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嫁接茶树售价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一片叶子蹚出的品牌发展之路

湖北省十堰市神雾岭茶场,满目青翠。

“鄂西北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诸多殊荣见证了湖北省十堰市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厚的茶叶资源。十堰位于北纬31.30°-33.16°之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3.86%,优越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十堰茶叶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截至目前,十堰市茶园面积87.5万亩,年产干茶2.7万吨。

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茶叶的经济效益。过去,虽然十堰茶叶面积、规模和品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品牌多而不响,经济效益增长受限。近年来,十堰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发展。效果如何?对其他茶叶大市发展品牌有何借鉴和启示?春茶采摘热销时节,记者深入十堰茶叶主产区进行了探访。

抱团造势,树立统一品牌形象

走进十堰市市区,几乎条条街道都可见茶叶专卖店,十堰市内136家茶企统一打出“武当山茶”品牌,这也是十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有了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加上企业对茶叶品质的严格把控,今年春茶销售形势十分喜人。”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承君说,自从走上“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化发展之路,龙王垭品优春茶最高可以卖到每斤12000元。

深耕茶业30多年,郭承君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昔日,一个产茶大县有十几家茶企,每家企业都只宣传自己的品牌,最终导致茶市出现“一流品质、三流价格”的怪象。

如何破局?去年3月20日-21日,十堰市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的品牌整合格局,大力开拓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同时,为了在终端环节促进企业严格执行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质量标准,保障品牌茶叶的品质,武当山茶茅箭区质量服务站建立并运行。服务站为十堰市茶叶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内容包含计量服务、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认证认可服务、质量管理服务、品牌管理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全方位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通过一系列服务措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推十堰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堰境内的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将武当山与茶叶产业进行有效“嫁接”,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发挥山区农业比较优势、运用现代农业理念、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路径。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曹峻表示:“此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品牌赋能、推进市场开拓,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握指成拳才能凝聚更多力量。有了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十堰茶叶身价倍增。这也让不少产茶区县看到了品牌效应的影响力,纷纷效仿,走上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挖掘生态财富,筑牢品牌发展之基

品牌吸引来了茶客,如何长久留住他们,产品品质是关键。

茶叶,品的是鲜和香。十堰位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立足这一生态优势,十堰茶企做起了发展文章。

春季的十堰市神雾岭茶场,满目青翠,云雾缭绕,高山茶园如诗如画,片片嫩绿茶芽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茶园四周鲜花盛开,远远望去似公园一般。神雾茶业集团副总经理苏华兵说:“这些花和树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同时冬天还能帮助茶树防冻,夏季能遮阳防晒。”

茶园里,一张张黑膜嵌在茶行中间,看不见一丝杂草。“这是透水防草布,是一种新型的科学除草手段,就是以物理防治的方式,达到地面防草、渗水、保湿、清洁和地面标记与导引等目的。这种布可环保降解,对土壤不会造成污染,三年使用过后可以进行回收处理。”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果茶产业链专班负责人张岚介绍,铺设这种防草布,不仅能保证茶叶的品质,还能节约不少成本。

各种类型的灭虫设备像卫士一样“站”在茶树旁边。“这1000多亩茶树全靠灭虫灯和粘虫板来守护。”苏华兵说,有了这些灭虫新设备,茶园不需要喷农药,病虫害减少了,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茶叶产量也增加了。去年,神雾茶业集团被授予“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花开自有蝴蝶来,生态低碳茶园的金字招牌也吸引了各地茶叶爱好者来神雾茶场认种,首批以省内商旅客户和中国人寿公司为试点,实现茶园认种面积26亩,销售额26万元。

这样的生态茶园遍布十堰。为了进一步挖掘生态财富,筑牢品牌发展之基,十堰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按照相关技术规程率先建立起了生态低碳茶生产体系。2023年,十堰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级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区试点名单。

讲好文化故事,拓展品牌内涵

品牌要传播久远,既需要优良的品质,更离不开文化的加持。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生命力,茶叶品牌亦是如此。

十堰茶场遍布全市,各有韵味。以郧西县为例,这里的茶场还有着七夕故事传说中的娘娘山、金牛山、牛郎石、织女峰、槐荫树等。七夕茶业便立足当地这一实际,在深挖茶叶品牌内涵中讲起了七夕故事。在该企业生产的七夕美人茶中,每一款香味都不同,产品包装设计也各有特色。

“你看这款茶叫瘦美人,是一款乌龙果香茶,包装设计便是一对恋人品茶散心,售价520元。那款茶叫怡美人,是一款红茶,包装设计更甜美,售价1314元。”七夕茶业董事长王华建介绍,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产品定价,无一不蕴含着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企业的每位员工和茶艺师也都是企业文化故事的宣传员。“我们定期组织员工学习,鼓励员工开通个人账号,形成新媒体品牌传播矩阵,宣传企业文化,树立品牌文化形象。”王华建说,去年七夕节、情人节和5月20日,企业生产的七夕美人茶销售空前火爆。

有了文化助力,茶企品牌内涵和发展路径也更加丰富多元。七夕茶业还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200亩七夕故事与茶产业完美结合的茶旅融合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成为远近闻名的七夕爱情网红打卡地。“场景营销成功变‘要你买’为‘我要买’。”王华建说,增加了文化因素,宣传效果超乎他的意料。

作为十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武当山茶”的文化不止于此。武当山是著名道教圣地,更赋予了十堰茶叶另一文化价值。武当道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永礼多年来持续关注并深挖“武当山茶”的茶文化属性和渊源,并基于此开发出多款茶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上,将“武当”“道”“茶”各自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融合表达。“吸引了很多茶叶爱好者的持续追捧。”谢永礼说。

有了文化加持,品牌正成为十堰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动力。

来源: 中国网三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春光无限美 贵州绿满园 遵义:茶兴满山绿 业旺人欢笑


【出山故事】

 


湄潭翠芽成为山区“摇钱树”

 

惊蛰节气,春雨绵绵。

 

3月7日一早,记者来到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山坡上茶园中,穿梭着一个个披雨衣带戴斗笠的农户身影。

 

大清沟村民组村民徐学良一边铲除杂草,一边查看茶树长势,不一会袖口就打湿了,但徐学良顾不得卷袖口,因为他的眼睛忙不过来。

 

“茶树上已经冒出芽苞,再过10来天,就进入采摘期。这场小雨来得是时候,润着茶树,产出的茶青品质最好,今年的明前茶制作出来想必品质很好。”徐学良告诉记者,明前茶是由茶树积蓄一个冬季产出的第一批嫩芽制成,味醇、形美,是茶叶中的上品。他家的茶青品质优良,卖给合作社,每公斤价格能比市场价高出4至6元。

 

“现在消费者都爱喝生态茶,我种的就是生态茶,我的茶园不打农药,都是物理除虫、施专用有机肥,长出来的茶叶油亮油亮的。我们村的茶叶还出过国门,卖到过俄罗斯。”提到自家的生态茶,徐学良满是自豪。

 

去年,根据季节的不同,徐学良茶园产出的茶青每公斤能卖出60至190元不等的价格。一亩茶园一年采收下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20亩茶园年收入超过16万元。

 

靠着种茶,徐学良在湄潭县城买了三套商品房,老家破旧的木屋也被重建成两层小洋房。看着眼前这片葱葱郁郁的茶园,即将再次迎来丰收季,徐学良喜上眉梢。

 

“以前,世代都种包谷、烤烟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温饱都成问题,哪想到如今种茶会发家致富。”徐学良感叹道。

 

湄潭栽培茶叶历史悠久,“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

 

自2000年以来,该县高度重视茶叶发展。2002年,根据县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政府免费为农民提供茶苗种植,并教授技术,种茶的农户还可以连续8年享受退耕还茶补助。

 

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当地群众种茶积极性高涨。

 

“2003年,我种了10亩茶。当年,整个大清沟村民组种了200多亩茶。2004年金花村创建全省第一个茶叶生青交易市场。”徐学良回忆道。茶叶生青交易市场的建立,让茶商满载而归,也让茶农鼓了口袋,当地茶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规模日益扩大的茶产业使农民愈发富裕,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也一年胜似一年。

 

“2007年,每亩茶有1000元收入;2008年,我把剩余的10亩土地也全部种上茶树;2009年每亩收入增长到3000元,2011年增长到5000元,现在每亩收入8000元,还有上升的趋势。这样的好日子,得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徐学良高兴地算起了这些年的增收账。

 

如今,金花村662户共种茶6800亩,加工企业有26家,国家级企业1家。采茶季每天约有2000多人到金花村采茶,带动村民就业。

 

种一片茶,富一方人。金花村的成功在被誉为“贵州茶业第一县”的湄潭不是个例。

 

湄潭县通过新建标准化茶园,实施旧茶园改造提升和幼龄茶园管护示范基地建设,已发展优质生态茶园面积60万亩,投产57万亩。茶园集中度高,分布在全县15个镇,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5个贫困镇6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茶产业全覆盖,在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

 

近年来,湄潭茶以绿色生态的优良品质,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赢得众多消费者青睐。

 

“湄潭县一直坚持以‘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誓要走出一条绿色崛起、城乡统筹的小康路。”湄潭县茶产业中心副主任罗睿说。

 

为此,湄潭县积极对全县茶叶质量安全进行常态化管理,通过督导、强化宣传、推广绿色防控、做好农残监测监控、开展无公害认定等方式,启动“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目前,全县有32家茶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5.9万余亩、3家企业申报雨林联盟认证1.1万余亩。

 

为了让湄潭的生态茶拓宽销路,湄潭还以各类茶事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招商对接、商务活动、举办产销对接会,开展产销合作等方式,提高“湄潭翠芽”“遵义红”知名度。同时,茶企通过中国茶城、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网店等搭建多层次销售网络,2018年,湄潭县茶叶总产量6.77万吨,产值达48.2亿元,综合收入124.85亿元。

 

罗睿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湄潭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发展茶业,稳步推进茶园基地建设,把现有茶园逐渐提升为欧标茶园示范基地,让越来越多的茶树变成群众的“摇钱树”。

 

【点睛】

 


打造高品质的“干净茶”

 

今年1月,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遵茶集团将发挥承接品牌推广、资本运作、项目包装、争取政策性专项资金等职能,以“遵义红”和“遵义绿”为特色主打品牌,持续加大线上线下推广,确保在2至3年内,成功打造全国知名的茶产业品牌,把“遵义红”、“遵义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遵义茶产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茶叶作为遵义的一张名片,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遵茶集团的成立旨在推进公用品牌建立,这也是遵义市加快茶产业裂变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今年遵义市茶园面积将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190万亩以上,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120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累计带动6.3万贫困茶农脱贫,人均增收2985元。

 

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遵义市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建设生态、高效、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以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六县为重点发展区域,播州、仁怀、习水、桐梓等县(区、县、市)为补充发展区域。

 

同时,实施茶园提质增效工程,发展适宜市场产地需求新品种茶园面积达50万亩以上,全市“三品”认定认证茶园达到90%以上,每个主产县建设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旅等产业互动融合茶园以及出口基地5万亩以上。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夯实“干净茶”基础。

 

在推进遵义茶的销售渠道上,使遵义茶与遵义酒、遵义旅游等行业嫁接渠道、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发展,让遵义茶进入遵义酒的省外营销渠道,并全面植入遵义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立遵义茶营销窗口。加快湄潭中国茶城冷链物流建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推动遵义茶的对外销售。

 

遵义市还鼓励龙头企业流转茶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茶园林权证办理和国有农垦茶场改革工作。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建设茶庄园,带动茶消费及产业宣传,实现茶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组织化水平。

 

【我的增收账】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茶农刘永平:

 

我家四口人,丈夫外出务工,自己没有文化,就只有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2007年,看见乡亲种茶能致富,我主动向他们“取经”,把家里8亩多土地都种了茶树。茶园管理比种包谷、水稻轻松多了,我一个人轻轻松松管理8亩茶园,还可以照顾家庭。

 

现在按照无公害化管理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茶青更值钱了,一年有7万元收入。我们一家老小过得很富裕,加上丈夫在外打工挣的钱,两年前我家盖起两楼一底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日子越过越舒坦。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农家乐经营户李声柳:

 

1996年我嫁到金花村,那时家里土地主要种包谷、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一年千把块收入根本不够开销。2001年,在村里号召和鼓励下,自家也试着种植了7亩,另外还开了3亩多地的荒林。没想到开荒的3亩地茶树长得非常好,第二年就见效益,一亩茶树的收益就顶以往全年的总收入。现在收益更可观了,只要精心管护,每亩茶园一年收益接近9000元。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得越来越好,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和茶园间,还发展起了茶旅一体化。我家也在茶园边上开起了农家乐,节假日游客多,一家5口人都忙不过来,还要请小工。加上茶园收入,去年纯收入15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茶叶加工户谭世德:

 

我以前是个体户,给别人维修家电,一个月最多3000元收入,还不稳定,家里土地少,种茶也不出效益。2005年,我发现一到采茶季,很多村民们都把茶青拿到村外去加工出售,非常不方便,我贷款建了一个钢架棚结构的茶叶加工小作坊,收购茶青、再杀青,按要求转卖给公司,靠赚中间的价格差,最近几年每年纯收入不低于12万元。

 

最近刚拆了旧的加工房,目前正在新建一个22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春茶马上开采,全新的机器设备10天之内就会安装到位,除了提高生产量,茶叶品质会更好,效益也就更好了。

 

【市场故事】

 


市场订单畅茶叶卖价好

 

“好,一会到办公室详细说,我就快到合作社了。”

 

3月7日下午4点,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忠刚从浙江出差回来,家都还没回,接到电话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办公室。

 

为了合作社的发展,彭忠成为“空中飞人”,常年奔走市场,抓住每个机会签下更多订单。

 

从重庆到落花屯合作社洽谈进货的茶商说:“同等价位,湄潭夏秋茶色泽和质量更好。”

 

“3月3日,长沙熙牧源茶叶有限公司和我们签下了35万公斤的中低端成品茶叶订单,到了下半年,乡亲们的茶叶又多了条销路。”彭忠高兴地告诉记者。

 

“前些年,当村主任的时候,看到夏秋茶叶年年‘老死’枝头,这么好的茶叶没有好销路,很惋惜。”

 

开发好夏秋好茶品,让茶园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成为彭忠心心念念的事。2014年7月,彭忠辞掉了村主任职务,外出找市场,目的就是为了让夏秋两季出产的中低端茶能有稳定的销路。几年东奔西走下来,逐步开拓了贵阳、重庆、浙江、湖南、湖北、新疆、北京等市场。

 

解决了销路问题后,茶叶的深加工又摆上了案头。

 

“比如湖南的黑茶,之前合作社生产出的毛茶卖给客商20元1公斤,对方收购回去做成成品茶包装好,又卖到贵州市场就要130多元1公斤。”

 

巨大的价格差,彭忠意识到茶叶深加工的重要性,他引导合作社转变经营策略,与各茶企新订单里,均以生产成品茶为主,售价也在毛茶的基础上翻倍上涨。

 

同时,落花屯合作社还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技术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贵州大学签订教学实验基地协议,从产品研发、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发系列优质产品,确保茶叶质量。

 

目前,落花屯一亩茶园大约可采春茶25公斤左右,春茶采摘完后,通过加强管护,还可采摘夏秋茶3次,每次采摘500公斤左右,按原茶收购每亩就可为茶农增收近3600元。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密云龙:武夷岩茶必须了解的25个小知识

自古名山出名茶,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素有“碧水丹山”的美誉。武夷山气候宜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足等特征。如此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环境,孕育了品质优异、出类拔萃的武夷岩茶。

01

大红袍与武夷岩茶是什么关系?

大红袍作为茶树品种和商品,属于武夷岩茶之范畴,武夷岩茶又属于乌龙茶,所以大红袍与武夷岩茶是从属关系。武夷岩茶划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奇种、名丛五大系列,大红袍曾名列五大名丛之首,后因其品质优异,单独作为一个系列。

02

武夷岩茶五大名丛指什么名丛?

历史上将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大红袍、半天妖列为五大名丛。后大红袍常被单独列为一大名丛。此外,在武夷山占有一定份额且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丛有:奇丹,奇兰,黄观音,肉桂、金钥匙,十里香,老君眉,金佛等,这些名丛历史悠久,由于品种不同,它们风味各有千秋。

03

目前市面卖的是第几代大红袍?

大红袍繁植至今已有20多年,且只能由6颗母树适当剪枝嫁接,所以基本上现时所有出售的大红袍肯定都是其后代,且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大红袍指商品大红袍。其质量如何则不能一味追求第几代,应该是结合生长环境,天气,及传统的工艺,三者缺一不可。

04

影响大红袍的品质有哪些因素?

生长环境是首要因素,必须拥有非常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培育出大红袍需要的优质原料。武夷山的砂砾岩土壤属于“烂石”,是《茶经》中记载的“上者”的生长环境。其次,精湛的制作技术才能将大红袍独特的岩韵味体现出来,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制作,更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根据茶的状态决定是否停止发酵、采用什么程度的焙火。

05

大红袍有哪些味道?

不同的品种,制作工艺的差异及拼配技术可以产生不同的香气和茶汤,但万变不离其宗,岩茶始终讲求的就是"岩韵",亦可以四个字来形容:“岩骨花香”。所谓“岩骨”指的是岩韵显著茶汤达到一定级数茶汤则会带骨感,而“花香”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的品种香,制成成品的工艺香,受优越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影响所生成的天然气息。

06

火香味与花香味有什么不同吗?

火香即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经过焙火后的茶条有香气,不会很明显,主要是炭香。花香味往往由茶叶的品种来决定,例如肉桂典型的香气有辛锐的桂皮香,而水仙的特征香是苔藓香,大红袍的香气果香、花香等。判断一款茶是肉桂、水仙还是大红袍,通常通过其花香来初步鉴定。

07

武夷岩茶可以放多久?

武夷岩茶的保质期,指的是岩茶的最佳饮用期。除了根据卖家标注的保质期来初步判断岩茶的最佳适饮期,还可以根据焙火程度来判断。轻火的岩茶,最好一两年之内饮用完,时间长了容易“返青”。中、足火的岩茶,存放的时间可以稍微久一些。

08

武夷岩茶有收藏空间吗?

焙火程度低的清香型不建议收藏,焙火程度高的岩茶则具有收藏价值,无论是饮用还是市场价值,在武夷山当地流传这样的说法:三年的岩茶即是药,对降血脂血压胆固醇及肠胃有很大帮助,陈茶除了药理功能显著之外,滋味醇和带有陈香味,也是好茶者的佳选。

例如260年前的瑞典商船“歌德堡号”打捞起来的大红袍其中密封茶罐中的大红袍:风味甘醇依然。目前最具有收藏价值的就是大红袍,水仙、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等,收藏时需要密封好、避光,味、高温、湿,不要经常打开即可。

当然,要用于收藏的岩茶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于收藏的,须有专业人士推介。

09

武夷岩茶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武夷岩茶明目益思,轻身耐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等等,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

从味觉上讲,凡茶能回味,且越能回味,越醇厚的茶都是好茶,而我们大红袍体现如此:即我们所讲的岩韵是很难得的茶,浓而不涩,醇厚清活,生津回甘。

“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 讲的正是武夷岩茶了。

10

是不是岩茶汤色要越红越好?

即便同一个师傅亦不可能将每一批茶做成一样,一般来讲师傅会因该茶本质而灵活把握制作工艺,所以同一种茶会有等级之分,及略不同的口感。相对来说。焙火重些,刚做出来时间短些,茶汤的颜色都会偏红,但是岩茶的茶汤标准是以橙黄色又名琥珀色为标准的,所以不是越红越好的。

11

大红袍母树?

现有的母树只有6棵,长于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之上,已有360多年历史,终年以岩石流下来的滑滑细水及带来的苔泥为天然肥料,加上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故茶树种已形成了特有的岩韵。

大红袍历来都是贡茶,以前每到采茶时都由官方驻兵看守,十分珍贵,历年来的拍卖最高时20克20.8万,06年后此几棵母树采取停采,仅供旅游参观。人民保险则以1亿元承保这6棵母树大红袍。

12

如何分辨水仙及大红袍?

其实很简单,首先两者树种不同,水仙属半乔木,所以叶片会较大而长,叶绿齿轮疏而长,口感特点平顺甘甜,而大红袍属灌木,叶片较小,叶绿齿轮密,而且(花香)的大红袍有很显著的花香(有人说是桂花香,拼配当然就不同了),茶汤更醇厚霸气。

13

大家都说的岩韵指什么?

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14

决定大红袍等级的因素有?

大红袍与其它所有茶一样都有等级之分,决定等级的因素有:茶树的生长环境(海拔,土地植皮是否丰富等);树龄;当年采茶季节天气(有没经常下雨)前一年冬季是否被雪伤害了茶树;师傅的制作工艺及培火工艺。

15

茶叶的采摘标准?

主要采摘春茶,其次秋茶,而因为武夷山气候较为寒冷,采茶的时间一般在谷雨至立夏前,严格遵循”雨天不采,烈日不采“,在时间方面也要求只有9点-11点,下午2点-5点采。采摘叶片要求采摘一芽三叶到四叶,既不能太嫩(嫩会导致香气低),太老则会导香粗水淡等等。

16

岩茶的制作工艺如何?

武夷岩茶初制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晾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过程。武夷岩茶精制过程:毛茶初拣、扬簸、分筛、复拣、复焙、炖火、归堆、簸分、匀堆。

其中,做青工艺是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品质风格的关键工艺。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是决定岩茶品质最为关键的工序。焙火即“低温久烘”全凭做茶人有感官判断,通过视觉与手感,不停调整,控制烘焙中各时段的温度,这也是岩茶香气,滋味得以升华至关重要的技术工序,目的是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以减缓茶叶品质变劣的速度。

17

大红袍和铁观音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都是乌龙茶,制作工艺大致相同,但是因为生长环境,及茶树种不同,另外在制作上面侧重点不同,风味就不尽相同,铁观音体现的是音韵,大红袍体现是岩韵。

18

岩茶喝起来有点涩?

凡是茶都有苦涩,但是,如果喝到口中只有涩却不回甘生津,那该茶不好。另外涩还有几方面引起,一是冲泡技巧,二是品种特性,三制作因素。

19

如何识别大红袍?

大红袍的干茶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带油润色暗,内质香气浓厚、清幽、滋味、醇厚、回甘好,杯底有余香(又称琥珀色)。最简单的方法,是买市面上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的茶叶。

20

岩茶是否属于有机茶?

是的,武夷茶一直坚持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之路,在2005年,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市),(三绿工程指“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并被评为“2005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

21

目前武夷岩茶究竟有多少产地种植?

武夷山大红袍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分布在全市10个乡镇,面积达10万余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星村镇,武夷镇,五夫镇,兴田镇。

22

大红袍的别称是什么?

大红袍又名奇丹,在唐朝亦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

23

历史上如何记载大红袍的?

据记载在红袍茶树在武夷山有数处:天心岩九龙窠一处,年产不满一市斤。天游岩一处年产约一市斤。珠帘洞一处年产1斤八两,当时每市斤售价64银元,相当于当时来约4000市斤。

24

武夷岩茶的其它名丛都有?

白鸡冠茶树特征明显,枝干劲瘦。开春时,新芽白嫩,色浅淡微黄,略大的叶瓣有一轮白,宛如白色的鸡冠,一望便可分辨。

铁罗汉原产于慧苑岩的隙地间,成名于宋代,迄今已有近千年,是武夷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名丛。其特征,树型之大,生长茂盛,叶色细嫩有光。

水金龟产于山北牛栏坑谷岩,原树长于天心岩杜葛赛半崖上,一日大雨倾泻,峰上茶园坍塌,茶树顺水势游移至坑头半岩后凹处,因其顺水缙移而求,因此名为“水金龟”。

水仙在清朝移植到武夷山,《红楼梦》贾母最爱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其树高大枝干直立,树高最大者有3米,叶最长11厘米。叶面浓绿有油光,叶脉粗而隐,边缘锯齿较深。

肉桂最早发现于武夷慧苑岩,远在清朝忆盛名,其香味极其辛锐,具有强烈的刺激感,清代蒋衡的《茶歌》就对肉桂的这一品质特作出很高的评价,目前在武夷的种植面积相当广。

乌龙有大叶和小叶之分,大叶者高达2米,冠1.95米,主干多。枝条略弯曲,叶脉细而隐,叶尖钝,叶质厚而脆。开花期迟,结实性弱;小叶乌龙最高者1.2米,枝叶平展。

佛手树高约1.4米,冠1米。树势略扩张,枝条软,性脆。叶特大,近似蛋形,皱曲不平,像梨树叶。叶片厚,兰绿色,叶细有油光此种在民初由安溪茶商(方茂茶庄)自安溪带到武夷。

奇种又名"菜茶",是武夷山最早的品种之一。其树丛很矮小,枝干较细。是靠种子播种的有性繁育之品种。花盛籽多,可供播种。

梅占树势高大,只略低于水仙。高者可达1.6米,分枝颇盛。叶厚,成椭圆形,色呈浓绿,深于肉桂,清于铁观音。叶面不平,两缘外展稍朝天,尖端钝圆而略长,锯边呈细浅,却锐坚。

25

武夷岩茶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算是上品?

从形状上来看,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结稍细,惟水仙品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但力求纯净,整齐美观。

从色泽上来看,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从香气上来看,岩茶为半发酵茶,具有绿茶这清香与红茶之熟香,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从汤色上来看,岩茶汤色一般呈琥珀色,清澈鲜丽,且须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从滋味上来看,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甜可口。

从叶底上来看,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叶缘可见银朱色;叶片中央之绿色部分,清澈淡绿,略带黄色,叶脉淡黄,即常言的“绿叶红镶边”。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