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马帮生普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普洱茶知识普及、茶叶起源,对世界影响

一、茶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曾经有印度等一些国家想申报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但是最后都被否定了,因为他们引种茶的历史最多才有三百多年。经国内外专家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现在仍有大面积的千年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就是活着的证据。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为云南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茶树王,树龄达3200年、胸径达1.84米,基围需5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现在还郁郁葱葱。2015年,在凤庆县茶文化艺术节拍卖会上,用该树上采摘的鲜叶制作成的100克红茶以12.8万元、100克晒青茶以35万元的价格成交;迄今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强、唯一可以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注:专家鉴定结论)为云南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马雪山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平均每个样方(62平方米)的野生古茶树多达19棵,最大的1号野生大茶树树高达16.8米、胸径达1米。云南省是国内外现存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市、保山市和东岸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临沧市现存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树最多,达80多万亩。

中国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这说明中国从炎帝神农时代就开始发现茶、利用茶,距今已近5000年。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最早大规模栽种和利用茶叶的是古濮人。“濮人”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通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茶已在中国人生活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物质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精神生活中的风雅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都已离不开茶,并留下大量的著述、诗词、故事。


二、茶对世界的影响


茶是迄今唯一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产地为中国的农产品。从汉唐时代开始,中国茶叶和茶文化随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深受欢迎,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都源于中国。茶叶也随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引种到世界许多适宜种茶的国家,现在世界上主要种植茶叶的国家都分布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如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当今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只位居第三。


中国茶叶还对近代大国兴衰产生过重大影响。如随着与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逆差,英国等国家为平衡贸易,赚取巨额利润,包藏祸心地将鸦片输入中国,并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入侵中国,使中国国运开始衰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1773年,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波士顿人塞缪尔·亚当斯率60人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该事件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终使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

三、中国茶的分类


中国茶树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繁多的种类,基本的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两大类。栽培型的又依据植株形态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依据叶片大小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有的还依据植株形态、种植地域、内含物质的不同,将茶树细分成更多不同的种类。其实,茶叶是农产品,随着移植地域光热水土的变化和栽培方法的不同,同一品种茶叶的植株形态和内含物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不必太在意茶树过细的分类。


中国茶叶制成品的分类标准也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按照制作工艺将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和红茶6大类。这一分类排序还暗含了汤色由浅到深,发酵程度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茶性从性寒、性温到性热等3条不同的分类线索。任何地域、任何种类茶树上采摘的鲜叶,只要按照对应的制作工艺,都可以制成这6类茶品,只不过看该茶的芽叶型状及内含物质更适合制作哪一类茶而已,如用产自江南的小叶种茶青制成绿茶为上品,制成普洱茶则品质欠佳;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普洱茶为上品,制成绿茶则品质欠佳。“茶靠那片山”,依据不同地域茶青的生物特性,通过市场经年累月的检验,制茶者和消费者共同选出了最适合制作这6类茶的茶区,并都用产地加以冠名,如绿茶类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白茶类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黄茶类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青茶(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凤凰单丛”;黑茶类的“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红茶类的 “滇红”“祁红”等等。

现在社会上追捧喝古树茶、乔木茶,认为台地茶、小树茶不好,但基本上说不清楚科学依据,不知道如何区分。个人认为只要依据有性和无性两种不同的栽培方法进行划分,可以说得比较清楚。所谓有性栽培,指直接用茶树上结出的茶籽育苗后进行移栽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茶树有主根和主干,随着时光的流逝,茶树的主根和侧根都深入土壤达几米甚至十几米,主干若不加以修剪,可以长成高达一、二十米的高大乔木。粗长的茶树根从土壤中源源不断吸收大量有机养分,即便不给茶树施肥,树根吸收的养分也能保证茶树茁壮成长,茶芽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多,比较耐泡,并且不容易发生虫害(尤其是栽种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基本不会发生虫害),一般不需使用农药驱虫,制成品也就较少有农药残留。缺点是因自然授粉的粉源不一致、授粉不均匀,导致茶苗的性状不稳定,同一茶园的茶树会出现品种、性状不一致的情况,加之茶树侧枝较疏散,发芽率低,发芽不齐整,单产较低且采摘难度大,大规模制茶时易出现规格、品质不一致、不稳定情况。所谓无性栽培,是指用所选中茶树的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后移栽的方法。此法在清代巴蜀地区就已开始使用,但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为提高茶叶单产和保持茶叶性状稳定,才开始大规模在全国推广。此法种植出的茶树没有主根,植株多为灌木,为保持水肥,需在经过平整的台地上密植栽种,故称台地茶,优点是茶园长势齐整、单产较高、可以用机器采摘,且茶叶性状稳定,较容易保证大规模制茶时规格、品质的一致和稳定。缺点是因茶树只有须根,扎入土壤的深度较浅,加之发芽多,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般无法保证茶树的茁壮生长,需要靠施外用肥料才能保证发芽率,进而导致茶芽生长快,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减少,不耐泡。因此,我们大致可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茶树划为大树茶(距今约50年以上),之后栽种的茶树划为小树茶,而百年以上的在植物学上可以称之为古树茶;将采用有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乔木茶,采用无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台地茶。对没有办法对茶叶内在品质和安全性作科学检测的消费者来说,自然是选择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特别是选择高海拔茶区出产的古树茶、乔木茶,滋味更醇厚、更耐泡、更安全。


四、普洱茶的常识


(一)普洱茶的产区。


许多当代人以为普洱茶是一种新的茶种,其实普洱茶古已有之。据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是用产自现今澜沧江流域南段两岸的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茶产品。所以,至少从唐代开始,茶商们从云南西南地区收购茶叶后,组织浩浩荡荡的马帮,一路翻山越岭,经年累月,进川入藏,沿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到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牧区,成为以肉食为主的牧民消脂去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被称为“普茶”,是因为现今普洱市内有一个地方在古代名叫“普”,这个地方出产食盐,小茶商们将来自各地的茶叶收购汇集后,用马匹驼到“普”这个地方,卖给大茶商,然后换回食盐,驼回茶区卖给茶农,“普”便逐渐成为古代云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从这里销售出去的茶便统称“普茶”。其实,位于现今临沧市凤庆县内的鲁史古镇,也是古代“普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徐霞客游记》记载,这位明代大旅行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西南就是到了凤庆,并在鲁史古镇一位梅姓老人家留宿,梅姓老人以“普茶”中的“太华茶”招待他。鲁史古镇至今还集中完整地保留了624户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深嵌马帮马蹄印的石板路,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普”这个地方设置“普洱府”,并开始将“普茶”进贡朝廷,自此,“普茶”名称变更为“普洱茶”,并从牧民生活必需品变成皇宫、京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普洱茶进贡朝廷一直持续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从宫中发现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开汤饮用。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到的“闷一壶普洱茶吃了去”,可以窥见在清朝,不仅在宫廷,在富贵人家中,喝普洱茶也是很流行的。随着清朝的覆亡,国内除牧区仍然保留喝普洱茶习惯外,其它地区则普遍流行喝绿茶、青茶(乌龙茶)。进入当代,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普洱茶开始在生活富裕起来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圈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流行起来,进而得到因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广东人的青睐,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风靡全国。现代许多人以为普洱茶只产自普洱市,都是因思茅地区撤地设市而起。普洱市的前身叫思茅地区,随着普洱茶在国内的火热,2007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时,将市名改为“普洱”,一时混淆了大家对普洱茶产地的认知。好在随着普洱茶知识的普及,这种认识正逐渐被纠正。

(二)普洱茶的分类。


在6大茶类中,专家将普洱茶归于黑茶类,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生茶(生普)和熟茶(熟普)两种。生普是指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在铁锅中翻炒变软,然后人工揉捻使其成条索状,在阳光下晒干成为晒青毛茶,将晒青毛茶用蒸汽蒸软后迅速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再晾干包装而成的茶制品,故普洱茶又被称为“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瓜茶”。古代的普洱茶都是生普,之所以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是因为过去云南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离销区又路途遥远,为解决晒青毛茶松散难于大规模运输的问题而发明的制作方法。由于生普是所有茶类中最完整保留了茶叶活性的茶品,饼、砖、沱、瓜等形状虽然给饮用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不经意间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转化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随着存放时间越来越长,生普逐渐开始发酵转化,汤色逐渐从清亮变成红浓明亮,滋味逐渐变得越来越醇厚、顺滑,并有一股独特的陈香味,消脂去腻的功效也越来越明显,普洱茶爱好者趋之若鹜。生普的这一后发酵特性,使保存得法的生普陈年老茶滋味丰富多变,增加了普洱茶的文化属性,变成了“可以喝的古董”,在当代价比黄金,又使生普成为一种极具保值、增值潜力的商品,无数人疯狂买茶存茶。熟普制作工艺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明的,是茶叶专家从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得到启发,为加速晒青毛茶陈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将一定规模晒青毛茶加水加温后进行渥堆发酵而成的茶制品。经过1至2个月的高温高湿渥堆发酵后,晒青毛茶的内含物质迅速转化,功效上达到了生普需自然存放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但经过渥堆发酵,晒青毛茶的活性会降低,长期保存的潜力没有生茶大,所以茶界有“存生普、喝熟普”之说。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晒青毛茶的品质和后期存储的环境条件,而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渥堆发酵的技术,故普洱茶界也有“生茶靠品质、熟茶靠工艺”的说法。熟普汤色、功效虽然快速达到了陈年生普的效果,但也失去了生普在岁月时光洗礼下一点一点变化,慢慢滋养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普洱茶发烧友们多追逐陈年生普的原因。现代有人认为只有用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茶区的大叶种茶制作成的才叫普洱茶,这实在是一大错误。其实,用云南地域保护范围内茶区的鲜叶,只要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制品都是普洱茶,只不过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大叶种茶因内含物质最丰富、水浸出物最高,利于后发酵,陈化出的老茶滋味最醇厚顺滑,为普洱茶的上品而已。这与天下皆产葡萄酒,以法国波尔多出产葡萄酿出的为上品是同一道理。

(三)普洱茶的存储。


要使生普后期发酵转化出独特美妙的滋味,除晒青毛茶的品质外,仓储的条件至关重要,否则好原料也会被存出劣质货。古人的生普都是干仓存放的,但现代有了干仓茶、湿仓茶之说。据专家研究,存茶的核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空气湿度65%-70%、空气洁净无异味的环境最有利于生茶转化出好茶品。所以,简单地划分,可将湿度低于75%的存茶环境称为干仓、高于80%的环境称为湿仓。随着普洱老茶市场的火爆,有的无良商人为追求暴利,等不及自然陈化,将生茶存放到高热高湿的地方,让其快速发酵,甚至用发霉变质的湿仓茶烘干后冒充陈年生普,忽悠顾客,导致老茶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无从辨别,上当受骗。针对这一市场痛点,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始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打造专业的普洱茶存储仓库,帮助茶厂、茶商和购茶较多的茶客专业干仓存放普洱茶。当然,消费者若拥有的普洱茶数量不多,不必非要到专业茶仓去存放,储存在自己家里即可,量稍大的可以单独用一房间存储,但房间内必须无异味,并随时注意观察房间内湿度的变化,有条件的可在屋内放置湿度计帮助观察。北方人家普遍空气干燥、湿度不足,可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加湿机或一桶水加以改善。南方人家夏季特别是“梅雨季”,往往湿度过大,茶容易发霉变质,故要经常查看,一旦发现湿度过大要及时翻动晾晒,有条件的最好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除湿机加以改善。除大环境外,普洱茶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小环境。有的消费者喜欢将厂家的外包装除去,一片一片地将普洱茶摆在架子上,这很不利于普洱茶的后期陈化。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同类的茶叶收纳集中装入纸箱、陶罐等透气的容器中存放,构建利于普洱茶相互作用,促进后发酵的小环境。


(四)普洱茶的功效。


中华药祖神农用茶解毒的记载说明,中国先民最早是把茶作为一种解毒的药物来加以利用的,至今在临沧凤庆民间还沿用着猪、鸡等家畜食用掺有老鼠药的食物后,用生普茶汤加猪油、红糖进行解毒的土方。云南是产烟大省,云南人吸烟的比例远高于全国,但云南人因吸烟而发生相关疾病的比例并没有高过全国,这可能与云南抽烟的人都喜欢喝普洱茶有关。由此可见,生普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茶界有“盛世普洱”之说,指的是普洱茶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流行。这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优于其它茶类的消脂去腻、降“三高”的功效,只有生活富裕起来,肉食摄入量大,“富贵病”多起来后,普洱茶才会被人们喜爱。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去看那些枯燥的检测和实验数据,从前面讲到的川、藏、疆、蒙等牧区从古到今一直饮用普洱茶,并达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清朝只在上流社会流行喝普洱茶以及当代普洱茶从马来、印尼、港台→广东→全国的流行路径图,就可以清楚地印证这一点。道家养生讲究辟谷吞津,“津”即口水,是帮助人更好消化吸收的不可或缺的体液。很多人喝了普洱茶尤其是喝了好的生普后,都会有满口生津,需不断吞咽口水的现象,这也是普洱茶有益身体保健最直观的证据。“禅茶一味”,喜欢禅修的人,生普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五)普洱茶的选购。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品名多如牛毛,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几十、几百、几千到几万元的都有,让消费者很难选择。“好喝就是硬道理”,口感是选茶的第一法则,最简单的方法是只选入口后自己感觉好喝的茶。若要买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普洱茶,可采用4步法进行选购。第一步是观汤色。好的普洱茶,无论生普、熟普,还是新茶、老茶,开汤后茶汤必须是干净、清亮的(即便是几十年的老生普,虽然汤色红浓,但放到光线下看仍然是透亮的),那些汤色发浑发暗的绝不是好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二步是察口感。茶好不好,全在口中的感觉。好的生普,最突出的特点是几杯茶汤入口后,舌面便会开始生津,俗称回甘,越好的茶生津越猛烈持久,如产自临沧双江勐库的“冰岛茶”,即使停止喝茶,生津还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以上。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生普会有轻微的苦底,但入口片刻后即化为生津,若苦底持续时间过长或舌面不生津,则为一般的茶叶。若出现口腔发麻等感觉,则可能有安全隐患,坚决弃之不要。生普老茶因随着生茶存放时间的延长,内含物质逐渐转化,舌面生津的感觉会逐渐减弱,但会逐渐转化为陈香、顺、滑、甜等其它令人舒服的味道,所以,不会生津的老茶不一定是差的茶。熟普的特点是茶汤入口滋味甘甜、顺滑,口腔感觉很舒服。若茶汤入口后感觉寡淡无味,则为一般的茶。若出现怪味、霉味或口干情况,则多为湿仓茶、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三步是是闻杯香。这主要是在选购生普时使用。好的生普尤其是古树茶,前几泡除茶汤香气外,普遍都还有挂杯香,即喝尽茶汤后闻茶杯的内壁,会有一股蜜香或花香,茶越好香味越浓烈持久。若茶杯内壁香气很淡或没有香气,则茶的品质一般。若有怪味、霉味,则为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四步是看茶底。叶底肥嫩有活性的为佳。识别生普老茶和熟普的同样看茶底,生普老茶的茶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返青,熟茶的茶底则不会返青。消费者选购生普时,还要注意避免两种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一是喜欢选条索齐整,看上去很漂亮的茶,其实古树茶如前面提到的原因,是很难有条索齐整情况的;二是喜欢选芽头较多甚至全是芽头的茶,其实芽头成熟度不高,内含物质种类偏少,好的普洱茶多用一芽二叶的鲜叶制作。


现代人们流行选购名山头出产的普洱茶。茶是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决定了选择名山头茶是一个简单的选购好茶的方法。因为名山头茶往往是经过市场实践检验后公认的好茶。经过大浪淘沙,目前普洱茶界公认的4大名茶山为临沧双江勐库茶山、西双版纳勐海布朗茶山、临沧临翔邦东茶山、普洱澜沧景迈茶山。这4大茶山内各自又分为许多小茶山,不同的小茶山出产的茶品质也不一样。按市场公认度和价格从高到低排列,第一名为勐库茶山的冰岛茶、第二名为布朗茶山的老班章茶、第三名为邦东茶山的昔归茶、第四名为易武茶山的易武茶。这4大普洱名山名茶,以清明节前出产的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第一名的冰岛茶,单株大古树茶价格高达7、8万元一公斤,几百年古树茶茶达2万元以上一公斤,第四名的易武茶许多也要3、4千元一公斤,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现在市场上遍地是冒充这4大名山名茶的茶品,所标价格与上面的价格进行对照,绝大多数连买原料的价格都不够,怎么可能是真品。其实,选择喝普洱茶主要是选择它的保健功效,只要干净、无异味的即可。消费者可以按照名山名茶→名山内其它小茶山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临沧市、西双版自治纳州、普洱市)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以外茶区出产的茶这一选茶顺序,根据自己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和口味喜好进行选择。

五、茶的品饮常识


(一)“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中国人平时经常约朋友“喝茶去”而非“品茶去”,其实“喝茶”与“品茶”大有不同。单从古人造字角度看,“喝”茶与“品”茶各有讲究,“喝”只有1个“口”字,1杯茶一饮而尽谓之“喝”;“品”有3个“口”字,1杯茶分3口饮尽谓之“品”。所以“喝”茶只是达到解渴、保健效果,对茶的独特香气、滋味往往饮而不知其味。只有通过“品”,将少量茶汤入口,并停留片刻,让自己的味觉充分感知茶的滋味,才能很好享受唇齿留香的美妙感觉。同一泡茶叶,“喝”和“品”的滋味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拥有一泡好茶约朋友分享时,应该对朋友说“品茶去”而不是“喝茶去”。在选购茶叶时,为了能对茶叶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是“品茶”而不是“喝茶”。当工作时或器具不就手时,可以“喝茶”,但当自己有闲暇和器具就手时,建议尽可能“品茶”。有闲情逸致和追求养心怡性的人,应该“品茶”而不是“喝茶”。


(二)泡茶器具的选择。


“喝茶”还是“品茶”,与泡茶所用器具大有关系。大多数人自己一个人泡茶时,尤其是在上班期间,经常是将茶叶直接投入自己常用的茶杯中加水饮用,人多时则用诸如飘逸杯、大茶壶等比较大的茶具进行冲泡后分给其他人,此种方法只能称之为“喝”茶。若要“品”出茶的好滋味,泡茶工具最好选用小盖碗或小茶壶(紫砂最佳),冲泡时用盖子盖好,这样能让茶叶香气留存其中,加之内部温度上下一致,易泡出茶的好滋味。品茶用的杯子最好选用小的白瓷杯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的汤色。


(三)水的选择及冲泡手法。


“喝茶”还是“品茶”,与所用的水和冲泡手法大有关系。消费者“品”茶时,大可不必像古人和发烧友那样追求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等等需要耗费功夫弄到的水,用市场上的纯净水和矿泉水即可,但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茶是最吸异味的,自来水内含有漂白粉等物质,会对茶的滋味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若只有自来水可用,也必须让水多烧沸一会,并打开烧水的壶盖,让化学物质挥发掉。“品”茶时最好每泡都用90-100度的水,这样能让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能充分释放,所以建议每次烧水时不要注入过多的水,以免水变凉影响出汤质量。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较低,可采用煮的方法改善,牧区的人们多用此法。在无法确认所泡之茶是否干净和有无农药残留的情况下,建议第一泡茶汤都倒掉,以确保安全。普洱茶因为是紧压茶,加之存放时间较长,需要醒茶和洗茶,将茶泡散开利于出味以及将保存过程中可能附着上去的灰尘等杂物清洗掉,所以头泡茶汤都倒掉不喝。大部分茶类的茶的香气是指茶汤的香气,但普洱茶除茶汤有香气外,还特有挂杯香,并且在最初几泡最为明显,所以头泡茶汤直接倒掉可惜,可将其倒入闻香杯、品茶杯、公道杯,稍停留一会儿倒掉后,享受杯底留存的茶香并鉴别其储存环境和状况。泡茶时,若要追求出香和出味快,注水时抬高水壶,让壶嘴与盖碗(茶壶)保持一定距离,让水快速注入,使茶在盖碗(茶壶)中翻滚,这样冲泡出的茶香浓味厚。若要茶出香和出味慢一点,可将水壶嘴搭在盖碗(茶壶中)边沿的一个位置,让水徐徐注入,不让茶叶翻动,这样冲泡出的茶香幽味柔。茶在盖碗(茶壶)中泡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茶的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对少,一般来说,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少的要时间泡长一点,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多的就要时间泡短一点;头几泡时间需短一点,后几泡时间需长一点;喜欢喝浓茶的泡长一点,喜欢喝淡茶的泡短一点,具体需消费者可以根据茶性和自己对茶汤的浓淡喜好进行选择,并通过实践来掌握。需要提醒的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最高的,最为耐泡(如冰岛茶可以泡二三十泡),所以冲泡时,一是投茶量不宜过多,一般3小杯盖碗7、8克即可;二是泡的时间不能过长,特别是前几泡10秒左右就要出汤,否则茶汤就会苦涩味过重,影响了口感。


茶,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消费日报网,岳峰矫正)

普洱茶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中

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

名山古树发展史已经发布了一期,观者寥寥。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来做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相关链接: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上)

冰岛老寨的纯古树今年的茶山原料价格在大几万一公斤,而九十年代最高不过几块钱一公斤,还很可能卖不出去。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一件东西的价值可以翻上万倍,这是在艺术品和古董市场都很难见到的现象,而且这既非艺术品,也并非古董,而是每年都在生产的农产品,这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商业、经济逻辑,其实非常值得人们思考。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了解这些历史,我们才会明白:普洱茶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名山古树认知如何形成,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后只有搞清底层逻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业,才能有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梳理历史,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目的。这一段的历史,在我看来,极大程度的被怀着各种目的人士扭曲了。一个充满商业活力和文化趣味的行业,也是一个充满各种潜能的行业,时常被各种各样的迷雾笼罩,让人看不到真相。

在我心中,那些真正扎根茶山辛苦年复一年追求品质的茶人,那些一杯一杯冲泡,不厌其烦向陌生茶友普及古树普洱品鉴的小店主,是真正打造普洱茶文化品牌的英雄。而他们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

他们先是面对大厂的打压,后来打压不住,资本选择进入,以廉价原料来侵占名山古树的品牌红利。这些处于资源弱势的爱茶人没有被打倒,靠着忠实茶友的支持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突破围剿坚持下来。而现在,直播间里很多主播又开始新一轮的血洗,用劣质茶、造假茶来收割真正爱茶人多年积累的名山古树品牌声誉,很大程度破坏透支了普洱茶的潜在消费市场。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奢望逆转时代的趋势,但是力所能及的揭示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促进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这是可以做的。我并非悲观主义者,所谓事在人为,当你看清了真相,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来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二章

普洱茶“泡沫”与名山古树概念的兴起(2000-2008)

1.老茶传统的衰落

上次提到,无论是选择产地,还是发现古树,在九十年代末的易武都有了一点萌芽的意味。但是我们要清楚,那个时候主流的观念仍然是所谓的“存新茶,喝老茶”,或者“喝熟茶,存生茶,品老茶“。香港、台湾人进入云南做定制茶,当时还没有名山古树的观念,动因更多的是为了推广老茶,同时存一些新茶作为补充而已。

老茶这件事,说起来比较复杂,不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我简单的说几件事,帮助大家看清本质,来理解这个传统。如果你足够聪明,看这些也就够了。

第一件事

普洱茶在成熟的消费市场香港,是一种日常消费品,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一般的商家并没有长期存茶的理由和动力,你要说为了口感考虑,存几年还有可能,最多十几年,要是存几十年以上就说不通了。早年老茶不值钱,长期库存成本要高于茶本身的成本,何况还要考虑资金流转问题。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老茶只可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作为例外存下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有存量的。慢慢有一点存茶意识,建立大宗的“公仓”,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情,那也完全没可能做几十年跨度的存茶规划。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香港南天公司的周勇提到,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市场,他只看到过一饼宋聘,被人锁在玻璃柜里,拿出来看看都不让。请注意,这个并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而是香港最大的头盘商,也就是香港普洱茶资源最强大的公司的搜寻结果。杨聘会更多一点,但也奇货可居,真实情况如何大家自己分析。

第二件事

普洱茶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其实一直有系统性做仓造仿老茶的传统。什么叫系统性,就是并非个别人铤而走险,而是行业内约定俗成。就跟你去景德镇樊家井买个鸡缸杯一样,是假的吗?当然是。但是这是图一个乐,业内人也都知道,并不算什么过分的行为。

被有些人推为所谓熟茶教父的卢铸勋,其实就是当时做仓的技师之一。当然我们没必要苛求前人,当时市场环境就是这样,做点仿老茶不算什么事儿。卢老是个中高手,但变成熟茶教父就言过其实了,因为渥堆是普洱茶古已有之的传统,解放前的茶庄,解放后广东和香港也一直在做,是个渐进演化过程,谈不到是谁发明的。

这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些香港老茶人访谈,讲香港做仓(包括蒸、渥堆,再入仓,老辈人称“焗仓”)的文章,卢铸勋自己就说做过很多同庆号。但是老茶流入台湾以后,这个问题就复杂化了。

因为谁也没想到后面会有那么大的市场在那里。

普洱老茶真真假假难以考证,台湾人刚开始不太了解,后来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点。包括邓时海当年写《普洱茶》,这本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初步建立普洱茶品鉴体系,以及推广普洱茶的存放转化,具体的资料有些也是经不起推敲。

这方面我们也不能苛求邓老师,一个是他当时可能确实不太懂,掌握资料也很少,本来找了一个很小的出版公司,准备随便宣传包装一下,把茶卖了就完事儿了,时风如此,这种在当时台湾的商业宣传书籍中也不算过分。谁成想后面有这么大的影响,成为普洱茶的经典,开放初期大陆人又那么实在。说出去的话还能改,白字黑字也改不了了,已经架到那么高的位置上,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了。

所以看台湾人写的老茶书籍,最好结合云南吴疆老师的书一起服用,阴阳搭配,效果更佳。不过提醒一下各位,吴疆老师的书看多了容易正义感爆棚,可能会有马上揪出两个老骗子痛扁一顿的冲动,这个倒没必要,各有立场和贡献,澄清真相就好。

关于老茶的鉴定,其实并不难,几个简单的常识性的原理就能搞定,这里就不公开发表了,感兴趣可以私下交流。

老茶的背景大致介绍到这里,不管多么复杂的背景,我们需要看到本质:老茶很可能是假的,但是高端消费的市场是真的。从开始有存茶习惯到没有达到足够年限之前,老茶库存是不断减少的,而消费市场却是不断扩大的。

这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根本没有那么多老茶来满足这个高端消费市场,不要说寥若晨星的真老茶,就算把香港上世纪所有的造假老茶全拿出来填这个市场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在07之前,假老茶,而且是那种非常低的低仿假老茶是铺天盖地的,一度有媒体报道市场上95%的老茶都是假的,这种现象注定无法长久。

第二就是这个市场需求必须由别的产品来填补,这是整个普洱茶市场传统转向名山古树的根本动因。

而随着中期茶存留逐渐增加,喝老茶传统在最近几年会有一个恢复的趋势,但藏养的问题不解决,还是成不了气候。最终要等到科学藏养普及,对老茶评估形成规范,才有可能彻底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个还需要一定时间。

2.

世纪之初的名山古树认知

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名山古树。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云南整个普洱茶的格局并不复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是省茶司内部实行部门承包制,后来各大国营茶厂改制,原来的一些原料厂商也纷纷改制为公司,原来系统内的一些人也纷纷出来成立茶企。普洱茶这盘棋就活了。

比如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古茶公司,1999年邹炳良、卢国玲创立海湾茶业(老同志),2001年黎明茶厂开始生产八角亭,2002年原来勐海茶厂的阮殿蓉创立六大茶山,还有后来董国艳、谭梅等等都纷纷自立门户,一直到2004年大益被收购,这些企业奠定了世纪之初的云南普洱茶企的格局,形成了所谓大厂传统,一直影响至今。

这些茶企受原来国营茶厂传统影响,对名山古树并没有多少意识,提到山头主要是这样一些:一个是台湾茶人大力推广的易武,以及古六大茶山,这些是当时一线的名山。在勐海来说,较早为人所知的是南糯山,班章差不多在世纪之交也在茶人内部有了名气,其他山头村寨基本无人知晓。在版纳之外,澜沧的景迈小有名气,临沧茶有名的是勐库,而且只到勐库这一级,下面村寨不为外人所知。

大家对山头的认识很模糊,无法想象后来茶的价格和山头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前面说到的这些茶厂打着山头包装的所谓山头茶,其实原料也很难说清。

就我个人在茗寿堂的品鉴,大致情况是这样。比如易昌号、顺时兴这些茶号世纪之交的茶,喝起来是老易武原料的感觉。双江勐库(也就是后来勐库戎氏)早期的茶也有明确的勐库风味。何仕华的老景迈也是景迈味。至于当时打着古六大茶山或者班章的大厂茶品,很多并没有明确的产地风格,有的应该是台地原料,品鉴价值不高。这里面性价比高一点反而是勐库的茶,尤其有些2000年前后的干仓勐库活力十足,比易昌和绿大树更惊艳,这要详细探讨涉及到工艺的问题,后面再说。这些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个时候对古树的认知也很模糊,更没有后来树龄满天飞的情况。在包装方面,有两个概念其实比古树更常见,这也是很大程度受台湾茶人影响。不过今天看来,这两个概念都是误解。

一个是“乔木”,严格说,这是一句废话。普洱茶都是乔木。但是邓老师当时对茶学不太懂,认为只有古树是乔木,把乔木作为好茶原料的一个特征。很多茶厂也因此把乔木印在包装。

后来随着一些专家现身解释,大家慢慢知道普洱茶都是乔木了,但是却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乔木这个概念的贬值,在2010年之后,乔木茶或者小乔木很多时候指的是放高的小树茶,甚至就是台地茶。实际上,小乔木在科学上可不是指的比较小的乔木,而是树形的概念,感兴趣可以看茗寿堂之前文章。

另外一个误解是野生茶。当时台湾茶人把生态环境比较好的,人为干预很少的茶园称为野生茶。这当然不是野生的,最多只能称为野放茶。真正的野生茶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有植物学和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所以才会有栽培的野生茶和野生的栽培茶等复杂的概念,这些要到很晚大家才会意识到,而且直到今天大多数人还是搞不清。如果真想搞清,就花点时间读一下我之前的文章《关于野生茶,看完这篇文章,超过99%茶人。》(点击)


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认知,为什么先谈认知,认知决定格局。我们说名山古树是本土原生的新传统,而并非是台湾茶人引入的观念,道理也在这里。

3.

从易武到勐海的转向,三重逻辑

前面说了,普洱茶最早复兴的名产地,就是易武。世纪之交,随着易昌号、绿大树、顺时兴、绿星星等一大批易武茶产品的出现,普洱茶产区的重心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班章为代表的勐海茶逐渐站到舞台中央。

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来看看产区热点变幻的逻辑是什么?

除了表面的逻辑,比如勐海有好的资源之外,我们更要看到背后的三重逻辑。

第一,人才逻辑

茶的背后是什么?是人。原来老茶企出来这批人,版纳之外勐库、澜沧、保山之类的不算,主流的人才最熟悉的原料产区就是勐海。尤其是勐海茶厂这一系的人才,逐渐发展成为以勐海原料为基础的第一批私营茶企,那首选的原料来源肯定也是勐海,因为对产地熟悉嘛。

光是熟悉还不够,我们还要看市场的需求,毕竟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第二,风味逻辑

市场导向的背后是风味的偏好。我们知道当台湾人进入易武开始吹起易武古六山这波风气的时候,很多过去老茶企的人是有点不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易武茶偏淡,勐海茶滋味更足,为什么要选易武茶?说不通啊?

这其实已经进入风味偏好的范畴。过去老茶企用勐海原料生产青饼供香港也没有问题,生产熟茶也没问题,为什么台湾人喜欢易武茶?当然老茶很多原料是易武的,这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随着后来更多的茶山被开发,台湾人仍然对易武情有独钟,这确实和偏好有关系。

风味偏好,看似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们看一个地方风味偏好:风格看历史形成的基础,品味看经济发展阶段。

什么意思,以台湾为例,前面说了,台湾所谓的茶文化,主要是两个传统,一个是闽南乌龙茶的传统,所以普洱茶刚进台湾时,品尝了宋聘之后还是要买黎山乌龙。另一个是日本清茶传统。无论哪个传统,都是重香气层次的,和重滋味汤感的香港传统有所不同。

我们后面看冰岛为什么能在价位上轻松超过班章,除了产量,更为重要的还是习惯喝花茶的北方市场和习惯喝绿茶的长三角市场被打开,人们更喜欢滋味鲜爽甜美的风味。这和早期珠三角偏爱的布朗山系的滋味雄强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是历史形成的口味偏好,这个其实很难短时期转变的,就算你品牌很强势,能做的事也很有限,扭转不了大趋势。即便冰岛再贵,很多广东的老茶客还是更喜欢班章。

  

条索漂亮的老班章干茶

那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品味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主要是指品鉴的粗细。当人们还在为温饱奔忙,茶叶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农产品。经济发展了,温饱解决了,慢慢能静下来喝杯茶了,这个时候开始关注香气滋味了。再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社会交往和享受生活的需要,那就有更细致的茶文化,香气的层次,滋味的风格,汤水的细腻度饱满度等等概念才会有市场。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台湾和大陆显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易武茶重新受到重视,赢来新一波高峰,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相应的阶段。而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超过当时台湾的时候,也就迎来了名山古树新的发展阶段。

这么看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很明白了,不,其实背后还有第三重逻辑,这个逻辑其实比前面两层更重要,也更隐秘。如果真的懂了这个逻辑,看名山的兴起轮转,如观掌中果,有机缘了我会专门展开讲,这篇文章点到为止。

第三重逻辑:产区逻辑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回到茶树本身。

如果听过我茶山风水大格局讲座的茶友,可能会知道,虽然都是古树茶,所谓江内茶,也就是易武古六山茶,和江外勐宋、布朗山、格朗和这些勐海茶,有着本质的不同。

江外勐海茶,虽然也是群体种,具体说当然也有差别,甚至还有少量小叶种,但是风味相对趋于统一的风格,这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勐海大叶种的基本印象。比如帕沙帕真和布朗山茶,树种差异没那么大,更多的是风土差异。

而江内易武和古六山茶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勐海茶,多次的移民,多次的树种融合,不同的养护方式,包括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勐腊茶山小产区林立,风味复杂多变的特点。

古六山一处茶园

这两种不同特点,你说孰优孰劣?谈不到优劣,要看谁更“得时”。

回到世纪之交,那个时代茶企需要的是打造品牌,按那个时代的逻辑,打造品牌就要有拳头产品,然后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产品要有量,要有鲜明而稳定的风味。

要有量,要有相对统一的口味风格,又要和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哪个产区更有优势,一目了然。集中依托勐海在当时必然是一个大的趋势,这是勐海崛起成为普洱茶第一县的基础。而易武复杂多变的特点成为优势,还要等到移动互联时代兴起才逐渐重回巅峰。

这是背后大的逻辑,我们做茗寿堂古树茶山数据库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特别有趣的因果关系,我们看名山成名与价格似乎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背后其实有其物质基础,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4.

普洱茶话语体系的构建

如果能看到这一段,应该是普洱茶的真爱粉了,既然是真爱粉,我们就再探讨一些平时看不到的,深入一点的东西。

普洱茶行业向高级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这个很多人会说这个原因那个原因,都有部分的道理。在我看来最大的瓶颈是话语体系没有成功构建。

这个逻辑很简单,咱不管金融茶那些,也不管只能用来解渴的饮料,我们讨论的是像葡萄酒、威士忌或者精品咖啡那样范畴。我们如何判断一种风味的价值?一种味道是值10块钱,一千块,一万块还是十万块?谁说了算?

这个是非常玄妙的事儿,但是有一个基础,就是要有一套话语体系。

有了话语体系,我们才能建立品鉴体系,才能对一种风味做出评估,这样才能有一些共识。品鉴体系决定价值体系,而这个话语体系是品鉴体系的基础。

在我看来很多吹的神乎其神的大厂中期茶,品鉴上根本就是不及格,但是不影响卖很高的价格,在会所里面成为zb神器。为什么,因为没有人能准确的评估它的价值。

你说这还不简单,咱们建一个啊。还真不简单,因为你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张三有张三的说法,李四有李四的说法,咱们这片土地本来就缺乏公共空间,茶人相轻,很难达成共识。你真要看到很多人推一套体系,那很可能是微商来了,我们反而要警惕了。

我们反过来看葡萄酒,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打分体系,但是基础的话语体系是有共识的,你可能说罗伯特帕克给新世界的某款酒打分高了,但是他说的基本语汇和偏好旧世界的品酒师没有本质不同。对同样一款酒,可能不同评酒师评分不同,但是大趋势还是一致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但是普洱茶并没有这样的话语体系,两个人就茶气争了半天,才发现你说的茶气和他说的茶气根本就不是一个茶气,这怎么玩啊。

这种局面下,谁最得利?当然是谁最能忽悠谁最得利啊。反正你也不知道樟香、烟香、药香是什么,这些味道是好是坏?是高级还是低级?还不是我随便说。

邓老师的《普洱茶》那么多人批评,商业动机明显,历史信息错乱,也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认为目前为止还算是普洱茶的第一书,因为书中总结的那套并不完善的话语体系,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普洱茶的品鉴啊。

很多人看不到,这背后才是惊天的关捩所在,一种味道的价值谁来确定?这才是行业的本质。能玩到这个层面才算是真正的高人。无论是你直播间炸福利卖出天量,坐庄玩金融茶轻松收割,不管你赚多少个亿,和这比起来还是太low了。

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这个问题,是想说,普洱茶新世纪兴起的时间,面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剧烈变化,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出这套话语体系。

我们知道在新世纪的头几年,大家交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称为论坛或者BBS的平台。这对于普洱茶行业形成一些基础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时上网的人数总体不多,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能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这些其实是非常好的条件,也是现在不具备的条件。

当时的三醉斋,茶语清心等等论坛,虽然争论激烈,但争论其实是不怕的,如果大家都是真诚的,即使最后达不成共识,至少对问题逐渐深入还是有好处的。

怕的不是争,怕的是假。

现在你让我看某博热门,就跟看看某宝买家评论一样,非常好笑,好一点的人工智能写答案都比这些评论有意义。中国的公共空间大抵如此,现在某音慢慢也有这种趋势了。可能有的人很满意,觉得这种公共空间很稳定很好管,其实社会的信任成本非常高,背后蕴藏着很大问题,我们不去展开。

随着公共空间不断被挤压,随着更多的私心,更多的水军进入论坛,也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些普洱茶公共讨论空间逐渐沉寂,普洱茶也错过了一些重要共识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说是这些论坛把所有普洱茶的问题都讨论完了,这当然不至于,在我看来很多重要的问题不仅在当时,即便到现在都还没有提出和讨论,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怎么可能都讨论完了呢?但是讨论的平台没有了倒是真的,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再加上后来古树茶品牌本身就十分分散,各自为战,各个品牌的粉丝茶友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商业概念层面,对品鉴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很少能深入。

这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也是名山古树没法复制葡萄酒精品咖啡路径的重要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在话语体系方面,普洱茶一直缺少扎实的基础。但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后面我们会看到时代赋予另一条路径的可能。

有时还是会怀念那个比较纯真的时代,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依靠头脑和双手,挑战所有的权威,只为求得一个真相。不过商业大潮如此汹涌,人们的目的不再单纯,曾经的屠龙少年,发现自己渐渐满身鳞甲,一个时代落幕已无可挽留……

5.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表象

稍微了解一点普洱茶的老茶友都听说过2007年的普洱茶泡沫,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误解,至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彻底澄清。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来做一个深入的梳理。

这个问题如果不澄清,几乎一样的错误会不断上演。如果真正理解了普洱茶的泡沫,就会对名山古树的兴起,以及现在整个普洱茶行业的格局一目了然。看似完全不同的企业和经营理念,如果我们一点点的溯源,都会在那一年相遇。

关于普洱茶泡沫的过程,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要避免两种肤浅的思维。

一种是以某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完全依照自己的想象,不去了解具体的市场、背后资金流向和商业逻辑,当成简单的炒作牟利最终泡沫破灭的故事。可以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反面教材。

这种不去了解真相,纯靠想象编故事的报道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该媒体在07年过后,几乎每两年都说一遍普洱茶泡沫的故事,都说即将破灭。而名山古树却一路上涨,翻了十倍至几十倍,把脸打的越肿越高。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某视一说茶,普洱就发笑。”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报道是否别有目的。换句话说,操守和智商至少有一个不在线。

还有一种是网上流行的阴谋论,说这些泡沫完全由幕后黑手操纵的。阴谋论说出了部分的事实,早期市场的快速拉升的确很大程度是由庄家操纵的。但这只是开始的动因,后面的发展就不能简单的用阴谋论来概括了,那会错过最精彩的部分。当我们看清整个时代大潮,才会发现,所谓的庄家也只不过是其中几朵浪花而已。

这些目前大家看到的分析,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普洱茶市场其实是需要细分的。就普洱茶泡沫破灭这个事件来说,我们需要分成三个不同的市场:

老茶

新茶通货(大厂和小厂)

古树茶(名山和非名山)

我们先从一个一般群众的视角,来看新世纪最初这几年普洱茶市场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然后我们再看这背后,三个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有哪些延续至今的深远影响。

时间回到世纪之初,普洱茶肯定是当时风头最劲,争议最大,发展最快,市场也是最混乱的茶。

第一个特点是——“乱”

混乱到什么程度?缺乏产品标准,也没有后来的QS认证,老百姓缺乏基本认知,完全不辨真假,有的媒体说,当时市场上的普洱茶95%是假的(这篇报道说的是北京马连道,各地其实差不多)。假老茶,假品牌茶满天飞。如果我们看现在存留下来的大量老茶,比如某宝上随处可见两百元就可以买到的99易昌,这个说法可能还真不算太夸张。

当然这个是一个行业发展初期正常的现象,标准可以慢慢建。03年《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2003)是普洱茶的第一个地方标准,06年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103-2006)和《普洱茶综合标准》(DB53/T171-173-2006)真正区分了生茶和熟茶。直到08年《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普洱茶的标准才算正式确立下来,并沿用至今。

第二特点是——“火”

关于普洱茶的热点事件和拍卖层出不穷。当然离不开资本背后推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比较重要的拍卖包括但不限于:

2002年广州茶博会,茶王宫廷普洱茶(古普洱茶业)100克拍了16万元(当时的人是真敢玩啊,这个是有背景的)

2004年鲁迅许广平旧藏普洱茶膏3克拍至1.2万。(这个说是来自周海婴,剩余的被捐给故宫博物院,有朋友质疑其真伪,其实涉及到清代茶膏工艺与现代的不同,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时间讨论)

2005年广州茶博会,德利茶业50克陈年普洱被拍至13.8万,兴海茶厂班章熟饼8.8万(这个拍的也很直白)。

2005年马帮进京,张国立捐的一桶茶拍了160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慈善拍卖,捐给希望工程的)

2006年昆明普洱茶博会,澜沧古茶宫廷散茶100克22万(这个是澜沧古茶0085原料堆筛的宫廷)。

2007年深圳茶博会,凤庆锦绣茶祖499克拍了40万(从此以后茶组开启了隔几年拍一次的模式,每次成交价上涨幅度精确吻合国家GDP上涨幅度,还是茶祖给力。)

这些拍卖具体怎么操作就不说了,但是制造热点话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老百姓街谈巷议的氛围是到了,都知道普洱茶值钱,这就够了。

这里面有几件事值得单独说说,一个是05年的马帮进京,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组成的“马帮”从普洱县(今宁洱)出发,经过8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于10月9日到达北京。这个今天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活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凡的,相当于现在连续多天霸榜热搜级别的营销事件。多年后当我和当事人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他们还是充满自豪。

后来其他地区、其他单位也都把马帮搞起来了,包括大益的“大益天下”等等。而且目的地也不限于北京,全国各地都走起来,掀起一波马帮普洱热潮。甚至直接杀到福建,风头太猛,把主场的乌龙茶都打的措手不及。

所谓人红是非多,就在马帮还在路上的2005年七月,猪圈发酵普洱茶的报道新鲜出炉,给普洱茶热铺了一盆冷水。这个报道本身疑点很多,用猪圈也毫无必要,但是传播开来还是让普洱茶市场出现了短暂的危机。当然这个报道虽然吸引眼球,却没抓住要害,真正的要害是普洱茶造假的产业链。不管怎样,政府和媒体紧急公关,澄清真相,普洱茶继续高歌猛进。,

后面还有什么哥德堡号带普洱茶环游世界,故宫贡茶回乡等等活动,总而言之,用那个时候的话说,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三个特点是——“热”

这里指的是大量公共资源和媒体资源的倾斜。

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就是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要说这件事儿的源头还是在普洱茶文化学者黄桂枢这儿,很多人不知道老爷子早在2001年就给领导提出更名的建议。但当时兹事体大,轻易大家也不敢动这个念想。后来随着普洱茶越来越火、05年某著名的新市长上任,这件事在2005年的两会就报上去了。最终在2007年4月8日正式更名成功。

更名这件事怎么说呢?从历史来说,当然也有根据,不能算是捕风捉影。改名字确实给普洱市在普洱茶领域带来极大的先机,当时的风头压过版纳,临沧、保山更不用说了。但市场这个东西自有其底层逻辑。虽然在政府、学者、媒体各个方面,普洱市的天团当时都是碾压式的存在,但是无论在名山古树还是企业品牌的发展方面,普洱市后面都有些乏力,天、地、人、时自有道理,这个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

媒体资源投放也是巨量的。央视的专题就做了好几个。

在《疯狂的普洱茶》专题报道中,主持人的开场白说:如果有人问2006年什么饮料最火爆,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普洱茶。

纸媒不多说了,我们简单看一个图。

请注意,这只是部分报纸在07年上半年的宣传。你要是做媒体的,不和人聊聊普洱茶,给人感觉太不专业了。《三联xw周刊》在2006年也出了一期“茶叶极限”专刊,虽然捎带着说了说龙井铁观音,但明眼人知道,还是冲着普洱茶来的。


在2005年2月,《云南普洱茶》杂志出版发行(春夏秋冬那本),2006年8月,《普洱》杂志正式创刊(原来是《思茅文艺》),由思茅市政府主管,市文联主办。后者渐渐成为普洱茶领域最为专业的纸媒,直到今日还在发挥其影响力。而台湾的《普洱壶艺》随着老茶市场的萎缩,在大陆市场的影响则渐渐下滑,现在已少有人知。

最后再简单看一下一般人看到的普洱茶泡沫的崩盘是怎么一回事。

前些年逐步攀升姑且不论,在2007年的春茶季,茶价上涨的幅度和速度都达到惊人的地步。比如标杆茶下关甲级陀,原来是每公斤几十元,在春节过后就是百元起步,4月初涨到300元,4月中旬达到高点接近400元,然后在4月底转头向下,不断下探,五月六月一直跌去80%才稳住。大益7542的幅度没那么大,也被腰斩。

这就是当时一般人眼中看到的普洱茶泡沫,接下来我们来说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6.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真相

首先我们来看,是不是真的有庄家操纵,从早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证据非常多,我们后面慢慢会提到。简单的说一点,在此之前,台湾已经有过两次类似的炒作和崩盘过程。分别是1993年的紫砂壶崩盘和2000年前后的普洱茶崩盘。都经历过两次了,套路清晰,经验丰富,这些人会没有想法?

实际上,世纪之交,台港资金进入云南,都是带着想法来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一些茶人还是怀着复兴普洱茶的美好愿望进入的,这个也不矛盾。这些人一开始主要的思路是复制台湾模式,就是炒老茶。

具体操作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首先认知还是第一位的:灌输普洱茶是老的好,新茶需要存很多年才能喝。我们前面说了,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存新茶,喝老茶”,第二种“存新茶,喝熟茶,品老茶”,第二种说法更是把老茶推向一个更高层面,是茶中的奢侈品。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当时的认知,新茶至少要放十几年才能喝,这固然会进一步推高老茶的稀缺性,短期内没有竞争。但实际上这个时间周期拉的太长,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如果这个认知不能调整,那后面就会步入死局。名山古树也正是从这个地方破局的。

第二点就是对老茶进行系统性的扫货,为什么说是系统性的,当时派到南各地收老茶库存是有团队和分工的。由于云南本身这部分库存也不算大,价格便宜,实际上没有年份太久的,只要年份早一点的都尽量收,06年之前老茶就可以达到基本控盘。新茶背后的资本和操作路径要复杂一些,后面再说。

还记得前面说的陈国义办茶艺乐园,一直负债经营压力山大吗?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2月,一个神秘的电话打给他:“陈先生,听说你的仓库有一批生普,卖不卖啊?”陈国义激动不已:“卖,卖啊,你快来看吧。”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茶扫货已经进入后期接近收尾。因为香港存期十几年的7542成本相对于前几年他们在云南的收货价高得多,陈国义从200元一直卖到250元,最后基本清盘。扫货承受这个成本,意味着要有高得多的追求。

当然这也说明陈老师是真正的做茶人而非操盘者,因为他本来就是凭着一腔热情从别的行业半路杀进来的,和原来圈子里的人并不熟(要熟就没有88青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面子,有里子。面子看似风光,却也容易招口舌是非,还不一定赚钱;里子不为外人所知,却是真正的主导者。为了做茶,能付出那么多,承受那么大压力,不管怎么说陈老师是值得做茶人尊敬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时间节点,我们还得引入一篇奇葩的论文:《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一篇论文,此文学术水平差强人意,但是对普洱茶泡沫的分析,足以吊打各类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目前看到最靠谱的一篇文章。

我们借用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画红圈的2005年初,正是处于吸筹的后期,后面进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当然这个图表里面的7542不是针对老茶,但是也可以说明当时整个市场的资金动向,到了后期老茶和新茶出现了联动。

如果单纯看老茶这个细分市场,还是比较简单的套路操作,吸筹,拉高,出货,一目了然。

但是当时的人并没有理解,大陆是多大的一个市场,那些年又是多快的一个经济发展速度,更看不到后面08年金融危机,4万亿救市等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对真正有价值的老茶来说,换成钱可能反而是最不值钱的选择。

所以当时卖掉老茶的人只是以套路牟小利,和未来比,都还只是山脚下就离场了,战术上小胜,战略上大败,说不后悔那是假的。

这部分资金对老茶的操作,对市场主要是启蒙作用,更多资金的主战场是在品牌新茶。新茶的操作则是和经销商体系密切相关的。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可以直接去问大E的一级二级代理,如果被人轰出来,你可以去看前面那篇《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

简单说,某品牌一级二级代理在这次风波中,都能全身而退,真正把货砸在手里的都是零售商和散户。甚至有的高级代理反而是因为这场泡沫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来利用手中的资金和这次炒茶的经验去另开一片堂口,以至于后来有的品牌,不管怎么宣传,你提鼻子一闻,就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对于茶厂来说,是福是祸完全看经营者关键时刻的决策。一般来说,只要代理体系设计合理,其实风险是可以早就通过代理保证金和提前布局分散掉的。大E07年初一级代理(全国46家)的保证金3000万,一级代理风险大吗?也不大,可以通过二级代理分散,所以这个风险是逐级分散同时逐级递增的,越到末端,风险才越大。市场好的时候,这些代理是不用投入实际资金,拿张包装纸就能向下线收预付款的。

出问题的茶企,主要是在2007年春茶原料暴涨的时候,没看清局势,高价抢着囤积原料造成的。

那个时候茶山的原料暴涨,收还是不收?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按照过去的思路,做产品的没有原料怎么行,以为反正做好产品能卖高价,咬着牙集资贷款也要收,那你不死也要脱层皮。下关元气大伤,滇红资金链差点断裂,倒下的小厂更是不计其数,我前些年在有的茶山,还能看到当年某大企业因为还不了茶农和料头的账抵在茶山的大量货品。

人和人真的大不一样,我们还是看大E,非但没有伤到分毫,反而一下子容光焕发了。第二年(2008年)就5000万拍下央视黄金广告位,又加大投入建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增加很多直营店,活动一个接一个搞的风生水起。你说为什么?据吴老板自己说是因为前两年收料比较多,07年看原料价格高,就基本不收了。

你说先知先觉也好,玩金融的有这个敏感性也罢,反正事实摆在那里,你们自己分析。就像《教父》里说的: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直到今天,放眼望去,明白人还是寥若晨星,韭菜依旧茁壮,割与不割,不过是游戏而已。

实际上所谓普洱茶泡沫的崩盘来得如此迅猛,和当时的一个事件有很大关系。

在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取得了“中茶”商标的使用权,有效期一年(至2007年2月28日)。已经十年没生产过“中茶”了,作为毫无疑问的普洱茶第一商标,现在让用一年,那还不用到极致。“中茶”开始以50元每公斤将批号分字头卖断,换句话说,甭管你什么茶,给钱就可以合理合法的用中茶商标。据说这一年生茶出了2万吨“中茶”,这还不算假冒的,问题已经那么乱了,消费者怎么知道你是贴牌还是假冒的。

这还了得,其他茶企正一点点打窝,准备放长线钓大鱼,你直接往水里扔个炸弹,这还怎么玩,不跑等什么?如果你事先知道这个消息,就应该在07年春茶之前逐步清仓了,如果等到这2万吨都已经入市,再跑就有点晚了,如果这个时候还加仓收原料,那就真的帮不到你了。

7.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特别的名山古树

最后再看名山古树市场,前面说了,世纪之初,大家都名山古树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到了0506年的时候,大家逐渐清晰,有些地方的古树确实与众不同,有限的几个小有名气的名山原料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到了07年,受原材料紧缺影响,这个上涨又有一个大幅的加速。

我们来看一个图表,这个是这几年名山古树的原料价格,由《普洱》杂志2007年4月,《重点茶区原料价格走势分析》数据整理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4月初的信息,到了4月下旬,很多茶山价格都会有变动,尤其是像班章这种热点茶山,4月下旬已经破千了。

这差不多涵盖了当时主流认知的所有名山。其实这张表可说的东西很多。我们选几个点来看,带给我们什么有意思的信息。

除了07年的班章之外,当时最高价是景迈山。景迈山是古茶山中非常特别的存在,成名早,资源好,产量够,位置佳,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但是这么多年离一线名山却越来越远,直到今年核心产区古树原料还没破千(大货价格),可以说是所有茶山中涨幅最小的,也真是令人唏嘘。背后涉及到名山古树的某些商业本质,以后有机会再做详细分析。

当时的冰岛籍籍无名,是和镇康的马鞍山放在一起说的,价格也基本一样。冰岛真正起飞还是从08、09开始。而今天马鞍山完全不能和冰岛同日而语。

我们虽然是分析古树,但是一个地方台地茶的价格也很有参考意义,当一个地方的台地茶价格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实际上说明这个地方的古树茶处于卖家强势的市场,对台地茶拉动效应明显。从这个角度说,当时最热门的产区就是易武和班章,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景迈尽管大树茶价格较高,但并非卖方市场。

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班章,在05年06年甚至出现了春茶和秋茶价格倒挂的情况,这当然不是说秋茶更好,而是因为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已经大幅超过春秋茶本身的差价。

这里面07年班章的古树价其实只是春茶季开始时的价格,到了中期已经接近一千,后面已经破千,但是成交量大幅下滑。

我们今天再看这些价格,都觉得是地板价,可以闭眼入了,尤其是冰岛,简直跟不要钱似的。但是在当时,人们无法对未来市场预估,所以普遍认为上涨过快,当大厂茶崩盘的时候,也把这些名山带蒙了,由争抢原料变为有价无市,大家不敢出手收原料。

从当时班章的升值幅度来看,肯定也是有资金进入,用类似老茶和大厂茶的思路来拉高,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名山古树和前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怎样不同,我们后面慢慢展开。

茶,只是一片树叶,但又是一片神奇的树叶,几元钱可能很贵,几万元可能很便宜,它的价值是什么?并不是你觉得高,或者你觉得低,而是自有规律。这里面有品牌价值,有风味价值,也有金融价值。每种价值的背后各有其逻辑。

在普洱茶快速升值,某些主流媒体鼓吹所谓“泡沫论”的同时,也有一些冷静的声音在探讨普洱茶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一次会议上,阮殿蓉感慨到:“香港市场上普洱茶和铁观音乌龙茶价格差不多,在2004年国内市场上这些茶比普洱茶贵十倍。”普洱茶刚刚上涨了一点就是泡沫吗?其实最主要还是前些年普洱茶的价格太低了。

即便在剧烈升值之后,所有名山中最贵的班章,也不过千元左右一公斤(云南习惯用公斤,相当于500元一斤),冰岛不过才几十元一斤。都说古树资源多么宝贵,生态多么好,内涵秒杀一切,又动用了那么多媒体资源,有了那么大的社会关注度,最顶级的古树才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斤,和内地其他名茶根本没法比,你管这叫泡沫?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人们对市场细分的概念还不太清晰。名山古树和台地茶是两个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规律,当时这个分野只是初见端倪,十几年后看则天差地别:二三十的台地茶价格基本没变,几十元的古树已经几千几万了。

我们还是看《普洱茶市的逼仓机理分析》中的一个图表


对比前面7542的图就会明白。和长期陷入低迷的大厂茶不同,班章第二年(2008)就稳稳站住一千,之后更是一年一个价。可以说在之后十来年的时间,每年看之前的价格都是便宜的。

8.

被误解的普洱茶泡沫——遗产

所谓普洱茶的泡沫,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普洱茶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分野。从此之后,老茶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小圈子里流转;大厂茶一部分继续大众日常茶操劳的宿命,一部分步入风尘转为金融茶;而名山古树则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牢牢站在价格和茶文化的高点,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当年那些猛然剧增无法消化的产能则经历多年转化为中期茶。

量变是会引发质变的。作为一个小散,如果当年你只是听着忽悠,把房子首付的钱换成了普洱茶,估计到你孙子那辈也喝不完,那么你是令人同情的韭菜。

如果你是个糊涂茶商,在当年的高位收了几吨普洱茶,那你可以算是一个接盘侠,可以找机会编个故事把你当年的侠义变现。

而如果你实力足够,无论是出于爱好还是被普洱茶的叠码仔忽悠,收了上千吨的普洱茶,而又不着急变现,那不用怀疑,你就是人人敬仰的大藏家。

这部分的市场需要在品鉴体系和藏养体系逐渐成熟后才能真正整合资源,体现其价值,现在总体还在蛰伏当中。

不知算是遗产还是负担,这一波的普洱茶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模塑了茶人和茶企的思维模式,让普洱茶成为一种非常特别的产品。

记得一位做地产的老大哥跟我说过,错误的成功比失败更让人无奈。如果你发现了一条捷径,根本不用考虑产品质量,更不需要研究我前面说的品鉴体系和藏养体系,只要用最简单的套路,就可以轻易成功。你会怎样选择?

这一波的泡沫和随后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让一些人完成了原始积累。有的人从此踏上不归路,既然这个玩法被证明有效,那何不玩到极致。

绝不是只有某大厂玩的是金融茶,实际上有非常多的茶企或多或少都用了这种套路,只不过玩的或高或低,或好或差而已。这几乎成了普洱茶企快速成功的基本逻辑。

哪怕是后来名山古树风头越来越盛,很多打着古树旗号的茶企,也脱离不了这种原始的基因,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把过去大厂的品牌换成名山的品牌而已。

这些企业的成功,对行业来说,可能并非幸事。

从商业模式来说,缺少足够的动力升级。

从产品来说,无论工艺、藏养,还是工艺与藏养之间的结合,这些方面提升都非常有限,研究也长期滞后于实践。

从行业发展来说,脱离了茶作为饮品的本质,以品鉴为目的的普洱茶收藏长期停滞不前,既没有成为类似葡萄酒的成熟市场,也没有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

从市场培育的角度,把消费者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什么是好茶,也搞不清名山茶究竟是什么味道。后来市场的混乱很大程度上和那个时代遗留的观念有关。

从积极的方面说,经过这一轮的起落,普洱茶的确快速破圈,让大家耳熟能详。虽然浙江人评茶叶品牌价值西湖龙井第一,普洱茶第二。你随便刷刷某音,看看某宝,再和各个茶人聊聊,普洱茶在综合影响力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而且没有同级别的对手。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有后面名山林立,大家如数家珍的局面出现。

另一点积极的方面,可能就是让一部分普洱茶人快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当时媒体的理解不同,所谓普洱茶泡沫,其实本质不是崩盘,而是快速升值。因为普洱茶市场当时总体还是处于快速上升通道,尤其是头部的茶商,如果头脑清醒的是可以有几十倍的收益的,一般的也会有几倍的收益,只有进入很晚的散户才有损失,这个损失也会被时间慢慢消化。

这部分积累的资金,如果是真爱茶人掌控,后来很大程度投入到名山古树的领域,助推了名山古树的快速升值。

9.

市场分野和第一批古树茶企

普洱茶泡沫破裂带来的市场冷静期,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普洱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即便没有成熟的品鉴体系,即便市场如此混乱,即便贪欲让有些爱茶人深陷泥潭,即便当时对工艺藏养认知也很有限,但只要你喝到真正的顶级古树,哪怕只是新茶,你一定会被古树茶的底蕴深深打动。明白这是和其他普洱茶,甚至和所有其他茶类都如此不同的存在。

很多人喝到了,喝懂了,看到了未来。

所谓的普洱茶泡沫让行业内部洗牌的同时,的确也让一部分人完成了资本和行业知识的初步积累。无论之前资金来源如何,一部分茶商意识到大厂茶的思路非己所长,同时看好古树茶的未来,开始着手建立以古树资源为基础的茶企,并试图进一步控制茶山资源。

除了部分云南本土的茶企,绝大部分关注古树的新茶企都是广东人创立的,这些茶企原料来源基本集中在勐海和易武。我们今天在市场上看到的比较知名的版纳地区和古树相关的品牌大都是在这个时间点前后由广东茶人创立的,这是一长串的名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并不夸张的说,广东茶人和广东茶客奠定了名山古树的最初格局,并持续的影响着整个名山古树的格市场局。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陈升号大量收购老班章库存并在当地建初制所,同时签订了原料承包协议。这一模式在当时来看是双赢的,充分发挥茶山和茶企的优势,把老班章的品牌价值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但是也存在一些系统性的局限,而且是古树茶企普遍性的问题,这个我们下文再详细分析。

除了广东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当地相当一部分茶商已完成初步资本积累之外,广东的普洱茶品鉴文化也已经初具雏形。这个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古树茶是好茶,一系列的投入才有可能。

我们这里说的品鉴文化,是基于普洱古树生茶的新茶或者短存期茶而发生的品鉴文化,这和老茶的品鉴截然不同,也和大厂茶差异很大。是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新传统,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剖析。

普洱茶在经历迷茫中的困顿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尽管普洱茶有着所有茶类中最古老的历史(唐代《蛮书》),却又有着所有茶类中最年青的活力。

和那些早已成型的茶类不同,这是一个由茶友、茶商和藏家共同构建的新传统。

是一群真正被茶吸引,为茶痴迷的爱茶人不断开发,不断升级,不断创造奇迹的新领域。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一切充满好奇,那么:

欢迎来到古树茶的新世界!

下期预告:

在下一期,我将会随着名山古树狂飙突进的十几年历程,深入剖析名山古树市场的真正独特之处,为什么我会认为古树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正脉所在,这个新传统现在面临怎样的巨大挑战,希望和出路又在哪里。

参考文献太多就不列了,毕竟不是学术论文。

来源:茗寿堂明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生茶品鉴,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普洱生茶因特殊制程工艺,有其自身独有的色、香、味、气、韵、境。而其它茶类只注重色、香、味、型。而品鉴普洱茶时,要全神贯注地调动人的手、耳、眼、鼻、口、喉、脑、肺、胃等可感知器官和全部味蕾细胞及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脑门腔、腹腔等人的中空地带,以感知香韵、气场、气道和韵以及抽象境界,开动脑子,分析思考所感知的结论,并就结论分析归纳出其原料内质,制作加工,仓储存养三环节之真实状况,评定整个产品品相之优缺点,给出综合评定。



所以,品鉴普洱茶需具备全面系统的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物理热学、物理光学、机械学、天文地理等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准确把握茶性。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历练,练达人情世故,对接人待物、礼仪仁孝、国学精粹、哲学、政治经济学、茶界局部市场及整体市场脉搏动态,以及美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领悟和享受根植于茶性基础之上升华而出的社会人生艺术哲学感受。由此可见,要能真正读懂普洱艺术,享受普洱茶品鉴的乐趣十分困难,除需拥有较长时间积累的切身体验和经验之外,更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人生艺术素养,才能达到普洱艺术品鉴的极高境界。总之,对于普洱茶艺术品鉴来说,一个人的知识和人生素养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书到用时方恨少,活到老,学到老,老也学不完。



通常情况下,茶认识你,你不知道茶是常有的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能知七分已是功力非凡,在茶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我们必须常有一颗敬畏茶的心,只有如此才会进步。因此,这里还有必要重申普洱茶的茶道内涵:静、怡、和、真。静是进入茶道必经之路,没有平静的心是不能感悟茶道之精髓,茶之灵性,茶的细微之别是多么的微妙。无静别读茶,心生浮躁别读茶,似读非读,只会浪费光阴和时间。只有静,并沉浸在茶之味、气、韵、境时才会顿觉茶之奇,茶之妙,领略茶里的鬼斧神工之意,喜悦之情从天而降,愉悦不可言表。从怡悦中,分享阴阳之调合,万味协调之美,宝鼎大和,和谐平衡之道,顿悟万流归宗之真,足矣……

    现就生茶品鉴艺术从色、香、味、气、韵、境六个方面阐述如下:

 

普洱之色

①鲜叶颜色:从嫩芽黄绿或金黄开始逐步进入一叶翠绿,二叶深绿,三叶碧绿,四叶墨绿。叶越老,颜色越深,嫩梗颜色浅,老梗颜色深。

②毛茶颜色: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亮,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工艺方向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


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后的芽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这时毛茶整体现黄。总之,普洱茶艺术有其严格的工艺制作要求,如擅自发明创作,穿插任何其它工艺都会影响普洱毛茶色泽,致命损伤普洱艺术的生命力。本人认为干毛茶不宜长时间摆放,即所谓老茶新压做法。这样从颜色上可以误导消费者,好似老茶,但就其茶内质破坏极大,滋味空淡且漂浮,气道散柔而无力道。

③成品颜色:普洱茶艺术作品对饼、砖、沱等形状要求特别严谨,一般采用配方或部分“纯料”(一个山头原料,综合性较好)打堆均匀后一口料压制,形状美观规整,条索清晰,颜色自然油亮,黑灰相间其中,芽叶梗完整顺畅,松紧适度,长期收藏宜紧不宜松。毛茶越新鲜越好,果胶丰富,易于粘合且自然鲜活,滋味凝聚而融为一体。


生普只做春茶,这是艺术品质之基本要求,拼配只做春季不同区域的横向拼配,成品颜色无太大色差为好。随着普洱茶存放时间的变迁,颜色渐渐地由青夹黑转变为灰黑、深黑、油黑,普洱茶越老颜色就越深越厚重且油亮匀净,很老的好茶表面缝隙间会有极少白色结晶体。如遇灰白,像面粉般散入其间,可能是白霉,曾经湿霉过,即使加以处理或“退仓”都会留有痕迹,进一步开汤检验,湿霉则无处藏身。最严重时可能出现“金花”黄霉,建议最好不要饮用,对身体有害。


必须注意不论新老成型普洱茶在用锥子撬动饮用时,如发生粘软无声,说明水分过高,要及时晾干处理。如可听到脆断响声,证明该茶正常,水分不高,新茶干燥到位,进行包装无妨,老茶存放极好,这时用耳听声也是甄别普洱成型茶最简捷的方法。总之,经长时间观察,并积累足够经验,也能从外观颜色上把普洱茶看穿一些基本情况。但最终鉴别还是要开汤验定。如外观颜色反常时,一定要慎重。



④汤色: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应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正常好的毛茶越新,初制才刚刚完成一周内,颜色略绿且青味较重,仍属正常。一月后开始明显转黄,这时将及时压制,越早越好,这是保证茶性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加以保留的最有效措施。既鲜爽又使茶质及茶性表现力极强的最佳方法。


普洱艺术作品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要避免红得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力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


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会产生香气外溢张扬,滋味飘逸浅薄,呆滞不化,收藏不易转化的恶果。从汤色不断转化中,即汤色不断从浅黄-深黄-金黄-红黄-浅红-金红-栗红,这就是普洱艺术汤色正常变化的途径。正常科学储存情况下,汤色之变化一定要有,且变化越大越好,时间则与管理水平及仓储环境有关,它们是不能完全确定和一致的。


但也要特别注意绝不是以汤色深浅来确定茶之正常陈老,茶汤颜色有很大的欺骗性,如以“做老”的人为刻意处理,汤色变化非常快,好似老茶,但随颜色的快速转变会带走普洱茶的最好的营养成分并消弱滋味层次和真气。显而易见,这些笨拙的不良手法只会蒙骗部分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人。当然,加以一定的科学管理,既在适当的时间内产生更有效的转化,还保留了茶的最佳滋味特征,这才是普洱艺术要研究的科学养茶最为珍贵的重要课题。总之,从汤色上也可对普洱特性窥见一斑,但最终裁定还要落实到滋味、气场、韵及境界中去。



⑤叶底颜色: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变异茶的茶底翻红或紫,野茶无茸毛,齿少而间距大,颜色紫红或绿红。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黄绿-浅黄-深黄-黄红-栗红转变。


老生普茶汤在公道杯和白瓷杯边会出现明显的“金圈”,这是色黄素的表现,是因为茶汤整体颜色红浓,更能衬托出茶杯边沿部位的金黄。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所以,认定或评定一款生普是需要全方位的分析和品评。


品是重中之重,但其它因素也极为关键,随便丢去某一个因子都会导致评定出现误差。综合全貌观察和品定普洱生茶,除品鉴师具备高超的品定经验外,还需全神贯注、仔细认真不遗漏任何死角,众多因子相互作用,并综合归纳分析概定出准确的结论。这是十分高超的技艺和灵性通达之境,是人茶对话的至高境界。

 

普洱之香

香就是指令人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香气是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其它茶类如红茶、黄茶、青茶、绿茶都以香气挥发张扬为主称之为气香,主要从鼻腔嗅觉感知。



如酵香、青草香、豆香、栗香、花香、鸡汤香等。这些工艺制程以高温提香为主,香气比较明显。日本呎村章二研究表明:茶叶复火30分钟,其温度以130℃时香气为最好;复火40分钟时,其温度120℃时香气为最好;复火50分钟时,香气最好的温度是110℃。如普洱茶按此工艺,酶早已钝化,酶的钝化温度在80℃,这样何谈普洱茶之生命?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普洱茶只讲求生命,而不追求香气,一切高温制程普洱茶艺术完全严加避之。那么难道说普洱茶就是一种不香的茶吗?全然不是!


其一,普洱茶前体物质(鲜叶)是香的重要物质基础,且根据叶片大小,普洱茶依次出现小叶种最香(如倚邦茶、曼松茶等),中叶种很香(如景迈茶、勐宋茶、贺开茶等)大叶种略香(如勐库茶,老班章茶等),当然还有环境(如高海拔等因素)。


其二,晒青制程决定普洱茶的香是最持久和最内敛的,这是因为日光干燥法,概无高温制程,又是最为自然的茶,依赖于大自然,无任何人为温度控制和刻意之力,乃是天公作美,最具自然特色。香的特点是:阳光、铁锅及少许的糊味之香加上茶香、花香等浑然一体,好似野蜂蜜般,略带甜味。这种香任何茶类无法媲美,这就是普洱茶香之魂。


其三,烟香。轻微的烟香经过长期储存后渐渐退变成普洱茶特色风味,俗称“云南味”。烟香增多了香的层次,但烟味过重,会非常燥口且难以退尽。其四,普洱之香主要是香味,而不仅仅是香气,气与味之别相差甚远,香气张扬漂浮不稳,香味收敛沉稳持久,简单的说:香味是将香收敛于茶汤之中,或藏于茶汤之内。所以,普洱之香的内涵是汤香,而不在于气香,是侵于味蕾细胞及身体之中而方能深刻感知之香,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嗅觉器官就能完全感知之香。


总之,普洱茶的香,是汤中之香,口舌唇齿,口腔喉咙,入身入体之香,而不是漂浮在嗅觉表面的体外之香。品普洱茶之香,不是摇头晃脑,随便嗅嗅就可以了,而必须是用全副身心喝进口,咽下肚,才能悉心品饮那悠久绵长的唇齿留香、口腔挂香、喉腔藏香。那种香,韵致妙曼,余香不尽,美妙神奇,既稍纵即逝,又不断涌现,余波不绝。

 

 

普洱之味

味是茶的滋味,滋味也叫味道,它是十分直接和具体的作用在人的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肠胃中的感觉,这里称味觉。味觉在口腔中的唇齿、牙龈、舌尖、舌面、舌底、舌根、上颚以及喉头、喉底为主要感知部位,特别明显,而胃、肠、腹及体感会较弱,不易感知。茶的滋味主要有:香味、酸味、甜味、苦味、涩味、鲜味、陈味、烟味、汤性、粗杂浊味以及馊闷味、湿味、霉味等,各种味道都与化学成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前面章节有所论述,这里就不一一阐述。只从每种味道所表现的茶叶原料内质特征和产品的艺术价值方面做一简述。



香味。普洱茶香、汤香的滋味。如前所述,普洱茶香有着自己的独有特性:一、初制主要决定茶香。二、不同工艺的加入会带入不同的茶香。三、只有按普洱茶初制制作要求为标准,才能制成完全意义上的普洱茶茶香。四、普洱茶茶香的特性是:①内敛,香收敛于汤中,以汤香为主,气香为辅。②香持久、挂杯,沁人心脾,有极强的渗透性,是任何茶类都不能比拟的。③香非常沉稳,不张扬,不浮夸,不外漏,绵绵悠长。



不同原料内质表现不同的香,纯料的香纯净通透,配料的香变化丰富,层次多样,层出不穷。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的香依次增高,叶片越小香越高。栽培型,过渡型,野生型的香依次出现更为生态之变化,从“家”到“野”,再到向“野花香”方向递增,当然对人体血糖降低作用也依次增强。大树茶与小树茶的香是不尽相同的,树龄越小香就越张扬,越高,越浅,越短,越草;树龄越大香就越稳(含蓄),越藏(不显山露水),越深(深沉过喉入肺),越悠长,越木(有如沧桑古木)。海拔高变速大、轻灵,海拔低变速小、呆闷。


纬度低香稳而柔绵,纬度高香扬而刚硬。不同的新老有不同的香,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鲜香减弱,香越来越收敛,香从刚逐渐转柔,从扬至收,从强至弱,从新至陈。不同的储存环境导致有不同的香,储存不当会出现湿或霉变,香就无从而谈。

总之,香味是普洱艺术极为重要的指标,汤香又是其主要的特性,汤香越内敛稳沉,越藏而不露,越深邃,越木质化,灵动性越好,变速性越高,渗涎性越好,扩张度越强,越绵柔,越悠长,则艺术价值就越高,品质也就最好。

 


酸味。是与生长环境及品种和储存有一定关联的,某些地区土壤、海拔、纬度等生态环境的原因造成茶叶内质有酸的特性,还有一些品种或变异种都会出现茶质偏酸。这里要特别注意高温储存也同样会产生茶品质偏酸,但就其酸味,不可一概而论。轻微细微的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品饮乐趣,会产生更佳的生津效果,让人的两颊唾液流淌不止,有如垂涎三尺之佳意。



甜味。是普洱茶主体滋味,甜味大大地改善整体茶品质。甜味让茶汤更加宽厚,更加协调,极大丰富了茶汤内涵,冲泡初期甜味伴随苦涩及各滋味之间的协调作用,增加茶汤厚重感,让茶汤主体厚滑,而又不显现其自身之甜,但当苦迅速消退到冲泡后段时,甜味不断出现,越来越强,与涩共同演绎了茶汤后段精彩片段,直至谢幕。这种衬托它人,忘我的责任担当,直至最终的执着和坚持是甜味品行最值得赞美的地方,古树茶的甜味更是将此种精神演绎得尽善尽美。



苦味。苦是茶之本,茶之魂。苦是甘的本源,是甘之父,无苦何来甘,人生也不过如此。从这种意义上,苦味是滋味的主调,但苦又是那么的多样,有恶苦,有干苦,有燥苦,有麻苦,有刺苦,这些苦是由茶种和茶过于枯老或储存不当带来的。但另一种苦则是那样的优美,招人着迷。苦而化,苦而柔,苦而绵,苦而长,苦而厚,苦而深,总之是那样的悠长,那样的缠绵,那样的深藏不露,那样的难以忘怀。

涩味。涩味会让茶生津,若苦是阳,那么涩则是阴;苦是父,涩是母;苦是夫,涩则是妻。苦是那样的刚烈,而涩是那样的柔弱,它们是如此的夫唱妇随,不离不弃,上善若水。当然涩味也有其美的不同阶段:年轻时,涩有时是如此的舒展大方,又是那样的突变而富有动感,是如此的缠绵悠长,极具韧性。此时,苦早已消退,涩却伴随甜直至终点,这与伟大的母爱和何差别?

值得留意的,苦和涩还会产生普洱茶的渗涎性。渗是茶性的穿透力或深入度,涎是茶性扩散力或漫延度,主要表现在苦的力度和深度,涩的张力和弥漫。渗涎性越好,回甘深而悠长,生津,垂涎三尺而妙曼。

 

鲜味。鲜味是新茶的特质,优良制作更会带来茶汤之鲜爽滋味,随着储存时间增长,鲜味不断下降,转变为陈味。


陈味。陈味是老茶的特质,科学的储存更有利于普洱茶转化,转化的前提是普洱茶具有生命性,生命性致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而转化的实质则是酶促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基因转化等化学变化。而此种化学变化又是靠温湿度环境科学手段改变而达之。这种转化不是“后发酵”,它可称之为“后熟转化”,有打磨成熟之意。这是老茶的实质,切不可“以讹传讹”,称之为“存放发酵”。陈也不是“旧味”,陈可称为老味或熟味较为妥帖。



烟味。烟味是季节因素和加工工艺外在带入,前面已做过论述。这只是说明少许的烟味在新茶时表现为不太好的滋味特质,粗杂刺激而燥口,弊多于利。烟燥味有时会被误读为“很苦”的错觉,但在老茶中则是优点:不仅增加了层次,还具有滋味特色,利多于弊。



汤性。俗称水路,水路有细密、松散。细密松散主要源于品种,小叶种最细密,中叶种居中,大叶种松散;水路有浓淡,浓淡主要源于季节,春茶最浓,秋茶居中,夏茶最淡;水路有宽厚窄薄,树龄越大水路就越宽厚,树龄越小,水路就越窄薄;水路有润滑,茶越老水路越润滑,反之亦然。汤性是鉴别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粗杂浊味。粗味是粗老叶原料所致,杂浊味是茶原料不相配,相克混杂乃至工艺制作粗糙不精而至。馊闷味主要产生捂闷,工艺失败而至。湿味和霉味主要都是存放不当而造成的。总之,这些不好的滋味导致普洱茶劣变,无任何品饮价值,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整个普洱艺术过程中必须杜绝。

 

普洱之气

普洱茶之气,可统称为茶气,而茶气又是那样的抽象,但又如此的具体,它随滋味而动,滋味决定茶气,茶气反应滋味,滋味易感知,茶气漂浮不定,不易捕捉,但它确实存在。茶气与滋味同行,又在滋味之外,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常脱离于滋味之外,灵动而漂浮。具体地描述为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①气场:以“扩”为主的表现方式。主要指扩张范围,不同茶叶品种,表现不同。如小叶种气场窄,中叶种居中,大叶种气场宽。古树茶气场靠口腔后部,基本过喉,树龄越大越入肺,侵入丹田。小树茶气场靠口腔前端,树龄越小越靠前。野生茶气场表现得更为宽厚等。



②气道:以“聚”为主的表现方式,有聚与力量的冲击感知,主要与茶滋味的强度和紧压茶这种加工工艺有关。紧压茶的出现,诚然与法国白兰地一样。当初,法国将葡萄酒运往北欧瑞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路途遥远,运输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除12℃左右的酒精浓度有效成分外,其余部分约80%多在运水,由此为提高运输效率,发明夏德朗蒸馏技术,将酒精浓度为12℃左右的葡萄酒通过蒸馏提高到70℃左右再运往北欧,当货船到达荷兰鹿特丹港时,荷兰人不明其意,将其直饮后,惊呼“可以燃烧的酒”,意译为“白兰地”。“白兰地”由此得名,名扬天下。


普洱茶异曲同工,古时人背马驮,路途遥远,树枝拉挂,散毛茶体积过大,极不易于运输,运输效率过低,由此发明了蒸压技术,将散毛茶压制成紧压茶。由此,不仅提高了马帮运输的效率,还使普洱茶重新获得了紧压茶的效能,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保留香味和滋味,便于存放和携带;二是通过机械重力改变茶原有分子排列,再次进行更为充分的“揉捻”,使茶性、汤性更为改观,且汤水更加厚重圆润,茶气凝聚,气道劲猛,有如卢仝“七碗茶诗”的意境和感受(诗见下文“普洱之韵”)。我猜想,卢仝写此诗,喝的是普洱茶吧?因为唯有普洱之茶气,方有卢仝七碗茶诗中强劲茶气之功力!

 

普洱之韵

韵主要是指余意未尽之意,简言之“后味”,既滋味是在饮时捕捉,而韵是在饮后显现。而普洱茶最彰显的是后味,以余韵悠长而闻名天下。回甘和生津是普洱艺术价值韵的主要表现,任何茶都有苦涩,所以任何茶都能引起回甘生津,这是茶的基本展现。但普洱茶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普洱茶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决定的,这种普洱韵主要表现为:一是回甘生津特别悠长;二是原料、配方、工艺决定其回甘生津的时间长短和平衡;三是储存决定回甘生津的转化;四是品质决定回甘生津在人体部位的反应,越好的品质越产生体感,且体感越深,余留时间越长,越舒服,而体感越好,则说明茶品质越好。唐代诗人卢仝茶诗《七碗茶》中的内容:“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的正是喝好茶而产生的体感,体感越好,说明茶越好,越有韵味。


总之,检验普洱茶艺术价值,韵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指标,通过韵,可以裁定普洱茶品质高低,普洱艺术创作从韵中可得以全面体现。

但是残留在人们口腔中的麻、刺、燥、挂、粘等情况是不好品质的表现,虽有余香,不可用韵而赞美之。

 

普洱之境

境是指境界,这是非常抽象的,境是全方位认知普洱茶艺术的全部概况,对原料、配方、工艺技术存储环境及时间等各种细节能作出高超的解码感知,概定其品质要害的优缺点,作出该茶品质要点,进行质的评判。



那么普洱茶之境是如何进行感知的?主要通过毛茶条型、颜色、紧压成品色泽、汤色和浓艳度、茶的型状、味的具体情况、气场状态、韵的余留深浅和时间长短等一系列情况综合分析和归纳而得到的。还有是一部分专业的概念升华分析所得,如:香、味、气的力度,聚合度、密度、舒展度、渗涎性、变化速率、平衡度、深浅度、协调性等极为抽象而具体的经验感知及评述、鉴定。此述难以言传,谨存意会。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