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花茶上午喝茶好还是下午好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喝茶讲究“三异”,你了解么?

喝茶有益健康,尤其是长期坚持喝茶,但这是建立在“合理饮茶”的基础之上的。

好好喝茶、喝好茶,也是有讲究的,要因人、因时、因场合而异。

喝茶,要因人而异

茶不在贵,适合就好。

有的人喝了绿茶睡不着,有的人不喝茶睡不着,有的人喝乌龙茶胃就受不了,而有的人就没事,因此选茶须得因人而异。

中医上,人体质有热寒之别,茶叶经过了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温之分,因此什么体质喝什么茶也就有讲究了。

一般来讲,体质正常者喝茶一般无妨,但对部分群体来讲,选茶可稍作选择。一般,燥热体质的人应该喝凉性茶,虚寒体质型应该喝温性茶,以达到调理的目的。

绿茶、新白茶、轻发酵乌龙茶属于凉性茶,例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清香铁观音等;重发酵的乌龙茶则属于中性茶,如武夷岩茶、浓香铁观音等;

红茶、熟普则属于温性茶,如祁门红茶、滇红、金骏眉、正山小种等;

而像生普、白茶伴随自然发酵的进行,其凉性会逐渐趋于平和。

喝茶因人而异。

有抽烟喝酒习惯,容易上火、热气及体型较胖的人,一般属于燥热体质者,应喝凉性茶。

肠胃虚寒,平时吃苦瓜、西瓜便觉得不适、体质较虚弱的人,一般属于虚寒体质者,应喝中性或者温性茶。

老年人因调理功能下降,尤适红茶及普洱茶。

喝茶,要因时而异

喝茶要看季节。一般而言,四季饮茶各有不同。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乌龙茶),冬饮红茶。

其道理在于,春暖花开,人饮花茶,可以帮助散发冬天里积存在人体的寒气,其浓郁的香气,还能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

炎炎夏日,多饮绿茶、白茶或生普,有益于解暑降燥、清凉心神;

秋天讲究平和,青茶不寒不热,有助于解秋燥,生津平气;

而寒冷的冬季,红润怡人的红茶、甘醇滑糯的熟普,以及醇厚甘甜的老白茶,恰能驱散湿寒,暖身又暖心。

每天喝茶时,也要看时辰。

清晨空腹时不宜多饮茶,尤其是浓茶。

上午喝红茶较好。因为红茶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同时还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气,让大脑的供血充足。

午餐小憩后,一杯清茶,即可帮助调节情绪、恢复体力。此时喝点绿茶或青茶,可以帮助缓解肝火、清肝胆热。

而到三、四点时,来一杯下午红茶,配上几块可口点心,能缓解工作疲惫、补充体力、提升效率。

晚上喝茶,要喝淡一点,喝发酵程度高一些的茶。比如全发酵的红茶,对人体肠胃的刺激性低一些;或者是性质温纯的黑茶类,比如熟普洱,对睡眠影响小,还可以帮助消化。

喝茶,更要看身体状态的即时变化。

当身体状态良好时,自然更容易享受到喝好茶带来的“喉吻润”、“破孤闷”、“发轻汗”、“肌骨清”、“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感受。

而当健康状态不佳时,对于喝茶时间以及喝什么茶,要有一定的考虑。

比如处于经期、孕期、产期的女性朋友最好少饮茶或只饮淡茶。

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不要在临睡前饮茶;脾胃虚寒者,不要饮浓茶,尤其是绿茶;患有胃溃疡的人,不宜饮茶。

在服用中药,补铁药物,抗生素类、抗菌类药物,抗痛风药,助消化酶药物,镇静安神类药物等药物期间,应忌茶或避开饮茶时间。(具体应咨询专科医生)

喝茶,要因场合而异

茶为国饮,上至政要会晤、商界大会,下至亲友聚会、日常休闲,喝茶都适合。

但喝茶也有场合方面的讲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活动内容,喝什么茶、怎么喝茶,都有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商务会谈的场合。

会客主方要提前考虑好选什么茶来泡饮,这就需要提前斟酌客方情况:绿白黄青黑红,客人们是否有所偏好?泡大众普通茶还是要上品名茶?泡浓还是泡淡?等等诸如此类。

而在大量饮酒的聚会场合,其实不适宜喝茶。

因为酒精与茶叶生物碱的双重刺激性,边饮酒边喝茶,会加重醉酒症状。

职场办公场合中,喝什么茶自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但怎么喝就需要注意了。

选择简单方便的茶具,对水质、水温要求不严格的茶叶种类,以及不影响他人工作的喝茶举动……这些都是办公场合喝茶时要留心的。

外出旅行也是。

旅途舟车劳顿,一杯清香滋润的好茶有助放松身心,更好地享受风景。但外出旅行讲究便捷,茶具、茶叶大包小包,自然不合适。所以,快客杯、三件杯,便携小包装式或者袋泡茶,以及小茶包,才更适宜。

还有家庭美食聚会的时候。

饱餐美味佳肴之后,喝点热茶有助消化和去油腻,但要注意餐后一小时再饮茶,选择茶性温和的茶类,比如红茶、普洱熟茶等,茶汤醇和,同时对肠胃刺激小。

简而言之,喝茶很好,但我们倡导合理饮茶、科学喝茶,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有滋有味的健康茶生活。

茶饮平和心,方得身静气!

鼎红茗茶感谢您的关注、支持与分享!

石家庄振头村的老灯茶馆(珍档文)

老灯,是我们村一个知名人物,因为他开办过茶馆。老灯姓刘,名老灯,村里人习惯地免去其姓氏直呼老灯。早在清朝年间,我们这一带沿袭成规有呼号的习俗,老灯也是长辈通过一定呼号程序给他呼的号,他再没有其他曾用名子。

老灯生于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老灯在我们村庄中心最繁华的临街地塅开办了一个茶馆。茶馆位于东西向的兴隆街北侧,正前方是南北向广平街与兴隆街丁字路口上。茶馆无匾额招牌,但人们都知道这里是茶馆。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纵观茶馆外貌,这是由半米高石头为主体基础,采用砖、土坯混合建筑构成的墙体,属于传统的四梁八柱式的框架结构。这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破旧闲置平房,墙皮脱落,房屋整体变形。面阔只有一个两扇木门,西墙有两个小天窗,每天只能等到太阳偏西时,方可斜射进去一点点阳光。

茶馆内那是进深三间低矮破旧的屋子,南北长10米,东西宽3.3米。屋内终年光照不足黑咕隆咚,盛夏“三伏天”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气味,墙皮大半早已脱落,凹凸不平。进门左边西南角有个专供烧开水的煤火炉子,旁边配置一个人工推拉的风箱。不远处置放三个棕色陶釉一米多高的大瓮,专门用来储存用辘轳从井里汲上的水,长长的炉火口可同时烧四、五个锡壶开水。在东南角有两张桌子放锡壶及茶具等物品,再往里边还摆放着七八张茶桌,茶桌长2米,宽1.2米。每张茶桌两侧配有长条凳子,茶馆内可容纳二十多人同时饮茶。茶馆内的墙壁、木梁、檀条、木柱子、苫子板都被日久缭绕的烟釉包浆一层,难以辨认木头的本色。茶馆内虽十分简陋,但应有尽有,饮茶所需的物品摆放齐全。

茶馆门前兼营瓜子、烧饼、果子、挂面等其他生活日用品。老灯的妻子温氏一边兜售物品,一边搭讪招揽过往行人请进茶馆饮茶,笑纳茶客做的就是这个活气买卖。不过,老灯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村庄里的乡亲们,远道而来的过客口渴了,喝口白开水或茶水,也不收什么费。就是沿街乞丐要口水喝,老灯也乐意送上一碗,在乡亲们心目中,老灯留下了好口碑。

老灯天生个头不高,身体瘦小,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他黝黑的脸膛爬满了皱纹,额头上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他干瘦的浑身上下没有多少肉,一年四季手巾搭肩上,后腰上插着旱烟袋,油乎乎的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他衣着简朴,秋冬黑色为主调,春夏白色着身,一年当中总是黑系、白系两色交替的棉粗布。走起路来佝偻着腰,两只手缩进手袖筒里,整天板着脸孔不多吭一声。他发音很低,嘶哑地喉咙头像网着乱丝。人们评头论足起老灯来众口词,是一位老实人,善良瘦骨伶仃、和蔼可亲,为人厚道。他没文化,平常日子靠着养种地为生。

在民国末年,战乱纷繁,多事之秋年代,老灯竟然在村庄里开办茶馆的确难能可贵。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一种清闲的事情,老灯甚至支承着一种在人们现时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老灯一个人,把茶馆经营的不温不火、尽其当然、顺其自然、来去自由、休闲自得。老灯性格内向,他面向登进茶馆门槛的茶客从不握手、不作揖、不鞠躬、不合十,有时只点头、挥挥手、微微笑笑、应声,表示允许、赞成、领会或打招呼。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灯每天打理的茶馆井然有序,一个人、一个炉火让生命之歌在茶烟水声中渐渐消磨。前来老灯茶馆茶客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村里家境生活比较富裕户,外村途经路人过客,村里从事农耕种地的人们,半时不晌地把手里的工具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举杯豪饮,大有洗肠冲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

在我们村庄里,一般女人们不进茶馆,家境贫穷的人家更是不着茶馆的面。有时村庄里逢年过节或村里、家里有个什么大喜事等等,家道殷富人家慷慨解囊,邀请因贫穷喝不起茶水的乡亲们进茶馆喝喝茶水。也有的趁农闲时节有功夫,那些经常闲逛的老人们,溜达进茶馆里围坐在一起,漫无边际地唠唠嗑、抬抬杠、拌拌嘴热闹一番!那场面就叫吊起来不打——要得就是这股劲儿!在茶馆内,凡是茶客需要招呼老灯掌柜往茶壶里添加水时,尽管老灯个子低矮,但老灯尽量踮起脚来,抬高壶嘴与茶壶保持半米距离“用二滚三沸”的水高冲,一般冲水八分满为止。冲后加上壶盖,以保茶香。如第一壶茶高冲后,稍焖会儿茶再倒入小茶碗里慢慢喝。

我们这里的人们饮茶,从不喝凉茶、不吃茶叶、不喝半温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药不喝茶;壶嘴与壶嘴倒水不能相碰着,倒沸水时、不能用嘴吹热气;不称饮茶、不叫品茶、不称用茶、习惯上只称谓三个字“喝茶水”。

老灯茶馆用呈锥形的锡壶烧水,锡壶色泽灰暗,传热快、防潮、保温、耐酸、耐碱,锡不容易氧化。包浆则是慢慢加深的,呈现出亚光的色调,均匀而沉着,泡出来的茶非常清香。

那些年,茶具也无外乎提把式大瓷壶和端把式小瓷壶两种,无盖式的大碗或小茶碗,又称汤碗。经常光顾老灯茶馆的老茶客,自己配有专壶、专碗,并有明显标记,不允许他人使用,也有的茶客自带茶叶。

老灯茶馆一般上午九时开门,晚上九时关门,中午不休息,一天经营12小时。有的茶客一次进茶馆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来茶馆喝茶。茶水沏的浓淡则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壶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颜色为收官标志。主要以花茶(花熏小叶)为主,也有其他三、四个茶叶品种不知其茶叶名称。茶叶来源是从石家庄经销茶叶的店铺和振头大街茶行购进,托人从外地购进、街上游走叫卖的挑担茶商买来等进茶渠道,也有茶客自带茶叶的。那个年头儿就这么几个茶叶品种,这里的人们约定俗成都是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茶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冲泡开,茶色透出来了方才喝茶水。

那些因家境不优裕喝不起茶水或喝不惯茶水的普通人家,他们从祖辈上流传下来的经验,在家里自制灵丹妙药的“茶水”方法。一则采取红枣在微火上焙糊,放入壶中几粒,开水冲泡,泛起红色油润后,就当茶水般饮用。虽不是茶水,但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二则采取熬一锅绿豆汤,其颜色呈现绿豆原有的本色,全家人均可享用。对人身体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止渴消暑,营养成分比较丰富。三则采取熬红豆汤喝,其颜色呈现红艳艳,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小便、消渴、护心之功效。无论是大枣、绿豆、红豆,自然色彩斑斓纷呈,有助于人的饮食欲望大增。

老灯茶馆为了应对晚上茶客喝茶,用棉花籽油、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吊在房顶上照明。难忘的1957年,我们村庄里终于迎来了采用电灯照明,也就是这一年,老灯茶馆开办了风风雨雨十年之久,因世事多变缘故,终于寿终正寝。一家老灯茶馆从开张到关闭力挺十年营业不衰,除老灯钟爱茶馆本行外,也源于我们振头村地处太行山山口,井陉、获鹿出山之“孔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村史可追溯至隋开皇三年,振头历史上的“石邑城”繁华390余年,寸土寸金的振头“二七大集”延绵四百多年历史,振头村素有“日进斗金、夜出斗银”之说。自从老灯茶馆炉火熄灭之后,至今已有五十八年历史了,村庄里从未有人再开办过第二家茶馆!

老灯于1984年去世。永远的老灯茶馆将给振头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北方村庄那些年里,弘扬茶文化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段佳话。(写于2015年12月12日)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聚锋(河北石家庄),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石家庄市振头文化研究室创办人)】

老灯茶馆

老灯,是我们村一个知名人物,因为他开办过茶馆。老灯姓刘,名老灯,村里人习惯地免去其姓氏直呼老灯。早在清朝年间,我们这一带沿袭成规有呼号的习俗,老灯也是长辈通过一定呼号程序给他呼的号,他再没有其他曾用名子。

老灯生于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老灯在我们村庄中心最繁华的临街地塅开办了一个茶馆。茶馆位于东西向的兴隆街北侧,正前方是南北向广平街与兴隆街丁字路口上。茶馆无匾额招牌,但人们都知道这里是茶馆。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纵观茶馆外貌,这是由半米高石头为主体基础,采用砖、土坯混合建筑构成的墙体,属于传统的四梁八柱式的框架结构。这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破旧闲置平房,墙皮脱落,房屋整体变形。面阔只有一个两扇木门,西墙有两个小天窗,每天只能等到太阳偏西时,方可斜射进去一点点阳光。

茶馆内那是进深三间低矮破旧的屋子,南北长10米,东西宽3.3米。屋内终年光照不足黑咕隆咚,盛夏“三伏天”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气味,墙皮大半早已脱落,凹凸不平。进门左边西南角有个专供烧开水的煤火炉子,旁边配置一个人工推拉的风箱。不远处置放三个棕色陶釉一米多高的大瓮,专门用来储存用辘轳从井里汲上的水,长长的炉火口可同时烧四、五个锡壶开水。在东南角有两张桌子放锡壶及茶具等物品,再往里边还摆放着七八张茶桌,茶桌长2米,宽1.2米。每张茶桌两侧配有长条凳子,茶馆内可容纳20多人同时饮茶。茶馆内的墙壁、木梁、檀条、木柱子、苫子板都被日久缭绕的烟釉包浆一层,难以辨认木头的本色。茶馆内虽十分简陋,但应有尽有,饮茶所需的物品摆放齐全。

茶馆门前兼营瓜子、烧饼、果子、挂面等其他生活日用品。老灯的妻子温氏一边兜售物品,一边搭讪招揽过往行人请进茶馆饮茶,笑纳茶客做的就是这个活气买卖。不过,老灯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村庄里的乡亲们,远道而来的过客口渴了,喝口白开水或茶水,也不收什么费。就是沿街乞丐要口水喝,老灯也乐意送上一碗,在乡亲们心目中,老灯留下了好口碑。

老灯天生个头不高,身体瘦小,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他黝黑的脸膛爬满了皱纹,额头上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他干瘦的浑身上下没有多少肉,一年四季手巾搭肩上,后腰上插着旱烟袋,油乎乎的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他衣着简朴,秋冬黑色为主调,春夏白色着身,一年当中总是黑系、白系两色交替的棉粗布。走起路来佝偻着腰,两只手缩进手袖筒里,整天板着脸孔不多吭一声。他发音很低,嘶哑地喉咙头像网着乱丝。人们评头论足起老灯来众口词,是一位老实人,善良瘦骨伶仃、和蔼可亲,为人厚道。他没文化,平常日子靠着养种地为生。

在民国末年,战乱纷繁,多事之秋年代,老灯竟然在村庄里开办茶馆的确难能可贵。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一种清闲的事情,老灯甚至支承着一种在人们现时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老灯一个人,把茶馆经营的不温不火、尽其当然、顺其自然、来去自由、休闲自得。老灯性格内向,他面向登进茶馆门槛的茶客从不握手、不作揖、不鞠躬、不合十,有时只点头、挥挥手、微微笑笑、应声,表示允许、赞成、领会或打招呼。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灯每天打理的茶馆井然有序,一个人、一个炉火让生命之歌在茶烟水声中渐渐消磨。前来老灯茶馆茶客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村里家境生活比较富裕户,外村途经路人过客,村里从事农耕种地的人们,半时不晌地把手里的工具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举杯豪饮,大有洗肠冲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

在我们村庄里,一般女人们不进茶馆,家境贫穷的人家更是不着茶馆的面。有时村庄里逢年过节或村里、家里有个什么大喜事等等,家道殷富人家慷慨解囊,邀请因贫穷喝不起茶水的乡亲们进茶馆喝喝茶水。也有的趁农闲时节有功夫,那些经常闲逛的老人们,溜达进茶馆里围坐在一起,漫无边际地唠唠嗑、抬抬杠、拌拌嘴热闹一番!那场面就叫吊起来不打——要得就是这股劲儿!在茶馆内,凡是茶客需要招呼老灯掌柜往茶壶里添加水时,尽管老灯个子低矮,但老灯尽量踮起脚来,抬高壶嘴与茶壶保持半米距离“用二滚三沸”的水高冲,一般冲水八分满为止。冲后加上壶盖,以保茶香。如第一壶茶高冲后,稍焖会儿茶再倒入小茶碗里慢慢喝。

我们这里的人们饮茶,从不喝凉茶、不吃茶叶、不喝半温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药不喝茶;壶嘴与壶嘴倒水不能相碰着,倒沸水时、不能用嘴吹热气;不称饮茶、不叫品茶、不称用茶、习惯上只称谓三个字“喝茶水”。

老灯茶馆用呈锥形的锡壶烧水,锡壶色泽灰暗,传热快、防潮、保温、耐酸、耐碱,锡不容易氧化。包浆则是慢慢加深的,呈现出亚光的色调,均匀而沉着,泡出来的茶非常清香。

那些年,茶具也无外乎提把式大瓷壶和端把式小瓷壶两种,无盖式的大碗或小茶碗,又称汤碗。经常光顾老灯茶馆的老茶客,自己配有专壶、专碗,并有明显标记,不允许他人使用,也有的茶客自带茶叶。

老灯茶馆一般上午9时开门,晚上9时关门,中午不休息,一天经营12小时。有的茶客一次进茶馆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来茶馆喝茶。茶水沏的浓淡则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壶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颜色为收官标志。主要以花茶(花熏小叶)为主,也有其他三、四个茶叶品种不知其茶叶名称。茶叶来源是从石家庄经销茶叶的店铺和振头大街茶行购进,托人从外地购进、街上游走叫卖的挑担茶商买来等进茶渠道,也有茶客自带茶叶的。那个年头儿就这么几个茶叶品种,这里的人们约定俗成都是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茶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冲泡开,茶色透出来了方才喝茶水。

那些因家境不优裕喝不起茶水或喝不惯茶水的普通人家,他们从祖辈上流传下来的经验,在家里自制灵丹妙药的“茶水”方法。一则采取红枣在微火上焙糊,放入壶中几粒,开水冲泡,泛起红色油润后,就当茶水般饮用。虽不是茶水,但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二则采取熬一锅绿豆汤,其颜色呈现绿豆原有的本色,全家人均可享用。对人身体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止渴消暑,营养成分比较丰富。三则采取熬红豆汤喝,其颜色呈现红艳艳,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小便、消渴、护心之功效。无论是大枣、绿豆、红豆,自然色彩斑斓纷呈,有助于人的饮食欲望大增。

老灯茶馆为了应对晚上茶客喝茶,用棉花籽油、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吊在房顶上照明。难忘的1957年,我们村庄里终于迎来了采用电灯照明,也就是这一年,老灯茶馆开办了风风雨雨10年之久,因世事多变缘故,终于寿终正寝。一家老灯茶馆从开张到关闭力挺10年营业不衰,除老灯钟爱茶馆本行外,也源于我们振头村地处太行山山口,井陉、获鹿出山之“孔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村史可追溯至隋开皇三年,振头历史上的“石邑城”繁华390余年,寸土寸金的振头“二七大集”延绵400多年历史,振头村素有“日进斗金、夜出斗银”之说。自从老灯茶馆炉火熄灭之后,至今已有58年历史了,村庄里从未有人再开办过第二家茶馆!

老灯于1984年去世。永远的老灯茶馆将给振头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北方村庄那些年里,弘扬茶文化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段佳话!

【摘自2016年6月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聚锋(河北石家庄),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石家庄市振头文化研究室创办人】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