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人喝茶焚香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学古人喝茶,简单六招,提升氛围感

  说起饮茶,古人可比我们讲究多了。既要有好茶,又要有美器,还要有雅意。好的饮茶环境,能让体验过程更上一层楼。跟着古人学喝茶,简单六招,瞬间提升氛围感!

  1、焚香啜茗

  古代文人喜欢在品茗时焚香,焚香可沁人心脾,悦人心灵,保有这种心境,茶香更可沁入人心。茶以口入身,身心同受,香以鼻入身,达身体经络。两者相伴,相得益彰之余又显得妙趣横生,既符合于道,又安养于心,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此即为“焚香啜茗”完美契合。

  2、茶席插花

  茶道和花道自古以来就是茶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茶席,一杯香茶,一瓶插花。花褪去了山野间的天真烂漫,清到十分,恍若明月,成了茶席上的一抹灵动。叶也放下了婆娑的喧哗,成了杯底的青青子吟,安静而深沉,温和而清雅。体现着茶崇尚自然的精神,使其主旨更加鲜活生动。

  3、茶室挂画

  茶室挂画,也称为挂轴,这是茶室布置时很重要的内容,茶室中一般只挂一幅(也有多幅的,只要整体协调美观就好。)一般挂画不在于多丰富,在于能突显主任的品味,以及他想表达的思想,所以,一般的茶室挂画都主张素雅,朴素而不简单,也许是一幅简单的画,也许是一幅字。

  4、回归自然

  唐宋时期,饮茶盛行,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因茶而生的茶诗茶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徐渭更是将饮茶的意境描写的像一场雅致的舞台剧“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双烟”。充满了仪式感,仿佛茶,成为了一种信仰!

  5、以茶会友

  唐朝时期,饮茶风俗深入百姓家,大量咏茶诗文出现,使得饮茶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联络感情的纽带。无论是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还是陆士修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都能勾勒出一幅翩翩君子在谈笑风生的愉悦场景。

  6、读书饮茶

  茶与书,历来是风雅的代名词,都需要细品慢尝。闲暇时刻,煮一壶清茶,捧一本书籍,甘醇茶水润喉,字里行间悟道,思绪随着茶香飞舞,简单又不失生活品质。

  茶叶虽小,讲究不少,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场景布置,会带来不同的饮茶体验。


三月花醒好时节,古人喝茶气氛组上线!

三月至,万花醒。

适合郊游寻野趣,

去自然里赏一番春景,喝一泡好茶,

正好当时节。

摄影/周昂

与世间万物一同品茶,在古人心中,无比诗意浪漫。

品茗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艺术活动。品茗有景、有人、有物、有心、有艺、有情、有境,这共同构成了品茗的情境。

唐代品茗的情境追求自然的情趣、温雅的氛围以及天人的合一。茶中有活泼的生活情趣,有风趣的文学底蕴,是有闲一族充满闲趣的艺术。

摄影/周昂

《茶经》对品茗的情境甚少着墨,但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品茗充满了无限的雅趣,讴歌甚多。

唐人十分重视品茗环境的选择,或幽居雅室,或小桥流水,或岩间树林,或青山翠竹,说不尽的品茗之雅,道不尽的品茗之美。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茶产自大自然,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之中,品尝一瓯香茗,是赏心乐事。

摄影/朵朵

唐代的诗人们,在竹下松间、花前月下、白云深处等自然环境中,品茗、对弈、作诗、作画,充满无限的机理与雅趣。

自古文人爱竹。白居易《养竹记》称赞了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品质,以其像君子之德,称“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品茗有竹为伴,自然是赏心悦目之事。文人品茗要在竹间进行。陆羽云煮茶要以炭为上,劲薪次之。诗人们却不以为然,他们不蹈常规,伐竹烹茶,以青竹助茶香。

文人爱竹之清幽,也爱松之浑厚。文人从松树上体悟到自身的品格,白居易曾以松自喻作诗《和答诗十首·和松树》。

除了竹林、松林这些特定的品茗环境外,一些诗人的作品只笼统称为“林下”。无论是松林,还是一般性的树林,环境优雅僻静,空气清新,自然是品茗的好去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畔是清幽之地,或湍急瀑流,或涓涓溪水,或暗泉涌动,或碧渊临风,在其间品茗,有说不尽的趣味。

这些地方的水本来便是净洁无比,水畔品茗更可以就地取水烹茶,达到天与人的合一。

泉水是诗人们的钟爱,皮日休的《题惠山泉二首》便是在无锡惠山泉边品茗。跑虎泉是唐代另一名泉,成彦雄《煎茶》便是在跑虎泉畔煎茶品茗的情景。山脚潭水边也可品茗。陆羽虽不认同用瀑布水煮茶,但唐诗中在瀑布附近品茶也有诗作。

花香在鼻目之间,茶香在唇齿之间,如果意在品茶,则茶香为花香所掩,如果意在赏花,则花香被茶香所夺,两者无论如何是不能兼得,都不能品得个中三昧,这是李商隐将对花啜茶视为杀风景之事的原因。

尽管如此,唐代诗歌并不乏花下品茗之事。月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有独特的地位。月是宁静,是恬适,月下品茗则“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皎然六人曾在月夜品茗以联句形式成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唐人交游广泛,彼此往来颇多。在漫漫旅途,他们囊箧必备之物,是可以减缓他们旅程的困顿与劳累的茶。甚至外出寻幽访胜,文人会担荷茶具以行。当他们身处野外时,往往就地取材,以石为灶,以泉为水,以枝为柴,便可随处煮饮。

黄滔《送陈樵下第东归》:“青山烹茗石,沧海寄家船。”

伍乔《林居喜崔三博远至》:“野石静排为坐榻,溪茶深煮当飞觥。”

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茶本是嘉木灵草,号之瑞草之魁。诗人在野外取泉煮茶、野煎寒溪、静坐品饮,白云掠影,天幽山静,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自有一番高致野趣。

园林满足了士大夫阶层足不出户便可徜徉山水、乐在其中的情趣,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园林建设极为兴盛,其构建法则为“数尺之间,含纳大千”。

规格建制不大的园林之中,往往山峦迭起,峰回路转,瀑布奔涌,水转九曲,自然山水千变万化、斗转星移,煞是精致考究。

山水之景配以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尽得自然之盎趣。唐代诗人品茗自然不会错过园林这个造自然之法、尽人工之妙的好景观。陆羽曾在杼山妙喜寺建三癸亭,成为人文品茗聚会之所。

凉亭是半开放性的人工建筑,既能遮风避雨,又能观山川之秀丽、乘风纳凉,自然成为品茗的理想之地。

宫廷女诗人鲍君徽曾在宫廷外的东亭举办茶宴,作有《东亭茶宴》。天人合一是文人的最高理想,但凡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唐代诗人都乐于前往品茗,他们的品茗场所不拘成规。

观景台是品茗的去处,香阁茶棚同样是品茗的场所,台、轩、棚等建筑物都是半封闭式的结构,既有人工建筑之美,又有自然风景之胜,在这些场所品茗充满了闲云野逸之感。

饮茶要求清幽空寂、自然淡雅。寺院道观一般依傍僻静的深山大川,风景或俊秀隽永或气势磅礴,这自然成为诗人品茗之理想场所。

在寺院道观既可以欣赏院落美景,心境澄明,又可以与僧人交流佛学,还可以品茗题诗,静心养性。在诗中,僧人在禅室中焚香打坐,啜茗悟道;漫漫长夜中,有炭火和佳茗为伴,在时光的流逝中,参透人生的真谛。唐代在寺院道观中品茗的诗歌数量极多。

唐代以大众化和商品化为特点的茶馆文化刚刚崭露头角,尚未成为流行的文化样式。因此,唐人的品茗主要是在私人宅邸中进行的。在自家宅院品茗既有几分闲适,又有些许慵懒。

闲居静室品茗,会做玄冥之想,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之三“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何妨似支遁,骑马人青冥。”

这是在厅堂中以茶代酒,回忆远方故友,历历在目。在私人宅落中,招三五好友,共同畅聊品茗,亦是风景无限。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讲,茶室内部环境则显得更加现实和重要。窗明几净、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感和舒适感的茶室所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或许你也能体会到尘心洗净、俗念全消、心灵空明、乐而忘返的品茶意境吧。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穿越古代,看看古人眼中最美的茶境是什么

喝茶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

喝茶可以因心情的不同而喝出不同的味道。

也可以因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喝出不同的感受。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人眼中,饮茶时更追求意境之美,讲究环境、摆件以及其中心境,时而茶花清幽、又富晏笑行吟的趣味,都让人心向往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眼中最美的十种喝茶意境,细细品味时光传来的香茗之幽。



拨花砌,爱庭荫,
清风逐人,日色流兴,
卧借青霭,坐攀花枝,
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乃命酌香味,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
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霞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
僧寮道院,松风竹月,
晏坐行吟,清潭把卷。

  ——徐渭:《煎茶七类》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

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
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  

——徐渭:《徐文长秘籍》




饮茶之所宜者,

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
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
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
饮茶亦多禁忌,
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
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冯正卿:《岕茶笺





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
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
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
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
僧房道院,饮何清也,
山林泉石,饮何幽也。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试水斗茗,饮何雄也。
梦回卷把,饮何美也。
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
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  

——屠隆:《茶说》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院、名泉怪石。  

——许次纾:《茶疏》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
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
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
旁列一架,巾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
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
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积。
炉少去壁,灰宜频扫。总之以慎火防,此为最急。 

 ——许次纾:《茶疏》





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
倾泻入瓯,云光飘渺。一段幽趣,故难于俗人言。 

 ——罗禀:《茶解》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
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
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

  

——陆树声:《茶寮记》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

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文震亨:《长物志》


忙里偷闲,寒夜客来茶当酒,喝茶不分富贫。

不刻意挑剔,能知足常乐也许就是最高境界了!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