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席上的东西

找到约230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张金牛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师的职业生涯中,我讨厌了酒桌上的应酬,开始设计了一个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乡长大,又喜欢传统文化。朋友们认为我很懂茶,我也装着很懂茶的样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装着装着我便入了戏,开始对茶着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个大学的茶学院探访和学习,以及拜访名师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着帐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悦。体会那一山一味的禅意,一村一情的茶风。有时也在山上扎营,清晨天蒙蒙亮之时,看地气升腾,鸟虫相伴,渐渐亦体会到杜甫“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让我慢慢悟出:世间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这似乎也印证了禅宗理念中关于我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此生有何为的悟道因缘。同时开始对茶有一种新的认知、体会和生活禅方式相结合的实践,也就有了现在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自我体验和推广。

为了让我的体悟能和现实生活禅相结合,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种美学生活方式,并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第一个叫“物哀”,第二个叫“风雅”,第三个叫“禅意”。其实这三个词也是我借用来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三个词虽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我心中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这三个词来向茶友们具体解释区分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是需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

第一种美学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总会有触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仪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感觉生活的优雅、有质感和有滋味,这就是所谓由“物”引发“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称之为“物哀”。能够引发内心感叹的情感的事物,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在这里都可以被称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在心中涌起一种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觉是感性的,体会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学会用口、眼、耳、鼻、身、意,去体会生活之美,从学茶的色、声、香、味、触、法开始,渐渐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为此,在我的茶生活实践当中,我设计了一个叫《衡门》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环境之美,给我带来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我把这方茶席作为我禅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当中能够有他相伴。

在华夏农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控制牛的过程中,有一种东西必不可少,这就是衡。门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门”这两个字,作为茶席的名称,当然,《诗经》中也有《陈风》的“衡门”,那是隐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为“衡门”设计了茶艺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仪轨。

第二种美学生活方式叫“风雅”,风雅是由“心”到“物”,与“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风雅既指国风及大雅、小雅,也指诗意人生。把愿望语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们,由内到外表达出来,包括音乐、绘画,只要是由“心”到“物”这个过程,我就叫它诗意人生。

为了能使“风雅”美学生活方式在茶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让诗意能够在茶席中表现,我又设计了《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同时我选择了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汉唐为代表;一是向内求,以两宋为代表配合两种自然现象:一是风,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点茶法,作为茶席的主要表达方式。

为了让《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的理念能够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创立了自由茶艺师的平台,每周的公开课让大家体会到跟茶息息相关的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才艺——花艺、香道、瓷器、摄影、手作、音乐、国学等。

从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经举办了300多场茶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有3000多人参加,10万多人关注的影响力。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场活动是重复的,活动虽围绕茶而展开,却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现在已陆续举办了祛湿茶会、艾灸茶会、谷雨茶会、瑜伽茶会、小满茶会、闻香茶会、紫陶茶会、止语茶会、景泰蓝体验茶会、压襟手作茶会、色空谷音乐茶会、国学五伦、茶道之美、亲子茶会等等。

第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禅意”,禅意是指“物”与“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禅意人生,其“物”和“心”是体用关系,由“物”到“心”,感动了心,然后心经过升华提炼又回到了“物”,此时“物”与“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宋代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也很好的表达了我所说的禅意人生。人活在世间,四季匆匆而过,或许留意,或许忽视,有时驻足欣赏一下,烦躁时,四季都有着可痛恨之处,四季之交替,可能时时影响人的心境,但人是无法改变四季的。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禅不必说,禅也不可说,我为禅意美学生活方式设计了《若无》茶席,若无,就是好像没有,那到底有没有呢?需要自己泡茶来体验。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欢用“若无”茶席。现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欢“若无”茶席,并常常结合茶山游的体验。

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词,与原本的词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以我目前水准,终究无法再造出三个词来表达我内心对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定义。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这三种生活方式之中,在实际茶生活中,这三种会有交叉组合,这三种生活方式也是对生活禅的一种践行。最终形成了我所开创的以茶知识普及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识茶、执器、品水、布席、衡门、两仪,还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体验为主的“无显茶游学”,以及以茶修为主的“衡门”、“若无”、“清月”、“长风”等等。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禅趣之中,再加上一壶茶的相伴,的确是惬意无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岭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载,心物相参半刻明。

双十二荐书 | 茶人必读的十本书

错过双十一,不要再错过双十二。

市面上茶书上千本,我们经过认真甄别,也咨询了业内行家的意见为您梳理了以下十本有的严谨,有的有趣。趁双十二h活动,低于5折,非常值得购买


欢迎茶友留言补充您读过的好书。

《茶经述评》

作者:吴觉农,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

《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茶经》

作者:陈宗懋, 杨亚军主编

如果一本茶书需要涵盖绝大多数知识点的话,那这本《中国茶经》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这本书集合了当今中国茶学术界的大咖,其中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选择严谨,是不可多得的工具类茶书。如果你对关于茶某个知识点有困惑,找这本《中国茶经》准没错。

全书的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可谓是一部继陆羽《茶经》问世1200余年之后的具有现代中国水平的新茶经。


《茶之书》

作者:冈仓天心

此书向西方世界系统介绍东方茶文化,其中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日本茶文化的见解也是非常深刻,极具洞察力。书里面有对中国茶的偏颇之处,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优秀,是每一个爱茶的人都应该要读的


《红茶之书》

作者:矶渊猛,一位来自日本的红茶大师,同时也是麒麟饮料的商品顾问,之前著有40多本红茶相关的书,足见其对红茶的热情。写的东西范围十分广泛,从红茶的趣史、冲泡手法、茶园游历等方面入手,文字特别平实,没有一丝做作矫情炫耀之意,看了后真心觉得很惊喜。


《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

作者: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生于中医世家。山东著名茶人,济南茶艺学校副校长,致力于茶道、香道、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数十年游走茶山,亲力亲为,遍访茶人,源头问茶,于茶史、茶类、茶器、茶席有深入的了解与探究。这是静清和的茶书三部曲,一套系列。

《茶味初见》以24节气编排,主要写作者数年来对茶的理解思悟,书中有很多精美的摄影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

《茶席窥美》以散文的笔调,将茶席历史、茶席构成、茶席美学、茶席的插花等,梳理得比较系统,同时配上了很多精美的摄影图片,是国内讲述茶席比较全面的一本书。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形而下之器、艺而入形而上之道、美,道器不离,艺美相即。

《茶路无尽》为作者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的集结之作。作者结合茶山游学,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交代清楚。


《茶味的初相》

作者:李曙韵,知名茶文化学者

本书很详尽的写了茶席的元素,从每一个元素上,看到了茶美学的空间,茶席上每一个小小器物,都让人感受到了美好。

《茶味的初相》讲述了茶人、茶席、茶器、茶汤、茶事,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以茶人之眼,如何来看茶、看人。

这本书像一本在谆谆教导的教科书,也像一本缓缓展开的故事书。


《茶21席》

作者:古武男

本书由21篇文章加上多幅精美配图而成,21篇文章由不同的作者书写,这些作者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设计师、制茶师、厨师、建筑师、传统音乐家、摄影师、导演、文学家,等等。但是他们又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茶人,“人澹如菊茶书院”培养的茶人。都是李曙韵老师的学生,学生写的文章合集,作者古武男是大师兄,由他牵头组织写书。

与《茶味的初相》一起,为茶席美学的经典之作。


《茶铎八音》

作者:许玉莲,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学校茶艺顾问。中国《海峡茶道》《问道。中国茶》,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专栏作者。

此书写得很有观点,文字也很优美。从另一个维度,来研究海外华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茶的理解角度,读完耳目一新,挺有意思的,值得一看。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作者:艾伦•麦克法兰

这本书让我对茶在世界历史文化中进程的影响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茶对中国古代文明、西方工业革命等等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的艾伦•麦克法兰在资料考证以及历史脉络的梳理都是独具慧眼。



《中国茶密码》

作者:罗军

此书的价值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罗军是以一种自信的心态来写这本书的的,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他也完成了对这种自信的描述,并自成逻辑。

第二,罗军的描述是以一种科学理念为支撑的。这种科学理念,不仅来源于他的认知,也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且看茶香这部分。这部分也是三大部分中占比最大的。

第三,罗军试图引导我们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看待和实践茶。我以为,这显然是迫切的。我们期盼来一次关于茶的“文化转向”,这种转向,既是理念转向,也是实践转向。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茶的“美学”,你可知道到底是什么?

“美学”二字对于茶圈来说,并不陌生。简单解释,就是关于美的学问。

喝茶、学茶,能让自己的品味更好、气质更雅、内心更满、生活更美。茶之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茶友来到茶的世界。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象,而是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如果脱离了文化根基,“美”的根基将不复存在。

茶艺之美

中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是中日韩三国在泡茶行茶手法上不同的表现形式。

茶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具有表演的性质。在茶馆里在舞台上,穿着华丽的服装,动作幅度大而夸张,有的动作花哨而多余,没有实际意义,折腾一圈下来,泡出来的茶也不好喝,舍本逐末。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以泡好一杯茶为目的的茶艺。泡茶的动作柔和、简洁、优美,人要定,心要静,动作平稳却不缓慢,淡定却不拖沓,最重要的是泡出来的茶是好喝的。

茶席之美

泡茶的茶席也讲究美,但也要讲究实用性。否则茶席摆得再美,不方便泡茶,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茶席。

很多茶友都特别想学会茶席设计,但初入茶门者应先学会基本的茶席布置,在长期泡茶中慢慢思考和理解哪个茶具该放哪个位置,再增添一点自己的设计。如果连泡茶的过程都不熟悉,就全凭自己的想象和感觉把茶席乱设计一通,这可不是好办法。

茶席设计,主要把握好桌旗、茶具材质、颜色、尺寸的搭配,以及茶具摆放的布局。

传统之美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的一个入口。通过茶,很多人慢慢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茶人也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给自己增加一些技能。

琴棋书画诗酒茶,都是古代文人所热衷的雅事。多才多艺的人,茶席上的插花、香篆可以自己来做有客人来了,还可以弹琴一曲或泼墨一幅助兴,真让人羡慕连连。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整个人怎么不会越来越美呢

找到约22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