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斗茶的起源

找到约291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武夷岩茶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网资讯:武夷山不仅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又是宋元两朝的贡茶基地,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悠久,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丰富和发展茶学,繁荣我国经济作过杰出贡献。

夷茶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才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以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请勿贱用之!”自此,“晚甘侯”成为武夷茶之别称,成名于世。


然而,“晚甘侯”是不是就栽于唐代呢?由于缺少文字资料可考,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就以“晚甘侯”出现的时间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的齐时起源”。陈椽教授考证发现:“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在南齐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齐时起源。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由此印证了陈椽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晚甘侯”就是武夷茶呢?有三个依据可以解疑:

(1)丹山碧水是武夷山特指,是南朝江淹给武夷山的题词。这个题词来自于九曲溪二曲渡口,当时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县尚未建县,属建阳县,故孙樵写建阳丹山碧水。茶是武夷山的特产,送礼佳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实际上是一封夸“晚甘侯”名贵,以期引起受礼人重视的信。

 

(2)古时,古人对茶特别崇尚,认为茶品圣洁森然,品质高尚。又认为做人也要有人品,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


(3)王肃嗜茶,是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谏官、诤臣,其人品如茶品,故同人为表其节,私谥为“晚甘侯”。因此,可以认为“晚甘侯”是一个双关词,将它称之为武夷茶的名字或别称,就好理解了。

武夷茶四度名冠天下
首度名冠天下于北宋,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崭露头角期。
武夷茶真正名冠天下,是在北宋盛行的斗茶风中脱颖而出,范仲淹的《和章岷斗茶歌》便是北宋时期斗茶盛况的写照。武夷山提供参赛的是按当时制作方法制出的粟粒芽茶,以“味兮轻醍醐”、“香兮薄兰芷”味香双绝夺魁,而闻名天下。北宋斗茶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用民间斗茶的方式采集贡茶入贡,这在斗茶歌里已有交代:“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英豪先斗美”。苏轼的“咏茶”诗也印证了这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于武夷茶香气与滋味好,被时任北宋福建路转运使蔡襄(10 12—1067)看中,入选为贡茶。

再度名冠天下于元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崛起期。
据明·许次纾《茶考》说: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受到朝廷重视,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令县官岁贡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种再度入选为贡茶。大德五年(1301),高兴之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大德六年朝廷干脆在九曲溪的第四曲设立“御茶园”,专制贡茶入贡。建御茶园后,据清周亮工《闽小记》记载:“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而名冠天下,入贡数量上仅次于北苑茶,文献记载,元至未六年(1368)全国贡茶4022斤,福建占一半,福建贡茶主要来自于北苑和武夷,北苑1360斤,武夷940斤。

三度名冠天下于清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大繁荣期。
明代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茶,即炒青茶制法,武夷茶的品质又有提高。明末清初,在武夷山桐木村创制出红茶,从此,桐木红茶越卖越红火,风行欧美,武夷山的桐木村成了中国红茶的发源地,成为世界红茶的始祖。
四度名冠天下于当代——武夷茶的再发展时期。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前,200 2年武夷山被国家列为武夷岩茶原产地。
如今,武夷岩茶已走向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大城市,品武夷岩茶的风尚开始形成,品饮武夷岩茶的人越来越多,武夷岩茶将再度进入大繁荣和大发展时期。 

 

 

历史的茗战:品茶与斗茶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茶,是国人最爱的饮料之一。乾隆爷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没茶啊。国人爱茶,在喝茶过程中,生成出不少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部分。


今人品茶,主要品茶色、茶味、茶香、茶形,通过上述四品来品赏茶韵。然而,这品茶最初并不是品茶,而是斗茶。


斗茶,古时又称「茗战」。蔡襄《茶录》中说,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生产大量的好茶,是贡茶之地,每年,都要向宫里贡茶。然而,选什么样的茶贡献给宫里?建安人有建安人的做法。他们通过斗茶来选贡茶。初期,斗茶只是「试茶」。蔡襄《茶录》中说,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首先要比较高低,于是相聚而品评。这就是斗茶的雏形。


范仲淹《斗茶歌》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满目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累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仲淹把「试茶」的原因与「试茶」的现场都描述得很清楚。范仲淹的《斗茶歌》与蔡襄的《茶录》,都说明了我国斗茶的起源于宋朝,起源于民间。


制茶商为选贡茶而开战斗茶。斗茶之风,后来渐传向社会。首先进入卖茶商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说的就是这回事。图中有老人、妇女、儿童和挑夫贩夫,斗茶者携带器具,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己的茶品。


民间的斗茶之风,后来又传入宫中,在文人雅士中很为盛行。自称「茶淫」的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了他和善于瀹茶的名士闵汶水之间的一次有趣的「斗茶」。


崇祯十一年秋,张岱抵南京拜访闵汶水,闵汶水故意回避他,让他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后来,见张岱心诚,才再次出来见面。张岱说,久闻闵老的大名,今天如不能畅饮您老的茶,我决不回去!闵汶水一听乐了,想不到天下还有这样的「茶癖」。于是他亲自当炉煮茶,款待客人。张岱呷了一小口,问闵汶水,这茶产于何方?闵汶水回答说,这是阆苑茶(产地四川)。张岱再细啜一口说,你呀别骗我,这茶是阆苑茶的制法,但味道却不像。闵汶水笑说,那么您知道他产于何地?张岱举杯再品啜了一口茶后慢慢道,真像是罗芥山的名茶。闵汶水闻言吃了一惊,说,奇!奇!张岱又问道,这水是哪里的水?闵汶水说,是惠山泉(今无锡)。张岱说,不要再骗我了,惠山泉运至南京路途遥远,千里致水而不见其水之老,这是什么道理?闵汶水说,我实在不敢再向您隐瞒什么,这真的是惠山泉,只是在汲水前必淘净泉井,待后半夜新泉涌至才汲之,并非得江风满帆才行舟运水,所以这水淅嫩不生杂物,即使寻常的惠山泉与它相比犹逊一筹,何况其他的水?说罢又自言自语地连说两个「奇」字。闵汶水又端来一壶茶为张岱倒上,说,您再品味一下这茶。张岱细细品鉴后说,这茶香气浓烈扑鼻,味甚浑厚,一定是春茶!刚才煮的茶则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已七十岁了,所见精于鉴赏茶的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您。


从上述看,张岱与闵汶水的斗茶,已不是建安时期的制茶商的「试茶」,也是唐庚所写的「某为上,某为次」的斗茶,而是已跳出了原来的格局,斗出了茶人的涵养,斗出了茶人的谙熟品茶之道与功力。


古时的斗茶,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品茶韵味。于是,后来斗茶之说,渐改为品茶。


在清朝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把品茶之说和喝茶之界,说得清清楚楚。四十一回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妙玉)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可见,清时,品茶是很为讲究的。讲究什么?讲究的是量,「一杯为品」也。


现代的梁实秋品茶很为讲究,他每次到洞庭湖,必购君山茶。以沸水沏之。此时,他并不忙于喝茶,而是先观赏杯中每片茶叶的变化情形,观赏那片片茶叶,在沸水的热泡下,如针状直立,悠悠荡荡的漂浮杯中的美姿,观赏足后,才再启开两唇,轻轻呷上一口,让茶的芳香在口中回荡,再缓缓吞下,慢品君山不俗之香。梁实秋品茶,先观其形其色,后品其味,品茶内涵深厚,意韵酽酽,令人羡慕,令人佩服。


如今,斗茶之风早已消逝,品茶却「兴旺发达」。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在茶的味道中,哺育着华夏民族...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茶早已经渗透在各个角落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不等于茶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是在于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的茶艺表演,工艺流程等等,如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等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为阐述茶文化而存在。

但是,却被很多茶商所曲解,过于刻意于表面形式,早已没有了茶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从萌生到发展,从无到有,经过历史的演变与沉淀,成为中华文化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了解

茶的起源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tu)而解之”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以身犯险,亲身去感受各种草木的药性,后来发现了茶,至于传说是真是假,虽然说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从这些传说和记载中,能够发现,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发现茶的药理和茶的作用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其实在这时候,茶是一种治病的药材,还不是一种饮品。

《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相传,在古代巴蜀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常年弥漫很多的“烟瘴”,让人很容易患上热毒,后来巴蜀人发现喝茶可以清热解毒,除瘴气,慢慢的长期饮用,最终成为了一种习惯,茶也成了一种日常的饮品

秦人入蜀之后,茶被带出巴蜀,走向了全国,这时候,人们开始了对茶的重视,茶(cha)音,也在这个时期正式诞生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文化萌芽

有人问,茶文化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自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后,长期被用作药材,而后成为一种饮品,在长期的饮用中,才慢慢的积淀而成,茶文化,因日常饮茶而诞生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意思”二字,也表达出了人们对茶另外的理解,说不出,道不明,但就是有点儿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而这,正是茶文化的萌芽。

茶文化的确立

发展至魏晋,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就像是三餐一样,很常见

这时候,有关茶的诗词不断出现,人们已经以茶为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茶也不再只是一种饮品了,而是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精神载体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因为当时,门阀世族形成,他们富可敌国,争相炫富,把持朝政。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士子,都已浮夸斗富为荣,一时间风气弥漫

桓温、陆纳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南齐武皇帝,非常痛恨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最后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许浪费,不能用三牲为祭品,放些果饼,干饭,茶饭就可以了,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管是武皇帝,还是陆纳、桓温等人,都以茶为一种载体,成为朴素,勤俭节约的一种象征,这时候,茶真正的进入了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与思想。

随着道教兴盛,佛教的兴起,茶与宗教紧密的连接起来了

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用来修炼“内丹”,升清降浊,从而长生不老

佛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修身养性

先不说茶真的有没有这些功效,但不可否认,佛道两家,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从隋朝开始,茶进入普通百姓家,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事情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上也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也标注着,茶文化正式的确立

发扬至今

虽说在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全面饮茶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奔着茶对身体的益处去的,更多的是在于茶的药理作用

在780年,唐代陆羽著作《茶经》出世,这时候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

《茶经》中,不仅概况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而且还探讨了茶的艺术,并且将佛,道,儒三教的文化融入在饮茶之中。

在《茶经》出世之后,大量的茶书出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我们特别熟悉的白居易,杜甫,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的行家,茶文化这时候也开始兴盛起来。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现在,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也走进了国际,对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韩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发展了上下五千年,也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发展,蕴含了浓厚的历史人文结晶,这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关注我哦!

一个专注于真正茶文化的分享者~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