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茶·助力乡村振兴 陈志雄:“建宁红”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陈志雄是中茶厦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厦门市茶叶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此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茶公司“科技特派员”(简称“科特派”)。2021年,中茶厦门公司开展对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茶产业的帮扶工作,陈志雄和团队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为建宁量身打造了“建宁红”,通过打造高标准茶园、提升生产技术、产品提质增量及产业人才培养等方式,有效助力建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志雄(右一)指导茶园管理

出生于安溪茶区、从小在茶园里长大的陈志雄,毕业后就来到中茶厦门公司工作,先后从事茶叶审评加工与检验、茶叶采购与品质管理、茶园基地建设、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工作。匠心传承,守正创新,制“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好茶”,是他的情怀。如今作为“科特派”,带领团队为建宁打造“茶名片”,让茶产业成为这片红色土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样是他的情怀。

为红色建宁做一点事

2020年6月,中粮集团对口支援建宁县,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郭斐到建宁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在考察中,郭斐发现建宁也有茶叶和茶企,但受限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技术及设备落后,当地茶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她想到,可以将中粮集团旗下中茶公司的资源与建宁茶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中茶的成熟工艺和市场帮助建宁茶产业做起来、走出去。

为进一步巩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不断提升帮扶质量和成效,中茶公司把乡村振兴工作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脱贫地区茶产业升级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贡献中茶力量。2021年,中茶厦门公司开展了对建宁县茶产业的帮扶工作。

建宁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邑,也是一片拥有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这里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红军长征发起地之一。这里屹立着领秀东南的“闽山之巅”,流淌着润泽八闽大地的“闽水之源”,孕育了“华夏古陆”的“闽地之母”……

在采访中,陈志雄多次向记者讲起建宁这片红色热土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心,建宁在五次反“围剿”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革命期间,建宁全县共7万多人,其中8千多人参加红军,其中一千多人参加“少共国际师”,这些年轻人平均年纪只有18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保卫中央苏区和参加长征的战斗中牺牲、失踪,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参加长征的千余人最终仅四人到达陕北。

“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赴汤蹈火去追求真理,为革命献身的人不应该被忘记。”陈志雄说,“中茶厦门公司作为建宁县的帮扶单位,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这里做一点事,出一点力。”

除了拥有红色历史,建宁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作为八闽大地起源地,建宁县坐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高品质的水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建宁也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无患子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目前已形成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五子”特色产业体系。陈志雄介绍,建宁也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全县共有茶园面积6903亩、野茶3000亩。这里产茶区体量比较小但优点是海拔高,福建省的最高峰、海拔1858米的金铙山就在建宁。山好,水好,区域特征好,茶叶生长的土壤肥厚,产出来的茶厚实度好,口感非常丰富。

2021年初,通过与当地农业部门、茶企、茶农座谈交流以及对当地茶样的科学品评之后,陈志雄和团队决定:以红茶为帮扶重点,开发创新红茶“建宁红”——一款高香型花香红茶。“之所以要研发‘建宁红’,一方面是结合中茶厦门公司在红茶方面的资源、人才和渠道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建宁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希望通过‘建宁红’,让更多人知道建宁的红色历史和英雄的人民,有机会到这里来走一走看一看”,陈志雄说。

“科特派”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

自从担任了科技特派员,陈志雄的心里,就对建宁有了一份牵挂。除了公司的日常工作,他时时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将建宁的茶产业做大做优。

陈志雄说,科技特派员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队伍。中茶厦门公司对建宁茶产业的帮扶,秉持“手把手、一条链”的帮扶思路,从源头种植管理到终端茶叶加工的帮扶方式。2021年2月,中茶厦门公司正式成立了对接帮扶小组,并出台具体的帮扶计划。

陈志雄牵头帮扶工作。“我们建立了帮扶小组的微信工作群。每年年底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逐月推进。技术人员经常到建宁手把手地指导。这两年时间,我们的技术人员到建宁去指导超过上百人次。”他介绍,当地茶农之前也种茶,但苦于没有良种培育、工艺技术落伍,加之对市场需求把握不佳,只能生产中低端茶叶。茶农付出了辛苦劳动,卖出的茶叶价格却不高,这是很可惜的。“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指导和市场化帮扶,让他们能够做出精品茶来,创造更多效益。”

帮扶团队从茶田入手,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建立茶产区病害病源库和预警防治体系,减少农药误用、滥用;邀请技术员,现场指导茶农如何高效施肥。

在工艺端,陈志雄带领帮扶团队为茶农讲技术、送真经。在研发端,他们与厦门大学开展合作,根据现有乌龙茶产品试制中茶海堤品牌特有的“焙酵”产品,展开功能性产品研发。在产品端,中茶员工现场参与茶叶初制加工指导,协助茶商设计新产品外包装、产品定型,指导食品生产认证。在采购端,帮扶团队支持小批量即时采购,确保茶叶出产即有销路。

一套“组合拳”在2022年结出了累累硕果。建宁红生产出三款产品,其中两款特级产品,一款二级产品。采摘一芽一叶原料为主,结合“重萎凋,轻发酵”初制工艺,再经拼配、提香等精制工艺加工而成,在包装设计上采用经典的“中国红”。三款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就获得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销售数据可观。

陈志雄(中)品质审评指导生产

陈志雄说,帮扶团队通过打造建宁红,并根据这个产品建立标准,指导建宁茶农去种植、生产市场欢迎的、能创造更多效益的茶产品,茶农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为建宁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2021年7月,“福建省评茶技能大师陈志雄建宁工作站”在建宁举行了揭牌仪式。陈志雄介绍,依托工作站,技术团队在建宁有了开展工作的平台,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并有步骤地实施。另外,因为建宁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当地茶农想要参加培训不十分方便,工作站可以为当地培训一批技能型人才。陈志雄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转,培训将是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

陈志雄坦言,担任科技特派员,牵头帮扶工作,对自己来说也是很大的锻炼。“虽然在中茶厦门公司工作多年,也经历了从技术到产品研发、销售和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但是对于全链条帮扶的一些环节,自己并没有很丰富的经验,要让更多技术人才参与进来,对接一些资源,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帮扶工作做得更好,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历练。”

通过中茶厦门的全链条式帮扶,建宁当地生产的茶叶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销量更大,茶农实实在在得到了收益,也更加熟悉市场运作。每次科技特派员去建宁,都很受老百姓欢迎。对于陈志雄这位厦门来的科技特派员,很多老乡都以为他是“不说两家话”的建宁本地人。“每次看到老乡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们也觉得要更努力,把帮扶工作做好,来实实在在带动当地增收致富。”陈志雄说。

通过帮扶工作,陈志雄也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指导、带动建宁这块红色土地更快走进农业现代化,让他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感。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守正创新,打造“海堤红”

出生在茶乡安溪的陈志雄,是一位“茶二代”。他的父亲是茶厂厂长,曾经为铁观音在全国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

陈志雄从小就在茶园帮忙,上山除草、除虫、施肥、采茶。有时一晚三次摇青,实在困得不行,盖着装茶的麻袋睡一会儿,很快又被父母叫起来继续干活。从小学到中学的寒暑假,他也是帮家里做茶,晒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包揉等乌龙茶的制作环节,都驾轻就熟。

1988年,陈志雄考入福建农学院,学习茶学专业。后来,他又选择继续深造,199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茶学本科,2008年在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习,取得农推硕士学位。毕业后,陈志雄进入中茶厦门工作。

“老前辈告诫我们要多看茶、多上山、多走市场,不要怕辛苦,泡在办公室就别想当茶师。”陈志雄也是这么做的。刚工作的那段时间,他从事茶叶审评加工与检验工作,他直接搬进了门口保安室隔壁,晚上深入一线车间,跟着工人学烘茶技术,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了三年。当年的一位烘茶师傅,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之一,“他对每个过程都十分讲究,并且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

后来,陈志雄调到采购部门,学习拼配技术。在这里,他学会了与客户打交道、如何辨别来自不同产地的茶叶,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茶产品研发打下了基础。后来,陈志雄又先后负责茶园基地建设、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受外贸市场放开等因素影响,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中茶厦门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公司决定主动转型,转向内销,加强针对国内市场的茶产品的研发工作。

2005年,公司成立了产品研发部,陈志雄挂帅担任部门经理,进行新产品的规划。那几年,金骏眉在全国兴起了一股高端红茶热,当时一斤金骏眉甚至卖到几万元。面对这样的热潮,陈志雄并没有选择“跟风”,而是通过调研寻找中高档红茶的品质特征,致力于研发创新红茶。

由于从事多年茶叶采购和拼配技术工作,陈志雄之前接触过国内外多个红茶产茶区,熟悉国内各地区红茶以及全球红茶大产区的品质特点。他大胆地指导茶农嫩采,在初制中导入晒青、摇青、杀青等乌龙茶的新工艺,结合乌龙茶的工艺生产创新红茶,并根据各地区创新红茶的品质特点,进行多地区创新红茶原料的拼配,形成色、香、味独具特色的新型红茶品质特征。他还在红茶的精制中导入乌龙茶的风选、色选、静电、取石、烘焙、匀堆、充氮等多道工艺,稳定并提升红茶的品质,开发出“海堤红”一号。

“海堤红”一号2009年9月上市,很快实现销售300万元以上。2010年,部门又补充开发了特选海堤红,导入冲氮包装,2010年实现销售两千多万元。2011年,陈志雄又开发了bigboss海堤红产品,2012年更是创造了突破5000万的销售奇迹。海堤红的大热,带动了加盟经销海堤茶叶的热潮,促进海堤品牌系列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实现国内市场的转型成功。

“海堤红”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陈志雄说,“拼配工艺技术和27道精制加工工艺是海堤茶的核心工艺基础,也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基础。”他介绍,一般小孩子不喜欢茶的味道,因为大部分的茶对他们来说很苦,但海堤红是一款孩子都爱喝的茶,不仅不苦、不涩,还带着清甜的花果香。同时,“海堤红”价格还很便宜,让大众都能够接受。如今,“海堤红”仍然是“海堤”100多个单品里长盛不衰的“1号明星”,更被中粮集团定位为超级单品。

创新再创新,才有未来

从样茶盘中轻轻抓出一撮茶叶,放进旁边的小秤中一秤,重量不多不少,正好5克。在评茶台上,沸水冲下,每杯恰好是1:22的茶水比……陈志雄每每“一出手”,就令很多人折服。24年的倾心钻研、学习实践,让陈志雄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茶神”。

陈志雄(中)品质审评指导生产

如何做出一泡好喝、好看又经济实惠的茶,是陈志雄一直以来的目标。他说,“制茶师有点像大厨,为什么五星级大厨炒出来的菜就是好吃?我也一直在研究我这个‘厨师’要怎么做,才能做出让大家都喜爱的茶”。

陈志雄说,以前很多人的认识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手工茶才是高端茶”。其实,手工茶有很多限制,比如效率低、价格昂贵,而且品质不够稳定等。“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生产出口感不亚于茶师手工制的茶,同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背后,离不开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设置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来指导生产,比如温度、厚度多少,才能制出香气、口感最优的茶,要经过不断、反复的测试,来寻求一个最佳值。

在陈志雄看来,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今天的制茶人在传承的同时也要守正创新,“要创新再创新,才有未来”。秉承这样的理念,他在工作中一直研究创新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纯香乌龙茶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完成厦门市科技局的海峡两岸科研项目《高甲基儿茶素乌龙茶品种的筛选及产品研发》等多个项目,并都通过专家组验收合格。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多篇茶叶加工技术、经营管理、质量追溯体系及产品研发等文章。2015年以来,陈志雄参与取得三项发明专利。

“陈志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有工作成员36名,其中学徒33名、高级技师12名、技师24名,是一支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技术队伍。陈志雄总是要求学生们不要盲目跟风或者迎合时下的市场热门,一定要抓住中茶海堤品牌的灵魂,在控制品质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丰富提升,打造亮点。他也总是鼓励学生创新,“比如制作方法上,不要老是按照旧的标准,要多做调研,多做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试,然后自己找到最佳方案,这样我们的产品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这些年,陈志雄和企业共同成长,也收获很多荣誉: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先进模范人物和创新创业人物……陈志雄表示,自己感恩企业,也感恩社会,同时也感到肩上更有责任。“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茶师,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深切感受到安溪老家的茶农非常辛苦,茶叶价格却很低廉。”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茶叶品质,同时提高茶农收入。

如今,通过探索现代化生产模式,制茶技艺可以大规模复制,越来越多的茶农正在享受种茶、制茶带来的高收益。未来,陈志雄表示,自己还将一如既往,为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中华儿女》记者陈晰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2年第12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