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阿昌山乡秋意浓茶飘香

秋天的阿昌山乡,美的不只是金黄色的田野,快乐也不只是捉谷花鱼的激动。大山上云蒸雾绕的茶梯,天籁之音般的采茶山歌,同样让你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山乡秋色。(张志平摄)


赵兴海(阿昌族)

月到中秋,离开迷离喧嚣的城市,来到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寻得满眼的秋意,任凭思绪穿越几十年的时空,走过春天,迈过夏季,奔向秋色。看满山的绿野,闻清新的空气,喝回甘的茶汤,便生出一阵快意,浑然不觉风中凌乱的头发已经白加黑,暂时忘却了万家灯火下的浮躁与孤独,又何惧那悠悠岁月中的黯然与感伤。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只怪自己才疏学浅,少了李白酒后诗兴大发的豪迈!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惯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其中一员,阿昌人种植茶叶的历史已难以追溯,我更愿意回顾近百年来,阿昌人镶嵌在时代大潮中的茶叶种植历史,因为它恰好印证了阿昌人涅槃重生的时代变迁,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老一辈阿昌人对茶并不熟悉,不知道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的饮品,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长辈祭祀时,茶、盐、酒必不可少,茶对阿昌人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而带有神圣意味的物品。当年曾有走南闯北的阿昌人,从遥远的地方带来了茶苗种植在菜园里,每当有祭祀活动,直接采了生茶叶泡成茶汤摆上供桌即可。这也从侧面证明,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阿昌人早就融入大中华的历史血脉里,密不可分。

在我的家乡,真正种茶制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大规模的种植茶叶则在改革开放以后。斗转星移,改天换地,而今茶业已成为阿昌山村一个必不可少的产业。梁河一个叫横路的行政村,有1000多人口,却有近3000亩的茶园,差不多达到人均2亩的面积。目前茶叶产值虽不尽如人意,但生产、经营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产值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3倍,就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望了。

家乡人喜欢制作绿茶,也喜欢喝绿茶。我这大半生,只有抽烟、喝酒、喝绿茶三大嗜好,近年来前两种嗜好已经渐行渐远,唯有喝绿茶还是一天之中必不可少的“功课”。清晨6点,准时被生物钟叫醒,洗漱完毕,烧一壶滚开的水,泡一大杯绿茶,似乎才开启了清爽的一天。

这个时节来到我的家乡,招待你的必然是谷花茶了。谷花茶,顾名思义就是谷花飘香之时出产的茶叶。如果说春茶是出水芙蓉般的美少女,那么谷花茶就是魅力无限、气质高贵的淑女。谷花茶产量不太高,叶片不像春茶那般肥厚鲜嫩,内含物质也相对少了些。因为时至秋天,雨水减少,植物的新陈代谢渐渐地慢了下来,却又有利于茶叶对芳香型物质的吸收。于是,谷花茶滋味清淡,口感平和,苦涩味不强,而香气浓郁,入口甜糯舒服,回味无穷,因而倍受茶客所推崇,亦被誉为茶中精品。

立秋后,雨水自然地少了,湛蓝的天空飘着变幻莫测的白云,田野里尽是沉甸甸的金黄,大地正准备着迎接那场一年中最是轰轰烈烈的丰收季节。此时,阿昌山乡里的茶园,也迎来一次采摘的喜悦。谷花茶,汲取大自然的精华,储存于新发的叶片里,散发着茶叶特有的香气。微风吹拂着采茶姑娘们的衣袂,舞动的腰肢如一抹粉红的画笔,阿昌姑娘们那纤纤的手采摘下希望,放进背箩里,心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于是,茶山有了诗情,有了画意,鲜活了起来!

家乡人生性实诚,不把化肥农药用在茶地里,正契合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茶园产出的茶叶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家乡人的饮茶方式还十分“粗放”,抓一小撮新制的茶叶放入洗净的玻璃杯里,然后把刚烧开的水倒入杯中,但见杯中茶叶沉浮、舒展、舞动、缠绵,慢慢释放出清亮的绿色,顿时袅袅的茶香弥漫了整个屋子,抿一小口,满口留香,沁人心脾。一杯绿茶带来的清爽舒适自不必说,久而久之,人自然地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这个秋天,想要的不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吗?

来源:云南网-德宏团结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