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两百以上的茶

找到约237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的茶路

在清代到平易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光阴里,有一群山西贩子经由过程一条古商道,往俄鼎祚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代价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商业门路,总长5000公里,直通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紧张国际商业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光辉的国际贸易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轫,把贸易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超过地区之大、谋划时候之久,世所罕有。


站在大汗青观角度下横向比力,我们发明,茶路两端中与俄,配合缔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因为两国对贸易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分歧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汗青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议两个帝国哪个可以获得国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表现出谁占经济上风。”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落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后半叶起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重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壮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分歧”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店铺,使之公允有序。


劈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贸易理念开始进”的中国贩子。


从地区经济学角度分解,晋豫两省生存邻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受一半回籍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相干。茶路在豫境连绵,沿途勾通起多个紧张贸易城镇,并经由过程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劈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持久友爱来往、联系关系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门路,走访重要贸易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权势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如何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滔滔而来,商家伪劣敲诈之事屡见不鲜。《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力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必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藏身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协调社会的紧张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如何喷鼻飘万里,芬芳百年!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紧张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长的汗青和伟大的文化政治影响,满盈了壮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分歧,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构造的当局举动(俄方自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粘稠政治烙印的经济举动,被严酷限制在划定时候、地址举行。其贸易运作由商业双方稳固构造操纵,双方当局机构有严酷税收办理。“这条在17世纪末,活着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鼓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难得的实际主义精力。”闻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在朝,都坚贞振奋,并取得伟大乐成,都是他们谁人期间的巨大君主。


所分歧的是,康熙固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眼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邦畿内;而彼得在朝时,将俄罗斯引向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终点,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碰到了中国。彼得一打仗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盼望与其成立贸易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打仗碰撞,流血难免。在履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会商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公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职位地方跟外国签署的公约,但得到的长处却非常伟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守卫。”


《尼布楚公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宁静,使两国初次明白了界限观点,并以法令情势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商业的根基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根本上顺遂成长。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起头成立了第一其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范围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候,但它在中俄来往汗青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 中俄贩子恰克图商圈内友爱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贸易旋风刮到了两国界限小村子——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都会,此名今仍相沿)。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纵贯其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收缩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部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全部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贩子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堆栈,基层是同样数目标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商业城,取名交易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邻接,风貌靠近,中央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当局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商业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贸易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驳》中曾分析说:“这种商业,采纳一种年会体例举行。由12个商馆谋划其事,此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谈判决议双方所供应商品的互换比例——由于商业完满是物物互换。中国方面互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记着万里茶路公认尽头站的呈现,大量茶叶源源赓续运来。


俄方,为奈何此必要茶叶呢?


由于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域,险些不长蔬菜。人平易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增补。住民“宁肯三日无食,不行一日无茶”。“岂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岂论你什么时辰走到哪家人家,主人肯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拓荒和成长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纪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成长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优裕自由的象征。多量俄国移平易近从生齿浓密的地域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界限线上,敏捷呈现了一多量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商业起头,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成长,是在一个极短时候内完成的。对付其性子与成长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发展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疆域都会。”


恰克图商埠成立后,中俄当局算是给贩子们搭好了舞台,中俄贩子,要用尽满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当局要划定赢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平易近自知警惕,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恼恨。”清当局体现出理性便宜力和贸易品德。俄国的毛皮货品在这儿极受迎接,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泉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贩子的游戏场,大师对它保护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庆贺,平常串门、吸烟、谈天,也不分外照应对方,由于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采”。“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交易,只有恰克图的住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成长门路”的时机。但汗青赐与清当局的绝好机缘,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期间”,两个世纪的成长史,充实表现出清当局错失良机的紧张结果。


这也是汗青一定。由于大清社会,岂论如何完善蓬勃,只能成立在封建体系体例根本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阴郁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临盆力的大成长,使世界成长速度蓦地加快。面对云云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顺应,其悲剧运气自不行制止。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2021年,白茶大涨价时代的开始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头要发癫。”这句清朝时期茶叶出口鼎盛时期流传在安徽休宁松萝茶产区的一句民谚,放到现在还依旧好用。

记得2018年时有人曾说:不是今年白茶价格偏高,而是最近这三年都很高.......

转眼又过了三年,再回头看,白茶价格已经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高的离谱,就拿银针茶青成本来说,前些年基本还是每年15%左右递增,今年增幅到了20%—30%,最高竟达到了40%。如去年银针茶青最高达到了160元一斤,今年最高甚至到了220元一斤。

这十年间中国茶产业的第一主角无疑是普洱茶,无论是茶博会、还是小茶会、还是坊间茶话题,无论是正面事件、反面事件、还是年度事件,都离不开普洱茶的身影。以至于云南版纳、临沧普洱茶产区成了茶界的延安,成了各路茶人每年必到的朝圣地。

而今,人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白茶.......

人们厌恶茶叶炒作,人们诅咒市场崩盘,但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2021年,很显然,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茶大涨价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白茶涨价的原因,也许有理,也许胡扯,看官自己斟酌。

一、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普洱茶的体量,白茶还是小的可怜。

明面上白茶无非福鼎和政和两个产地,而以产品细分、制作工艺、知名度等因素来讲可以撑起白茶这面大旗的却只有福鼎一个,好比岩茶产区中的武夷山和建瓯之分。

据2020年最新官方统计数据:“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而政和官方2020年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1.6万吨,其中白茶8700吨。两地白茶总产量3.4万吨,考虑到官方数据的水分(官方数据基本可以打折扣),加上周边市县的贡献,总量应该在3.5万吨左右。这个数量的确不大,要知道2020年浙江松阳浙南茶叶城当年的茶叶成交量就有8.09万吨。

如果按全国3.5亿人(保守数据,官方更大)喝茶群体中的1/10茶客喝白茶,即3500万人分3.5万吨白茶,每人只可得2斤。

这里的数字只是毛估,有可能喝白茶群体不到这个数级,或有人只喝了几两,有人藏了几十斤。当然很多省份都在生产白茶,就浙江省就有14个产茶县在试制白茶,而湖北白茶产量为2000多吨,贵州白茶产量更是达到了5000多吨。所以,除了福建,全国其他产区白茶总量应该也在万吨以上。

按现在的趋势,接近5万吨的产量放在当下的白茶消费者群体中还是不大,还成不了饱和状态。

二、茶品的属性

对于那些讨厌熟普、六堡的霉味(仓味),喝生普、绿茶胃难受,红茶又喝厌了的“茶精”们来说,白茶无疑是个大救星。要香气有香气、要甜度有甜度,而且滋味醇和、老少皆宜,多放几年还更好喝,还能增值。

这样的“好茶”哪里去找?

也正是白茶的这个属性,让它这几年迅速流行开来,流行的速度不亚于“病毒”裂变,就凭加起来不过40来万亩(还不如安溪的60万亩)两个核心产地哪里够市场消费,稍微一稀释就没了。

三、消费的增大

十年前我看人家喝寿眉时,心里暗骂一句(傻逼,这种粗老叶子还当宝贝一样泡了又煮)。

现在自己都收藏了一些寿眉动不动拿出来泡了又煮(自己喜欢的就不是傻逼)。

无论是广州还是哈尔滨,无论是厦门还是兰州,只要有茶叶市场的地方都有白茶;只要有茶叶店的地方就有白茶。

早些年茶叶界有好多圈,岩茶圈、普洱圈都是忠贞不渝的圈,老子就喝这个别的不入法眼。这几年白茶一火这些自负的“老子”们也甘愿当起“孙子”,喝上几泡珍藏的岩茶、普洱后再来一泡老白茶调剂一下,仿佛不调剂一下口味就赶不上潮流。

搞的绿茶老大哥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很是情何以堪,茶客们对于几位老大哥只是春天应季尝尝鲜,而对于白茶的感情却是“四季如春”。

四、文化的加持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件新闻、一个新事物一夜之间会被全社会所知道。科技让人类的文化传播变得如此轻松。

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银针、牡丹、贡眉、寿眉、老白茶怎么分?.......选福鼎的银针还是政和的牡丹?......磻溪的茶好还是管阳的茶好?北方仓储好还是南方仓储好?白茶是如何做旧的?白茶会增值吗.......

10年前对于我们还完全陌生的茶品,这些年通过百度、公众号、知乎、头条等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学到,学到上百年或数百年前早已存在的知识、常识,学到我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如果没有智能科技的应用,白茶的发展不会如此之快。

五、官方的暗示导向

如果茶商、茶企是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那么茶协应该是后方的军师和参谋(只是可惜我们的茶协99%都是尸位素餐的角色)。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两张表的时候,我想天下竟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茶协,竟然冒天下之大不讳哄抬茶价。直到两年后再去看市场行情,才发现他们暗藏的高明之处。

解读表意,有三种声音。

福鼎茶协:我发的是市场参考价,并没有要求市场必须执行;我是发给茶企、茶商看的,你们消费者一定要当真那是你们的事哦。(内容有理、有节,合规、合法)

福鼎茶企、茶商:大家赶紧转起来,让天下人都知道福鼎白茶要涨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盘子做大了大家才有肉吃)

消费者:看来福鼎白茶真的要涨了,连官方都发指导价了,赶紧买吧。(还是我的那句“名言”,天下茶客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茶叶消费从来都是从众心理)

福鼎茶协和福鼎茶企、茶商的双簧是唱的很成功的,广大消费者也很支持他们的表演。

当目的达到后,福鼎茶协当机立断取消后面一年一度的市场指导价,点到为止,过了会被千夫所指的,反正白茶涨价已经刹不住车了。

但从此以后,福鼎茶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变得很高,放眼全国上千个茶叶协会,天下无二、一骑绝尘。

六、人工成本的上涨

当下不管是茶学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院士们,都基本上沉浸在茶叶种植、茶叶评审、茶文化、茶叶制作、茶叶微生物等领域,只唱赞歌,不话危机。

茶叶种植面积早已供大于求、机械呆板的茶叶评审相当鸡肋、陈词滥调的茶文化已经变成院子里的垃圾、茶叶制作早已进入智能科技革命时代、微生物应用依旧纸上谈兵。原谅我在此篇文章中发了这段然并卵的牢骚,权威反正在你们的屁股底下,不用理我。

我认为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危机在于两点,一是产业供需关系的改革,供需关系不改革,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是狗屁。

二是日益紧张的源头劳动力,特别是采摘劳动力。一个三岁小孩都懂得道理,茶叶如果采不下来,再好的制茶设备有何用?再好的制茶师有何用?再好的茶文化有何用?再好的营销手段有何用?再好的茶叶深加工利用有何用?

本节严重跑题,最后说句人话,福鼎缺采茶工,政和缺采茶工,福建缺采茶工,全国缺采茶工,采茶工的成本占到了原料成本的一半,要命的是有钱还请不到采茶工。

七、资本的进入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有一位叫作石田梅岩的思想家曾说过:获利本为商贾之道,商人买卖之所得利,与武士之俸禄同。

任何商业行为都是逐利的,只有不断获利才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才有经济循环的动力。这些年股市、楼市行情都不好,有钱人的资本不会在家睡觉,就得找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如果是正常的供需关系,白茶价格绝不会涨到这么高,也绝不会有天价普洱和岩茶的出现。

而将茶叶这种原始且再生能力极强的农产品上升到赋有金融属性的商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商人有好坏,资本分良劣。当下白茶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用资本的力量囤货居奇,来达到最大的逐利,而最终会把这些私利、私欲转嫁到社会(群体)和大众(消费者)身上。

八、通货膨胀的加剧

我父亲跟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猪肉七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现在二十多块一斤天天吃,都不想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子只要五万块钱,现在买个地下停车位都不够。猪肉还是那块猪肉,房子还是那套房子,都没变,但购买它的成本翻了几十翻。

也就是说你十年前买的两百一斤的茶叶跟现在花一千买的茶叶是一样价值的,十年前的两百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则需要一千才能买到。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具体体现,我不懂经济学,什么央行放水、降低准备金率、几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我不用去研究、也不想去深挖。只知道国家强盛了、大家生活水平好了,购买力加大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反正以后东西会越来越贵,白茶也会越来越贵。

后记:我想,未来八年、十年不敢说,但三年、五年内,白茶依旧会是肉眼可见的涨涨涨。也许到2026年(不用骂我,只是妄言啊),白毫银针的茶青价格可能会涨到500元一斤左右。实业难干、金融好玩,谁都想赚快钱,但长久以后,宏观外因加实际内因(具体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2021 ,普洱茶崩盘时代的到来》),这堆泡沫终究会破,一地鸡毛的那天终会来临,这符合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历史规律。

你要问我那天会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告诫你,你眼前的只是一堆年年都在生长的普通树叶而已,千万不要迷信。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是谁把明前茶捧上神坛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谁最中国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这种节令选择,与今天老茶客们所青睐的好茶一模一样:明前味道太淡,谷雨前后,才是绿茶最好的采摘时节。

若干年后,许公子因为这本《茶疏》名声大噪,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人们尊重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提出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晚从十八世纪起,茶必明前、越早越贵的风气弥漫在这个国家。淡薄无味的明前茶成了送礼佳品,而爱茶人自己喝的却是谷雨茶。

究竟是谁,把明前茶捧上了德不配位的神坛。

No.1 壹

在烟、酒、茶、咖啡四大嗜好品中,茶的滋味,是相对单纯的。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其中,咖啡因和茶碱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叶发酵度的深浅,以及茶水萃取方式,与节令相关度不大。真正与季节高度相关的是茶多酚和氨基酸。

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茶叶在越冬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积累。植物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将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生长速度快,纤维多叶片薄,养分积淀不足,此外还有一部分营养被花果吸收,氨基酸含量当然不如开春时丰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与生长周期长,籽粒在冬天充分灌浆的冬小麦,一定比生长快速的春小麦好吃,是一样的道理。

而多酚类物质恰恰相反,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没有杀青的茶“有青草味”,这种青草味,正是茶多酚带来的。而绿茶的清新香味,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里馥郁的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

所以,茶叶滋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氨酸和茶多酚的平衡——前者提供鲜甜的滋味,后者提供一部分的苦涩味和独特的香味。

但一个悖论是,氨基酸丰富的茶,是越冬之后越早越好;而多酚类物质的多寡,则取决于开春之时茶树的生长状况,是随时间增多的风味物质。

茶叶采摘的季节时机,实质上是茶氨酸和茶多酚此消彼长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妥协,它隐喻了中国士大夫尊崇的中庸之道。

这是中国成为茶叶诞生和流行地的关键性逻辑自洽。

图源 | @谁最中国

No.2 贰

事实上,历代的中国茶客,一直在这种妥协里寻觅最佳的滋味。

陆羽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大约3-5月之间,都是值得采茶的季节。

从四川蒙顶、到浙江紫笋、再到江苏阳羡,不同海拔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事实上是给各地茶叶出芽和熟成程度不同,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余地。

到了明朝,许次纾所说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事实上是站在江浙产茶区的角度,对《茶经》采摘时间的进一步精进和细化。这与明代茶叶的种植和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前有一种比明前茶更早的“社前茶”,社指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会在当天祭祀土地爷。顾名思义,这种社前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祭祀的。

唐朝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祭祀用的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里多次描述茶农“喊山”求早茶;《宋史》里则记载了宋徽宗要求各地进贡社前茶的轶事。实质上,这是身为农耕政权掌舵者的皇权和士大夫,为一年农事讨个彩头、求个吉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茶事为农事之肇始,农事为国事之根本。

自从淮南丐类朱重八登基,诏罢形式大于内容的龙团凤饼之后,以茶祭祀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它与今天的明前茶,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向,中国绿茶的采摘时间,将会越来越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形成类似于中国各类酒饮酿制的细分。但1644年,多重巧合之下的山海关一役,打断了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从此之后中国绿茶的命运。

No.3 叁

1751年农历2月,乾隆帝来到杭州,在看到乡民采茶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乾隆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这首打油诗,他援引了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里的句子“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指的就是禁火的清明寒食节令之前。

虽然乾隆熟读唐诗,但汉语本不是他的母语。他对白居易原诗的理解,出了两个差错:诗人写的是四川茶,而不是江浙茶,两地的海拔气候和茶种都有区别;诗人感谢的是朋友千里寄鹅毛之意,而不是咏赞明前茶多么好喝。

对于习惯喝茶加奶的满人贵族来说,汉文化清饮茶叶背后的玄机,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洞察。

图源 | @谁最中国

最讽刺的是,在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的进贡档案里,龙井茶的进贡时间其实都不在清明早春,而是农历6月-8月左右,经过较晚采收和灰缸储存熟成的茶叶。

尔后,皇帝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他第二、第三次南巡中,分别写了两首采茶诗:“雨前价贵雨后贱”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这等于弥补修正他之前对杭州龙井茶不熟悉的错误,但“惟有骑火品最好”的句子,已经在这十几年里广泛传播并保留下来。因为明前茶本身产量不高,奇货可居,有了皇帝金口玉言的认可,无数茶商将错就错,跟进炒作。

于是,茶市里弥漫着对“茶贵春早”的攀比和焦虑,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价格越来越离谱。

一个颇具对照价值的细节是,在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说》的风物志里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绿茶种植的改良:每年3月茶树开始萌芽后,为了控制茶芽生长的速度,茶农开始用稻草或者寒冷纱覆盖住茶树,让其生长速度缓慢一些,更多地吸收营养增加茶里的滋味浓度。

图源 | @谁最中国

这种被称为“覆阴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最迟要到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避湿的库房中一个月以上,让茶叶褪去火气才能出售。

虽然承袭唐代蒸青茶之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制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改良改进,没有如中国一样出现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但对小小一片树叶发自滋味本源的精益求精,也许已经暗喻了后来甲午之胜的结局。

见微知著。

图源 | @张有钢

No.4 肆

清中后叶,一项改变茶叶育种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扦插。

在此之前,所有的茶树繁育都要依靠异株授粉。打个比方,因为父母亲的基因匹配是不稳定的,所以授粉得到的下一代茶树就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但扦插完全不同,这实质上是同性生殖,某种程度上等于动物的克隆。通过扦插,能把茶树的某些个体特性稳定地继承下来。

这本是一种培育技术的突破,能够保存更好的茶叶基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前茶昂贵的价格,促使茶农、茶商借助扦插技术,反复筛选品种,把茶叶的采摘时间进一步提前。

一个典型的,被技术和经济异化了滋味的案例。

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借助扦插技术,培养出了一种产茶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提前10天以上的龙井茶。因为是60年代培育出的第43代龙井,命名为6043。七十年代后,被简称为龙井43号。

1972年起,全浙江范围内的龙井产区开始全面推广龙井43号的种植。根据杭州市西湖街道龙井村的档案,龙井43号投产后,综合提早上市和产量增加两大利好,茶农每年的收益可以提高10倍。对农户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纷纷拔掉了种植几十上百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号。

更可怕的是,仅仅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号。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到今天,不管商标打着西湖龙井、恩施玉露、黄山毛峰或者安吉白茶的绿茶,但凡能在早春第一批上市的,本质上都是载种于各地的龙井43号。

其实,明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中细腻内敛的美好滋味,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

-END-

在杭州西湖杨公堤畔的西湖国宾馆里,有一小片茶园,茶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主席采茶处”。

这是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下榻时,亲手采过茶的地方。当时接待过主席的杨忠芳回忆,主席曾对国宾馆茶园的管理员说:“现在的龙井茶是最好的,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

可惜的是,如今似乎已经没人能记起主席采茶的日子;相反,一个异族封建帝王,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疏漏,却至今主导着这个国家茶产业的风潮。

这是一面折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镜子,也是一幅讽喻滑稽世态的风俗画。

找到约23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