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梁河回龙茶价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数据:2016云茶产业发展情况

2016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起步之年,云茶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千亿云茶”为目标任务,以转方式、调结构、抓质量、拓市场、增效益的根本,协调推进云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持续推进云茶产业安全健康、稳中向优发展,“十三五”云茶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

 

据省农业厅行业统计,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10万亩,采摘面积达5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2900余元,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茶产业规划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

 

云茶产业持续呈现“五增”亮点

一是茶叶产量增。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采摘面积达575万亩,增4.6%。茶叶总产量达37.5万吨,增4.2%。其中普洱茶产量达13万吨,增4%;红茶产量达7万吨,增12%,增幅较大;绿茶产量达16万吨,增2%。

 

二是加工能力增。全省茶叶精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成品茶产量达28万吨,增6%;精制率达75%,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效益增。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亿元,增8%。其中农业产值122亿元,增6%;农业增加值达86亿元,增7%;加工产值253亿元,增10%;第三产产值297亿元,增7%。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2.1: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是产品价格增。全省毛茶平均单价基本保持稳定;成品茶平均单价90元/公斤,涨3.4%。

 

五是茶农收入增。全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2900元,增加300元、增11.5%,产业扶贫效果进一步体现。

 

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一是强基地,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14个,创建面积达1.6万亩;建设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33个,建设面积4万亩;示范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达530万亩,有机茶园达40余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3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60万亩。

 

二是强龙头,产业集群度进一步提升。全省产值千万元以上茶企达17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产量1000吨以上企业达60多家,产量达22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提高了5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加,产业集群度明显提升。

 

三是调结构,产业主体优势进一步凸显。普洱茶、滇红茶二大主体特色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55%,提高了1个百分点,精制普洱茶、滇绿茶、滇红茶产量比达4:3:2,普洱茶、滇红茶产品主体优势持续提升,滇绿茶产品进一步协调发展。同时,乌龙茶、白茶、花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持续发展,产量达0.6万吨,增12%。茶产业一二三产产值比为1:2.1:2.4。总体上,产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逐步融合协调发展,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四是树品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2016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评选,普洱茶品牌价值达57.09亿元,增加1.4亿元,增2.6%,位居全国第三,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滇红茶品牌价值达15.91亿元,增加2.5亿元,增18%。目前,全省茶叶企业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级龙头企业”60余家,“省著名商标”新申请认定23件。临沧市积极推进“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普洱市大力打造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启用,打造“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保山市昌宁县“昌宁红”、德宏州梁河县“梁河回龙茶”等区域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云茶公共品牌、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是拓市场,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省茶博会为依托,实施“云南展团·云茶巡展”活动,重点选择了太原、沈阳、西安、呼和浩特、济南、深圳六个不同区域大中城市开展云茶巡展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第十一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实现交易额6.8亿元,六场巡展活动实现交易额10多亿元,省外,云茶经销商、代理商不断增加,云茶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是拓功能,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抢抓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的战略机遇,加大云茶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企业、大资本投向云茶产业,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涌入,推动茶产业加速内部分工分业、外部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启动了临沧市“绿金产业融合生态走廊”和普洱市“百公里十万亩茶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前期工作,实现了茶与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资源共享、渠道共用。茶与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电子商务等相结合,出现许多新兴业态,生产效率加快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将着力重点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主体,强化云茶品牌竞争力,大力扩展省外国外市场,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率,力争云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

 

 

 

 

 

茶 人 必 看 的 公 号

 

 

梁河走笔Ⅳ:朱有松炒茶记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初次探访梁河县青龙山古茶园,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古树茶,树龄有千年一百多株,产量丰富,茶品生态上好,但由于地方交通不畅,制茶历史不久,茶业规划不足,制茶工艺及经验不够等因素限制,导致茶叶销路狭窄,销量有限,价格偏低。与易武古六大茶山各地古树茶对比,工艺、价格、销量等方方面面,皆有体殊。

物华而不尽其用,实在是暴殄天物。对此,我心生请易武茶人朱有松赴青龙山传授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想法,于是与青龙山茶农罗支书约定,于国庆长假第二日上山传授易武古六大茶山传统的炒茶工艺。

10月2日中午12点前后,我在德宏州茶办主任李景镛、德宏州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站何声灿研究员等人的陪同下,携同易武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朱有松、西双版纳青年茶人彭乾等人如约到达青龙山古树茶园炒茶处。罗支书家人已照事前嘱咐,采备好一批一芽三叶鲜叶,零散置于庄房里的木板、簸箕、背篓内。茶园中,几位农妇还在继续采摘,以备后需。

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已过采摘时令,这些鲜叶都是十多年的小树茶,未能按原计划用当地古树茶原料作示范。又因没有炒茶用的手套,传授炒茶事宜暂时被耽搁下来。

大伙儿就地而坐,闲谈休息,品论发言,喝到了梁河县回龙茶协会会长周德时所带的“青龙山”古树普洱茶。

朱有松边饮茶解渴边伸手查看采备好的鲜叶,轻轻搓揉叶片,时不时将青叶抓到鼻前,闭目闻香,摇头点头,“望、闻、问、切”,像一位老中医。随后起身端着纸杯,去看木楼阁左侧炒茶用的双面锅灶,给我们讲起自己对这个双面锅灶的看法。

老朱指出这口双面锅灶的设计不大科学实用。首先是灶台太小,个头偏矮,炒茶过程中不好施展;其次是锅身偏小,厚度不够,炒制过程中有时升温过快,不好控制,容易焦糊;第三是锅的倾斜度不够,只有倾斜度足够,才利于炒茶中的翻撒。一旁的彭乾亦如同说。

随后,老朱仔细四处窥察了一番,比如柴火、水源等情况。迫不及待地要先炒一锅,嘱人生火。

火起,说干就干。老朱连忙撸起裤脚,褪去外衣,从一旁的小水塘舀一瓢山泉水浇入炒锅,找来干刷仔细将锅刷洗一遍,将水刷干净后,再舀一瓢清洗二道,随后又重新洗了一次。并一再嘱咐旁边的茶农,一定要注意将锅洗干净,尤其遇到连续炒几锅的情况时,每炒一锅都务必要将炒锅刷洗干净,一旦第一锅的焦糊物遗留到后一锅,后一锅的炒制将会失败。

待锅干燥以后,他讲道:“锅的温度起码要达到300~320度,茶叶才能下锅,如果低于200度,大部分茶叶就会被拖坏。”他随即将一旁的簸箕端起,顺手将茶叶全部倒入锅中,锅底顿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伴生一股带青味儿的热气。他即刻放下簸箕,一边徒手在热锅中老练地翻炒起来,一边说:“这些声音是青叶遇热所致,若下锅温度过低,这类声音就会很少,这个可以作为判断炒锅温度和火候的一种经验。”

徒手炒制过程中,老朱的手法游刃有余。他一面提点炒制过程中该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一面以柔和而有力的手势传授炒制手艺、手法。这中间,他讲道,炒制时需要根据炒锅当时的热度,自行调整翻炒的频率,温度低一些时,可以将茶叶多焖一下,减慢翻炒频率;反之,则要加快翻炒频率。长时间装在背篓里的鲜叶,因为久焖在背篓中温度偏高的缘故,在炒制时也应适当加速翻炒。

此外,在炒制过程中,翻炒的方向尽量统一,两手由下扣起茶叶旋翻高抛回自己的身体方向,再落回锅中,循环反复炒制。高抛的目的是为形成温度差,动作的娴熟与否,需要在今后的炒制过程中慢慢体悟锻炼。

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叶逐渐变暗,体积也逐渐变小。一阵阵青茶的香气扑鼻而来。而老朱在此过程中必须面临升起的茶蒸汽对面部的冲击,再加上炒制过程全程不戴手套,已经非常烫手。十几分钟下来,老朱的额头已经开始冒出汗珠。我在一旁为他解说,录制视频,调侃他这是在修炼“铁砂掌”。同去的十来位朋友也在观摩之余,也掏出手机拍照、小视频四处转发,而几位青龙山茶人则在一旁专注学习观察,录影记录。

大约15分钟过后,老朱嘱旁人退火,第一锅茶叶出锅。老朱将茶叶盛在圆形簸箕中,均匀地摊开,凉置15分钟左右后,老朱与茶农配合将簸箕按住稳固,边讲授这个环节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边轻轻地将茶叶归拢在簸箕中央。之后,用双手掌心按压茶叶,以5公斤左右的力道,按逆时针方向反复匀速搓揉,他提醒茶农,这个环节一定要一直往同一方向搓揉,不能改变方向,也不能以洗衣、揉面式的手法去搓揉,目的在于保证索条的完整性,如果改变方向,叶芽及索条很容易断掉。就这样,老朱大概又搓揉了十分钟左右,直到茶叶索条每根都呈均条状时,才算手工揉捻完成。

老朱的手法细腻老练,搓揉环节,丝毫不马虎。观摩中,我起兴问老朱为何如此认真细腻,老朱答说,你以为有些茶叶百十万一公斤,那是怎么来的,有些香港、台湾的茶老板对这些制作工序的工艺水平尤其重视,做不好一点都不行。我们做茶,得多学习别人之长,精益求精。

搓揉结束后,老朱捡起几根索条闻一闻说:“香气出来了。”他把茶叶均匀铺散在簸箕中,进入了晒青环节。据老朱讲授,晒青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天,在凉晒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翻动,除非茶叶已经完全干透,才能轻轻翻动,这也是为了防止索条断碎。

朱有松将如是经验一一传授给这里的茶农。彭乾兄弟作为青年资深茶人,我反复嘱他也教授着炒上一锅,但他有些羞涩,总以在西双版纳做茶时观摩炒茶的次数很多,但只炒过三回,技术不成熟为由推脱。

午饭过后,炒茶用的手套终于送到了。彭乾兄弟终究同意展露炒茶绝技。这次是锅灶两面同时开工,彭乾用上方一侧的锅灶,老朱则用下面一侧的锅灶。两面同时炒制示范,围观者更加方便观摩学习。戴上手套之后,老朱炒制的动作更加老辣。彭乾的手艺亦是得心应手、运斤成风。来回观摩,相当精彩。

第一锅炒制示范完毕,老朱、彭乾两位师傅分别指导阿昌族炒茶老师傅和罗支书炒制第二锅,给予及时实践炒茶的机会,传授效果显著。

在此过程中,我和其他几位朋友都亲身体验了这项工艺,甚为美好。

身为爱茶之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夕何夕。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朱有松、彭乾二位师傅相伴来此,不枉此行。若非缘起,他二人怎会千里迢迢来这里做这等浩德之事呢?他们留在青龙山的制茶工艺,千金不换。

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就是圣人口中的仁者,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对万事万物皆有仁爱、帮济之心。

正如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的那样,“给平庸的东西以威严,给日常的现实以神秘。”面对青龙山古树茶的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梁河走笔系列(点击阅读):

梁河走笔 I:探访青龙山古茶园

梁河走笔II:次访青龙古茶园之路

梁河走笔Ⅲ:次访青龙山古茶园纪闻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一行至梁河县调研指导茶产业发展

为助力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推进科技兴边富民,促进德宏州梁河县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应德宏州梁河县邀请,6月15日-1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研究员、副所长伍岗副研究员、刘德和研究员、汤海昆研究实习员、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科普彦维一行5人至梁河县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为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精准“把脉问诊”。德宏州农业农村局、州统计局、梁河县政府、农业局、茶叶工作站等相关领导一同参与实地考察工作。

茶园管理指导

何青元研究员一行实地走访、进村入寨,先后到梁河县回龙寨、平山乡、梁河县毛峰茗曲茶业有限公司茶厂基地、小园子村集体初精合一茶厂、平山生态茶畜示范专业合作社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听取种植户、当地茶企、合作社等在茶叶种植管理、加工及销售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茶企关注的晒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技术提升及茶叶品牌打造推广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及深入交流,并在当地乡政府相关人员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梁河县平山乡百年以上古茶树资源分布及生长状况,何青元研究员还为当地古树茶品牌打造提出了“回龙古茶,回甜润心”的精准定位。

茶叶加工技术提升现场指导

茶叶加工技术提升现场指导

调研走访结束后,何青元研究员一行与梁河县政府及平山乡人民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据介绍,平山是梁河县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乡茶叶面积1.04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5.2万亩的20.1%,是全县三个万亩茶乡之一,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000余株,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其他茶类如普洱茶、红茶及白茶有少量生产,茶产业发展存在着茶树栽培管理粗放、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低、茶叶市场销售价格低等问题。为此,何青元研究员结合云南省茶叶整体情况及平山乡实际现状,提出了要从梁河县、乡、村各级做好茶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及定位,结合“一县一业”设计好品牌打造线路,并围绕茶叶“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及茶叶+”详细介绍了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实施计划及方案。

与梁河县平山乡政府座谈交流

通过此次调研指导,提振了梁河县当地干群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为打造当地茶叶公共品牌明确了定位及发展线路,将进一步促进梁河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