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生产流程

找到约57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号外】永泰红茶寻味之旅Part.Ⅱ

永泰红茶寻味之旅

行程路线:福州市区---元泰有机红茶生产基地(永泰县联坪村)---元泰茶业精制加工厂(福州闽侯)

11月5日,秋爽时节,如约而至。元泰君特邀西班牙《新侨报》的林子伟社长、美籍茶文化作家、文学家夏云峰先生同福建省评茶师协会一行到访元泰有机红茶生产基地及元泰茶业精制加工厂,参观茶园及茶叶加工车间,品鉴永泰红茶,互动交流。最后,授予元泰有机红茶生产基地为“评茶师协会学茶基地”,同时宣读聘请元泰红茶董事长魏文生为评茶师协会名誉顾问。

 

活动

流程

8:00

集合

 

8:30

准时出发

 

10:30—11:00

到达永泰基地并参观茶园

11:20

永泰红茶发源地合影

12:00

农家乐午餐

13:00—14:00

了解红茶制作过程及相关生产设备

14:00—15:00

品鉴永泰红茶及互动交流

15:00

参观元泰茶业精制加工厂

15:20—16:00

授予“评茶师协会学茶基地”,同时宣读聘请元泰红茶董事长魏文生为评茶师协会名誉顾问

活动详情

1.参观元泰有机红茶加工厂


福建省评茶师协会一行参观元泰有机红茶加工厂,由元泰茶业林盛武经理介绍红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及流程,加深茶友们对红茶加工的认知。

2.参观永泰茶园

 

永泰茶园

参观完加工厂,元泰茶业技术总监郑火娇带领茶友们前往茶山,走进大自然。郑总给茶友们介绍元泰所种植的茶树品种。同时表示,元泰茶业一直致力于中国红茶以及红茶文化的推广,尤其在生产与推广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创新。

3.品鉴元泰红茶,授予“评茶师协会学茶基地”

 

本期活动的最后行程来到了元泰茶业精制加工厂,元泰茶业提供了十二款特色精品红茶:永泰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台湾红茶、尤溪红茶等供茶友们品鉴。在这里,元泰茶业与福建省评茶师协会福州办事处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意向,授予元泰有机红茶生产基地为“评茶师协会学茶基地”,同时宣读聘请元泰董事长魏文生为评茶师协会名誉顾问。

 

 

 

 

“机器换人” 宁波茶叶生产迎来“满园春”

机器杀青


3月初,正是全市春茶采摘加工的忙季,全市10个区县(市)以乌牛早、平阳特早等特早生品种为主的茶园都已进入采摘期。

在地处宁海跃龙街道的望府茶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10多台茶叶加工机器隆隆作响,4名工人站在机器前,不时查看茶叶制作情况。公司负责人王茂强表示,在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茶叶制作加工的系列过程中,他们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可控化生产,整个生产流程只要4名工人操作就够了。

望府茶步入连续化加工之路,这是宁波茶叶生产“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

告别手工制茶,实现全自动生产

宁波产茶历史悠久,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历来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自唐中叶起,茶叶逐渐成为浙东人颇为喜好的饮品。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东海龙舌……随着宁波茶叶声名鹊起,茶叶成为山区、半山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左右。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5174万吨,总产值89488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94吨,产值67311万元。

由于名优茶生产加工非常注重嫩度等品质的要求,在连续化生产不能满足茶叶加工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客观上造成了加工等环节对人工的高度依赖。

正因如此,摆脱传统、低效率的手工制茶方式,实现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成为不少茶叶生产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我市茶叶加工制作持续推进机械化步伐,加大摊青空气处理机组、电磁滚筒杀青机、开放式连续回潮机、燃油式滚烘机、燃油式连续烘干机等加工设备研发和应用,全市已有12家茶企获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称号。

这几年,望府茶业公司不惜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更新设备,以提高公司的产茶效益。这在宁海的茶叶生产基地中首屈一指。王茂强告诉记者,以茶叶摊青为例,他们引进了高科技摊青房。在这个房里,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全程可控,和自然摊青靠天吃饭的方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更是稳定了茶叶的品质。今年,望府茶业公司还新引进了80型电磁滚筒杀青机、茶叶连续杀青理条机等设备。凭借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设施,如今该公司名优茶年产量保持在1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1500吨,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望府茶以其高品质享誉国内以及欧洲、中东等地。

走进宁海深甽镇太阳山茶场制茶车间,只见四五台机器正在运作。“第一批乌牛早已完成采摘,正在进行杀青、理条和烘干的智能化生产,目前基本进入收尾阶段了。”据茶厂负责人李巧红介绍,这几年先后投资50多万元采购了近30台制茶设备,初步实现了名优绿茶杀青、理条、烘干以及红茶萎凋、糅捻、发酵、焙火的自动化生产。茶叶机器加工,一方面节省了大量人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以绿茶杀青、理条、烘干为例,纯手工制作需要三四个小时,而智能化生产时间只需要几十分钟。目前,太阳山茶场种植有乌牛早、望海茶1号、龙井长叶等多个品种,制作的都是中高档茶叶,今年茶叶产量估计3000多公斤,产值约800万元。


连续化加工,设备再升级

鄞州大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瞻岐大岭有525亩面积的茶园。近日,笔者来到大岭农业公司茶园时,茶农们正在山上采摘鲜叶。虽然经历了寒潮和干旱双重的灾害性天气,但这里的茶叶长势良好,鲜叶采摘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走入该公司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房,机器轰鸣,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与茶叶山上几十名采茶工忙碌热闹的生产场面相比,茶叶加工车间却显得有点冷清。偌大的厂房里,4名工人各司其职,在茶叶加工生产线上操作。“这多亏了新购置的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完成了大部分的制茶工序。”该公司总经理周意达说,新购置的全自动设备功能丰富,可自动配送茶叶至加工区域,加工区域具有自动分拣功能,可以通过重量感应来控制每份茶叶的克数,且只要设定一台机器,其他机器可以复制命令自动运作。“仅需一步操作,就能够完成茶叶制作的上料、运料、分料、做形、出料整个流程,实现连续化加工。”周意达欣喜地说。

乌牛早等茶叶在制作完毕后还需进行分级,根据叶片大小区分质量,一般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等四个等级。连续化加工设备的投入应用,是否会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呢?周意达表示,全自动生产设施不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反而在提升产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茶叶的风味。机器在炒制造型茶叶时,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长和炒制温度,每份茶叶克数也能做到精确控制,这样在炒制过程中既不会欠缺火候,又不会翻炒过头,茶叶形状也能得到较好地保持。

据了解,大岭农业公司茶厂过去靠6台单机运作,每台都需要人工进行调试操作,一天干茶产量约为30公斤。今年引进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后,同样的鲜叶加工量,过去需要30人左右,现在三四个操作工就能做好了。目前,茶厂日加工茶叶达到100公斤,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样,在余姚夏巷荣夫茶厂,投资300万元购置的连续化加工机器今年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茶厂负责人表示,茶叶杀青加工效率每小时450公斤至500公斤。眼下,茶厂有3条流水线投入作业,名优茶的年产量可达到7吨,比之前增加1吨。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韩震表示,连续化加工设备是茶叶机械化加工的升级版,它给茶叶生产带来的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茶叶与人体的接触次数,茶叶产品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目前,仅余姚一地,连续化加工生产线达到8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诞生,解决了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无疑是茶业的重大突破。


“机器换人”,仍有拓展空间

经过多年的大范围推广,如今,我市名优茶生产基本实现加工机械化,并从机械化再度升级到连续化加工。茶叶加工机械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

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提升宁波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茶叶生产领域“机器换人”仍有拓展空间。

在茶园生产环节,修剪机械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在中耕除草、绿色植保、名优茶采摘等环节的茶叶机械推广应用水平还不高。茶叶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工体力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由于茶园大多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因此,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的轻型茶园管理机械有较大需求。

一方面要建立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标准茶园,完善茶园配套设施建设,为茶园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大茶园管理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广大茶农最大限度扶持,引导茶农选择先进适用的茶园管理机械。此外,建立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召开茶树机械修剪、耕作、采摘技术推广现场会,加大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计划重点推广茶园管理全程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开展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机械耕作技术的创新开发,通过适用机械选配、适采茶树品种、适宜树冠模式、适制工艺技术等研究,形成适合名优红茶、绿茶机械耕作和采摘茶园管理、机械加工连续等产业化技术方法,从而大幅度降低茶园管理、采茶、加工的用工量和生产成本,缓解和改善劳力紧缺状况,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

宁海是我市的产茶大县。为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提升茶叶产业机械化水平,该县立足区域茶叶产业实际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通过普及农机装备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大力提高茶叶产业的农机装备水平。去年,宁海被列入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下一步,宁海将结合“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引领,继续深化茶叶产业“机器换人”建设,推进茶叶机械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全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摄影 孙吉晶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实习生 戴雯菁

【原标题】今日宁波丨“机器换人” 宁波茶叶生产迎来“满园春”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所有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由河源市茶叶协会提出,并于2023年立项。本标准归口河源市茶叶协会,由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河源市茶叶协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市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共同起草。

二、制定标准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广东茶叶产业取得飞速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省内很多地方具有农村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河源作为广东省的主要茶叶产区,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排名均靠前。从2017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市委市政府精心布局,出台了《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河源市茶叶产业生态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8年)》等文件,支持茶产业发展,引导构建茶叶产业"一心二园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

红茶是国际茶业市场的主流产品,消费人群十分广泛。中小叶种红茶是客家河源红茶的主要品种,产量大,辐射茶农广,其加工增值显著,消费市场的认知度较高,发展前景广阔。该茶以客家河源地区范围内种植的中小叶种茶树产出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整形、包装等工艺制成,具有更丰富的氨基酸和芳香物质,茶香气更为多样、浓厚,韵味更显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随着河源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制作客家中小叶种红茶的企业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底,全市现有茶叶企业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31家。受限于企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各茶叶企业的加工工艺与条件下有较大差别,茶叶原料的选择也各不一致,导致现有市场上的中小叶种红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河源红茶的声誉与效益。通过本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现“客家中小叶种红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品牌质量的高度统一,在广大的消费者中树立起“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品牌,从而提高生产企业效益,同时让广大茶农受益,推动河源红茶产业的发展。其次,本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也将极大促进我市红茶生产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管理和经营,为各级政府开展红茶产品的质量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为了保护河源中小叶种红茶的质量和特色,促进河源红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制定《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势在必行。

三、制订过程

1、标准编制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加工要求、质量管理、贮藏与运输。本标准适用于客家河源地区生产的,以中小叶种茶树产出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整形、包装等工艺制成的红茶产品。

2、标准编制的主要过程

2023年8月,河源市茶叶协会成立了“客家中小叶种红茶”标准编写小组,召开了编写小组会议,决议由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河源市茶叶协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市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开展《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制定的资料收集和标准文本的起草工作。

2023年9月,标准起草小组在红茶主产区对主要的茶叶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收集红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初步形成了《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草案。

2023年11月,标准起草小组将《客家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草案发放给标准的起草单位以及我市产量较大的红茶企业进行意见征集,并根据征集回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此报批稿,并向河源市茶叶协会与河源市市监督管理局报批。

3、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GB/T13738.2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57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30375茶叶贮存

四、标准编制原则与依据

(1)合法性、科学性、先进性原则

标准内容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等相互衔接与协调,避免发生冲突。标准在编制的过程中,充分参考了红茶相关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根据GB/T13738.2功夫红茶、GB/T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NY/T3222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DB43/T1926常德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结合我市中小叶茶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要求,确保标准的合法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2)实用性、适用性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来自我市主要中小叶种红茶生产企业,在收集技术参数后又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论证和生产实践,在标准的技术内容上力求完整统一,确保标准内容覆盖中小叶种红茶的生产全过程,力求标准内容简单明了,体现了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适用性。

(3)环保性原则

本标准中规定的品质要求,加工条件,加工流程,产品检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与贮藏等各项技术操作做到在现行的标准和条例前提下,力求安全优先、环保优先、绿色生态优先,体现了标准起草的环保性原则。

五、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及编写依据

(1)格式

本标准在格式上严格按GB/T1.1给出的规则编写。

(2)标准结构

通过分析,《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规定了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加工要求、质量管理、贮藏与运输。

(3)标准的主要内容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客家河源地区生产的,以中小叶种茶树产出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整形、包装等工艺制成的红茶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本部分对中进行了中小叶种红茶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规范定义。

4、加工要求

本部分对中小叶种红茶加工的原料、辅料、加工环境、加工设备、加工方法进行详细的规定。

5、质量管理

规定了中小叶种红茶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6、贮藏与运输

规定了中小叶种红茶在加工后的贮藏与运输一切的相关要求。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充分征求了相关企业、专家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无分歧意见。

七、贯彻和实施建议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计划组织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标准实施宣贯和培训活动,确保标准能顺利实施。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是我市独有的农业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强的示范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实施生产技术标准的丰富经验,我们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开展技术培训,宣讲标准的主要内容,促进中小叶种红茶新标准的实施,推进红茶新产品的开发。

(一)组织宣贯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计划组织本市红茶相关企业与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标准实施宣贯和培训活动,确保标准能顺利实施。

(二)沟通宣传

加强与媒体沟通,做好舆论宣传,由点及面,将标准的推行使用情况及时快捷地进行报道宣传。

(三)成果转化

1、搭建该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科所、茶园等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服务,提高标准使用率,带动其他企业参与使用新标准,省、市、县纵向联动推行,将新标准推行到全省各农科所、茶园等相关企事业单位。

2、升级为地方标准:河源红茶产业发展迅速,产量越来越大,产品也将面临着由量转质的发展过程。加强红茶加工技术的标准化,统一中小叶种红茶的加工工艺与品质要求,对于促进河源红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议将此团体标准申报为地方标准,以提高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影响力。

来源:河源市茶叶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6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