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四川苗溪茶叶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四川省茶场 -- 四川省内的茶场汇总合辑

四川省茶场

元顶子茶牧场

元顶子茶牧场 国有农场。位于四川南江下两镇。建于1951年。前身是川北耕牛繁殖场,1991年改为现名。有土地1700余公顷,其中茶园约100公顷,年产茶85吨。下设茶叶队和茶厂,以生产优质绿茶为主。

云雾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大竹竹阳镇。建于1957年。前身是大竹县干部农场,1959年改为现名。有茶园90余公顷,年产茶80吨。下设种茶队和制茶厂,以生产“高山云雾”优质绿茶为主。

五马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沐川新凡乡。建于1955年。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230吨。下设有茶厂,以生产绿茶和外销红碎茶为主。

五斗坝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兴文晏阳镇。建于1956年。前身是四川省宜宾专区第二茶场,195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90公顷,年产茶70吨。下设初制厂、精制厂和花茶厂,以生产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龙洞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屏山新市镇。建于1956年。前身是四川省乐山专区茶场,后改称屏山县龙洞坪茶场。有茶园约100公顷,年产茶70吨。下设分场和制茶厂,以生产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汉王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高县月江镇。建于1951年。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110吨。下设茶厂,以生产花茶和绿茶为主。

后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叙永。建于1963年。有茶园90余公顷,年产茶130吨。下设种茶分场、精制厂、窖花分场,以生产烘青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观音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大竹白坝乡。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50吨。下设种茶生产队和精制厂,以生产优质绿茶为主。

杨河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峨边杨河乡。建于1956年。前身是白蜡坪农场,198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75吨。下设种茶分场和茶叶加工厂,以生产绿茶、茉莉花茶和出口眉茶为主。

沙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峨边沙坪镇。建于1955年。前身是四川省沙坪农场,1960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270吨。下设茶园队和制茶厂,以生产烘青、炒青绿茶和外销红碎茶为主。

苗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芦山清源乡。建于1953年。有茶园约470公顷,年产茶1000吨。下设分场、茶厂、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茶叶公司,以生产绿茶、花茶和外销红碎茶为主。

草坝茶场

国有农场。位于四川万源草坝乡。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150公顷,年产茶90吨。下辖分场,设有初制厂、精制厂和包装厂,以生产优质绿茶和花茶为主。

南宝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耶巘南宝乡。建于1954年。前身是四川省唐王坝农场,1990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170吨。下设制茶厂,以生产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黄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宜宾族溪镇。建于1956年。前身为宜宾专区第一茶场,1958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150吨。下设茶叶分场、精制厂、花茶厂和茉莉花园艺队,以生产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塔子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荥经严道镇。建于1956年。前身是雅安地区第三茶场,1976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70公顷,年产茶叶150吨。下设分场和茶厂,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

椒子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沐川永福乡。建于1956年。前身是屏山县龙洞坪茶场分场,1958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67公顷,年产茶55吨。下设种茶分场和精制厂,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

蒙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名山城西乡。建于1951年。前身是西康省茶叶试验站,1966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00公顷,年产茶90吨。下设茶叶公司、制茶厂,以生产优质名茶、绿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雷马坪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四川雷波西宁镇。建于1952年。前身是雷马坪农场,1980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550公顷,年产茶900吨。下设茶厂,以生产绿茶为主,兼产红茶。

来源:茶修智慧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调研“三茶”统筹发展 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题记: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对发展四川蒙山茶作出了重要指示,并指出:“蒙山茶要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和国际友人见面。”

为铭记伟人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发展的指示精神,助力“千亿茶产业强省”战略目标,实现乡村振兴、茶农增收、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6月29-30日,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赴世界茶文化发源地--雅安市,对雅安“三茶”产业暨“蒙顶山茶”统筹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由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覃中显率队,协会高级专家顾问陈昌辉、副会长陈开义、副秘书长吴歌、理事欧阳文亮、办公室主任江波等同志组成调研组。

6月29日上午,调研组在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朝贵的陪同下对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

调研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朝贵谈到,行业协会为企业做事不容易,所以政府、行业、企业都要有感情、有情怀,一是要注重团结;二是要坚持“走出去”,要像“川军出川”一样,要有带头、有拳头,实现“带动式”发展;三是要明确方向,坚定目标。

覃会长表示,坚持为会员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是我们的职责所需、责任所在,协会时刻在通过自己的组织资源、平台资源和人脉资源积极地宣传企业及其产品品牌。当然,企业品牌的打造与推广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行业的引导及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鼓励企业进入专业市场开店。调研组一行还对藏茶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原国营四川省雅安茶厂),始建于公元1546年(明代嘉靖25年),距今已有475年不间断的制茶历史,地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大兴镇国家农业园区1号。雅安茶厂占地近100亩,总资产达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左右、存货价值20亿左右,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库房面积1.5万平方米,可库存成品和原料20万担,年产能力达2万吨;从解放初期到2000年企业改制,每年承担储备任务从6000担到13000担,占四川总任务的一半。

公司是国家长期指定生产民族用品边销茶(属黑茶类紧压茶)重点企业,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国际ISO茶叶标准化委员会会员单位,是国家“茶标委边茶工作组”秘书处单位,是国家级低氟茶示范基地,是藏茶业内唯一通过国家认定的“四川老字号”企业,2010年联合国向雅安茶厂颁发“千年贡献”金奖。雅安茶厂拥有茶叶基地12000亩(含有机茶园2500亩),其中自有茶园基地2个共800亩(获得有机认证500亩),联建茶园基地5个,面积共4800亩(获得有机认证2000亩),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联建基地面积达1800亩,以及其他核心原料基地4600亩,有效带动3万户农户就业增收。

6月29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在董事长梅杰的陪同下,还对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

调研中,公司董事长梅杰谈到,随着的时代变化,消费者的理念已从以前的吃饱、吃好,到现在的吃得健康,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根据市场来调整产品,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大家对于边销茶还有一定的偏见,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团结,既不妄自菲薄,又要提质增效,一起为雅安藏茶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覃会长表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对边销茶的发展一直都是很重视的,并注重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另外,协会还将根据相关规定、标准等,为广大会员单位及行业做好行业自律工作,同时,也愿意帮助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简介】(原四川省雅安市茶厂),筹建于1982年,由当时的雅安市(雨城区)农委与玉树藏族自治州联办,自成立起一直从事边销茶生产,1992年转制为民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自“八五”起至“十三五”期间,一直是国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中央边销茶储备承储单位,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省“两个带动“先进企业、雅安市茶业发展示范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单位,四川省制茶大师单位,“吉祥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吉祥牌茶叶”被评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公司自1998年成立“低氟砖茶研制及生产工艺研究”项目小组协同攻关,2007年公司承担的《低氟砖茶研制及生产工艺研究》项目,通过了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并荣获“2007年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奖”,2009年公司承担的《低氟边销茶中试生产研究》项目,通过了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获得“2010年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奖”,2012年《低氟砖茶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验收。公司高度重视自身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做大做强,必须加强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公司“吉祥牌”商标2014年底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藏茶”产品被评为四川名牌农产品,2017年3月公司“吉祥牌”茶叶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

6月29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应邀赴雅安市农业农村局调研。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倪林对调研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雅安“三茶”产业统筹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省茶叶行业协会能够为蒙顶山茶及雅安藏茶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指导、支持与帮助。

覃会长表示,感谢雅安市政府及部门对我会的信任与认可,我们将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不辜负期待与希望,与雅安市人民一起,为推动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助力蒙顶山茶雅安藏茶品牌建设,促进“三茶”统筹发展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调研期间,双方还就《中国茶全书·四川卷》编纂、《茶缘·精制川茶》蒙顶山茶专刊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

【雅安茶产业简介】近年来,雅安茶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稳步增长,实现了提质增效,呈现“三增两高”,即茶园面积、产量、产值显著增加,品牌价值、茶农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的特点,为促进茶农脱贫奔康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综合实力稳居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10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1.75万亩,鲜叶收入44.8亿元,干毛茶产量10.49万吨,综合产值190亿元,茶叶产量全省第一、茶园面积和产值全省第三。全市25万农户从事茶产业,涉茶人口65万,茶产业助农增收人均超过8000元。名山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雨城区、名山区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四川茶业十强县”,其中,名山区被评为“四川茶业第一县”。雨城区、名山区和荥经县3个县区被纳入四川省茶茶叶优势县。建成陈宗懋院士名山专家工作站,建成全国唯一的茶叶类大宗产品交易所-“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茶检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中国蒙顶山·世界茶都”。二是基地水平全国一流。全市100万亩茶园均实现无公害整体认证,绿色茶园认证面积达到80%,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25万亩,有机茶资质认证面积2.3万余亩,24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认证,5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使用标志认证。名山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茶苗繁育年出苗15亿株,位居全省第一,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苗之乡”。三是品牌价值全省第一。2020年“蒙顶山茶”品牌评估价值37.14亿元,全国排名第7位,并连续三年入选“最具品牌经营力品牌”,持续名列四川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一。“雅安藏茶”品牌评估价值19.90亿元,位列四川黑茶第一,进入中国黑茶第一方阵。四是园区建设全省领先。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是全省唯一一个茶叶类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纳入2020年度省星级园区培育。持续推动茶企转型升级,削减“小散乱”茶企1000余家。名山区北部(黑竹)、中部(新店)茶叶集中加工区基本建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全市拥有国家级(茶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4家,省级(茶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为全省市州最多;市级(茶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五是茶旅融合领跑全国。打造了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成功创建首个国家茶叶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持续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藏茶文化旅游节,蒙顶山启动5A旅游景区创建,建成蒙顶山、红草坪、牛碾坪、月亮湖、中国藏茶村、云台山国家茶叶公园等茶旅综合体,成为国内茶旅热点。雅安成为四川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茶叶类国家级非遗(南路边茶、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市州,名山区被世界茶叶委员会授予唯一的“世界最美茶乡”,雅安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都”和唯一的“中国藏茶之乡”等称号,“世界茶源—茶文化茶经济生态走廊体验”被评为“全国茶旅十大金牌路线”。

6月29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在董事长甘玉祥的陪同下,对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

【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简介】公司是一家藏茶专业生产企业,于1992年由藏茶世家五代传人甘玉祥创建,公司全心全意致力于藏茶制作技艺传承和藏茶文化传播,将先辈代代相传的“五大工艺”和“发酵三要素”传统制作技艺完整保留,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掌握着藏茶制作核心技艺,公司创建的2000m²藏茶文化展示厅,集历史、文化、技艺、以及产品展示于一体,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2003年 被 国 家 商 务 部 、 民 委 等 七 部 委 评 为 “ 国 家 边 销 茶 定 点 企 业”。担负着为西藏民族生产“放心茶”的政治任务。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将祖辈传承的黑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弘扬,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非遗制作技艺、非遗保护基地、非遗传承人,这是中国茶界非遗最高荣誉。

6月30日,调研组一行在董事长邹杰的陪同下,对四川瑞福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到公司旗下的瑞福生·苗溪私茶庄园进行了参观。

【四川瑞福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介】2013年,公司创始团队通过对高品质原料的生长规律及内质特性研究,结合茶叶传统工艺优势,陆续推出柳叶小种“清甜鲜爽型绿茶”“甘甜香醇型红茶”“芳香醇厚型藏茶”三个品种,同时针对高端人群个性化生态旅游需求,创建了限量版私人高端定制庄园项目——苗溪私茶庄园,在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农场、艺创空间、森林疗养、参禅悟道等体验项目,为城市精英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绝佳场所。公司茶园坐落于北纬30°,海拔1300米的二郎山脉,地处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区、大熊猫生态走廊,是茶马古道发源地。茶园被30000亩原始森林覆盖,全山沉积着厚达30厘米火山灰土壤,早晚温差大,雨水充足,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公司遵从“善待土地育好茶”的宗旨,经过5年精心培育,1000亩60年树龄的柳叶小种老川茶古树得以焕发勃勃生机。

来演: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势大品种之茶叶系列报道一:茶叶变茶业 巴中已成川茶主产区

今年3月,巴中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确定巴山肉牛、南江黄羊、茶叶为“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意见》明确提出,到2026年,全市建成生态高效茶园57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茶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力争建成优质川茶基地、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基地。对此,聚焦茶叶作为优势大品种的发展优势,并探讨当前存在的短板和推进情况,看巴中如何高质量推进“一杯茶”工程,从而实现“小茶叶”到“大茶业”,在全市“种”出一条致富路。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绿意葱茏。在南江县云顶镇元顶子茶场内,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巴中较早的最负盛名的茶场之一,眼下正是夏秋茶采摘高峰期。

巴中茶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茶马互市的唐代,宋朝便行销甘陕,明时一跃成为四川重要产区,在清代时,仅通江当时的细茶产量就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早在2019年,巴中的茶叶种植面积在川内就紧随宜宾、乐山、雅安之后,位列全省第四。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57.27万亩,产值达60亿元。特别是近年来,茶叶先后入选全市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和“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之列,规模化、产业化正逐渐成为巴中茶叶的标签,茶产业由此开启良性发展之路,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扩面夯基巴中已成川茶主产区

6月28日,在平昌县邱家镇凉风垭社区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新厂上班的厂长牟泽兵接到一通电话后,立马驾车赶往该公司旧厂查看夏茶生产情况。旧厂位于该镇的石龙村,两地相隔20余公里。汽车行驶在如画般的乡野,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块块茶园,连绵不断。

“我们有自己的茶叶基地3000多亩,同时附近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有茶叶,种植面积加起来,至少已经上万亩了。”牟泽兵笑着说,附近村民们的茶园其实也可以算作公司的基地,因为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建厂,就是为了促进茶业的发展。放眼平昌县,茶叶种植面积累计发展到28.5万亩,已投产茶园面积14万亩,年产干茶5700吨,实现综合产值4.82亿元。平昌也因此获得“全省30个茶叶产业重点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称号。

早在2014年,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四川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这是川茶产业界乃至全国茶叶界第一次以“一号文件”形式聚焦川茶产业发展。2015年,市委市政府重拾茶产业,并上升为巴中农业四大特色产业之一,从此开启良性发展之路。茶叶种植已成为全市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很多村镇把茶产业作为强业富民的一项重要产业。

记者查询发现,全省21个市(州)和183个县(市、区)中,有20个市(州)和130个县(市、区)涉及茶叶种植及生产,其中成都、眉山、雅安、乐山、宜宾、巴中、达州等为11个茶叶主产市。在2019年时,巴中以3.56万公顷的茶园面积位列全省第四,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更是在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上榜上有名,成为了四川茶产业发展的主体。

做强做大基地,曾一度是我市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市通过实行“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同建,优化茶区布局、加快园区创建、推进景区融合。不断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等配套基础设施、精深加工,包装储备茶产业建设项目,目前已成功打造平昌县现代茶业科技园区、南江县元顶子茶叶旅游产业园区等2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园区,成功打造平昌三十二梁、皇家山、南江县云顶茶乡等3个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南江县云顶茶乡、平昌县鹿鸣茶乡荣获首批“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称号。市农业农村局经作中心主任李艳红介绍,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57.2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8.2万亩,产量1.28万吨,产值达60亿元。巴中大地,处处茶叶飘香。

提质增效让现有茶园发挥最大效益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市的茶叶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在国家强调粮食安全和严守耕地红线的大背景下,如何巩固现有茶叶基地,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当前发展茶产业亟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前不久,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安排,我市将欠发达农场巩固提升项目资金208万元主要用在推进南江大叶茶优势大品种产业发展,主要用于元顶子茶场的改造提升行动。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园区股负责人岳树峰介绍,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母本园管护、生产道路维修、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打造电商服务平台、直供直销体验门店建设等方面。项目实施后,园区基地的产能将不断增强,产值、产量不断提高,带动周边村组茶叶产业不断发展。

在元顶子茶场副场长张伯海看来,加快改造始建于1951年的元顶子茶场十分必要。“多年来,受采摘习惯和茶场管理习惯等影响,茶场老化,导致难以取得突破发展。经过改造,我们将切实改善茶场品质,助农增收致富,为南江县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张伯海说,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土地产出率,使当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

6月29日上午11点,骄阳当空,在距离元顶子茶场约10公里外的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内,负责茶园管护和茶叶收购的熊勃正和10余名村民一起在园区用锄头除草。“如果不及时除草,茶叶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野草不仅会吸取土壤中的养分,还会荒芜园子。园区内禁止打农药除草,只能人工除草,虽然效率低、成本高,但这也是没得办法的选择。”熊勃说。

不仅要把基地建强、规模做上去,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本土茶树品种,研发夏秋茶期品种,制定并颁布了“南江大叶茶”地方标准,大力推广从南江县野生大叶茶树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具有早发芽、高氨基酸等特点的“云顶早”“云顶绿”品种。另外,我市还制定了《巴中云顶茶栽培技术规程》,新建茶园普遍实行等高栽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适时修剪、科学套作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潇引也建议,在茶叶的增产量提品质上,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定型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确保幼龄茶园齐苗、壮苗,实现投产、丰产。推行老茶园更新改建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提倡通过更换品种或树冠更新、土壤改良、肥水调控等配套技术,以及采取伐老植新等方式对老龄低效茶园进行更新改造。通过老幼茶园升级管护,全面增加茶园单产,提高茶叶质量。同时,着力培育中小型加工企业建设茶叶初加工厂,科学设置加工企业服务半径,确保鲜叶保质,还可开发茶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等,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持续推进产业化不断激发发展后劲

作为全省精制川茶川东北富硒绿茶加工优势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国打造万亿国茶产业、四川打造千亿川茶产业的历史机遇,将茶叶作为全市“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之一,建基地、强科技、育主体,茶叶已成为全市脱贫奔康、富民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提出,在茶产业布局上,全市重点建设“两带三园一中心”的特色茶产业集群。“两带”即两条全域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天马山-枣林-元潭-云顶-下两-赤溪-长赤-红光-侯家-和平,铁溪-长坪-泥溪-永安-烟溪-兴隆-瓦室-麻石-铁佛-得胜-镇龙-江家口-望京-笔山-岩口-泥龙-邱家-云台-三十二梁-江口-金宝-西兴-响滩。“三园”即三个茶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稳步提升平昌县茶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邱家-云台-三十二梁-笔山),积极争创南江县云顶茶乡(下两-元潭-云顶-赤溪)、通江县茶旅融合(永安-烟溪-兴隆-瓦室)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一中心”为南江县茶树良种繁育中心。

谈及今年春茶收入,南江县云顶镇村民魏子勤一脸喜悦:“今年的春茶鲜叶一斤可以卖到六七十元,上好的更是达到了100多元,12亩春茶收入4万多元。”更让他高兴的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茶叶,需要大量茶树穗条,10元一斤的穗条,今年也让他足足赚了5万多元。

南江县茶叶中心主任饶志勇告诉记者,南江县茶叶基地规模已形成以云顶镇为核心的10万亩茶叶产业带,同时还不断加强基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加工能力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作用,全年计划新(改)建初加工厂3个,新建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1条。截至目前,长赤镇红顶茶厂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其他3个加工厂均已完成主体建设。”

李艳红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下足功夫助推全市茶叶转型升级,在品种选育上,优选南江大叶茶、中茶108为主推茶树品种,与中国农科院就提高茶叶品质方面加强合作。今年春茶期间,南江大叶茶、中茶108单芽鲜叶市场价分别达120元一斤、100元一斤,较其他品种高40%以上。

同时,我市还将统筹培育大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协同发展。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茶、红茶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到2026年,全市新(改扩)建初加工厂50个,新增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5条,新培育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5家,其中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

记者手记:既要种好树,更要管好园

农村有一句谚语:“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意思是在种庄稼的时候,如果不认真务实,敷衍了事,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必将是颗粒无收,最终只好“饿肚子”。

这一谚语,同样适用茶叶的发展。在茶叶基地的管护上,一点也不能偷懒、掺假,不仅要种好茶树,更要管好茶园,因为这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石。

记者在采访期间,不少农民表示,“种茶确实能挣到钱,甚至比种粮食挣钱”。但不少茶园的管护,却是一个问题。市茶叶研究所的调查也显示,我市在茶叶产业发展中,重栽轻管现象较为突出,这与茶叶“三分栽,七分管”相悖,时不时会出现“一年不管草荒,二年不管苗黄,三年不管茶死”的现象。

据了解,新植茶园一般要等到第四年才能采摘,但前三年管理投入为0.5万元每亩,这也是缺少管护原因之一。一些缺业主的新植茶园,村组被迫采取统栽统管的模式,管理中所需的肥料、农药、劳务等缺乏资金来源,仅靠村集体负债支撑,难以为继。个别业主超越自身资金能力和管理水平,承接面积过大,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茶苗长势不及预期,有“跑路”的隐患,茶园自然无人看管。最后是在茶园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控、采摘等关键技术环节缺乏对茶农的科学指导,导致没有技术不会管。

谁来管护?毫无疑问,茶园的业主应是主体,但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督导,制定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共同为茶叶发展保驾护航。例如南江县为解决茶产业“重栽轻管”“只栽不管”“自由生长”等现象,严格按照“2579”四个节点,制定了技术培训方案,定期不定期深入茶场、村组开展春季茶叶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茶园施肥、茶树修剪、鲜叶采摘、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经销等方面知识进行培训指导。同时,充分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种茶能手、茶叶技术特派员等,引导茶农采用科学的实用技术,种好茶、管好园。平昌县则根据天气状况、茶树长势、茶园土质等因素,从肥料配比、抗旱保苗、适时修剪等方面着手,对茶园进行“对症下药”。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茶园管护好,筑牢茶产业发展的根基,就定能做好“茶杯子”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来源:巴中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