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茶

找到约151条结果 (用时 0.556 秒)

引领抹茶回归中国,牵头制定抹茶国标的九宇是谁?

抹茶国标牵头制定者,正式入场抹茶赛道!

九宇烘焙抹茶

邂逅“九宇”,文字上的空灵感跟“禅茶一味”所带来的意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茶文化兴盛的宋代,一座江南禅院因茶闻名世界,它就是有“东南第一禅林”之称的径山寺。

这座禅院吸引众多日本僧侣在“径山茶宴”中坐谈佛经,回国带回禅修体悟的同时,也带回了径山茶叶、宋式点茶和茶具茶礼,今天日本的抹茶和茶道文化的根源,就来自于此。

随着当代年轻人对中国茶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追寻,点茶、末(抹)茶所代表的宋式喫茶风尚展现出极大的茶文化魅力,进而掀起了新式茶饮风潮,而真正的“抹茶”文化需要传承与守正创新。

作为在茶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九宇,不仅在径山核心区域自建了生态茶园,更是通过引进中高端茶叶树种、国际顶尖供应链技术、专业研发团队、完善的品控体系等方式,稳步引领抹茶重回中国,并创立高端抹茶品牌「九宇」,茶饮品牌「就爱搭茶」等,让末茶、点茶文化更靠近年轻人。

本文将对九宇及其归属公司、企业优势、九宇抹茶、主要产品等进行介绍,带大家全方位了解中国高端抹茶专业品牌——九宇。

一、企业介绍

(一) 九宇有机与浙茶集团

九宇 & 浙茶

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九宇有机),成立于1998年,是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及品牌运营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华抹(末)茶研究院承建单位。

园区鸟瞰图

九宇有机是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茶集团)的成员企业。浙茶集团成立于1950年,是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是国内较大的茶叶经营企业和全球主要的绿茶出口企业之一。根据浙茶集团的数据显示,浙茶集团茶叶出口量居全国前三长达30余年。

(二) 创始人

毛立民

毛立民,浙江大学茶学博士,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曾担任国际ISO组织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毛立民先生是国内较早牵头开展有机茶国际认证的学者,因率先填补我国有机茶国际颁证出口企业空白而载入FAO调查年鉴,也是国内较早带领团队把现代抹茶栽培、生产技术从日本引回中国生产的企业创始人。此外,毛立民先生牵头制订了《抹茶》国家标准。

(三) 发展历程(1989-2022)

九宇有机茶博园正门

1989年,在临安东坑、裴后建立有机茶基地。

1991年,出口中国较早批次符合S.E.C认证的有机红茶。

1992年,加入全球有机农业联盟组织。

1997年,着手组建浙江骆驼九宇贸易有限公司。

1998年,浙江骆驼九宇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建设“道人峰”有机茶基地,是IMO在中国较早认证的有机茶基地。

2001年,更名为浙江骆驼九宇茶叶有限公司,创立子公司浙江武义骆驼制茶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并于次年在金华武义布局碾茶生产线。

2005年,加入IFORM,并在日本开设子公司。

2007年,更名为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2012年,在美国开设子公司。

2017年,中国与奥地利共建有机示范茶园项目落户九宇,公司迁址杭州余杭,并在大径山景区打造浙茶集团•九宇有机•茶博园。

2018年,创始人毛立民先生牵头制定的抹茶国标GB/T 34778-2017《抹茶》正式颁布。

2019年,九宇有机成为中国茶产业T20峰会成员企业,承建中华末(抹)茶研究院。

2020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区。

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茶庄园示范单位、浙江省工业旅游文明基地、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

2022年,首家就爱搭茶线下体验店开业,启动九宇抹茶品牌战略,被评为浙江省三产融合示范基地。

二、企业优势

九宇从茶源头出发,建有绿色茶园基地、茶智慧工厂,拥有研发创新中心,可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茶及茶产品,布局形成完整全茶业链。

(一) 茶园基地——可持续绿色生态有机茶园

中奥有机茶园鸟瞰图

九宇在北纬30°的黄金产茶地带建有茶园基地,并采用自建茶园+专业合作社+战略合作茶园+全球采购的经营模式,打造拥有3000亩有机茶园和3000亩欧标茶园。同时通过战略合作和全球采购,九宇拥有20万亩订单协议茶园,实现多产地、多区块联动。

九宇采用绿色生态、可持续化的茶园管理,结合5G物联网、数字化技术,通过“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生态环境监测”、“茶园病虫害监测+绿色防控”、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等,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生产。

其茶园基地及合作社已通过多项海内外认证,包括雨林认证、NATURLAND认证、公平贸易认证以及中国、美国、欧洲有机认证。其位于杭州径山的茶园和基地更是获得了国家级标准茶园、T20最美生态茶园、国家现代化农业园区、中国奥地利有机示范茶园等荣誉。

(二) 智慧工厂——现代化国际多功能特种茶中心

智慧工厂特种茶车间

九宇整合产业链资源,在杭州余杭建有现代化国际多功能特种茶中心。该中心拥有多条国内外先进的茶叶生产线,包括从鲜叶到成品的全程连续化、自动化红绿名优茶生产线;拥有核心技术的蒸青茶及碾茶生产线;在茶叶产季,日均产能20吨。九宇还拥有按照食品标准建设的特种茶精制车间、十万级洁净化抹茶生产车间、固体饮料车间及定制化袋泡茶车间及分装车间。

九宇还拥有5万m³成品和原料常规储藏库和1万m³冷库,整个智造工厂占地面积50亩,年产能达到5000余吨。

(三) 品质优势

积累了70年稳定外贸出口经验,和16年小包装茶OEM定制经验,九宇拥有成熟的工艺科技和完善的品质管控系统,可为客户提供具有高竞争力且稳定的产品品质。

1、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扎根一线,持续深耕,为九宇积淀了丰厚的产业资源及核心技术,进而转换成九宇产品的独特优势。数千亩自有茶园是创新产品最好的试验田,成熟的技术团队为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万亩全国战略合作茶园为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及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2、通过多项认证

九宇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是国内较早通过美国FDA食品出口认证的企业,同时通过了HACCP认证、FSSC22000认证,且拥有KOSHER犹太认证和HALAL清真认证,可以为更多客户提供服务。

3、研发创新

同时,九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开发与合作关系,为产品的创新发展及食品安全的把控起到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4、食品安全保障

打造十万级洁净车间,引进梅特勒X光机、HTST高温瞬时灭菌设备,更好地起到管控异物风险、把控微生物污染风险、建立食品安全屏障的作用。

三、主要产品

九宇抹茶,是中国高端抹茶的专业品牌,掀起了“吃茶”新风尚。

(一) 九宇抹茶经典系列

九宇抹茶经典系列

“九宇抹茶经典系列”有罐装、袋装多种包装选择,罐装抹茶现有径山抹茶、金桂抹茶、茉莉抹茶等口味。

此外,九宇是国内率先推出1.2克抹茶小条便携包装的企业,产品包括原味、蓝莓抹茶、蜜桃抹茶三种口味,可应用于多重使用场景。

(二) 九宇抹茶新品系列

九宇抹茶新品系列

九宇推出的抹茶新品系列,包含清爽、浓郁、茶道三个类别,可以带你逐步领略抹茶的魅力。

(三) 径山茶固体饮料系列

径山茶固体饮料系列

九宇推出“径山茶固体饮料”系列,该系列产品主打径山抹茶牛乳,采用真茶研磨,不添加速溶茶粉,搭配新西兰进口牛乳,清鲜香浓。并同步推出径山红茶牛乳、径山焙茶牛乳、径山抹茶豆乳。

(四) 抹茶应用系列:新茶饮

抹茶应用于新茶饮

九宇新茶饮系列创意来袭,一杯新饮品茶,不只是一种茶味。多次的实验与灵感的创新,九宇坚持以优质抹茶为基础,碰撞多种独特口味茶饮新体验,已推出抹茶啵啵米、脏脏抹茶、椰香抹茶等产品。

(五) 就爱搭茶袋系列

就爱搭茶袋系列

九宇“就爱搭茶袋泡茶”系列,创新研发12款不同风味茶,以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包装,带来搭茶的乐趣。

四、其他主营产品

拥有20万亩全国战略合作茶园、多条茶生产线,九宇可为客户提供抹茶、末茶系列、有机茶系列等茶品。

(一) 末茶系列

左:大红袍乌龙茶末茶 中:茉莉花茶粉 右:白茶抹茶粉

九宇有机提供龙井茶粉、焙茶粉、红茶粉、茉莉花茶粉、乌龙茶粉、普洱茶粉、白茶粉、调味茶粉等。

末茶应用于光明优倍鲜奶冰淇淋

末茶系列可应用于冰淇淋、烘焙、固体饮料等多品类产品中。

(二) 大宗茶系列

1、径山蒸青绿茶

左:蒸青一级-干茶 右:玉露-干茶

1986年浙茶集团率先在国内引进日本蒸⻘绿茶⼯艺,凭借多年的蒸青绿茶生产经验积累,浙茶九宇打造出原料高标准、工艺专业、设备先进的蒸⻘生产线,产品覆盖蒸青茶、深蒸蒸青茶、玉露茶、玄米茶等,可应用于工业饮料、新茶饮等领域。

九宇玉露茶应用于新茶饮-晨露奶霜

2、径山焙茶

经典焙茶 - 干茶

九宇成立专题研发小组,对焙茶进行深入研究,引进学习日式工艺,呈现经典日式焙茶风味,同时培育中国优良品种,采用优质覆盖遮荫/露地栽培双重鲜叶原料、九宇特制三段式提香烘焙工艺,进行专业选料拼配,形成低咖啡因、火香馥郁、温和醇厚的独特品质。九宇可提供多种不同烘焙程度的焙茶产品,可应用于工业饮料、新茶饮等领域。

九宇焙茶应用于新茶饮-焙茶奶霜

3、龙井茶

龙井茶一级 - 干茶

九宇在龙井茶产区拥有丰富的茶园资源,可提供各个等级的龙井茶,产品可应用于工业饮料、新茶饮等领域。

九宇龙井茶应用于新茶饮

(三) 脱咖啡因茶系列

茶中含有多达300余种的天然成分,脱咖过程中为尽量减少茶叶风味营养成分的损失,超临界靶向(选择性)萃取技术应运而生。自上世纪90年代末,九宇公司就依托杭州茶叶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框架,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振萃取法,可进一步确保九宇的脱咖啡因茶的品质风味。

工厂需经过相关认证后才能为有机产品脱咖,九宇已通过相关认证,且其产品大部分通过浙茶集团出口欧美市场。截止2022年,九宇已成功研发了脱咖啡因红茶CTC、绿茶、白茶、蒸青茶等,经评测对比,其产品较优质。

五、传承抹茶文化 创新文化体验

(一) 官方背书,连获国家级“金字招牌”

杭州余杭所获荣誉

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被授予“中华抹茶之源”“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荣誉。

浙茶九宇所获荣誉

位于杭州余杭大径山的浙茶九宇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

中华末(抹)茶研究院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

中国茶产业T20峰会成员单位

中国烘焙美食文化节创新金奖

(二) 三茶融合,打造当代沉浸式茶博园

1、茶文化体验互动

茶博园体验项目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杭州余杭“径山茶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升为人类非遗。

以宋代径山禅茶文化为载体、“径山茶宴”为主题,浙茶集团建有茶博园,重点打造了宋宴点茶场景复原地,建有700平方米的九宇文创中心,包含大观宋韵茶宴、民国风茶馆、茶叶加工体验区、新中式DIY茶饮吧等,让大家亲身感受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同时,该项目还有300平方米的九宇学院大讲堂,可以提供茶叶感官审评培训、有机茶园栽培管理示范、抹茶应用技术示范等服务。

2、茶文化长廊

茶文化长廊

抹茶由中国传到日本的起发处,就是径山。在九宇有机的仿宋茶室的橱窗里,展示有各类点茶的工具,包括了茶撵、石磨、注水、宋盏、茶筅以及宋瓷。穿梭在文化长廊中,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径山茶产业、径山禅茶文化、茶博园的发展过程和抹茶的前世和今生。

3、有机茶园踏青

九宇有机茶园

九宇提供有机茶园踏青项目,可以让大家深入了解茶叶知识、茶园生态链体系(茶园动植物),同时也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好机会。

(来源:FoodTalks全球食品资讯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唐风宋韵到茶道 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

16世纪的日本室町时期,流传着一个以中文汉字写成的寓言式文本《酒茶论》,在两千余字的文本中,雅号“涤烦子”和“忘忧君”的二人对坐,一人饮茶,一人饮酒。这个四无人声的春昼,不可容俗谈,于是“涤烦子”和“忘忧君”展开了一场茶酒之辩。双方各执一词,反复争辩茶与酒的尊卑、品德与功用,互揭其短,各陈己长。难分伯仲之际,一位“闲人”出面调停,说茶酒难分高下,皆是天下尤物,还是“酒亦酒哉茶亦茶”吧。

显然,“涤烦子”和“忘忧君”的名号出自唐代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双方问答式的争辩叙事模式,也是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固有范式之一。无独有偶,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内藏数万卷文献及绢画,其中包括与日本《酒茶论》极为相似的唐代遗书《茶酒论》。该文本出自唐代乡贡进士王敷之手,全文千余字,以相同的叙事模式展开了一场唐代的茶酒之辩——这个文本较之于日本《酒茶论》早了好几百年。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的茶酒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尤以茶文化的东渡为典型,日本茶文化在学习和吸收中国种茶、制茶、饮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衍生出独具东方美学特色的茶道文化。


《唐宫仕女图》之《宫乐图》资料图片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资料图片

壹从“自生”到“渡来”

历史真相的回溯总会有一些崎岖,中国茶种及茶文化的东渡也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公认。

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简要提及了日本茶文化早期的“自生说”。自17世纪起,日本学者一度形成了较为主观的论断,认为日本列岛早有本土的原生茶树,只是到8世纪中国饮茶之法传入后,日本人才开始饮用本土茶。大石贞男的《日本茶叶发达史》(1983)、谷口熊之助的《野生茶调查报告》(1936)等论著都导向这一观点。随着茶叶科技的发展,日本茶的本土“自生说”逐渐瓦解。20世纪,以松下智、桥本实等为首的茶学专家提出了“自中国渡来说”,认为日本本土的野生茶树繁殖呈现出人为因素,结合中国唐宋以来日本赴中国学习的留学僧人往返情况,合理推测是日本僧侣将中国的茶籽、茶苗及饮茶习俗传播至日本,并推动了其在日本的发展。

传入日本的中国饮茶习俗又通过宫廷、幕府、寺院逐渐普及民间。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中国茶叶传入”,彼时正值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距陆羽《茶经》成书还有差不多50年。最早的日本饮茶记录出现在弘仁五年(814年)的《空海奉献表》,这份记载了空海和尚(774-835)日常生活的文本曾简要写道:“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若这份个人经历记载的是可信的实际情况,那么9世纪早期,日本僧人的闲暇之余已有饮茶之举。

另一处早期记载出现于《日吉神道密记》,文中载录了日本最澄和尚从中国引入茶籽的事迹:相传公元805年,最澄和尚(767-822)赴中国天台学习教义,返日时带回了天台山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虽该文献的真实性仍有争议,但日吉神社园内至今矗立着“日吉茶园之碑”,碑文有“此为日本最早茶园”之句。

以上两处记载如果都不足以作为确证,那么日本史书《日本后纪》作为确切的日本饮茶记载,是较为可信的直接文献。那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值日本弘仁六年,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出行礼佛,来到梵释寺,奉迎的大僧都(即僧官)永忠和尚(743-816)亲自为其沏茶。“……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这位奉茶的永忠和尚于公元775年乘坐遣唐船来到唐朝,并在长安生活了30年,在公元805年返回日本,他在御前煎茶之举,使嵯峨天皇大受震撼,命人在关西地区植茶,以备每年进贡。

在这里,永忠为天皇供奉的“煎茶”是陆羽《茶经》记载的一种烹煎的饮法,在中唐大为盛行。主要是用饼茶,经过炙烤和冷却后碾磨成粉末状。煮水时,第一次水沸后放入盐,第二次水沸后投入茶末,环搅,待三沸后倒入一瓢水稍做冷却,随后便可分茶饮用。陆羽提倡的这种煎饮之法成为唐代文人和宫廷贵族的常行雅事,碾茶成末、煮末饮茶的喝法,在古代绘画中也时有出现。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宫仕女图》就呈现了晚唐宫廷的饮茶场景,长桌的中间放置着茶釜,内盛茶汤,其中一位女子正手持长柄茶勺从中舀取分饮,其他仕女围坐,手执茶碗饮用。

千利休资料图片

贰唐风宋韵禅意

以上记载均符合日本著名汉学家、茶学家布目潮沨先生的论断,他在《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一文明确指出,中国的饮茶文化最迟于9世纪上半叶就传到了日本,遣唐的学问僧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空海和最澄和尚都是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的随行,在唐期间广学佛法、吟诗唱和,均有不俗的汉文化修养,对佛教的东渡、汉学的传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日本饮茶史上,茶饮最初仅限于日本贵族阶层内部流行,并曾一度衰退。12世纪末,荣西禅师(1141-1215)从中国带茶籽、茶种返回日本,种植茶树,逐渐复兴了饮茶习俗,广及佛寺、武士阶层。荣西是日本茶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后人推崇为“日本茶祖”,在来华僧人中他是最杰出的一位。荣西曾两度入宋,潜心修习禅学,长期参禅习佛的生活也滋养了他对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精深体悟。

在他临终前才最终定稿的《吃茶养生记》是一本盛赞茶德的汉文书稿,也是日本已知最早的有关茶事的著作,被称作“日本的《茶经》”——由此也可见陆羽《茶经》在日本的影响力。该书从禅修与延寿的角度,大力提倡饮茶,书中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以“仙药”和“妙术”誉之,荣西对茶的嗜好与推崇可见一斑。

荣西来华期间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鼎盛的南宋,《吃茶养生记》记载了这一时期流传于江浙一带的饮茶方式:“极热汤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随意,但汤少好,其又随意,殊以浓为美。”这显然与唐代陆羽时代的饮茶有所不同了,荣西这里说的“方寸匙”舀取的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他传入日本的南宋新茶法说起了。由于此前的饮茶法需要将茶青采来蒸熟、捣烂成饼、烘干收藏,饮用时,再把茶饼烤软、碾碎、煎煮,着实有些费时费力。到了南宋,荣西传到日本的饮法则简单得多:当下采摘制作、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整个过程保留了茶的鲜度,末茶点服,直接进入体内,也能够更充分吸收茶青。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说到的,方寸小匙大概两三匙,舀取的正是被碾磨成粉状的末茶。

这种点茶之法受到日本人的欢迎,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依然在改良后沿用着宋代末茶的点饮之法。整个备茶的过程称为“点茶”,即将粉末状的茶舀取入茶碗,在碗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快速有力地上下前后搅动,直至茶汤表层形成黏稠细密的泡沫,即可吸饮。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当代日本茶人所喝的抹茶,茶沫多为鲜绿色。与之不同,中国的宋代茶人,崇尚“茶色白,宜黑盏”“茶色贵白”(蔡襄《茶录》)。这非常直观地体现了日本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与改造。长期以来,日本茶人们试图保留茶叶本身的自然之色,并视其为至纯至美的生命与精神。

在13世纪初期,掌控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家族十分仰慕中国杭州的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增派大量僧人前往径山求取禅理。宋代的径山寺为“五山十刹之首”,具有很高的地位。《径山史志》载,“径山古刹的开山祖师法钦钟茶,初为供佛,后至请客。请客饮茶还有专门仪式和茶具,名曰‘茶宴’。”径山的禅堂茶礼规制严谨、法式严格。南宋的禅寺茶礼在元代《敕修百丈清规》中有完整记载,这是我国宋元时期禅堂茶礼的最高总结,也是径山茶礼的重要历史佐证。

以径山茶宴为代表的宋代禅堂茶礼的移植东渡,与“圣一国师”圆尔辨圆(1202-1280)有直接的关系。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34岁的圆尔辨圆前往径山寺巡礼求法,其间掌握了径山的种茶、制茶与茶礼之事,返回日本时带去了径山茶种,栽种于静冈的故乡小村。与径山茶种同时被带回的还有一册《禅院清规》。在传法过程中,圆尔辨圆效仿宋代的禅院清规,结合日本实际,制定了《东福寺清规》。文中明确规定,从径山寺习得的饮茶规式必须一应遵行,永远不可偏废,其中自然包括禅寺的茶宴仪式。直至今日,日本东福寺依然会在每年圆尔辨圆忌日当天举行“方丈斋筵”,保留着径山寺茶礼的影子。

唐宋期间,另一个推动日本茶文化发展的直接要素是中国茶书的流传,其影响历久弥坚。例如陆羽的《茶经》一书,就为日本茶道这一综合文化艺术形式勾勒了具体可行的内容基础。以茶具来说,陆羽在“四之器”中细数了二十四种不同茶具的质料、尺寸、用途等。我们会发现,这些器物的使用也几乎全对应在今天日本煎茶道的实践中。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江户时期,酒井忠恒编的《煎茶图式》和东园编的《清风·煎茶要览》两册书介绍了从唐代引入的煎茶道具(风炉、茶罐、茶碗)与煎茶历史。细看书稿内页插图可知,煎茶茶具悉数以唐制为标准,日本茶人细致描摹了唐茶具的外形与规制,并以文字简要说明。今天日本煎茶道流派众多,如小笠原流、松月流等,但行茶道之时,依然普遍使用着诸如都篮、风炉等流传自中国唐代的茶具。

以唐代茶具为代表的“唐物”(指从唐代传入的物品)曾是风靡日本的“中国制造”,一时风头无两,尤其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的推动下,一切日用品无不以“唐物”为高档,深受宫廷贵族、武士中上层的青睐。在室町时代极其流行的“斗茶”活动一度成为扩大交际、炫耀“唐物”的聚会。“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代盛行的品评茶质优劣和茶技高下的活动,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热衷于此。“斗茶”风尚传入日本时,主要发生在武士阶层,与宋代文人雅士们的斗茶场面有着明显不同。

最澄资料图片

叁集大成:千利休与茶道四规

明末,一代僧杰隐元禅师(1592-1673)乘坐郑成功的渡船抵达日本,将明代的文人茶风传入日本京都的黄檗山万福寺(为隐元所创)。由此,雅号卖茶翁的高游外(1675-1763)在日本创立了使用叶茶的日本煎茶道,被称为“煎茶道中兴之祖”,与奉千利休(1522-1591)为尊的抹茶道分流,形成日本茶道的双峰之势。时至今日,人们常说的“日本茶”从制茶技术和饮茶方式而言,依然分为“末茶”与“煎茶”两大类,其中“末茶”又细分“薄茶”与“浓茶”两类。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其中最以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为知名,饮茶之事也早已渗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客来饮茶,是日本人日常不可或缺的基本礼仪,一碗茶中见人情。饮茶活动在日本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以从日语词汇“日常茶饭事”中窥见一二。

日本在接收中国茶文化的同时,将茶文化上升至“道”的审美和哲学层面。日本茶道真正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师从禅宗大德一休宗纯和尚(1394-1481),在京都大德寺修禅期间,珠光坐禅饮茶,参禅了悟,体味“佛法存于茶汤”,继承和发扬了“禅茶一味”的理念。之后的武野绍鸥(1502-1555)也极力倡导茶人参禅之风,认为在茶汤中注入了深厚的禅的精神。禅宗与茶道两相结合,使日本茶道上升为一种艺术、宗教和生活方式,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

最为人们熟知的千利休被视为日本茶道体系的完成者,是一位集大成的宗师人物。利休深得珠光和绍鸥的茶道思想,认为“茶汤之深味在于草庵”,他所行的“草庵茶”极力践行一种忘却机心、将心味归于无味的饮茶境界。追求在饮茶时,主人和客人之间必须抛去世俗、回归本心,尽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他将茶室一再缩小。

今天我们在日本京都妙喜庵内看到的待庵,是千利休创建的草庵风格茶室,也是利休留存于世的唯一茶室,被日本奉为“国宝”,外观上看却是极为不起眼的一间狭小茅草屋。人们进入茶室时,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只能弯腰屈身而入。利休生前正值日本的战乱年代,人们感喟于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战火硝烟使人们有了生似浮萍的漂泊感,这就提醒人们珍惜偶一相遇的缘分,因此有了“一期一会”的说法,只愿全身心投入“坐而饮茶”的当下,抵达宁静的达观。

我们现在熟知的日本茶道四规(或称四谛、四则)便直接观照参禅、饮茶、审美的基本禅茶精神——和、敬、清、寂。这与珠光禅师曾表述的“谨敬清寂”四字有内在传承。简单地说,“和”代表和谐、和悦,不仅针对内在情感和知觉的平和,也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协调与恰切;“敬”指恭敬、尊重,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人人平等不二;“清”是指纯洁清净,保持无垢之心,摒弃杂念和妄念;“寂”指的是静寂、侘寂、至纯的境界。

作为一种基底性的精神气质与心灵寄托,茶道的内在思想也影响着诸多日本文人墨客。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太宰治等作家都直接或间接地描写过饮茶的场景。太宰治在思考人生滋味时,以茶借喻,说“以世为茶者,竹林拈须”;川端康成的《千只鹤》以日本茶碗作为线索描绘人物内心秘而不宣、纤细柔软的情感,主人公文子在一次重要的约会中带去了母亲饮茶用过的陶碗,茶碗上面留着母亲的唇印……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并未改变,它代表着人们在日常的俗务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面看来,茶道是一种规范严格的美学仪式,其内在却意蕴悠长,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描述日本的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日本茶文化来自中国,历经漫长的本土发展与改良,吸收与融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文化与外在技法,形成独具日本美学特色的茶道文化,其中保留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成为我国茶文化研究者认识与复原古代茶礼的重要参考。今天,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抹茶拿铁等当代日本抹茶的改良品,也在中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小小一杯茶,体现着两国审美情志的共通和历史文化的共融。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24日13版)

作者:陆颖(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文化是如何传递到日本的?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息息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
  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
  唐代时,日本曾派遣了许多遣唐使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学习各种知识,据《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从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八月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九月,日本前后共任命过19次遣唐使,这些人物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均通晓经史、长于文艺,或有一技之长。所以,尽管他们留唐时间不长,但对唐代的文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移植力。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作为学问僧,大约是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延历二十四年(唐顺宗永员元年,公元805年)八月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都永忠游历唐朝20多年,其生活习惯所发生的变化深受唐代汉风之影响,当时陆羽《茶经》已经写成,吃茶已成“比屋之饮”,再者,当时最着名的贡茶浙江的顾渚紫笋已是名动京华。因而,二十几年的唐代生活,都永忠对当时的茶叶状况,包括品种、制法、饮法也当了然于胸。都永忠向嵯峨天皇奉茶之事,距其回国约隔10年时间,所用茶及煮茶法均应是唐代中国的风格。自都永忠为天皇烹茶后,饮茶之风首先在宫廷渐行,嵯峨天皇夏日临幸藤原冬嗣的闲居院时作御制诗: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秋日临幸皇弟池亭时曾作诗云:“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凌云集》)均为此事之证。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赴唐是在唐德宗二十年(804年),当时遣唐使分为两船:第一只船上是空海、桔逸势等;第二只般上是最澄、义真、丹福等。因为途中遇到风暴,第一船漂泊到福州,第二船则漂到浙江明州(今宁波)。
  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随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这从最澄与嵯峨天皇的某些诗歌唱和中,似可知之一二。《文华秀丽集》中收有一首嵯峨天皇与最澄的唱和诗《澄公奉献诗答》,其中有“羽客旁讲席,山精供茶杯”之句,表现了天皇与最澄的融洽关系以及饮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去日僧人,应是在客观上促进日本僧人包括最澄来华求法的直接影响者,由于天台山在佛教上的特殊地位,自最澄回国以后,成了日本僧人极为向往之处,虽然其主要目的,大多是为学习天台宗和密宗,朝拜宗祖智者大师的圣迹,善知识、释疑难。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受到了包括饮茶之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僧侣回国后,对日本的饮茶文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宋代时期,由于日本采取了锁国政策,开往宋朝的日本船只很少,但是,中国宋代去日本的商船却相对频繁。这些入日商船运去的贸易品中有茶碗、文具、香药及锦绫等器物,出发地与唐代一样,这些船只均在此横渡东中国海,到达日本肥前的值嘉岛,然后再转至筑前的博多。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禁止商船赴宋,但违禁私入者仍然不少。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高僧成寻阿利(1010—1081年)从肥前来到浙江,曾在天台山方广寺石梁向罗汉献茶五百杯,据民间传说,罗汉似乎接纳了成寻的供奉,在茶碗水面上出现了瑞兆。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是在日本仁安三年(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四月到达浙江明州,五月四日登明山,然后到天台山万年寺,同年六月又登明州阿育王山,九月回国,回国时除了带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外,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此行的目的原为赴印度求法,但因故未成行,所以即随从天台山万年寺的虚庵怀敞学禅,后来怀敞移居天童山,荣西亦随之前往继承,宋孝宗赐其千光法师封号。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据日本《雍州府志》《拇山种茶谱略》史料记载,荣西从宋携茶籽归国,是用一小壶盛之,此壶至今尚存,俗称“汉小柿”,当荣西持茶种植于背振山时,茶籽“一夜而生根芽”,该茶种属浙江顾渚种。据传,荣西在天台山期间还曾模仿成寻,向罗汉献茶,并写了有关的茶诗。
  荣西自浙江返回日本后,一边大兴禅教,一边传播茶道。20年后即日本承元五年(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终于撰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极称茶的益人之处,称茶是“养生之仙茶、延龄之妙术”,并认为茶是“健心”之特殊茶。《吃茶养生记》也被称为“颂茶德之书”。日本《吾妻镜》中建保二年(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二月四日条中记载:“将军家(实朝)略有不适,诸人奔走,然无殊疾,系昨夜大醉之馀醺,正值叶上僧正(荣西),在此加持,闻此事,称有良药,由本寺召进茶一盏,并持颂茶德之书一卷同献上,将军悦颜受之”。荣西携茶籽回国,是继唐代最澄等僧人之后,对日本饮茶文化产生的又一次重要影响,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日本的种茶规模,奠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荣西《吃茶养生记》的撰成,为茶饮的普及,奠定了茶道的物质基础。对提高日本民族对茶与人体生理、心理上的作用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吃茶养生记》对茶道的形成,具有一种点明人生意识和揭示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它与以后日本茶道的“清敬和寂”的宗旨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吃茶养生记》是茶道在形式确立之前的一种思想意识上的萌芽标志。嗣后,便进一步有意识地再从浙江径山寺茶宴中取其一定形式而发展到“唐式茶会”,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茶道和出现了村田珠光、千利休那样的开宗立派的宗师。

  浙江除了天台山国清寺外,著名的还有径山寺。径山寺开山祖为唐代的法钦(国一禅师),宋代称径山寺为能仁禅寺,宋孝宗曾亲题“兴圣万寿寺”以后,又改为“香林禅寺”,居中国禅林第一位。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无准师范(大鉴禅师)入传径山寺后,日僧众望所归,一时云集。在此前后,径山寺成为浙江寺院中日僧朝拜的必到之地。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入宋的神子荣尊到径山寺继续无准师范的法统,在嘉熙二年(1238年)回国后,开创了肥前的兴圣万寺等许多寺院。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也于1235年入宋,历时7年,登径山继承无准师范的法统。淳佑元年(1241年)五月回国。
  与此同时,径山僧人也有入日传教者,如径山无准师范的法嗣兀庵普宁,使镰仓武士和禅宗结合了起来;径山的石溪月的法嗣大休正念(敕谥佛源禅师),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赴日,宣扬石溪心月的教风,也感化了很多镰仓武士。
  中日两国僧人的互相来往,不仅使佛教得以快速传播,而且径山寺里的饮茶之法也随之扩展。
  径山寺院中的饮茶方式是以茶供佛,然后众僧转坐一炉茶,随谈道德,随加取饮,气氛融洽。这种饮法,属于寺院中的一种清规。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形式扩展成为“茶宴”,以招待各路僧客。饮法主要是以末茶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宋代大批日僧在径山寺修炼学习,于饮茶之清规也自然身体力行,回国之后,言传身教,故饮茶之道也随佛教而遍行。在这些日僧中,南浦绍明是个较典型的人物。日本《类聚名物考》《续视听草》《本朝高僧传》都不同详略地记载了他从中国传入茶道的事迹。如《类聚名物考》中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续视听草》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至崇福寺”。因而可知,“径山茶宴”中的点茶法也在此间传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他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天目茶碗”之名的由来,也与日本僧侣在浙江的修业有关。天目茶碗产于福建省,主要特点是色泽沉着而调和,很适用于丛林寺院。由于日本僧人在天目山地区的径山寺、昭明寺、禅源寺等著名巨刹沿续修业近二十年,而这些寺院中供佛之茶所用均为这种茶碗,所以,日本僧人便称之为“天目茶碗”,传至日本的主要有“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禾天目”“玳皮盏天目”“灰被”等名类。后来,日本的仿制品也冠以天目之名。如“濑户天目”“白天目”“黄天目”“信乐天目”“丹波天目”等。
  青瓷茶碗产于浙江龙泉。自南宋到明初都不断输入日本,成为茶道中的重要用具。日本所存青瓷中,大致分为“钻青瓷”“天龙寺青瓷”“五官青瓷”三大类。具体有“钻青瓷禾茶碗”“飞青瓷茶碗”“人形手青瓷”“干汐手青瓷”。奈良称名寺僧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村田珠光(1425-1502年),极爱收藏茶具,其藏品中的青瓷茶碗便称为“珠光青瓷”。
  唐、宋时期,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寺院中的茶籽、茶具、饮茶法由日本遣唐使、遣宋使和学问僧带回日本后,给日本茶道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和艺术形式上的基础,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创立,均在此基础上产生。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易茗)


找到约149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