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剑三吃讲茶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胡克夫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点评发言

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各位演讲人的发言顺利结束,总的评价,演讲水平非常高,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在大开元寺所作的这次讲坛,是大圆满。

以下对各位的演讲作评语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刘瑶老师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阐释,让我们体悟到,无须再纠结所谓的“茶与禅”或“禅与茶”之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当茶与禅和我们的生活须臾不可离之,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也就开始缔结圆融自在的智慧之果。刘老师的茶生活和看似极为平淡日复一日的茶艺课,却让她从中收获“茶缘”,喜得禅悦;她以茶德和茶友的相知相交,亦欣然妙得禅趣。刘老师恪守“人品即品茶,品茶即品人”的禅茶修行之法,明了禅茶之境贵在以身体验,一心体悟,习茶可让人优雅、从容——奉献人生,习禅可让人自在、自信——觉悟人生。她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理解,真实而明智,微言而大义。如是,遵循净慧大德生活禅“保持一颗平常心”之本原,还原茶生活“一杯平等茶”之本真,言行合一,始得正觉。

项春霞会长的《茶心丰盈·喜悦如莲》演讲,令人感怀。她是以回眸漫漫心路历程来解读自己是怎样融入禅意人生,怎样定格茶境人生的。于我而言,当年也是在三剑茶艺馆始知邢台茶艺颇有禅心禅风之所在。项老师创办三剑茶艺馆,源于茶而出于茶,也因此而成为河北茶界“禅茶一味”的先行者、践行者。净慧老和尚曾几次莅临三剑茶艺馆,特别是净慧老和尚在三剑茶艺馆与舒曼老师等品茶论禅,首次提出中国禅茶精神为“正、清、和、雅”,三剑茶艺馆由此成为当代中国禅茶精神的诞生地。我想,今后书写当代中国禅茶文化史时,项老师的独特贡献必定与净慧老和尚、舒曼老师一起载入史册。我于2011年曾在湖北随州面见净慧老和尚,同祭炎帝。当时,年事已高的老和尚忙于五祖寺诸事宜,仍风尘仆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项老师从喜欢一杯茶开始,开启了一段属于她定慧定性的禅茶人生:喜悦如莲以为道,茶心丰盈即是禅。如是,习行净慧大德的“正、清、和、雅”禅茶精神,知行合一,方得莲心。

赵泽佳老师《我的生活茶里的生活禅》演讲告诉我们,她的生活茶与生活禅皆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愿终其一生而爱茶,愿尽一生之力而行禅。其爱茶过程,由自我觉知而达至自我提升;其行禅过程,由逐渐精进而走向虔诚,可谓是禅茶合一的不二践行者。她所谈的“顿悟”体验,直抵禅境之本界,即“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实则,禅茶之奥之妙,万化归一,不在于外形之有无,而在于内心之满足与充盈。赵老师自觉以茶修行,自明以茶养慧;自觉以觉悟人生,自明以奉献人生!如是,践行净慧老和尚生活禅“考验自己的定力”之要义,行其所言,始于本心,修之远矣!

孙丽丽老师以净慧老和尚的“好好泡茶就是修禅”作为演讲题目,与大家分享她对“生活禅与茶生活”的理解,正可谓其意深远,返璞而归真。她在三字禅茶院有幸习闻净慧老和尚关于“生活禅”之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精神,聆听老和尚的开示:“好好泡茶就是修禅”。正可谓,师传有道,学之以恒。因而,有慧根福报的孙老师喜欢在茶的世界安心独处,还将自己的“茶空间”定位在茶文化培训和推广。她的茶世界、禅人生,可谓心有善念,明志于和谐社会。如是,净慧大德法示“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大道之行,万法归一,善及天下。

夏国玲老师的《行茶者“三学”》,从哲学视角和个人参悟、习行的经历,化用佛门“戒、定、慧”三学,将“茶、禅、生活”定之为新三学,其意在醍醐灌顶,奋发自励。其事茶,视如自律禅修;其行茶,是为了自觉追随茶世界之美而淡然的境界;其为茶人,立志尽一己绵薄之力弘扬中国茶文化;其向禅,问道净慧长老,始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发自“公益心”。由此,夏老师践行生活禅,献身公益事业,大爱在人间。她向世人证明,无论是茶人之生活抑或是禅者之修行,回报社会,造福社会,这才是禅茶文化精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是,将净慧大德所提倡的“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的生活禅理念发扬光大,当为茶人禅修的立身、立命、立德之本,广施善德,远行天下。

李慧娟老师的《青茗伴我》演讲,完完全全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邢台所上演的一部当代茶人自我励志史——无论是茶者的人生,还是禅者的人生,都会有青春的悸动,都会有信仰的皈依。李老师习茶或禅坐,均深刻体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天地交融之感,而且时时以净慧长老所书“慈悲喜舍”作为禅修和习茶一理相通的观照,自觉融入生活之中,日日践行,时时修持。同时,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做中国茶文化的“传道”者,积极倡导和推动茶文化发扬光大,先后举办“观兰集”、“沧海一声笑”大型主题茶会,始终不忘胸怀一颗爱茶的初心,可喜可贺!茶世界的平和与清净,禅世界的信仰与舍得,赋予她永怀谦卑之心和分享之心,大爱无疆,大音无声。如是,把净慧大德生活禅所提倡的“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广而布之,点亮光明世界的每一枚烛光,普度人间。

刘东亮老师的演讲题目是《难忘这碗赵州茶》,其言质而意深,可谓直指禅茶文化的根底之所在。生活禅和茶生活对于刘老师而言,其影响是无以言表的。他在赵州柏林禅寺夏令营受惠于寺院方丈净慧长老的指点,习读《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习生活禅与茶,由此而痴迷禅茶文化。可以说,刘老师是在净慧长老的指引下爱上生活禅和赵州茶的,他对“赵州茶”的体察重在精神层面,多从佛学知识体系阐发己见。他在演讲中所谈的佛教,有独到体会。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赵州茶让他升菩提心,在感念感恩净慧老和尚的同时,自行实践生活禅。如是,净慧老和尚说:“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茶与禅在人间。

张金牛老师的《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颇见学识和研究功力,开一代之新风。张老师生于茶乡,痴迷于茶,对茶有独到的认知和体验,其开创的茶生活三种美学自我体验模式,一曰“物哀”,二曰“风雅”,三曰“禅意”,系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而立论的。限于篇幅和演讲场合,张老师对茶生活的三种美学观之论述无法展开来讲,但其内在逻辑大致可循,可以说是以中国古典美学为立论基础。然其感悟致思多于析辨之言,而且当下的美学研究著述须以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古典美学、当代中国美学、世界当代美学以及未来美学为视角,综而论之,方可成一家之说。好在张老师对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茶美学生活方式的理解已融入其工作和茶生活之中,并形成以普及茶文化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其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如是,净慧老和尚言:“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中华茶学之美,博大而精深,返观内照,切己体察,方可成一家之学说。

赵玉光老师的《缘起性空》演讲,实则是谈自己和茶生活与生活禅之结缘的过程。他因喝茶而意外地调理好身体,从此结缘洒脱无碍的茶生活,也由此开始介入茶行业,建成太行茶仓,可谓改写了中国北方以茶仓屯茶之历史。太行茶仓的管理理念,一为筑基文化根,一为奠基产业根,为此而举办“吃茶节”,创办茶叶合作社和茶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科研和申报发明专利,并根据茶农的需要提出建设标准仓储场所,为茶农免费存储茶叶。正可谓是自觉践行生活禅之要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也以此而“缘起性空”,立志有为于社会。如是,净慧大德生活禅提倡:“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生活禅与茶生活,是一体两面,茶的世界处处结善缘,禅的世界处处结善果。

在此,我郑重提议,请大家起立,以最热烈地掌声衷心感谢为河北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舒曼老师!

信茂堂茶诗选

《信茂堂茶诗选》

《驸马茶赋》
刘黎平

夫婿至尊者,莫过驸马;女儿至贵者,莫过公主。草木至精者,无非茶茗;人伦至大者,无非夫妇。

夫妇敦睦,则六气调和;茶茗淳冽,则神思清穆。
 
天下之平,无非调和;宇内之安,莫过清穆。故夫妇者,茶茗者,岂为轻忽之类,实乃治平之属。
 
夫有妙茶,其貌荣敷,其类则普洱,其地则滇域,其性则甘醇,其质则纯煦。
 
节彼高山,有彼皋卢,烟岚雨露,冉冉云腴。
 
执子之手,采采盈筐,喷泉煮柯,煮霞炼玉。铸此一饼,胭脂可弃;熔此一握,恩爱愈足。
 
融雪煎香,妾心清溪之洁;白花浮光,郎意碧云之古。
 
哕哕车鸾之动,君为长安驸马;袅袅茶烟之浮,妾为咸阳公主。不负百年琴瑟,一盏高品;能添朝暮胶漆,班瓯泛绿。
 
涵濡天地之德,宣佐人伦之化;中和四时之迁,纾调百节之郁。
 
此妙茶者,其名驸马,作茶者谁,鲁子当属。
 
夫鲁子者,茶中高士,茗界奇侠,仰追古道所历,俯思今日之需,守古法而制新葩,知人心而烹绿乳。
 
饮之上接神古之郎朗,品之下通清思之如如,仿佛兮若珍米之汤,恍惚兮若万物之母。
 
阳宗湖不足方其甘洌,凤凰山不足拟其清素。虽在高山之远,然有皇室之尊;虽出深林之幽,然有魏阙之富。

妻尊夫为驸马,夫爱妻似公主。品而诚信,质而繁茂,调和六气,以此敦睦,以信茂之品质,事天下之生民,行彼新时代之长路。

《驸马茶诗选》

《冬夜阖家品信茂驸马茶》
胡长虹

泉沸团圞夜,雪霁月当门。
吾女偎吾怀,仰首听茶喧。
普洱此极品,甘醇不必论。
吾妻亲奉盏,先敬乃亡魂。
阿爷遗训在,谆谆诲后昆。
妻再执壶注,双手递慈萱。
室暖春先到,香浮炭炽盆。
一啜肝肠爽,再啜涤尘烦。
长啜心向善,康健长儿孙。
养身兼养性,要妙难尽言。
举盏还谢妻,持家赖汝恩。
家和邦自振,真理茶中存。


《品驸马茶》
郭凤林

巫山旧话近荒唐,爱到真诚梦自香。
积善人家余庆远,孝亲儿女两情长。
千春雨润通灵树,一盏茶知信茂堂。
但使纯和滋味在,凤巢鸾榻总芬芳。


《咏驸马茶》
马飞骧

大道无积万物成,乾刚坤柔信有情。
四时运化无穷已,日居月诸体幽明。
万象森罗元一理,充塞宇宙恣流行。
天地交感为通泰,云行雨施极清宁。
仰观俯察何易简,效天法地格神灵。
夫义妇顺亦例此,敦伦敬爱以利贞。
淑女窈窕君子逑,关雎和鸣相匹俦。
桃夭灼灼宜家室,鹊巢鸠占礼以求。
琴瑟在御岁云好,生室死穴坚柏舟。
盘石不转席不卷,海枯石烂誓白头。
可怜相许雁丘词,痴绝忆梅下西洲。
魂兮化蝶双飞去,斜晖脉脉水悠悠。
至诚由来似仙葩,两情相悦易齐家。
一自知止明终始,奚其为政远天涯。
执柯伐柯则不远,登高自卑路未赊。
当此一念横四海,上为秋月下春花。
陌上自当缓缓归,停车但赏缕缕霞。
绚烂之极归平淡,等闲来吃驸马茶。
举案齐眉两相欢,驸马意寄礼之端。
世人未解辞让礼,固得俗谛带笑看。
五味尝遍惟衷此,五湖游来独向滇。
绝知四山有佳茗,一饼粹美足大观。
格高苍山云树远,韵长洱海雪鸥闲。
品得万古醇郁气,不学参禅不学仙。


《诗赞信茂堂三首》
魏贵芳

普洱从来老更醇,休言佳茗似佳人。
千年古木寻常见,千岁美人哪得闻。

普洱从来老更醇,酵藏数载未堪陈。
茶农恨不生千古,捧出金汤奉客人。

普洱从来老更醇,承天养叶地肥根。
滇南天地野之野,我愿乘槎一问津。
《诗赞驸马茶三首》
张庆辉

驸马茶香唇齿留,衔杯许我暂忘忧。
此中三味真浓酽,自是人间第一流。

朝沐清风夕饮霞,倩谁素手采新芽。
春山万里都行遍,得此人间驸马茶。

龙芽凤草为谁求,每向滇南纵远眸。
天下好茶天下共,春山十万一仓收。


《诗赞历代科举忠臣》
胡荣华

《大明状元旅滇诗人学者杨慎》

执非大礼触皇天,杖贬南中路九千。
绿叶红英依雪放,穷山绝域抱香眠。
滇池度曲佯无奈,洱海编歌赦未还。
李杜怀抱吟坎坷,边陲风物至今传。

传统文化之状元茶,命名取自传统文化中科考殿试三鼎甲首名,别称状元、状头。诗歌吟颂了明代状元杨慎事迹。杨慎因谏获罪流放云南至死,一生关心民间疾苦,著有多部川滇风物诗文,为云南文教做出了重大贡献。普洱茶杨状元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潜心选料发酵堪比“十年寒窗”,甫一面世便得到了众多茶友的追捧。

《大清榜眼外交名臣李仙根》

一代帝师归上筵,安南奉使靖烽烟。
崇真办事实堪用,体国忠公总两全。
宦海余身多起落,船山寄梦少回还。
篡修明史感兴废,依旧民生最可怜。

传统文化之榜眼茶,命名取自传统文化中科考殿试三鼎甲次名,别称榜眼,始于北宋。诗歌吟颂了入清后蜀中科举第一人李仙根事迹。他自幼以“崇实”为志业,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起三落”,公忠体国荣辱看透。正可谓:普洱榜眼一饼茶,心忧黎民牵万家。

《大清探花洋务重臣张之洞》

冷观帝制陷重围,体用华夷大义归。
铁血边关摧费里,粤都洋电放光辉。
中兴纵赖名臣力,君宪终推运势违。
互保东南存国体,武昌枪响梦成非。

传统文化之探花茶,命名取自传统文化中科考殿试三鼎甲第三,别称探花,始于北宋。诗歌吟颂了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事迹。张之洞乃中国近代工业奠基人之一,逢庚子之变,曾参与联名“东南互保”以全国体,还首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普洱茶请张之洞代言,寓意大丈夫当济世为怀为国分忧。
《宰相茶:蜀汉贤明宰相诸葛亮》
 
为匡汉室枉劳心,定鼎中原意未泯。
逆势存身频北伐,攻心无效始南征。
蜀中何来帝王气,命里终归肝胆臣。
夜半重读三国志,出师一表最伤神。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应刘备盛情相邀,他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实现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刘备去世后,他主导蜀汉军政事务,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


《将军茶: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
 
瀚海黄沙任我行,汉家征马踹王庭。
草原终雪白登耻,西域始宽武帝心。
战战匈奴迁僻壤,迢迢丝路响驼铃。 
苍天不与英雄寿,华夏至今仰战神。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十七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七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加拜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陪葬于茂陵,谥号景桓,坟墓如同祁连山的样子。


《尚书茶:大唐文忠尚书颜真卿》
 
最敬唐朝国士风,惯扛巨鼎破长空。
祭侄有稿真名世,劝逆无功亦鬼雄。
正气一身孤胆异,楷模千古赤心同。
每临碑刻端详久,字字浑元写大忠。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御史茶:大清铁骨御史钱沣》

五华书院觅无踪,曾养南园两袖风。
笔落丹青溜瘦马,章呈意气耻雕虫。
敢弹大内九千岁,不愧南中颜鲁公。
江山兴废廉政事,胸襟磊落撞黄钟。

钱沣(1740年4月26日[1]—1795年10月30日[2]),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大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曾疏言乾隆宠臣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56岁时,钱沣准备弹劾和珅,却突然病死在北京云南会馆。在钱沣枕下,发现了奏本底稿,写了几千字,开列了和珅罪状20多条。钱沣逝世后5年,和珅终于事发,被抄家,赐自缢。钱沣书法逼近颜真卿,尝兴酣画马识者珍之,故而民间又称之为“瘦马御史”。著有《南园集》。



《七位诗人吟赞新24孝》

小序

七诗人同题礼赞24先贤
梅兰竹菊加持24孝普洱

孝道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在儒家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孝也是居于首位!24孝故事虽流传至今,但其中一些孝行与当代价值观相去甚远。信茂堂素以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力图光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因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重磅推出新24孝普洱茶——由信茂堂掌门人鲁保铸先生优选了近现代24位先贤人物的孝亲事迹,并专邀陈仁德、葛勇、沈忠辉、张庆辉、马昆华、张家安、胡荣华等7位优秀诗人逐一吟诗赞之,延请著名书法家鲁善旭书写诗稿,特约著名插画家杨虹、马涛伉俪插画,经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最终成就了这一桩诗书画茶四位一体的盛世佳话。

24孝梅系列
曾国藩、彭玉麟、李根源、龙云、陈毅、许世友


《曾国藩》
葛勇

三不朽人真圣贤,家书一卷美名传。
孝亲自得苍天佑,恩赐人间大福田。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孝亲极笃,并有《曾国藩家书》风行天下,收录家书435通,其中《教子书》115通,特别提倡孝道。认为孝亲是人最大美德,可得大福报。



《彭玉麟》
陈仁德

文治武功第一流,大名当日满神州。
忠臣孝子君兼得,千古英雄孰与俦。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生于安徽省安庆府。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赐太子太保,谥刚直。以孝顺著称,少时家贫,母欲尝燕窝不得,为此终身不食燕窝。



《李根源》
葛勇

虎将雄威情也长,墓庐坚守伴萱堂。
寒烟冷月石湖寺,今日梅花依旧香。

李根源(187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过元勋朱德的老师,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九保,云南腾越(今腾冲)人。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1927年,他母亲去世,殡于吴县境内的石湖治平寺,在守灵期间,李根源曾发誓在服中不出吴县县境一步。



《龙云》
胡荣华

西风铁马走乌蒙,参拜龙祠忠孝同。
封鲊丸熊中正,可怜终未锁蛟龙。

龙云(18841962)彝名纳吉岬岬,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促成云南起义和平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龙云对母至孝,建龙氏宗祠,蒋中正特题匾“封鲊丸熊”以表彰龙母教子有方。



《陈毅》
沈忠辉

书生掷笔即豪雄,马上十年西复东。
但见娘亲换脏裤,何妨去做洗衣翁。

陈毅(1901826日-197216日),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陈毅亲自为娘洗衣裤。



《许世友》
葛勇

将军毅魄返乡关,抛却哀荣似等闲。
非是凌烟不知贵,为陪阿母看青山。

许世友(1905228-19851022),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死后自请不入八宝山,归葬故里母亲坟旁。

24孝兰系列
朱安、陆英、于凤至、谢婉莹、施剑翘、杨绛



《朱安》
马昆华

灰却痴心意转安,唯知侍母奉盘餐。
墙高无奈蜗牛老,世味秋荼自强欢。

朱安(1878-1947年),浙江绍兴人,鲁迅原配。温厚知礼,不甚识字,娴于烹饪针黹。鲁迅视其为母亲所赠礼物,不得不接受,必须赡养,无关爱情,不予亲近。朱安退忍自谦,甘守空房,勤苦耐劳,侍奉婆母终老,深得老人喜爱,并受到鲁迅家人的敬重。自喻为蜗牛慢慢爬墙,愿追随丈夫渐获其认可,然终不如愿。



《陆英》
马昆华

待上恭和待下宽,庭前最爱满芝兰。
人随卷地东风去,贤孝声名里巷传。

陆英(1885-1921年),江苏扬州人,安徽张树声孙张武龄妻,“合肥四姐妺”之母。夫妻情深,家族和睦,育有子女九人,皆有贤名。她孝顺长辈,倍受怜爱,厚待下人,并教他们认字算数,深得爱戴。她治家有道,掌理家族内务,公正果决。她家境殷实,出手阔绰,当年出嫁盛况及为婆母操办七十寿诞等盛事为街巷争传。后不幸因牙患早逝。
 


《于凤至》
张庆辉

冷衾岁月去如烟,帅府芳华绝可怜。
一世情空全孝道,奉天有女史宜镌。

于凤至(18971990),字翔舟,实业家,张学良原配妻子。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成为事实夫妻后,于凤至独守帅府,尽心竭力孝敬公婆,赢得了张氏家族上上下下的认可与尊敬。


《谢婉莹》
张庆辉

当时怀抱有余温,多少甘醇入梦魂。
耄耋犹垂思母泪,毕生未负是亲恩。

谢婉莹(19001999),女,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从小在母亲的陪伴下长大,对母亲十分孝顺,对母爱有极深的体认,在其作品中,母爱是永恒主题,冰心一生写下了大量怀念母亲的诗文,留下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的名句。



《施剑翘》
陈仁德

快意恩仇事亦奇,笑看血溅佛堂时。
不辞一死全忠孝,枪手原来是女儿。

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其父施从滨为奉系第二军军长,被直系孙传芳俘获残杀并枭首示众,乃发誓为父复仇以尽人子之道,先谋于堂兄,复谋于丈夫,均未果,遂决意不惜一死伺机亲手复仇,经反复谋划并等待时机,终于在十年后刺杀孙传芳于天津居士林,大孝感天动地,赢得国人纷纷赞誉,获国民政府特赦。



《杨绛》
马昆华

炉火新添室渐温,家严小寐我偎门。
轻翻书页轻移步,待奉清茶炉畔蹲。

杨绛(19112016年),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出身书香门弟,富家学渊源,继承了母亲温柔坚韧的性格和父亲好学坚强、正直淡泊的品质,父母间默契相处的模式及他们爱家的方式也对她产生极深影响。其散文随笔中家庭亲情温馨可感,其一生得益于家庭教育者良多。
24孝竹系列
李经述、蔡元培、鲁迅、黄侃、胡适、傅斯年


《李经述》
张家安

岂独儒门一卷经,三坟五典燕然铭。
为臣为子倾忠孝,但恨鸿才未振翎。

李经述(18641902),字仲彭,号澹园,安徽合肥人,列入国史孝友传。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子。聪颖好学,日尽数卷。家境显贵,却夏不葛冬不裘,自奉极俭。无狂妄之言、多沉郁之声,于时局艰危时时在心。伺病母衣不解带,每药亲历亲尝,更割臂肉为母入药。父病重,数月间寸步不离,昼不甘食,夜不交睫。每天烧香吁天,宁肯以自身相代。父去世后,李经述虽在家人的苦劝下未殉父,但,由于过度的劳累与悲伤,也在数月之内离开了人世。


《蔡元培》
沈忠辉

树人开启百年风,鉴古知新济世穷。
救母先生能割臂,至今浩气贯云中。

蔡元培,(1868111-1940)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母病,蔡先生听说割臂肉入药,可以延寿,割臂肉为母亲和药疗病。


《鲁迅》
张家安

风雨仙台记旧襟,平康乡梦几回寻。
生涯未负悬壶志,但为神州理病心。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华历代100多个经典孝行故事中的一个典型孝子。因其父亲去世早,他对母亲百依百顺,鲁迅常年漂泊在外,只要有可能都要回家看望母亲,而且每次都不忘记亲自为母亲的老寒腿拔火罐,陪母亲游览,光在生命的最后六年时间里,写给母亲的书信就多达116封,不仅在家书里向母亲报平安,还时常照些近照给母亲看。


《黄侃》
沈忠辉

著书革命两征途,狂逸名声满帝都。
一自慈亲离世后,余生长带母坟图。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人,著名国学大师。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母亲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胡适》
张家安

礼教因人自有殊,能容沧海众流趋。
仁心得抱冰为化,卧鲤何须孝有图。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笔名胡适,徽州绩溪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未满四岁丧父,在母亲惟父亲为楷模的教育下,胡适以父亲为榜样,刻苦地走上了学术道路。一生崇拜父亲,赞誉父亲,不遗余力的珍藏、整理出版父亲的文集,多次在回忆录中追忆父亲。同时,胡适对母亲更是百依百顺,无微不至。为了博取母亲的欢心,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和一个在诸方面与自己极不相称的小脚女人江冬秀过了一生。


《傅斯年》
张家安

植杖瀛洲独秀峰,长安回望水云重。
文章经国先忠孝,今古凭传醒世钟。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弟二人抚养成人。傅斯年极为孝顺,哪怕母亲偶感风寒,也要煎汤熬药侍候左右。母亲因病不能吃肥肉,于是傅斯年的夫人便不买肥肉。但周太夫人喜欢吃肥肉,有时还为这事向儿媳妇发火。见此情形,傅斯年便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向母亲说明利害关系,以求得母亲的理解,直到母亲消气了才起来。
24孝菊系列
胡雪岩、叶澄衷、孟洛川、张謇、陈嘉庚、卢作孚


《胡雪岩》
胡荣华

红顶徽商砥砺行,屡捐巨款慰娘亲。
孝心感动老佛爷,诰命钦封扬美名。

胡雪岩 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的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导和养育下长大的,胡雪岩一直想做个大孝子,以母亲的名义为大清朝廷捐了很多钱,慈禧太后亲赐胡雪岩的母亲为一品诰命夫人。


《叶澄衷》
张庆辉

几多欲养愿终违,未若澄公迎母归。
华屋奉亲存至孝,来从沪上报春晖。

叶澄衷(1840-1899),原名叶成忠,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叶澄衷是个大孝子,经商初有业绩时,便为母亲在上海造了一幢明清风格的浙江老宅,把守节抚孤、年老多病的母亲接到上海居住,由其原配汤氏作陪,并雇用女仆四人服侍照料。


《孟洛川》
张庆辉

孟公勋绩入荧屏,亚圣遗风史有铭。
业大何妨守诚敬,一生孝母有余馨。
 
孟洛川(18511939),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孟家祥字号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瑞蚨祥的创办者和掌舵人。一生兴办多项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等。孟洛川一生孝敬母亲,对此,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中有生动刻画。


《张謇》
胡荣华

幸得慈禧点状元,投身实业补苍天。
终归孝道连忠厚,不负初心创海棉。

张謇(185371日~19268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慈禧钦点状元,翁同龢曾这样向光绪帝介绍:“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陈嘉》
胡荣华

孝亲报国赴南洋,资助逸仙担大梁。
抗日侨领真砥柱,延安笃定谱华章。

陈嘉庚(18741021日——19618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青年时期的陈嘉庚就深受中国传统孝道影响,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孝子。其孝敬父母、爱国爱乡的精神,赢得了各界人士一致好评,成为后世闽南商帮学习的楷模。


《卢作孚》
胡荣华

破釜沉船大丈夫,峡江万里战倭奴。
渝州居所本清俭,只有双亲享特殊。

卢作孚(1893414日—195228日),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他平生生活简朴,但孝敬父母绝不含糊。抗战时期他在重庆的寓所,除了父母所住房间陈设比较讲究,其他房间一律从简。

原标题:礼赞 | 《信茂堂茶诗选》

朱子与松溪茶

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朱子(1130—1200),对松溪茶情有独钟缘于他从小在松溪湛卢山求学时所受佛教禅茶文化的影响,以及越人欧冶子铸剑(湛卢宝剑)精神、儒与道的茶道修养潜移默化的熏陶。

朱文公画像

朱子生于尤溪郑宅,诞生3日朱家举“三朝洗儿礼”,郑安道以名茶“月团”送朱家作洗汤,并题诗相赠:“凤山团饼月臆朦,老桂横枝出旧丛。”朱子之父朱松却无限感慨地和道:“行年已合识头颅,早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冠儒?”

朱子嗜茶爱茶,他自幼在闽北茶乡长大,对建茶十分熟悉,松溪所产茶归为建茶。后又当过茶官,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与茶结下了更深的缘分。据《朱子文化简明读本》年谱简编记载:“绍兴五年(1135)六岁,朱子在政和星溪书院、云根书院,及邻县松溪的湛卢书院读书。”时湛卢山儒释道三教汇聚,道教在山巅,佛教居山中,儒教偏山脚。古时湛卢山有三庵,朱子就住在下庵,他很快完成了学业。另据《松溪县志》清康熙版载:朱子“因父讳斋公松官政和,葬父退林翁森於护国寺。往来祭扫,熹因侨寓松溪。”这是朱子殇父后多次从崇安来松溪且居住的记载。

湛卢书院

据《朱文公全集》载,朱子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德,用茶以明伦理、表谦虚,不重虚华,崇尚俭朴。宋朝是松溪茶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杨亿是一位很严谨的史学家,如上所述贡茶的发展客观上把建茶推向高潮。松溪茶农到北苑贡茶中心采茶与制茶,他们回到松溪后有了北苑贡茶的制茶经验,把制茶工艺与当地的禅茶、道茶结合,利用丛茶(也叫蘖茶,丛生的高不过数尺,一年内可发成4株。松溪民间多有种植)加工茶叶。朱子所居住的湛卢山也不例外四处都有该茶,他在清凉寺高僧指导下参与制茶。朱子的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据《随见录》记载:“朱子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出时,香逾他树,名臭叶香茶。”《松溪县志》载“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历陈古先圣瓦面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

朱子曾写《劝农文》,提倡广种茶树。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是讲学、做学问之余的休闲修身之举。乾道六年(1170)构筑“竹林精舍”(晦庵),他在北邻种植茶圃,取名“茶坂”,亲自耕种、采摘、制作、品饮,并写有《休庵》《茶坂》等诗,诗云:“擷籝北邻西,采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珈跌谢衰枕。”又有“武夷精舍”四周设计茶圃3处,植茶百余株,讲学之余,行吟茶丛。他的《咏茶》云:“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地僻芳菲真自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朱子不仅喜欢品饮湛卢山的茶,还写诗赞美湛卢山的风景之美,诗云:“卢山一何高,上下不可尽。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须臾出蒙密,矫首眺无畛。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他还时常想回湛卢山一游,诗云:“飞泉天上来,一落散不收……敬谢古陆子,何来复来游。”还以“瑞岩”为题,写诗赞美松溪湛卢山的灵美,意欲有机会再回山看看,诗曰:“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山势空蒙昼不开。一壑只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留连计,未许山灵便即回。”

松溪九龙大白茶晋京参展

松溪湛卢山素有天下第一剑山的美誉,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朱子在茶诗中吟道:“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目。”他将茶性与中庸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以茶崇俭、以俭育德,以茶明理。《朱子语类·杂类》载“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入始于忧勤,终不逸乐,理而后和。”只有“啜苦励志”方能“咽甘报国”。“乾道元年,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和,归。”

湛卢山的佛教早在唐朝便传入,禅茶一味,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和静的禀性,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朱子从小在山中拜师学艺,常到中庵拜佛,深受佛教文化影响是很自然的。绍兴二十三年(1153)5月,朱子赴同安任主薄,途经剑浦拜见李侗先生,朱子以禅学博取功名告知。李侗当即纠正,要他“逃禅归儒”。经同安任上的历练、读经、反思与求索,约在绍兴二十五年写诗表达“佛学皆空,吾儒皆实”。从此,朱子将茶的中庸进一步深化,他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讲茶如伯夷叔齐。《南轩集》曰:‘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伤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朱子把茶喻为“君子”应“素其位而行”,富贵贫贱不能移。他写的茶联:“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至今,松溪的民俗风气中深深受朱子的茶礼影响,客来先倒茶,以示尊重客人。朱子在《天门冬》诗云:“高萝引蔓长,插楦垂碧丝。西窗夜来雨,无人领幽姿。”这是他多次居住松溪湛卢山对松萝观察的真实写照。

朱子后裔朱步泉教授(左二)、熹茗董事长朱陈松(左一)与茶叶专家陈金水(右二)等研究探讨松溪茶

朱子深谙《中庸》:“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他将茶道的礼融入到人际关系中,通过茶这种媒介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出尊卑有序、互敬互爱互助的和谐社会环境。

《朱子语类》曰:“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他认为,茶的味道是香甘与醇和,贯穿其中的还有苦味和涩感。正因两者的交融,茶才得以历史经年而久尝不腻。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