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干吃普洱茶

找到约1,241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普洱茶仓储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截至目前,共分为湿仓与干仓两个时代。

湿仓是做旧与随便乱放的产物,其反映了当初做仓是为了追求快速达到老生茶的口感,或者普洱茶不值钱,乱摆乱放,茶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

在湿仓茶风行的数十年间,我们要明白是存在“湿仓里的干仓茶”的,也就是台湾人在2000年以后鼓吹干仓茶,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港仓老茶话语权,从而在一大堆湿仓里挖掘出来干仓的价值。

为什么湿仓茶的时代会有干仓,是因为在同一茶仓里可能90%的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但有极少数的茶,比如10%幸运地没有高温高湿,成为湿仓茶堆里的干仓茶。

另一种情况是,茶叶不值钱,将茶叶在仓库里一放了之,过了十年左右,到了干仓概念兴起之初,打开仓库一看全部是干仓茶。“干仓鼻祖”88青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我估计88青放成干仓茶,可能跟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有关。那个年代,茶叶不值钱,虽然茶存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茶主人会经常将大门一锁,没去人工干预仓储,形成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环境。

复盘普洱茶在八九十年代的兴起,最开始靠的是降三高之神奇保健功效宣传,造成在法国、日本等地的热销。虽然卖得好,普洱茶也不是一种很值钱的东西。真正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与投资收藏价值挖掘出来的是台湾人。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经过数年的酝酿,而在1999年达到疯狂,2001年因香港《壹周刊》之普洱茶负面调查报道,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火热,一方面普洱茶的保健神话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普洱茶作为能喝的古董,其收藏投资价值得到空前强调,引来了全民收藏炒作普洱茶之热潮。

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加入的台湾人、大陆人,尤其是台湾人,其中的一些人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通过钻研与梳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品鉴与收藏投资体系,并大力宣传之,取得了普洱茶产业的话语权。但他们没有年份茶库存,仓储的话语权在香港人手里。普洱茶的收藏投资价值要靠仓储来体现,仓储话语权的缺失,让台湾与大陆的茶文化人很难走到话语权的中心。与此同时,台湾、大陆许多茶商,是做普洱茶的新人,他们手里没有老货,也要向香港人进货,他们不愿意被香港的大盘商、二盘商“剥削”一道。

台湾人带头振臂一呼,大陆人云集响应,于是一套全新的体系诞生了:其中有古树茶(当年叫野生茶、乔木茶、野放茶等)对台地茶之否定,石模对机器压茶的扬弃(这是古法制茶的滥觞),干仓对湿仓之否定,等等不一而足。

2000年以后,台湾人开始宣传干仓,到了2005年干仓概念深入人心,广东存茶大都按照干仓理念来存茶,于是港仓逐渐被边缘化,进入了东莞为藏茶之都的时代。

宣传干仓显然是一本万利的事:

首先,能攫取仓储话语权。世界上本没有湿仓茶,是因为有了干仓概念,才制造出一个对立批判物——湿仓茶。香港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湿仓茶,一直强调自己的仓储是港仓。港仓就是世界上最专业、最健康的技术仓,干仓是不太懂茶的人乱搞的。香港人的辩解,在干仓掀起的时代洪流面前苍白无力,在许多做茶的“明白人”看来,貌似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其次,能改变过去普洱茶交易以年份茶为主的模式,转而形成“卖新茶,收藏新茶”之交易模式。干仓作为新概念仓储体系,肯定要重新建仓,最好从藏新茶开始建仓!

邓时海先生的“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台的,并成为市场之圭臬。天量的新生茶,被广东人收藏起来了,而不是喝掉。现在我们知道了,普洱茶还是要以消耗为主,收藏为辅。“藏生茶”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改成“藏精品生茶”可能会好很多。大量生茶被用于收藏,造成了新茶交易火热,进而市场由追捧年份茶,转向追捧新茶。将才出厂的,或者只见到绵纸设计稿还没压茶的概念股生茶价格不断炒高。非理性的市场行为造成了2007年崩盘之悲剧。2011年之后,古树茶大热,大家又去追捧古树新茶,将山头生茶的推得很高。

由此可见,新概念出台往往能绕开原有的主流体系,开辟全新的主战场。干仓、古树茶,等等,一个个概念对普洱茶原有的经典体系进行围剿,抓住对方所谓的核心问题进行痛打落水狗,让其一夜之间废掉武功,成为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的时代弃儿。

你香港人不是有许多年份茶想待价而沽吗?我轻轻一个干仓湿仓之辨,就让整个香港的茶变成发霉的“黑心茶”,成为一种见不得光之灰色买卖。到了2007年,全民都在买新茶干仓存放,经销商、消费者都变成“藏家”,家家有茶,走不动货。好了,古树茶的概念来了,我们要告别台地茶的天量干仓库存,开启古树茶收藏投资新时代。于是原有的天量库存积压货被绕开了,开始新一轮古树茶建仓。如今古树茶仓建满了,家家都是古树茶,云南每年生产的天量台地茶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好了,高端熟茶来了,建仓,收藏投资又开启一轮大周期……

客观来说,干仓取代湿仓不完全是概念驱动,其背后有消费升级与消费人群口感取向等深层次问题。

先看消费升级。港仓作为第一代仓储,在引领时代的同时无疑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按港仓老经验存茶,霉变的多是客观事实。过去我们经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是老一辈人的健康概念。时代在进步,港仓也要与时俱进,将茶仓储得更安全与健康一些。干仓的出现,其实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期盼与诉求。

再看消费人群的口感价值取向。香港人喝了几十年港仓茶,已经习惯了仓味(指港仓特有的味道),其他地方的人一喝,可能不认为这是陈味,而觉得怎么有一股霉味。我们说,仓储跟山头一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的。港仓茶体现的是香港藏茶的地域风格,而且其能融入了香港人的饮食文化中去,港人天天喝,已经习惯了,就认这个味。广东人不太接受港仓,热爱自己的广东自然仓。但北方人、昆明人喝了广东仓放出来的茶,觉得有股仓味。广东人说你们不懂茶,那是陈味。而昆明仓存放的茶,广东人又觉得除了香气好,没什么茶气,但许多新消费人群就认昆明纯干仓茶。

仓储的地域风格带来的地域文化认同与偏见,这很正常!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的“引力”之处

(《吃茶去》杂志)我们喝到好茶的时候,常常会感叹道:“这个茶,好滋味!”那么究竟什么是“滋味”?普洱茶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呢?“茶滋”一般来说就是所谓的口感,茶汤喝进口腔内,所产生多种的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滋味。其中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头的感受,也有的是齿颊的反应所产生的感觉,还有些是身体的感觉。

各种茶滋味都会因不同的茶种,而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一般品茗高手多重视茶的滋味,普洱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许多普洱茶爱好者多是一开始时只喜欢它的滋味,而后才慢慢地完全接受普洱茶的整体品味。常常一旦养成饮普洱茶习惯后,别的茶类便不再有吸引力了。

甘甜

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普洱茶持久的回甘常常让众多茶友陶醉不已,茶中的那种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说到“甜”一定会想到“甘”,人们往往将“甘甜”紧密相连。但个人认为“甜”与“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甜是一种味觉,与苦味相对应,舌头上味蕾的分布图中对甜感知的味蕾主要是舌尖。而甘并不是味觉,甘更像是一种回味,且人对甘的感知为口腔的两颊、后段以及舌根、喉头与食道。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虽然普洱茶中的甜味物质的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正是这类甜味物质的存在对普洱茶的苦涩味起到了一定的掩盖和调和的作用,对茶汤滋味以及初制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一般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

苦涩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苦,主要来源于茶叶的本身和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花青素、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85%。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经过一些年的自然陈化,苦涩会慢慢转化为甘甜。

好的生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对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茶汤。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

喉韵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尔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紧箍的干涸。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的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煤三方面。

甘:是普洱茶汤带来的喉部回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甘的品味比较含蓄,不像香那么飘逸,往往和苦味相伴,苦尽甘来。许多品茗者所以喜欢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

润:润喉是解渴的第一步,再补充足够的水分,因干渴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有时候天气太干燥,或吃得过于成腻,口干舌煤,白开水喝得越多,却感觉越渴,此时如果能饮到一两口上好的普洱茶,喉头因此润化,干渴感自然解除消失,舒服且顺畅。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境界。

煤:是饮茶后喉头不舒服的感觉。茶汤水性如果太利或太过苦涩,会使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煤的感觉,强烈者甚至造成吞咽困难。一些云南以外或边境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因为品质不好,饮后锁喉(即喉感燥刺)。燥感除了喉头极不舒服外,还会让品饮者焦虑不安,影响健康,因此品饮者最好避开这样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津效果形成良好喉韵感。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至宝,有“延寿浆”之美誉。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一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意境。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分特别丰富,生津功能特别强。依据一般品茗普洱茶的经验,那些新鲜茶品,或者只陈放了一二十年的茶品,所造成的生津是“两颊生津”;陈放三四十年的普洱茶,茶汤入口后则会有“舌面生津”的现象,即所谓“舌感普洱茶”的美感;而陈放五六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达到了入口即化的境界,不仅能刺激两颊和舌面生津,还能激起“舌底鸣泉”的功效,喉韵和品饮意境都更加美妙。

茶气

茶气在普洱茶品茗中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但茶气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很难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一般来说,茶气是指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我们常常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具体来说,喝茶品茗时由于有机锗随茶汤进入品茗者体内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品茗者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很多人常常以这样的体感来评判普洱茶茶气的强弱。

为什么喝普洱茶会有这样的体感呢?人体消化的原理告诉我们,食物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利用食物中的三大营养成分,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这些化合物的转换,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热量)。普洱茶由于其淀粉、果胶、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较高,过多摄入均会引起与进食类似的发热和出汗。此外,普洱茶中过多酚性物的刺激也会引起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强烈收敛。这种收敛会使人体兴奋而产生大量热能,当这些热能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它就会释放到人体的皮肤表面,形成发热,多余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形成出汗。饮茶时产生的热量越大,说明茶叶内含物质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如果简单地把饮后让人体发热和出汗的茶叫做好茶,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某种内含物质的相对较高并不能代表所有内含物质之间比例关系的相对协调。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朱蒂)

喝了一吨水试完30多款春茶后,来,我告诉你今年普洱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每年的春茶季,除了泡在茶山上10天半个月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试茶了。

最近每天都在试春茶,这是一件令喜欢茶的人又爱又恨的事。

爱是因为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今年古树春茶的详细情况;可以在不同山头的茶里,探寻到它的神秘面纱;可以在花香、蜜香、果香、鲜木香、冰糖甜香里充分调动你的嗅觉、味蕾……

恨是因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在喝春茶,喝新春茶,喝到舌头麻木、手脚颤抖、吃不下饭,加上还要写每一款茶的品鉴文,将它们的表现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描写。

最痛苦的是,新春茶喝太多:

一是会只想吃酸的、辣的东西,因为对清淡的食物完全提不起食欲,但为了保持口腔的敏感度,你必须克制对那些麻辣水煮肉、凉拌鸡、烤猪蹄说拜拜;

二是那些茶点热量又高,不吃胃会难受,吃了腰会变粗。春茶一过就是夏天了,那些漂亮的小裙子你只能含泪说再见。

经常有人说:“哎呀,喝茶有那么辛苦,还会瘦?”

当你一天喝了20款新春茶,吃不下饭,加上肠胃稍微有点脆弱的,你拼了命的不想瘦,也会瘦的。

而且除了我们自己的产品要反复试喝外,还要去品来自各个地方盛情难却的茶样。

虽然南茗佳人已经和各个山头的固定茶农形成了稳定的合作,但仍是会有新的茶农给我们寄样,想让我们把把关,能够合作更好。

一个下午喝的春茶叶底

有时候舌头麻木了,想要休息一下,又想起还有别的茶没喝呢,于是吃点茶点,喝点温白开,再继续。

喝了一周的新生茶,就连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温白开都觉得异常亲切。

掌柜甚至说:“水比茶好喝”……可见已是爱恨交织的巅峰了。

稍微缓和下口腔和胃,其实对于试茶,我们既是考官又是享受者。

我们充分调动味蕾、嗅觉、喉咙、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感受这款茶。

于茶而言,也是在进行着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就出局,要说残酷也算。

每一款茶,从干茶到冲泡后的茶滋味,再到叶底,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这款茶的考验。

每一个山头的茶都像一部画卷,从打开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独一无二的山场环境、茶树的生长岁月等,这些都被映射在眼前的这一盏茶汤里,你品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它们。

再加上那时在茶山的情形,眼前的茶也就有了别样的情怀。

试茶季,总共试了接近30个茶园的古树春茶。

易武的 薄荷塘、凤凰窝、弯弓、茶王树、白茶园、麻黑、落水洞、天门山、曼松、桃子寨;

布朗山的 老班章、老曼峨、贺开的曼弄;

普洱的 困鹿山、景迈、黄草坝;

临沧的 冰岛老寨、昔归、冰岛地界、大忠山、小户赛、糯伍;凤庆……

有细腻温婉的,有刚劲直接的;

有山野花香烂漫的,有花蜜甜香厚朴的;

有香韵斐然的,也有山野气韵霸猛劲道的。

你在品它们,也是在进行一场与茶的对话,在这一盏茶汤中,你会感受到这片古茶园的生长环境是否原始自然。

不同的山场也经历了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气候导致了春茶季茶树的发芽时间、发芽情况、制成的晒青毛茶比例、以及茶滋味的不同。

【易武茶】

一向是以“香、甜、细柔、山野之韵”等为特点,今年的春茶目前所试喝的10多款来看,总体风格是汤质细、茶韵劲道。但甜度较去年要高2个度,香气上也要较去年的扬一些。

2020年的勐腊,降雨量要少于2021年,茶树遭受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易武茶中,部分的茶滋味清苦味较甜味重些,像麻黑、弯弓茶的涩感会清晰。

2021年的勐腊,降雨情况要好很多。2月下了几场雨、到3月也陆续下了几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树的干旱情况。

如果茶园所在的地方正好向阳,有雨、有阳光,茶树的发芽时间就会比同一地域的其它茶园要早一些。

弯弓就是一个例子。位于国有林之地,加上茶园向阳,在3月初就有非常少的古茶树发出了一点点的春茶,到3月中旬就已经可以采摘第一波了。

【较为神奇的是布朗山的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布朗山的茶一定是苦重的,但今年的《老班章》、《老曼峨》古树春茶甜度却很高,当你品,若不提前告诉你这是布朗山的茶,你绝对会被你的味蕾所迷惑。

【临沧茶】

从试喝的8款茶来看,茶滋味总体是偏重的,苦涩也清晰,茶韵足。

最核心的原因便是今年的临沧遭遇了严重的干旱,2020年的临沧降雨量是充足的,相较于同年易武茶区的多个茶园因为干旱,有茶树已经死掉的情况,2020年的临沧茶区要好很多。

但今年的临沧茶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据说一整个冬天下的雨屈指可数。

一直到4月中下旬,古茶树才开始陆续发芽,因干旱减产非常严重,有的古茶园产量创下了近几年的新低。

干旱,阳光辐射强度大,加上大部分的古茶园,如小户赛、冰岛老寨、冰岛地界等都位于向阳坡,坡度陡的可达45°,不易保住水,导致茶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高,这一类物质冲泡后,会呈现苦味和涩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茶滋味重,同时会感受到苦、涩。当然,苦、涩均是可以化掉,这里只是说它的强度。

除去气候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为干扰。我们都在说尊重自然,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分?

2020年疫情爆发,整个茶山几乎没有外来人员。以往被各种车辆拥挤得水泄不通的易武镇,也冷冷清清地。去老班章的路上,鲜少碰到来往车辆。

真好,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来和茶树争夺清新空气了。

加上采茶工难找,很多茶园的茶都没法采摘,给它自己老去。也一定程度上让茶树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2021年,疫情好转了,陆陆续续有外面的人进茶山了。

一定程度上让停滞的茶叶经济慢慢运转起来。

整个大环境是从2018年开始猛地一下干旱,茶树瞬间进入一个渡劫期,到了2019年茶树已经逐渐适应了干旱,但依旧艰难。

2019年的易武茶区处于干旱中期(有点干旱但是又不像2018年那么严重);而勐海、临沧、普洱茶区的雨量相对要充沛一些。

2019年:

易武古树春茶,香气很高扬、茶气非常足;

勐海茶区的老班章古树春茶滋味重,茶气霸猛;

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香气高、柔润度好;

普洱茶区的古树春茶则是香气锐、甜度好。

综上所述:回看近3年,易武、勐海、普洱、临沧茶区的古树春茶,因气候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19年,易武茶区的干旱来到一个适应期;而其它三个茶区干旱程度不那么高。

2020年,易武茶区的干旱已经很严重;而勐海、普洱处于中度干旱期;临沧降雨量要好于其它茶区。

2021年,易武茶区终于告别干旱;勐海、普洱也有适量的降雨;临沧处于严重干旱。

但,2021年的新古树春茶,以易武茶为例,浓甜、香丰、山野之韵清劲。经恰当存储,又将是另一种迷人茶滋味。

找到约1,19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