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个性追求

找到约54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醒茶之音|拼配:极致且不失和谐的追求

周末,一位热爱岩茶的朋友从武夷山新得了几款水仙,邀我去他家共品。去年的岩茶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工艺使然,肉桂的品质大多不错,而水仙却少有佳品。对水仙有着相当偏爱的他,在憋了一年没有好水仙喝的情况下,今年“报复性”地大量购入水仙。四款水仙中有三款的原料相对单纯,属于同一山场不同批次的茶进行“打堆”,没有刻意地拼配,可以算作不严谨的“单品茶”,而另一款则是一“拼配茶”,其中,拼配的原料就包括前三款不同山场的纯料水仙。 

喝茶时将拼配茶与它的原料共品,玩味各原料的特色、品评拼配的得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经过几轮细品,我和朋友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三款单品水仙虽不尽完美,但每一款都有可圈可点、各有值得赞赏与玩味之处;而由那三款单品水仙所组合成的拼配水仙,却似乎不尽如人意。不客气地说,拼配水仙发挥了1+1<2的效果,不如单饮任意一款它的原料来得好喝。

水仙干茶

好的拼配技术可以提升茶叶的整体品质,让各单品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但若是拼配技术不到位,或者拼配者的味觉体系太过孤芳自赏,反而容易让茶的表现产生“错乱”。这款拼配水仙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同一个调性的味觉感受中,出现了其中某一款茶特殊且不协调的气味,破坏了整体味觉的和谐度,同时,各个单品的滋味没有很好地融合,喝起来显“杂”,而单一原料的优点又因为拼配而被弱化、消磨了。这种拼配效果,固然彰显出拼配者的“别出心裁”,却让品饮感受打了折扣,以我个人而言,不算是一款成功的拼配作品。

提升品质,成就独特的风味

茶叶拼配,顾名思义,就是将几款不同的茶按照一定的配比拼成一款茶的技术。拼配是一个“调味”的过程,通过拼配者的设计,让几款拼配原料的香气、滋味充分融合,呈现出和谐、丰富,又不失个性与变化,且有别于拼配前风味的新茶品。茶叶拼配在大厂应用最广,拼配师通过将不同批次、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甚至不同工艺的茶叶拼在一起,可以稳定口感、扩大产量、提升品质、降低成本,甚至还可以模拟特定的口感、做出特定风味的茶来。

撇开为了扩大产量、稳定口感、降低成本等经济效益优先考量型拼配不说,为了提升茶叶品质的拼配,是十分重要的。如云南普洱茶,在纯料甚至单株流行之前,大部分的普洱茶还是拼配茶。一方面,普洱纯料的风味相对单纯、耐泡度高,十几泡乃至几十泡下来,如果香气滋味缺少变化,再好喝的茶也显得有些许“无聊”了,而通过将不同山头的普洱茶进行有设计感的拼配,可以让成茶的香气滋味更加丰富、且富于变化;另一方面,好的普洱茶生茶可以经年存放,因为拼配的关系,不同的原料在后期转化的过程中,其滋味的变化也不尽相同。这种拼配无疑提升了茶的丰富度与变化度,增加了茶的品饮价值。

要想做出独特风味的茶品来,除了少数极为难得且风味独特的原料之外,往往也是要通过拼配才能达到的。这在制作纪念性质的茶或者企业的标杆茶的时候非常好用:通过拼配做出专属的味道,保证产品不容易“撞衫”。别人想要而不可得,方能彰显出某款产品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对于发挥纪念茶品的纪念价值,或是凸显企业标杆产品的高度,都是极具意义的。

拼配的误解:乱弹琴

然而,如果仅仅是做出了独特的味道,并不就意味着是一款成功的拼配产品。就好像不擅长厨艺又富于“奇思”的人,自己发明了一款非常规菜品,做出了他人做不出的独特味道,然而,这种“独特”如果不能做到“好吃”,无法获得他人的肯定,所谓“独特”的正面价值可能就有争议了。拼配也是一样。好的拼配,画龙点睛;差的拼配,画虎类犬、画蛇添足。拼配的独特性,必须建立在口感协调、令人愉悦的基础之上,其独特才有意义。

茶叶拼配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将几个具有差异的原料融合成“一款茶”。既然是一款茶,那就不可以是大杂烩,它必须有主旋律,其它的味觉感受是环绕着主旋律而展开的,而且是要让人舒适愉悦的,否则就是乱弹琴。所谓合奏,并不是随便几样乐器凑在一起发声便可以称为合奏的。合奏必须有主有次,有所规划,不同的乐器必须相互配合,方能成就和谐的乐曲。如果演奏者各自为政,或者是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单一的演奏者演奏得再好,也不可能是一场成功的合奏。

厉害的拼配师做出来的茶,往往让人感觉不出拼配的痕迹,这不仅体现在味觉的协调性上,还包括干茶的外表及叶底的一致性上。换言之,“融合”与“和谐”是高端拼配的精神所在。然而,也有许多制茶人将拼配作为展现“个性”的方式,偏好将风格、调性差异较大的单品调在一起,追求一泡茶中同时喝出多种味道的口感,并美其名曰“口感丰富”、“香气馥郁”。事实上,“香气馥郁”固有“复合型香气”的意思,但也分主次强弱,例如形容一款茶“花香、果香带奶香”,就是以花香为主,其次果香,且带有些微奶香之意。“馥郁”的前提是和谐,如果不同类型的香一样浓郁的话,就多是“香杂”了。茶汤滋味也是一样的道理。

记得我刚开始学做乌龙茶的时候,由于摇青技巧生疏,会有摇青摇不匀导致发酵程度不一的情况发生:发酵过度的部分会出现如同红茶的“酵香”,而不足的部分还带有些许茶青原始的青味或“花香”。这种“夹生”茶的香气、滋味通常很多样,却往往不在一个调子上,且极不协调,虽然是同一款茶青、同一个人做出来的茶,却像好几种个性不同的茶硬凑到一块,有种“乱弹琴”的即视感。——这显然不能称为“拼配”,而是一种典型的工艺缺陷,彷佛一群乌合之众随时可能解体一样。如果将几款做到位的好茶胡乱拼凑,却找不到任何味觉和谐的感觉,兴许和许多没做均匀或胡乱归堆的茶一样,虽然单一味觉部分会有高下之分,但不和谐的感觉是如出一辙的。

“复制”名品的敲门砖

从工业产品的角度来谈,拼配是将农产品标准化、规格化的一门技术,也是扩大产量、提振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是许多大厂每款产品必须进行的一项技术任务。茶是农产品,每年的产量、风味、品质往往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时候就需要透过拼配技术来调味,做出和往年产品相似的口感来,用以维系系列产品的一致性。

普洱茶拼配测试

此外,拼配也是一门可以帮助厂家“山寨”名茶口感的技术。例如普洱茶中众所皆知的“老班章”、“薄荷塘”,其真正的原料成本十分高昂,如果在不减其风味的前提下,适度加入其他山头的毛茶扩充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当然,这只是“风味”的体现,也有高手能够在没有“老班章”或“薄荷塘”原料的情况下,以拼配的方法调出极为相近、充满迷惑性的口感,再穿上相应的包装上市,姑且不论职业道德的问题,其商业利益的转化是十分可观的。 

 

一门讲究韵律的技艺 

做拼配,前提要有足够的样本数,对各个地区、各种品种,乃至各式工艺所呈现的风味了然于胸,才能精准“复制”出可以被具体对应的味道。如果对拼配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复制”的层次,而是更着重于提升茶叶的整体品质,或者是把茶当作艺术品一般来创造的话,就需要有相当的品位和审美水平才能体现了。好比同样的几款原料,因拼配者对茶的理解不同,过分凸显多个特色鲜明的元素,就很有可能出现调性不一致的驳杂口感;而经过取舍、调适主次比例所做出来的茶,其滋味就会和谐许多,也较容易让人接受、欣赏。

当然,拼配不仅考验拼配师的品位或者对茶样的掌握程度,经验同样十分重要。从实践层面来说,拼配打样与实际生产——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匀堆、及拼配之后的复火调香,或紧压茶压制烘干等的环节——必然因“量大”而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因此,一个好的拼配师做拼配时,必须将可能产生的误差纳入方案中一并考虑,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在家小量游戏的“拼配”,有时会比相同配方、批量生产的拼配茶要好的原因所在。

然而,“拼配”所涉及的面向多在茶汤的香气、滋味,其良劣还是偏向个人主观的喜好,很难有一个绝对精准的评价。而我甄别一款拼配茶的拼配是否成功,会从是否做出比拼配原料更好风味,或者是否拼配出独特的、让人愉悦的味道的角度来看待。当然,这是拼配结果与原料的差异,若非亲身体验,很难做出直观的论断。如果一款拼配茶没有相应的原料参照对比,消费者会不会被它相对更高的价格,或者所谓“独特的味道”所迷惑,而影响最终的判断呢?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追求个性需求制作——大汇堂茶业有限公司

勐海大汇堂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4日,勐海大汇堂茶业有限公司2018年销售额达到2067万,依法纳税1128111.43元。2019年1月被勐海县政府评为规上企业。

2018年,勐海大汇堂茶业有限公司品体系进行升级梳理,目的就是要打造自身品牌价值和勐海厂区价值,其“中福”品牌产品分为三个系列:中福优品、中福臻品、中福藏品。优品系列是中福茶厂专为消费者消费品饮;臻品系列是中福茶厂为追求个性需求而制作,藏品系列是中福茶厂为客户收藏需求而制作的产品。

原标题:

【在勐海等你】追求个性需求制作——大汇堂茶业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浙江立足消费者个性差异化探索品牌整合新路

一直以来,茶产业在浙江农业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浙江各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进入到新一轮茶产业发展升级战。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品牌建设专委会顾问陈永昊认为,尽管对质量、效益的追求,早已成为浙江茶产业发展的主题,但对品牌建设的探索,从未如此凝心聚力、聚精会神。

在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等新的命题下,在“国际茶博会”永久落户浙江的前提下,茶叶品牌建设在浙江被赋予了更为多元的意义。

品牌整合尚需假以时日

在全国茶叶版图上,浙江以“一县一品”战略闻名。2005年,浙江第一次推选“十大名茶”,其中9个是地方政府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

茶叶品牌化的最初摸索,由于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传播,很快便使品牌崭露头角,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茶叶“卖难”问题。但随着竞争的升级,浙江茶叶面临新的挑战:

纵览国内,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分别从西南和华南出发,一路攻城略地,迅速奠定领导地位;湖南大力度整合“潇湘茶”品牌,声名鹊起;江西“四绿一红”(四绿: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一红:宁红茶),以集团军方式,虎视全国;贵州绿茶一夜之间,以其规模的迅速扩张让人瞠目结舌。群雄纷争的格局中,浙江以县域为单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很难跟其他省份同台较量。

再审察内部,因为多年来强力推广无性系良种,“龙井43”已经覆盖全省,成为当家品种,加上品种与品名混同,各地龙井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虽然分为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产区,事实上产品高度雷同。18个龙井茶区域品牌,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区隔。

想做大,缺乏规模支撑;想做专,又缺乏辨识度。

面对这一尴尬现状,各地政府开始想方设法,以地市为区域背书,加快品牌整合进程。

宁波希望将宁海望海茶、奉化曲毫、余姚四明龙尖等品牌整合成“明州仙茗”;杭州希望将桐庐雪水云绿、富阳安顶云雾、建德苞茶等整合成“杭州龙井”;绍兴希望将新昌大佛龙井、嵊州越乡龙井、上虞觉农瞬毫、柯桥萍水日铸等捏成拳头,以“绍兴龙井”统一的品牌形象亮相……这些整合有的胎死腹中,有的试探性迈出脚步,在遭遇阻力之后,很快偃旗息鼓。

品牌整合不是简单的“1+1”。看来不仅需要研究规律,还得假以时日。在县域管理驱动为主的体制下,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重的县域特色,而这正是浙江茶叶品牌升级的客观前提,也是浙江茶文化存在并得以进一步弘扬的基础。离开这一人文基础,势必难以调动县域政府的内在积极性。

彰显个性差异才能立足

“浙江茶叶尽管在全国最早推行‘品牌化’,但实际上,多年来一直只有品牌名称,谈不上品牌定位、品牌口号,更缺乏科学的传播。品牌与品牌之间,除了名称上的差别,其他都十分接近、大同小异。”《茗边》杂志孙状云认为。

事实上,对浙江农口干部而言,茶叶品牌化确实是个新课题。有人认为,只要是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就是品牌;有人认为,只要经过绿色、有机认证,就是品牌;更多人认为,只要投钱做了广告,有了知名度,就一定是品牌。正是在直面竞争中,浙江各地慢慢悟到了,只有凸显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

大佛龙井每年举办节庆活动,虽然声名显赫,但品牌溢价不足。当地对标“西湖龙井”,突出远离城市这一生态环境特色;文化上则以“江南第一大佛”作为背书,彰显人生哲学,提炼出“居深山,心自在”的核心价值。

磐安云峰根据高海拔带来的外形偏瘦这一产品特点,以及文化上与道士许逊相关的历史,概括出“道骨仙风”的个性价值特征。是历史、是文化、也是产品,通过这一品牌形象,磐安云峰与其他茶叶品牌实现了区隔。

千岛湖是千万级的世界级旅游风景区,当地聚焦区域特色,提炼出“一叶知千岛”的核心价值,主打伴手礼概念,不仅通过体验来提升品牌溢价,而且将每一个游客开发成了品牌传播媒介。

此外,开化龙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平水日铸等品牌都争先恐后,分别从文化、产品、产地,挖掘出自身最具价值、最具个性、最具差异的特点,将自身与其他品牌进行充分区隔。

“通过这一轮品牌升级,如今,许多品牌都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品牌与品牌之间,不再形象模糊、似曾相识,而是特立独行、个性十足,充分实现了与消费市场的对接。”孙状云认为。

品效合一的“场景传播”

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的生命。但是长期以来,有关茶叶品牌的传播,人们似乎总是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除了司空见惯的文化节和博览会,还有什么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理念可加利用,茶界似乎十分陌生。以至于在惯性的轨道上,各地只将节庆的规模、档次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

随着品牌创建的日趋强化,人们发现,传统节会尽管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这类活动对行政系统,尤其是茶界人士影响较大,对外地市场、真正的品牌消费者则难以触达。而且传播形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时间一长,更是难免让人产生疲劳。

明明是茶文化主题的表演,但LED屏上看到的是桃红柳绿;舞台道具设计,展现的竟然是塑料荷花……如此错位不仅让专业人员焦虑不已,更让地方政府领导深感无奈。新昌大佛龙井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背景,率先对农事节庆进行了改造。

大佛龙井茶文化节曾被评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农事节庆,每年参与祭茶大典的有七八百人,最多时一千多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给这个坚持了13年的茶事活动以转型机会。

记者看到,该节庆完全颠覆了传统模式,由云直播、云游览、云互动、云发布等“七朵云”构成。只有开幕式在线下举行,而且将举办地点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五星级酒店转移到了清新的茶园,大大加深了受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

开幕当天,新昌利用微信、H5、抖音平台,让观众在线上体验采茶、炒茶、制茶全过程,穿梭在虚拟的大佛龙井品牌馆,在“云上茶园”领略新昌茶园风光,达到了千万级的品牌曝光,同时开通线上品牌茶叶销售,实现了“品效合一”的创新传播。

不少观众感慨:没想到农事节庆,能够如此时尚化、国际化。这样的表达,不仅实现了品牌年轻化,而且赢得了未来消费族群。“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上海中心’这个亚洲第一高楼设立展示窗口,让浙江的茶叶品牌与国际大都市产生化学反应。”垂直场景营销多年的兆丰年公司CEO王东升告诉记者。

从“经验炒茶”到“数字制茶”

今天,消费市场的变化,对品牌提升构成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安全、健康越来越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紧缺,造成田间管理、茶叶采摘等问题更加突出。

怎么在冲突中找到路子,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品牌的增收、溢价,数字化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西湖龙井可谓中国茶界第一品牌,被誉为“国茶”,但因受到“假龙井”侵害,以致消费者尽管心有所爱,却不敢贸然下单。多年来,当地行业协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但收效甚微。

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人们一目了然,不仅能看到所有茶农和茶企的茶地面积,而且能实时了解茶农和茶企的交易情况。如果交易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报警。对外销售西湖龙井时,实现统一编号管理,其证明标编号也可随时掌握查询。

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应用,通过技术手段在源头上解决了产品真伪问题,为品牌信誉提供了保障,让西湖龙井重新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当年,西湖龙井的售价、产值就出现双双大幅度提升的结果。产业的集中度也显著提升。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告诉记者,今天,越来越多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理解了数字化对品牌提升的价值。大佛龙井、安吉白茶等已申请到数字化项目,还有更多的区域公用品牌正在积极申报之中。

与县域政府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相比,数字化应用对企业品牌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更为直接、显著,因此,也得到了更多企业的热烈响应。

武义“更香茶业”投入1500多万元,于2020年初启动“茶叶数字化生产线及智慧茶园项目”建设,计划改造6000平方米生产车间,并创建200亩“智慧茶园”。通过各种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茶叶长势检测、采摘预测、虫情测报、土壤及水肥管理和防冻害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在加工环节,数字化管理则通过对烘干、揉捻等各个工序的制茶设备进行5G改造,科学指导茶叶加工。同样加工4万斤鲜叶,以前一天三班倒需要40人,现在只需要五六人即可。

“以前炒茶全凭经验,现在引入数字化技术后,有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分析,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以及制茶效率、茶叶产量等都出现了大幅度提升。”罗列万告诉记者。

对浙江茶产业而言,纵然大数据、云计算等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但随着对数字化和品牌化“双化赋能”的日益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速对接数字化。他们相信,随着数字化应用场景在生产、管理、营销等全链条的普遍实现,茶叶企业规模小、主体力量弱、产业集中度低等老大难问题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2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