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寄生茶有几种

找到约131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除了生熟茶,原来普洱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宝贝”!(上)

一、螃蟹脚

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古树茶众多,制作成的茶叶是受到众茶人追捧,云南的古树普洱茶树上面,或者是一些云南原始森林中,茶树树龄在上百年乃上千年的老树茶上面,就会寄生长有一种寄生植物,它的长相精致,整体看有点像小珊瑚,又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毛,与螃蟹的脚极为相似,因此被当地人形象为“螃蟹脚”。

《本草纲目》中称:“形如蚱蜢脚者佳”。完整的“螃蟹脚”象螃蟹的几支细腿,卷曲伸展,细分出若干节,似扁杆灯芯草,长三、四寸,节短而中实,陈年的“螃蟹脚”色泽深黄,新采摘的色泽青绿,闻之有浓烈的菌藻味和茶香味。

野生螃蟹脚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中药大词典》中载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而在《陆川本草》中则载其“镇咳,祛风湿,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强筋骨,坚发齿长眉。据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性寒凉、饮后回甘爽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对治疗宿食内小便赤热等有明显疗效。它还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价值很高,可作药用:用于消炎、治疗胃病、糖尿病等。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

在民间,野生螃蟹脚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懂茶,善于喝茶的茶农首先发现了螃蟹脚,他们将螃蟹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当地的老茶农告诉我们,野生螃蟹和老茶树长在一起,吸了茶树的灵气,自己也成了精,用它泡水喝,可以解百毒。

如何辨别真假螃蟹脚:

目前市面上的螃蟹脚价格差异很大,从一百多元到几千元不等。有不少茶客向抱怨花了高价却购回了假的螃蟹脚。那么我们应如何区分真假螃蟹脚呢,假的螃蟹脚有两种,一种根本就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螃蟹脚。

另一种就是非正宗螃蟹脚,即并非生长在茶树上的,而是寄生在其它杂木上的。比如老樟树,红毛树等树上也有长得相似于螃蟹脚的植物(医书上称为木斛),也当做茶树上的螃蟹脚出售。这种植物的口感,味道,药性和与普洱茶的相溶性也完全不一样。它们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为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褐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长,有突出条纹,色彩发绿。

野生螃蟹脚虽好,但因为其性稍偏寒凉,所以一次不宜食用过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孕妇需慎食,以免引起滑胎。

螃蟹脚其实并不属于普洱茶,它是一种寄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质量非常高,除了寄生在原始森林里的高大乔木上外,它还会长特定区域的云南野生古树茶树上,所以人们还赐给它个好听的名字叫“茶精”。

顾名思义,螃蟹脚,是因为它外形长得像一只只张牙舞爪的螃蟹小脚,新鲜时为绿色,晒干后转为棕黄色。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饮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股子药香味儿。

云南当地人把它视为清热解毒的草药,时不时会跟老母鸡炖成药膳食用。随着普洱茶的大热,螃蟹脚也跟着进入人们的视线里,由于采摘困难,产量少,所以也有人称作古树茶上长的“冬虫夏草”。

二、糯米香

糯米香普洱茶,是在普洱熟茶中加入一种名为“糯米香”的天然植物而得。“糯米香”生长于西双版纳地区,含有珍贵的天然芬芳物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其香味类似新鲜的糯米散发的清香,因此得名“糯米香”。其性质温和,清香,解渴,解毒,是西双版纳傣族常喝的天然饮料。取一点沏了,汤色金黄,喝一口,滋味甘醇。傣族人喜欢此茶,于是种于竹楼四周,以便随时采摘。

三、辫子茶

辫子茶是普洱茶的一种。这种茶是将束状的茶人工编成惟妙惟肖的麻花辫子。辫子茶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保留在神秘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中的一种制茶工艺。它的制作需要精选百年以上茶龄的古茶树,用其上好的茶青,单独杀青、单独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特征。普洱茶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辫子茶便是这个时期的佳作。但因制茶工艺相当耗时耗力,逐渐淡出普洱茶的舞台了。

四、茶花

首先得搞清楚,普洱茶花不是山茶花,相较于娇弱的后者,普洱茶花更有点“铿锵玫瑰”的架势。它色泽纯白,花蕊金黄,看起来肥硕润泽,泡出来的汤水晶莹黄亮,喝起来十分爽口,还有阵阵蜜香。

跟所有花草茶一样,普洱茶花也是直接冲泡饮用,除了美容,还能宁神安睡,如果你睡不好,就可以试试普洱茶花,如今市面上也有普洱茶花饼卖哦。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山茶旧事

至今我都不能忘记自己曾经醉过一回茶。

那年我在一所村小教书。有一回学校领导安排老师们家访,我们一行访过三五家之后,便来到山脚下的一户贫困生家里。看看时间已经到饭点了,可这家人早早的却是“铁将军”把门。站在院子旁边,无意间我发现篱笆内一株伞形的树长得格外精神,走近一看发现这棵树像茶叶树。细细看来却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枝条繁多,叶子也比茶叶大了些许,而且色泽略微青翠。顺手摘下一片嫩叶放进嘴里一嚼,一股甘苦的味道缓缓地侵入喉舌。我立马断定这绝不是茶叶,不过那树生机勃发的样子和那叶子的独特味道我还是蛮喜欢的。

说话间,一群鸭子嘎嘎地从篱笆脚下的小路上走来,像一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队伍。每一只鸭子身上都是湿漉漉的,脚步蹒跚显得有些疲倦似的。一位四十来岁的“鸭司令”手里挥着一根吊着白色坠子的竹竿,一边吆喝着,一边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给鸭子让路。他见我们在围观那棵树,告诉我们那是一棵山茶树,前些年他从山里移栽过来的。

主人圈好鸭子,撒了几把秕谷,鸭圈里顿时欢腾起来。同村的一位老师向这位家长介绍了身边的几位同事,我得知这位家长与我同姓,还长我一辈,于是称之“老叔”。老叔开了门,招呼大家进去小坐,随即从一个塑料袋里抓出一把茶叶泡茶给我们几位老师喝。随着茶水下壶,一股白色的水雾升腾起来,再倒腾几番,屋子里立刻弥漫一种特殊的茶香。我端起那粗大的茶杯,看着浓浓茶水,悠闲地品起茶来。一杯茶下肚,感觉这茶和老家二叔烤制的绿茶不太一样,那味道就像米酒少放了几瓢水一样——浓且醇。那时我年轻不经事,见茶好喝,便贪吃了好几杯。老叔见了劝我悠着点喝,他说这茶劲大。我听罢笑了,笑这老叔有几份吝啬。

老叔煎了几个鸭蛋,留我们几个吃了一点东西。看看上班时间差不多到了,同伙们相约返校。在路过一段水田的小道,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头有些晕乎了,一个趔趄险些倒下。一位年长的同事问了情况,说我醉茶了。

“醉茶?”活了二十几岁,我还是头一回听说。

“回去躺一下,没事。”同事说,“老叔不是叫你悠着点吗?”

我迷迷糊糊地回到学校,在桌子上趴了半个上午才缓缓醒了过来。

年轻的时候患过肠胃病,这些年吃过它不少的苦头。一日到岳父家去看望老人,闲聊之间忽感肚子不适,岳祖母见我脸色难看,招呼岳母取些“老茶婆”来。岳母用茶盘盛了半盘“老茶婆”,我一看:“这不是一片片的茶树叶吗?”

岳祖母指着那干茶树叶说:“一片一片的嚼,咽下去就没事了。”

望着老人慈祥的脸,我疑惑不已。随着沙沙的响声,细嚼慢咽之间那独特的茶叶味顷刻充满整个肺腑。那嚼咽的过程,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知道个中的滋味。岳祖母见我吃完了半盘“老茶婆”,笑着说没事了,没事了。记得那日的饭桌上,岳父一个劲地劝酒,让我尴尬不已;岳祖母却说可以喝,少喝一点就是了。

从那以后,我对山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之情。

父亲喜欢饭后喝点茶,尤其是退休后闲居老家的那段日子。于是,我开始留意这山茶了。一位中学的同学得知我在寻找山茶,便主动邀我去他家做客。我们在他家后山的山坳里挖了几株山茶,回来种在自家院子里。父亲说山茶根大树壮,还是种在菜园的篱笆下。第二年,父亲便喝上了自制的山茶。秋天到了,母亲还晒了半袋“老茶婆”。夏天的时候,母亲经常泡一些“老茶婆”给家人解暑,尤其是收割早稻的时候可谓是炎暑逼人,前来帮忙的乡邻都喜欢喝那浓浓的山茶。老辈人说,那老山茶解暑止渴。

自从山茶落户我家菜园之后,父亲常常嘱咐母亲浇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一下那几株山茶。每年春夏季山茶冒芽之前,父亲总是不忘给山茶树埋上一些农家肥,企盼山茶多长几片新叶。烤制茶叶的时候,父亲亲自上阵,汗水时常湿透他的衣背。每回从毛巾和汗衫上拧下来的汗水几乎和烤制的茶叶同样重。父亲他乐意,能喝上自制的山茶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他用各种瓶子、罐子、小铁盒将自制的山茶珍藏起来,或自饮,或馈赠亲友。看着父亲得意的样子,我蓦然感觉欣慰。

两千年以后,父母随我们进城了。前两年父亲偶尔还回去过几趟,后来就再也没有回去了。母亲说山茶树无人照看,得了病,整个树枯得跟篱笆没什么两样了。当年绿意盎然的山茶树,成了父亲的一份记忆,那蒸制的山茶叶成了母亲难以割舍的情怀。

前些日到中药地摊为母亲采购杉树寄生,碰巧遇见多年未见弃农经商的“老叔”。问及家里是否还有山茶,老叔告诉我,地摊上还可看到“老茶婆,”要山茶可能有些难度了,不过网上或许还有。我听罢心里掠过一丝欣慰。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徐志鸣(江西龙南)】

悠悠景迈山

对茶园的印象,我还停留在书本上,总以为园内应该只有茶树而没其他杂树与之争宠,茶树是主人细心培护,精心管理的宠儿,状如梯田般层层展开。一座山就是一片茶的世界,绿得如同一帘浓郁的幕;一棵树就是一杯杯浓香四溢的茶,醉得思绪氤氲,一步一个趔趄。

初冬的一天,当双脚踏上这片充溢着原始气息的古茶林,头脑中固有的茶林印象像遭遇九级大地震般轰然坍塌,多年积存下的印象竟被这些看似杂乱却有着悠远历史的茶林稀里哗啦地颠覆了。古茶树如乡间赤足的孩童,与周围树啊草啊共生共长,不加修饰,更不施粉黛,任它在灌木丛中自由自在地生长。茶树与杂草共沐浴同一片星空下的雨水,古茶树与灌木共同分享丛林里缕缕阳光。里风来雨里去,少了几许娇惯,四季轮回,多了几分顽强,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原生态的古树古茶。

景迈山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下辖一个边远的村委会。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这里的茶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就集中于此,有“万亩乔木古茶园”和“古茶树博物馆”之美誉。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近3万亩,可采摘茶树面积1.2万亩。景迈古茶山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典范,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其特点是树龄古老,最长者达千年之久。生态环境极佳,所有茶树未经人工种植和改变,是与林中原生古树混生同长。正是这种混生同长造就了景迈茶香气悠长的原因,再加之树龄甚高,且历尽沧桑,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并衍生了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自然香气浓烈,有一种强烈的山野气韵。这是由与森林混生同长而致,是其它茶树无法媲美的;条索紧结,较细且黑亮。加之传统的捻揉技艺,条索较紧结黑细,色泽黑亮;耐冲泡,可达二十泡,这也是一般茶叶达不到的。花香储存得当,香气越存越久。这一切,都得利于景迈山独特的山山水水。

时下的大地已进入蜇伏期,气息收敛,万物闭藏,采茶季节已经远去。没有采茶姑娘的点缀,缺少了热闹的采茶山歌,茶山似乎显得单调了。不过,这时节正是树们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好时机。

据说,这里茶树树龄的最长者有千年的历史,最短的也有几百年,树龄最长者达1300多年。那一刻,我无法看到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表情,反正觉得自己的脸惊呆得不成形,眼珠直钩钩盯住前方,嘴被撑成了一眼古井,整个人傻傻的,呆呆的,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时光倒回1300年是个什么概念,掐指一算,那可是中华帝国最鼎盛之时,是李家执掌天上的大唐盛世,是唐睿宗李旦在位的时期啊!曾经的盛极一时,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珠光宝气,曾经的纸醉金迷连同数不清的恩恩怨怨统统被岁月轻轻一抹,就灰飞烟灭。然而,这棵与大唐盛世并生并行的茶树却依然如故,与世事共沉浮,现依旧笑傲人间。多少帝王寻遍天下炼丹高人,无数次地炼啊!想长生不老,永保江山,可结果呢?都如竹篮打水一场空,人的生生死死都逃不过百岁的自然定数,惟有这些生长在南疆的古茶树们有意无意中竟走到今天,越过了千百年。这哪里还是茶树?分明就是一棵棵活生生的化石和生长着的古董,不,直接是一棵历经1300多个春秋的神树。我为这棵仍在给人类贡献嫩叶的神树而惊叹!一边是千年的树干,一边是绿嫩的叶片,大自然将如此神奇的现象集聚于一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有些迫不及待地将手伸向茶树,来回地触摸它的树干及衍生出的“螃蟹脚”,感觉一下就像触及到了战马嘶鸣、旌旗飘摇的远古。一时神情恍惚,便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

时光远去,古茶树依旧花开花落。每片叶子,每根树枝,都是历史千百年风霜的见证者,岁月的荣辱早沉淀其中,虽无语,却能在浸泡着普洱茶滚滚的茶汤中去感知。

穿行在古茶林间,浸润着普洱茶千年的悠香,急急不可耐地摘片嫩叶含在唇间,用味觉感受了一次千年茶树的味道,心即刻悠悠然,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难怪在爱茶人心中,景迈山是他们的圣山。我便也对这圣山心生敬畏起来。站立在一棵有1300多年历史的神树面前,谁不敬畏呢?

看,茶林中古树与杂木错落丛生。大山与寨子,茶林与村舍,茶树与茶人,森林与村民,人与自然共融一体,相互依存,树以人为邻,人以树为伴,共生共荣。这可能就是普洱茶的神奇之处。

景迈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景迈村以傣族为主,芒景村却布朗族居多,彼此相拥相依,互相来往,和谐共处,保留着各自的语言、习俗和祭祀等传统。传承先民独特的茶文化,继承先祖以茶为技,以茶养生,以茶为生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形成各自特有的生活轨迹。农耕时代,这些粗制茶叶还泡出一条沉淀着历史风云的“茶马古道”。以往,这闪耀着青铜般古色光辉的商旅要道曾让我恍如隔世、遥不可及,这次,双脚实实在在踏上了这方土地。

初冬的景迈山毫无寒意,阳光仍泛着她多情的笑意,无拘无束地簇拥着每位来客。古茶林里,斑驳的树干述说她千年的荣耀,深灰色的枝条展示不老的身姿,墨绿色的叶片召示着勃发的生命,若不介绍,很难相信这是上百、上千年的古茶林。据布朗族典籍记载,古茶林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35年历史。景迈山原本无茶树,是首领带领部下在此开辟家园,才植下这令后人羡慕不已的古茶林。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谁料想,原本自给自足的农家茶树,却带动了后世一个产业的兴盛;促进一方经济的繁荣;成为名满天下的知名品牌。茶生意的兴旺,又衍生出了一条贯通中西,传播文明,穿越时空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产茶点为中心,以云南两大产茶区为起点,在茶叶贸易中以马帮为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物资市场,以换取皮毛等产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这条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兴盛于二战中后期的商旅古道,悠悠岁月中承载了道多少沧海桑田。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以西双版纳产茶区和普洱茶集散地普洱为中心的路线,景迈山即位于这条线路上。另一条是由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普洱茶产地和集散中心,经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西藏, 再经帮达、昌都、墨竹工卡等地,到拉萨,再出境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一条高海拔文明之路在沉重的马蹄声中不断扩散、延伸……时光苍老了岁月,茶马古道却越显年轻。

景迈山古茶园的茶叶,将悠悠的古道熏香了1000多年。普洱茶除带给人健康,还将青铜般的岁月发酵成珍贵的文化因子。至今,在远去的茶马古道曾经的驿站,在每一处古道旁,仍有因茶叶浸染而飘来的醇香。那山、那水、那人,无不彰显出普洱茶特有的神韵。景迈山,茶人中的圣山。

寨子里,很难见到其它的农作物,可谓家家有茶树,户户有茶林。他们以茶为生,以茶为伴,也因茶而富。每年采茶季节,许多沿海及海外的富商、名流,开着豪车鱼贯而入,为购得原生态的景迈山古茶园的茶叶而一掷千金,高价从茶农手中购得生茶。经杀青、制作完成之后,带着茶叶,更带着心中各自的期盼又匆匆而离去。景迈山茶价就像夏天的江水一样水涨船高。

无论茶价如何变化,景迈山人都要留存一部分供自家享受。他们能种茶,能制茶,也能享受茶带来的种种益处。寨子里家家有茶楼,人人能沏茶,个个会品茶。只要来客人,一杯香茶是必不可少的。居住于此的傣族、布依族,像普洱茶一样,在这方土地上一如既往地发酵着醇和回甘、红浓明亮的红茶汤般生活。

世界在变,景迈山仍在这多变的当下发生种种蜕变。观念在变,追求不变;生活在变,景迈山人的情怀不变。午后,许多老人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吊角楼前,背靠躺椅,抽着旱烟,喝着酽茶,在子孙的簇拥下,看着太阳慢慢从西边滑落,惬意的日子,就在这轻松与悠闲的黄昏中翻过。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平(云南水富)】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