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益宫廷普洱一两装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味,也是年味 2024年大益贺岁茶礼清单来了!

新春在即,年礼准备好了吗?

市场上看了一圈,是不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呀?那就对了,因为今年益信君还没“放大招”呢,我们准备给大家来点不一样的!

为了做今年的新春茶礼推荐,益信君特地和各家专营店、新老茶友聊了聊。听完大家诚挚的推荐后,结合性价比整理出了以下8款送礼佳品,照着买绝对不会错,购买理由、祝福寓意都给大家想好了。

宫廷珍藏  

品一杯宫廷阅一卷普洱

首先,隆重登场的是华贵、雍容的大益宫廷珍藏生熟礼盒。采用传统开合式箱制礼盒,设计以寿山福海为底、祥云瑞气作里,华贵的紫、金两色相衬、典雅印章镶饰……打开礼盒,犹如翻阅一本宫廷普洱史书,中正对称之美尽显东方气韵。  

礼盒分生、熟两款,盒中藏有经典500g大饼、搭配8g*2泡撬散茶。生茶精选8年陈宫廷级晒青毛茶为原料;汤色橙黄明亮;烟陈香交织化于汤中,高扬花香伴着细腻水路;整体滋味协调均衡。熟茶特选茶中高等级嫩芽以萃金毫而成;汤色红浓明亮;陈香与糖香协调交织;纯净的茶汤如丝绸般柔滑。  

宫廷珍藏是今年主打的一款高端茶礼,其总结起来,关键词就是“华而不炫”。尊贵的大益茶礼,当然送给最尊贵的人。送师长、送领导、送挚友,不用犹豫,就选它。

龙珠

龙腾卷风云珠型新普洱

“龙珠”是一款珠型新式普洱茶,每粒均经细致揉捻,精心雕琢而成,小巧玲珑、珠圆叶润,球体具有的柔韧弧度,使茶叶叶脉保存完整。采用独立包装,一粒一泡,便于携带,省去撬取之力,又兼具紧压茶风味。


大益这款龙珠普洱生茶、熟茶礼盒,上市两年来广被益友竞相品饮、购买,也常上榜“益家人”自留款。方盒设计,色彩明丽、典雅华贵,是送人与自饮的不二之选,秀气小礼,赠与佳人,送上情意绵绵的祝福。


选料严苛,精工细作,粒粒精良。每个礼盒中装有25粒、每粒8g,金箔独立包装。生茶珠面白毫显布,在灵动中又显遒劲之姿;茶汤绿黄明亮,通透澄澈;入口清甜柔滑,香气纯正持久。熟茶茶汤红浓明亮,莹润有泽;入口醇厚饱满,陈香浓郁;汤感细腻顺滑,喉韵甘甜。


人性设计,舒心体验,可根据生、熟茶喜好随心选择,亦可双双购入,性价比高、灵动自如。

五福临门

集齐“五福”诸事圆满

新春佳节,福来福往,“五福临门”是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之一,这“五福”代表了五个吉祥的祝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送上这款礼盒的同时,也就一次性送出了五个祝福,不管是谁收到这样一款茶礼,都会万般欢喜、心生圆满!


大益五福临门礼盒以“长寿福”为主画面,茶品再配以朱红色调,大有天赐洪福、福寿天成之气韵。礼盒内,含福、寿、禧三款熟茶,禄、财两款生茶,每款茶饼一个主题,生熟搭配、相映成趣,100g/饼的小饼,饼形圆整,品相玲珑喜人,茶品历经九年陈化,茶饼间萦绕流淌着郁郁香陈。


一款礼盒,可品饮到五款大益普洱茶的不同风味,不得不说一句:“真是值”。

禧玺青柑

玲珑雅致开盒见禧

柑香茶醇、双重营养润养身心。关于普洱茶的送礼首选,新会柑+大益熟普的黄金搭配小青柑,集适口性、性价比、高颜值于一体。纵观大益丰富的产品线,刚上市不久的“禧玺青柑”,在今天的推荐中值得拥有一席之地。

外盒包装清新又灵动,双盖设计多了一份贴心守护。碧海青与活力黄两种颜色相互映衬,吉祥海波纹灵动现于盒底。打开盒子,二十颗青柑呈迷你印玺方正排列,玲珑雅致、盎然生趣。


柑、茶天生相配。2g柑皮填充8g熟茶,柑果清香鲜爽,熟茶陈香厚滑,茶汤红亮通透,滋味香醇甜润。最关键的是冲泡便捷且随心,水一冲就能喝、一颗可泡一整天。关于小青柑的冲泡,有2个小诀招要记牢:冲泡时一定要拿掉小青柑的小盖,用茶刀给小青柑扎孔或掰碎后减少柑皮投放。


福至运来

国民年礼最潮配色

大益福至运来生熟茶礼,礼盒采用开合设计、撞色明艳,饼面设计大胆活泼,活力橙、中国红、复古绿熠熠生辉、热烈雍容,再以花开富贵、喜鹊报喜、琴瑟和鸣等吉祥元素加持,一并拿捏潮流与复古,轻松get年轻人的独特时尚。


盒内一生一熟双饼,生饼历经三年时光转化,银毫撒面,汤色黄亮烟香微启,花香蜜香高扬持久,滋味浓强饱满,回甘迅速、余韵悠长。熟饼历经七年时光转化,金毫撒面,汤色红浓明亮,陈香显著带甜香,滋味醇滑细腻。


看完福至运来,是不是让你有这样一种感慨:“端庄典雅的大益茶礼,原来也可以这样年轻。”这款礼盒,不管是送给刚入行的“茶小白”,还是久经茶海的“老茶客”,都是诚意满满。

福禄双喜

把美好“一饮而尽”

熟悉我们的益友都知道,大益双饼礼盒福禄双喜一直是大益礼品茶的畅销品,任何节日、任何场合,只要有人问礼盒推荐,我们必定选它。


融合福、禄、麒麟、祥云、金蝠、寿鹿等吉祥元素,设计贵气繁复、配色喜庆隆重,浓浓的中国风不仅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也传递了吉祥安康的祝福和多金多福的盼望。送它毋需多言,心意亦表露无遗。


打开礼盒,映入眼帘的是华贵雍容的两饼茶,一生一熟,生茶高爵丰禄,熟茶五福临门,可谓福禄相迎,饮者君子,喜乐安康,万事皆吉。生茶汤色橙亮,香气高扬而回甘生津,口感饱满,层次分明;熟茶汤色红浓透亮,滋味醇和,口感细腻,一盏稠滑的茶汤如瑞气千条。

新会陈皮

北方茶友最爱懂的都说“好”

在多次的了解、细聊中,我们发现不少茶道师都提到了这款“好货”——新会陈皮。据说,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很多茶友对大益出的新会陈皮非常认可,不仅用作日常品饮,亦用作保健。


陈皮是经历了三年或以上陈化的柑皮,作为药食同源的新会陈皮,有着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赞誉,入膳可调百味,入药可和百草。陈化三年的陈皮,外呈橙红色,陈化至五年后呈棕红色,油光明亮。新会陈皮春酌祛湿,夏饮祛暑,秋品清润,冬煮暖胃,四季皆是品饮时。


关于大益新会陈皮的“好”只有懂的人才会懂。精选新会柑核心产区长足258天成熟大红柑为原料,秉承传统工艺加工,历经人翻皮、自然晾干后,再进行日光生晒、自然陈化5年方得成品。滋味甜润顺滑,陈郁甘美,傍有果香。

目前热销的产品有三年陈和五年陈,包装分300g中提盒装和135g罐装。整体包装清雅端庄,无论收藏或自饮送礼,都显得高端而厚重,大气而脱俗。


益原素纯茶礼盒

送礼更是送健康

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吃、喝、应酬更是常态,不少人的体重、血脂血糖都会在知不觉中上升!大益采用第三代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益原素”,可以把这些问题一一进行缓解,建议大家在春节来临前都为家人和自己备好货,舒心过大年。

礼盒设计时尚典雅,礼盒由1饼150g的益原素(2301)传统饼茶和2盒(21条/盒、0.5g/条)益原素茶晶组成,无论是想要在家享受功夫茶的悠闲,还是要匆忙奔赴聚会,都能满足。

“纯净”是益原素品饮的关键词,喝起来菌香浓郁、汤感厚实、顺滑。茶晶是一款高浓度浓缩茶,0糖、0香精,冲泡极为便捷,3秒速溶,冷水、温水亦可。


看完了今天的8款诚意推荐,你有没有选定了心仪之礼呢?

旧岁近暮,新岁即至,年味渐浓,游子思归。备下新春好礼,美好寓意齐聚一堂,给家人朋友,给自己,添新、添福吧!

从汉代广州出发的TA,一度风靡欧美,现在还在流行

世界茶叶看中国

中国茶贸看广州

自“一口通商”起

广州开启了

中国茶叶商贸的黄金时代

一批批中国茶从广州十三行出发

销往全球

从而确立了广州

在世界茶叶商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图/视觉中国

历经千百年积淀的今天

一箱箱中国茶又广州芳村出发

销往世界传承茶贸文化

延续千年商脉

所以,业界有种说法

想做茶叶生意

都要来广州芳村取取经

图/视觉中国

茶贸历史 源远流长

广州茶叶贸易唐宋就兴盛

广州人善饮茶,一句“得闲饮茶”的口头禅道出了广州人茶文化的精髓。不过,广州自古是商贸重镇,茶文化天生就有浓厚的商贸味儿。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茶楼”人物喝茶生活雕像与环境。(图/视觉中国)

早在汉代,广州已是对外贸易港口,与东南亚、南亚一带诸国通商,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茶叶出口贸易得益于广东茶产业的发展和广州的贸易地位。

唐宋时期,广东茶产业发展很快,拥有从产茶、制茶再到卖茶的产业链。

唐代茶学家陆羽将全国产茶之地划为八个区域,其中广东属岭南茶区。陆羽还认为,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

图/视觉中国

从宋代开始,北方茶礼、茶俗集中传入广州,深入民间生活,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生产和贸易。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中国第一大港、世界的东方港市。从广州出发的“广州通海夷道”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繁荣的外贸交往,让广州茶叶外贸走向兴盛。当时,广州与闽州、扬州和明州(今宁波)并列为全国四大茶叶外贸集散地,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都来广州做生意,茶叶也成为热销品之一。

晚唐时期,茶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且广州茶叶贸易带来的税收在全国占比不低。

中国茶明代从广州远销欧洲

1275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17年后带着茶叶和瓷器返回欧洲,写下世人皆知的《马可·波罗游记》,令西方人更加向往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明清大量欧洲人来广州买茶,与他带回去的茶叶或许也有些关系。

明代,中国对海外贸易时开时禁,但广州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第一次把中国茶叶由广州运往欧洲,开启了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时代。

图/视觉中国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王室。凯瑟琳不太喜欢当时流行的咖啡,更偏爱中国红茶。当时,茶叶在英国十分稀有,被视为“治病救人”的高贵药材,一般人根本舍不得拿来喝。凯瑟琳带了几箱茶叶到英国,每天都要喝上一杯,又常在宫廷举办茶会,由此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王后”。

饮茶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激励着西方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购买茶叶。

“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这句流行于17世纪英国的民谚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人们热切期望着午后那一刻的到来,沏上一壶红茶,消遣悠闲时光。

清代十三行建全球茶叶贸易体系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国开海贸易,设立了粤、闽、浙、江四海关。表面上是“四口通商”,但外商还是喜欢在广州做生意。随后康熙也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

开海之初,清廷还没有成型的外贸管理体系,外国商船不好停靠,货物也不好衔接。于是,珠江边就出现不少牙行商户,他们专门帮助外商集散货物,受到欢迎。

后来,政府就干脆招募十三家有实力的“牙行”充当中间商,与外商做生意,并代征缴关税,俗称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图》; 图/视觉中国

1720年,政府又设立针对茶叶外贸的官商组织——公行行商。自此,茶叶出口实际上就成了行商与外商之间的交易,全国各地茶叶均自广州销往海外。

当时供应欧洲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和安徽等地。每年3月,外商根据本国贸易公司的需求,与十三行行商签订茶叶买卖合约,行商据此向本地茶商收购茶叶,茶商之下又有茶庄、茶贩,直到贸易链底端的茶农。

图/视觉中国

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黄波说,这一链条就是当时广州建立起来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茶叶贸易体系,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1785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2460担红茶、562担绿茶以及部分其他物品,从广州回到纽约,所载茶叶很快销售一空。美国本土也掀起了第一次“中国热”。

一位美国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在美国每一条小河边上的每一个小村庄,连一艘可乘5人的帆船都在准备出发到中国广州装茶。”

商业文化 影响世界

金山珠海 天子南库

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每年靠岸的洋船多达200艘,全国名茶纷纷运抵广州,再漂洋过海,销往全球市场。广州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茶叶产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清初大儒屈大均用“银钱堆满十三行”来形容广州当时的殷实和富足。到19世纪,广州十三行每年的税银收入一度突破180万两,是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十三行由此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图/视觉中国

黄波说,明代与清代前期,丝绸和陶瓷是出口的核心商品,但到了清代中期,茶叶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可以说,当时的巨额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茶叶贸易。广州茶叶贸易也刺激茶叶产业的大发展。广州博物馆馆员林晖表示,明代后期,广东有27个产茶县,广州“一口通商”后,花县(今花都)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就有十余间茶行。鸦片战争前,广东产茶县增加到70个,全国有651万人从事茶叶产业,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不过,最为惊人的还是那些商人。当时以卢、叶等四大行商为代表的十三行商人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他们与晋商、徽商一起,被称为清代最有实力的三大商帮。

长远眼光 不拘小节

十三行商人的财富积累,有特殊制度因素,也与广州浓厚的商业氛围有关,人们不仅开放意识强,还拥有全球视野,长远眼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夏季,有英国商人向广州行商购买了1402箱茶叶。因运输匆忙以及技术原因,在包装和运输时没有很好地进行防潮处理,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航行,到达英国港口开仓时,才发现茶叶发霉变质。英国商人沮丧至极,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茶叶运回了广州。

图/视觉中国

当广州行商接到英国商人要退货的消息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再说货已经离岸。不过,当时行商首领潘振承却认为,英商不是恶意退货,这批茶叶发霉,很有可能会让这些商人破产。如果他们破产了,也会影响以后的茶叶生意。于是,在潘振承的力主之下,中国茶商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茶叶确实出了问题,除了退茶,别无二话。这让久经商场的外国商人大为惊讶,没想到广州商人如此善待贸易伙伴,由此,广州商人也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当时的欧美市场,茶叶箱上只要贴着十三行商号的标志,就是品质的象征,可以卖出高价。潘振承第八代后人潘刚儿曾说,潘振承特别积极地参与当时还是一项新鲜事物的“全球化贸易”,且以诚信为本,故而能成为行商首领。

善于洞察 敢尝敢试

广州人还心底细腻,善于洞察,还敢闯敢试,实干兴业。同样是运输途中茶叶出现变质,广州人却意外发现了加工普洱茶的奥秘。

图/视觉中国

据史料记载及广东老茶人回忆,今天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大约起源于清末。当时,全国各地的外销茶叶都要运来广州。其中,云南普洱的晒青茶运过来,路途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陆路日晒雨淋,水路潮湿闷热,有些茶叶需要重新翻晒。等到了广州,这些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会发生变化。

细心的广州人发现,发生变化的茶叶,如果没有发霉,经冲泡后,茶汤之味厚重醇和,汤色红亮,还有淡淡陈香,很适合老广的口味。于是,一些人仿效此法,将晒青茶放入地窖储藏,控制好湿度和温度,定期翻包透气、散热,历经一两年时间的“后发酵”,形成独具特色的“广东茶”,因原料茶叶多产自云南普洱,遂取名“普洱茶”。

图/视觉中国

续写传奇 赓续商脉

19世纪中叶之后,中国茶叶不再仅从广州出口,广州茶叶贸易势头回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又一次选择了广州,芳村又重续茶缘。“中国茶城看广东,广东茶城看芳村”。

走进芳村大道西,但见“紫砂壶”雕塑高悬,一看就是茶城的“地理标识”。这里是亚洲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成交量最大、辐射面最广、商铺最集中的茶叶集散基地和品牌孵化地。短短30多年间,曾经的城郊田野已成中国茶贸重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芳村茶叶市场内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

芳村茉莉花茶 拉开繁荣新序幕

历史上的芳村以花闻名,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其实,这里也曾是茶香之地。只可惜,20世纪初,因粮食紧缺,村民被迫毁茶种粮,种茶因此式微,但种花依然很盛。

因此,1956年,轻工业部将我国第一家天然香料厂,建在芳村花地,原料就是当地的茉莉花、白玉兰花等。由此,芳村大量种植香花,茉莉花尤为突出。

20世纪60年代初,来自肇庆的广宁人将家乡的野山茶运到芳村洞企石路,加工茉莉花茶。由此拉开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繁荣的序幕。

图/视觉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有了广宁人拓荒的芳村,茶叶商机无限。加上附近厂房租金便宜,空地足够,聚集的茶商越来越多。当时外地茶农茶商都把茶叶运到芳村来烘焙加工。一个有一定技术和销售网络的茶叶市场初步形成。

各地茶区的人为了打开销路,也不远千里来到芳村推销茶叶。有人看到这里生意好做,就干脆租个铺位做生意。新旧茶商共处一地,形成良性竞争,诞生很多新茶品牌。

就这样,芳村茶业口碑渐渐远近闻名,吸引众多追梦者前来“淘金”。吕小勤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吕小勤从湖南老家来到芳村,创办大益春光茶行。和其他茶商一样,吕小勤最看重的是广州优异的商业环境和芳村在茶业领域产业积累。

图/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黎振建

茶商云集档口“一铺难求”

市场蒸蒸日上,政府因势利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洞企石路两旁建起了正规的茶叶商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户茶商。

当时,人们可以与原聚居于此的老茶商打听行情,也可以与从产茶地区远道而来的“过江龙”询价问货,还可以同“下海”创业者以茶“叹”人生。

各地茶商都想在芳村开一个档口,不光为了卖茶,更为了及时掌握行业信息。虽有商铺千万间,仍“一铺难求”。

一批批“淘金者”来到芳村,或首次涉足茶业,或转行从事此业。广东雷州人李江就是转行而来的。他原本是音响设计师,但一直喜欢饮茶,也喜欢收藏茶叶,转行前已收藏了十几吨茶叶。

2007年,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之后,李江在芳村找了个档口,正式踏入茶市。他将自己的姓氏“李”分拆成“十”“八”“子”三个字,给店铺取名“十八先生”。李江说,当时生意很好做,只要有货,就有买家找上门。

“十八先生”创始人李江与茶有很深的缘分。 (受访者供图)

后来,李江又在旁边的启秀茶城开了一个旗舰店。在这里,已是广东省茶促会副会长的李江告诉记者,当时他选择在芳村开店,也是看重这里的商业环境。

“要做茶生意,谁不想来芳村开店?这里有商业底蕴,还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绝对优势,有一整套茶产业体系。”

“芳村价格”成全国晴雨表

从一条小街开始,短短二三十年,茶叶市场的“芳村经验”“芳村价格”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

对此,潮州人庄世伟深有体会。他曾经在芳村茶叶市场打拼10多年,如今在老家卖茶。虽人在潮州,但生意的根还是在芳村。

“我们多到芳村拿货,有些本地茶的价格也参照芳村,因为芳村的价格能够反映真实行情。”庄世伟说。

庄世伟所说的“芳村价格”,与东和茶叶“掌门人”陈军日的一次思考颇有关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军日曾说:“有一天,我路过一家房地产中介,看到琳琅满目的价格贴在窗口,公开又透明,我心想为什么茶业不能这样做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2010年,陈军日正式推出东和茶叶价格指数平台,这也是全国首家茶叶指数交易平台,实时展示1000多种茶叶价格信息,为市场交易提供参考,目前平台日访问量高达150万次。

这样的指数平台,在芳村至少有6家,被业界统称为“芳村指数”,也被誉为中国茶叶市场“晴雨表”。

图/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黎振建

传承城市精神 延续广州商脉

当下,芳村茶产业正在提质升级,从传统商贸加速向现代商贸转型。广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化发展芳村茶叶等特色商圈。

荔湾区高度重视芳村茶产业发展,印发实施《芳村茶叶商圈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要将这里打造成现代化茶叶市场综合交易展示中心,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完成传统的交易、仓储、集散,还能得到产业孵化、品级认证等服务。

用产业吸引人,用服务留住人。据芳村茶叶市场属地政府石围塘街道提供的信息,芳村茶叶市场目前有26个主要经营主体,近4000家商户,从业人员过万人。市场汇集了国内各产地绿茶、红茶等6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

黄波说,以芳村为代表,广州是当代中国茶业第一城市,背后体现的还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商业底蕴以及开放务实、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

与十三行时代相比,如今芳村茶叶的内销比重要大得多,不仅延续了商脉,丰富了文脉,还折射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来源:广州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细数故宫贡茶珍藏,祝贺“中国茶”申遗成功!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轴

说到制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采制、品饮、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此次元旦假期为读者推荐的好书就是故宫经典系列——《故宫贡茶图典》。书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贡茶,以产地、品种为编目,增加省份概述、茶样审评、文献参考等相关内容,较为系统地对清代贡茶进行发掘与研究。下面就让我们品一盏香茗,读一卷经典,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

《故宫贡茶图典》封面

贡茶文化是中国古代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之一。作为皇家专用的茶叶,贡茶精选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叶,通过严苛筛选,精心加工制成。从茶叶原料、加工水平及其外包装等方面来看,贡茶都是历代茶叶最高水平的代表。

清代是中国古代贡茶文化发展的顶峰。古籍资料、清宫记档及故宫院藏的四百余件茶文物,让我们能够一览千百年来茶叶产区、品类变化,遍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地方名茶。

《故宫贡茶图典》内文页

安 徽

徽茶名目繁多,所载有开火茶、苦茶、雀舌、莲心、金芽、北源茶、紫霞茶、翠云茶、雅山茶、片茶、仙芝、嫩蕊、金地茶、茗地源茶、仙人掌茶,以及梅花片、兰花头、松萝茶等。安徽茶叶以六安州所产最为著名。六安茶进贡始于明代。到清代,清光绪《六安州志》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

银针茶

银针茶产自原安徽六安州及其所属霍山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及所辖霍山县)。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纂修的《霍山县志》中记载:“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银针取枝顶一枪。银针茶与同产自霍山的雀舌茶、梅片茶等都作为贡品入贡。

银针茶

茶叶罐  长 19.5 厘米 宽 8 厘米 高 23.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梅片贡茶

梅片贡茶产自原安徽六安州及所属霍山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及所辖霍山县)。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纂修的《霍山县志》中记载:“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次曰雀舌,又次曰梅花片。”银针取枝顶一枪,雀舌取枝顶二叶微展者,梅花片则是选择最嫩的茶叶。这几类茶叶一直是重要的贡茶品类,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安徽巡抚讬庸进银针、雀舌、梅片茶各四十瓶。

梅片贡茶

茶叶罐  长 20 厘米  宽 9.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珠兰茶

清代珠兰茶与银针茶、梅片贡茶等同为安徽重要的贡茶品类。与其他类茶叶多以茶叶罐包装不同,珠兰茶的包装是以“桶”为单位的,这种桶的规格要比常见的茶叶匣大得多。

珠兰茶

茶叶罐  长 42 厘米  宽 37.5 厘米

高 30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福 建

福建贡茶,向为官家所重,而建宁茶甚至名甲天下。建茶见重于世,始于宋代。建州茶成名甚早,且进贡时期自宋迄清,持续甚久。

武夷茶

武夷茶产自福建武夷山(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清代有多种武夷茶入贡,包括武夷茶、小种花香、岩顶花香茶、莲心花茶等。

武夷茶

茶叶匣  长 50.5 厘米  宽 11.5 厘米

高 20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岩顶花香茶

武夷山山顶因土质稀少,故称“岩”,岩顶花香即产自武夷山上的茶叶。清代产自武夷山区的茶叶大量进贡,在档案中可见的有武夷茶、岩顶花香茶、小种花香茶、天柱花香茶、工夫花香茶、莲心茶、莲心尖茶等数种。

岩顶花香茶

外盒 长30厘米 宽18厘米 高11厘米

茶叶罐 长6.8厘米 宽4.7厘米 高9.5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花香茶

花香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区(今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是清代武夷岩茶中重要的茶品之一,也是清代武夷贡茶的重要品类。如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九日,福建巡抚定长进花香茶二十七瓶。图中所示茶叶罐为锡罐,四花瓣形,顶口有黄色封签,上有“花香茶”字样。内茶叶满罐,茶叶卷曲均匀,茶芽细嫩。

花香茶

茶叶罐 长 19.5 厘米 宽 19.5 厘米 高 28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贵 州

按民国时期任可澄撰《贵州通志》记载,贵州各属均产茶,区域分布极广。其中以贵阳府贵定县云雾山产最为有名。贵州茶种类繁多,据记载,大致有石阡茶、湄潭眉尖茶、东山茶、坡柳茶、珠兰茶、安顺茶、高树茶、晏茶、丛茶、毛尖、苦茶、老鹰茶、苦丁茶、女儿茶、甜茶等品类名目。贵州茶叶品质上佳。《贵州通志》记载:“诸处产茶,色味颇佳。”其中,“贵定云雾山产最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

贵定芽茶

贵定芽茶产自原贵州贵阳府贵定县(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乾隆六年(1741)《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物产中,“茶:产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冲、五柯树、摆耳诸处”。在清代文献档案中,贵州的贵定芽茶和龙里芽茶也是当地主要的贡茶品类。

贵定芽茶

茶叶罐  长 14.5 厘米  宽 8 厘米 高 16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湖 北

湖北茶叶产地分布较为广泛,据清代洪亮吉所撰《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湖北全省十府,贡茶地区主要有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等,凡三府。据乾隆《湖广通志》记载,湖北产茶以武昌府通山县最为著名。其名目则有坡山凤髓、桃花绝品、仙人掌茶等。

通山茶

通山茶原湖北武昌府通山县(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为湖北传统贡茶。清代,通山茶是湖北最重要的贡茶品类之一。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湖广总督特成额进通山茶五箱,计五十瓶。

通山茶

茶叶罐  长 21 厘米  宽 6.5 厘米 高 27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湖 南

湖南产茶,历史较早,五代时即有贡茶记载,且额量不在少数。湘茶产地,分布较广,《宋史·地理志》称:“荆湖南北路,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饶。”而《宋史·食货志》则称:“茶出潭、岳、辰、澧州。”又《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地……湖广武昌、荆州、长沙、宝庆。”《本草纲目》:“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

花卷茶

花卷茶,产自原湖南长沙府安化县(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为安化黑茶一类,因使用篾篓包装外表呈花格装,又称“花卷茶”。花卷茶创制于清道光年间,起初是为了方便运输而做成的树形紧压茶,后逐渐形成品牌。

花卷茶

通高 27.5 厘米  底径 17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江 苏

江苏自古就是贡茶大省,据康熙《江南通志》,江苏产茶州府,至少有常州府、苏州府、扬州府、江宁府、松江府等五府。江苏产茶,品质颇佳,成名亦甚早,其中阳羡茶唐代即已充贡,极见推重,当为苏茶第一。如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

阳羡茶

阳羡茶产自原江苏常州府宜兴县或荆溪县(今江苏省宜兴市),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阳羡茶唐代就已入贡。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从唐至清,阳羡茶都作为贡茶进贡宫廷。清代阳羡茶大量入贡。

阳羡茶

茶叶罐  长 20 厘米  宽 20 厘米 高 17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碧螺春

碧螺春原为野茶,明末清初时开始精制,现在较为公认的关于碧螺春确切记载是清代王应奎所撰的《柳南续笔》记载 ,碧螺春茶原名“吓杀人香”,康熙“己卯岁,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从此碧螺春每年入贡,一直延续到清末。

碧螺春

茶叶罐  长23 厘米  宽11.5 厘米 高17.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江 西

江西地处华东南地区,土气适宜,产茶之地甚多。《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地,江西: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吉安。”至少有五府。而据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清代江西省十三府一州 , 除抚州、临江、南安三府不贡茶外,南昌、饶州、广信、南康、九江、建昌、吉安、瑞州、袁州、赣州等十府及宁都一州均有贡茶。

安远茶

安远茶产自原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据《安远县志》记载,安远主要的产茶区域为古亨山和九龙嶂。安远茶自雍正五年(1727)开始进贡,一直持续到清末。

安远茶

茶叶罐  长21.5 厘米  宽7.5 厘米 高26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陕 西

陕西产茶历史较晚,按《陕西通志》记载:“宣和元年,邠州通判张益谦奏:陕西非产茶地。”可知宋代陕西尚不产茶。清代陕西贡茶,据清代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全省七府二厅五州,贡茶之府州,唯有兴安及汉中二府。

吉利茶

吉利茶产自原陕西同州府大荔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为陕西重要的贡茶品类。

吉利茶

茶叶罐  长22 厘米  宽6.5 厘米 高24.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四 川

四川茶叶在中国古代贡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唐代的蜀州、邛州、雅州、绵州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贡茶产区。清代,四川贡茶品类繁多,数量很大。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四川贡茶有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观音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等。诸如仙茶等在清代属于品级较高的茶品。清代贡茶中以银质容器包装的只有四川的五种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和春茗茶。仙茶作为皇家最重大之典礼郊天及祀太庙之供品,每岁仅贡三百三十五叶。四川作为清代重要的产茶区,产量极高,茶叶贸易发达,其中尤以与藏区的茶马贸易最为著名。

仙 茶

仙茶产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据乾隆《雅州府志》记载:“仙茶,产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叶厚而圆,色紫,味略苦,春末夏初始发,苔藓庇之,阴云覆焉。相传甘露祖师自岭表携灵茗植五顶,至今上清仅八小株,七株高仅四五寸,一株高仅尺二三寸,每岁摘叶止二三十片,常用栅栏封锁,其山顶土止寸许,故茶自汉到今,不长不减。”

仙茶

匣  长28 厘米  宽11 厘米  高27 厘米

茶叶罐 长9.4 厘米  宽4 厘米 高11.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陪茶

陪茶产于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上清峰。《蒙顶茶说》记载,仙茶园以外产者,曰陪茶。陪茶为仙茶次一级贡茶茶品。

陪茶

茶叶罐  底径3 厘米 口径2.7 厘米 高11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蒙山茶

蒙山茶产自原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上清峰,即蒙顶茶。《名山县新志》中记载:“蒙山,在县西北,至顶十五里。境内镇山也。”蒙山茶与仙茶、菱角湾茶等都是四川重要的贡茶品类。

蒙山茶

茶叶罐  长18.5 厘米 宽18.5 厘米 高36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云 南

云南最有名的是普洱茶。普洱茶主要产区为六茶山,如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攸乐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普洱蕊茶

中国茶叶名称中,名为“蕊茶”“芽茶”的茶品很多,多指细嫩的茶芽或茶叶。在档案记载中,我们也会看到许多“蕊茶”或“芽茶”的记载。在故宫博物院茶叶文物序列中,与这件蕊茶相似的文物共有五件,名称都是“蕊茶”。我们对盒内茶叶进行比对,可以认定这种蕊茶为普洱茶,产自云南普洱府思茅厅(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在文献档案中,清代进贡的八类普洱茶中就有“普洱蕊茶”这一类。因此,可以确定,这就是普洱蕊茶。

普洱蕊茶

茶叶罐  长7 厘米  宽7 厘米 高10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普洱茶膏

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代普洱茶膏文物共有两种。一种是每盒有3层,每层7行,每行4个,每盒共计84块,这是较小的一种。另一种每盒有4层,每层6行,每行6个,每盒共计144 块。虽然盒有所区别,但普洱茶膏的大小是一样的。

普洱茶膏

盒  长17.5 厘米  宽10.5 厘米 高3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普洱茶团

普洱茶产自云南省普洱地区的六大茶山。清代普洱茶进贡的品种,按照阮福的《普洱茶记》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这是每年土贡的常例。

最大型普洱茶团

高16 厘米  直径20 厘米  重2.5 千克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浙 江

浙江自古为茶叶大省,浙江贡茶,盛于唐朝。清代刘源长辑《茶史》记载:“《茶经》云:浙西以顾渚茶为上。唐时充贡,岁清明日抵京。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故称紫笋。”

浙江对茶学贡献独到。众所周知,茶圣陆羽曾长期居住于浙江湖州苕溪,并在此完成著作《茶经》,传世不朽。自此茶学方始自成体系,蔚为大观。而浙江亦名茶代出,长盛不衰,影响非殊浅泛。浙江茶叶佳品极多,享有盛誉。如前所述,唐代之时,湖州长兴之顾渚紫笋即已名满天下。而后世浙江各州府茶叶勃兴,不一而足,交相争胜,蔚为壮观。比至清代,龙井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康熙帝与乾隆帝均曾六下江南,乾隆帝有数十首龙井茶诗存世。

龙井茶

龙井茶产自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谷雨前采摘制作。是我国著名的茶叶品类之一。清代,龙井茶作为重要的贡茶品类很受宫廷的重视,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龙井茶进贡,乾隆帝也有数十首关于龙井茶的诗歌存世。

龙井茶

匣  长21 厘米  宽20.5 厘米  高10.5 厘米

茶叶罐  长6.8 厘米  宽4.7 厘米 高9.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灵山茗茶

灵山茗茶产自浙江宁波府象山县普陀山(今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灵山茗茶

茶叶罐  长8.8 厘米  宽3.8 厘米 高11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人参茶膏

人参茶膏和桂花茶膏均是由浙江地方官进贡到宫廷的,按“任土作贡”的原则,其产地应为浙江。茶膏是茶叶的再生加工产品。清代宫廷茶膏,除常见的普洱茶膏外,还有人参茶膏、桂花茶膏等几类,人参茶膏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人参制成的茶膏,桂花茶膏即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桂花。

人参茶膏

罐  高10.5 厘米  底径5 厘米  口径5 厘米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