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盖碗怎么开片

找到约99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泡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茶人喝茶讲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

茶书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为何单单赞赏盖碗?其中,自有道理。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有托不会烫手,有盖不会跑香。

一人,可以独饮,人多,可以当壶;在家,可随喝随泡,出门,方便携带,堪称是“万应茶具”。

01

喝盖碗茶的讲究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茶,须温杯,然后放入茶叶注水加盖。

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

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不会烫手。

品尝盖碗茶时,用茶托托起茶碗,拿盖子在碗口刮几下,使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自得其意,这便是盖碗较之其他茶器的好处。

在别人家做客时,主人奉上盖碗茶,客人要细细慢饮,若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点水,主人便会意会添茶;反之,客人将茶水饮尽,主人便不再盛情续水。

若是在茶馆,将茶盖放在桌面上,说明茶喝完了,茶博士便会来斟茶;若临时离开茶桌,便将盖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会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为看管。

02

爱茶之人

怎么能不懂盖碗的由来

盖碗,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流行于清代。盖碗的器型,有两种:撇口式、直口折沿式。碗盖,多扣于碗口内,偶有覆于碗口外部。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乾隆 矾红盖碗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盖碗胎质,一般有两种:瓷胎和紫砂陶胎。

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等品种。也有玉制或金制的盖碗,但多为摆件。

清 翡翠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康熙年间,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样,是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唐代,随着饮茶普及,有了专用的茶盏,后又发明了盏托。

【唐】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

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茶盏,这就是盖碗的前身。

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03

盖碗茶的冲泡

「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可冲泡后直接端给客人或自己饮用,这时的盖碗当杯;

盖碗也可作为茶壶使用,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04

个人使用

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放入适量茶叶。盖碗一般的大小为140ml,若打算只冲泡一次,建议放2克茶叶。可依个人的喜好稍做调整。

冲水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

浸泡

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

饮用

端出奉茶。

打开碗盖,欣赏熏于盖底的香气,以盖子拨动茶汤,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并使茶汤浓度均匀。

将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滤掉茶渣,按住盖纽,端碗饮用。正式场合连托端起。

多人使用

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将茶叶置入碗中。

赏茶

持碗自己欣赏茶叶,再让客人欣赏。闻香时只取碗身与碗盖,欣赏后即行盖上盖子。

图片

冲第一道茶

冲入所需温度的热水,以绕圈方式将热水注入盖碗内,每片茶叶都得以充分滋润、受热,叶显清香。冲水高度以盖子不浸到水为原则。

浸泡

用杯盖翻动茶叶,使茶叶充分伸展,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即可出汤。

倒茶

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将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滤掉茶渣。

拇指、中指按住盖纽,快速倾倒碗身,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

分茶

持公道杯将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

端起奉茶盘,放置茶盘前,请客人自行端取杯子。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喝茶》

茶碗在盖、托之间,如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为君子之担当;碗中茶汤或浓或淡,经历过磨砺,才更能品味到苦涩之中沾染在舌尖的丝丝清甜。

盖碗的选择

盖碗的选择、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

选盖碗:碗沿比较外撇的盖碗,注水的最高限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类似这样器型的盖碗,同样注满水,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再说,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不要因为怕拿不稳而去捏着杯身。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拿盖碗明显偏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而且在倒茶时被烫,不得不停下来,稍微停下来,没倒出来的茶水又会重新在盖碗里浸泡茶叶,这时口感就会有所改变。

07

盖碗的“暗号”

盖碗的使用还有一些“暗号”,根据盖碗摆放位置的不同,其也蕴藏着一些特殊的意思:

一:茶盖上放点东西

在茶盖上放点东西,表示客人离开一小会儿,稍后会返回继续喝茶,暗示茶老板不要把盖碗收走。通常茶客会在碗盖上放片树叶,也可以在茶盖上放其他的小东西,类似火柴、小石子都是可以的。

二:茶盖朝下靠茶托

茶盖朝下靠茶托表示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馆小二看到后就会主动上来添加。这个方式很含蓄的请求小二添水,不过此方法一般只能添两次。

三:茶盖立起放在茶碗旁

这种放置方式比较有意思,通常都是熟人才会干,意思是要赊账。如果茶客有朋友在场,自己钱没带够,这样可以暗示老板,下次再补,就能避免尴尬。

四:茶盖朝外斜靠茶托

这个姿势有来头:古时候有很多帮会,若外地帮会之人遇到难处,欲在本地寻求帮助,便会如此摆放......茶馆小二看到此暗示,就会在茶馆寻找,介绍彼此认识。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这种放置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告知茶馆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安排收拾桌子了。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打开肉桂的正确方式,是用盖碗冲泡!


90后的世界里,有一个百搭的词汇,叫做CP。


何为CP?


CP是英文单词couple的缩写,意思是夫妻,一对夫妇的意思。搭乘互联网的顺风车,CP有了更多可能性。


看起来般配的一对,都能冠以CP的名头。


在岩茶圈,也是讲究CP感的!


比如冲泡肉桂,最强CP选择就是白瓷盖碗,而且容量不能太大,110毫升最好。



其貌不扬的白瓷盖碗,

凭啥抢了紫砂壶的风头?


论江湖(收藏)地位,紫砂壶绝对赶超白瓷盖碗。


随便一把泥料好些的紫砂,四位数起跳,上不封顶,若是有大师身份的加持,分分钟突破五位数甚至是六位数。


价值连城,白瓷盖碗只能望其项背。


白瓷盖碗要突破如此高的价格,难。卖出高价的手工盖碗,更是凤毛麟角。


多数白瓷盖碗,价格亲民,为的是普罗大众而存在!


正是这种看似没有竞争力的盖碗,真正实现逆袭,成了茶桌上最受宠的茶器!


时来运转。


紫砂壶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被盖碗被打败!


打蛇打七寸,白瓷盖碗的真本事就在于熨帖、细腻,深得人心。


凭啥白瓷盖碗是肉桂的良配,紫砂壶置于何地?


不好意思,白瓷盖碗它就是逆袭了!而且这一次转身,华丽而优雅。



有一位上海的茶友找到李麻花,要买一款盖碗,而且还是指定款。就是那已经售罄的青竹碗。


这盏盖碗,出产于景德镇,竹影婆娑,深受喜爱。


问茶友为何钟爱白瓷盖碗?


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好用,随便什么茶都能泡。


白瓷盖碗作为茶器,承载着冲泡的功能,无疑实用性成了最大看头。


手机那头的茶友,化身成讲师,将白瓷盖碗的好处一一罗列。这一刻,麻花成了学生,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重返十八岁。


白瓷盖碗有哪些好?


一是不夺香;


二是不吸味;


三是易清洗;


四是方便冲泡;


五是价格可爱;


六是所有茶类均可泡。


以上种种,难怪让人心动不已。



怎么挑选一款适合冲泡肉桂的盖碗?


冲泡肉桂,盖碗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其一,盖碗不夺香


肉桂,岩茶中的香气王者,以张扬的香气取胜。


盖碗挑选第一要义:不夺香!紫砂材质、柴烧盖碗,通通淘汰。粗大的毛孔,早已将香气吸了个痛快。


毫不犹豫,选择白瓷盖碗。


且要加上要求。盖碗表面的一层釉,要紧密、细腻、连续,那类开片的盖碗,不建议使用。香气、滋味容易残留在裂缝中,影响风味。



其二,盖碗容量不宜过大


盖碗大小的选择,不妨借鉴斗茶赛的盖碗规格,110毫升为好,搭配8克的肉桂,快出水方式,此茶水比例下,肉桂风味正好。


若是盖碗容量过大,茶水比例失衡,汤水滋味淡,无法感受到岩茶的真滋味。


在汤水味道寡淡的情况下,不少人会选择坐杯的方式,以保证茶汤有滋味。


然,坐杯反而弄巧成拙,易泡出汤水的苦与涩。



其三,杯盖如穹顶,方便闻香


白瓷盖碗,杯盖的器型也要有所讲究。杯盖微微隆起,呈现为穹顶状(形容成伞状,更为贴切),方便香气的聚拢。


那类弧度不明显,呈现为扁平状的杯盖,香气容易飘散,难以聚拢,闻香方面则逊色许多。


且杯盖扁平,在使用的时候,不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起来不够顺手,反而耽误出汤的黄金时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盖碗的加持,品茶才能事半功倍。


(杯盖弧度大,似穹顶,香气无处可逃)


肉桂,岩茶中的高香品种,要体会其香气的张扬与明媚,白瓷盖碗最好。


不夺香,不吸味,完美保留肉桂本尊的个性。


110毫升白瓷盖碗,8克肉桂,是最佳茶水比例。


若是觉得纯白色的盖碗有些单一,此时不妨选择一款看着赏心悦目的盖碗,图案样式自己挑选。


冲泡梅占,用梅花盖碗,与其香气相互衬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冲泡水仙、肉桂,选择青竹图案的碗。


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清荷样式,则意寓着如莲花般的高洁品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金风玉露一相逢,盖碗挑选,丰俭由人。


一片冰心一壶茶

(《吃茶去》杂志)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其它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境地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境地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实,妙玉本质上是一个有很浓厚文学气质的才女。这种文学气质甚至超越黛玉,达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谓的怪僻是因高洁所致吧,所以她自称槛外人,与出家并无绝对关系。妙玉品茶虽然有些到了矫情的地步,但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别样的人生!而从现实角度,则既是一场文化层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将茶的文化承载尽情展现出来。

不过,完整意义上的茶道,远比妙玉品茶更为丰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过程种种不同何止万端,结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国传统的茶道,其实是至少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一壶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礼、释家的禅、道家的玄一齐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态、古往今来,全部汇集其中了。而事实上妙玉的“三杯论”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产物,不足为凭,也不必拘泥的。真正爱茶,管他东西南北风,一杯、两杯乃至数几杯,那是何等的畅快!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须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尹宗国)

找到约9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