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梁河春茶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梁河走笔: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西行,约两小时车程,就到梁河县芒东镇小寨子村了。

青龙山古树群落离寨子约三公里,就像大隐簇居的世外桃源,似乎与凡尘世界恍若隔世。既是幽音,自有艰险。

这场古茶树寻访之途,与友人朝伟兄同行。徐徐上坡,陡缓交间,曲曲弯弯,不可谓不艰辛,而使达之心不可谓不诚。

雨季虽末,秋霖始发,前往古茶园的山路,越发逼仄而摇摆。雨水积洼,尽管时有日照,却难以在深山老林的庇护下充分干燥,泥泞成为夏遗留给秋天的一成不变的路况。

四野苔植,茂林杂草,层层碧透。虽山深路窄,一路蹉跎,但远离喧嚣,与世隔绝,徜徉于内,处处洋溢温暖,充满自由呼吸的欲望。

跌跌跄跄,闲情四顾,不禁寄情于景,融情于物,仅三公里,竟走了一个钟头有余。

与朝伟兄等一路闲谈畅喘,同心同德。

将至青龙山古茶园群落时,村支书罗盛荣聊兴谈说:“我自家的茶园,千年古树只采摘春茶鲜叶,这些春茶主要用于制作千年古树红茶和晒青普洱生茶,树龄五百年左右的就做成炒青绿茶(即回龙茶,2013年4月梁河回龙茶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

此前,常听闻诸多普洱茶人评论德宏的普洱茶“不咋地”、“一般般”。我一直不以为然,始终无法苟同。原因简单明了,德宏州的普洱茶生态极佳。“古树”二字,就是这里的普洱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的重要因子。

青龙山的千年古树春茶一般都能自然发酵成红茶。对此,德宏州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何声灿研究员介绍称:

“多年来,青龙山古树群落只遇到过一次连续两周阴雨,气温持续走低,千年古树春茶鲜叶的自然发酵时间延长,当时面对此状,加工产车间采取了如增设灯泡等增温办法与措施,最终所制出的红茶还是非常出色的。”

梁河县境内宜茶自然生态资源优异,茶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云南省滇西古茶马古道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据《南甸土司简史》载,公元前25年,高黎贡山山脉西麓的龙江、大盈江流域,栖息繁衍着德昂族(濮人)、佤族、傣族(越人)先祖部落,他们即是古南甸(梁河)土著先民。

在这个茶的王国,茶与人类的迁徙繁衍息息相关,德昂族是以茶为生的“最古老的茶农”,从梁河县先民发现茶,并开始种茶入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明在古南甸土著先民的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有一道永恒的光。

青龙山因山脉山形而得名,这里的古茶园主要属于野生过渡型古茶林。在这座山里,藏着一座隐匿于群晚照紫霞的青龙寺和一头出圣入神的大石牛。但青龙山之盛名主要因它拥有“青龙山古茶园”这一尊聚宝鼎。

2017年,“青龙山古茶园”被评为云南省“魅力古茶园”。其位于梁河县县城往东南28公里地,区位为东经98°18′40″--98°22′35″,北纬24°40′15″--24°48′30″。是梁河县境内野生过渡型古茶树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古茶园片区,它也是一片神区鬼奥、负气含灵的古茶林。

万物荣生,相生相息。

青龙山古茶树核心群落位于芒东镇的龙塘、平坝、陡坡、黑坡、小寨子、清平等村寨区域,北起龙塘村、南至清平村,伴生于灌木林、阔叶林等原始生态植被之中,由北向南呈带状连片分布,面积约5250余亩,古茶树数量多达5.3万余株,树龄小的近百年、大的三五六百年甚至有上千年,据考证,这些茶树树龄超过千年以上的约有150多株,500年以上的更是超过5000多株。

梁河县回龙茶协会周德时会长介绍说:

“2018年梁河古树茶鲜叶单价达到了80多元每公斤,茶产品平均售价也有600元左右每公斤。其中有千年古树单株鲜叶采摘权最高成交价为1万多元,做成晒青毛茶,约为每公斤5000多元。”

谈笑风生之间,我们终于来到青龙山最大的古树茶王跟前。面见茶王树之心,犹如面见佛陀,居敬虔诚,此刻的爱茶心切尤其孤寂、渺小,顿时被一阵来自大自然的悲悯所包裹,一丝不透。

据立于树跟前的简介:茶王树树龄为1300多年,其树干基部径围为3.8米,株高15.2米,树覆面直径6.6米,年产鲜叶30多公斤,干毛茶8公斤左右。

她身盈百尺,却满身疮痍,风雨沐沥,烈日灼之,碗口大的树洞遍布躯干,历尽沧桑,却仍然屹立于群山之巅,尽显王者风范。

生态、古树、古法、高山,可以说是好喝的古树茶的标签。经检测发现,梁河古树茶的氨基酸含量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六之间,远远优于其他产区的普洱茶。

青龙有韵,源出自然。

梁河野生过渡型古树红茶和普洱茶在无声无息中给予爱茶人无穷无尽的美,正在传递给更多喜欢古树茶的茶人们。

在这海拔1900米的山脉上,万物生长,植物多样,相生相伴,共生共息。路边上的山泉水涧边上,我还看见有草果生长,果实丰硕,就像那些遗落在记忆中的清晰饱满的故事。

树林中的草果

草果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可见,青龙山的生态毋庸置疑。

何况,易武薄荷塘不正是因为草果香气而闻名遐迩的吗?

下山以后,我们在小寨子村停留了半晌。了解到这寨子原有120多户人家,现在党的政策好,大多易地扶贫搬迁到芒东镇上了,只有10多户人家因为老人们不习惯镇上过的日子,迟迟不愿搬迁。

回到罗支书家的老房子里,他用饭碗泡了几碗自家茶园采的千年古树红茶,简单朴素,不讲茶艺,只有本来之味。

客观的说,工艺还真不错,香气奇崛,在品饮过程的甜与韵,如同边疆的歌谣,响彻心扉,难以忘怀。

我们静坐于罗支书家的小院落漫谈未来,品赏佳茗。他家的千年古树普洱茶生茶,杀青时间较短,盖碗冲泡时青味明显,甜感、清爽感强,回甘正好。

我与罗支书商量,待明年春茶季节,请天下普洱第一镇易武高山寨朱有松兄弟来青龙山传授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再从我的故乡安徽,请祁门红茶的老师傅来这里传授手工制作祁红的经验。一定能做出更优质、更好喝的古树普洱生茶和古树红茶。

山河袈裟。我心向古树,我自见茶的一味。

2019年春天,会给予我们这个伟大的尝试,喝上一杯生态佳、工艺好的德宏州古树普洱茶和千年古树红茶,幸甚妙哉!

梁河走笔Ⅱ:次访青龙山古茶园之路

九月中,梁河归来,一直惦记着青龙山古茶园。每每想到“待明年春茶季节,请易武高山寨朱有松赴青龙山传授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约定,总是无法按捺心情,跃跃欲试。

趁着国庆长假,德宏州的朋友闲暇,再访古茶园。于是,提早预约易武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朱有松和西双版纳的青年茶人彭乾一道同去,顺便把“传授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约定在这个秋茶季节就履行了。

国庆长假第一天,与朱有松、彭乾在昆明会合,因飞机延误,晚上九点多才抵达芒市。芒市的朋友地道,以美酒、美食、美谈招待,一直等着我们入席晚宴才开。美妙的旅行就是这样,从热情、友好和真挚开始。盛情之下,夜至三更方才入梦。

次日八点半,在一众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准时从芒市出发,去往梁河县芒东镇青龙山古茶园。

刚出城时,我看见芒市街区道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面,好奇之下问了同行的友人,他们说这里的生活节奏较慢,市民们往往要到十点以后才开始营生。

我寻思着,这不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慢生活吗?像木心先生诗里写的那样:“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想想,就已经很美好。

不止芒市,云南人向来朴实,怀抱初心。慢节奏,对于云南人的生活,已是共性。不论省城昆明的大街小巷,还是地州县镇乃至村寨。慢,至关重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芒市有“世外桃源”之象,是完全的现世,人们喝茶更加趋向“闲情逸趣,安贫乐道”。

西双版纳人喝茶,德宏人喝茶,大理、丽江人喝茶,昆明人喝茶,云南人喝茶,中国人喝茶,都讲究循序渐进,慵懒舒适的“慢”。“慢”似乎已经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参照,似乎已经深入中国茶道的精神。

这种自然而然的美与和谐,令我感怀至深。

从芒市去往梁河县城的老路西行,道路由宽阔的市区公路,向相对狭窄的乡村公路渐变,一路“拐弯抹角”,蜿蜒逶迤,路况不佳,但也通畅。途经好几个乡镇,这些乡镇集市大多以公路为主街,民居和商铺沿街道两侧簇居,邻舍之间错落有致,像一篇篇美好的文章,在山水之间,铺开独特的意境,生机勃勃。

青龙山?古树茶?二者一路上反复浮现脑海。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稻香十里,诗意流连,路过的都是风景。

大约两个小时车程后,我们驶出了前往梁河县城的公路,拐入去青龙山古茶园的山路。此去约四十分钟的车程,路况巨变,相当恶劣。弹石路面与土路路面交替出现,道狭不平,宽不过三米。加上气候湿润,热带、亚热带季风性雨林气候显著,雨季冗长,路面损伤严重,不少路段正值整修,普通轿车很难顺利通过,稍有不慎,难免磕磕碰碰,伤及车身。

整条路曲曲弯弯,螺旋缠绕在大山的腹部,穿行于深山密林之间,隐匿之处“神龙见首不见尾”。沿途经过多顷农田、村落、杉林、果林、悬崖等景观,一路爬坡,歧路横斜,山深云低,不知去向。

访茶之路,正如圣朝万佛、众神之路,道阻且长。而我一心向古茶树,爱茶、敬茶,缘茶修行明志之途,不得其所,决不废止。

经过数十分钟的奔劳、颠簸,终于来到了小寨子村口。

车只能到这里了,剩下的路段,必须依靠走路。徒步爬山的能力,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小寨子村是一个汉族、景颇族、傣族杂居村落。它偃卧于山路两侧,土基瓦房、简陋木屋、竹栅……因地坐落,屋舍之间不大紧凑,相互为邻,却保持距离,各有隐私。远远观望,隐藏在香蕉树、竹林或者其他果树丛林的身后,像一个个沉默的词语,停留在山腰,迸发着诗情画意,自带古朴而悠远的意境。

村口的道旁,歇着几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在懒散闲话,土狗和鸡群四处走动。作为陌生人,狗吠声暗示着我们的突兀闯入,打断了他们的闲谈,顷刻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向我们投来惊异的目光,那种目光充满最原始的质朴、善意和敬畏,好像与我印象中的青龙山古树茶同根同源、同心同德,清澈自然。

下车后,我与随行的李景镛、朱有松、彭乾、周德时、何声灿、尹自邦等十余人,缘山路上山。山路陡峭,崎岖蜿蜒,漫长修远,非有朝圣古树茶心切者,实在不能走完。

村寨路段,坡势不急,路面潮湿暗淡,散发着泥土的清气。尽管湿度很大,走起来却没有拖泥带水的意思。每隔几步路,路边上就有竹片编织的栅栏将路与屋舍隔开,严实地保护着菜园和农家领地。

前行数百步,出了寨子,迎来一段地势平坦的道路,地势虽平,路段却十分难走,许是常年泥泞,寨子里的人搬来石子铺开一段大致十来米的石头路,这段石头路与之前的弹石路不一样,所有的石头大而粗糙,石头的缝隙中,泥浆肆溢。若非如此铺设,行人恐难以保全干燥的鞋子。

路的下方长着一片杉林,十分修长标致,上方立着几株垂死的古树,目测有三四人合围的大小,古树背后,也是一片杉木林。所有道旁之树,文质彬彬,像是出于对我们的欢迎而展示的礼节。

据同行的友人介绍,这些杉木为人工种植,若是野生杉木,那是弥足珍贵。

林静山更幽,一切发自原始的迹象,揭示着青龙山的底蕴,漫散着古树茶的韵味。

越向深山,道路越加狭窄,坡度也愈大。不过几公里,很多同行的友人便渐渐落伍。以我的经验,上山之路这才刚刚开始。斯情斯景,我越发期待尽快引领初上青龙山的朋友,立于古树茶之下,膜拜、朝圣、感叹。于是便放声催了渐远的朋友两三句。

尽管艰辛,但没有人停下,也没有放弃的意思,每个随行者,至少都心向古树茶,信誓旦旦。低头迈进,狭窄而潮湿的路面,堆着一层零散的枯枝败叶,因为泥土含沙量大、矿物质丰富的缘故,在太阳的照射下,路面闪烁着星星零零的光,好像我们此去是走在一条梦幻之途上。

这条盘踞在青龙山的林中小路,到处漂浮哲理和诗意。山林深密,空气清新,一路上都是野卉佳木的味道,山水之间似乎有淡淡的茶香漫道,相当好在。

虽说是爬山,但一些转入山谷的地方,也有短暂舒缓的下坡路段。绕山爬坡约二里,有一处山涧,涓涓小溪流淌着,不舍昼夜。

这里遇见一位老农,身披毡子,腰挂砍刀,悠闲地赶着三四十只肥硕的山羊走在我们前面。我追上去,用云南方言搭话,问他去哪里放羊、家中有没有茶树云云问题,然而他答我的我不太懂,却一直兴致勃勃,直到在某个路口分开。

接着,就是上山最陡峻的路段,这段路像一道伤痕,深刻的烙入青龙山一侧的脊背。路的两侧都是高高的土壁,约有一米五宽,像是深掘硬挖开出的山道,土壁顶部生长着高高矮矮的植被,有几丈高的大树,也有各种卉丛杂生,一些根须像花纹一般镶嵌于四壁,格外美好。路面和土壁貌似刚刚修过。尽管修缮不久,爬起来仍然吃力,不仅吃力,还深邃而漫漫。

十几分钟后,我们顺利通过这段急坡路段,往后的山路显得缓和起来。沿着镶嵌在山腰的慢坡又转入了一个浅浅的山谷地带,穿过谷地的道路上下两侧长满簇拥的草果,硕大的叶子顺着山的走势成片成片地悬挂在半山腰,景致非常。

再进几步,巡出浅谷,青龙山的古茶林渐入眼帘。一路坎途,顿刻轻松起来。

早晨的迷雾退却,懒懒的午后阳光,洒遍青龙山古茶园的每一个角落,上帝之光关照着每一株茶树,它们碧透光鲜,根于沃土,生于长坡,自由自在。

我们怀抱好奇、欣喜以及敬畏,缘茶园小径,一一拜会。

面对一株又一株呈送惊喜、震撼的古树茶,我想,此次朝茶,我们一定要将茶人的责任和担当力所能及地留在青龙山,留给青龙山茶友和茶农。尽力为这里的茶农带去更好的工艺,为青龙山古树茶的扬名立万创造可能,让天下人共享之。

青龙山不仅要成为“诗意的栖居”,也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财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带入优良的工艺技术,不仅可以留得这座青山绿水,也可以使它成为这一方人民的“靠山”、“金山银山”。

西双版纳茶人朱有松、彭乾的到来,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丁说:“在我生命的中途,我踏入黑暗的森林,迷失了道路。”从踏入青龙山古茶园那一刻起,无论迷失与否,我已决意全尽能事,为青龙山茶农朋友和古树茶的开发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梁河走笔系列(点击阅读

《梁河走笔 I: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下沉帮扶梁河县茶产业

近日,省级人才对口专家团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朱兴正一行3人到梁河县,开展“回龙茶产品提升与品牌打造”下沉帮扶工作。

深度交流研讨着力破解难题

专家团队与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茶技站、县茶叶协会及茶企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重点围绕“回龙茶产品提升与品牌打造”对茶园管理、加工工艺、品牌包装、人才培训、基层专家工作站、产品研发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专家团队根据帮扶需求,就如何推进回龙茶产品定位、提升茶产品及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指出梁河要走“精品路线”“特色路线”,要在茶园管理、加工工艺、产品特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培育龙头企业,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促进“回龙茶”品牌提升,推动茶产业发展。

做好技术服务助推产业发展

专家团队先后走进毛峰茗曲、志禾茶业公司,针对茶企茶区如何做好土肥管理、生态茶园套种、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修剪与采摘、加工技术的提升等问题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指导,抓好春茶生产。


针对我县茶叶产业现状拟定红茶、白茶、普洱茶等茶叶加工工艺提升、绿色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帮扶计划。

探索帮培机制培育本土人才


结合梁河实际,确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梁河本土茶叶技术人才,并细化培训方案。下步,省茶叶研究所将选派专家到梁河开展茶叶科技骨干及乡土人才培训,梁河茶企选派技术骨干到省茶叶研究所学习,全面提升加工工艺,茶园绿色管理等技术,助推茶产业提质增效。

来源:梁河党旗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