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定云雾小学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以茶促旅 以旅兴茶 贵州助推茶文旅融合焕发山乡新活力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5月的贵州,驱车沿着青山一路向上,眼前薄雾弥漫,群山环绕,绿意渐浓,待阳光从云缝里喷薄而出,又是一番美景人间。

作为中国最大的产茶大省,贵州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在700万亩茶园里孕育出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清池翠片等知名品牌。

今年举行的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还评选出十佳贵州最美茶山、十佳茶旅一体化示范园、十佳茶庄园(民宿、酒店)、十佳茶旅创意产品,全面展示了贵州茶旅融合的新亮点,新成绩。

同时,为发展茶乡体验游,贵州各地茶园还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突出了各地茶文化底蕴,助推茶文旅融合焕发山乡新活力,走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新路。


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摄

只此青绿茶飘香

初夏的六盘水盘州市保基乡茶香四溢,乡里的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德贵一家,至此已走过十四个年头的光阴。

“今年采摘的明前茶总共有13吨多,销售额在1100万元左右,全部销售一空,很多客人都来问我还有存货没,我说只能等明年了。”望着满山的一片绿意,57岁的范德贵说。

让范德贵心生骄傲的这片茶叶基地位于保基乡冷风村,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出的土壤土质,十分适宜茶叶生长。

范德贵和他的茶叶基地。陈江南摄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2010年,趁着茶产业发展政策东风,年轻时学过种茶的范德贵在家乡流转了300亩土地试种茶叶。经过一年多的悉心栽培,其茶叶幼苗存活率达95%以上,茶叶青翠饱满,品相极佳。

一年后,盘州市保基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在范德贵的牵头下,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炒茶机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炒茶专家……不断从方方面面完善茶产业生产链,促进茶叶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012年8月,“保基绿茶”获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优质茶称号;2014年贵州省农委授予其农产品“无公害认定证书”;2015年“保基绿茶”荣获第十一届“中茶杯”评比“优质茶”;2016年以“保基绿茶”为品牌的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六盘水龙场茶叶园区。杨茜雲摄

如今,以香味浓郁、茶色绿润而著名的保基高品质有机茶,不仅是保基产业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茶叶发展好了,村里的茶厂才能建起来,现在很多村民都成了茶厂的工人,在茶叶基地除草、施肥、剪枝,遇到采摘旺季,人均每天可获得100多元的务工收入。”范德贵告诉记者,目前近2000亩的茶叶基地覆盖近200家农户,平均每户年均增收一万余元。

保基茶叶。受访单位供图

点绿成金茶业兴

以云南傣族文化为基础、以品茶为体验、以旅游兴农为载体、以拥抱大自然为主题……位于遵义市正安县瑞溪镇的金山茶庄园,一座占地10亩的傣式风格建筑群,最先映入眼帘。

“一砖一瓦都是从云南西双版纳运回来的,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庄园现主要生产普洱茶、红茶、白茶,还能进行采摘体验、住宿和农家乐等。”金山茶旅庄园法人代表蔡智说。

话音刚落,从重庆驱车而来的一行游客站在楼下不停驻足拍照,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享受茶山清香带来的休闲愉悦。“我们从重庆开车下来3小时不到,看到网上的图觉得很漂亮,感觉空气清新,是夏季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游客张雨说。

金山茶庄园一角。陈江南摄

蔡智告诉记者,最初打造这样一座别具特色的傣族风情园,是想将傣族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更好地助推当地茶旅文化发展。2022年,庄园入选遵义市四星级农家庄园,今年在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还获评了贵州省十佳茶庄园(民宿、酒店)。

截至目前,金山茶业共打造标准有机茶园4020亩,建设金山茶庄园1万余平方米,其中厂房6000余平方米,含绿茶、红茶、出口茶生产线各一条,年加工量2000吨,年产量可达600吨干茶。

“自2021年开始对外营业以来,金山茶庄园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成为正安网红打卡茶厂,还有部分外地游客会提前过来避暑,目前为完善游客食宿体验,前阵子还特意去学习了古法瓦缸烧鹅、烧鸡的做法。”蔡智说。

茶产业作为瑞溪镇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有近2万亩茶园生长在连绵起伏的山野间。数据显示,茶叶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40%以上,每亩茶园年收益约6000元,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查看茶叶烘干的蔡智。陈江南摄

以茶为媒促发展

一片片茶园,不仅成就了绿色产业发展,成为游客钟爱的休闲之地,还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茶旅融合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黔南州螺蛳壳山上的茶园里,绿意葱葱的茶垄间,慕茶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腰挎茶篓徜徉茶海,跟着茶农体验采茶之乐。

都匀螺蛳壳茶山。卢桃摄

“每年这时候全村人都很忙碌,采茶队伍还加入了学生和游客,大家一起采茶青、制茶叶。”茶园负责人李阿妹说,现在来到茶园体验采摘游的客人越来越多,下一步她打算把家里的农家乐升级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为明年扩大接客量做好准备。

在160公里外的平塘县光明茶场内,来自该县克度镇实验小学的200名学生正在开展一场采茶研学之旅。带队老师杨胜兰介绍,采茶研学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接触和了解中国茶文化。

都匀坝固茶场村民在采摘春茶。肖伟摄(贵州图片库发)

近年来,平塘县以茶为主题、茶基地为载体、旅游为内容,为茶学科普编制了研学教材,推动开展研学旅游,结合茶种植、茶文化、布依文化、美丽乡村等的打造与建设,助力县域“茶旅融合”新发展。

“我们以天文奇观、地质奇观和桥梁奇观‘三大奇观’为载体,将茶文化融入旅游发展,通过‘茶文化+’延伸产业链,形成以茶带旅、以旅兴茶的良性发展循环,走出了一条平塘县茶产业的跨越发展之路。”平塘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俊峰说。

网络达人推荐春茶。谭标摄(贵州图片库发)

点上开花,面上布局。放眼整个黔南,已建成中国茶文化博览园、绿博园、“中国天眼”科普茶文化园等,还开发了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瓮安欧标茶旅小镇、独山影山镇等茶旅特色小镇,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黔南州整合全州茶叶资源,将茶园风光和茶文化有机结合,茶旅一体化年均接待游客量80万人次,旅游收入2.7亿元,精心策划推出茶旅精品旅游线路,“云端茶海·心上毛尖之旅”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走出了一条茶能饮用、景能怡人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天眼新w

作者:陈江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②·三都篇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贵黔山水,钟灵毓秀,藏珍蕴奇。坡头山岭上,更有700多万亩茶园,成为百姓的“绿色取款机”。茶,是东方的“古老神树”,是贵州的“绿色宝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的优良的生态条件,是全国唯一一个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

贵州种茶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同时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努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收获茶产业“接二连三”的可喜成果,而且“产业兴”带来了“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有力地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

“长得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正值东风绣绿、春茶飘香时节,让我们走进贵山“观茶”,追寻兴茶富民的产业经,分享茶叶全产业链上的欢笑声。

【本期请分享《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②·三都篇》】


茶香三都“绿变金”。

很难想象,一个地势并不平坦、公路并不宽敞的“高山村”,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

藏在苗岭深处的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户籍人口1313户5460人,常年在外求学、经商、务工的群体仅700余人,每年却有1000多外来人口常住村里达9个月。

是什么“魔方”让和平村留住村民、吸引外人——答案是“茶产业”。

现有茶园2.6万亩,投产2.3万亩,户均17.5亩,人均4.2亩。和平村的茶园面积看上去有点“夸张”。

与此相对应,是可观的经济收入。“2023年,全村生产茶青4600吨,年产干茶1022吨,总产值1.23亿元,仅茶产业一项,实现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和平村党委书记廖元均“保守估算”。

一花引领万花开。和平村的“兴茶实践”,成了三都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本”。一篇兴茶富民的“新三都赋”,正在有“凤羽水乡”美誉的三都大地谱写。

苗岭深处藏着“绿色银行”

春风十里茶飘香,三月茶山采茶忙。

3月28日早晨,和平村云雾缭绕的茶山上,上千采茶工涌动。

“我目前投产茶园有500多亩,一年请来的采茶工有上百人,全部是外村人甚外县人。我自己有加工厂,采摘的茶青按市场价与采茶工对半分成。”和平村茶产业大户吴正全说,自己种植加工的白茶质优价高,很受省外茶商喜爱。

“这些采茶工来自周边非茶区,他们和茶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3月初到来,要到11月底才回去,茶农管吃管住。”和平村党委书记廖元均说,这段时间的明前茶青价格高,有些采茶工嫌白天时间短,晚上还戴着头灯采。

白天上山采茶,黄昏交易茶青,昼夜炒茶制茶,和平村茶叶生产环环相扣。


和平村白天采茶场景。

下午5时许,太阳落山,一天之中的茶青交易开始,我们奔赴茶青交易市场。

茶青交易市场位于村集贸市场中心区,车多路仄,人多街仄。四山八岭的茶农驾着轿车、农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载着茶青前来售卖,造成严重堵车。“采茶季节天天如此,村里专门安排3名村干部负责畅通交通。”廖元均说。

车行不畅,就靠脚走。我们挤进茶青收购点,38个茶青交易摊位人群拥挤,过秤、定级、扫码付款、堆放茶青……茶商们忙个不停。卖完茶青,有些茶农奔向蔬菜摊,购买新鲜食材回家招待采茶工。

晚上7点多,茶青交易接近尾声,我们在村食堂草草晚餐后去拜访茶企。

推开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的大门,迎面走来的公司负责人姚天诚把我们带进直播间。“把直播间搬进茶叶加工车间,炒制茶叶的真实场景吸引了大批茶客下单。近20天来,每天线上都卖出10万元以上的新茶。”姚天成说。

从事茶叶生意20多年的外地茶商姚天诚,早在2012年就来和平村收购茶叶,每年长住4个月左右。2019年以后,他在和平村办起茶叶加工厂,随后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线上线下产销两旺。2023年,他的公司创造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


和平村茶企手工炒茶销售直播间。

当日晚上9时左右,姚天诚的妻子郑静跟随货车出发,将当日制成的新鲜干茶运往16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市,次日早上根据订单发往各地。

像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一样忙碌的茶企,在和平村还有55家,其中有53家为本地能人兴办。为了方便与外来茶商洽谈,大河镇还新修了干茶交易市场,约定每月逢二、逢七赶茶市。

盯住茶叶“土特产”,产业富民步步高。和平村茶产业年年增收,凝聚了几代人几十年的持续努力。

和平村海拔在820米到1636米之间,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海拔高的行政村之一,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宜种茶,但过去并不产茶。1972年,从县商业局派来驻村工作队,从“都匀毛尖”原产地引进茶苗,动员群众种都匀毛尖茶,当时的和平、江叶、中江、凉山4个小村各种下200多亩。20世纪80年代初,由集体管理变为分产到户,茶园分到了各家各户,上级有关部门动员群众扩大茶园种植面积,由于当时出售茶叶要到邻近的独山县影山镇去交易,单边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身体条件差的人吃不消,种茶只得到部分茶农响应,面积只扩展了上千亩。2003年开始,西部大开发加速“东茶西进”进程,当地人看到了省外茶商进入贵州“强茶”的身影,村里干部群众感悟发展茶产业的美好前景,在政策扶持的推动下,和平村茶园陡增上万亩,扩展到1.5万亩;2014年,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黔南依托“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大力发展茶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受益于产业振兴的各项政策,和平村茶园滚雪球式增加上万亩,老茶园也得到了改造,产加销体系逐步完善,成为现在的茶叶专业村。


和平村茶青交易市场。

山顶杜鹃花海、山腰绿色银行、山下金色粮仓。老王山青山绵延而去,打建河绿水穿境而过,种植干净茶、生态茶的2.6万亩茶山,正是和平村茶农打开市场大门的丰厚家底,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有机茶种植、拓展销售渠道、建设茶青交易市场等,茶产业像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年年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让村民们日子红红火火。产业兴还撬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每年增加40多万元的收入。

“兴茶灯塔”照亮和美村庄

茶香袭人,茶兴民富。和平村厚实的茶产业根基,“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每个环节均充分体现村民利益。透过茶产业丰收景象,是村党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夯实战斗堡垒,让党员当好兴茶富民“领头雁”的实际行动。

初到和平村采访之时,我们就感觉到这个村“很不寻常”:该村的党组织称为“村党委”,而不是我们听习惯的“村党支部”。原来,该村在2016年并村组建时,由和平、江叶、中江、凉山4个小村合并而成,党员超过100名,具备组建村党委的条件。廖元均说:“和平村的党员为什么这么多,是战斗堡垒的吸引力一直很强。茶产业发展得好,吴起江那批老支书功不可没。”


和平村党员示范茶园。

穿越时光隧道,我们的思绪随老支书吴起江一起,回到了20年前风风火火种茶的那些年月。

“今天的和平村过去叫和平片区,是由江叶、凉山等4个小村合并而成,这些村过去是二类贫困村。2003年,我任江叶村支书,那时西部大开发刚开始,县里选定我们退耕还茶,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大家觉得种茶既修复生态又找钱,于是我们这4个村就在3个冬天里真枪实弹地种下1万多亩茶种,把荒山荒坡和弃耕地变成了茶山,实现了家家户户有茶园。”吴起江回忆。

春江水暖鸭先知,机遇钟爱有心人。

和平村茶园面积的扩大,很快就吸引了“早有准备”的能人返乡。

“我1992年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到福建一家茶企务工,从事茶叶加工,心想家乡适合种茶,有朝一日自己所学会派上用场。2003年和平村大力发展种茶,我就回到家乡,用多年的积蓄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回忆自己的创业史,当地茶产业带头人、三都水乡茶业有限公司法人张永感言“瞌睡来遇上了枕头”。

如今,张永经过20多年的打拼,创办的公司年产值2400余万元,自己受益也帮助了很多群众致富,公司成立以来直接带动200余户群众致富。怀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张永于201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企业于2016年被评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龙头企业,他个人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和平村党委书记廖元均了解茶青收购情况。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依靠村级党组织把向领航,和平村茶产业之路蹄疾步稳。为了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帮助百姓更加富裕,和平村进一步夯实战斗堡垒,通过把全村4个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茶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在党员中培养村后备干部,壮大产业发展的根基。其中,将52名种植茶叶400亩以上的党员列为示范户,向茶农传授技术;发挥村内年轻党员、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优势,建立村级茶产业人才库,把1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两委后备力量;通过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4人,并选定15名茶叶经纪人,让他们在产业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2022年当选村党委副书记的“90后”李宗荣,种茶、加工、营销样样精通,是村民眼中公认的能人。“茶叶是父亲大半辈子的事业,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维系生计的主业,进入村班子,更能发挥兴茶富民作用。”李宗荣坦言,自己家的加工厂收购茶青的价格都会高于市场价一点,让利给乡亲们。

1997出生的“茶二代”张胜,大学毕业后寻着父亲张永的脚步,短短几年成为营销能手,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了发展对象。张胜介绍,茶叶经纪人之路始于2019年,当时,自己带茶叶样品到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跑市场,带回一堆订单。去年,他自己经手的茶叶卖出了300多万元。


在和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茶青交易市场连为一体。

产兴业旺百姓富,和美乡村扬风帆。

茶产业的火爆,带火了农村消费市场。和平村人均收入逾万元,超市、餐馆等一应俱全。和平村党委委员、第一支部书记吴起波笑道,大河镇镇上每天卖一头大肥猪猪肉,而在和平村,得卖两头才够。

茶产业的兴旺,留住了村里一半青壮年。“全靠种茶,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外出打过工。”48岁的和平村村民杨大海精干而寡言,但一说起茶滔滔不绝,“多家茶叶龙头企业跑到村里设加工厂,收购茶农茶叶,我也心动了,办起了加工厂,一年加工干茶30多吨,总收入上百万元。”

茶产业“接二连三”,增加了400多人在茶企就业,并催生了茶叶经纪人这一新职业。今年45岁的袁谋翠经营着10余亩茶园。早上去自家茶园采茶,吃过午饭下午到偏远的寨子和茶叶基地收茶青,然后拖到指定加工厂销售,加工厂每斤支付0.5元到1元的劳务费。去年仅这一项,袁谋翠一家就收入五六万元。

幸福家园留住了大人,让村里的孩子们幸福满满。“全校留守未成年人只有30多名,只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和平小学代理校长周大荣说,因为茶产业效益好,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家长们不用漂泊异乡。结合和平村的优势,学校教育也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茶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采摘技能,许多学生靠周末参加采摘茶叶赚取零花钱。在劳动实践中,大家也理解了父母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产业蝶变唱响“新三都赋”

在“两山”实践中,和平村作为“三都茶产业第一村”,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学习考察的基层组织络绎不绝,折射出三都茶产业凤凰涅槃的产业巨变。

位于大河镇合江社区,贵州黔山鲜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有茶叶种植基地1200亩,茶叶年生产能力达200吨以上。负责人莫光湖说,去年供应国内知名茶企的干茶达到了20多吨,越来越多大茶企选择使用大河镇的干茶原料。


九阡镇兰蔸村老树蔸茶园。

大河镇巴佑村委会主任刘玉龙说,全村茶园突破2万亩,2023年,村里的茶青交易市场落成,进一步规范交易秩序。追赶和平村,是全村茶农的心愿。

“三都茶产业以大河镇、九阡镇、都江镇为主产区,种植品种主要以福云6号、都匀毛尖中小叶种、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系列、贵定鸟王种等品种为主。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引擎,本地品种稳中有进,外来品种异军突起,绿茶、白茶等多路并进的好戏正在各个产茶区上演。”三都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陆廷杰介绍。

地处月亮山腹地、群山环绕的三都九阡镇因茶而兴,点“绿”生“金”,离不开白茶种植的引入和产业壮大。

2009年前后,浙江安吉人贾卫星和高军等几个合伙人跑遍了云贵川等地,最终得益于三都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惠政策,选择落户九阡镇水梅村,几年时间荒山变茶山,茶园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他们也成为九阡镇发展白茶种植的引路人。

“说起白茶种植,老贾是我们九阡人的启蒙老师。”在九阡镇兰懂村老树兜茶园,当地的“白茶大王”石国良熟练地将茶叶放入杯中,片刻之间屋内茶香四溢。

石国良佩服无比的老贾就是贾卫星,这位九阡女婿将安吉白茶引入九阡镇,倾洒10余年心血,投资建成集茶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白茶基地后,把产业交给亲戚管理,自己返回了在安吉的茶企总部。


九阡镇水梅村白茶基地,采茶工人中午时分采茶归。

精彩故事同样发生在石国良身上。兰懂村分布着古茶树,老树兜茶园因此得名。懂茶、爱茶的石国良,年轻时走出大山,在外从事矿山生意多年。贾卫星的到来,改变了石国良的人生轨迹。看着外地人种茶风生水起,石国良燃起奋斗激情,2014年,他回到家乡兰懂村种起白茶,目前他的白茶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三都水族自治县打出“茶旅融合”牌,助力乡村振兴。终年云雾弥漫的都江镇凉风坳古茶园,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连片面积约5000亩,是三都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早些年,管理粗放、技术有限,古茶树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2022年,三都通过招商引资,从广东省引入茶企,迈出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的新步伐。

朱军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说,正在建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茶叶基地,拉动当地古树茶产业扩产增量。目前,古茶树产品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

千事万事,茶事为重。茶产业成为三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8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2万亩,共有茶农2.1万多户;全县茶产量4182吨,总产值6.84亿元。


九阡镇水梅村白茶基地。

2023年,三都引进茶叶企业20家,培育茶叶合作社27家、茶叶加工厂(作坊)124家,新建茶青交易市场2个、茶叶交易市场1个,获得有机茶认证2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SC证(食品生产许可证)6家、都匀毛尖茶商标授权6家、贵州绿茶商标授权2家;注册有“清馨水乡”“大山都”“闲聊”“凤王山”等茶叶商标9个。

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介绍,茶产业是三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县里将重点围绕打造三都茶叶市场集散地、加快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大力推动古树茶“接二连三”,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

在三都,“新农人”、茶商、党员干部等,各自在茶叶全产业链上大放异彩,释放出新质生产力在改革和创新中的巨大能量。

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山外市场,茶产业作为“子孙产业”“福报产业”,带动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三都的山水之间,满怀激情奏响了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激越乐章。

“贵茶出山”的共赢之路|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①·普安篇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文/图 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