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黎平县茶叶厂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从茶产区政府到茶企:论茶叶外贸的正确打开方式

国盛茶兴,当前中国茶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欣欣向荣的产业背景下,下一个机遇涌动的发展新蓝海,无疑是更为广阔的全球大舞台。

以国际化视野看待茶产业发展,“说茶”推出“国际茶视野”专题策划,此篇聚焦茶产区政府及茶企的外贸情况分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出海已成茶行业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必选项”。大势已至,茶产区外贸发展“千帆竞发”。

据海关统计,2024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56,763吨,同比上涨10.9%,金额2.21亿美元,均价3.90美元/千克,同比分别下降11.7%和20.3%。可见,茶叶出口额虽有所下滑,但出口量增速持续回升,茶叶外贸发展或将回暖。这一良好态势,归结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

△恩施州首次开行至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列车。(图片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各茶产区政府和茶企依托国际舞台,力争实现新一轮发展。过程中,二者持续实施促进出口的相关举措,助推茶叶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复盘其出海之路,“说茶”特连线多个出口代表性茶产区政府及茶企,进行茶叶外贸布局的可行性探讨。

扬帆四海

茶产区政府是这样发力外贸出口的!

出口,向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引擎。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为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茶产区政府综合施策稳外贸,增强茶叶出口韧性。回首2023年,各茶产区均交出亮眼的茶叶出口“成绩单”:贵州黎平县“组团出海”实现茶叶外贸出口亿元增长、福建龙岩茶叶年出口值首破1亿元、江西婺源县自营茶叶出口总额为6.25亿元,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七成……从数据来看,茶产区的出口情况较为良好。追根溯源,作为茶产区出口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如何精准发力,扩大茶叶出口?跟随“说茶”的视角,洞见茶产区政府的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各大媒体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次序按行政区划排列,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四川高县:释放政策“组合拳”红利

高县,是四川宜宾的茶叶主产区,曾被誉为“全国商品茶出口基地县”、全国红茶出口生产基地县。截至目前,高县茶产品远销摩洛哥、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月5日,高县首单46吨出口茶叶起运中亚,迎来茶叶外贸出口“开门红”。

△高县46吨茶叶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图片来源:高县融媒)

高县茶叶出口发展至今,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高县围绕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从种、管、产、加、销五大环节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增强茶叶外贸出口竞争力。同时,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县政策“组合拳”红利不断,以促进全县茶叶外贸可持续发展。

譬如,按照《高县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政策》,可知其鼓励县域内注册的茶叶企业自营出口茶叶,对实现出口“零突破”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同时,由于茶叶交易回款存在周期,为解决茶企流动资金紧缺问题,高县还出台了贷款贴息贴费政策,对企业新增贷款,按实际贷款额当期LPR利率的50%予以贴息补助。正是高县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茶叶外贸才得以平稳发展。

贵州湄潭:完善融资渠道

茶产业,是湄潭的“一把手”工程。一路走来,湄潭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多方位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发展的不同层面,需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在茶叶出口这一维度上,湄潭进行了相应部署。其采取拓展海外市场、打通多条服务出口企业的融资渠道等多重举措,助推湄潭县乃至整个贵州茶业加速发展出口贸易。


△湄潭茶园(图片来源:遵义发布)

供应链融资,向来是茶叶出口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湄潭专门建立了“茶叶出口及特色产业专项贷”。2023年,其利用2022年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与农商行合作,通过杠杆撬动放大贷款到1亿元,合计为出口贸易企业放贷4360万元,进一步减轻企业出口贸易的流动资金压力。同时,湄潭还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对接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银行、证券、保险、资管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打通金融服务链条,帮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积极为出口茶企争取流动资金。在湄潭县政府的多项扶持下,2023年湄潭县茶叶直接出口额为4017.2万美元,位列贵州省县域第一名。

湖北赤壁:加紧市场开拓

开拓外贸市场,是推动茶叶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众多茶产区加快出海的脚步,抢占海外市场“蛋糕”,赤壁不外如是。

赤壁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赤壁青砖茶是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赤壁在周边国家开启茶叶出海的部署。国际展会作为茶叶外贸的窗口,自然成为赤壁出海的关键一步。近几年,赤壁积极组织一众茶企参与国际展会,以对接国际市场。例如2023年莫斯科国际食品展上,赤壁与多家茶叶贸易商达成合作意向,并与俄罗斯茶叶之路公司、大连锁商超LIBREDERM、授权羊楼洞品牌俄文版系列产品、开展俄罗斯本土电商活动等方面事宜达成最终协议。中东(阿联酋)供采活动中,赤壁更是成功走进阿联酋农产品贸易市场,其所打造的赤壁青砖茶产品、红茶袋泡茶、绿茶袋泡茶、藏红花调味茶产品等均受到高度关注。

△赤壁青砖茶走进中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图片来源:赤壁市宣传部供图)

在拓宽茶叶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赤壁还主动架起对外交流的桥梁,建设外埠营销窗口。据了解,赤壁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设立青砖茶展示营销窗口,设立2家跨国砖茶销售公司。奋楫扬帆终结硕果,赤壁的茶叶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其茶品已销往俄罗斯、阿联酋、摩洛哥等多国,并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20多个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掌握增长密码

解锁茶企出海新姿势

茶产区政府,是推进茶叶外贸的生力军。但产业发展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企业也是推进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除了解部分茶产区的出口历程,茶企的外贸方式也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林恩茶业:搭建出口供应链

作为国内第二大茉莉花茶出口商,近年来,林恩茶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实践中,围绕茶的现代仓储物流配送,先进工艺拼配,智能化分装等方面,创新打造林恩茶产品城市供应链、品牌价值链和新的商业模式,逐步走向“双向奔赴”的茶业融合发展道路。

茶叶供应链的管理需要全局观和战略视角。林恩茶业的创始人袁利人表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充分发挥集约化管理效能,跳出了仅在南昌做江西茶的单一思维,将视野和格局拓展至全球范围。时至今日,林恩茶业成功构建起一个服务于全球茶商、产茶国以及消费国的供应链体系平台。

正是贯彻着这一全局思维,林恩茶业在为海外输送中国优质茶品的同时,也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放在战略首位。不仅在原叶茶的基础上融入海外红茶、草本和花果元素,研发出大量的创新茶品;同时,为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林恩茶业还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了茶研园、现代城市工场、城市茶客厅以及海外亚马逊旗舰店等创新产业业态。截至目前,林恩茶业服务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伙伴客户,涵盖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图片来源:林恩茶业)

贵茶集团:践行“干净茶”理念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已然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为缓解这一出口问题,无数企业以高标准和严苛检测把好茶品质量关。贵茶集团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让天下人喝干净茶”,是贵茶集团一以贯之的企业使命。为做深做实这一理念,贵茶集团持续在茶叶的品控和质量上聚力前行,确保茶叶的内质和表面均做到“干净”。据了解,其不仅统一进行种植管护和农资采购,确保每一粒茶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都符合欧盟标准;还统一进行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和包装销售,保障从茶青到成品,生产全程不落地。管控过程中,贵茶集团会将所有的茶叶数据录入公司“茶源大数据管理系统”,让消费者喝的每一口茶都能追本溯源。

△贵茶集团茶园(图片来源:贵茶集团)

除企业自身内部不断优化管控体系外,贵茶集团还注重外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其通过“龙头企业+联盟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贵州境内61家茶企组成贵茶联盟,辐射14万亩茶园,建立了一套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溯源的管理体系。在贵茶集团“同质同标,同厂同线”的实践下,2023年11月,其顺利成为中国茶行业第一家通过SGS欧盟标准认证的企业,降低了出口国家对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百岳茶业:深化科技赋能茶叶出口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茶叶出口的关键因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百岳茶业始终坚持走科技赋能茶叶出口之路,踏浪前行,出口茶销售持续稳步提升,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茶业百强企业”。

为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实施企业转型升级,百岳茶业以建立全自动生产链和产学研合作两方面为抓手,以科技为源动力,力图将夹江茶带出国门。在建立全自动生产链上,百岳茶业改变手工采制名优绿茶为主的传统茶园生产模式,自主设计并建成全国首条立体布局的全自动化精制眉茶(出口绿茶)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整条生产线实现了智能化、规模化、清洁化、节能化的“四化”协同,极大提高了茶叶采摘机械化的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成本。

△(图片来源:百岳茶业)

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百岳茶业不仅建立了市级(优秀)专家工作站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还分别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项目合作。研发过程中,百岳茶业立足夏秋茶产业链的科技研发,并以出口绿茶加工工艺和产品研发为基础,加大内销茶市场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保证稳定的茶品品质,进一步巩固茶叶的销售渠道。

专家解读:

茶叶出口之路如何行稳致远?

尽管茶产区政府及茶企等多方共同施策。但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我国茶叶出口并非易事。联合国经济旗舰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要想谋得进一步的出口增长,仍需稳步推进各项策略,蓄力前行。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蔡军指出,中国茶始终是具有潜力的赛道之一。但受国际环境影响,茶叶出口仍处于成长阶段,有待茶界多方献策聚力,共同将中国茶推向国际市场。为此,蔡军从茶产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茶叶出口建议。


政府方面

为进一步扩大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政府需要有效地组织茶叶企业和品牌,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并在必要时提供扶持政策,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茶叶的品质和价值。

企业方面

蔡军指出,现阶段,尽管面临着国际市场价格偏低、利润较薄的挑战,但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品牌企业依旧在茁壮成长。这些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也将成为引领中国茶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

1、建立自有品牌。茶企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建立自有品牌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茶企不仅可以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和价格体系,获取合理的利润。还可以树立鲜明的标识,进而吸引并培养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2、加快提升茶叶品质。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茶叶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快提升茶叶品质。因此,建议茶企在推行出口业务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在有机微生物清洁化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以提升茶叶品质。

国盛茶兴。蔡军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茶叶将走向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道路,成为消费主流,而茶产区政府和茶企也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现阶段,在多方的努力下,一幅幅茶叶出口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图景正在生成,未来,中国茶叶外贸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个单位、140名个人获2020年贵州茶产业先进称号

2月24日,在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2020年贵州省茶产业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出炉,20个单位、140名个人获得荣誉。


2020年,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保生产、调结构、拓市场、促增收,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自动化、标准化、集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加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以“贵州绿茶”为引领,巩固提升传统市场,不断深耕“三北”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贵州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省茶园总面积700万亩,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数的15.2%;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572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10家,排名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总数的19.6%;省级龙头企业260家,占全省总数的22.1%,市县级龙头企业384家;全年茶叶总产量43.6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11.7%;贵阳海关检验检疫出口茶叶6577.7吨,货值2.31亿美元,同比增91.7%;涉茶人数340万人、年人均收入12351元。

茶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为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全省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开拓创新、积极为茶产业服务的先进单位,以及品德优良、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茶产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2020年贵州省茶产业先进单位名单

(共20个,排名不分先后)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铜仁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黔南州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

中共花山苗族乡委员会

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思南县茶桑技术推广中心

贵定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晴隆县茶叶产业局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

水城区南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金沙县农业农村局

黎平县茶产业发展专班

丹寨县茶叶发展中心

开阳县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普定县农业农村局

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贵州省茶产业先进个人名单

(共140名,排名不分先后)

向波 贵州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周怀富 贵州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袁靓文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处

高伟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

文治瑞 贵州省教育厅科技与研究生处

张敬德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农业农村科技处

李军 贵州省财政厅预算处

潘琳 贵州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

李杰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

朱骋 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新时代“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办

曾扬 贵州省商务厅商务发展中心综合科

张洪俊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

温光全 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李万 贵阳海关动植食处

朱明 贵阳海关综合技术中心食品室

吕立堂 贵州大学茶学院

陈卓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金林红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蔡兴洪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谈孝凤 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吴琼 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王志 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李俊 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张超 贵州省林业局营林总站

罗亚波 贵州省投资促进局办公室

郭显超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理信息管理处

杨文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正武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林开勤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刘亚兵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王锡玉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食品工业处

张威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

余海游 贵州省茶叶专班

张明露 贵州省茶叶专班

肖一璇 贵州省茶叶专班

徐婷婷 贵州省茶叶专班

遵义市

唐林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林正洲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茶叶工作科

杨家干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茶叶工作科

廖家鸿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王文进 湄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健 湄潭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贺洪强 湄潭县综合执法局农业大队

吴亮 凤冈县种植业发展中心

唐冰冰 凤冈县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股

焦静 中共凤冈县峰岩镇委员会

谭璨灿 余庆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发展中心

鄢忠林 中共余庆县关兴镇委员会

杨安辉 正安县林业局

刘明顺 正安县林业局茶竹中心

邹弢 务川自治县茶叶专班

吴小红 务川自治县种植业发展中心茶叶股

伯潍亮 道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

沈勇 道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

邓小强 习水县种植业发展中心

余卉 绥阳县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铜仁市

陈永前 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徐代刚 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茶产业发展科

杨华 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茶产业发展科

杨明利 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徐夷 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加工营销股

严传志 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发展规划股

魏厚达 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杨娜 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陈林凤 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冷应春 思南县茶桑技术推广中心

蒙天海 思南县茶桑技术推广中心综合股

张明生 江口县茶叶产业研究中心

李小立 江口县茶叶产业研究中心

龙小勇 江口县茶叶产业研究中心

罗会彬 松桃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文小龙 松桃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沈世海 德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

谭天寿 德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

田洪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

崔国明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

黔南州

徐兴国 黔南州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品牌服务站

杨明 黔南州政协办公室

欧平勇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李洁 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品牌推广站

王福珍 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陈安明 平塘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石林 平塘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岑德顺 贵定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罗连勋 贵定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化发展中心

杨忠远 瓮安县农业农村局

胡友明 瓮安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

屠慧成 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发展中心

杨勇 罗甸县药茶产业发展中心

姚娟 惠水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茶叶产业发展站

汪丹会 福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

贵阳市

龚静 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丹萍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经营管理站

卢娟 开阳县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谭智丹 清镇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中心

周岩 乌当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果蔬站

黔西南州

徐俊昌 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茶业科

杨矫萍 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茶业科

刘蔚蓝 晴隆县茶业局

李玖美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

冯杰 兴义市农业农村局中药材和茶叶技术推广站

王登灿 中共贞丰县长田镇委员会

耿士英 安龙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发展中心

耿士贵 兴仁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

徐富林 望谟县农业农村局茶办

路铃 义龙新区农林水务和移民局林业股

黔东南州

左松 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

吴昌敏 黎平县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服务股

李宇骐 黎平县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发展股

石开恋 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谭慧 雷山县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蔡武钊 丹寨县茶叶发展中心

张慧 丹寨县茶叶发展中心综合股

舒国流 岑巩县茶叶和中药材技术服务站

杨连裙 镇远县茶叶与花卉发展服务站

王安峰 台江县特色经济作物发展中心

毕节市

王立新 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聂宗顺 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李洋 七星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仲国 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果蔬站

彭刚 大方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颜克芬 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彝族乡农业服务中心

焦诗雅 织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王有盈 金沙县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赵禄莎 金沙县安底镇农业服务中心

唐丽佳 纳雍县茶产业办公室

安顺市

王艳莉 安顺市茶叶专班

吴胜彬 西秀区茶叶发展办公室

邹敏 平坝区果蔬茶叶蚕桑站

陈兴宇 平坝区乐平镇农业服务中心

周元鑫 普定县茶叶站

龚启旺 普定县穿洞街道办

罗贤力 镇宁县农经站

伍婷婷 关岭县果树蔬菜工作站

周燕 紫云县农业农村局果蔬办

六盘水市

陈健 六盘水市农科院

覃院莎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茶产业办公室

何斌 盘州市农业农村局

敖伟 水城区南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王永红 水城区农业农村局园区办

(记者 张玥 洪英杰 陈鹏 实习生 陈强强)

注:内容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我国茶产业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下,终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产业先行。

茶产业是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茶农增收致富的产业。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意义非凡。

文章围绕茶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的关系,统计了11个省级行政区、337个贫困县茶产业发展和脱贫摘帽的情况,梳理了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以期为带动茶产业继续做好防止返贫、持续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01茶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

1、茶产业与贫困地区地域同构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约150万公顷,遍布近20个省区近千个县市,其中大部分省区的数百个产茶县属于贫困县。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的832个国家贫困县中,产茶的省级行政区就有16个,与茶产业有关的国家贫困县有337个,其中三分之一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近几年的全国重点产茶县中(100强),接近一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茶产业与我国贫困地区存在十分紧密的地域同构的关系,在茶产业的助力下,这些产茶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一片叶子成就的大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战重要的决战决胜战场,也成为了贫困地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

2、茶产业与贫困人口产业协同

安溪县既是千年古县,又是人口大县,也是安溪铁观音的故乡。曾经安溪县是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1985年贫困人口31.37万人、占全县人口39.6%。安溪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以茶脱贫”战略,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组织化和良好管控提高茶叶品质及效益。经过多轮大规模扶贫,实现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的“三大历史跨越”。由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安溪县“以茶脱贫”的模式成为众多产茶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典范。

▲福建安溪茶园

近年来,各大产茶区、产茶县持续做好茶的文章,带动当地茶农增收致富。

如贵州茶产业辐射带动356万人,带动贫困人口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广西三江茶产业覆盖全县98个贫困村,2.15万户贫困户,从2000年起茶产业已带动8.5万人脱贫;广西昭平县茶产业覆盖全县35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2.5万人;陕西汉中市在脱贫攻坚中1.15万户2.67万人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

“安溪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有效推广,上百万茶农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3、茶产业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地处浙西北山旮旯里的安吉,曾是有名的贫困县。随着“白叶一号”的推广以及安吉白茶的兴起,百姓将山林改成了茶山,效益大涨,成就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

致富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该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如今,这片致富的“金叶子”已在四川省青川县、湖南省古丈县、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落地生根,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是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模式的典范。

▲浙江安吉茶园

02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概况

1、省级行政区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区,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7个片区适合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图1分析了这7个片区的11个主要产茶省级行政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9年)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的变化趋势。

▲云南昌宁古茶树

·茶叶产量增长最多的是云南省,2012~2019年间增加16.55万吨,湖北省、贵州省、四川省产量增量也超过了10万吨。

·产量增幅在28%~168%之间,其中贵州省增幅高达168%,其次是陕西省达127%,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省产量增幅也超过70%。

·茶园面积增加最多的贵州省,2012~2018年间增加220.92万公顷,其次是四川省、湖北省和云南省,分别增长104.57、96.05和83.84万公顷。

·茶园面积增幅在18%~90%之间,贵州省增速最快,其次是江西省、陕西省和湖南省。

这些片区茶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产茶县脱贫攻坚关键期茶产业发展情况

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县域茶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水平。

图2统计了部分全国重点产茶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2012~2018年)历年茶叶产量的变化趋势,在所统计的42个重点产茶县中,除个别产茶县产量比较稳定外,多数产茶县茶叶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100%的有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巴东县、湖南宜章县、湖南阮陵县、贵州西秀区、云南临翔区、云南永德县、云南绿春县共8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66.7%的还有安徽裕安区,湖北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湖南石门县、安化县,云南昌宁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云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江西修水县,共计20个县。

·茶叶产量增幅超过33.3%的还有安徽岳西县、金寨县,贵州黎平县、丹寨县,云南凤庆县、勐海县,江西上犹县,河南光山县,共计28个县。

03我国产茶县脱贫摘帽概况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7个贫困县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云南省70个,贵州省65个,四川省35个,广西壮族自治区31个,超过20个的还有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的国家贫困县历年摘帽名单,对337个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最早实现脱贫摘帽的涉茶贫困县主要有江西吉安县、井冈山市,重庆万州区、黔江区、丰都县、武隆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南部县,贵州赤水市。

涉茶贫困县脱贫摘帽主要集中在2018~2019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100个和14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表1统计了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时间,45个全国重点产茶贫困县全部在2017~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7年8个,2018年22个,2019年15个。

全国重点产茶县是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形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推动茶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

04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

1、产业政策引领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省根据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短板,纷纷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宏观层面、全局角度引领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安徽黄山茶园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于2018年3月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5]22号)。

·2011年以来,河南省制订并实施《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9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西茶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制定了广西茶叶发展目标。

·四川省政府于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四川茶业强省意见》1号文件。

·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等文件,2020年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贵州首部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云南省政府先后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云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1年,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加强茶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继续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河南信阳茶园

2、创新联结机制

在落后产茶县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创新联结机制的出现,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茶农分享茶产业链增值效益,从而有力助推茶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贵州省湄潭县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欧盟标准湄潭模式,以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减少成本,增加茶叶产值。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基地村民委员会和村支部委员会成立茶叶专合社,让茶农入股专合社,共同出资建立加工厂,现已辐射茶园基地30667公顷,带动17万户茶农,其中12531户成功实现脱贫。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承接1500万株(5000亩)“白叶一号”茶苗在受捐的“三省五县”产出茶叶的加工、销售和品牌运营工作,努力发挥供销茶企的责任与担当。

·福建正山堂茶业责任有限公司将标准化的名优红茶加工工艺与技术推广到贵州普安、湖南古丈、河南信阳、四川广元、湖北巴东等茶区,带动各省红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生态经济。

▲正山堂·巴东红茶业

3、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茶产业技术标准是规范茶叶生产,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2019年以来,各省市和相关团体大力推进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完善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设。

安徽省发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松萝茶》等11项地方标准和3项团体标准。云南发布19项地方标准和7项团体标准,其中保山市发布9项完整的《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花香型做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12项地方标准。贵州省发布《贵州抹茶》等15项地方标准和17项团体标准。湖南省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古丈红茶》等5项地方标准和30项团体标准。江西省发布《针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23项地方标准。湖北省发布6项团体标准。四川省发布《茶树小绿叶蝉测报调查规范》地方标准和9项团体标准。

落后产茶地区茶叶行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强力助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进一步增强当地茶业的竞争力。

4、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与发展

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有利于整合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区域茶叶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区域茶叶产业规模,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是实现稳定致富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此,“潇湘”茶公共品牌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产业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安化县15万贫困人口中因茶脱贫人口达9.4万人,成为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成功典范;石门县茶产业带动全县20万涉茶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沅陵县茶叶茶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5680户、1.8万人脱贫。

胡晓云等研究了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当地就业人员的变化,2018年普洱茶、信阳毛尖、湄潭翠芽和恩施玉露4个区域公用品牌分别带动了就业人口1050万、132万、35万和12万,普洱茶不仅是带动就业过千万人口的品牌,而且十年间(2009~2018年)增长率达650%,年均复合增长率23.7%,平均每年新增91万人。湄潭翠芽十年间销售额从2亿元增至69.1亿元,增长率达3347.6%。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从2.9亿元增至20.5亿元,增幅达608.6%。

这些茶区以品牌为抓手,整合多种扶贫方式协同作战,优化资源,合力共赢,有力促进了我国落后产茶区实现整合扶贫的效果,是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有效推进途径。

5、精准帮扶

截至2020年5月,安吉县共向“三省五县”捐赠“白叶一号”茶苗425公顷。其中包括首期向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普安县和沿河县捐赠358公顷,以及2019年向贵州省雷山县捐赠67公顷。

“白叶一号”茶产业在贫困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首期捐赠四县已累计兑现土地流转费228万元,惠及农户605户,户均增收近3800元;组织贫困群众约6.7万人次务工,累计发放劳动报酬776万元;覆盖的1871户6133名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前为1862户5839人)中已有1548户5505名贫困人口脱贫,白茶产业发挥了重要的增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也纷纷开展相应举措对落后产茶县展开精准帮扶。杭州市与恩施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完善当地茶产业链,从而促进茶产业全面提升,四年多的杭州市与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直接带动全州36.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2012年以来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依托,通过派出科技副县长、团队特派员、个人特派员,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与对口帮扶工作,带动农民创业创新,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县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茶叶产销地区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科技服务进一步覆盖浙江、福建、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40余个产茶县的政府、企业、市场等,对其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和控制,茶叶深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利用、茶叶跨界产品开发及技能人才培训等茶叶全产业链进行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创新提出“六位一体”(选定一个区域、签订一份协议、确定一名联系专家、编制一份规划、实施一批项目、应用一批新成果)的区域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和“三长战略”(县市长+董事长+院所长)的科技帮扶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促进消费扶贫的精准有效,及时发布产销、标准、政策信息及专项报告,为产茶县(市)政府提供权威参考;通过各类展会平台,宣传推介贫困地区优质茶叶;持续支持湖南、贵州等省贫困地区进京推广茶叶;引导并发挥会员单位中龙头茶企的带动作用,开展精准扶贫。

浙江大学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专门成立景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两位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在云南景东开启脱贫之路,立足景东县古茶树资源优势,优化茶产业链管控,促进精准扶贫,合作开发的“紫金普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05茶产业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展望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各茶区纷纷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茶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成为337个涉茶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数百万茶农及从业者实现增收致富的主要力量。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过去几年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仍有部分茶区的茶产业是以盲目扩张茶园面积等较为简单粗放的形式发展的,这种模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茶业的发展,但是效益较低,且在当前茶产业结构失衡、茶资源过剩的形式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在“十四五”开启之年,落后产茶区应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继续做好持续脱贫、防止返贫,推进乡村振兴,让实现三大跨越的“安溪模式”和先富带后富的“安吉模式”在祖国大地全面铺开,星火燎原。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我国茶产业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持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从源头提高茶树的健康、茶叶的品质和安全、茶园环境的生态化。

加强“机器换人”理念和实践在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摘领域的应用,加强清洁化、连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持续深入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的绿色、高效、高质、高值化创新进程,推动抹茶、速溶茶、粉茶、茶多酚、茶黄素、茶皂素、茶氨酸等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的进程、力度和强度,并从政策和金融层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强度,充分利用创新链延长产业链,提升当地夏秋茶资源及中低档茶资源的价值链。

加大“评茶员(师)”“茶叶加工工”“机械制茶师”“茶园管理师”等茶叶技能型人才、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人才和标准化人才等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茶院茶园管理师培训

2、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

茶业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茶产业全域进行数字化管理,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茶产业结构转型成工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茶叶数字化生产建设示范项目(浙江更香有机茶业)

目前,以智慧茶园、数字化智能生产线、RFID防伪溯源等为代表的茶业数字化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已在浙江、福建等茶区推广应用。

·深入推广智慧茶园技术,提高茶园管理能力,实现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应用茶叶连续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从鲜叶进厂到初制茶完成柔性调控及全程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加工,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降低成本。

·加强防伪溯源技术在茶叶智慧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解决行业面临的消费防伪判别、仓储盘点烦琐、茶叶全产业链溯源及品质安全等问题,智慧地消除茶叶真伪难辨的消费盲区。

后发展茶区应多汲取先进茶区的管理经验,加强茶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各地应借助当地文化底蕴优势,在深度挖掘各地特色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展开三产融合工作,促进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一方面通过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将各产茶区当地的旅游资源与茶产业相结合,推出茶园生态游、加工体验、个性定制、茶旅研学活动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茶旅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茶业三产融合综合体,持续开展茶庄园、茶叶特色小镇、茶产业园等综合体的建设,打造集生产、销售、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

▲安溪桃源有机茶庄园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政策,规范茶旅游市场秩序,加快整合区域范围内的茶叶和旅游资源,加快改善茶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设施建设,增强茶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施林佐

《中国茶叶加工》杂志责任编辑,浙江省供销社团工委委员,中茶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已发表论文10余篇,翻译国家标准3项。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施林佐,石琳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