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惠明茶的价格

找到约7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惠明”商标成为景宁惠明茶区域公共品牌

惠明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惠明”商标一直是景宁一私企的商标,制约着景宁惠明茶产业的整体发展。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惠明”系列19件商标转让公告,标志着“惠明”系列商标所有权从民营企业转让至景宁国有企业,成为景宁惠明茶的区域公共品牌。

在县城的一些茶叶专卖店里,记者见到了新出的印有“惠明”公共商标且嵌入畲族元素的包装盒。据商家介绍,自采用公版包装后,茶叶销售量整体提升超五成。

那么,“惠明”商标成为景宁惠明茶区域公共品牌后,是不是所有景宁的惠明茶都可以用这个商标?又该如何打造和保护“惠明”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呢?我们在景宁惠明茶包装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中心负责人叶琪告诉记者,包装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县内有SC认证的茶企,把茶叶送给专业审评老师审评定级后给予统一集中包装,不符合标准的给予退回。

据介绍,依据惠明茶管理的一系列规定,我县金奖惠明茶包装服务中心对惠明茶实行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评审定级、统一集中包装、统一价格体系的“五统一”管理,有序推进公版包装规范使用。截至目前,已为15家取得SC认证的茶企完成公版包装3万多罐。而随着公版包装的使用,产品溢价率也随之提升。“对于产品的溢价,统一包装肯定是有帮助的,因为市场或者消费群体,认识我们的自主品牌,前提是要先认识公共区域品牌,公共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大,客户池才会大,市场也才会更大。”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卫忠说道。

1989年,景宁国企县农工商公司注册“惠明”商标,由于多种原因,依托于惠明茶而注册的“惠明”系列商标于上世纪末从国有转到私企。今年3月,“惠明”商标正式收归国有,供全县茶企无偿使用,至此,30多年的公共品牌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为茶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区域品牌支撑。“原来‘惠明’品牌在私企,导致全县每个企业,打造的品牌不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子品牌,无法形成合力,通过商标收回后,全县可共同打造‘惠明’这一品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锋表示。

目前,我县惠明茶种植面积达7.4万亩,年产值5.3亿元,是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三年内,惠明茶产值将突破10亿元。

来源:景宁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惠明茶一件事”如何助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景宁县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以打造“品质惠明”为抓手,紧抓数字化改革契机,创新开发“惠明茶一件事”应用。该应用自2021年11月上线以来,已接入248家茶产业生产经营主体、2处智慧茶园试点、1处茶羊共生试点,进行病虫害预警120余次,达成务工协议73单,涉及务工金额14600元。

01 聚焦生产端抓安全,实现“人不进茶园”的有机种植

以全县755个土壤采样点的数据为基础绘制土壤分析一张图。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嵌入式地理信息技术集成打造“生态土壤数字化一张图”,为农产品品质宣传、适宜种植区选址等服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目前,省农业农村厅计划将“生态土壤数字化一张图”版块链入省厅“茶产业数字大脑”。

全方位监控织密茶园监测一张网。已在2个茶园安装相关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气象、土壤墒情、杂草情况、病虫害等信息,汇集土壤肥力、气象灾害、病虫害防治等数据16项,并接入过往3年数据,共采集关键数据1.42万条。再以该县创新的“养羊控草”茶园有机管理模式为基础,打造“茶羊共生”模块,根据茶园网格面积、羊群活动轨迹数据、入园羊群数量等信息,建立山羊单日食草量的动态模型,并以此为据,科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该场景还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第一批“先行先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服务应用场景。

02 聚焦主体端抓品质,实现“茶企与茶农”的有序贯通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惠明茶有机品质认证体系,创新开发“惠明星级农场”模块。依托惠明茶星级农场评价体系,自动生成星级农场评定结果,为农场颁发“有机身份证”。上线全市首个招工数字化应用——“惠明巧手”,为采茶工和茶企搭建便捷的联系平台,方便广大采茶工快速获取实时的用工需求信息,达到灵活招工、用工的目的。

03 聚焦销售端抓品牌,实现“绿叶子变金叶子”的有效转变

建立惠明茶产品智慧追溯体系,整合茶企、基地、执行标准等全链条信息,让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通过扫码即可查询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透明”信息,进一步加强品牌服务,完善品牌管理。同时,开发“惠明茶市场”子应用,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梳理全网零散的销售数据资源,科学反映惠明茶的销售途径和销售价格,开展动态分析,为后期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来源:丽水改革先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景宁2.1万亩惠明白茶迎来采摘期

“从早上6点多开始,一直到傍晚5点多,一天下来能摘六七斤白茶。”近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金坵村坑头茶园基地,漫山茶树一片碧绿、郁郁葱葱,鲜嫩的芽尖儿矗立枝头。茶农孙晓丽身挎小竹篓穿梭在茶垄间指尖翻飞,忙着采摘今年第一批惠明白茶。

随着气温回暖,景宁惠明白茶正式进入采摘期,各地茶园的茶农抢抓农时采收新茶,茶园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景白系列白化茶(惠明白茶)是景宁本地选育认定推广的优良茶树品种,产品比普通绿茶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少,香味独特,滋味鲜爽,得到茶叶界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惠明白茶售价高、经济效益显著,亩产值达12000元至15000元。今年头采茶青价格大约是110—150元每斤,产量预计有1050吨,量价同比均有提升,已成为惠明茶的拳头产品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景宁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明俭介绍。

据了解,目前景宁县白茶种植面积约为2.1万亩。今年受寒潮影响,白茶采摘推迟了一个星期,采摘期可至5月底。

“前线”茶青采摘应接不暇,“后方”茶叶加工更是争分夺秒。在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无尘数字化生产车间内,一条进口的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刚采摘下来的茶青经鲜叶萎凋自动投放到流水线,经过摊青、杀青、回潮、揉捻、烘干、提香等工序,仅需7个小时,惠明茶成品茶便可出厂。

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燕告诉记者,“厂区内的所有机器设备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生产线总控云平台来操控,在家里也能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操控,随时调整车间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此外,不同生产工序的数据实时更新,各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也可以通过监控视频高清回传。”

为提高茶产业生产效率,近年来,景宁积极引导茶企对加工厂房进行改造,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景宁的茶叶生产、加工逐步实现从专业化、规模化到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

来源:源新W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