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是否引起上火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老徐谈茶:如何挑选到一款品质不错的红茶,这六大要素不可少!

入冬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关于红茶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聊这个话题。

最近看到马未都先生聊红茶的视频中说红茶是用于接待客人最安全的茶,因为有的客人胃寒,喝了绿茶后肠胃会不舒服,因此用红茶来接待客人,不会影响到客人的健康。看完视频后,我在想除了红茶和绿茶,还有其他很多种茶,为何他把其它种类的茶都排除了?也许是马未都先生经常喝红茶和绿茶吧。


初听完这个结论时,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一想后,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像马先生这样有名的文化人,所讲的东西应该是准确的,不会有太大的误区,但他在茶叶这个专业内,估计比较外行。因为之前也有过不少不太靠谱的说法,比如他之前的一个视频说他喝过三十年代(一九三几年)藏在山洞里的绿茶,不知他喝了之后身体有没有怎么样。

冬季喝红茶容易上火大家应该都有所体验,我本人也属于这一类,冬季只要红茶稍微喝多就会上火,我周边也有不少朋友是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喝了那种高温焙火的红茶,反应会更快,通常喝三、五杯之后,口腔就会有起泡的可能性。如果是喝中低温焙火红茶,情况会稍好一些。不过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红茶都是经过高温多次焙火的,因为这样制作出来的红茶香气非常吸引人,符合很多人对好茶判断的第一印象。


大多数茶友喝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闻香,香气只要又香又浓就认为是好茶,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茶肯定不便宜,相信大家可能都有过此体会。殊不知,茶的香气是最容易用工艺制作出来的,尤其是红茶和绿茶的香气。我这里只是说用工艺,如果换成是加一点科技含量进去的话就更简单了,你想要什么香味,香气有多浓郁都不是问题,不过这属于极少数的情况。我在《老徐问答》第22问中给大家详细讲过鉴别这类茶的方法,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因此,用红茶来接待客人未必是最安全的,如果把这个“最”字去掉,这句话基本上没有毛病。红茶除了香气之外,还能用什么指标来判断它的价值高低呢?且看以下这6点。

01

茶味一定要饱满,不能有薄寡之感。但说实话,现在有不少价格很高的所谓高档红茶,茶味都是偏薄的。

02

火香味不能过于明显,可以带一点,但不能过于明显。可以用沸水冲泡来判断是否是茶叶本身的香,如若茶香能撑到四泡以上还很明显,就可说明基本是茶本身的香。如若撑不住,那肯定就是火香或是科技香。

03

茶汤一定要润,不能有刺口、挂口的迹象。苦感可以少量有一点,涩感不能较为明显。


04

不能有较为明显的酸感、酸味,在后感上轻微有一点回酸是正常的。尤其是当年出产的新茶,这种回酸会更明显一点点。

05

要有明显的回甘,回甘越强越好。这里说的回甘是茶水下咽后,再反出来的甘甜。如果茶水一入口就很甜的话,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极有可能这里边含有科技产品。

06

要有一定的耐泡性,一般来说,单芽采摘的古树红茶可以冲到六泡以上;一芽二叶采摘的古树红茶可以冲泡至少八泡以上,即使是我们这种老茶客喝,都需冲到八泡以上,如果对于一般的新茶友而言,冲泡到十多泡一点问题都没有。


除了红茶以外,我们接待客人用什么茶比较好呢?在这先说一下我们自己的做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品质比较好的熟茶,如果客人不太适应熟茶,就用老生茶(二十来年的那种)。然后再用一些比较温和的、刺激性不强的以及年份不太长的生茶,这类茶不太容易引起肠胃的不适。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未遇到过喝这类茶后肠胃感到不适的茶友。这样做可能并不全面,只是概率不大而已,仅供大家参考。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傻傻分不清?看完就懂了!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培植出了世界上第一株茶树,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在中国,茶分为六大类,喜欢喝茶的你,知道都是什么吗?

绿茶:不发酵 讲究新鲜

绿茶的特点是鲜叶采摘后高温迅速灭掉其中酶类,抑制茶多酚氧化。所以绿茶具有“三绿”的特点:干茶绿,茶汤绿,冲泡后的叶底也是绿色的。

另外,绿茶越嫩滋味也就越鲜爽,所以名优绿茶大多采用极嫩的原料制作。对于绿茶,外形比内质重要得多,所以选购绿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茶叶的嫩度、整碎程度、紧实度以及色泽。

喝法:绿茶一般冲泡水温以85℃为宜。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宜。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透明玻璃杯,冲泡时不要盖盖子。

【最适合人群】适合工作忙碌、用电脑较多的青年人;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也可多饮用;注意:绿茶营养丰富,但对肠胃刺激较大,所以过敏体质、脾胃虚寒者不适合;神经衰弱者、易失眠者晚上也不建议喝。


白茶:不发酵 制作简单

白茶是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茶类,经两三天纯天然酝酿而成,不经任何微发酵,不促进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白茶干茶多白毫,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小山,因此得名white tea。

杀青是高温钝化茶叶中的酶活,茶叶较绿,和急火炒菜一个道理;揉捻是给茶叶造型、让茶汁外流;焙火可以让茶叶干燥,产生更多香气。而白茶的特点是不杀青、不揉捻也不焙火。因此,白茶几乎没有什么汤色。

如果是盖碗冲泡,坐杯(每次冲泡茶叶的浸泡时间)的时间长一些汤色会是浅黄色或者杏黄色。白茶干茶看起来太绿或者太红都是不对的,这些都说明了制作工艺上的缺陷。

喝法:泡白茶很简单,选用沸水,抓一撮丢杯子,泡。

【最适合人群】适合精神紧张、压力大者;少年儿童喝白茶有利于保护眼睛。


黄茶:轻发酵 “闷”黄

黄茶很少见,甚至生活在黄茶茶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黄茶。会烧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闷在锅里就会变黄。黄茶也是这样。黄茶在像绿茶一样杀青之后,通过湿热和干热两种方式让绿茶的茶叶变黄。

黄茶干茶是黄色的,茶汤是黄色的,叶底也是黄色的。不过现在大多黄茶的制作都转化不足,看起来太像绿茶了。

喝法:黄茶可用少量90℃的水冲泡30秒~1分钟,再冲至八分满,2~3分钟后即可饮用。在饮用后留1/3的水量以便第二泡。

【最适合人群】适合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


青茶:半发酵 特点折中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但是这个“半”是不怎么准确的。因为在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轻的包种茶快接近绿茶了,发酵程度最重的东方美人茶快接近红茶了(这两种极端的茶都是台湾的)。乌龙茶产量最大的是福建,大众熟知的铁观音和大红袍都属于乌龙茶。

乌龙茶的特点在于先促进茶多酚的氧化,然后突然终止氧化,因此乌龙茶兼具绿茶和红茶的特点。没有哪种茶比乌龙茶更讲究冲泡技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乌龙茶又叫做功夫茶。

喝法:泡乌龙茶选用容易茶水分离的器皿(盖碗、一壶一杯或者飘逸杯),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后要加盖。注意,每一次冲泡都要将其中的茶汤倒干净才不会影响下一泡的滋味。

【最适合人群】适宜人群最广,尤其适合需要减肥、吃得过饱、心情急躁的人。


红茶:全发酵 茶汤红亮

萎凋、揉捻、发酵都是为了促进红茶中的茶多酚氧化。茶多酚本身是一种无色的物质,其中的儿茶素在红茶加工的过程中聚合形成了黄色的茶黄素和红色的茶红素,因此红茶的茶汤红亮、叶底也是红色的。只是红茶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水分的散失,茶叶表面的茶色素颜色加深因此红茶的干茶是黑色的。

外国人在认识黑茶前先认识了红茶于是就给起了个black tea的名字,黑茶就只好叫做dark tea了。

喝法: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红茶最好用玻璃杯来冲泡,可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大约1/10的热水烫杯,再投入3~5克茶叶,然后再沿玻璃杯壁倒水进行冲泡。最后注意,红茶不要喝新茶,要放置半个月后饮用。 

【最适合人群】最适合身体较虚、脾胃功能差、手脚发凉者饮用者,红茶是调饮的最佳选择。


黑茶:后发酵 茶马古道

同样是促进茶多酚氧化和内质转变的茶,黑茶和红茶的不同在于:红茶的酶促反应动力来自茶叶自身的酶,而黑茶来自微生物产生的酶。所以黑茶称之为抑制茶叶自身酶活而促进微生物活动的后发酵茶。黑茶具有一定促进消化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

早期黑茶大多销往边牧地区,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物资。黑茶对于边牧民族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也比较大。长期以来黑茶都使用较为粗老的原料制作,并且饮用时经过熬煮而不是冲泡。不过现在也有使用采摘较嫩的原料制作的黑茶,如宫廷普洱等,适合冲泡饮用。

喝法:喝黑茶如果是粗老的原料可以煮着喝,如果是嫩的原料可以用100℃沸水冲泡喝。

【最适合人群】去脂解腻效果强,适合肥胖、血糖高、血脂高、抽烟喝酒、便秘的人。由于性质温和,虚寒体质者较适合。


四大误区


安吉白茶是白茶


安吉白茶虽然名为白茶,但实际是按照绿茶的工艺制作的,是绿茶;铁观音是茶叶商品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树通常被制作成乌龙茶,现在也有制作成红茶的,但是最少被制作成绿茶;大红袍是茶叶商品名,属于乌龙茶,茶树品种奇丹通过审定之后称为纯种大红袍;正山小种是产自桐木关的茶,而不是正山堂发明的茶。


茶越新鲜越好


新茶喝起来确实味道更好。但是饮用过多时新茶可使人上火。另外,新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较高,容易对胃产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茶叶也并不是越嫩越好,比如乌龙茶就不是。

茶能醒酒


酒后喝茶有利有弊。喝茶能加速体内酒精的分解,且其利尿作用可帮助分解后的物质排出;但同时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因此,肝肾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用茶解酒。


茶叶要洗,头泡茶不能喝


头泡茶是否能喝取决于你喝的是什么茶。如果是黑茶或乌龙茶,应先用沸水快速洗一下,但绿茶、红茶等,并不需要这道工序。有些人可能担心茶叶上的农药残留,其实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水不溶性农药,泡茶的茶汤并不会有农药残留。


新茶辨别1看外观


新茶一般比较肥壮厚实,叶子裹得较紧,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泡开后汤色嫩绿清澈。


2闻香气


新茶香气浓郁,而陈茶香气低沉。这是因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易挥发的,不饱和成分会被氧化,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会慢慢钝化。


3尝味道


新茶给人以新鲜爽口的感觉,味道醇厚鲜爽,饮后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在贮存过程中茶叶的类酯成分发生水解和氧化,会出现老化味。


4辨含水量


新茶一般含水量较低,在正常情况下含水7%以下,茶叶条索疏松,质硬而脆,用手指轻轻一捏成粉末状。

喝茶误区知多少,早早改正身体好

喜欢喝茶的您,有过以下困惑吗?

1、隔夜茶不能喝,容易致癌

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茶叶经过放置隔夜之后,会有亚硝酸盐,跟人体的生物胺结合后会产生亚硝胺,亚硝胺会致癌。”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致癌物,它需要在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等特定的条件下与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


因此不能说茶叶中含有二级胺类物质就可以产生亚硝胺。其次亚硝胺只有在人体内达到一定含量之后,才会产生致癌作用。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亚硝胺,但是没有其它食品中含量那么高,不会致癌。还有我们在正常饮茶的时候,茶水中的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均能够阻止人体全成亚硝胺。


所以这个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因为茶叶存放过久,其中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可能产生微生物使茶水变质。随着时间的延长,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的氧化能力下降,营养价值随之下降。所以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喝茶的时候要现泡现饮。



2、茶越新鲜越好


新茶的味道确实是很好的,特别是绿茶,鲜爽度特别高,很多的人特别喜欢喝绿茶。但是刚加工过的茶叶有火气,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会消失,因此新茶不宜多喝,会引起上火。新茶中的多酚物质含量比较高,对胃有刺激作用,所以胃不好的人尽量少饮新茶。


放一段时间之后,再拿出来品尝。而且不是所有种类的茶都是新茶比陈茶好。绿茶我们要喝当年的,因为当年的滋味会更好一些,普洱茶我们就可以存生茶,喝熟茶。



3、茶,饭后喝最好


这个说法大错特错,饭前饭后半个小时之内,是不能喝茶的。空腹喝茶,不利于消化,而且还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对我们的身体不利。饭后立即喝茶,铁质,蛋白质等与茶多酚产生反应,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的吸收。所以正确的饮用方法,是至少餐后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之后再饮茶。

 

4、睡前喝茶影响睡眠


这个说法不完全错,因为茶叶里面所含有的咖啡碱物质有兴奋、提神、利尿的作用。而且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是比较高的,大概在2%到5%。因此有些人喝了之后,入睡之后经常起夜去厕所,更有些人会失眠,睡不着觉。但是根据人体体质不同,反应也是不同的,经常喝茶的人反应就比较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衰弱的人睡前不宜喝茶。



5、茶叶要洗,头泡茶不能喝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头泡茶是否能喝,取决于喝的是什么茶。如果是黑茶或者是乌龙茶,我们就需要用沸水快速洗一下茶,然后再把洗茶水倒掉,这样既能使茶叶快速湿润,又能给茶叶加温,有利于茶叶茶香的挥发。但是如果是绿茶或者红茶,就不需要这个工序了。有人可能会担心茶叶上的农药残留。其实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都是脂溶性农药,从避免农药残留角度来讲,洗茶没有必要的。



6、泡茶要用沸水泡


我们日常喝茶或者冲泡茶叶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把茶叶最好的味道展现给客人和自己。所以泡茶要选择适合这个茶叶的最佳温度和泡法。如果是原料比较细嫩的茶叶我们要 选用85到90度的水冲泡,比如像高档的绿茶。


如果是像铁观音原料成熟度比较高的乌龙茶的,可以选择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这样才能把茶叶的香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是一些紧压的黑茶,比如普洱饼茶,这样的茶叶就可以采用沸水冲泡,或者煮茶。这样才能更好的把茶叶内含物质分解出来,口感丝滑会更好。

 


7、茶叶水解药


这个说法不完全错误,一般不主张茶水服药,比如说中草药中的土茯苓、威灵仙、人参等;含有铁、钙、铝等成分的西药,以及蛋白质类的酶制剂和生物类的物品都不能用茶水服用,因为这些药里面的成分会与茶叶里面的多酚类产生沉淀结合,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的反应。


咖啡碱等兴奋作用的生物碱不宜与安神、止咳、止哮喘、助眠等起镇静作用的药类同服。上述的这些药必须要在服药两个小时之后才能饮茶,其他如维生素,兴奋剂及降血糖、降血脂、利尿药及提高白血球可以用茶水服用。因为茶叶里面的内含物质也有一些同样的功效,具有辅助作用。


8、浓茶可以解酒

我看到书本上曾经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茶叶确实可以解酒,但是人跟动物始终是不同的。人喝醉了之后是不适合用浓茶解酒的。因为醉酒之后心脏会跳动得特别快,心脏不好的人会直接因为醉酒而死亡。

如果醉酒后再喝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量比较多,会更加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用浓茶解酒无异于火上浇油。此外喝浓茶也会造成肾负担过重。因此不建议喝浓茶解酒。

本文授权转载自【说茶网】,作者:易明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