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端茶送客礼仪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茶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茶背后的礼仪


咱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喝茶之外,茶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礼仪。


以茶相待,这是中国人重要的礼仪。这个礼仪起源于宋朝,当时几乎家家有茶了,这个礼仪便代代相传下来。现在,只要到别人家里去,主人都会泡茶招待你,


三道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有女婿第一次上门要喝三道茶的习俗。

第一道是糖茶,象征着甜甜蜜蜜。

第二道是枣茶,祝早生贵子。

第三道是汤圆茶,团团圆圆。


端茶送客:到了清朝,官场上来了客人要敬茶,话不投机就端茶送客。当时,茶演化出很多复杂的礼仪。


以茶代酒:三国时期,孙权的后代孙皓很喜欢喝酒,一位大臣非常有才,深受孙皓的尊敬。但是这位大臣不会喝酒,孙浩赐酒的时候命人悄悄把酒换成茶,这样其他人就不知道。这个故事就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茶背后的战争


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在1840年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缘由就是英国和当时的清政府存在的贸易逆差,英国的贸易逆差正是因为它进口了中国大量的茶叶导致的


当时,中国的茶叶占到英国家庭开支的十分之一,这个数字十分惊人。英国政府非常生气,就在他们的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换取中国茶叶。这样一来,英国节约了大批钱还让中国人上瘾。


林则徐曾在澳门月报上给英国女王写过一封公开信:你们英国本国都不许卖鸦,你知道这个东西危害深远,你却把它卖到中国来。中英贸易200多年,中国卖给英国的永远是健康的东西:绸缎,陶瓷,茶叶,大黄等。其中茶叶的出口量非常大,因为欧洲人食肉量大,他们需要喝茶来润肠通便。


当时,清政府严格把控中国制茶技术,不允许出口茶树茶种。英国人就把中国茶苗偷到印度,雇佣中国的工人,把中国的茶引到了印度。印度产的大吉林就是英国女王下午茶的原料。



普洱茶背后的历史


普洱茶在历史上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从云南出发有一条茶马古道,古人就把茶压得紧紧实实驼在马背上,运往西藏远销欧洲。运送周期短则4个月,长则半年。茶马古道全是高山峡谷,路上湿度极高,云雾缭绕。


时间长了,驼在马背上的茶被了,出现了受潮的问题。再加上这些地方经常下雨,等茶到达目的地,泡出来发现茶不是以前的味道,颜色也变成了红色。这就是普洱茶的由来。



茶背后的菜肴

在诸多的民族当中有一个基诺族,这个民族同胞就生活在云南,基诺族人到现在依然保留着一种饮食传统,就是用茶叶来拌菜

作为中国第五十六个民族,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饮食方式。这种凉拌茶,以当地产的新鲜茶叶为原料。加上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等调料,调入山泉水拌匀,就成了基诺族人独特的美食。

曾经有一份关于中风发病率的研究表明,基诺族人中风发病率非常低,研究发现:经常食用凉拌茶对基诺族人的健康功不可没

其实,用茶做菜,并不是基诺族人独有的做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齐国的宰相用茶做过菜。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子,相传,晏子是最早拿茶做菜做粥的人。

有名的茶叶菜肴除了凉拌茶叶,还有绿茶枸杞糯米粥,牛肉爱上普洱茶等,茶友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查菜谱哦~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中国茶史溯源 (下篇)

据上篇茶饮开始慢慢进入中国饮食文化行列说道。

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将喝茶说成“吃茶“。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茶排在了最后,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中国人不仅追求食物果腹,更追求食物的精美。而茶便是果腹之后的仙汤。

东汉末年,吴国孙浩“以茶代酒”,以及诸葛亮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的典故,说明了茶已不是单纯地仅作为药剂和饮品了,而是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礼仪。此时,茶文化开始进入形成阶段,成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宋代王安石《议茶法》云:“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茶已成为中国人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员。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请客吃饭对中国人来说是常有的事。有客来访常常是先端茶倒水,再以好酒好菜招待,唯恐怠慢了客人。如若不然,客人往往抱怨:“到他们家里饭没吃一口不说,连茶水都没喝一杯。”也就是责怪主人礼数不周。

“以茶敬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之一。而在请客吃饭的过程中,茶则常常扮演了一个开场与收场的角色;酒席之前,通常是茶水先上,以敬客人;而酒席之后,亦是端茶送客。

在唐代,陆羽曾“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立礼仪,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茶中立礼仪”已成定论。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承载“礼仪”的一个重要角色。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茶趣:一杯茶的日常

茶道来源于中国极为精致的饮茶习惯,与禅宗哲学的某些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超越了根据一定规则烹茶和用茶的艺术,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所有活动,日常事务、用具,尤其是茶屋和露地。在此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如建筑、园林设计、花道、书法和陶艺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整体。

关于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雅俗共赏。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走进民间,茶就是居家生活与休闲的必需品。茶生于草民,历史上多为贵者所享,又为普罗大众所好之,在雅与俗之间囊括世间百态。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对茶可谓推崇备至,茶虽非药,功效却胜似药。曾生长在荒野中的茶,最初被人们发现认识正是因其神奇的药效。

追溯中华茶史文明的童蒙时代,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是神农氏最先发现并利用了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则颇具神话色彩的记载虽难为信史,但茶在民间作为药用,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茶经.七之事》中就辑录不少关于茶保健功效的记载: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沈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葱须煮服之。”

可见,至少在唐代以前,茶就是一剂保健良方。此后,在历代多部药书、医书中,茶的药效都备受重视。譬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本草纲目》,对茶性及保健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附茶药方16则。“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话糙理不糙。饮茶治病,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与其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不如是说祖先赋予的生活智慧。

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讲理也要喝茶。茶不仅是饮料,端茶送水迎来送往之间还是一种人情世故的学问。比如,端茶送客就是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客来送茶,就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礼仪。世态炎凉淡薄也叫“人走茶凉”。

中国虽是茶道的文化之源,但较之仪式感强烈的日本茶道,中国茶道似乎找不到较为具体的形式,至少没有一套标志鲜明的程式,这大体是因为中国茶道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饮茶解渴提神,祛病消疾;茶可联络感情,敬神祭祖,亦可会友待客,茶道充分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日常,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注:图文来源于斗记说茶,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