇姿更别。”

鸟嘴

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雀舌

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

金饼

古代对团茶、饼茶的雅称。

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甘琼液。”宋代黄儒《品茶要录》:“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

茶枪

亦称“枪”。未展的茶嫩芽。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茶枪露中撷。”自注:“茶萼未展者曰枪,已展者为旗。”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

蝉翼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今四川一带)。为极薄嫩茶叶新制上好散茶。因嫩叶薄如蝉翼而得名。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明代张谦德《茶经》上篇论茶:“蜀州之雀舌、鸟嘴、片甲、蝉翼,其名皆注。”

月团

饼茶的喻称。唐宋时茶作团饼状,诗文中常以月喻其形。唐代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宋代王禹偁《恩赐龙凤茶》:“香于九畹芳兰气,园如三秋皓月轮。”宋代秦韬玉《采茶歌》:“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

片甲

古代茶名,产于蜀州(今四川一带)的散茶。采嫩而薄的芽叶制成,成茶因薄嫩芽叶相抱如片甲而得名。

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

吉祥蕊

蒙顶甘露别称。

“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强调色泽

云华

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云腴

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碧霞

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花乳

茶汤别称。唐宋饮茶多将团饼研末煮泡,汤面浮沫渤如乳,隐现变幻如花。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绿玉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美人的朱唇轻轻一抿,翠云一般的芳草香透玉喉。

春雪

姚述尧《如梦令·寿茶》中云:“龙焙初分丹阙,玉果轻翻琼屑。彩仗挹香风,搅起一瓯春雪。清绝、清绝,更把兽烟频爇。”

高士谈的《好事近》曾记,“谁扣玉川门,白绢斜封团月。晴日小窗活火,响一瓯春雪。”

玉尘

把茶叶称作玉尘的分别有陆游,黄庭坚等。

陆游·《烹茶》“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黄庭坚·《品令·茶词》“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强调滋味

甘露

茶的赞称。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甘草

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苦口师

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晚甘侯

茶的拟人戏称。宋·陶谷《清异录·晚甘侯》:“ 孙樵 《送茶与焦刑部书》云:"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橄榄仙

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余甘氏

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晚甘候

孙樵用拟人化的笔法,把出产在武夷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美称为“晚甘侯”。“晚甘”指回甘强烈,美味无穷;“候”乃尊称。

清苦先生

茶被称为“清苦先生”,元代杨维桢有《清苦先生传》一文,支中夫作《茶苦居士传》,清代诗人许友《春日园居》有“午眠方足新茶苦,啄木声移嫩叶中”的诗句,写的就是对新茶之苦味的品赏。

强调香气

香茗

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香乳

唐宋人饮茶以茶汤沫多为佳,沫白如乳。

宋代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远饷新茗,……当自携大瓢,走汲溪泉,束涧底之散薪,燃折脚之石鼎,烹玉尘,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强调功效

不夜侯

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 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涤烦子

茶的拟人戏称。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森伯

对茶的拟人称谓。

消毒臣

代表的是茶的清热解毒功效。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故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也曾有饮茶诗称“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清人树

茶的别称。 宋代陶谷《清异录》:“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摘采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有趣的诨名

水豹囊

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冷面草

对茶的喻称。宋·陶谷《清异录·茗荈》:“符昭远不喜茶,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酪奴

茶汤的别称。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而好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

水厄

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

彭城王为镐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 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玉蝉膏

北宋,茶膏名乃为“玉蝉”。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茶的其他喻称

先春

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称“先春”。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阳芽

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乳茗

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瓯蚁

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茗汁

茶汤。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隽永

唐代是称呼煮茶时第一泡出来的茶汤,以备曾味和止沸,有时也直接用来奉客。陆羽《茶经·五之煮》:“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是书《六之饮》:若坐客数“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文人许茶的盛世美名

《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所记载的北苑贡茶花色,光听名字就很美:“雪英”“玉华” “寸金”“龙园胜雪”“乙夜清供”“龙凤英华”“龙凤英华”“玉除清赏”“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玉清庆云”“瑞云祥龙”“长寿玉圭”“龙苑报春”“南山应瑞”“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旸谷先春”……达数十种之多。

文人们不仅给茶起雅号,还将茶拟人化,为它立传,如宋·苏轼《叶嘉传》、元·杨维祯《清苦先生传》、明·杨梦衮《烹雪头陀传》、明·徐岩泉《六安州茶居士传》等。

茶与酒这对“欢喜冤家”,自古以来,就“争斗”不休。唐代敦煌变文《茶酒论》(唐·王敷)是史上首篇以拟人手法表述茶酒争功的俗赋,并深刻影响了后世邓志谟的小说《茶酒争奇》及布朗族的《茶与酒》、藏族的《茶酒仙女》等寓言故事。

这些“盛世美名”,或富诗意,或富趣味,足见中国人的“脑洞”之大。超凡的想象力背后,是对茶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的热爱。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