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州的茶

找到约2,181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国内首家茶叙文化品牌龙叙堂,谱写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茶作为华夏文化的瑰宝,浓缩了我国历史文化和礼仪文化,成为海丝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日,国内首家茶叙文化品牌龙叙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布局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新海丝建设贡献企业力量。

ti1mg (1)

海上丝绸之路,古已有之,这条通道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顶峰,跨越中国千年历史,开创了世界贸易的先河。其发祥地位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引领闽人走向海洋、融入世界。在海丝之路中,发挥着中外经济贸易通道的历史作用。

timg (3)

近年,总书记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端可承接历史,另一端指向未来。古代的福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路的历史辉煌,促进了多元的文化交流和世界的友好交往。今天的福州,正加快建设“新海丝”战略枢纽城市地位,努力为再造海丝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8c554c12f86e9a2bc8ab95bd6e98ab4_副本

随着“新海丝”的加速落地,茶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对外贸易品,开启了新阶段的稳健发展。中国名山茶品牌龙叙堂立足福州、辐射全国,由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关门弟子朱芳女士创立,品牌顺应茶界大势,汇聚行业精英,致力于将龙叙堂打造成茶叙文化和龙文化的茶叶连锁品牌。

龙叙堂创始人朱芳女士与恩师张天福先生亲切合影留念

(图:龙叙堂品牌创始人朱芳女士与恩师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切合影)

茶是中国文化数千年的物质代表,茶叙是承古烁今的特有沟通方式。龙是我国的昌盛国运象征,更是华夏千年文明的代表。龙叙堂的创立灵感便来源于我国近年十数场的茶叙外交和古代龙的图腾。古今文化的密切碰撞,使得龙叙堂品牌水到渠成。“龙叙龙叙,龙之茶叙”龙叙堂愿为世界讲述中国龙的茶叙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926170354

中国人可以借助茶,品味生命,解读世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成为各场合、各行业、各国家在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中的文化载体。龙叙堂将积极发挥“新海丝”战略枢纽城市的企业优势,赋予中国茶新的内涵与定义,谱写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恭贺龙叙堂茶业福州省体店盛大开业--踏遍名山·只为好茶

2021年4月10日电:“踏遍名山·只为好茶”中国名山茶品牌龙叙堂福州省体店盛大开业。开业仪式现场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多位来自商政各界的嘉宾莅临庆贺。龙叙堂·省体店顺利开业,预示着龙叙堂茶业已将省会城市福州打造为“多店联动、资源共享”的茶叶连锁样板市场。



开业现场,省体店两侧花篮争奇斗艳、花团锦簇;拱门上两只巨龙伫立对望,寓意见龙大吉、厚福齐天。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先生,福建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张伟光先生,华隆源集团董事何俊达先生,龙叙堂创始人朱芳女士,龙叙堂首席运营官谢文华先生等嘉宾莅临现场庆贺省体店开业。


龙叙堂福州省体店位于福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毗邻屏山公园、西湖公园、福州站、汽车北站及周边数十座居民区,附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拥有庞大客户群体。龙叙堂省体店经营面积达600㎡,将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集商务洽谈、闲暇品茗、切磋茶艺、传播茶文化一体的茶空间,以及更优质的茶产业配套服务。

据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先生在开业典礼现场致辞并提出多项宝贵建议。陈绍军表示:茶叶作为福建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近日,对我省茶产业更是寄予厚望。借此春风,我相信龙叙堂省体店的顺利开业,对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多贡献。


(图: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先生 左三)


同时,龙叙堂品牌创始人朱芳女士在省体店仪式现场,衷心感谢大家拨冗莅临龙叙堂省体店的开业庆典。“让世人更懂茶,让世人更爱茶”始终是龙叙堂茶业的使命和夙愿,在品牌的未来发展中,龙叙堂将专心弘扬与传播中国茶文化,积极为推动茶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龙叙堂打造为茶叙文化和龙文化的茶叶连锁品牌。

(图:龙叙堂品牌创始人朱芳女士 右二)

在此,恭贺龙叙堂茶业福州省体店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店品茗指导。踏遍名山、只为好茶,我们相信以龙叙堂专业完善的茶叶连锁体系、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及优秀新晋加盟伙伴的用心经营,龙叙堂定能勇创新高、口碑载道。

四十年代的苏州茶市

(《吃茶去》杂志)如果你走进阊门外广济路,在新民桥和广济桥之间,有个不起眼的西杨安浜小弄,绝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弄里,四十年代曾经有过热闹繁华的时期,每日里舟船云集,出出进进,那时候小弄旁边的河道没有填死,说得上是个忙碌的小码头。早上,花农从虎丘用船载来大批的茉莉花和玉兰花,一船一船,一担一担的运到杨安浜,把花送给沿浜设立的好几家花行。这里是窨制花茶的基地。原来沿浜有不少大户人家的老式庭院,三四进的很多,后来这些人家逐渐败落了,于是几乎凡是大一点的房子都被茶行购置或租用。最盛时期不但杨安浜,连接它的叶家弄、小邾弄,甚至隔河隔马路的山塘街、丹阳码头、潭子里一带也有茶行的存在。

大大小小的茶行不下数十家,比较大的有广盛、永丰、又新、协和正、协源祥、源丰积等,他们的老板多数是徽州人,以方姓和吴姓为多。茶叶本来多产于黄山,也许是人杰地灵的缘故,茶行的制茶工人也都是徽州人。

苏州人多饮淡茶(绿茶),花茶主要销往北方。据说抗战前,花茶窨制是在福州。福州的茉莉花不用盆栽,直接在地上种植。当时花茶都从海上轮船装运,运到天津、青岛等地,然后分散北方各地。日本侵华后,上海、苏州先后沦陷,海上交通断绝,上海已不是花茶出口唯一口岸,于是花茶的窨制转移到苏州。苏州虎丘的花农也一涌而起,家家种植,虎丘山附近一带,几乎成了花农的天下,到处都可看到茉莉花和玉兰花的盆栽。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北上的津浦铁路控制在日军手中,客货运输,还算通畅,因此,随着杨安浜茶行的兴起,北方老客到苏州来采购花茶的越来越多。他们中间,最大的属天津帮和济南帮,其次则以青岛帮和营口帮较为知名。天津帮和济南帮所以居首,是因为花茶都是先运天津和济南为集散地,必须先由他们经手。那时,天津最大的茶商客户是正德兴茶庄和成兴茶庄,济南大户是以“祥”字号为首,如福祥茶庄、泉祥茶庄等。他们在津济一带都非常驰名,当然也很有实力。但是他们始终只做采购和贩运,不遑他顾。独有营口帮,眼见徽州人开的茶行愈益兴旺,那些老客,因为本来就是行商,于是也就盘算自己在苏州扎根落户。他们索性也自办茶行,招雇徽州工人,另灶起火,从而打破了微州人的一统天下。

茶行的兴起,带动了花农以及其他有关行业,最使人摸触得到的则是附近住户的变化。小户人家的女性,不管是姑娘、妇女、老媪,向来是清贫而闲散,如今,茶行要召人拣茶叶,拣多少给多少工钱,这就使她们既有了生计出路,也稍减了空虚无聊。她们四个人一块拣板,坐着小板凳,每人一个小篓子,挑拣茶梗、茶片。手不停,难免嘴不停,于是有了情感交流。每家茶行都有几十块拣板,确实养了不少临时工,有的快手也会得到相对来说较为可观的收入。这样一来,为她们服务的小饭馆、小摊贩,都把杨安浜当作了别有天地,杨安浜喧嚣异常。

运输行业自然也随之有了生意可做。阊门吊桥下的太子码头,原来就是船行、运输公司的风水宝地,靠水吃水,本以水运为主。这时,因为海运阻隔,苏州火车站忙碌起来,整车出口毛竹、纸张、黄酒、茶叶等,于是那些吃运输饭的又转向车站货运部,大肆“公关”。因为茶叶是贵重货物,一箱高级花茶价值连城,最好有人专门经营,因此派生出专业运输茶叶的公司。最早的有瑞泰恒、大安,后来又有久和、正源等。

开了这么多的茶行和公司,免不了在生意场上要有一番争夺,这便使得北方老客,受到那些商家的拥戴,勿论他们年龄大小,一律尊称为“爷”,三天两天请他们进戏院、吃酒席、下澡堂、游山玩水,甚至嫖赌宿娼,无所不用其极。个别年轻的北方老客,本来在北方还是布衣布鞋,艰苦朴素,一到苏州经不起商家吹捧,抵不住花红柳绿的诱惑,不多时便成了花花公子,狂嫖滥赌,最后堕落。不过多数的北方老客,吃饱喝足,身上有了钱,也会购置些苏州的丝绸罗缎、被面、鞋子、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带回北方,多少也给沦陷期的苏州带来勉强的繁荣。

日本投降,国共谈判时,津浦铁路一度中断,北方茶叶缺档,有的茶商从苏州改运上海,再由海路运往天津或青岛。

解放后,交通正常,恢复原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家一户手工业的制茶工场,已经落后,杨安浜的几家大茶行逐步走向国营,即是现在苏州茶厂的前身。从此结束了四十年代杨安浜一度繁华的历史。

(摘自2010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老言)

找到约2,147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