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罐选择

找到约17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不同的茶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叶罐来存储


今天想聊一聊茶叶罐的适配性,茶叶罐虽小,但里面也有大学问。


在生活之中观察一下,会发现大多数的茶艺师习惯性地取茶,会将茶叶罐在茶则上滚动一圈,贴不贴着茶则转动又是另说。


这举动为何出现?有何深意?之前从未去探究,但了解之后才知是鹦鹉学舌,只得其形,不解其意。


看过一部时尚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其中时尚主编对女主穿的蓝色毛衣作出一番言论,一针见血。



不同的茶叶应该怎么存储,茶叶罐又该如何选择?


女主以为的自主选择不过是流行的边角料,身上的毛衣其实是掌控时尚的人决定的。


不知道这个例子恰不恰当,或许也有些相似之处吧。




中国的茶艺开始复兴很大一部分是学习台湾的茶文化,同时将台湾饮茶的习惯带回大陆,取茶就是其中一个步骤。


台湾喝什么茶?乌龙,颗粒形居多。


颗粒形的乌龙茶,茶叶罐靠在茶则上,依靠滚动出茶,防止茶叶的掉落是很科学的做法,但放置在其他品种时还真不一定合适。



茶叶罐的存在是为了存储茶叶。


如今喝茶,大多数人在乎茶叶的原料,制作工艺,存储的问题倒是放置于其后了。


茶叶算是个娇贵的东西,受不了潮湿,受不了强光,受不了异味,要安置好它还真的需要开辟一方小天地。



为什么小包装分装受欢迎,没有合适的储存空间存放大件茶叶,大概是很多消费者的痛点。


一年前有朋友送过一些90年代的熟普,最为细嫩的宫廷普洱,舍不得喝放在橱柜里,最后白白沾染了异味,到现在想想都心疼,才认识到茶叶罐的重要性。




市面上茶叶罐的材质很多。


锡罐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气密性好、透氧率低、传导性好、没有金属异味等特点,当然价格也最高,但有密闭保鲜、防氧化、阻隔光线、不产生异味之功效,被称之为“绿色金属”,是最好的存储茶叶的材质。


瓷罐密封性不错,对于不能接触空气的茶叶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建水紫陶罐和紫砂罐的材质具有合适的透气性,用来存放茶叶,能保持茶叶新鲜,消解挥发异味。使茶叶变得香醇可口,色泽如新,防强光、防潮湿性能好。


不同的茶叶应该怎么存储,茶叶罐又该如何选择?


其他陶罐的通透性也不错,也可作为上述两种茶叶罐的代替品。


而铁罐自身易氧化,防潮性能也差,不适合长期的储存。


纸制包装,竹制包装各项指标不优质,因此也不适合长期,迅速把茶喝完使用这类包装并没有问题。




储存用的茶叶罐也分大量存储与少量存储,我们这里就分开来说。


大量存储茶叶,我们根据茶叶的性质来选择茶叶罐。


不发酵茶与半发酵茶,也就是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制作完成后会持续发生氧化反应,最好使用密闭性较好的茶叶罐。例如锡罐、密封性好的陶瓷罐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到,白茶不也和普洱一般需要后期转化吗?为何要放置在密闭的环境中,我家白茶饼和普洱茶饼就是放在一起的呢。


插播一个知识点。


白茶的转化来自于内在物质转化,不需要氧气的参与,以前白茶压制成饼未流行时,老白茶就是用袋子扎口放置在罐子中密闭保存的。


不同品种的茶叶不要放置在一个容器之中哦。



像全发酵茶叶红茶,内在物质变化稳定,可以用建水紫陶罐、紫砂罐、其他陶罐放置。


黑茶、普洱茶等后期内部需要氧气参与反应的茶叶就不能用密封性较好的茶叶罐了,最佳还是建水紫陶罐和紫砂罐,其他号的陶罐也是可以的。


纸质,木质,竹制,铁制等茶叶罐并不适合长期储存。




少量储存的茶,我们使用茶叶罐之时更多要考虑到使用性能。


茶席上的小小茶叶罐,一是为了防止反复开启大缸使茶叶散了味道,二是起到了醒茶的作用。



醒茶,其实和醒酒一个道理,把茶饼撬碎,于空气充分接触之后唤醒沉睡的茶叶,去除异味,使物质释放更充分。


绿茶、黄茶、岩茶、白茶等散叶茶需要大口径茶叶罐,罐身可以略浅一些,容易将茶叶拨出并不破坏茶叶的完整度。


放置颗粒状的茶叶,口径便可以小一些,可以控制出茶量。

懂不懂存茶,全看你会不会用茶叶罐

存储,储物。是人们生活中一件重要且讲究的事。

也许重要性大家都能理解,就像油、盐等小小调味料需要调味罐存放,果脯、腌菜等食物也需要储物罐密封保管。

我们捧在舌尖的“娇气”茶叶,自然也是需要好好藏储的。

不过,存茶,除了老生常谈的密封、干燥、无异味存储,还有什么好讲究的呢?

还讲究细节完美——一个完美的茶叶罐,基本的密封、防潮性、防异味性达标,器型趁手,外表亦美丽。

即使把它放在不同场合,用作多种用途,也不会特别突兀,反而雅致妥当,别有一番风韵。

这是器物的低调,也是日用之道的思考,安静地摆放在那里,都能将主人的品味衬托的与众不同。

开罐沏茶,便是打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

茶叶罐对茶的重要性

好茶叶需要好的茶罐来储存。

茶叶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易挥发。

茶叶保管不当的话,那就特别容易变质。因为保存不当而失去茶叶天然的芬芳,那样的话简直太暴殄天物了。

所以选择一款好用耐用的茶叶罐就很重要,茶罐能护住茶叶,让它静默沉睡,直到遇水的那一刻。

密封、防潮、防异味

《群芳谱》中记茶叶是“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

那选择好的茶叶罐,必定先看这几点:

密封性。茶叶不宜暴露在强光之下,强光可加速茶叶的氧化,使茶叶中的一些物质起光化反应,产生日晒味。

防潮性。罐盖以实木为主雕琢而成,实木有吸潮功能;只有具有很好的吸湿性能,才可以让所盛放的茶叶保存更长久。

防异味。茶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性质活泼,当茶叶与香皂、樟脑、卷烟等接触后,会很快吸附它们的气味,使茶叶产生异味。因此,要将茶叶与有异味的物质隔开,贮茶容器本身应当清洁无味。

龙泉青瓷,天青成色

如果用浪漫华丽来形容唐代陶瓷,就要用沉静素雅来形容宋瓷。江南山清水秀,一方水土养一方瓷,龙泉青瓷,开启了宋朝美学的新境界。

身为世界唯一的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被完整留存至今。

若再用些想象的话,龙泉青瓷大概就像浮游在青空中的雨水落入瓶中。

茶叶罐们,看造型质地,或圆润,或圆中带方,线条柔美流畅。尽显晶莹之美,透彻洁净。

看色泽,它们色有雅韵,1300多度高温下自然发色,匀称饱满,亦衬得茶叶赏心悦目。

它们素雅生动,自成风景。

雅致茶叶罐,密封木盖

再精致的茶叶罐,再漂亮的外形,那平平扁扁的盖子部分,可别忽略。

这些青瓷茶叶罐,便用心到细节处,其上的木盖,都不容小觑。

专场中的茶叶罐有鸡翅木盖和榉木盖。鸡翅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木之一,十分珍贵。

木盖表面经过专业木匠八次的全手工打磨,精致光滑,从外到芯,纹理深浅相间,且表面不做任何油漆处理,健康环保。

总之,有别于其它传统的密封圈,是为茶叶罐量身定做,用天然原木和麻布搭配,没有胶水等材料,更健康设计更合理,密封效果更好。

赏心悦目,生活美学

置于一隅的精致茶叶罐,为整个茶空间添上一些丰富的想象。

让一场茶事回归自然之境。

茶叶罐,既是茶之家,茶之仓,它经得住时间的打磨耐得住世俗的礼赞,它有茶“静而不争”的态度,不惊不扰,从容且共。

素手取茶,盖口密实须稍施力。取后归还,压盖声如冰晶翠玉。

瓷罐配上木盖,为清冷之器,注入了一抹自然的无华之朴,美而灵,内敛不张扬。

打开它,满室清风流香,舒心静然,甚是欢喜。

瓷性致密,普适性强,密封性好的龙泉青瓷茶叶罐,能匹配大部分茶叶类型。在茶叶储存方面,它不会让茶串味,在防异味方面效果好,甚至还可以将茶香又聚起来了!置于茶桌,低调又显高雅。

来源:茶的故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器物非金玉 品洁自生华:茶叶罐的百年图景

过了腊八之后,年味儿逐渐浓厚了起来。这时候京城的茶叶店,也迎来了一年当中的旺季。不少老字号茶庄的门前,又排起了选购茶叶的长队。老百姓为什么在年根儿集中采买茶叶呢?一方面是留着招待来家里拜年的高亲贵友,另一方面则是准备把它当作过年串门儿时的伴手礼。

但送礼的茶,不仅要考虑质量,还牵扯到包装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有一种误解,仿佛包装太朴素的茶叶自己喝还行,要是送礼就差点意思了。为了迎合这样的消费心理,市面上的茶叶包装真可谓琳琅满目花样频出。就拿茶叶罐的材质来说,金属的很常见,硬木的不新鲜。有的为了凸显档次,还在茶叶罐外面包上真皮,更有甚者还要镶嵌上玉石。实话实说,这路茶叶罐的成本,都超过了茶叶本身,是名副其实的买椟还珠。咱老百姓喝茶,还是务实点好。

比起现在浮夸的礼品茶包装,百年前老茶庄的茶叶罐,就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噱头了,可以说是简单实用又不失美感。新春之际,笔者结合自身收藏的各式老茶罐,聊一聊当年茶叶包装的讲究与趣事。

清钱慧安《烹茶洗砚图》,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拿着蒲扇,对着红泥小火炉扇风烹茶。炉子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

自古好茶需珍存

一只小小的茶叶罐,其实担负的任务还挺重。既要包装茶叶,方便顾客馈赠亲友,也可宣传字号,帮助商家推广品牌。但归根到底,茶叶罐的第一要务还是保证茶叶的风味与口感。再好的茶一旦串味变质,那可就全报废了。因此关于茶叶罐的研究,也一定要从中国茶文化中对于好茶的保存思路说起。

我国古代由于茶树培管技术的限制,基本上只能在春季采摘制作佳茗。物以稀为贵,春季生产的新茶便成为了人们珍视的礼物。唐代诗歌中,便有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萧员外寄新蜀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等诸多咏诵新嫩春茶的名篇。

由于产能的低下,春茶古时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奢侈品。产茶的地区,多集中在中国的南方。饮茶的人群,却遍布全国各地。数量的稀少与运输的不便,使得古人对春茶格外惜爱。茶叶的保存,也就自然成为了爱茶人们自古关注与研讨的课题。

新嫩珍贵的春茶霉变,往往是因保存不善而受潮,从而导致含水量过高。为了防止茶叶变质,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其中的含水量。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该书中就已经详细记录了对于细嫩春茶的保存方法。换言之,中国古人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茶叶的存储问题。

《茶经》“二之具”章节中,记载用于茶叶干燥的工具就有五种之多,包括“棨”、“朴”、“焙”、“贯”和“棚”。其中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焙”,《茶经》原文中这样记载: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焙上面再架上“棚”,用以搁置烘干茶饼。这便是文献中,关于储存茶叶方法的最早记载了。

焙茶

陶瓷茶罐讲究多

特别要指出的是,唐宋皆以蒸青绿茶饼为茶界主流。至于如今主流的散茶,是明代初年朱元璋提出“废团改散”后才开始盛行的。茶叶形态的变化,自然也会导致保存方式及用器的流变。自明代初年至今,各类散茶皆改以茶叶罐为主要存储容器。

说起明代人存茶,还有一段奇闻逸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在遂安县的一处古塔内发掘出一只大缸。考古工作者通过缸的形制和上面的题刻判断,这是一只明代的大缸。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封的缸盖,只见一缸黑乎乎的木炭。起走木炭,再掀起一层薄薄的桃花纸,一股茶香扑鼻而来。满缸的绿茶历经四百年,不仅没有腐败变质,竟然还清香依旧。古人到底是用怎样具体的技巧和方式,才可以使得如此细嫩的春茶得以数百年不腐?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想必总是要耗费相当的财力与精力才可以办到吧?可能也正是因为不便于普及与推广,明代的神奇存茶方式也最终失传。

就像那口出土的大缸一样,明代茶叶罐的主流材质一直都是陶瓷。在诸多陶瓷茶叶罐中,宜兴紫砂又因透气性极佳而成为上品。明代文人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一诗中,便有“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沙新罐买宜兴”的诗句。诗中的“紫沙新罐”,便是如今“紫砂茶罐”的旧称。

清代除去陶瓷茶叶罐之外,也开始逐步流行锡制的茶叶罐。但不管是陶罐、瓷罐还是锡罐,其造价都相当昂贵,而且使用和养护的方式也较为繁复。作为达官显贵的府邸用品,或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当然不在话下。但若是茶叶店铺用来包装商品,显然成本就太高了。所以旧时只有极其高档的茶叶,茶庄才会用紫砂罐、青花罐或锡罐包装出售。

清雍正青花福寿纹茶叶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质茶罐更亲民

相较之下,竹质茶叶罐因价格低廉而得以更为广泛地应用。民国以来,竹质茶叶罐多是直接取材自竹节,利用其外表坚硬内心中空的特点来放茶。工匠将竹节内外打磨光滑,在外壁涂以红漆打底,接着手写茶庄字号、地址、电话以及宣传用语,再手绘仙鹤、博古等传统纹样。最后施以清漆保护图文不易磨损,再配上盖子便可装茶。

成熟的竹子外壁才厚实耐用,所以竹质茶叶罐一般体积较大。又因选材是自然生长的竹节,所以高矮粗细会有微小的差别。但以笔者收藏的数只民国“北京西鸿记茶庄”竹质茶叶罐来看,外壁花色图案虽有不同,高度都在24厘米上下,直径都在8厘米左右。同一字号的几只竹质茶叶罐,高矮粗细之间的差别皆在1厘米以内。竹质茶叶罐的规格大小可保持基本相同,也应是制作工匠在选材时的用心之处。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西鸿记茶庄竹质茶罐(作者自藏)

除去竹质茶叶罐,还有一种纸质茶叶罐。两者的规格大小几乎相同,只是选材从天然的竹节换成了人工的纸筒。由于纸的防潮性能不好,所以外面还要涂以厚漆。工匠在漆面上直接书写与绘画后,不再施以清漆保护。因此从质感和质量上,纸质茶叶罐都比不上竹质茶叶罐。这种纸质的茶叶罐,从民国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笔者收藏有一只“北京市丰台区供销合作社”的纸质茶叶罐,与民国时期的纸质茶叶罐大小制式完全相同。笔者另收藏有一只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的大号纸质茶叶罐,可见纸质茶叶罐可不是小茶店的专利,像王府井百货商店这样的综合性商场也有使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纸质茶罐(作者自藏)

不管是竹质或是纸质茶叶罐,虽然造价低廉但却不够坚固耐用。更为重要的是,存储细嫩茶叶的首要问题就是防潮,而竹与纸的防潮效果都不算理想,一旦周遭空气湿度过大还是有可能影响内中存放茶叶的品质。因此,民国时期竹质与纸质茶叶罐多在北方茶庄中小范围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竹质和纸质的茶叶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为竹与纸都不便于长期保存,以致如今留下的竹质或纸质茶叶罐也显得弥足珍贵。

铁皮茶罐应用广

民国的茶庄、茶店与茶栈中,盛放细嫩春茶最常使用的还是铁皮茶叶罐。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接触日益增多,一种叫做“马口铁”的舶来品材料开始出现,使得铁皮茶叶罐最终得以普及。

马口铁,正式名称为镀锡钢片,是一种表面镀有一层锡的铁皮。马口铁最早产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该地自古就有先进的金属工艺。

17世纪,一些欧洲国家都曾希望建立自己的马口铁工业,但由于需要大笔资金,所以迟迟未得到发展。直到1811年,英国人布莱恩·唐金和约翰·霍尔开办马口铁罐头食品业之后,马口铁制造才大规模发展起来。因为是舶来品,所以民间也称其为洋铁(Tin Plate)。中国第一批洋铁是从清代中叶始自澳门进口的,“马口”二字,便来源于澳门的外文名称“MACAU”的译音。

由马口铁制成的铁皮茶叶罐,非常利于保护细嫩茶叶的品质与风味。首先,铁皮茶叶罐避光效果良好。上等的春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颇高,维生素C若受到光线照射,会与其他食品成分发生作用以致大量流失。其次,铁皮茶叶罐密封性绝佳。要知道,防止茶叶受潮和串味,是中国古代爱茶人最为头疼的问题。宋代的爱茶人,甚至因此发明了奢侈且怪异的存茶方式。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的家乡是宋代著名的茶区,盛产一种名曰“双井茶”的名优茶。欧阳修《双井茶》一诗中“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名句,就透露出了宋代那种特殊的存茶方式:头春满布白毛的嫩茶,不仅要放在精细的丝质囊袋中保存。同时为了防止其受潮和串味,还要用十斤普通茶拱卫在一两春芽外,作为挡箭牌,吸附外界环境中的潮气和异味。中国古人对于春茶的爱护与珍视,几乎到了极端的状态。

综合以上诸多优点,铁皮茶叶罐在晚清民国茶庄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笔者收藏的扬州景吉泰茶庄茶叶罐上,印有如下文字:“茶叶用纸包最易走味,本号有鉴于斯,特制五彩铁罐装储,可使历久不变。凡居家旅行送礼均极相宜。”

铁皮茶叶罐成为了民国茶庄盛放高档春茶的必选包装,例如笔者自藏老北京东安市场天盛茶庄的马口铁茶罐,历经近百年密封性仍然极佳,表面光洁如新,甚至还闪露着金属的光泽。您家里如果有那种老式铁皮茶叶罐,只要干净卫生没有长锈,其实完全还可以继续用来存茶。时至今日,马口铁也仍是茶叶罐的主流材质。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东安市场天盛茶庄马口铁茶罐(作者自藏)

其实不难看出,不管是竹质、纸质还是马口铁,旧时的茶叶包装都是以简单实用为主,兼具美感和宣传性。相较而言,我们如今不少奢华的礼品茶包装,既不实惠也不环保,是到了该被市场淘汰的时候了。清代郑板桥在《李氏小园》一诗中,曾谈起自己选择茶器具的标准是“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这里的洁,一是讲干净清洁,二是讲品味高洁。

一件茶器具,是不是名家所做,有没有投资潜力,有没有升值空间,这都不是郑板桥这样真正的爱茶人应该关心的事情。其实过年给亲友选购茶礼时,对于茶叶包装不妨也采用板桥先生这两句诗为原则: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北京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