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寄生树可以与茶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老寨

在南糯山所有村寨中,半坡老寨是名气最大的寨子。

因为那里有一棵举世瞩目的茶树王


是以半坡老寨几乎成了南糯山的代名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游客,以为南糯山只有个半坡老寨,来南糯山几乎就是到半坡老寨去看那棵茶王的。

但我要告诉大家:南糯山不仅仅只有半坡老寨,半坡老寨也不仅仅只有茶王!

多依寨一样,为了不错过半坡老寨的每个角落,我们单独拿出一天的时间来寻访。

南糯山第九寨:半坡老寨



半坡老寨位于南糯山半山腰,海拔1550-1650m之间,海拔高度仅次于多依寨。寨子里不多的几户散居在山坡上的茶树和凤尾竹之中,彼此相聚距离较远,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序,所有的房屋掩映在树丛中。

半坡老寨从姑娘寨分出建寨是在Aq pyuq gyuq kaoq(归考)时代,距今约150年前。从半坡老寨分出去建寨的有半坡新寨、新路村、永存寨、茶园新村、竹林村、尔滇村、戈然寨、散格等8个寨子。(注:笔者在半坡新寨一篇中写有半坡寨和半坡老寨不是一处,经考察证实有误,实际是一个寨子,以此篇为准)

当地哈尼人称“半坡”为“朝响”,意为能听见瀑布声音的地方,哈尼人建新寨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洁净的水源,他们称为圣泉。看来哈尼族先人建寨之时,此处应该有比较大的瀑布,由此看来,半坡老寨水资源丰富在南糯山诸寨中首屈一指。

半坡老寨的龙巴门








南糯山30个寨子都通了路,从214国道上山,其中30个寨子直接可以驱车到寨子当中进入古茶园腹地,唯有半坡老寨例外:从龙巴门进来,车子最远只能开到村民加二家的南糯山传统制茶示范点,在此停下车后再步行一段路,才能看到茶树王。







这段路(我们姑且叫它茶王路)全程大约2.2公里,青石板铺的路面,从篮球场停车场位置算起需要步行3100步才能看到茶王,从加二家的南糯山传统制茶示范点停车场算起,也需要步行2700步才能看到茶王。

一路上都有这样的温馨提示牌,这是某位有心人义务为游客们制作的,采用步数计路程,这在云南所有茶山中也是独一无二,这是南糯山茶王独享的殊荣,这也是南糯山茶农对这棵800年栽培茶树王的致敬!

照片的前排左边第一个就是加二


根据老人忆述,南糯山历史上任过“金伞大叭”(由傣族召片领任命的其它少数民族寨子的大头人,授予“帕雅龙”官衔,并赐纸质金伞一把,汉称“金伞大叭”。)的共有8位,然则(Razei)是南糯山半坡老寨人氏,是南糯山末代“金伞大叭”,现今仍在南糯山半坡老寨居住的加二就是南糯山末代“金伞大叭”然则的后人。




半坡老寨的茶后 编辑




未临茶王,先见茶后,这棵茶后古树,枝繁叶茂,外型上和茶王相比,修长挺拔,在路边其它古茶树的掩映下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担得起“茶后”的称号了。

看完茶后树,我们不着急去参拜茶王,而是由此先步入茶王路两边的古茶园。







茶王路的两边,都是成林成片的古树,不过都是斜坡,不像青石板的茶王路那么好走了,走起来很费劲,不,应该用“爬”更为准确!要想得到半坡老寨古茶园的第一手资料,不靠身体力行,不用脚步去丈量,是万万做不到的。





遒劲的茶树,新芽与老叶共生,茶花与茶果齐长


斑驳的树干上,布满不计其数的寄生苔藓


就地取材的鸟窝,搭建在这里可谓汲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光华




这里的古茶树资源是南糯山最多的,3700多亩的古茶园,在整个南糯山中占有最大的比重,由半坡老寨分出去的寨子也是最多,其中竹林寨便有1200多亩古茶园。





南糯山古茶树下典型的红壤




古茶园中连片的古茶比比皆是,随便取一棵测试,树围都超过1米


也许半坡老寨之所以称之为“老”,并非建寨的时间早(姑娘寨、多依寨都比它早),而是这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古树参天、森林茂密,溪泉潺潺,物种丰富,有许多典型的热带雨林奇观,属于天然的原始森林公园,掩隐在茂密森林里的就是难以数计的古茶树,盘根错节的古茶树透着幽古的茶韵。




沿着茶王路边斜坡往上爬,穿过连片的古茶林,找到一处水源,这里就是南糯山的水源地——“楚歌老美”,掬一捧清澈见底的山泉,大口豪饮,清凉舒爽的山泉顺喉而下,全身顿觉轻松畅快,疲意尽消。

也许,正是这股天造神泉,千百年来滋养着南糯山的古树森林,造福着数十代南糯山大小村寨的哈尼子民。

在南糯山,哪里有茶叶,哪里就有森林;哪里有清泉,哪里的下面就有村寨。

南糯山,山高独立。水是农耕和立寨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哈尼族立寨的前提,一是水源好,二是阳光好,三是少疾病。在经过漫长的缺水之苦以后,懂得了森林与水的关系,通常哈尼族择寨址于向阳的半山和山凹之中,蓄养寨后山头的森林,约定俗成,不经批准,任何人不得任意砍伐,使青山常在,清泉长流。茶林结合,使千家万户享受永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古茶林中返回茶王路,继续我们的朝拜茶王之行。尽管一行人疲惫不堪,但觐见茶王的虔诚之心,加之平坦的青石板路面,凉爽舒适的气候,茶香伴着花香的气息,还有一路上这种温馨提示牌,支撑着我们走完这段不到1公里的路程。



到了,终于看到了,这就是朝思暮想的神树,这就是神往已久的茶王


多么温馨的提示,多么感人的话语


此时此刻,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有虔诚地朝拜。

此情此景,突然想起,十年前(2010)自于豫皖辽沪茶叶发烧友们,共同为茶王作的那首诗:

树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萌。

茶王早非树,阅尽八百春。

关于南糯山茶王的来历、地点、树龄,众说纷纭,我们在采访知情人并仔细考察核对之后,将另立篇幅,在《南糯山树茶王之秘》中给大家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这棵半坡老寨的茶树王的采摘权拥有者叫开才,他家在竹林小组,因此,朝拜王茶王,也该到竹林寨去见见茶王的护卫——开才大哥了。

半坡老寨竹林小组的龙巴门




这就是茶树王的主人开才


2002年茶科所所长张俊、茶办主任曾云荣,勐海茶厂确康等专家在半坡老寨周围,哈尼族茶农开才家承包管理的古茶园中发现了一棵栽培型茶树,树龄约为800年以上,树高530厘米,树幅750-935厘米,主干径76.4厘米,就是半坡老寨的这棵新的茶树王。







半坡老塞的茶王到底是什么味呀?这次上南糯山,零距离靠近茶树王,无缘喝到,不过见到了茶王的主人开才,在他家喝到了临近茶王的古树茶,也是不虚此行了。

这正是:

醇酽似酒甘如蜜,香胜玫瑰韵笑兰。

茶王何须尽霸气,半坡一叶皆茶王。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关注新茶媒,为你详尽解读南糯山十二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向阳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半坡新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姑娘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新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石头老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丫口寨

深度寻访茶树王之乡丨南糯山十二寨之多依寨


龙陵县镇安村:深山里的茶宇宙

初见古茶

天色明澈空广,应友人邀约,我们驱车前往龙陵县镇安镇的镇安村。村子不大,也就一百多户人家,远远看去,灰瓦盖的屋顶掩映在一片或浓或淡的绿意中,而那绿在阳光的映照下,似有点点流光,轻巧活泼。

徐静 摄

进得村里,一朴实的中年汉子笑呵呵地递来一杯热茶,我赶紧接过,一杯热茶足以驱散山路十八弯带来的丝丝倦怠。中年汉子说,这是村子里的古树茶,一年只在清明前后采摘一次。

在保山,古树茶于我而言并不稀奇,几乎每个县区都有古树茶,就连高黎贡山茂密的原始丛林里也生长着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野生古茶树。而镇东村的古树茶又与我所知晓的古树茶有何不同?我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古树茶,试图从中窥知一二。

只见茶汤色如琥珀,随着热气升腾散发出阵阵甘美的茶香。轻酌一口,觉温和润泽;再饮,觉山野之韵强烈,鲜醇甜和,一股轻盈的花香充盈在整个口腔里,如玫瑰般清新甘甜。

我问这汉子,这里的古茶树离我们所在处远不远,要不要开车去看?他随手一指,“诺,那就是啦!”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却是房前屋后的大片浓绿,在风中轻轻摇摆,似唤我前去。

稍做休息,我们便在这汉子的陪同下去看古茶树。这里的古茶树有群居也有单株,就像村子里的人家一样,有屋檐挨着屋檐的人家,也有遥遥相望的人家,比邻而居,抑或独居全凭各家心意,倒也自在。

徐静 摄


每棵茶树都挂了“古茶树保护牌”,相应的,每一棵茶树都有一个编号。有的茶树还加挂了“某某茶厂、某某人认养证”,就像人有名字一样,千百年来,无名无姓的古茶树,在当下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和归属。中年汉子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古茶树,算下来,有三千一百一十七棵,光是胸径在三十厘米以上的就有八百八十七棵。现在,村里的古茶树都成了大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人们爱护古茶树,古茶树也为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价值。每年,村里人靠着卖那一季古茶树的鲜叶,也能有不错的收入。一棵树好的时候能有价值四五千元的茶叶产出,最不济时,也有两三千元。人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人,人们在家里抬头看见了茶树就觉得心里踏实,茶树在屋檐上俯瞰人们或也饱含温情。

人生不过百十年,树却可活数千年,如今,已无人能确切说出这些古茶树的年龄。时间的长河浪花沉浮,带去了数不清的人和事,却留下了一棵棵屹立不倒的古茶树。而相同的是,人与树都生生不息,人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树叶也落了一季又一季,人与树在天地间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各自的生命。

《尚书·周书·泰书》中有一句话:“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莎士比亚也说:“人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的主宰。”而在我看来,不止人有灵,万物皆有灵。

当我走近路旁一棵裸露着大半树根的老茶树时,老茶树的树梢有风拂过,枝桠里的“沙沙”声细密轻柔,似低语,似浅吟。

古茶传说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茶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大山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户贫苦人家,家中只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一天,父亲突然生了重病,药石无医。儿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万般无奈下,只好朝着大山祷告,希望能得到山神的庇护,保佑父亲早点好起来。儿子日复一日祈祷,孝心终于感动了山神,于是山神派来一只小鸟,落在他家门前不停鸣叫:“茶!茶!茶!”一连几天赶也赶不走。儿子向前一步,它就向前一步,儿子退后一步,它就前进一步,儿子感到奇怪,便跟着小鸟走进了大山深处。小鸟最后飞到了一棵比人高一点的小树边,落在树上,用嘴啄下几片树叶,又抬头示意儿子去捡起来。儿子问小鸟:“是不是这树叶可以救我父亲的命?”小鸟点点头。儿子十分高兴,捡起树叶就跑回家里,将树叶煮成水喂给父亲喝,父亲果然没几天就痊愈了。儿子把小鸟和树的事情跟父亲说了后,父亲便带上锄头和背篓,在儿子的带领下去把那棵救命的小树刨了背回来,种在家门口。村里人听说此事十分惊奇,纷纷来看,并问道:“这是什么树啊!”儿子想起小鸟的叫声,于是答:“茶”。

茶树在父子俩的精心照顾下长得很好,当年便开了黄蕊白瓣的小花,花落后便结出了圆圆的种子。村民们要了种子前去种植,自此之后,家家户户有了茶。村民们坚信,每日喝茶能让身体更健康,于是,便养成了每日喝茶的习惯……

当我走在镇东村古茶树的阴影里,问同行的汉子镇东古茶树的来源时,那汉子告诉我,时间太久了,久到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种下这些茶树了,只是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可能是诸葛亮时期,外来的兵士种下的,也有可能是明代的人们种下的。对此,我是不信的,据说也有专家来看过,虽不能准确说出茶树的树龄,估算有一部分也是两三千年的了。

我把家乡关于茶的传说讲给这汉子听,他听后连连点头。在大山里的人们,面对疾病,除了听天由命外,怕也只有茶可以拿来作药了。镇东村本就是个偏远的小村子,开门见的是山,关门见的也是山。即便到了今天,村里人上火了,会喝茶,心燥了,也喝茶。仿佛一杯茶下去,身心都会舒爽起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他认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另外,他还在书中列出许多以茶治各种疾病的药方。

如此说来,镇东古茶树的起源,或许正如我家乡的传说一般。

古茶宇宙

镇东的古茶树,几乎每一棵上都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鼓包,像人的关节一般,经过岁月的侵蚀,凸了出来,颇有一种瘦骨嶙峋的沧桑之美。有些鼓包中部已然空了,我凑近了看,其中一个空的鼓包里,竟生出了一朵纤弱的蘑菇。而另一个碗口大的鼓包洞里,则落满了这一季的雨水。每一棵古茶树的树身都布满了白的、黄的、绿的、红的苔藓,各种蕨类、孢子植物生长在枝桠间。时不时看见细小的蚂蚁从腐朽的树根处爬出来,成群结队地在茶树上忙忙碌碌,又见七星瓢虫抑或毛毛虫一类的匍匐在叶片背面。叽叽喳喳的小鸟不知疲倦地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蚂蚁们不知在搬运着什么……

每一棵古茶树就像一个小宇宙。在这个宇宙里,各种生灵之间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自然法则。你不能说蚂蚁的存在掏空了古茶树的树心,也不能说毛毛虫啃食树叶,更不能说蘑菇不该长在茶树洞里。一切存在似乎都有其理由。千百年来,古茶树的小宇宙里,蚂蚁永远不会多到伤及茶树本身,蕨类和各种寄生植物永远不会将古茶树的营养掠夺殆尽,毛毛虫们永远吃不完茶叶,小鸟们永远吃不完毛毛虫……各种生灵之间,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就像人类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组成了神秘繁复的人类社会。你不能期盼这世界只有好人没有坏人,更不能期盼一生到头都平安顺遂,所有的生命,因其多变和不可预见性而变得更加神秘多彩。试想一下,若人的一生没有半点波折坎坷,那么一生到头,岂不是少了诸多滋味?没有苦,就不知甜有多甜,没有悲,就不知喜有多喜。这样想来,世间之事,皆因有了对比才有更深的体会。譬如心脏,唯有不断起伏方能绘出有上有下、有低谷有高潮的生命线,若不幸成了一条直线,岂不呜呼哀哉!

古茶壮举

镇东的古茶树中,有一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长在离屋舍不过几十步的地边,一半是埂,一半是半丈高的坎。我们都知道,树本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由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心组成,而它裸露在土壤之外的根部、木质部和髓心部分不知是经历了何种灭顶之灾,早已腐朽殆尽,只剩下半边树皮连带着一些极少的形成层坚强地延展出去。若只看一米之下,任谁也不会想到它还是一棵活着的树,倒像是早已干枯死去多年,仿佛只需要一丁点火,就能烧起来。但一米之上,俨然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只见原本呈片状的树皮像有引力一般,左右两边的断面努力向着彼此围拢而来,终于成功融合,成了一个崭新的树本,朝着蓝天郁郁葱葱,肆意自在地生长着,一派生机盎然。

至于它究竟遭遇了何种可怕的灾难,又是何时悄悄长拢一事,树的主人也说不清楚,只说:“我爷爷的爷爷那辈说,记事起就是这样的。”

漫长的岁月里,这棵古茶树无疑成就了一场生命的壮举。你看它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因为某种原因受到失去木质部和髓心这原本是致命的打击,但它并没有放弃生长,而是另辟蹊径活了下来。这是何种伟大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想起夜深人静时,我会为前半生的坎坷经历而生出怨天尤人的想法,那些生活的窘迫,工作的枯燥,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总是影响着我,让我时不时生出对生命的疑惑和对未来的犹豫。而今,面对这样一棵古茶树,我倍感羞愧。

人擅于言,总困于心而停滞不前;树不能言,却无声以行动成就未来。这样想来,人在这天地间,匆匆活过的百十年,竟不如一棵古茶树活得通透!如此说来,又有什么理由自封为“万物之灵长”呢?

古茶智慧

山风过野,秋日的阳光温和地洒在大地上。当我站在一个古茶树群落中,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古茶树高高的枝叶落下来,照在细小的杂草上,又自杂草叶子反射到我的眼底,如钻石般璀璨。

这个古茶树群落由七八棵古茶树组成,树与树之间最远的六七米,最近的不过一米有余。山风拂来,枝桠沙沙作响,千千万万的茶叶交头接耳,仿佛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聚会。目之所及,一派郁郁葱葱。但凑近了看,就能发现数不清的生灵在茶世界里生生不息,井然有序。

千百年的岁月里,树与树、树与诸多生灵之间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无论是多高多大的茶树,无论茶树与茶树之间相隔多远,两棵树的树冠也不会彼此交叉重叠,互相争夺阳光。这与人类的世界很是不同。人自出生起,就不知不觉卷入了竞争的旋涡。大人们总喜欢说:“你看某某家的某某怎样怎样,我家的怎样怎样……”在对比中,生出的不只是羡慕,更多的或许是不甘。由此,生出了无情无尽的竞争,即便是小孩子相互间玩乐时,也会互相争夺玩具,更不要说长大后,在社会里摸爬滚打时,有些人甚至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为自己让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我一直觉得,人有两面,无论是谁,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正如每一棵茶树的每一片叶子都有正反两面一样,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并不会太过清晰。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罪犯救了两个落水儿童,因此获得了减刑。我无意于去探究他犯了什么罪,但是,你不能因为他曾做了错事就抹杀了他救人时的果决和英勇。他的黑暗面使他成了罪人,但在他救人那一刻,他的光明面使他成了英雄。光明与黑暗就像白天与黑夜,交叠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又像天使和恶魔同时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是好人还是坏人,全取决于黑暗和光明的较量里,哪一方更强大。有时,这种较量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和痛苦。然而,茶叶的两面各有作用,人的两面或许也如此。茶叶的正面颜色更深,且朝向阳光,便于吸收光和热。背面颜色稍浅,或许更多的是用来呼吸。那么人正反两面的作用又分别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于我而言,正面让我更加鲜活地朝着正直、善良而诚实的方向前行,反面则时时提醒我要常自省,远离人性的阴暗面,努力活在阳光中。

我所经历的短短三十八年人生里,看过形形色色的人。我看过曾经最好的朋友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客,也看过最亲密的爱人慢慢成了“仇人”。而这其中,不过是一个“利”字作祟罢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欲海的人间,争夺无处不在。而古茶树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它们共享着头顶的蓝天、阳光、雨水和四季清风,这和谐共存的智慧,成就了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荣光。

古茶物语

因着从不打农药一类化学药品,古茶树群里生长着无数生灵,一眼看去最多的就是各种苔藓和蕨类,密密麻麻的苔藓把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茶树上的苔藓并非全然是绿色的,银灰、米白、青蓝、褚红、褐红、土黄、浅粉……多种色彩交织在互相依偎生长的苔藓中,形成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图案,这让古茶树的树身多了一种斑驳而妍然的美感。当阳光稀稀疏疏落在苔藓上时,苔藓便愈发生动起来,处处充盈着喜悦蓬勃的气息。

在苔藓里忙碌着的是细小的蚂蚁,有些忙着搬运小虫,有些忙着倒腾家园。在枝桠间的,是通身嫩绿的螳螂,它们看起来无所事事,在叶面晒晒太阳又去叶背躲躲阴凉。而那些毛毛虫一类的,却是只有眼尖的雀鸟才能看见的。知了最是聒噪,时时刻刻不知疲倦地嘶鸣……

除了苔藓,茶树上还长着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和一些被同行的汉子称之为黄草的寄生草,腐朽的茶树洞里甚至生长着大大小小的蘑菇。同行的汉子说,他曾在其中一棵古茶树的一个枝桠上找到过一棵“仙草”,拿回去给家中老人泡水喝,老人身体至今都很好,很少生病。从他的描述中,我大致能猜到他口中的“仙草”应该是石斛里的一种。《本草纲目》上记载:“石斛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轻身延年,益气除热,治男子腰膝软弱,健阳,逐皮肤风痹,骨中久冷,补肾益力,壮筋骨,暖水休,益智清气,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野生石斛本身极少,而生长在古茶树上的就更是罕见了,汉子能寻到一株,实在是幸运。至于汉子家中的老人身子如今还十分健朗是否是“仙草”的功劳,那便不得而知了。

从古茶树的视角去看,茶世界里的生灵们井然有序地活着。我一直相信,它们之间有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或许,也会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譬如,同一个枝桠上的两棵蕨类植物,一棵长势良好,一棵却是无故干枯了,不知它们是不是曾私下商量过,认为枝桠上只能提供一棵蕨类生长的营养,因此便留下一棵,另一棵选择慷慨赴死。又譬如,树洞里集聚的一小汪雨水边生长着的一株蘑菇,风吹过树洞时,就会微微颤动,或许那是它在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再譬如,看似无声无息的蚂蚁们,迎面遇上时,总是会停下来,用触角打个招呼,谁敢说,它们打招呼时,就一定没有自己的语言色彩呢?而那些其他的生灵,在茶世界里,也像人类社会那样,有着各自的生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当我站在古茶树下认真地观察它们时,不禁在想,它们会不会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思想呢?它们的一生在我们看来那么短暂,它们是否也会思考自己的一生怎样才算是有意义的一生?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对于活了千百年的古茶树来说,我们短短的百十年,岂不是也如昙花一现?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看着眼前的古茶树,以及茶世界里井然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生灵们,我突然想到,对于古茶树来说,茶世界的生灵们活着就是一种意义。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存在本身,或许也是一种意义。

后记:离开镇东村那日,我带走了分别在三棵古茶树下捡得的三朵茶花。三朵茶花有三种不同的香味,一朵像缅桂花,高雅浓烈;一朵像腊梅花,清绝冷香;另一朵则是纯正的茶香,带着山野里的茶独有的清新气息。三千多株古茶树里,开着千千万万朵茶花,我相信,每一朵茶树的茶花里,都有独一无二的茶香。在那个深山中的茶宇宙,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一个神秘的、不为人知的世界,等待着有缘人去探索,去发现,去倾听,去融入,去深爱。(李天鹤)

来源:云南网-保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汇集】18大普洱茶山的特色与口感介绍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1、布朗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布朗地区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滋味醇厚,苦涩很重,回甘很快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2、班章

茶区位置: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的地位。新班章也叫上班章,是哈尼族寨子,新班章寨是从老寨迁出建起来的。新班章的老茶树主要分布在老寨周围,海拔1600米,与老班章一样: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生态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新班章的老茶园已无居民。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云南大叶种,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但口感香气下沉,刺激性更强,为舌面苦味最重者,上颚表现不明显。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

 

3、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上就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唐代樊绰《蛮书》所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唐南诏时置威远睑(今景谷)属银生府之辖地,产茶的景谷区、民乐区原属景东县,1958年划归景谷县。茶叶始祖,第三纪晚渐新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由中科院等处发现于景谷盆地芒线,被命名为“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叶在这里发源。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4、邦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位于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村里附近有数百亩老茶林,产量不大。村内有一棵世界闻名的一千多年过渡型茶树,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邦崴村新寨家。有学者认为,在邦崴古茶树生长以前,古代濮人就已遍植茶树,后因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至今只剩下最耐寒霜、树龄最老的一棵。也就是说,澜沧邦崴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应不止千年。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5、南糯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山寨每年以这种笋酱进贡,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哈尼人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山茶区保留着1000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其中有1000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并遗留的古茶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6、革登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7、蛮砖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蛮砖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是古六大茶山之一。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相较其他古六大茶山,茶青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8、无量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大理、思茅地区无量山茶区。无量山古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山体支脉向东西两翼扩展而呈扇形,地质结构有石灰岩、砂岩、页岩、低谷、平坝和丘陵。无量山周围的安定乡、漫湾镇、林街乡、锦屏镇是景东县的主要产茶乡镇。据景东县的普查,全县13个乡(镇)、102个村民委员会、802个村民小组区域有老茶树分布。其中50-100年的有32744.79亩。100年以上的有4394.13亩。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颚中段。条索稍长,汤色黄绿尚亮,苦显涩弱,但涩较长,回甘较好亦生津,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有山野气韵。

 

 

9、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原属古代曼撒茶区。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气口感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10、倚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以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11、千家寨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金竹山千家寨。在千家寨上万亩野生茶树群落中,有一珠树高25.6米,胸径0.89米的最大野生茶树(上坝1号)。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为2700年,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被冠以“野生茶王树”的美称。它对于研究茶叶的起源等方面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12、攸乐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这里古称攸乐,如今被称作基诺山。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1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如今遗存的古茶园还有2000余亩,茶树的直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就有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的树龄较小,茶性较烈。

 

 

13、景迈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了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认为这片古茶园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已有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还有一种寄生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14、莽枝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革登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之地。古代这里主要都是由外地生意人来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已经消失了。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树茶错落其间,其中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产茶叶,多数集中收购运到其它地区,或者由某些大厂指定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15、勐库

茶区位置:云南省临沧双江地区。临沧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万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很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特有勐库种。

特色:茶质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劲扬,不如六大茶山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稍高。

 

 

16、曼撒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遍及两颊,近年汤质较薄。

 

17、巴达

茶区位置:巴达位于西双版纳州孟海县西双版纳洲勐海县西部。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被称为“巴达茶树王”,树龄在1700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的资源景观。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于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但平均茶质较为薄,上颚中后段有特殊的气味。

 

18、勐宋

茶区位置: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部。西双版纳有两个勐宋,分属勐海县和景洪市。这里介绍的是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部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意为高山间的平坝。于大勐龙,勐宋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甜茶”和“苦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茶农们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近年来因为易武茶价高,民间有的就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