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电焙笼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绝对干货:茶叶知识科普集锦

一、白茶中贡眉和寿眉的历史称谓科普:

寿眉的原料一般都为一芽三四叶。以前地方官府会向朝廷进贡茶叶,福建在寿眉中挑出一些精品进贡,俗称贡眉。

后来演变成民间只要是在寿眉原料里面精选出来的白茶都可以称之为贡眉,而且不论什么品种。特别是白茶饼型茶出现后,出现了很多贡眉饼。

但自2018年5.1日新的白茶国家标准开始生效后,贡眉和寿眉就按照茶树品种进行了清晰的切割和划分。从此后用大白茶和大毫茶这两个良种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不能称之为贡眉,贡眉只能是群体种专属,也就是福建人说的菜茶、土茶、小白茶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才能称为贡眉。

同时大白茶、大白毫根据原料等级分为银针、牡丹、寿眉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名称也成为了大白茶、大白毫品种的专属名称。也就是说那怕是用一芽二叶的群体种原料做的白茶也只能成为贡眉,而不能叫白牡丹。

从此大白茶和大白毫做的寿眉再漂亮也不能叫贡眉,只能分等级。而对于2018年之前已经压制的贡眉饼(不分品种,只要是高等级原料做的寿眉)依旧可以称贡眉。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2018年之前的高级寿眉饼,那很有可能是做旧的,因为2018年之前的寿眉好原料基本上都会打“贡眉”二字,打了价格高啊谁会不打是吧,但有些作假的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会在寿眉饼的年份和叫法上出现纰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点细节上去判断它是否作假。

二、春茶、明前茶的正确区分

所谓明前茶,历史以来泛指江南茶区出产茶的时间节点,就是指清明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因为江南历来人文鼎盛、经济发达,千百年来经过很多茶学专家以及文人墨客的描述与定义下形成的一种不成文标准。

而现在只要是茶叶经过冬季休眠后的第一次采摘都以头采春茶自居也是不对的。比如半个月前的贵州新义州(黔西南地区)的晴隆、普安县说春茶开始采摘,而半个月前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还属于冬天,按时令算还是深冬,所以不能称之为春茶,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冬茶。差不多时间采摘的还有海南,按二十四节气来算的话海南当下采摘制作的茶也不能称之为春茶。

四川川南地区的泸州纳溪区和宜宾地区的筠连等特早茶产区每年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开采,也就是雨水后惊蛰前就开始采摘制作,这些地方的茶可以称为春茶,但称明前茶明显不是很科学不是很名副其实,因为离清明还有个把月时间。

广西六堡茶产区有个社前茶,当地将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祭祀土神。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约春分时节,比清明节早半个月左右。所以六堡产区的叫法比较科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四季的概念差异性较大,就采茶季节来说难免会有一些不十分科学的界定。但按照传统来说还是以江南茶区为准。

三、决定和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比如龙井43、平阳特早要比乌牛早、浙农117要香;乌龙品种要比其他品种要香。

二是种植环境,包括海拔高度,海报高的比海拔低的要香;生长在沙壤土的要比黄壤土的香;有植被覆盖且较茂盛的要比没有其他植被覆盖的要香。

三是人工干预(包括修剪、砍伐、清理等)程度,不干预的要比干预的香,不用农药的要比用农药的香;用有机肥的要比用化肥的香。茶园用不用肥要看茶园土壤是否需要,并非不施肥的一定就好。

四是采摘制作时的天气,晴天的比阴天的香,阴天的比雨天的香,连续晴天,香气最好,连续雨天香气就差。如果天气不好,再好的原料再好的师傅都做不出好茶。

五是制作工艺,根据不同茶类,萎凋是不是正确、到位,杀青是不是正确、到位,发酵是不是正确、到位,干度是不是正确到位,仓储是不是正确、到位等,一环扣一环,前面的环节没做正确和到位就会影响后面的环节,如果原料好,就要靠制作工艺来锁定香气。

六是冲泡,分三块:一是水质,水不好,会糟蹋茶叶的香气,一般来说山泉水为上、纯净水次之、蒸馏水再次之、自来水最次。同样的山泉水活水比存放时间长(比如超市买的)的更好。再则是器皿,瓷器类如盖碗最能不偏不倚的真实反应茶叶香气,陶器类(如紫砂器)则需要单类茶单泡,不然易串香。最后是水温,如泡绿茶水温过高香气会流失,乌龙水温过低则香不扬,应该根据各种茶的特性来冲泡才能显露最真实的茶香。

 

四、爱茶人士怎么提高嗅觉能力

嗅觉来自于自身天赋和后天培养,本期我给大家讲一些切身经验。

由于生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闻各种气味(当然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桃花、梨花、兰花、油菜花、紫云英花、栀子花、野菊花、蔷薇花、丝瓜花、南瓜花、洋芋花……松针、檫树叶、枫树叶、杉木叶、晒干的杂草气味……各种炒货的气味,还特别喜欢草木灰的气味……现在每每遇到各种盛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奶香开的鲜花我定会去闻一下,野外遇到未知的香气我一定会寻找到源头看个究竟,不认识的就用“形色识花”软件解密并作记录。

正是在很多年间不断的积累,在大脑里形成了香气数据库,到后来开始学茶时派上了用场。

比如我做过的一款赛过初恋红茶(首批),就闻出了里面有水蜜桃香、苦杏仁香、野花蜜香、花粉香、成熟的枫叶香等,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这么多香气数据,大多数人只能闻出水蜜桃和蜜香,其他有感觉但无法描述。

比如大家都喝过的龙井,有说豆花香,有说炒豆香,炒豆很多人都吃过有记忆,但豆花很少有人闻到过无法理解,其实这两种香气是工艺形成的,茶叶做嫩一点就会散发豆花香,带点宜人的青味,做老一点就是炒豆香(夹点火香)。大多数人根据不同龙井茶最多还能描述出嫩香、兰花香(极少),其实绝大多数龙井还是有杉木叶香,茶汤中带点“辛”味的那股气味就是杉木叶的气息。

比如我喝过的一款恩施玉露野茶,里面含有浓郁的龙涎香,茶主人和他的茶客们喝了几年都无法描述,只是说有特殊的香气,很香很香,却谁都说不出什么香。我给他们点破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叫龙涎香,至于龙涎香是个什么味?我相信用过古龙香水的朋友都会有认知,2020夏天团购过一款台湾阿里山的龙涎香乌龙,是经过小绿叶蝉叮咬过产生的。

比如我去安徽休宁,他们说他们松萝茶有兰花香,我喝了一下跟他们说是小叶女贞的花香,什么是小叶女贞?于是我带他们到茶山找到一丛开满花的小叶女贞,让他们闻一下,他们茶叶的香气就一下子对上号了,很多绿茶产区对于自己茶中叫不来的花香统称兰花香。

又比如上好的铁观音,大家都普遍以为是兰花香,但很多时候却是栀子花香占上风,桂花香作陪衬,兰花香微乎其微。

比如凤凰单从的鸭屎香,很多人说是银花香(金银花香),现实中却是栀子花香占大部分,金银花香只有点影子。

比如说岩茶,很多人会问这个岩韵怎么感受,我叫他们在野外闻裸露的大岩石上的苔藓,被太阳晒过的味道,那个气味就是岩茶里的岩韵。

再比如团购过的一款祁门荒野红茶,品鉴中喝出来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玫瑰花香、奶香,但很多人只会说很香,好喝。

喝茶能喝出很多香气并非是为了去炫耀,而是让自己在茶叶品鉴的能力上更精进,在这个圈子或这个行业里有过人的能力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五、冬天白茶应该怎么煮

煮白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煮干茶,一种是煮冲泡后的叶底。若是直接煮干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茶2-2.5克即可。

由于在煮茶的过程中,茶与水在高温下长时间的接触,因此投茶量不宜过多。不用害怕出现茶汤滋味寡淡的现象,宁可少不可多。

如果冲泡品质优越的老白茶,光靠短短几次的冲泡,是很难将其中丰厚的内质彻底释放完全。

先泡后煮,利用高温煮茶的方式,将叶底内剩余的养分逼出,依然能煮出浓郁的滋味。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加冷水还是热水?要从冷水开始煮,还是水沸了再投茶?

其实,这个问题也与茶叶的状态有关,也就是煮干茶和煮叶底的区别。如果是直接煮干茶,建议茶友们等待茶壶中的水沸腾之后,再投茶。待水再次沸腾后,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及时关火。

而如果是煮叶底,则需要冷水投茶。冷水煮茶的速度较慢,叶底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下,物质析出多,有利于充分逼出深处的内质物。同样也是水沸之后,观察汤色接近赤金色时,即可关火。在煮茶的过程中,茶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茶汤颜色变化,以及个人口味喜好来适当调整煮茶时间。

六、茶叶储存中该注意的问题

茶叶储存最要注意的三点就是防潮、控温、防异味。

1、如同任何炒货怕受潮一样,任何茶叶都怕受潮,受潮会让茶叶中的含水量增加而发生质变,往差的方向发生质变。受潮的茶叶会让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淡化直至霉变。一般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的含水量需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才适宜保存。黑茶类(包括生普)的含水量则在百分之八以内才可以长期保存。

放置可以转化的茶叶空间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内为适宜(有抽湿器的可以控制的更低些),高了容易变质,低了不易转化。所以建议茶叶不要放在湿度较大的地下室,南方雨季的地下室湿度实在是太大。

2、绿茶未经过发酵,而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高温阻断了茶叶中的酶促反应(即其他茶叶所谓的转化),追求的是干茶的本质香气、甘甜鲜爽度,所以需要冷藏,开袋后常温下存放也要尽快饮用(原则上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但也要根据当时的气温而论),如果买了大包装也最好分装成小包装拿出来饮用。若是塑料制品袋则需要用夹子夹紧以免受潮,最好用密封性较好的瓷器存放。轻发酵的乌龙茶如清香铁观音、清香型的漳平水仙、凤凰单丛雪片、轻发酵的台湾乌龙需要冷藏,那怕是真空包装的也最好也冷藏保存,因为这些茶叶对空间温度还是敏感的,冷藏可以延缓茶叶氧化,氧化会导致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衰减。

其他茶类可以常温下存放,但温度也最好不要超过30度,过高会让茶叶转化加速。所以建议茶叶最好不要放在顶层的阁楼,夏天阁楼的气温可能会达到四十多左右。

控温的同时还要避光,光线会使人的皮肤老化(其实就是氧化),也会让茶加速氧化,尤其是绿茶类那怕装袋也要用不透光的袋,否则短时间内茶叶会变黄变味。其他可以转化的茶类也最好不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尤其是靠近窗台前。

3、茶叶是最容易吸收异味的食品,跟香皂放在一起会吸收香皂味、离苹果太近会吸收苹果味。我遇到几位将绿茶放在冰箱里而吸收了咸菜和海鲜的味道、将普洱放在衣柜而吸收了樟脑的味道,这样只会糟蹋茶叶。所以冷藏的茶叶空间最好独立,塑料袋储存的最好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已经开封过的最好再次封口,封口前尽量将袋中空气排尽或放置脱氧剂。

一些不同茶类的茶气味不同,特别是六堡茶、熟普这类气味较重的要有独立空间存放,以免影响到别的茶叶,以免串味。茶饼、茶砖类打开饮用时可以将茶撬成小块用瓷罐或紫砂罐储存,这样可以起到醒茶的作用,而醒茶可以美化茶汤口感。

4、储存散茶的器皿最好是用密封性能好的铁罐、瓷罐、紫砂罐(紫砂罐只要盖子密封没有问题)或锡罐,绝不要用玻璃瓶(这是经验,放绿茶老化太快,放黑茶不会转化,所以只能当样品罐陈列)。收藏的茶饼可以用纸箱打包,不用担心转化不了,纸箱也是有透气性的。量少可以买储物柜,一个抽屉放一种茶类。袋泡包装的定期喝一下,口感没有明显衰减的没有问题,如果衰减过快可能是茶叶干度不够而受潮变质或包装袋密封性不好,但如岩茶的返青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家中可以多备几个茶叶罐、不透明的自封袋、长夹子,以便平时茶叶周转饮用时使用。也可以买一个小电焙笼,一次可以烘一斤左右的规格,这样那怕发现有受潮变味的茶叶也可以随时处理。

福鼎白茶:日晒、炭焙、电焙,到底哪个好?

什么是茶叶的干燥呢?

《中国茶业大辞典》这样注释:“让多余水分气化,破坏酶活性,抑制酶促氧化,促进茶叶内含物发生热化学反应,提高茶叶香气和滋味,形成外形的过程。茶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精制后也要进行干燥。干燥的温度、投叶量、时间、操作方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

白茶干燥工艺分传统与现代的方法。传统的方法就是完全利用太阳光干燥或焙笼炭火烘焙,现代的方法多用烘干机进行干燥。福鼎白茶原产地微信:chaget

1、日晒

最古老的白茶干燥工艺类似于中草药制作,直接利用太阳光照射进行干燥。萎凋后的白茶芽叶,利用特定的阳光干燥一定的时间,使茶叶内多余的水分气化。白茶产区的一些山民,至今还保留这种原始方法。这种干燥方法掌握不好,会使白茶含水率太高,存储时易产生霉味,有些山民还会在次年农历6月初六这天把白茶放在太阳光下晾晒。这种干燥方法正应了田艺蘅《煮泉小品》所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

“纯日晒”这个话题一直备受争议,也成为众多商家的市场“噱头”、或者品质不及的“挡箭牌”。

如果对白茶有一定的了解,会知道白茶的工艺“萎凋、干燥”最早是很需要“看天制茶”的,那么存不存在“纯日晒”这一说法,什么样的日晒程度才叫做纯日晒?

首先,日晒茶并不是指茶叶一直处于太阳曝晒当中,若是这样,茶叶都晒红了,制茶人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根本不符合白茶萎凋、干燥原理。

因此,日晒茶的前提要义是在不破坏茶叶品质情况下根据天气把控适当的日晒时间。

日晒白茶,特指白茶制茶过程采用日光萎凋、日晒干燥工艺,全程未使用电气化设备等机器拟天气条件,自然天成的白茶。真真这样制出来的白茶就是“纯日晒白茶”。那么,可能存在吗?

天气条件决定这一切。早期,传统白茶制作工艺,是与天气密切相关,甚至说茶农们就是靠天吃饭的。

茶农们、制茶师傅根据时令季节、天气情况,通常都是贪黑起早天未亮就赶紧采摘白茶鲜叶,采摘完毕赶紧回来摊晾,在他们这些师傅眼里,“就是抢着时间制白茶”。

制茶师傅根据 白茶鲜叶在阳光下的萎凋程度,要适时将一框框的萎凋鲜叶放置阴凉处,然后再 看情况,再放置阳光下,可见,日光萎凋是要不间断地重复日光晒、阴凉处置阴。薄薄的摊放在竹篾上的茶青,与大自然太阳光的接触时间历时需50~60个小时,而这60个小时是累计而成的;

也就是说日光萎凋就得有天气为连续晴朗或多云 约6~10天左右,如此一来,制茶师傅们守着茶叶一守就得这么多天。不仅需要高的时间成本,还需要昂贵的人力成本。

再者,在福建福鼎地区连续一周的好天气是不常见的,特别是在4、5月份制白茶头采茶时候。能遇上最佳天气连续3~4天晴朗天气,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但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好天气,厉害师傅还是会懂得看天、遇到好的天气坚持做日晒白茶。故,市面上那么多标签“纯日晒”就得考究考究了。

2、炭焙

另一种传统的干燥工艺就是焙笼炭火烘焙,焙笼烘焙是先在火锅里放置完全燃烧的木炭(木炭燃烧注意不能产生烟,影响白茶品质),木炭火上密盖着草木灰,使火锅上方的温度控制在30~40℃,在焙盖上薄摊白毫银针0.5千克,烘焙3~5小时,烘焙讲究低温慢焙,费工费时。烘焙过程要进行翻拌,翻拌的工具就需用到软竻,制茶师根据白茶的颜色和香气变化程度,进行翻拌,把焙笼内的白茶全部倒在软竻,由软竻再倒到焙笼,这样,原来烘焙时位于上层的就移到下层。炭火烘焙加工后的白茶炭香、毫香明显,这种干燥工艺的白茶广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这种干燥方式的白茶耐储存。

3、电焙

现代白茶生产更多采用干燥机干燥。白茶萎凋叶达九成干时,采用机焙,摊叶厚度4厘米左右,焙至足干。七、八成干的萎凋叶分两次烘焙,初盘采用快盘,摊叶厚度4厘米,初焙后须进行摊放,使水分分布均匀,复焙采用慢盘,至足干。

按照《中国茶业大辞典》的注释,干燥有破坏酶的活性。其实,传统方法干燥的白茶或者低温电焙的白茶,并未经过高温,保留了酶的活性,至于茶友喜欢哪类白茶,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来源:福鼎白茶精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理解武夷岩茶炭焙的火功

很多茶友对烘、焙、烤常常弄不清楚,在作茶的过程中,烘焙的学问太大了。根据字意的解释。

“烘”是用火或热气烘干湿物,例如烘干服;

“焙”是用微火烘烤东西,例如焙茶;

“烤”则指用火烧熟食物,例如各类烧烤等。

炭焙,顾名思义,指利用上等好炭的余火持续焙茶。炭焙时,焙笼中的温度约在120度左右。

手工炭焙与电焙的差别

炭焙茶与利用电烘箱、电烤箱与电焙笼中制作出的电焙茶又有着重大的差别。用炭火焙过的茶,往往有一种灵动的气息。炭焙茶更耐泡,茶汤较软,汤色明亮,叶底绵软,有淡木香,类似于大自然的感觉。

通过炭焙也能弥补茶在前期制作过程中的不足。而电焙的茶,则茶水比较生硬,泡时香气高飘,喉韵较差。

中国茶的制作历来重视阴阳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这一类的描绘似乎蕴含着诸多道家的精神,又有着浓厚的传统。

武夷岩茶焙火的作用

武夷岩茶,是一款少不了“火”的岩茶。岩茶中,焙火最具神秘色彩。“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并非浪得虚名。

因焙火工艺的存在,促使岩茶形成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茶汤口感风韵等特点,“醇厚甘滑”、“岩骨花香”也少不了焙火工艺的加持。在六大茶类中,能与火相处地这么好的茶,为数不多。

历史上武夷岩茶焙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过去焙火时,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来决定火侯的处理程度,若新出的岩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褪尽。

目前来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蒸发水分,延长存放时间。2、杀菌,通过用高温促使有害物质降解和挥发。3、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4、增进香色和熟感,用以衬托岩韵。

轻火、中火、足火是什么意思?

作为焙火中需要了解的第一波关键性名词,轻火、中火、足火,实际上指的是岩茶的焙火程度。

【轻火】

焙火时温度较低(100℃)

时间(8—12h)

轻火岩茶特色:

1.香气清远,高而幽长;

2.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

3.品种特征明显,韵味稍弱;

4.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

5.叶底三红七绿,鲜活;

6.这种岩茶不适合陈年;

7.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中火】

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

时间(8-10h)。

中火茶特色:

1.中火岩茶香气浓郁;

2.滋味醇厚顺滑;

3.耐泡;

4.岩韵显;

5.汤色橙黄;

6.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

7.品质耐贮藏。

【足火】

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30℃)

时间(6-8h)。

足火茶特色:

1.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

2.滋味浓厚,耐泡;

3.汤色橙黄明亮;

4.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

5.茶叶耐泡耐贮藏。

焙火程度,更像是一本喝茶指南手册!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喝茶也可以对号入座,并且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十分重要!

喝茶也要对号入座

零基础茶友喝火功较高的岩茶,总是会有这样的误解。味浓似中药,让人觉得在喝岩石上的土。若是误区不消,估摸与岩茶是彻底无缘。

新茶友,别一开始就喝火功高的岩茶,味蕾无法接受刺激。如让一个从来不吃辣的人,一上来就吃变态辣水平的食物,他能甘之如饴吗?

故而,岩茶火功的选择,还需立足自身喝茶水平。

作为初入门的茶友,以低火功岩茶开始最好。轻火、中轻火岩茶,是不二之选。轻火岩茶,滋味鲜爽,茶叶中保留了大部分的香气物质,花香明晰,口感清甜,自然能虏获人心。

等到适应了轻火的火功,慢慢开始喝中火茶、中足火茶,依次类推。

味蕾在不断适应火功的同时,喝茶水平其实也在不断地进步。

且岩茶的趣味性就在于此,它如登山,可欣赏沿路的风景,移步换景,每一种火功下,岩茶的个性迥异。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