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李清照茶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005.东风古今皆浪漫 蓦然回首李清照——《茶膏皇帝宋徽宗》

正月二十二日清晨,赵佶醒来,看到身旁的郑氏仍在熟睡,他轻轻掀开被子,悄悄下了床。

端王府是皇兄哲宗为赵佶安排的府邸,他很喜欢这位聪慧、喜爱书画的十一弟,赐了他这座位于京城之中的寂静天地,仿佛与外界的嘈杂完全隔绝,掩映在青砖灰瓦、古槐新柳之间。每一根雕梁画栋,每一道飞檐翘角,无一不是皇兄用心的呈现,希望给弟弟赵佶带来更多的艺术灵感。

端王府内的建筑精致典雅,阁楼殿堂均是皇家工匠手工雕刻,处处都显示出王府的气派。

墙壁上悬挂的文人山水画,和房间里精致的瓷器,无不展现着赵佶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他的独特品位和艺术修养。

府邸的庭院深深,繁花似锦,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赵佶常在这绵延的绿草地上散步,欣赏着花草和树木的变化,或坐在凉亭中,静心作画。

府内的蹴鞠场是少年赵佶极其喜爱的地方,草地宽阔,铺满翠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府中。

那里常常欢声笑语,他与朋友们欢聚一堂,展开激烈的蹴鞠比赛,转身踢、退步翻、单枪、打拐、卧鱼这些高难度动作一出现,就伴随着围观的黄门小太监的高声喝彩。

另一处让赵佶最喜欢的乐园就是专门为豢养大型动物而搭建的宫殿。

这里豢养着各种奇异的动物,从威猛的老虎到温驯悠然的鹿,都是他的玩伴和心灵寄托。

他喜欢和它们亲近,感受它们的气息,观察它们的习性,把它们的生动神态融入他的绘画中。

端王府的生活有时孤独,有时又充满乐趣,但无论如何,那都是赵佶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用完早膳之后,赵佶来到了西风小筑,这是端王府中他最喜欢的书房,整体布置和太清小筑很接近,看来赵佶是把西风小筑搬进了宫中。

穿越后,几乎就没有批过奏折,笔墨肯定生疏了,赵佶有些手痒,铺开宣纸,蘸好墨,想了一下,就挥笔写下一首辛弃疾的词。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完后,赵佶爱不释手,我怎么这么喜欢的自己写的字呢。

说是三月一日才纳李清照进宫,赵佶算了一下,还有三十多日,别夜长梦多啊。

他让贴身太监喊来童贯,“你上次去李格非家已经快十天了,他女儿李清照近来有什么消息,可以说与我听听。”

童贯脸色有些微妙的变化,“官家,您是不是听到了什么消息?”

皇城司确实也会打听很多事情,包括大臣家中的私事。

听到童贯的话,赵佶心中不免咯噔一下,他猜李清照可能未必愿意进宫。

实际上,当童贯离开李格非家之后,李格非就惴惴不安地唤女儿来书房,跟她说了赵佶派童贯召她进宫之事,听完之后,李清照差点当场昏过去。

李格非赶紧让丫鬟扶女儿回房间,心中愁肠百转。

李清照被扶到房间后,扑在床上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自己从小无拘无束地长大,父亲非常宠她,不想裹脚就不裹,想读书就请先生教他,喜欢喝酒,父亲也不拦着。

进到深宫中,淹没在无数宫女和太监之间,自己成了无依无靠的底层妃子,可能一生都再也无法出宫。

而且,据坊间传闻,哲宗皇帝去世后,当向太后提出让赵佶来登大位,宰相章惇当面就谏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李清照一想到自己被如此轻佻的君王看上,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了,越想越伤心,更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哭得昏天黑地。

几天之后,心急如焚的侍女告诉李格非,小姐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都瘦了一圈。

李格非听到后,也是心如刀绞,这边是天命不可违,可偏偏自己的女儿又不喜欢宫墙之内的生活。

终归是父亲的小棉袄,女儿李清照也非常心疼父亲,知道他不舍得把自己送入宫里,淹没在帝王的无数佳丽中。

可是,如果拒绝入宫,用什么理由呢?

李清照曾听父亲说过,御史中丞赵挺之有个小儿子赵明诚聪慧过人,正在国子监当太学生。

可惜,他家还未正式提亲,如果推说自己已有媒妁之约,那就是欺君之罪。

而前几天李格非取代了赵挺之,被升为御史中丞。

赵挺之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皇帝,居然被贬到海南,更不可能来提亲了。

李清照相信父亲会胜任御史中丞的职位,能够施展他的平生抱负。

但如果自己拒绝入宫,甚至以自缢来抗拒,不仅毁了自己,也会毁了父亲和整个家族。

为了父亲能够有机会报国,思来想去,李清照咬牙决定宁愿委屈自己,接受进宫的命令。

毕竟有过无拘无束的孩童和少女生活,她已经非常知足了,就算这一生被掩埋在深宫之中直到苍老逝去,那也是她的命。

午朝之后,赵佶留下了新晋的御史中丞李格非。

“中丞,韩非子尝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大宋虽百年基业,国力昌盛,但亦可毁于党争。”

李格非也是对党争深恶痛绝,他眼眶一热,深鞠一躬:“微臣必不辱使命。”

赵佶微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听说了令爱颇擅长诗词,恰好今天上午我写了一首,请你带回去给令爱点评一下。”

皇帝如此谦逊,吓得李格非赶紧高高捧起赵佶交给他的书法作品,连声称谢主隆恩。

出了端王府后,李格非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声催促轿夫加快速度。

“照儿,这是吾皇今日做的词,命我带回来送给你。”李格非的声音带着幸福的颤抖。

虽说赵佶喜爱书画的名声举国皆知,但李清照并不看重书法和绘画,她觉得只有文字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她展开宣纸,和父亲一起观看赵佶的词作。

李格非读完之后,欣喜若狂,已经多年没有读到如此直指人心的词作了,居然是出自登基不久的年轻皇帝,那还有什么理由对大宋的未来担心呢。

而李清照读着读着,眼睛湿润朦胧了,每一字,每一词,都似烟波缭绕撩拨着她,又如那满天繁星照亮着她的心灵。

对元夕的神秘和诗意的向往,让她全身都洋溢着幸福的战栗。

她仿佛置身于那个画面中,看到那东风吹落的花瓣和星光,脸上却露出了梦幻般的微笑。

她轻轻读出词中的尾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一个字,都弥漫着圣洁的幸福与淡淡哀愁。

那个人,已经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李清照沉浸在这份深深的思绪中,无法自拔。

这首必然流芳千古的词,居然出自召他入宫的男人之手,而自己居然还认为他是一位轻薄肤浅的皇帝。

两相对比,李清照为自己轻信市井流言而羞愧不已。

此时,她只想立刻扑进这位男人的怀里,成为他的女人。

原文链接

听茶

(《吃茶去》杂志)茶的境界繁多,茶的品名浩瀚。初涉茶界,似有初生牛犊之意,便将茶的境界把玩出一个“听”字来,我以我悟问茶人:若何?

为解渴者,当为喝茶;为增值者,当为藏茶;为论道者,当为品茶;为生计者,当为卖茶,云云。“壶中天地大,杯中日月长”,大凡亦适于酒适于茶,那是纯文人的境界。何故茶中有声、无声?哪来的听?

我谓:茶中自有万千声——

太远的不说,以茶圣陆羽的《茶经》论,想那位白须老者身居鄂中,独能听得见茶田万顷,风声摆动。耕种栽培、收晒制作及品味均有细述。为后人留下一部《茶经》,至今搅得茶人痴、香客恋,令人举世不宁。以至到今天,朝圣的茶人们挤爆了鄂中的天门小县;一世一代的文人骚客们手不释卷,把壶论茶,心如摇旌;茶农们祖祖辈辈,春前雨明前茶的锄种采收无不以“经”为食,以“经”为生,此不谓不动,焉又不谓不听。李清照将“雨打芭蕉”的水溅在茶树上,茶便生出了婆娑的飒飒之声。此物是为壶中浆,怎不叫人洗耳听!

想那鸿门宴上宾主落座,佳肴满桌。玉液未斟茶便先酌。此时的刘邦面前,若主人将一杯茶水泼地为号,鸿门便没了宴,便成了喊声震天的战场。即使一根茶梗随水而沏,氤氲中茶梗也便是刀,便是剑。杀机四伏中,主客若伸手动得那一根茶梗,定是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秦汉版图的重绘说不定就在这一根茶梗上了。据此,我又说茶连着江山社稷,茶又关乎着万民生灵。听茶,能听出刀剑对舞,三军雷动。

好在,主人茶水没有泼地。好在,杯中没有那根茶梗。

一九四五年的山城重庆,毛、蒋二位枭雄欲将飘摇不定的中国引向两个方向。毛赴渝后,闻蒋不抽烟,便控制了香烟,改喝了茶。并以茶论道、论国、论时局。茶,又成了一台历史活剧的引子。哪知,当时的国共两党,呈犬牙交错状态的各有百万陈兵。尤其是长江南北两岸,千帆竞发和高炮林立的中间,竟然是一壶茶,俩茶盅!是碧螺春吗?是龙井吗?还是黄山毛峰?没有人记得了,那早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内容。坊间有传言:那是毛、蒋二人的茶中没了温度、没了气氛、没了心情。重庆谈判,或许因茶起,或许因茶终。毕竟饮茶作客去,茶罢江上听炮声!茶便成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祭品,千帆便成了巨人茶杯中的倒影。听吧,茶中响彻了震天的马嘶和隆隆的炮声。

如是,茶不仅能喝,还需要听。

阿庆嫂,一个以真人为原型杜撰的小人物;春来茶馆,一个以实地再现的小场景。八、九场戏,六、七个人,四、五杆枪,两三张桌,一壶茶,浓缩的是一台关于中国命运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若戏中没了茶,戏便也没了魂。于是,但见春来茶馆风声鹤唳,刀光剑影,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终也因茶酿就了芦荡火种遍烧江南,铸就了十八勇士“傲霜雪,似青松”,长留国人心中久久抹不去的余音至今震耳欲聋。

不是茶吗?茶真的能听。

时尚的今天,茶也时尚了起来,时尚起来的茶,却又变得风情万种。人们的“茶”余饭后,茶不再是两毛一两,而是动辄千元一壶、一盅;茶在家喝,叫喝;在茶楼喝,却叫品。而我看来,无论在哪儿,只要端起茶,你便能听。因为,茶是有脚步声的,它随着时代走到今天,我们应该能从茶的经历中听到历史的足音。食不裹腹的年代,那叫茶;温饱之后的年代,那叫茗。茶跟着历史的脚步走下去,历史又必将使茶赋予更多的内容。今天看来,先人们将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位序排错了,茶所担当的历史更丰富、更重了。

只要用心去听,茶是会说话的。如今市井大街遍布的茶吧、茶馆、茶楼已是一派繁荣,那是一道道风景,那是一缕缕琴瑟之声,那又是连接古今的暮鼓晨钟。如果你真的以为茶不能听,那就听禅宗大师的谶言吃茶去吧。把心静下来,那里有历史,那里有故事,那里有人生。

你听……

(摘自2009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志生)

002. 赵佶欲纳李清照 苏轼或可逃死劫——《茶膏皇帝宋徽宗》

赵佶翻看了几份奏折,虽然都是秀丽工整的小楷,阅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门外脚步声响起,童贯回来了,他换了身衣服,额头搽了点药膏。

赵佶看着他,心中觉得有些好笑,但一想到从此要约束此人不犯恶,不由得又严肃起来。

“朕问你,裁撤后宫的主意可有了?”

童贯赶紧摇头又拱手,“请官家恕内臣愚钝,一时间还没有主意。”

“这件事情倒也不难,我会给你十人花名册,其他人等都遣出宫去。

你担心的只是如何让128名嫔妃出宫罢了,你不敢说,我也理解。”赵佶抬起茶盏啜了一口,又看向童贯。

“官家所言极是,如此多嫔妃出宫,全不知如何应对,内臣实在惶恐。”童贯额头开始冒汗,心想,这简直是天大的事情,如若处理不当,结果不敢想象。

赵佶心里倒是已经想清楚了,“童贯,我倒也不忍心让她们都去守陵,都去出家也不近情理。我有一个主意,让出宫的嫔妃们办所女校,自任教师,开办琴棋书画、相夫教子和礼仪等课程,让王公、京官、开封府的勋贵和富商的女眷都来就读。

女官和宫女都可以在女校服务,裁撤出宫的太监如若愿意,可以成为校工,完成护卫、日常种菜、采买等。”

这个主意真是超出了童贯的想象,震惊了许久,才张口叫好。

还未等童贯开口说话,赵佶又接着说道:“女校的名字可以叫皇家宣和女校,内侍省拨付赠与5万贯作为启动款项,由朝廷颁发办学执照。女校的收入来自学费和捐赠。”

童贯连连点头称是。

“出宫的嫔妃、女官和宫女都是自由身,可以另嫁人,出宫的太监也是自由身,可以安置自己的家业。

出宫人员,按照进宫年限,给予补偿,如进宫一年,则给予3个月的俸禄补偿,进宫三年,则给予9个月的俸禄补偿,以此类推。”赵佶说完,拿起茶盏喝了一口,望向童贯。

童贯忍不住拊掌叫好,“官家您的安排已极为妥当,内臣定会努力办妥此事。”

“凡愿意加入女校的,可以筹款买一块地或者宅子,作为校产,根据出资额度和是否参与授课可获得不等的份子,参与分红。

不愿加入女校的,允许成家或回家,也可以去皇家寺庙出家。如果选择守陵,则按照她的俸禄标准,供养至老。”赵佶接着说道。

“官家,这就更为周详了。您看何时安排出宫呢?”童贯问。

赵佶想了一下,明天就是向太后病逝的日子,等办完她的葬礼再说吧,“我看就等过完正月吧,月底可以先吹吹风了。”

童贯连连点头称是。

赵佶又想了一下,有件事情差点忘记了,“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颇有词名,我读过她的词,很是喜欢。”

童贯瞬间就明白了,“官家,听说李格非官声很好,为人正直朴素,女儿的几首词在京师都传唱开了。能被官家看上,李格非也是皇恩浩荡了,内臣这就去安排。”

赵佶心里算了下时间,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就是1101年的事情,但历史记载里没有准确的月份。

为防夜长梦多,赵佶对童贯说道:“好,我这里没事了,你速去安排吧。”

童贯跪下领旨,带着侍卫一溜烟前往李格非家去了。

一想到靖康兵乱之时,胆小鬼赵明诚抛弃李清照,独自逃跑,赵佶就气不打一处来,暗自怒骂赵明诚是无用书生。

更可气的是,赵明诚占着茅坑不拉屎,不仅李清照没有子嗣,几个小妾也没有生育。李清照这么好的基因没有留下后代,赵明诚简直是罪大恶极。

再想到赵明诚逃走之后,李清照再嫁,又遇人不淑,宋朝第一才女落得晚景凄凉,赵佶心里就非常愤怒和惋惜。

能让17岁的李清照嫁给19岁的赵佶,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姻缘。将来女校办成了,让李清照挂一个名誉校长也不错。

在北宋中后期,政坛云谲波诡,一直笼罩在变法派和元祐党人的交替斗争中,赵佶要遏制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否则他想做的事情就难以推进。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很正直的官员,他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是御史中丞的上好人选,让李格非管好言官们,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贪腐、冗兵及懒政上。

“哎呀,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苏轼1101年8月在常州生病去世了,现在才正月,需要改进派人去救治和迎接。”赵佶拍了一下大腿,暗自替苏轼庆幸。

赵佶又咳嗽了一声,当值的副都知太监推开了门,站着等候吩咐。

赵佶厉声道:“速召曾布前来太清小筑见朕。”

副都知太监跪下领旨,立刻带人去往曾布的府邸。

曾布如今是右仆射,他挤走了左仆射韩昌彦,成了目前唯一的宰相。

也罢,这也算旧赵佶留下的政治遗产。作为王安石的铁杆粉丝,曾布一生坚持变法,倒可以成为新赵佶的好助手。

此时曾布正在书房里整理和抄写二哥曾巩的文集,家人敲门进来,报告宫内来人,召他速速进宫。

曾布赶紧放下纸笔,快步出来领旨。

家人已经拿出了他的紫袍常服和革履,曾布立刻换上,跟随副都知太监一行入宫。

在路上,曾布琢磨着皇帝因何临时召见。今天早朝时,他曾替蔡京美言了几句,称蔡京可以胜任左相,当时陛下颔首,似乎赞许他的举荐。当下急召他入宫,难道是讨论他和蔡京如何配合之事?

推荐了蔡京之后,曾布心中也有些后悔,蔡京这人城府太深,搞不好就是引狼入室。

正在胡思乱想中,已经到了宫中,曾布赶紧下轿,跟着太监一路快走,来到了太清小筑。

当赵佶给曾布赐座后,看着这位65岁的老臣须发皆白,但精神依然矍铄,心中还是有些感动的。

曾布一脸恳切地望着赵佶,等待官家开口。

“曾相公啊,急召你来,是因为今日我午休时,梦见了太祖皇帝,跟我真真切切地说了一番话。”赵佶缓慢地说完,观察着曾布的表情,他发现太祖皇帝四字一出,曾布立刻坐得更笔直,脸色也严肃庄重起来。看来用太祖皇帝托梦来打开话题的方式很奏效。

赵佶接着说道:“太祖皇帝拉着我的手说,一百多年来,他一直护佑着我大宋,也很欣慰我大宋国力日渐昌隆,人丁兴旺。”

曾布心中大概明白了,官家遇到太祖皇帝托梦赞许,这是祥瑞之兆,值得上表庆贺。他赶紧接话说:“官家,臣这两日在家中花园频频听到喜鹊叫,就感觉要有好事发生,太祖皇帝蒙荫官家,这是正月里的祥瑞,臣建议群臣上表庆贺。”

没想到曾布这么肤浅地理解新赵佶的话,看来旧赵佶平日里没少聊祥瑞嗑。

“相公,太祖皇帝托梦于我,这自然是祥瑞。”赵佶看了眼曾布。

“但太祖皇帝接下来就脸色一沉,把我惊到了。”赵佶语调开始凝重起来,“太祖皇帝说我大宋如今甚为危险,骄躁之气弥漫,如若不做应对,亡国之灾不远。”

曾布听得手心冰凉,太祖皇帝担忧至如此,自己这宰相责任重大啊。他张口欲言,但又怕打断官家。

赵佶看着曾布,接着说道:“太祖皇帝说我大宋如今日渐懈怠,天下良田多已落入豪门商贾之手,国本已成为国贼囊中之物,我大宋之难已有了祸根。”

曾布脸色开始变得紧张,不敢接话了。

“禁军消耗日增,国之支出十之七八养兵,收益甚微,武将骄贪、官兵惫懒。百年来,朝内党争不断,虽天佑我大宋,人才辈出,但朝中官员皆狂躁,以党争为由互相倾轧,毁我大宋人才根基,导致我宋气数已降,危如累卵。”

此时,曾布的后背和额头已经开始冒汗,浑身发冷。

这一切都被赵佶看在眼里,“太祖皇帝最后说了两句,说党争之人即是国贼,言务虚之事亦是国贼。太祖皇帝拍了我一下,让我好自为之。

这一拍,我骤然惊醒,醒来已是后背全湿,定神良久方平息。故而急召曾相公议事。”

曾布胡须微颤着开口道:“太祖皇帝圣明,我大宋向不缺良臣能士,无论庆历新政还是熙宁变法,范仲淹诸公和王安石诸公皆一心为国,绝无私心。然反对者也并非皆为奸佞,只是两相牵制而内耗,导致党争不断,实为我大宋之劫难。”

赵佶点头称许,冷不丁问道:“苏轼在哪里?”

曾布赶紧回复道:“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当下正在北归途中。”

“明早即派太医两名备足良药,随同十名护卫,前去迎接苏轼,务必调理休养好,再启程返回开封。”赵佶一板一眼地告诉曾布,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

毕竟,在旧赵佶的历史中,苏东坡于1101年8月,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迎接苏轼就是为了抢救国宝,虽然不知是否成功,但先尽力去办吧。

赵佶如此恳切地迎接苏轼,让曾布非常震惊,但苏轼同他私交尚好,把老友接回京师也如他所愿。

“官家放心,臣今日即把此事安排妥当。”曾布向赵佶点头承诺。

赵佶又补充了一句:“着人安排整理《苏东坡全集》,我希望能在苏轼回到京师前印制完成。”

这句话又把曾布吓到了,君王给在世臣子出版全集,亘古未闻,苏轼是如何修来的福气啊。


找到约14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