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皇家茶膏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又一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


普洱茶作为云南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从周朝已经有记载,到清朝时甚至设有专门的部门——普洱府治,来为朝廷选择最佳的茶叶进贡,并成为皇家专用茶。



如今,普洱茶名声大噪,曾经作为皇家贡茶的几个茶区更是炙手可热,比如易武、倚邦等等。但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曾经也是作为皇家贡茶的产地之一,而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它就是碧溪的“须立贡茶”,之所以说它销声匿迹,是因为如今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资料非常的少,且大多数爱茶人并不知道这里。


本期昆仑说茶就为各位茶虫从这些资料中,为大家梳理介绍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地。


有关碧溪“须立贡茶”的口头传说有很多,但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其中故事可能已经与真实状况相差甚远,这其中比较可靠的一个版本为: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云南普洱府管辖他郎抚彝厅。他郎抚彝厅有个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须立山。须立山上有几百棵大叶子茶树。云雾缭绕着这个小小的茶园,阳光雨露滋润着这个小小的茶山。每日里香飘山野,芬芳醉人。





须立山中有个须立寨,寨里有个哈尼人,人们都喊他王老哥,他是这茶山的主人。王老哥年纪有四十开外,有个老伴叫姿娴。老俩口和睦相亲。王老哥身强力壮,是耕田种地的好手。他每日清晨起床,约着老伴先上茶山,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为茶树松土施肥除草,使茶树越长越壮,茶叶越摘越发芽。


当地彝、汉、哈尼寨人无不对王老哥熟悉,经常来他家串门,他满腔热情地泡茶招待。客人们临行,他毫不吝惜地抓一把一芽两至三叶的‘瓦雀嘴’春茶尖送他们请家人品尝,自己却只吃老茶叶子。



想喝茶而来他家串门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拒绝。有人说:”王老哥种的茶,老人喝了长精神,牙约喝了添力气,孕妇喝了好生产,约迷喝了更俏丽,小孩喝了能快长,病人喝了除疾病。“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王老哥的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了他郎抚彝厅,抚彝厅通判听了后,口水涎出了三尺长,便领着差人一大帮,坐着‘滑杆’浩浩荡荡地找到了王老哥的家门。



王老哥正在家里低头用功揉搓茶叶,听见门外喧哗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郎官府豢养的一帮人马。王老哥不理不睬,继续揉搓他的茶。里长急了,凑近王老哥说:“他郎通判驾到,你还不起身迎接,还不快泡茶。在这儿装聋卖傻作甚?”


王老哥老伴姿娴是个机灵的婆娘,她生怕自己的汉子不吭不哈的态度惹是生非,招来横祸,便慌忙烧水泡茶。天天吃鸡鸭鱼蛋的通判啜了几口茶,顿觉甜进心窝,香进心坎,肥胖的身肢好象清掉了许多油腻,轻快多了。他边喝边赞赏道:”好茶,好茶,没有白跑一趟。“


通判得了须立产的茶,喜得合不拢嘴,乐得彻夜不眠,他想:这稀少的奇茶美味,奉敬上司普洱府尹,定有重赏。不几天,带着随从驮着茶叶到普洱府,孝敬顶头上司。


刚过把边江,这茶分外芳香,刚入普洱城,正在办理公案的普洱府尹,就闻到了沁人肺腑的芳香,也无心办理公案了,便嗅着香味刚到府门,只见他郎厅通判笑盈盈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马和吆马的随从和护兵。


府尹在通判的骡马身上闻了满鼻子喷香,顿觉精神振奋,询问:


“这马驮的是何物?”“是献给大人的须立茶”通判谄笑道。“打开来品尝一盅如何?”




通判即令马夫解开马驮将茶拿出来放在杯里,用滚烫的开水冲上,待一会儿,府尹慢慢地呷了一口,不禁叫绝:“好茶,真是稀有的好茶!”随着又说:“我到府多年,为何不知?”


“我也是闻夷人传说后,亲临产茶地,如数征了他来,立即启程赶着来奉献给您。”


他郎厅通判马驮须立茶献给普洱府尹,是为了讨好府尹,求升官发财。其实普洱府尹的心态也是一样,他对他郎厅通判送来的“须立茶”赞不绝口,心里谋着万里前程,于是不惜千辛万苦,路途遥远,日夜兼程把他郎厅的“须立茶”用马驮到云南巡抚衙门,向顶头上司献上了茶叶。


抚台呷着“须立茶“也不禁惊叹:“好茶,好茶,天下稀有的好茶!”决定自己进京城办事之时把这上好的“须立茶”献给皇上,达到谋取职高权重的官位目的。


“巡抚不日启程,凡过江河湖海,这他郎茶叶便会异常芳香。到了京城,正逢皇亲国戚举行盛宴。不用说,这普洱府里的他郎茶更是盛宴上的珍品。文武百官闻见这扑鼻喷香的好茶,都围拢来仔细过目,只见外形直细如针,毫尖显色如银,油滑光泽秀丽。


一位老臣正患高血压卧床不起,闻了茶叶芬芳,不禁立坐起来,将茶冲开饮后,只觉滋味鲜爽,汤绿叶翠,清香扑鼻,全身爽快,血压趋向正常,病情逐渐好转。


一位老将正患眼病,难看见天,难瞧见地。茶叶清香扑他的眼睛,双眼顿觉清晰;他喝了一口便觉全身舒畅,又用手把茶叶渣在眼眶里揩揩洗洗,眼睛立即出现一片光明。


这普洱茶真神!文臣武将们一致发出了赞誉声。皇帝耳闻目睹后,亲自品尝了能解毒除病的奇茶,把云南巡抚召到面前啧啧称赞说:


“朕尝了一盅你从云南普洱府弄的茶,真乃世间稀罕也。你想得周全,办得很好。”随着,皇帝吩咐太监拿出白银和绸缎给巡抚说:“这些银两、绸缎赏赐你们,每年送些这样的好茶来如何?”


岁月流逝,时光流转。当年给皇帝产贡茶须立山,还存在着弯腰驮背的三、四株老茶树,它早被解放了的茶农新培植的绿茵茵、翠生生、清汪汪的一片片茶园所代替了。


虽然这样的故事难免有编撰的成分在其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留下的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须立”贡茶的足迹:


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记载:“县内碧溪区须立所产的“须立茶”曾列为清代贡品。”


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文博副研究员黄桂枢先生在其著作《普洱茶文化大观》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墨江的“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


/须立贡茶古茶山地理位置/   须立贡茶古茶山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气温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

/须立贡茶古茶山茶山历史/   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须立贡茶为普洱府上贡茶之一。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茶。



/须立贡茶古茶山古树现状/   古茶山主要位于墨江县联珠镇的菜园、班中、碧胜、勇溪村,村民主要是哈尼族,茶山面积约643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

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须立贡茶古茶山口感特点/   须立贡茶古茶山属于哀牢山系的古树茶,这个茶区的古树茶杯底留香都不错,苦不显,带涩。哀牢山中段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   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比迷帝贡茶更有魅力;镇沅茶香气高、汤水较厚,新平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入口就甜、涩化得较快;北段景东、南涧一带茶香气高爽、有独特韵味。

大家对于历史的共同记忆,是由许多经过挑选和修饰后所留下来的材料构成的。其中,许多声音会被大家遗忘。因此,造就历史的不是记忆,而是遗忘。选择记住或遗忘哪段历史,意味着大家是站在何种立场上来看待历史和未来。


无论是主动地遗忘,还是被动地遗忘,这个过程都是塑造共同历史记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抵抗失忆,是大家在面对历史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英国皇家植物学家告诉你200年前清代茶膏的故事

Kew Gardens,正式名为英国皇家邱园植物园,简称邱园,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伦敦的世界知名植物园。邱园始建于1759年,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丰富的植物和真菌收藏。邱园拥有世界上已知植物的1/8,将近5万种植物,收藏种类之丰,堪称世界植物博物馆。

英国是一个嗜好茶叶的国度,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随身携带了来自中国的茶叶,并把饮茶之风带进英国宫廷,又进而传播到英国社会。正因为如此,邱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茶叶收藏,有些茶叶藏品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

今天我们通过跟随英国著名茶文化博主梅里夫(Mei Leaf),一起去伦敦邱园探索隐藏的茶叶宝藏。

向梅里夫发出参观邀请的是邱园美女研究员奥罗拉·普雷恩(Aurora Prehn),奥罗拉·普雷恩是民族植物学专家,对邱园的茶叶收藏如数家珍。

采访一开始,奥罗拉·普雷恩就坦然承认邱园真正吸引她的是中国清代的茶膏,由此才产生了研究茶叶藏品的兴趣。

这一批1812年出品的茶膏,捐赠者是英国著名医学家查尔斯·默奇森(Charles Murchison),他在青年时代加入了东印度公司,游历东亚,收集了非常多珍奇的宝贝。

查尔斯·默奇森在北京得到了1812年出品的茶膏,这些茶膏的购买记录并没有更多的资料记载。从观察这些茶膏的细节来看,应该都是在某种模具上成型,形状和尺寸都很精细,有些膏体上面还有一些汉字,比如人参膏等,从这些清代中晚期的茶膏来看,中国清代茶匠在茶品工艺上已经达到非常精致的程度了。

今天的人往往低估了古人的工艺和智慧,其实当我们看到乾隆年间的宫廷茶膏的精美程度,会更了解中国最优秀的茶匠的水准。单单是他们能把工序分解成186道,就可以意识到他们对压榨制膏的过程理解非常深刻,他们的项目思维一点不比今人差。

至于这些茶膏是什么味道,奥罗拉·普雷恩和梅里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珍贵的藏品已经没有可以品尝的机会,只能通过前人介绍来了解这些茶膏的味道。奥罗拉·普雷恩听收藏家说过,这些茶膏用水溶解之后味道很浓郁,有着奇妙的品饮乐趣。

这些茶膏的产地不知是清代云南的茶号和还是来自京城的药材店,看着这些厚度一致、图案精美的造型,我们不禁会想,如果他们能获得200年之后的茶叶知识和现代工具,该能做到多么好呢?

邱园中有一处被称为经济植物学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收藏了大量的茶叶和茶文化物品,也就是在这里,Mei Leaf有幸看到了珍贵的清代茶品。

邱园的茶叶收藏与大多数其他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收藏不同,它主要由茶叶组成,还有很多茶具或文档,它的收藏从18世纪开始,跨越世界各地,包括茶树的所有部分,从根到种子,以及茶园土壤。此外,邱园的收藏还包含来自六大茶类的加工茶叶,种皮和花蕾饼,罕见茶类,偏远交易哨站的砖块,木雕像,茶壶,掺假的茶,发酵的鳞片,提取物,以及一个大约172年前仍留下香气的牦牛奶油容器​​。

邱园的收藏中有一些重要的亮点,例如在东印度公司于1833年失去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后,英国的注意力转向了印度的茶叶生产,这促使中国向印度转移种子和知识,并在1834年正式识别的印度阿萨姆种茶。还有一部分收藏来自东印度公司在1879年关闭其位于伦敦中心的印度博物馆时的大量收藏​。

此外,邱园的收藏中还包括著名园艺家和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茶叶收藏。他曾代表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收集植物,包括茶叶,并将大量装有茶籽的沃尔登箱,以及工具,工匠及其知识从中国送到印度​。

邱园的收藏还包括一系列由广州著名艺术家林官(Lamqua)绘制的描绘茶叶种植和生产的24幅画​。

作为一片叶子,从茶被人类接受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希望能够深入的理解它应用它。以严谨的态度开始研究茶的历史也很长,就算从陆羽开始,也已经超过了1300年。

人类坚信茶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它最核心的价值不会轻易地裸漏出来,认知它、研究它没有止境。

那么,继续我们的茶叶探险之旅,我们和梅里夫以及奥罗拉·普雷恩走入了邱园藏品的深处,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茶具,也是来自查尔斯·默奇森的收藏。

这些茶具都有着相当显著的清代特征,包括精致的瓷器,以及用于茶膏冲泡的器具。这些茶具揭示了茶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中国古人如何独特地欣赏和享用茶。看到这些珍贵的收藏品,我们不禁为古人的精巧工艺和独特审美感叹。

我们还在邱园的收藏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茶叶标本,奥罗拉·普雷恩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野生茶树样本,它被认为是茶树最原始的祖先,在这个样本的帮助下,我们能深入了解茶叶的演化历程,以及其如何从野生状态变为人们今天熟知的各种茶叶品种。

在这次的访问中,我们还有幸听到了奥罗拉·普雷恩关于清代的茶膏复制的探讨。她热衷于尝试将这些历史遗物以现代方法复制出来,同时保持原有的风味和形态。这样的尝试,让我们有可能再次品尝到两百年前的茶叶,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采。

邱园植物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藏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茶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和茶叶之间千年的深厚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访问邱园植物园,就像打开了一个关于茶的宝盒,里面充满了知识、历史、艺术和人类的创造力。

这次的茶文化之旅让我们更加敬畏那些将茶叶转化为一种艺术的人们,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更在精神上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对于他们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寄托,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人类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痴迷,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了我们今天探索和欣赏的财富。

此外,我们也由衷地感谢那些像查尔斯·默奇森和奥罗拉·普雷恩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无论是早期的茶叶探索者,还是现在的茶叶研究者,他们的工作都是对茶叶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诠释。

邱园还在努力寻找和保存更多关于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老的茶种,还是历史上重要的茶具和其他相关收藏。他们的工作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茶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未来的茶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这次的茶叶探险之旅,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对茶叶有了更深的热爱和尊重。我们期待着下一次再次探访邱园,去发现更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故事,去感受那些被时间雕琢的茶叶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


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茶膏博物馆首亮相

  5月28日,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于古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本届大会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东家APP承办的全球华人最重量级的文化创意盛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匠心,为初心”。而“中国茶膏博物馆”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的匠人大会,同时博物馆的馆藏“金瓜茶膏”也以茶类唯一展品的身份参与了“守艺长安匠人精品展”。

  茶膏,从雏形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唐代的制茶工艺,共有七个制茶步骤,制茶工匠们发现在“蒸捣拍”这三个环节中茶汁会溢出并附着在茶饼表面,干燥之后便形成了膏状的物质。我们的茶圣陆羽,便把这个现象记录进了他的著作《茶经》中,并且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陆羽直觉这种膏状物质是茶的精华所在,会在未来成为独立的茶品。

  到了宋代,陆羽的直觉变成了现实,制茶工匠尤其重视溢出的茶汁在茶饼表面上形成的茶膏,并把它作为鉴定茶品级别的关键指标。

  多才多艺的皇帝宋徽宗,在他的茶叶著作《大观茶论》中对茶品的鉴别提出了明确观点,“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茶饼表面如果附着的茶膏很稀,那么茶饼看上去像一张满是皱纹的脸,茶的品质只是一般;如果茶饼表面膏状物质稠密厚实,看上去像一张光洁的面孔,那么才是质地扎实的好茶。

  同时,随着工艺的发展,宋代的制茶工匠发明了专门制作茶膏的榨床,形成了“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来制作茶膏的工艺思路,独立的茶膏成品终于出现。

  经历了宋代的茶膏发展期,进入了清代茶膏的兴盛期。在清代早期,中药熬膏的工艺已经日渐成熟,云南民间借鉴中药制作的方法,开始采用大锅熬煮的方式生产茶膏。由于简单易行,云南的土司阶层、藏区的宗教领袖都开始品饮这种熬制茶膏。

  到了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云南设立了普洱府,开始为皇室进贡普洱茶,以茶膏为首“八色贡品”普洱茶正式进入清代皇家的宫廷生活。

  但是因为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所以,乾隆登基后,就放弃了云南进贡的熬制茶膏,而在故宫乾清宫的东庑设立了御茶房,专门为皇室制作茶膏。

  御茶房在借鉴宋代压榨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工艺革新,最重要的是开始采用全程低温来制作茶膏,并有非常详尽的工艺流程控制,上百道工艺,历时72天才完成。同时,根据记载,茶膏在这个时期,已经凸显出很多区别于普通茶品的健康价值。

  当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女王来访问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回赠了包括宫廷普洱茶膏在内的一些礼物。在朝鲜等国的一些史料里,也发现了他们使节访华时带回的礼物包含宫廷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清代,宫廷茶膏已经变成了国礼。

  清朝皇室解体后,宫廷茶膏的制作就终止了,同时如此宫廷专属的茶品也随着时代的落幕而销声匿迹。

  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先生捐赠了家传的三克宫廷普洱茶膏进行拍卖,茶膏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故宫的珍宝馆也曾展出馆藏的清代光绪年间的宫廷普洱茶膏。作为一种食品,它们历经一百多年,居然不腐不败,茶膏表面的蝙蝠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既有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品饮价值,堪称茶叶科技的奇迹。

  其实,就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制茶工匠,他们一直不间断地做着不同于普通制茶过程的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和茶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独特形态的茶品——即茶膏。这个过程中,也把茶膏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与健康价值,都推向了更高点。这份初心,饱含了不同时代制茶工匠的坚持和探索精神,这份初心凝聚在小小的一粒茶膏之上。

  对于茶膏,几百年前的工艺技术,是现代茶膏制作工艺的研究基础。前人的探索与成果,让我们知道了茶膏的独特价值。所以回到中国茶膏博物馆的初心,其实就是通过我们这座小而美的茶膏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茶膏这个茶品类的存在,并且是如此特别美好的存在,将茶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茶膏的价值传播开去。

  而匠心,其实是每个行业都不能忘记的。对于茶膏行业,匠心的体现便不仅是对茶膏的精心打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的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不断建立新时代的标准,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从而做到“以匠心,为初心”,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精进,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华的养生文化。

中国茶膏博物馆剪影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