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州茶市

找到约18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两岸茶帮斗茶民俗文化活动福州举行 重现茶帮敬妈祖传统仪式

图为:两岸茶帮代表举旗、挑着茶担往三通桥走去。 叶秋云 摄

北京茶世界资讯:“茶路平安、茶路平安……”10月1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随着铜锣声响起,两岸茶帮代表举旗、挑着茶担通过三通桥,陆续走进位于万寿尚书庙后殿的天后宫。

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纪念日。当天,为再现福州上下杭百年茶业盛世场景,“双杭众茶帮·丝路竞芬芳”暨台江区首届两岸茶帮斗茶民俗文化活动在此举行。

图为:两岸茶帮代表举旗、挑着茶担陆续从三通桥走过。叶秋云摄

台湾南投县竹山镇茶叶协会代表林义雄表示,海神妈祖护佑平安健康,信众遍布海内外。此次举办海峡两岸祭祖献茶仪式,展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间文化信仰,两岸同胞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视,以及重阳节期间对老人的感恩和尊重。

图为:两岸茶帮代表举旗、挑茶担走过三通桥,走进位于万寿尚书庙后殿的天后宫。叶秋云摄

据了解,1842年,福州自五口通商以后,逐步成为世界茶港。台江民俗专家林祥彩在《台江商贸话旧》一书中回忆,福州茶市最鼎盛时期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福州港输出货值总值中,茶叶占百分之八十。福建各地茶叶多集中福州出口,有红茶、绿茶、青茶、白茶、砖茶等,品种齐全。

台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石丽钦透露,福建的茶叶品质优良,种类繁多,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物资之一。自五口通商之后,福州的茶叶远销海内外,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福州苍霞洲茶帮之魁的“洪家茶”更是如此。

图为三敬茶环节。叶秋云摄

石丽钦表示,福州茶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为祈求茶路一帆风顺,茶产业生意兴隆,“洪家”每年都会组织各地茶帮在春秋两季茶叶收获的季节,于福州各个天后宫进行斗茶仪式,将最好的茶叶敬献给海神妈祖。

据悉,洪家茶的历史可追溯至1878年,彼时从金门烈屿乡青岐村移居福州台江的洪天赏借助福州港的繁华,从航运业起步,逐步做起茶叶生意,开起茶行;第二代洪家掌门人洪发绥又借助福州港的便利,将茶叶贸易做到了海外。

图为三献礼、三献舞环节。叶秋云摄

如今,百年洪家茶红茶制作技艺是福州市级非遗项目。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洪植锦表示,此次茶帮敬妈祖传统仪式分为“三敬茶”、“三献舞”、“三献礼”、“斗茶仪式”等环节。来自两岸的10个茶帮现场竞相角逐,选出的最好的茶叶敬献妈祖。“此次活动以茶为媒,推进两岸茶文化民间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情谊。”

图为百年洪家茶道表演。叶秋云摄

据悉,本次活动由台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台江区文化馆承办,福州万寿尚书庙、福州市金门联、台湾南投县竹山镇茶叶协会、安溪福州茶叶发展促进会协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四十年代的苏州茶市

(《吃茶去》杂志)如果你走进阊门外广济路,在新民桥和广济桥之间,有个不起眼的西杨安浜小弄,绝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弄里,四十年代曾经有过热闹繁华的时期,每日里舟船云集,出出进进,那时候小弄旁边的河道没有填死,说得上是个忙碌的小码头。早上,花农从虎丘用船载来大批的茉莉花和玉兰花,一船一船,一担一担的运到杨安浜,把花送给沿浜设立的好几家花行。这里是窨制花茶的基地。原来沿浜有不少大户人家的老式庭院,三四进的很多,后来这些人家逐渐败落了,于是几乎凡是大一点的房子都被茶行购置或租用。最盛时期不但杨安浜,连接它的叶家弄、小邾弄,甚至隔河隔马路的山塘街、丹阳码头、潭子里一带也有茶行的存在。

大大小小的茶行不下数十家,比较大的有广盛、永丰、又新、协和正、协源祥、源丰积等,他们的老板多数是徽州人,以方姓和吴姓为多。茶叶本来多产于黄山,也许是人杰地灵的缘故,茶行的制茶工人也都是徽州人。

苏州人多饮淡茶(绿茶),花茶主要销往北方。据说抗战前,花茶窨制是在福州。福州的茉莉花不用盆栽,直接在地上种植。当时花茶都从海上轮船装运,运到天津、青岛等地,然后分散北方各地。日本侵华后,上海、苏州先后沦陷,海上交通断绝,上海已不是花茶出口唯一口岸,于是花茶的窨制转移到苏州。苏州虎丘的花农也一涌而起,家家种植,虎丘山附近一带,几乎成了花农的天下,到处都可看到茉莉花和玉兰花的盆栽。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北上的津浦铁路控制在日军手中,客货运输,还算通畅,因此,随着杨安浜茶行的兴起,北方老客到苏州来采购花茶的越来越多。他们中间,最大的属天津帮和济南帮,其次则以青岛帮和营口帮较为知名。天津帮和济南帮所以居首,是因为花茶都是先运天津和济南为集散地,必须先由他们经手。那时,天津最大的茶商客户是正德兴茶庄和成兴茶庄,济南大户是以“祥”字号为首,如福祥茶庄、泉祥茶庄等。他们在津济一带都非常驰名,当然也很有实力。但是他们始终只做采购和贩运,不遑他顾。独有营口帮,眼见徽州人开的茶行愈益兴旺,那些老客,因为本来就是行商,于是也就盘算自己在苏州扎根落户。他们索性也自办茶行,招雇徽州工人,另灶起火,从而打破了微州人的一统天下。

茶行的兴起,带动了花农以及其他有关行业,最使人摸触得到的则是附近住户的变化。小户人家的女性,不管是姑娘、妇女、老媪,向来是清贫而闲散,如今,茶行要召人拣茶叶,拣多少给多少工钱,这就使她们既有了生计出路,也稍减了空虚无聊。她们四个人一块拣板,坐着小板凳,每人一个小篓子,挑拣茶梗、茶片。手不停,难免嘴不停,于是有了情感交流。每家茶行都有几十块拣板,确实养了不少临时工,有的快手也会得到相对来说较为可观的收入。这样一来,为她们服务的小饭馆、小摊贩,都把杨安浜当作了别有天地,杨安浜喧嚣异常。

运输行业自然也随之有了生意可做。阊门吊桥下的太子码头,原来就是船行、运输公司的风水宝地,靠水吃水,本以水运为主。这时,因为海运阻隔,苏州火车站忙碌起来,整车出口毛竹、纸张、黄酒、茶叶等,于是那些吃运输饭的又转向车站货运部,大肆“公关”。因为茶叶是贵重货物,一箱高级花茶价值连城,最好有人专门经营,因此派生出专业运输茶叶的公司。最早的有瑞泰恒、大安,后来又有久和、正源等。

开了这么多的茶行和公司,免不了在生意场上要有一番争夺,这便使得北方老客,受到那些商家的拥戴,勿论他们年龄大小,一律尊称为“爷”,三天两天请他们进戏院、吃酒席、下澡堂、游山玩水,甚至嫖赌宿娼,无所不用其极。个别年轻的北方老客,本来在北方还是布衣布鞋,艰苦朴素,一到苏州经不起商家吹捧,抵不住花红柳绿的诱惑,不多时便成了花花公子,狂嫖滥赌,最后堕落。不过多数的北方老客,吃饱喝足,身上有了钱,也会购置些苏州的丝绸罗缎、被面、鞋子、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带回北方,多少也给沦陷期的苏州带来勉强的繁荣。

日本投降,国共谈判时,津浦铁路一度中断,北方茶叶缺档,有的茶商从苏州改运上海,再由海路运往天津或青岛。

解放后,交通正常,恢复原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家一户手工业的制茶工场,已经落后,杨安浜的几家大茶行逐步走向国营,即是现在苏州茶厂的前身。从此结束了四十年代杨安浜一度繁华的历史。

(摘自2010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老言)

福州缘何成为“世界茶港”

12月底,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茶交会正式“落户”福州。此次“落户”,是昔日“世界茶港”福州开启新时代茶产业发展的新实践。

穿越百年,这座以“世界茶港”闻名遐迩的城市,曾一度“亲笔”书写国际茶叶贸易的华彩名章。茶港无言,历史有声。记者带你一同揭秘这座昔日“世界茶港”的发展密码。

福州港的兴盛之基

数千年间,福州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吐纳不息。

时光回溯百余年前。彼时榕城四月茶市开,船来船往间,一场场影响世界茶叶市场的交易在此上演。长期研究福州茶史的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危赛明告诉记者,福州茶港的兴盛,源于“厚积薄发”。

早在汉代,福州已是中国外贸的港口之一。据《后汉书》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即福州。

福州中洲岛及泛船浦老照片

大江贯穿,福州通过水路连接福建近1/2的面积,长期成为交通、贸易的关键枢纽;沧海横流,为港口贸易发展与兴盛奠定基础。

随海外交通、贸易的兴起,中唐时期,福州与广州、扬州并肩成为唐代“三大国际贸易港”。明初,郑和船队在长乐太平港伺风开洋,翻开海丝之路华丽篇章。

1685年,福州设立闽海关,成为中国首个设立海关的城市。1844年,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正式开埠。不同于预想,开埠初期,福州港近乎无外国商船进港,陷入近十年的沉寂,直至1853年,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受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影响,上海、广州一带的茶叶贸易被迫切断,大部分都转战福州、厦门,各地茶叶经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福州茶叶贸易自此呈现井喷之势。

1854年,福建茶出口量达13万担,次年即增至26万担。根据1871年—1873年的外贸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值为11000万元,其中茶叶出口值为5797万元,占52.7%,占据半壁江山。

当时的福州茶香浮动,引来万国所向。成箱成箱的武夷茶,从崇安码头出发,南下取道闽江,运至福州港,由往来不绝的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世界各地。由此,福州港迈向了繁荣鼎盛。

福州港的鼎盛时期——居全国茶叶输出之首

“福州港之所以成为活跃的茶贸易港,其中的一大原因,是茶叶在此地比其他贸易港更具区位优势,能更早准备妥当以便装运。”危赛明说。

以最受英国欢迎的武夷山功夫茶为例,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林赛、郭士力的调查,武夷山茶产区位于闽江上游,将茶运到福州最快只需4天,如果运往广州,则需要1~2个月,通往上海也需28天左右。相比广州,顺闽江而下,由福州而出,一年能节约成本近60万两银子。“所以就区域位置和节省成本而言,福州是十分理想的茶叶贸易港口。”危赛明说。

福建历来是产茶大省中的翘楚。当时各地的红茶、绿茶、白茶、砖茶等,也都集中在福州港出口。根据茶叶上市日期,可分为四月下旬白毫银针之类、五月下旬绿茶入市,六月下旬红茶运往欧洲,七月半粗茶销往俄国,每年六、七月份,是茶叶输出最旺的时期。

“头春已过二春来,榕城四月茶市开。陆行负担水转运,番船互市顿南台。千箱万箱日纷至,胥吏当关催茶税……”翁时农所作的《榕城茶市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泛船浦、海关埕一带茶市的繁荣景象。

也就在此时,多条以福州为起点的“海上茶叶之路”逐步形成:

福州—英国伦敦,每年输往英国的茶叶占福州出口量的2/3以上,福州成为伦敦茶叶市场的主要供应者;福州—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纽约、波士顿和罗德岛等地);福州—俄罗斯;福州—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福州茶港的繁荣催生了驰名中外的“运茶比赛”。以马尾罗星塔为比赛起点,终点在伦敦或纽约等地的船坞,最早达到的船只所载茶叶往往身价百倍。为了加快新茶投入市场的速度,“中国茶叶飞剪船”应运而生。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福州茶叶市场迎来黄金时代。福州港茶叶年出口量基本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40%左右,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与上海、汉口并列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港”。

因茶而兴——扩大国际影响力

由于茶叶贸易的急剧提升,福州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福州开埠以来,在仓山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毗邻泛船浦码头的区域内,先后有英、荷、德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随后,福州掀起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外商投资热潮。福州与汉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机械制茶的地区。

同时,“新茶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鸦片战争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为福州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当时的福州被认为是“中国东南之财源”。

商业突破城墙而外溢。自茶叶贸易兴起后,闽江两岸店铺林立,南台地区成为茶叶交易的主要场所。由于福州离闽江口还有大约15海里的距离,而闽江较浅,大货轮一般无法逆流而上到达南台载货,只能停在马尾港里等候小驳船把货物运来接驳装载,这样福州的贸易功能实际上已经延伸到了马尾港。

利润丰厚的茶叶贸易税收是马尾船政重要的资金来源。各国兵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各大洋行、钱庄、银行等都入驻榕城,新的金融体系在此建立,福州已然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19世纪末,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等新产茶国的兴起,加之中国制茶技术落后,高昂的运费、税收等原因,导致闽茶的竞争力渐失,福州港的国际地位也因此遭受冲击,“世界茶港”随之没落。

跨越百年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发铿锵,福州茶港再次焕发新活力。近年来,福州口岸茶叶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出口均价提升至中国第二位。“相信曾为‘世界茶港’的福州,今后将在‘中国茶’的出口贸易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危赛明说。

来源:福州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