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苗扦插

找到约155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白化茶扦插育苗技术,赶紧收藏!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能在保持母树优良特征的同时,实现茶苗的快速增殖,是当前包括白化茶在内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化推进的最佳途径。

一、育苗技术流程

育苗计划:应确定育苗品种、数量、时间,进行资金、物资、劳力等准备。

培养插穗:确定何种插穗来源,提前落实安排培养穗枝。

圃地准备:要提前做好苗圃、苗床整理和相应物资配备。

剪穗扦插:扦插时应做到剪穗、扦插及苗圃管护三者同步进行。

苗圃管理:做好水分、温度、光照、肥培、病虫草害、控枝等管护工作。

起苗出圃:做好起苗前圃地控水、包装材料等准备,按标准起苗。

二、育苗周期与时间

扦插育苗周期一般需要1周年的生长时间,才能育成健壮合格的茶苗。但随着育苗和种植技术的进步,育苗周期朝着适当缩短方向发展。许多自繁自育者,在就近育苗、生态条件良好地方,往往采用小规格苗移植;采用设施化等先进设施技术育苗时,往往不需要1周年生长时间,茶苗就已经达到规格要求;另外精细化种植技术也为茶苗提前出圃提供了保障。一些地方大胆采用梅季、秋季种植,栽培效果往往好于冬春种植。

就育苗时间来说,一年中除了春梢未成熟期而不能采穗扦插外,其他时间都可进行扦插育苗。依据穗源特质、育苗周期、技术关键等要素,扦插时间分为梅插、夏插、秋插、冬插、春插等5个时段。以下以宁波地区及同积温区域白化茶树短穗扦插时段为例介绍各时段的扦插要点。

宁波地区及同积温区域白化茶树短穗扦插时段

1. 梅插

扦插时段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采穗圃在春茶萌芽前进行修剪;秋季生长休止后可出圃。优点是扦插成活率高、根群密集,育苗周期短;缺点是茶苗规格偏低,苗高在10~20 cm之间。梅插时,应尽量争取早插,同时要加强光肥水供应。若时间过迟,管理不到位,则往往生长量不够,秋后难以移栽,尤其高山高纬度茶区不太适用梅插;秋后至翌春移植时,虽然根群比较集中,利于成活,但种植当年加强管抚至关重要。另外,春梢白化程度太高时,也不适宜采穗,而梅插还会带来母本园春茶收入减少。

2. 夏插

扦插时段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采穗圃要在春茶提早结束、修剪养穗,或利用改造茶园、立体茶园采穗;出圃一般要在第二年的秋后。优点是穗枝尚未形成花芽,插后愈伤时间短、生长发育快、成活率高;缺点是扦插季节气温高、劳动强度大,远距离异地采穗风险高;茶苗在扦插当年可达到10 cm以上高度,翌年生长量大,扦插过密时往往造成茶苗因过高而质量下降。

3. 秋插

扦插时段为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穗源可来自春后修剪养穗的母本园、苗圃或立体茶园;出圃一般要在第二年秋后。优点是这一时间气候宜人,可插时期长,插穗来源广,劳动强度小,便于生长安排,且扦插苗往往当年形成完整植株或愈伤组织,能安全越冬;缺点是育穗不当,往往带有大量花蕾,增加剪穗或插后灭蕾工作量。这段时间内扦插得越早,茶苗成活率和生长量越好。

4. 冬插

扦插时段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穗枝来源同秋插;出圃一般要在第二年秋后。这一时段扦插时,插穗已进入休眠状态,基本不会形成伤口愈合;越冬技术要求较高,而翌年茶苗发育态势基本上等同于春前扦插茶苗。冬插往往在南方温暖区域可行性强,其他地区一般不提倡。

5. 春前插

时间在春茶萌发前,穗枝来源同秋插,出圃则在当年秋后。春插多适用于气候温和的茶区。由于扦插处于树汁流动前期,插穗能立即进入萌芽期,因此成活率可得到保证,但应加强插后肥培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有足够生长量。

三、茶苗质量要求

扦插苗根据宁波白茶标准,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苗规格要求:基部粗度2.5 mm以上、株高25 cm以上、大于15 cm根系10条以上的苗占95%;二级苗规格要求:基部粗度2 mm 以上、株高18 cm以上、大于15 cm根系4条以上的苗占95%。均无茶根结线虫、茶根腐病、茶饼病等检疫对象,纯度100%。

1年生扦插苗

理想的白化茶苗应先看枝梢粗度和根系发达程度,其次再看高度,粗度3 mm以上、根系密集、分枝一个以上、高度25~40 cm时为最理想。有些苗高度只有15~20 cm,但茎枝粗、根系发达,应是理想壮苗。从扦插苗应用实践来看,若在育苗期间进行控高促梢处理,增加分枝密度,形成2个以上分枝,这样的茶苗更有利于移栽后树冠快速形成。

本文节选自《低温敏感型白化茶》,王开荣、吴颖、梁月荣、李明、张龙杰、韩震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国茶叶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溪人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乡村小茶苗打造“千万产业”

近日,安溪虎邱镇芳亭村茶农陈剑星的田间又热闹起来了,只见茶农在已经整好的田垄上,沿着画好的线,密集又笔直地插上一叶叶带梗茶叶。半天工夫,田垄上便是一茬又一茬的茶苗。

记者了解到,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茶农发明的,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使得茶树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同时,“短穗扦插” 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显著的全球重要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安溪人发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

乡村小茶苗打造“千万产业”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茶苗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存活率较高。”陈剑星告诉记者,培育茶苗并没有那么简单,后续还需要时刻关注茶苗生长细节,包括根系发育情况、是否有病虫害等等,再对症下药。“今年一共整理2亩地,可以扦插50万株茶苗,等到十一月份,周边乡镇乃至省外茶农都会来买茶。”

“全村拥有育茶苗基地130多亩,家家户户都掌握培育茶苗的技术,这是我们村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也是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虎邱镇芳亭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泉介绍,茶季时,每株茶苗价格0.3—0.4元,茶季后能达到1元左右,亩产值超7.5万元。“村里将在现有基础上,成立茶苗专业合作社,实现由茶农单打独斗到集聚抱团发展的转变;同时将‘走出去’,加强市场对接,引导茶农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扩大培育规模。”陈水泉表示,此外,还将进一步邀请农学专家,加强对茶农的培训指导,提升种植管理水平,提高茶苗的成活率,打造好芳亭村这一“千万产业”。

据悉,芳亭村茶苗产业源自上世纪70年代,品种主要有铁观音、黄旦等。经过茶产业多年发展、壮大,培育茶苗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高峰期一年培育上亿株的茶苗。

茶企培育的铁观音茶苗

茶苗短穗扦插灵感来自培育茶花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这种方法正是安溪茶农发明的。

1935年,34岁的安溪乡村青年书塾教师王成文大概不会想到,他主要着手参与的一件事情,会演变成为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界繁殖创新。原本只想改变一下大山里村民的辛苦生活,没想到改变的是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叶生产种植格局。

1935年,家住西坪平原村的王成文,受到西坪圆潭村人颜受足的聘请,到圆潭村当书塾教师。彼时,宝潭一带,盛行种植安溪铁观音。王成文通过了解,知道卖一斤铁观音的收入,可以买七八十斤大米。这远比当教师的收入要多得多,王成文也就产生了种一些铁观音的想法。

教书之余,王成文看见颜受足育茶苗时用的是传统的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颜受足的家人捏出一粒一粒的土泥丸,再把茶穗扦在土泥丸中,然后一粒一粒摆在菜园圃上,盖上田土并浇水,上面用杉树枝搭架遮阴。一家几个人忙一整天,育好的茶田不过是一小块两三分的田地。操作过程非常烦琐,但成活率不是很高。

要知道,这一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茶树繁殖技术了。我国种茶历史悠久,但茶树繁殖技术进程缓慢。明朝中期以前,我国茶区种茶,全部是采取茶籽直播法,在明朝后期,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茶籽育苗移栽的方法。这两种育苗繁殖法,属于有性繁殖,不论是茶籽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会改变品种属性,都容易发生品种变异退化,难以保持良种特性。

茶树栽培从种子繁殖到整株压条繁殖走了近千年的历程,从压条繁殖到长穗扦插也经历了两三百年。明崇祯九年,安溪茶农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就是将茶树某一枝条先人为地破损,然后将破损的枝条压入土壤之中,让其生根,然后剪下生根的枝条,移栽别处,此举开创了茶树无性繁殖的先例。1920年,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也就是王成文所看到的茶树长枝扦插成功,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又迈进了一步。

王成文看见颜受足在育茶苗时的烦琐步骤,想起了少年时读书的学校礼堂内,有一株很漂亮的五色茶花,小孩十几岁时爱玩耍,也曾削了十几枝茶花枝梢,插在园地里养育,后来长活的,有那么一二株。

既然颜受足捏土丸插茶穗会成活,那何不像插茶花穗一样把茶穗也直接插在苗圃上,看看是否可以成活。

王成文干脆就用一芽一叶一节的茶穗试试扦插看。王成文家也有种茶,但都是梅占,没有铁观音。于是,王成文回家时,就向颜受足提出要求,要买一斤铁观音苗穗,拿回家培育看看。颜受足问:“你苗穗要剪多长?”王成文说,就剪一芽一叶一节就好,但要选较长节的。颜受足说,这太短,怎么会活?王成文表示,不要紧,就试试看吧。

于是,颜受足就按王成文的要求剪给他一斤苗穗。拿回家后,王成文就在自家菜园里整了一小块地,铺上一层细红土压实,再把一芽一叶一节的铁观音苗穗直接插上去,然后浇水,搭架,盖杉树枝遮阴。

这样,王成文一个星期回家察看一次,交代家人三五天浇一次水。1935年春扦插后,过了一二季,扦插的铁观音茶苗已经发芽,至1936年春,茶苗成活有半数以上,王成文很是高兴,回到圆潭就跟颜受足讲。颜受足不信,特地跟到王成文家看苗圃,感慨地说:“这样育苗既省茶穗,又省工。”

1937年,富有科学意识的王成文,觉得培育茶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于是他又买了两三斤铁观音苗穗来扦插。那时候,王成文的堂弟、茶农王维显也前来学习堂兄的技术,在自家园地繁育了近三分之一亩的梅占苗,当年就获得成功。

1938年,原在厦门林金太茶行当套茶箱师傅的虎邱乡罗岩村人傅水寿回到罗岩,做起了制茶师傅,专事做茶。1941年,傅水寿来到平原村王维显家中,跟他学育苗。细心的傅水寿发现,王维显用单叶一节茶穗扦插能生根发芽。于是傅水寿返家仿效王维显的方法,在罗岩进行茶苗繁育,育出的茶苗自种一部分,又出售一部分。1943年至1944年,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便在罗岩区域内广泛传播开来,并通过走亲戚、人流来往等方式,由罗岩村向邻乡双都村、萍州村等地传播扩散,后普及整个安溪茶区。

茶农为茶苗浇水

短穗扦插法走向世界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溪县政府生产部门联合科研院校对安溪民间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逐步进行总结,编写培训教材资料,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和推广。

1952年,福建省农业厅派人与安溪县茶叶干部一起,在西坪茶区调查总结茶叶劳模的生产经验时,发现了茶农用短穗扦插繁育茶苗。1953年福建省农业厅又派人到安溪县专题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5年到1956年,国家分别在安溪、政和、福鼎等县农场建立苗圃,大面积用短穗扦插法育苗。

1957年,全国部分产茶县近百位茶叶干部在大面积育苗成功的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观摩学习,此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向省内外普遍推广,普及到全国各产茶省,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

1978年安溪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以集体的名义,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成为安溪的集体荣誉。

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为何如此广受欢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农艺师蔡建明认为,这是因为短穗扦插育苗比起之前所有的茶树繁殖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茶树的优良特性,苗穗用材少,育苗成活率高,移植容易等优点。回首历史,可以洞见,中华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经历了从原始的茶籽直播,到压条分株,再到一芽二至三四叶为一穗繁育的长穗繁育,最后到一芽一叶或叫一芽一叶一节扦插育苗的短穗扦插育苗法,是一段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

可以说,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得益于这一项伟大的发明,今天全球土地之上的很多种茶树,都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今天的每一杯铁观音,都能够洋溢起淳朴厚重的属于安溪的风土韵味。

来源:泉州晚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十年磨一剑,富了百姓绿了山岗:访湘西州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彭云

【专家简介】

彭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性格温和,言谈举止自带书生气质,博学多识,尤其在茶树育苗和茶叶加工技术方面颇有建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务实的科研工作者,他的研究不仅在科研室里,更在茶农的田间地头。在他看来,搞茶叶研究就得走出去,外面才有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解茶叶各项情况必须请教广大茶农,他们才是最接地气的茶学专家。

求真务实探索新技术

从2012年起,彭云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进行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研究,为了摸索出最佳育苗时间及育苗方式,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对比扦插试验。那几年,他经常驱车到离城十公里的育苗基地观察、记录茶苗生长状况,对基地实施科学管理。下基地、看茶苗、写记录几乎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查看幼苗培育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和总结,彭云带领团队终于在2015年成功研究出了茶苗快繁技术。并将穴盘扦插与大田育苗技术相结合,使穴盘扦插育苗摆脱了必须依赖大棚才能完成的束缚,大大拓宽了穴盘育苗的应用范围,将茶苗繁育周期缩短至6个月,比传统技术的育苗周期缩短了7到10个月,实现了一年繁育两季苗的科研目标。

彭云团队繁育的茶苗根系发达,定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比传统技术培育的茶苗定植成活率提高了36.1%。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了“两段法”育营养钵大苗技术创新,将穴盘扦插育苗与营养钵培育相结合,把形成根系的穴盘苗移栽至营养钵中培育成一年生、两年生营养钵大苗,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采茶的新突破。

向茶农推广覆膜栽培新技术。

2015年,彭云带领团队针对在传统栽培技术下,新建茶园存在茶苗生长受杂草影响大、成园慢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进行了多次试验。经过两年的示范对比,于2017年探索出新建茶园起垄覆膜栽培新技术。

覆膜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促进茶树加快生长,成园时间比传统技术提早了1至2年。近年来,他们累计推广覆膜栽培技术10万亩以上,每亩茶园成龄前2年每年可节约除草成本约500元,共计节本增效1亿元以上,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为湘西州茶产业快速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彭云及团队还将穴盘扦插+营养钵培育“两段法”育苗新技术与新建园覆膜栽培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繁育+推广技术体系,相对于传统育苗和栽培技术,其优势非常明显,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已成为湘西州农业主推技术在湖南省内的一张名片,目前在湖南岳阳、郴州、永州、益阳等地均得到推广应用。  

勇挑重担不负新使命

为了使成果快速转化,新技术得到最大范围推广,让百姓受益,彭云带领团队与育苗龙头企业湘西州吉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院企合作进行育苗示范。在2016至2017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将穴盘苗和营养钵覆膜栽培示范从吉首和古丈推广到了石门、安化、长沙、岳阳、衡阳等地,培育的茶苗成活率高,长势快,深受各地老百姓欢迎。八面山上、雪峰山下、壶瓶山顶、南岳之巅都曾留下了他们种茶的足迹。一株株不断成长的茶苗成为他们不断推广新技术示范的永恒见证。


茶苗种植后两年内成园采茶的示范基地。

因为有了多年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经验,当2018年湘西州委、州政府提出发展“百万亩茶叶”时,彭云团队毅然承担起了快速繁育高质量茶苗和高标准示范种植的重任,联合院企合作单位及吉首、花垣、龙山、凤凰等县市茶叶主管部门,用了三年时间共计繁育穴盘苗7000多万株,共同创办高标准示范园79个,总面积近2万亩。每亩地可节约补植苗木所需各项成本1500元以上,从育苗到成园采茶只要2年,2019年种植的茶苗今年春季已成园采春茶,每亩收益能达到2000元以上。

用心指导传授新方法

除了实地调研和科技攻关,为了让科研成果正真惠民惠农,彭云还积极面向茶农开展技术培训。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他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加工厂进行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茶园培管及加工技术指导和培训。

为了不耽误农时,彭云有时甚至深夜还给农户发信息督促其完成培管措施,他的用心、用情,让茶农们感到被重视的温暖。在彭云心里,早就把茶农们视为自己的亲人,竭尽全力给予帮扶指导。

彭云给茶农讲解茶叶栽培及加工技术。

近年来,彭云累计进行专业培训授课19次,带领团队成员累计开展现场培训45次,技术指导100多次,培训茶农近2000人次,直接参与和培训指导湘西州花垣、龙山、凤凰、吉首等茶叶新开发县市进行标准化基地建设10万亩以上,累计开展红茶、绿茶加工技术培训10多期。培训取得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全州茶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在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领导认可寄予新期望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曾先后于2018年12月6日、2020年4月22日两次到彭云负责的茶苗繁育科研示范基地视察,对他牵头推广的育苗新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叮嘱他们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更好地实现科技兴茶目标。

叶红专(右三)视察彭云负责的茶苗繁育科研示范基地。

2020年4月27日,彭云和团队在龙山县红岩溪镇示范基地进行全州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现场培训。湘西州副州长何益群对彭云研发的穴盘苗从育苗到成园采茶只要2年时间的新技术示范表示高度认可。

成绩卓越无愧新荣誉

彭云不但在茶叶栽培及加工技术方面勇于探索创新,其在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和工作宣传方面的成绩也非常突出。先后主持实施了湘西州科技项目——《茶叶工厂化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持实施湘西州农业项目——《茶树“两段法”育苗及覆膜栽培研究与应用》,登记湖南省科技成果一项。主推技术获湖南省农科院科技兴农奖一项,湖南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一项,个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带领团队进行新技术试验。

这就是彭云,一位低调而务实的茶叶科研工作者。从事茶叶研究工作以来,他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其足迹遍布各县市茶园,他的名字已被茶农们熟知,大家早已将他视为自己在茶叶种植加工方面的参谋和贴心人。十年磨一剑,只为湘西茶。

彭云把梦想谱写在湘西茶产业的宏伟蓝图上,落实在全州茶人脱贫致富的伟大征程中,脚踏实地,真正让一片叶子富了百姓,无数茶园绿了山岗。(通讯员 刘媛媛)

注:内容来源红网时刻湘西,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