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新鲜不新鲜

找到约4,094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茶资讯:2019年港台及海外茶展会,你知道哪些


每年的茶博会是都是爱茶的朋友比较关心的展会,时值2018年年末,2019年港台及海外茶展会的排期也新鲜出炉。

就此,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下2019港台及海外茶展会的排期,感兴趣的茶友们快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1.美国咖啡和茶贸易展览会(首届为1998年)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3.03 ~2019.03.05(纽约)

2019.08.25 ~2019.08.27(洛杉矶)

2019.05.31 ~2019.06.01(印第安纳波利斯)

展品范围:

茶、咖啡、饼干糕点、照明、标记、商标/室内设计、培训资源/手册、咖啡机、糖浆/香精香料、搅拌机/冷冻机/果汁机、包装产品、烘焙机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三届

举办单位:

北京中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展会介绍:

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美国咖啡展(Coffee Fest)已经发展得更具规模,专业性更强。每年组委会都会选出美国本土三个不同的城市举办该展会。在展会现场,参展商们创造新的商机启发新思路,产生新活力,参展商们不能从任何的贸易展中获得这么多的体验。参展商参加咖啡节来获取新业务并探索新的市场前景。

组委会在这个友好、信息丰富及悠闲的展会中融入相关教育性活动,使得展会效果更加显著,成为许多咖啡行业人士的试金石。


2.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咖啡和茶展览会(首届为2012年)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3.13 ~2019.03.15

展品范围:

饮料:咖啡、咖啡豆、茶叶、及相关制品等。

咖啡和茶的相关机械设备:烘焙机、咖啡机、咖啡研磨机、袋包茶制造机、清洁产品、除垢剂、包装材料和设备、咖啡师工具、咖啡和茶配件。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俄罗斯 - 莫斯科 - 莫斯科索科尼基国际会展中心

举办单位:

Coffee & Tea in Russia & ITH

展会介绍: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咖啡和茶展Coffee Tea Rusexpo是国际咖啡和茶展览会,被认为是俄罗斯专业性最强的咖啡和产业博览会,展会广泛触及咖啡豆、茶叶及杯装制品等整个职业产品链。

该展会该事务开展供给一个共同的平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址,有超越4000位来自俄罗斯和其它海外国家的咖啡和茶工业代表集聚在此,这些代表包含:咖啡和茶供货商、种植商、进口商、出口商、经销商、各种咖啡和茶配件的制造商、包装生产商以及制品的制造商和分销商等。

该展会组委会ITH 和俄罗斯咖啡和茶生产商协会(RUSTEACOFFEE),在10多年来,组委会成功举办了咖啡和茶职业专业展会,旨在为咖啡和茶业职业者供给一份专业交流平台,并经过教育性活动、研习班、品尝会议及竞赛等方式来增强相关商场人员的专业性。

 

3. 新加坡咖啡与茶叶展览会(首届为2013年)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3.21 ~2019.03.23

展品范围:

茶及茶饮料,咖啡及咖啡饮料,茶、咖啡种植技术,加工设备及新技术,相关机械设备,面包店相关机器、冰淇淋机器,包装机器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专业观众第一-二天10:00-18:00 h 专业观众最后一天 10:00-17:00 h

举办地址: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展厅C

举办单位:

新加坡会议与展览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展会介绍:

新加坡亚洲国际咖啡和茶叶展(Cafe Asia - ICTEXPO)是一场规模最大的咖啡和茶业商集合会,也是专为业内人士打造的完美一站式平台,与会者将在会上展示他们的设备、机械、附加产品以及各种供给和产品。此外,该展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灵活的B2B资源和购买平台,便于与会者探索新的合作契机。展会将为餐饮行业人士、企业家和卖家提供无与伦比的便捷条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咖啡行业的发展和前景。

 

4.波兰国际茶与咖啡技术展览会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5(暂无确切日期)

展品范围:

茶及茶饮料,咖啡及咖啡饮料、茶咖啡种植技术、茶具、茶叶包装、新设计,加工设备及新技术,相关加工机械、茶咖啡文化、书画出版物、行业进出口商、新技术、茶叶咖啡提取物、相关添加剂配料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每次在不同城市举办

举办单位:

Tea & Coffee World Cup Exhibitions & Symposiums

展会介绍:

世界茶叶咖啡展年年分别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轮流举办,是由茶叶咖啡行业中最具规模最古老最富盛名的《茶与咖啡亚洲》和《茶和咖啡贸易》两家杂志举办。

欧洲世界茶叶咖啡博览会是欧洲及亚洲最大的茶叶和咖啡技术博览会。参展商分别来自茶叶和咖啡生产商及焙烘器,研磨器,茶包制袋机,分装及包装设备,称重和检测设备等领域的制造商。观众分别为茶叶,咖啡及相关设备的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餐饮服务行业相关专业人士。

 

5. 韩国首尔世界茶业展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5.10 ~2019.05.14

展品范围:

茶叶生产、茶叶食品、糖果糕点生产、茶饮料生产等相关产品;茶叶浓缩与调味品、茶具制造、茗茶配件、茶叶礼品、原材料等产品;茶叶设备制造产品、包装、机械产品、茶叶烘焙工具、设备制造产品;茶种植基地、水处理系统、茶叶食品、测试分析服务商、茶叶品鉴服务商;设备生产、茶文化展示、书画出版物、茶叶协会服务;批发商、零售商、茶叶提取物公司、糖浆、蜂蜜、茶叶烘焙商、相关机构、商业组织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韩国 - 首尔 - 韩国COEX首尔会议中心

举办单位:

韩国茶业协会

展会介绍:

韩国首尔世界茶业展会World Tea Expo Korea 由韩国茶业协会主办,该展每年举办一次。

该展为大量涌入的企业家进入茶叶行业做着充足的准备,该展也被公认为是生产革新的领导者,面对面的世界茶叶工业会议也显露出了它极富吸引力的节目,特别是那些教育性的会议和事件。配合展会发布的会议革新理念包含了一个新的出席者评价的程序,为邀请、圆桌会议的主要的行业的顾客推出了最佳茶工业奖,以表彰那些特殊的商业行为,它们为正在成长的茶叶行业提供了一盏指明灯。

 

6. 韩国首尔国际茶展会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6.07 ~2019.06.10

展品范围:

茶产品:绿茶、乌龙茶、红茶、茶包、茶饮料食品等新型茶叶制品:饮料、药物、化妆品、保健品等茶道用品与茶具:陶瓷、瓷器、茶壶、茶桌布等其他:制造设备、装袋机、包装机、茶室、茶文化产品。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韩国 - 首尔 - 韩国COEX首尔会议中心

举办单位:

TEA WORLD FESTIVAL Inc

展会介绍:

茶,茶饮料,制茶设备和茶具是展会的四个核心部分。展会致力通过传递“饮茶时代”的理念和对相关产业的整合,给各参展展商一个光明前景的承诺。在很短的时间内,“国际茶文化大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通过参加韩国国际茶展,许许多多展商,访客和相关组织都得到丰厚回报。展会提供市场新视野和更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展商将得到更多的销售订单和渠道。

 

7. 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茶叶展会(首届为2003年)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6.11 ~2019.06.13

展品范围:

茶成品:茶叶生产类、茶叶食品类、糖果糕点生产类、茶饮料生产等相关产品类茶原料:叶浓缩与调味品类、茶具制造、茗茶配件类、茶叶礼品、原材料等产品类茶制作设备:茶叶设备制造产品类、包装类、机械产品类、茶叶烘焙工具、设备制造产品茶种植:茶种植基地类、水处理系统类、茶叶食品类、测试分析服务商、茶叶品鉴服务商。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美国 - 拉斯维加斯 - 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LAS VEGAS CONVENTION CENTER

举办单位:

拉斯维加斯国际会展公司

展会介绍:

该展成功为参展商结识新客户及完成行业交流提供平台,吸引众多国家的商家及观众参与,为茶领域各商业组织及研究机构提供良好的机会,接触全球市场,促进茶工艺及贸易发展。

该展不仅能帮助展商展示新产品、设备及服务,还能及时对国际最前沿的茶工艺发展趋势做出实时了解与掌握。该展会也是企业打开美国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

 

8. 日本茶叶展|东京国际茶博会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7.03~~2019.07.05

展品范围:

茶叶:绿茶、红茶、抹茶、香草茶、乌龙茶、风味茶、茶类饮料、浓缩茶、普洱茶、花茶、降压茶等。

茶具:茶壶、茶碗、茶勺、茶杯、茶盘等等。

包装:包装盒、纸袋、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机械等等。

泡茶用水、茶工艺品、茶室/店铺用品、茶延伸品、加工机械、茶叶技术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日本东京横滨国际展览中心(Tokyo Big Sight)

举办单位:

TSO 国际会展有限公司(TSO InternatinalInc.

展会介绍:

日本东京国际茶博会每年一届在日本举办,是目前日本最专业、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茶业展览会,该展为茶领域各商业组织以及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直接接触全球市场的机会,快速促进国际茶工业及茶贸易的发展。

参加此展会可以更直接的了解日本及世界产品的发展和市场具体需求,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改进产品的结构,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奠定基础,也为完善出口,保证出口正常进行指引方向。

 

9.台湾茗茶、咖啡暨美酒展(首届为2015年)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7.05 ~ 2019.07.08

展品范围:

老字号展区:食品饮料、特色小吃、名茶名酒、调味食品、特色餐饮、中医药保健品、工艺礼品、轻工百货、珠宝首饰、服装鞋帽、钟表眼镜、洗涤用品、床上用品、文房四宝、现代服务等(展品品牌必须评为国家级或省市级老字号

观光特产展区:地方特色食品、特色小吃、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服饰文化、地方手工艺礼品、地方餐饮服务、地方民族文化。

综合食品区:烘焙食品、综合消费食品、冷冻(生鲜)、肉品、水产、调理食品、保健食品、用品、机能性食品、饼干糖果、饮料、酒、食品添加物、食品包装设备、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设备。

茶叶区:乌龙、东方美人、铁观音、包种茶、龙井、红茶、花茶、擂茶等各种陶、瓷、紫砂、玉、铁等壶具、饮茶用具、装茶用具等。

咖啡展区:各种咖啡制品、成品及咖啡豆、咖啡机等咖啡用品。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中国 - 台湾 - 台北贸易中心南港会展馆 Taipei Nangang Exhibition ce

举办单位:

台湾观光特产协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咖啡协会

展会介绍:

台湾茶举世闻名,为了发扬传统茶文化精神、振兴茶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台湾国际茶业博览会一直以承袭传统为己任并且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活络产业市场。汇集全台及世界各地知名茶种与外围相关产品,透过主办单位全方位的整合营销计划,瞄准专业目标族群,将产品精确有力的传达;并且藉由丰富活泼的营销活动从展前宣传到展中活动,成功地带动更多的潜在客户。

10.香港贸发局茶展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8.15 ~2019.08.17

展品范围:

各地名茶: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绿茶、花茶等。

茶具:饮茶用具、装茶用具、茶叶包装用品茶业机构:茶馆、茶艺学校等。

茶叶技术:种茶、制茶新技术、新工艺等。

茶工艺品:书籍、茶艺摆设等茶业媒体:杂志、报纸、网站等。

茗茶之友:各类伴茶食品及茶食品,如糖果糕点/坚果/腌制食品/小食及饼干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中国 - 香港 - 香港会展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 Exhibition

举办单位:

中国香港贸易发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HKTDC

展会介绍:

香港是个理想的茶叶贸易中心,香港贸发局香港国际茶展正好为业界提供专业的环境,有效地促进茶叶贸易。

香港国际茶展览会由享誉全球的商贸展览会策办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主办。茶展汇聚近300家参展商,他们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最大产茶地中国内地,以及印度丶日本丶斯里兰卡丶香港,还有首次参与的伊朗等。会上展品琳琅满目,种类广泛,吸引了约12,000名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参观。

11.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咖啡和茶展览会

上图为往届展会景象

开展时间:

2019.09.22 ~2019.09.23

展品范围:

咖啡原料、辅料:咖啡生豆、烘焙咖啡豆、速溶咖啡、茶及茶饮料、咖啡及咖啡饮料、咖啡食品、糖包、茶、奶油等。

相关机械设备:咖啡种植技术、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全自动咖啡机、半自动咖啡机、专业磨豆机、咖啡器具、咖啡杯、咖啡勺、滤纸、咖啡壶、冲茶器等。

举办周期:

一年一届

举办地址:

多伦多国际中心

展会介绍:

加拿大咖啡和茶展(Canadian Coffee & Tea Show)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聚集在此,向加拿大市场的相关行业决策者展示和提升他们的产品,只有这个展会能够给参展商展出产生最大的回报。

展会期间的研讨会和教育会议给观众提供机会,来学习战略和方式以增加销售。以咖啡和茶为核心的课程将吸引新的企业家、连锁运营商。实践研讨会将为运营商提供实用知识,来加强他们对咖啡和茶的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展馆中也聚集了当地的、国家的及全球发供应商来展示他们最新和最好的产品、设备和可获得的服务。展会还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其中,98%的观众表示他们计划和参展商做生意;97%的观众表示他们明年还会继续参展。

展中活动有:加拿大咖啡师竞赛、加拿大拿铁拉花艺术竞赛、茶艺休闲以及展会现场关于茶和咖啡的讨论会和教育会议等。


备注:

1.展会排期是按照开展日期进行排序的。

2.阿联酋迪拜国际咖啡和茶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ffee and Tea Festival (为一年一届),还未有确切的2019年的举办时间及地点,还请有兴趣的茶友持续关注。


2021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茶叶消费发展情况与特点

茶叶消费发展情况与特点

茶叶生产稳定发展,充足优质供给持续为消费市场的扩增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据我会数据,2020年全国干毛茶产量达到298.6万吨,总产值2626.58亿元;六大茶类中白茶、黄茶保持高速增长,红茶大幅增长为第二大茶类。行业绿色生态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茶园结构持续优化,茶叶绿色安全稳定向好,产品品质普遍提高。

1. 茶叶消费复苏步伐加快,均价微降市场更趋理性

2020年初受疫情爆发影响,茶叶产品流通严重受阻,线下销售直线下滑;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社会复工、复产、复市全面推进,市场逐步加快复苏。据我会统计,全年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比增17.61万吨,增幅为8.69%;销售总额为2888.84亿元,比增149.34亿元,增幅5.45%。步入2021年,各主产区茶叶交易市场正常开市,茶叶消费加快复苏、潜力释放,各品类春茶销售形势明显好于去年。由春茶销售形势预估,2021年茶叶销售前景保持看好,全国茶叶内销总量预计将突破230万吨,内销总额有望跃升至3000亿元人民币。

图2 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20年,中国茶叶内销均价为131.21元/公斤,比减4.03元/公斤,减幅2.98%。2018年开始,茶叶内销均价开始缓慢下降,并于2020年逐步回降至2017年的水平。疫情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回归理性,在消费市场呈现“向下趋省、向上趋好”的趋势,影响渗透到茶叶市场,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内销均价上。

图3 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额及均价

(单位:亿元、元/千克,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分茶类而言,2020年内销市场的分布是:绿茶内销量127.91万吨,占总销量的58.1%;红茶31.48万吨,占比14.3%;黑茶31.38万吨,占比14.2%;乌龙茶21.92万吨,占比10.0%;白茶6.25万吨,占比2.8%;黄茶1.23万吨,占比0.6%。增长过程中,茶类格局调整变化,但与茶叶生产的关联并不同步,更多是市场喜好与选择产生的变化,在红茶和黑茶上表现的尤为明显。2019-2020年,红茶干毛茶产量增长比率连续处于高位(17.3%、31.6%),其内销量却在2020年呈现小幅下跌(-1.2%);相反,2020年产量下跌的黑茶销售形势看好,内销量增长达45.1%。

图4 2018—2020年茶类内销量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图5 2020年中国茶叶内销市场茶类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32.85元/公斤,红茶159.09元/公斤,乌龙茶128.06元/公斤,黑茶96.11元/公斤,白茶143.35元/公斤,黄茶138.06元/公斤。从均价上看,红茶下降较为明显,白茶和乌龙茶小幅减少,黄茶显著增长。价格的变化也与市场认知呈现关联性,以涨幅较高的黄茶为例,市场均价的提升和此类茶的认知度增加联系紧密。据山西省茶叶学会信息:当地临汾等地实际上已经有多年黄茶饮用历史,但因省内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黄茶、认知有限。黄茶知识的普及帮助此茶类成为山西消费市场上消费者的热门话题,预计近几年会出现上升趋势。

图6 2019—2020年茶类内销均价

(单位:元/千克,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在不同渠道,茶类的销售热度也有变化。据京东超市数据,2021年1-8月购买热度最高的三个茶类分别为:绿茶、花草茶和黑茶(含普洱)。绿茶产品的网络销售热度有所提升,花草茶则下降一位。

表1 2021年1-8月各茶类在电商平台购买热度排名

(数据来源:京东超市)

2. 健康消费助推群体增长,线上市场引领年轻化

从消费市场发展看,疫情使人们更注重健康,瓶装水、牛奶等被认为与健康、清洁、免疫提升等存在关联的产品出现快速增长。在此大趋势下,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多,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疫情促使茶业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在线上,茶叶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更加鲜明。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购买茶叶的用户群体中的主力人群年龄在26-35岁之间,其中35岁以下的客户占比已达57%;在2020-2021年间,16-25岁和26-35岁的消费者所占比例均有增加。

图7 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京东超市)

茶叶消费年轻群体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

下沉市场的潜力也在茶叶消费领域逐步释放,据我会今年对茶叶企业的调查,样本企业在地市级城市和县级及以下市场的内销均价均高于整体水平。随着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数字化基建的完善,茶叶电商在下沉市场的发展更加迅速。与2020年相比,2021年京东数据显示,茶叶销售在五、六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崛起,由2020年的占比3%攀升至2021年的13%,涨势惊人。特征多元、体量巨大,下沉市场已经成为新品牌新模式新消费成长的新阵地。

图8 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城市层级分布

(数据来源:京东超市)

3. 电商茶饮热度不减,袋泡茶引领产品创新

(1)电商平台继续领跑渠道增长,支撑作用凸显

近十年来,平台电商一直在茶叶消费渠道中领跑增长。疫情期间,茶叶电商销售量额大增,对内培育传统消费者线上购茶习惯,对外吸引平台用户关注茶叶产品。疫情缓解后,期间形成的消费习惯得以延续,茶叶市场线上份额持续扩大。据我会推算,2020年全国茶叶线上总交易额约280亿元,比增15.23%,增速明显高于内销总额。另据我会今年对茶叶企业的调查,2020年样本企业各平台粉丝总数达到4601万人,其中新增粉丝达到1596万人,增长率为53.0%,电商渠道消费群体发展迅速。分平台看,样本企业在京东平台粉丝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01%。

但对茶产业而言,比销售增长影响更加深远的是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以新的消费内容、新的消费方式和模式、新的消费结构和新的消费制度为内涵的新消费不断创新发展。相较于传统以产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新消费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掌握、了解和预测用户的需求,继而系统性创造产品、场景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电商平台领先的数字化运营水平让更多消费者行为和轨迹得以沉淀;这部分信息为消费主导的产业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电商平台也越发注重线上主推产品的甄选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京东主打“品质好茶”理念,通过严格把控品牌入驻与产品上线标准,推出茗茶无忧险等方式,让消费者在线上也能放心购茶,线下高端品牌如小罐茶、八马等在线上也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头部品牌。

(2)茶饮市场延续之前热度,业务领域多元发展

新式茶饮在逐步走出疫情的影响之后,通过加强外卖占比来适应变化,同时向速溶茶、袋泡茶等领域延伸,延续了之前的热度。根据中茶协茶饮咖啡专委会报告,新式茶饮业在2020年经历冲击后迅速调整,通过品牌文化塑造、研判市场走向、分析消费偏好、数字化渠道升级等方面创新前因发展,2020年末市场规模已达1020亿元,过去五年复合增速为9.8%,预计2025年我国现制现售茶饮市场综合产值将突破千亿元。2021年6月,奈雪の茶也迎来了港交所上市,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茶饮品牌与资本市场结合愈发紧密,成为餐饮行业的“资本收割机”。

茶饮消费场景也日趋多样化,线上线下互促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原材料、知名品牌及愉悦体验的需求增加,对高端茶饮门店的消费意愿显著增强;口感与风味、安全与品质、品牌影响力、品类多样性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子。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多元化消费途径的迅速拓展,自营平台、微信小程序、外卖平台等第三方应用广泛使用。

加速扩张中茶饮品牌触及的领域更加丰富。一是通过创建子品牌来拓展创新业务领域,在已经近饱和的市场中寻找更多的赛道和抢占市场份额,例如喜茶开发喜小茶,主打0糖0卡0添加的袋泡茶,延展布局不同价格区间、不同消费需求的子品牌。二是加速布局零售食品,填充新消费场景;例如喜茶陆续推出了饼干、薯条、爆米花、喜小瓶气泡水等零售产品;奈雪の茶推出“奈雪好食馆”,上架多款零食产品;9月蜜雪冰城在郑州开了汇聚多品类产品的门店,其他茶饮品牌也不断尝试探索,相继推出零食、茶包、文创周边等零售产品,通过体验升级的方式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3)聚焦颜值、功能、口味、跨界,“新”袋泡茶引领产品创新

袋泡茶是消费市场的另一个高速赛道,涌现出不少新品牌,并成为继新式茶饮之后获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领域。2020年11月,成立6年的茶包品牌CHALI茶里完成了亿元级融资。有咨询机构认为,2020年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增长已超过150%。一方面袋泡茶继承的标准化、便捷化特征刚好迎合了茶叶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降低了选择成本的同时,更利于将产品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站式解决饮茶服务的方案,另一方面,“新”袋泡茶展现出的高颜值、功能性添加、口味创新、IP合作等特征更像是茶叶产品创新热点的综合展示。一定程度上,袋泡茶的快速发展是得益于新式茶饮的兴起与高速发展期的资源与经验积累。与之前使用茶粉等模式不同,新式茶饮的茶底更多选择原茶,尤其是名优茶为茶底进行产品开发,在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激发了年轻人对喝茶的兴趣。因此,在不少新式茶饮消费群体的印象中,纯茶的味道与特征是用茶饮已经形成成熟稳定风格的茶底来定义的,例如喜茶的绿妍、金凤茶王,奈雪的初露、金桂等。而这些也成为新式茶饮品牌最初开发袋泡茶产品的突破口,这些口味熟悉的袋泡茶通过之前茶饮产品制作的规范化降低了消费门槛,具有现成且已经部分经历过市场检验的冲泡方式与产品表述。

包装升级形成鲜明的特征,除了大范围使用环保材料的三角茶包,更多袋泡茶品牌强化了外包装设计,通过更为大胆的色彩和或活泼或清新的元素运用,构建茶叶消费与颜值经济的重合带。消费领域对成分与功能的重视同样在影响茶叶产品,除了原本具备的茶多酚、茶氨酸等有效成分外,更多的元素被添加到茶叶,尤其是泛茶产品中。例如,茶叶电商领域的代表性品牌艺福堂在2021年6月推出了一款冻干柠檬茶产品中,添加了益生元,产品上市当月即在天猫销售超万份,目前在艺福堂线上渠道已销售出近十万份;“新”袋泡茶的标志品牌——茶里(ChaLi)在京东的年增长超过了100%,也在2021年聚焦即食轻食领域,推出了添加了胶原蛋白肽和磷脂酰丝氨酸的茶冻。在产品口味上,更加广泛的花草原料和工艺创新汇聚了更为丰富的组合搭配;同时,品牌与文创、影视等领域的IP合作也层出不清。如茶颜悦色就经常会把自己的产品和长沙本地的特色、以及各种文创IP联合起来,给自己的品牌附加文化属性、地域属性,拉近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以上多个方面的创新组合赋能,推动袋泡茶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加速迭代,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具竞争力的领域。

综合以上,茶叶产品创新共同的趋势是以消费为核心,由茶叶产品转向饮茶服务的综合探索。无论是便捷选购的电商,还是包含更多冲泡环节的茶饮,以及给产品带来更多惊喜与内涵的“新”袋泡茶,都在围绕整个茶叶消费过程开发和创造价值。

4. 传统顽疾仍存,产业发展三重失衡亟待破解

(1)质量失衡,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

在茶叶消费体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茶叶内销均价已连续三年下降,这其中固然有理性消费的影响,但对中高端供给未能跟上需求升级、引领增长的现象仍应引起行业警觉。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偏好升级,优质产品备受青睐,需求更加多元化且注重品牌、文化、情感消费。传统的茶叶高价消费支出以礼品茶消费为主,但早在几年前就已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慢慢与市场新兴需求区分开。此过程中,茶叶市场的需求升级、供给提质和产品提价未能形成统一,导致茶叶消费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中高端供给不充足难以激发消费增长潜力。

(2)区域失衡,产区消费普及度高,销区市场发展与创新相对滞后。

尽管受到新媒体宣传、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影响,茶叶产品对全国的推广与销售均更加便捷,但空间区域上茶叶消费不均衡的现象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据我会今年对茶叶企业的调查,按区域划分存在明显“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样本企业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销售量最高;而在主销区域中,仅有华北地区销售量较高;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销售量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也是茶叶消费市场整体趋势的折射。

图9 2021年中国茶业百强企业调查样本分区域销售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3)群体失衡,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年轻人茶叶消费需求。

关注行业热点便可知,茶产业对于年轻消费群体的引导是足够重视的,且已连续多年通过将茶文化教育根植入中小学等方式来培养未来消费群体。但从人口结构视角来看,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都有所不同,对于两代不同茶叶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满足才是关键所在。对此,不少传统茶企在创新中体现出“不适应症”,从供给到宣传,多个方面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足。以近年打热的“国潮”产品为例,聚焦此类目标消费群体的创新更多的是要注意将文创与青年消费喜好和表达方式融合,但纵观茶叶文创产品,不少是各种文化元素的粗糙叠加,未能真正迎合此类消费需求。这也包括两代消费者对于茶的不同理解,例如凤凰单丛中的“鸭屎香”,行业原先一直希望通过改名为“银花香”来回避,但在更加年轻化的新式茶饮和创新产品手中,旧的名字反而成了有趣的特征,并且具备了联名宣传的开发潜力。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价值链上的知识流通:早期国际贸易中跨文化流动的武夷茶

摘 要: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武夷茶(Bohea)一直是全球市场上最成功的商品之一。从产地闽北山区至海外的主要消费市场英国,随着武夷茶的跨洋流动,其对应的商品知识也在产地、通商口岸和消费地之间流通,并随之造成了武夷茶在不同时空中的意涵转变。武夷茶之所以能在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既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其廉价耐泡的“物性”,同时也得利于在其价值链生成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中间人对知识的选择、筛选和编辑,以及这些知识流通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互动调适的结果。

引言:跨国商品贸易中的价值链

追溯武夷茶从闽北山区向海外的传播路径,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嫩叶到最终抵达英国人的餐桌,中间经过了无数双手:武夷茶的茶农、制茶工人、茶栈和茶行的验货人、十三行的行商、东印度公司的大班、码头装卸工人、英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随着茶叶横渡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流通,中国与茶叶相关的知识也随之传播到西方国家。正如阿帕杜莱所指出的,商品的长距离跨文化流动是由相互关联的、小规模的、同质的、低技术的地点之间的商品流动组成的。虽然不同人群对此类商品的知识总是可能不均衡,且随着地点之间距离的增加,人们对特定商品的不同了解(或“无知”)造成了必须商谈的张力。这类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商品生产的知识(技术、社会、美学等),一是关于商品流通中的如何“正确”消费的知识。这两类知识之间的差距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时间和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差异更大。因此,知识、信息和无知不只是从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两极来界定的,它们也展现了在流通和交换的实际过程中的特征[1](P41-42)。同时,武夷茶作为一种在早期世界贸易体系中广受欢迎的商品,其价值的实现涉及商品在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不同地理区间的交通运输,因此,本文借鉴了价值链这一概念,追溯了商品贸易中涉及的三个阶段,即商品的原材料、生产与组装和流通[2](P456)。具体而言,本文聚焦于武夷茶在长途贸易中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在武夷茶的产地福建闽北山区;其次,茶叶经由水路、陆路运输以后到达沿海的通商口岸,在这里经过装箱由各国东印度公司——尤其是早期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18世纪以后崛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行商之间的磋商对茶叶进口有重要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海外市场,尤其是英国人对武夷茶的消费。研究表明,尽管武夷茶具有多种特征,但它特殊的“物性”是促使其在跨文化流通中成为一种成功商品的关键因素。

产地:武夷茶的起源与外国买家对茶商业知识的搜集

在18—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武夷茶对应的英文名为Bohea,但这一名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印度及其周边产区,Bohea指的是等级最次的粗老叶。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而在中国,“Bohea”意为“武夷”。由于当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但现在的武夷山同时生产两种不同的茶类:岩茶(乌龙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因此,对于Bohea究竟是乌龙茶还是红茶是存在争议的[3]。红茶并非中国人的饮茶传统,国内生产的红茶一般都是出口外销。关于中国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的起源一直缺乏文字记载,在武夷山当地依然流传着关于正山小种起源的传说:约在明末时期时值采茶季节,一支北方军队路过星村桐木村,见天色已晚,路边有一座茶行,士兵们直接睡在了茶行中的茶青上。当时茶行老板和雇工都逃到附近山中躲藏,待军队离开后,茶青发红,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揉搓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烟味。因本地人一直不习惯喝这种做坏的茶,老板只好将茶叶挑到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荷兰商人收购去了以后,对这种带有烟熏味的茶叶味道特别喜欢,还愿意出2~3 倍的价钱第二年订购这种茶。从此,当地人就专门生产这种红茶专供外销[4]。

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正山小种的起源故事很可能是杜撰出以“证明”红茶与英国之间的历史联系。黄华青的研究表明,桐木关当地加工正山小种的“青楼”是在集体制时期才形成的[5]。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茶的判断标准以及中国人想象的英国对红茶的狂热。当地人将正山小种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归功于一系列“意外”。当代史学家将明末出口的武夷茶明确归为红茶的一类:“明末崇祯十三年 (1640),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6]在这个传奇故事中,中外市场对这种茶的质量有不同的看法。正山小种(红茶)的价值实现得益于长距离贸易中的消费者对商品知识的“无知”和“误解”。外国人对茶叶这一中国特产商品的知识的缺乏使得中国本地的茶农和负责出口的行商在中间赚取了高额差价。经过中间人的间接反馈,武夷山当地的文人以“西方主义”式的想象描述了英国人对武夷红茶的“符号消费”:“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7](P590)

在国际茶叶贸易中, Bohea和Lapsang Souchong 的交叉性或替代性使用,以及Bohea这一名称反映了武夷茶的原产地与出口港口城市(厦门)之间的联系。“Bohea”为“武夷”的闽南语发音,而武夷山在闽北,位于福建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但这个流传于全世界的发音却是闽南人贡献的。这其实也反映了历史上闽南人曾大量涌入武夷山区贩茶的情况。此外,1684年,清政府解除对海上贸易的限制,厦门成为对外开放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大量武夷茶通过厦门港流入世界市场。因此,外商以闽南话将武夷茶叫做Bohea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任何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中间采购商和消费者都至关重要,即价格和质量。外商总是抱怨广州行商提供的茶叶质量差而价格高。为了突破清政府对内陆产茶区的封锁和行商对茶叶供应的垄断,东印度公司雇佣一些具有非凡胆识的冒险家和植物猎人深入中国内陆产区,企图和产地直接建立贸易联系,其中包括著名的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8]和塞缪尔·鲍尔[9]。他们都曾不顾清政府的禁令到达过武夷山并进行了专业的商业考察。有许多原因值得他们深入茶产区冒险:首先,外商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茶叶的专业知识,能够在与行商的谈判中获得一些主动权,而不是完全依赖中间人进行交易。其次,一些洋行希望与当地茶叶供应商(茶栈)或茶农建立直接的业务联系,从而避免利润流失到通商口岸的代理机构。最后一个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原因是,东印度公司企图将茶树移植到英国殖民地——气候条件与中国茶产区类似,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西南边疆接壤的印度。罗伯特·福琼对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武夷山发现了红茶和绿茶原来来自同样的茶树,只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已[8]。实际上,早在福琼考察武夷山之前,1836 年就有一位法国旅行家到过武夷山,他也发现绿茶和红茶是产自同一种植物,二者只是通过叶子干燥的时间长短来区分。同时他还提到,炒茶的方法是一种国家机密。作为一个好奇的外国来访者,他记录了红茶加工的方法,包括在最后一步加入硫酸钙和靛蓝以加深颜色(靛蓝用于增色,而硫酸钙用于固色) [10](P102)。尽管这位法国冒险家将其记录为一种常规操作,但茶叶贸易链中的掺假行为显然从源头就已经开始了,随后在武夷茶的整个生产和销售的不同环节都有类似情况。

通商口岸:武夷茶的掺假与西方商人的应对策略

1757 年到1842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是唯一一个保留开放的对外贸易港口,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一口通商时期。这一时期,外国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与中国垄断制度下的行商成为中西茶叶贸易中的两个关键性角色。

虽然购买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具有异国情调的奢侈品相当有利可图,但这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高度依赖专业知识的商业投资冒险。一方面,自18世纪以来,国外的茶叶采购商在与行商的反复交涉和经验积累上,逐渐学会了如何辨别不同茶叶品类、如何检验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对西方消费者而言,茶完全是一种陌生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茶叶不仅是直接向零售商和家庭主妇销售一种终端产品,还涉及教购买者备茶和饮茶的一系列知识。作为中间人,洋行的大班不仅负责从中国采购茶叶,还起到了传播专业知识的作用。洋行买家不得不向行商和茶行学习茶叶生产涉及的各个流程,以培养自己评估茶叶质量的能力,并仔细判断和选择哪些专业知识是必须局限在内部圈子中,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到货船之外(例如,某些涉及常规性掺假的拼配和打包的做法必须在公司内部保密)。这种学习并非单方面对知识的被动吸收,大班们也参与到了生产对(东印度)公司有利的茶叶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这部分知识是他们经过筛选后需要传递给终端消费者——通常是英国的家庭主妇。大班作为公司在每次航行中的代表,负责执行双方协议的条款,并由公司董事对运输货物细节的变化负责。一口通商体制对外商不利,但对可以直接获取茶产区信息的中国行商有利[11](P41)。通商口岸的外国买家既不了解中国市场也不了解这些茶叶的供应商(茶行),对茶产区只有道听途说的非常模糊的概念[12]。这使得东印度公司在讨价还价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负责与中国行商打交道的大班,在处理一些非常情况时,必须表现出外交技巧,不仅要有勇气抵制苛刻的要求,还要有在有求于对方的前提下进行交易的能力[13]。因此,大班必须要掌握相关知识和对茶叶质量进行仔细评估,以便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茶叶中决定哪一种更有利可图,更值得购买。

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后,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每年春天,无数满载茶叶的船只从武夷山出发通过内陆河道网络到达港口城市。随着西方国家对武夷茶的需求增加,一些外国公司不再满足于从中国中间商那里购买茶叶,开始向茶叶产区派遣商业间谍。受东印度公司雇佣的罗伯特·福琼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除了向英属印度运送茶苗,他还带着合同制的几位中国茶工来到印度[8]。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把中国茶树移植到英国的殖民地,除了茶树苗以外,茶叶的栽培和加工知识也是确保成功的前提。因此,他的任务不仅仅是搜集植物,还包括搜寻、雇佣和运送那些带着专业知识的人横渡印度洋。

福州在1853年成为中西茶叶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通商口岸以后,一些外国公司,如旗昌洋行,开始派中国员工到武夷山直接从种植者那里采购。这种“内陆”系统很快成为大公司的标准程序。在内地产区直接购买的茶叶可以在“市场茶”上市前几周以较低的价格装船[11]。外国公司青睐武夷茶的关键原因当然是它的低价。1780年的数据表明,Bohea是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购买的所有茶类中价格最低的。1780年,交易量占总交易量64.27%的Bohea价格仅为每磅0.36~0.5盾,而交易量仅0.12%的珠茶价格高达每磅2.16~2.23盾。从1757 年到1783年,与从中国进口的其他8种茶相比,每年只有武夷茶的订单是没有限额的,只是简单地描述为“越多越好”,而其他茶每年都有一个推荐预购量[14]。英国东印度公司1793年的合同还显示,与每担27两白银的工夫,每担25两白银的屯绿、和每担57两白银的熙春茶价格相比,武夷茶的价格仅为每担13.5两白银[1](P198)。来自西方世界的两大进出口公司的这些数据表明,吸引西方茶叶买家的主要是武夷茶的低廉价格和可观的利润空间,而不是其质量。乔治·西格蒙德在其广为流传的茶叶普及书中将武夷茶划分为低等级的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经济合理性[15]。

中国与西方的茶叶买卖通常包括5个程序:谈判合同、签订合同、检验茶叶样品、包装茶叶、茶叶装箱和搬运上公司的船[14](P79)。合同程序是基于大班和行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尽管来回谈判可能持续数月),并且在合同中明确描述了交易条件。掺假行为通常发生在茶叶包装和装箱时。此外,船只的装载顺序也表明了武夷茶是作为廉价茶叶运输的,有时甚至用作压舱货[13](P364)。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每艘船都装载了一定数量的武夷茶作为压舱货,这些压舱货甚至只是为了保护更好的茶以“填补”空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也采用了类似的装载顺序:价值较高的瓷器被装在底部,其次是最便宜的武夷茶,用于填充装瓷器的箱子的空隙以保护瓷器。大多数时候,茶叶在港口装船时就已经被压碎,因为装运工人毫不关心,因此这些茶很难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1764年11月3日的一份大班每日记录记载的装船过程显示,茶叶装箱的任务委托给了茶叶供应商雇用的中国“苦力”。装箱时,工人粗暴地用脚践踏茶叶,将茶叶塞进箱子里。“那些在码头装箱的负责人每天都在不断惊叫:‘不要把茶叶压碎了,要竖直地放!’”可能有100个已经装了一半的箱子被扔回到了尚未打包的茶堆上,因为这些茶已经被碎成渣了。”[14](P168)

西方的茶叶买家经常面临中国商人的掺假。西格蒙德指出,武夷茶的假货很多:有两种武夷茶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一种是来自福建的武夷茶,一种是在广州当地生产的劣质茶,因此被称为“广州武夷”。是一种将没通过验收的工夫和一种名为“Woping”的劣质茶混合在一起[15]。一份1830年的资料显示,该公司三分之一的武夷茶实际上产自粤北的Woping[16](P37)。这种商业欺诈在中西贸易早期更为频繁,当时西方负责采购茶叶的大班对中国茶知之甚少。然而,当西方买家逐渐掌握了判断茶叶质量的专业知识,就开始以错误打包、人工染色或没达到合约的质量标准为由,将大量茶叶退还给中国商人,并要求更换。在1783年,就有不少于1402箱的茶叶(其中包括很多武夷茶),以1781年的货物的形式退回[13](P88)。

海外市场:包装武夷茶成为一种成功的商品

虽然武夷茶的进口价格是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所有茶类中最低的,但海外的消费者对茶叶却一无所知。潜在的消费者对茶叶的生产、品鉴和挑选的知识高度依赖于茶叶公司的广告和零售商的解释。这些中介机构不仅销售产品,还筛选、编辑并有选择地与客户分享已获知的茶叶知识。人们也期待他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家庭消费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茶和泡茶。

18 世纪早期,武夷茶与松萝、大珠茶为英国主要向中国进口的三大茶类。与其他茶类相比,武夷茶有两个明显的优势:更能容忍长途航海(经过一年的航海,绿茶的新鲜口感几乎消失殆尽),并且在备茶待客时被认为具有更多操作空间。绿茶只能用沸水冲泡一次,但武夷茶相对粗老的叶子可以承受重新加热甚至反复地煮[12]。对于普通的消费者,包括新兴的工人阶级,武夷茶更经煮耐泡,而且价格要比绿茶便宜得多,这些优势自然也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此外,18世纪英国在加勒比群岛的殖民扩张直接导致了糖供应量的增加,也极大地刺激了红茶的消费。对于英国民众来说,“一杯好茶”需要两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茶叶和蔗糖。这两种商品都依赖于海外种植园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兴起。正如明茨富有洞察力地指出的那样,英国人对糖和茶的依赖并不是“自然”口味偏好的结果,而是茶和糖的全球贸易为帝国带来的巨大财富所驱动[17]。

“Bohea”一词于1696年首次出现在西语世界中,约翰·奥文顿在1689年出版的《苏拉特航行》中,描述了三种茶:瓜片、松萝和Bohea[18]。前两种都是绿茶,只有Bohea是“红”茶。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他编撰的词典中将Bohea定义为“一种特别的茶,比绿茶有更深的颜色和更涩的口味。”[19]1838年,查尔斯布鲁斯在《红茶生产报告》中虽然没有提到“Bohea”一词,但首次描述了红茶的制作方法,证明这种茶产品在当时最受英国人欢迎[20]。

到19世纪中叶,来自中国的茶叶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宜实惠,产生的结果是茶叶消费从英国的上流阶级蔓延到千家万户。为了满足对中国茶还缺乏基本知识的普通英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大众出版物和指南。西格蒙德的《茶:它的功效、药用和道德》以对进口的主要茶叶商品的详细描述的形式提供了辨别和认识茶叶的实用知识。该书成为19世纪在英国广为流行的茶叶消费指南。由于武夷红茶是当时销售最广的茶,因此西格蒙德用了比任何其他茶都更多的篇幅去描述Bohea。在承认中国人是茶叶行家的同时,他指出Bohea在其原产国(中国)并未被广泛消费,即使是最卑微的阶层也不会购买[16]。这种特别说明与武夷红茶/正山小种的起源故事是一致的。当武夷红茶刚出现在伦敦的市场上时,由于其稀缺性和更浓郁的味道使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使其能够以高价出售。但此后由于东印度公司的大茶商利用较小的零售商及其客户相对缺乏经验,开始销售从其他地区收购而来的假冒伪劣武夷红茶,尤其是广东Woping产的Bohea大量进入市场,从而导致武夷茶的声誉逐渐衰落。在18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Bohea逐渐作为一种红茶的特殊发酵方法固定下来,并传播到整个中国。在名称使用上,Bohea逐渐与红茶同义,乃至代指所有华茶。在17世纪90年代,茶商只在广告中将他们最好的产品描述为“极品特级茶”,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茶名。然而到了18世纪的头10年,东印度公司的销售开始标明不同的“优质松萝茶”和“武夷茶”,并且对“绿茶”和“武夷茶”进行了区分。到1712年,销售记录将茶叶分为5类:武夷红茶、白毫、瓜片、工夫和松萝。这些对来自不同产地和不同加工方式的茶的区分,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口味、香气和外观的描述,反映了茶市场的日益复杂细分和消费者对茶的种类以及品鉴方式的专业知识的增加[12](P78)。这些知识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零售商手里层层筛选过滤。尽管他们通过分发说明书和发布广告来引导当地消费者,但这种“知识共享”显然是必须有所保留的:茶商只愿意分享对他们的业务有益的知识,而不是公司内部的定级、拼配和包装的商业秘密,因为他们必须要比消费者更为博学和更具技巧性。

在Bohea跨洋贸易的价值链上,从源头中国武夷山到终端的西方消费者的茶杯,掺假和造假在各个阶段都有发生。中国的茶工、茶栈和行商,负责进口的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么将其他杂质混进茶叶中,要么以其他方式欺骗下游的中间商。荷兰的国内进货商抱怨在拍卖会上,经过东印度公司粗包装的茶叶混入了大量尘土,但与此同时,这些批发商又把这些掺假的茶卖给零售商获利,零售商可能会在出售前进一步掺假再卖给终端消费者。

结论:跨国商品的价值链的生成

本文追溯17 世纪以来武夷茶从中国原产地到海外主要市场的流通路径,认为武夷茶之所以能够在早期国际贸易中成为一种成功的商品并非由于其声称的质量和口感,而更主要是来自它有利可图的物质性:武夷茶的叶子比其他茶叶采摘得更粗老,更能经受反复冲泡甚至可以煮,对于英国的工人阶级来说,它比任何其他茶都便宜得多,正是这些工人阶层逐渐成长为英国茶叶的主要消费者。作为一种真正的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区域的商品,武夷茶不仅仅是一种来自中国的饮料。它是一种与中国风潮、贵族品位以及东方生活方式的物质体现紧密相关的产品。武夷茶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各种代理与茶叶本身之间复杂的“纠缠”和“依赖”关系,通过社会构建而实现的。

武夷茶的本真性源于人与物之间的关联和依赖,而不是源于人类赋予的“事物的秩序”[21](P19-36)。正如阿帕杜莱所强调的那样,生产奢侈品所需的知识是无法标准化的,因为这些知识涉及到更主观和更具争议性的品位、判断和个人经验标准[1](P42)。武夷茶的价值链中涉及的中间人数量越多,对知识的解释的弹性就越大,获利机会也就越大。因此,不同层次的中间人通过收集、选择、编辑和传播茶叶的相关知识,在建构这种来自遥远国度的、异域情调的商品的价值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由于武夷茶的产地和消费地在地理和语言上的隔离,筛选和传播有关知识至关重要。最终出现在西方国家商业海报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辑后呈现的。武夷茶的流行显然远非一场意外事故——中国产地对正山小种起源的解释,而是一系列精心构思的促销策略的结果,该策略特别强调了武夷茶廉价和耐泡的优势。武夷茶在海外的商业“包装”成功是在中国供货商和海外进口商之间、质量和价格之间、新兴工薪阶层消费者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向往、普通家庭的购买能力与零售商的精准定价之间的博弈平衡的结果。在武夷茶的整个价值链生成涉及的诸多因素中,口味似乎一直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作者:肖坤冰)

文章来源:万里茶道研究院

。原文刊于《贵州民族研究》2022 年第 5 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08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