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加盟支持茶叶加盟

找到约30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系列报道之⑧峥嵘岁月,茶缘结武夷——“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武夷茶缘

春风一夜长灵芽。又是一年的春暖茶萌!

繁忙的茶季,早已在江南地区缓缓铺开,而武夷山却还在绵绵的春雨里沉睡,等待着谷雨后的厚积薄发。

这个以出产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而闻名海内外的古老茶区,历代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搜尽诗肠。而在77年前,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他,就是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

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的时间,但在近代中国茶业史上却深具里程碑意义。

在这里,他创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所,开启了“实业救国,科技兴茶”之路。他始终倡导“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带领科研人员对武夷茶的栽培、采摘、制作、化验等领域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编撰了《武夷茶讯》《茶叶研究》《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战后茶业建设计划草案》等学术专著,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茶业的发展与振兴指明了方向。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

时光蹁跹,茶香依旧。就在他离开我们的第30个年头,在他曾生活工作过的碧水丹山间,建起了一座纪念馆。除了延续茶缘,寄托思念,还承载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峥嵘岁月。当我们回望、走近这段岁月时,能真切感觉到他的身影及思想与精神,从未走远,且历久弥新。

从万川说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让“二战”的硝烟弥漫到大半个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随着香港的沦陷,抗战大后方的出海口也被封锁。此时,由吴觉农、孙寒冰等人创办的复旦大学茶叶系(科)才刚刚迎来一周岁的“生日”。

然而,愈发艰难的时势,加之日益险恶的政治处境①,重庆恐怕不宜久留。

海上通道的堵塞,茶不再是“那些无止境地贪婪地发国难财的官商们的争夺对象了”。销路阻滞,茶园荒芜,茶业凋敝,不论目睹,还是耳闻,对于视茶业为自己“第二生命”的吴觉农来说,心情是无法平静的。时任民国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邹秉文正拟筹设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和茶叶、桐油、蚕丝三个研究所,为战后扩大外销奠定基础。邹氏曾为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与吴觉农亦师亦友。吴觉农在商检局工作期间,就深得邹的赏识。无疑,筹建茶叶研究所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在邹氏的鼓励下,吴觉农将复旦大学茶叶系(科)托付给胡浩川②后,就动身离开重庆,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施展他“振兴华茶,造福农民”的抱负。

其实,早在1941年春天,吴觉农就曾带领他的技术团队,一路跋涉到浙江衢州,在一个叫万川(今属柯城区航埠镇)的山村里设立了“东南茶叶改良总场”。他们的到来,给这个美丽宁静的浙西小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技术人员一边开展茶树更新运动,一边联合“中茶公司”③、“国家银行”茶贷部门开展制茶合作运动,让茶农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吴觉农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已获准改组为财政部贸易委员茶叶研究所,由他担任所长,所址就设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山麓的企山。

青年时代的吴觉农

天赐“良缘”结武夷

偌大的中国茶区,为何独钟武夷?

殊不知,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所址,吴觉农也是煞费苦心。当时,作为抗战后方的云、贵、川西南三省都有生产少量茶叶,云南的佛海(今勐海县)、顺宁(今凤庆县)及四川灌县已设有茶厂,贵州湄潭县还设有茶业改良场,而且以大叶种制作优质红茶的技术也颇为成熟,因而后方是较为理想的选择。然而,当时出口茶几乎来自东南各省,而佛海、顺宁又地处边境,交通很不便利。更关键的是,盘踞一方的地方军人势力也不允许设置中央性质的机构。几经比较权衡,吴觉农还是把目光转向了东南茶区。

都说一泡好茶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茶叶研究所也不例外。1941年,当他再到东南接洽推行茶树更新计划并联系勘定所址时,一个机遇的出现,让困扰已久的所址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其时,正值崇安“福建示范茶厂”改组。该茶厂成立于1939年9月,由福建省政府与中茶公司联合创办,张天福任厂长,庄晚芳任副厂长、吴振铎等任茶师,林馥泉王学文和陈椽分别任武夷所、星村所和政和所主任。下设岩茶制所2个、内山岩厂12个,并建有机械初、精制茶叶加工厂。

这,无异于天赐良机。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就产有腊面茶,宋时成为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元代朝廷曾在此处设“御茶园”。明清时代,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红茶也是在这里滥觞。而且,这一带茶场众多,奇种、名丛品种资源也非常丰富。

望着巍峨的厂房、散落于山的岩厂和企山广阔的茶场,吴觉农的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经省府同意,茶厂厂址及所属茶场、设备均由茶叶研究所接管。“在烽火遍地的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理想和非常适宜的所址。”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他在字里行间仍掩饰不住欣喜之情。

接下来的事件,就更充分地证明了吴觉农的慧眼独具。1942年春,日军发动浙赣战役,铁蹄踏遍了浙西,金华、衢州等地相继沦陷。万分危急之中,研究所的人员、资料与设备都已安全地转移到了武夷山而免于战火。

6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所,终于在武夷山落地。

王泽农

困难重重

场地有了着落,人才引进与设备购置这两个问题又摆在了吴觉农的面前。

1941年,张天福与崇安福建示范茶厂部分职工登上大王峰(右二为林馥泉,曾任示范茶厂武夷山制茶所主任)

设备尚可因陋就简,而人却是万万不可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交通险阻的情况,从各方邀请各学科的专家来建设研究所根本不可能。

就当吴觉农为此一筹莫展时,许多师友、学生纷纷向他伸出了援手。譬如,浙大老教授蒋芸生,在吴觉农的敦请下,毅然辞去福建永安园艺改良场的职务,来崇安任副所长。曾留美的农学界老前辈,也欣然前来加盟,担任研究员。还有叶作舟、汤成、王泽农、朱刚夫、陈为桢、向耿酉、钱梁、刘和洲、庄任、许裕圻、陈舜年、俞庸器、尹在继等一大批有志于复兴中国茶业的专家、教授,在战事日渐扩大、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来加入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令吴觉农甚为感动。曾是科研骨干之一的钱梁在追忆这段经历时,将吴觉农比作“三顾茅庐”的刘备,其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

茶树是任何一种茶的最初形态,也是最令吴觉农魂牵梦萦的嘉木

研究所创立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推行茶树更新运动。茶树是任何一种茶的最初形态,也是最令吴觉农魂牵梦萦的嘉木。早在1922年,他就对国外学者信口否认“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的谬说表示愤慨:“在学术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情,实在无过于此了!”他还深情地说道:“茶和中国是形异而义同的,中国当然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茶的国了。”(《茶树原产地考》)

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纪念亭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其目的有二:建设现代化茶园和救济茶农。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战事吃紧和经费缩水两重困难,但茶树更新还是在浙、闽、皖、赣4省的11个茶区,20多个县的147个乡镇得到了推广。3年时间里,共更新茶树1000多万丛,培育茶苗200万株,并完成4省外销茶区的土壤调查。然而,这项计划终因负责经费的中茶公司当局的贪腐与漠视而不幸夭折。

点燃科技的星火

《茶叶研究》

从研究所创立的第一天起,吴觉农对它就充满了信心:“讲到本所所负的使命,比较别的更有前途。因为别的研究机构和业务机构都没有配合,工作都是单独进行,我们的事业则在中央实施茶业编制以来,已形成了直的一个体系……现在则是集体研究,一有结果,便可交各省的研究及业务机构推行,所以这是最进步的,最合乎联系性的。”(《茶叶研究所的工作方针》,1942年9月28日)

吴觉农的自信来自他背后那批总是默默支持他的老战友们。在吴觉农主持下,科研骨干们卯足了劲,拧成了一股绳,在战火纷飞的危境中点燃了中国茶业科技的星火。1942~1944年,研究所从栽培、制造、化验和推广四个方面展开,在武夷茶区名丛培育、新品种推广、茶园建设、土壤化验、生产制作等方面成果颇丰,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近代茶业科研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 (1)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 (2)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书中,他对武夷茶区的环境、武夷茶业兴衰进行系统的概括和详致的阐述,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夷茶区整理的目标与实施办法。对于武夷山茶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还高瞻远瞩地提出“光大武夷”的构想。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可谓相当超前,且鲜活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倡导茶与旅游相结合(“修建胜迹”、“招揽游客”)、保护茶园生态(“培养林木”)等等。

副所长蒋芸生带领研究人员,通过品种观察、单株选育的方法确定了不少茶树品种和名丛,以杂交、压条、扦插等方法繁育了多个茶树良种,并针对茶树遗传因子及茶花杂交方法等做了大量工作。

茶叶研究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及专著

武夷所主任林馥泉经长年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编写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一书,成为研究武夷岩茶的经典力作。

茶叶研究所的学术成果,《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武夷茶岩土壤》、《武夷山的茶与风景》

吴觉农还组织土壤专家王泽农深入武夷岩茶产区对土壤进行了调研。王氏的研究成果《武夷茶岩土壤》,至今对武夷茶岩土壤、茶树生长、岩茶品质差异等方面的研究仍有重大的学术价值。陈舜年、徐锡堕、俞庸器、向馨合著《武夷山的茶与风景》(1943年),则以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现了武夷山水茶交相辉映的风采。

研究所创立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推行茶树更新运动

在武夷山工作期间,吴觉农还请钱梁、陈舜良筹备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美国威廉•乌克思著)的翻译工作

除开展试验研究外,吴觉农亦是笔耕不辍。由他衢州创办的《万川通讯》,迁往崇安后更名《武夷通讯》半月刊,成为向全国介绍茶界新动态的信息窗口。研究所还编辑出版了《茶叶研究》《茶叶研究丛书》《科研报告》等学术刊物刊登最新科研成果,并有不定期刊物6种、研究报告7种、调查报告12种,宣传小册子6种。应特别指出的是,1944年秋,他邀集了全所研究人员对战后茶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建设方针、生产、制造、贸易、茶业经济和茶业金融、茶业行政、茶叶研究与推广七个方面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写成5.4万字的《战后茶业建设计划草案》,刊发在《茶叶研究》第3卷上。这为后来新中国茶业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武夷山及武夷茶在中国茶业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也再一次突显了他思想、行动之超前,令人钦佩。此间,吴觉农还请钱梁、陈舜良筹备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美国威廉·乌克思著)的翻译工作。

武夷一家人

虽然日寇肆虐,但崇安还是颇为安宁的。除本所职工和少数家属外,日常生活几乎被科研所占据,可在茶研所这个大家庭中一起生活工作,大家并没有什么落寞之感,更何况搞科研本身就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身为茶研所一把手的吴觉农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非常关心职工的业余生活。据吴觉农次子吴甲选回忆,因为生活单调,吴觉农规定,全体职工每两三周就组织一次晚会活动,并邀家属参加,“清唱京剧、越剧、说笑话讲故事及其他的即兴表演,欢歌笑语各显其能。在这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有这样一处祥和安定的‘世外桃源’,大家‘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形成了一个友爱的大家庭。”

吴甲选在参观纪念馆时,在一张老照片前凝视了许久,照片勾起了他当年在武夷山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照顾“大家”的同时,他也不忘“小家”。自抗战开始,夫人陈宣昭和吴家四兄妹④就跟着吴觉农四处奔走,居无定所。吴觉农在崇安建所安定下来后,家小也从上海出发,通过无锡、溧阳一带日军哨兵林立的封锁线,经安徽屯溪等地抵达,团圆。

这个坐落在碧水丹山间的新家,给吴甲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带我们到达崇安后,我们同叶作舟伯伯同住一座房,房屋前有一条小溪,后面竹篱笆外是通往赤石镇的小路,房屋旁的山岗上有一棵百年的大松树,山风吹来,松针哗哗的响声,发出像潮水一般的松涛。我们很爱这个重新团聚的家。”

吴甲选张素娟夫妇在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

然而,现实生活并不像风景那样田园牧歌,尤其是在战时,条件还是颇为清苦的。且不说伙食简单,还缺医少药,一般的头疼脑热都要到赤石“供销总社东南分处”去看。如果遇到大问题,就要跨省去医治了。1943年,在邵武中学读书的吴甲选放寒假回家,不小心被狂犬咬了。吴觉农深知,这片刻都不能耽搁,立即动身带儿子搭车去桂林治病。返闽时,吴觉农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了学生陈君鹏。临别前夜,他对儿子们说:“抗战就快胜利了,但日寇必然要做最后的挣扎,不排除他们会大举进攻广西,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后来,果不其然,日寇一路向西逼近,兄弟俩随着陈君鹏沿漓江下游逃避,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上海。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响彻了全国,而茶研所及如火如荼进行的科研却在喧腾的凯旋歌声中戛然而止,曾二度更名的《茶叶研究》(前身为《武夷通讯》,再前为《万川通讯》)也宣告停刊。短暂的武夷岁月,令“大家”和“小家”的所有家庭成员都难以忘怀。在《茶叶研究》的暂别词中,吴觉农依然热情饱满地说:“本所结束了,但不是死亡,而是更新。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会停顿的,我们这个刊物也不会终止的……这不是永别,我们还会相见的,我们一定会重见的。”

后记:不止于怀念

位于星村镇的吴觉农纪念馆

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仪式

中日韩茶道联合会咨问为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题词

2019年3月18日,历时三年的筹备,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在星村镇福莲生态茶庄园正式开馆。吴甲选张素娟夫妇同沪闽两地的茶人,出席了开馆典礼。这是位于上海的吴觉农纪念馆在全国开设的第一家分馆。

晚年的吴觉农

上海吴觉农纪念馆馆长许四海说,“在中国,至少有三位与茶有关的人物被当之无愧地誉以为圣者一一神农、陆羽和吴觉农。他们分别引领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文明之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茶的发现、茶的兴盛和茶的现代化。”

纪念馆里的吴觉农塑像

纪念馆内景

展览馆设了武夷山专区,来呈现吴觉农及科研人员在武夷山的峥嵘岁月

诚然,以吴觉农为代表的现代茶人展示了与以往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面貌,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茶业的现代化进程,而“科技兴茶”正是茶业现代化的标志与核心所在。

92载的馨香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被缓缓打开,供我们细细品读

反映吴觉农事茶人生的重要节点时间轴

循着吴觉农一生的时间轴,漫步纪念馆。92载的馨香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被缓缓打开,供我们细细品读。当读到武夷山这一“章”时,仿佛时空发生了错落交织: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吴觉农和他的战友们也一定走过!

上海吴觉农纪念馆馆长许四海向武夷山馆馆长魏莉宁赠送珍贵的《茶叶研究》

吴觉农当年用过的随身钢笔

吴觉农的茶学思想与茶人精神,具有跨时代甚至跨国界的影响力。武夷山馆馆长、“80后”茶人魏莉宁在接过吴甲选馈赠的吴觉农随身钢笔时说:“吴觉农在武夷山生活工作过四年,这段历史恐怕鲜为人知。我们创设纪念馆的初衷不只是为了呈现这段历史,让人们去了解去铭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让他的茶学思想和茶人品格,在这里得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而远在法兰克福的“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创始人、德国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会长盖哈德·塔姆也在第一时间发来的贺电中满怀崇敬地说:“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吴觉农先生的思想所吸引,被吴觉农先生的精神所鼓舞。”

茶人精神,代代相传。

吴甲选夫妇同武夷山茶人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链接1:吴觉农隽语

中国茶业如睡狮一般,一朝醒来,决不会长落人后,愿大家努力罢!——《中国茶业改革方准》(1921年)

茶叶在中国,是具有最大前途的,不要说世界的茶叶,我们是唯一的母国,而我们生产地域之阔、茶叶种类之多、行销各国之广,以及特殊的品质之佳,是各产茶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复旦茶人的使命》(1941年)

要养成科学家的头脑,要有宗教家的博爱,要有哲学家的修养,要有艺术家的手法,要有革命家的勇敢,要有对自然科学、文艺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能力。——1942年11月30日在茶研所的演讲

链接2:“当代茶圣”吴觉农人生的九个“第一”

1921年,撰写《茶树原产地考》,首次权威论述了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1921年,撰写《中国茶业改革方准》,首次提出振兴华茶的改革方准1931年,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出口茶检验标准《出口茶叶检验标准》1940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1942年,在武夷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1949年,自费出版了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的中文版1949年,出任新中国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1979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茶经》的权威著作——《茶经述评》1987年,首倡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

注:①吴觉农对共产党一直很拥护,这种“左派”作风为国民党所不容,孔祥熙曾怀疑他是共产党。②胡浩川(1896-1972)茶学家、制茶专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曾参与筹建祁门茶叶改良场并任场长,助推祁红国际市场,并与吴觉农合著有《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他也曾任复旦大学(重庆)茶叶系教授和系主任,培养了首批茶学高级技术人才。③即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37年5月,是我国最早的官商合办公司。吴觉农曾先后任该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④吴觉农陈宣昭夫妇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吴重远,次子吴甲选,长女吴谷茗,次女吴肖茗。两个女儿皆以“茗”取名,可见吴觉农对茶的深爱。

(注:本文为“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佤山映象招商加盟,快来围观!

  一、公司简介

  昆明南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的综合型企业,总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下属全资子公司——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公司立足于云南大叶种茶主要产区之一——临沧市沧源县,拥有1万亩茶叶种植基地,3000亩有机茶园,14个茶叶初制所,于沧源、昆明两地分别设立现代化茶叶精制加工厂,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两个茶厂均配备茶叶分筛、抖筛、色选、除杂等现代化加工设备,完全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现代化茶厂标准,且通过了ISO9001:2008与ISO22000:2006认证。2017年,年生产量已达5000吨,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涵盖佤山映象品牌产品、茶叶出口、CTC红碎茶生产销售三大板块,业务均衡,发展稳定。被云南省政府评为市级龙头企业,旗下佤山映象品牌被授予省级著名商标的荣誉。

  二、招商加盟

  佤山映象作为公司的主力品牌,以“传统技艺,实在好茶”为核心理念,集合了自有种植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厂,经验丰富的茶叶制作人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努力打造最受客户认可的茶叶品牌。我们在发展中不断的改变,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革新。从服务体系到管理机制,从经营理念到运营水平,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国内市场份额稳步扩大,茶叶出口量也是逐年攀升。2018年,公司为进一步推动业务发展及市场开拓,将深耕国内、布局全国市场,以茶为媒,热忱邀请所有茶商携手加盟,共谋发展。

  三、佤山映象系列产品

  经典系列

  经典系列:7581,7832等经典产品是这个系列中的翘楚。其口感以醇,润为主,香气高扬,气韵独特,甜度绵长持久。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又对配方进行了改良,确保了产品品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深受市场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臻品系列

  佤山嘉木,佤山醇韵,怕拍等产品都属于这个品类。采用本就稀少的沧源深山百年古树茶菁,遵循古法,用传统工艺加工,在不破坏茶叶特质的前提下,手工杀青,揉捻并细细打磨,还原古树茶最原本的味道。闻之茶气强烈,特色鲜明。汤感滋味醇厚,喉韵雄浑,回甘生津迅速,挂杯香持久。是一杯艺术品,更是一份来自云南原始森林的问候。

  创新系列

  打造了佤山红韵,红松针等爆款,之后又针对年轻人的消费群体,推出了柠檬绿茶,玫瑰红茶等多个产品。以多样化的茶品形式与独特惊喜的口感,完善和补充传统茶品体系,打造高效、品质、乐趣的饮茶方式。

  有机系列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机茶就是一湾流淌在心间的清泉。佤山映象3000亩有机茶园通过欧盟、美国、日本、中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自然雨露的灌溉,有机肥的施用,人工除草……大自然才是这片茶园的主宰,它所孕育的清甜甘醇的有机茶,正是佤山映象为茶友呈现的这一杯,无农残,健康安心的好茶。

  大师系列

  谭梅老师因茶结缘,也为了茶奋斗了一生,现代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也是谭梅老师的人生。三十多年的匠心和执着,以茶回味。集谭梅老师多年的精湛技艺,臻稀古树原料,还有岁月的印记和人生的感悟,打造大师系列。每一步看似简单的步骤,都是老师三十多年经验的点滴积累,这种难以复制的风格深深套上了谭梅老师独有的烙印。任凭时光流逝,我自闲庭信步,一杯茶,敬献多年相知相伴的茶友。

  四、佤山映象五大核心支持

  1.拥有佤山映象的品牌影响力,共享荣誉与资质;

  2.360°全程指导,从选址、培训、开业到运营,还有产品定制和更新,佤山映象将全方位支持;

  3.拥有14个茶叶初制所,沧源、昆明两个完全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现代化茶厂,2017年销售额近一个亿,年生产量5000吨,原料库存量充盈;

  4.坐拥1万亩茶叶基地,3000亩有机茶园,有机产品已通过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远销欧美;

  5.多个档次加盟灵活多变,选择最适合的加入我们,保证加盟商的最大利益,共享成果,共谋发展。

  五、佤山映象加盟条件

  凡代理商、加盟商、特许经销商、茶叶贸易商,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代理、加盟、经销佤山映象品牌茶品。

  1.理解公司和加盟之间的关系,愿意并且可以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2.认同佤山映象品牌价值,认同佤山映象经营理念;

  3.积极配合南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运作,愿意接受公司的统一协调管理,以保证市场经营的合理秩序;

  4.富有创业精神,信守承诺,注重经营,无不良好信用;

  5.须具备长期合作意愿,能投入精力到“佤山映象”加盟店的经营管理;

  六、加盟程序

  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了解我们”——“招商加盟”,点击加盟申请表,并按实际情况填写申请表,审核通过预约面谈评估,签署合同。

  七、佤山映象的服务方式

  昆明南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服务理念:经销商进货仅仅完成了产品销售工作的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任务是帮助经销商做市场,让市场把产品消化掉,让消费者把茶品消费掉。

  昆明南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将逐步完善全面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国内外的加盟者、代理商经营佤山映象品牌,减低投资风险,保证经营获利的成功率。

  1.提供售前服务:对加盟商、代理商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评估,测评、论证开店的可能性。如果难以获利,便要坚决劝阻;

  2.提供《品牌推广手册》,以及光盘形式的店面统一形象图。为确保品牌连锁店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形象,加盟商可将店址原店面拍照,由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在保持品牌形象前提下给予灵活的设计,然后通过邮件告知加盟商;

  3.提供开业前的营运指导,协助举办开业活动。并根据市场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的广告宣传投入;

  4.通过远程咨询、经营培训、个别辅导等方式,尽可能提供确实有效的营销策略;

  5.在国内外众多媒体包括茶叶杂志,发布平面广告或软性广告,长年进行持续不断的品牌宣传。统一规划全年的广告宣传活动,专款专用。配合加盟店、代理商的招商活动,配合加盟店业绩提升及知名度提升的促销活动,重点进行区域性的广告宣传,为加盟商的市场推广加油呐喊;

  6.所有经销商在经营期间,都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进行灵活订货。遇到重大节点,节日或店面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向昆明南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交产品定制的申请,讨论审核通过后,我们会尽快安排制作并发货。

迈向茶叶强县,谷城县多举措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谷城是产茶大县,汉家刘氏茶、五山玉皇剑两大品牌蜚声省内外,荣膺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据了解,谷城县茶园面积15.17万亩,有两个茶叶大镇。其中五山镇茶园面积达5.9万亩,紫金镇茶园面积3.2万亩。茶叶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中2598亩茶园获得中农有机茶认证,500亩茶园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茶叶产量8357吨。当前,茶叶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茶园管理机械化应用的逐步深入,茶园管理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中耕除草、机械化喷施农药、机械化修剪台刈、机械化采摘“四个机械化”。该县政府在研讨《关于加快推进古城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时,要求主管部门多举并行,有效推进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生态茶园  实施科技创新

  该县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引导茶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对规划发展的新建茶园实行“三免费一补贴”,即免费提供茶苗、免费技术指导、免费病虫防治,分三年每亩给予一定生产管理费用补贴。对条件相对较好、利用价值相对较高的低产茶园,分阶段采取“换种、改园、改管理方式”的措施,提高亩产效益。在发展中坚持改造和新建并重,努力建成品种结构合理、茶园景观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人工与机械化配合、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性茶园。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茶叶加工业,在茶叶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精制加工茶厂,取缔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作坊式小厂。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新技术进行精深加工开发,不断推进产品多元化开发,振兴绿茶、提升红茶、发展黑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等终端产品的加工研发,加粗延长茶叶产业链,大力发展茶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功能  培植龙头企业

  近年来,该县加大茶产业与旅游业、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力度,倾力打造集茶文化体验、溯源和采茶、制茶、品茶、赏茶、游茶于一体的茶叶观光园、休闲体验园、茶叶旅游带。鼓励龙头企业规划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茶公园、茶庄园、茶博园,全力打造“中国最美茶旅小镇”。通过“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推动茶业旅游融合发展。

  此外,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着力培育生产标准化、产品差异化、管理规范化的现代茶叶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集聚,引导龙头企业与茶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采取“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农户”模式建立企业核心基地和协议基地。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厂房建设、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政策扶持,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鼓励茶叶企业提档升级,对获得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的茶叶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加强品牌推介  拓展流通渠道

  近两年,谷城县加大了谷城茶叶品牌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力度。在办好现有“茶文化节”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组团到大中城市开展谷城茶叶产品品鉴、品牌推介活动。策划举办茶叶展销、茶产业论坛、全民饮茶日等茶事活动,邀请全国知名茶人和茶叶经销商参与谷城茶叶品牌宣传推介。

  鼓励茶叶企业采用“加盟、连锁、直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不断拓展茶产品营销网络,政府对营销点达20个以上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茶叶主产区传统茶贸易市场的改造升级,突出市场特色,营造市场文化氛围。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建设“互联网+”的茶产业营销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发适宜网络营销的新产品。注重产品的层次性,线上线下相结合,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茶产业商品结构。

  与此同时,谷城县从领导机制、工作机制、政策机制上实行倾斜,落实保障措施,真正把茶叶资源大县建设成为茶叶产业强县。

找到约28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