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的一般树龄

找到约1,395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中国西南地区古茶树的分级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茶树一般胸径大于50cm,胸围大于160cm,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主要有野生过渡型茶和野生型野生茶两个品种。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后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约10m,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长期没有人工干预,生态及茶性特征逐渐野化。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  树龄300~5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保持完好,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少。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等多种热带雨林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  树龄100~2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  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茶树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很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贰 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过渡型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以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过渡型古茶树,一般胸径大于50cm,胸围大于160cm,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茶,汤色淡金剔透,香气似老酒的醇香,带特有的雨林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注:人们通常所说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名为“Camelliaslnensis(L)O Ktze”,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生茶”或茶人们所说的“野生型野生茶”,是“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野生型野生茶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叶片革质肥厚,主副叶脉粗壮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野生型野生茶树龄不等,已知最大的为镇沅千家寨1号古茶树,树龄约2700年。


2、野放型古茶树(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古人种植、无人看管情况下被抛荒数百年,逐渐恢复自然生长状态下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的大部分树型特征的古茶树。野放古茶树大多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约500~1000年之间。野放型古茶树树脂含量高,所制晒青茶有类似松脂的油香,口感厚重开阔,带些野生气,十分难得。


注: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成乔木状树姿,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栽培型古茶园里最老的几棵或树龄最大的茶树王,有时也指高大乔木姿态的野放茶树、野生过渡型茶树和野生型野生茶树。用大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叫做大树茶。


3、原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明代  树龄300~500年)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香气自然协调带老木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原生态古树茶比较难得。


4、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清代  树龄100~200年)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有古树茶的老枞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生态古树茶产量有限。


注:云南古树茶产量总和只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1%~2.7%。


5、老茶树(民国  树龄60~100年)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稍有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以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  树龄35~60年)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芽叶不甚粗壮,所制晒青茶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  树龄0~35年)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由于密植及施用化肥,产量大,生长周期快,所制晒青茶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叁 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2、小乔木型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2250px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5、小乔木型灌木栽培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小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2250px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400~8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较高的小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小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肆 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2、大叶类



叶长10.1~14cm,叶宽4.1~5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伍 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著《佛海茶叶概况》)


发酵工艺:晒青茶—少许水分回软—入篮—筑茶—分口堆存自然发酵,约需4~5个月,约15~30kg一篮。


现在很少有厂家有能力和技术按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传统工艺接近失传。


2、晒青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生茶。

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即常见的普洱熟茶

发酵工艺:晒青茶—湿水—渥堆—强制发酵,约需45天,一堆一般有数吨。

古树茶的树龄越大,品质就越好吗?

古树茶,一般指古树普洱茶,为普洱茶的一个细分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云南普洱茶的最高品质。

但古树茶市场乱象频发,打着“纯料古树茶”的数不胜数,几十块的古树茶比比皆是,拍卖价202万的倚邦“太上皇古树”,拼多多上9.9元居然就能买到“同款”。

因此陆离觉得很有必要向广大茶友,科普下古树茶的真实情况。


多大树龄才算古茶树?

有说300年,有说100年,有说七八十年,还有部分追求传统的茶友认为,一百年到三百年这个区间的茶树,只能算“大树”;而三百年以上的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

其实古树茶树龄的时间界定,是有特殊的历史原由的。近代云南大量种植茶树,要追溯到1820-1850年,也就是清朝道光年号之前。

当时内忧外患的晚清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茶树的种植栽培被迫陷入停顿。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西双版纳地区才开始大量种植茶树,1983年种植台地茶园热潮,1986、1987年开始种植良种茶扦插苗。

所以云南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的历史,中间隔了近百年的时间空档。

2011年西双版纳颁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把古树茶的年龄划定为一百年。因此以100年为基准,进行计算才是合理的。

老班章寨子内茶王树实拍,个头不大,树龄不小。

不过,有了具体的树龄界限,也不代表我们能够得知每一颗古茶树的具体树龄。古茶树的树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测量一棵古茶树的树龄,需要用到古植物学、地貌地质学、自然气候学、云南历史学。甚至有学者使用过考古学的C14测定法,但用在测量古树年龄上也不准确。

不仅活的难测,死茶树也难测,就是把树砍了数一下具体年轮,也可能因为气候,土壤,山坡向阳等原因出现偏差。


总而言之,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茶树树龄无法在根本上明确区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细分也不太具有实际意义。

在陆离看来,这个问题不必太过纠结,更不用争得面红耳赤,而是求同存异:树龄百年左右、不是台地扦插、茶树间距密度较小、不打农药、保持原生态,就可以称为古茶树了。

“古树茶”名字带一个古字,很容易让大家以为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意义上的“古树茶”,饮用史不过短短三十余年,命名史更是只有十多年。

1985年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古树茶是不能喝的,何仕华老师把古树茶样板寄往杭州茶研所,经检测认定后,才确认古树茶为可饮用的山茶科山茶属,并将其命名为“野生乔木茶”。

从那以后,古树茶可以喝这一事实,才被业界所认知。而“古树茶”这个名称的真正问世,则要等到2005年的全球普洱茶论坛上,才将这类茶命名为”栽培型古茶树“。

古树茶好在什么地方?

古树茶品质普遍较高,这源自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漫长时间积累下的丰厚营养内质。

古茶树多生长于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原始森林,清幽纯净的生长环境,保证古茶树不沾染现代文明的污染。

古茶树一般更天然生态。古茶树的周边地区,有着保存良好的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性。

千百年间,古茶树与自然和谐共生,自身抵抗各类病虫害的能力一应俱全,无需使用农药,自然也就没有农残的担忧。

古茶树内含物质一般更丰富。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古茶树身长多高,根扎多深,所需水分及营养都是靠树根的自身去完成。

它们生长的地方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常年有一层厚厚的覆盖物,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且有机质含量丰富。

古茶树的根部将这些自然腐殖质和地下深层土壤的养分都转化为了自身的营养物质,因此古茶内含物质丰富,矿物质也相对较高,香高味浓。

古树茶营养物质积累一般更丰富。古茶树生长之处,莫不山高谷深,云雾萦绕。

山高,则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芽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的数量多。

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少,保存较多的有机物的同时,茶树体中的果胶物质充分发育,芽叶中果胶含量会增加。

云雾多,则增强了漫射光,茶树为喜阴植物,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叶色深且更具光泽,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糖类有机物更多。

古树茶一般韵味更悠长。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如氨基酸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涩类物质的茶多酚相对平衡。

因而古树茶茶汤饱满度好,苦涩味均衡,芳香度和鲜爽度高,口感更醇厚,汤质层次丰富,耐泡度非常好,山野气韵更加悠长。

树龄大品质一定好吗?

现在云南树龄超过八百年的古树,经过官方认可的只有一棵,是在南糯山上的一棵800年树龄的栽培型茶王树。

还有一棵1700多年的野生茶王树,但这棵在巴达贺松的茶王树,于2012年时已经自然死亡。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棵古树所产的茶叶,品质是不是最好的?

不一定。树龄大,只是代表这棵茶树的树围大而已,并不代表茶叶的品质就好,换句话说,树龄越大,树冠越高,不代表所产茶叶的品质越好。

茶树的生长受到自然环境,土壤肥力,修剪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像那棵800年树龄的栽培型茶王树,树龄的确非常大,但口感并不是很好,

而有的茶树树龄不大,比如曼松古树茶,树围只有成年人的手臂那么粗,但口感非常受追捧。在比如老班章寨子里的茶王树,一公斤鲜叶就要大几万。

相对来说,古茶树所产的茶耐泡度更高,内含物质更丰富,但百年左右的茶树也可能香气高扬,滋味更有特色,树龄不是一切,还是要靠品质说话。

因此,陆离要提醒茶友们,不要被“树龄”欺骗;不要被树围和树高欺骗;不要盲信“古茶树”,最重要的是,对茶叶口感的本质辨别。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树茶的树龄越大,品质就越好吗?

古树茶,即用古树茶鲜叶所制的普洱茶,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普洱茶的最大热门,不仅一手引领普洱茶行业迈入古树茶时代,也是让业界走出普洱之殇的功臣。

但古树茶在市场又是乱象频发的,电商平台上,几十块的古树茶比比皆是;依附于各大名寨的小厂产品,清一色打着“纯料古树茶”。消费者真假难辨,市场混沌未明。

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向广大茶友,科普下古树茶概念的真实定义。


古茶树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关于树龄,有说100年,有说50年,还有部分追求传统的茶友认为,一百年到三百年这个区间的茶树,只能算“大树”;而三百年以上的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

实际上古树茶树龄的时间界定,有着特殊历史原由。近代云南大量种植茶树,要追溯到明清两代的移民政策。(布朗族和哈尼族的先人留下的古茶园处境,下文会再提到)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陆续移民过来近百万汉人,稳定边疆。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殖边,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大力倡导移民政策,稳定边疆,由此,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

后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上供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都被迫终止,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

20世纪60年代,台地茶园概念被引进到云南,这种采用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生长周期快,单位亩产量高达180kg,是“多快好省”的先进生产理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云南又兴起了改造“低产茶园”的热潮,在这场风波中,无数古茶树被无情砍伐,古老的茶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台地茶园。

站在今日的视角,我们会对这些古树茶的逝去大为叹惋,但实际上,以前是没有古树茶这个概念的,人们往往会将古树茶与野生大茶树的概念所混淆。

而很多野生大茶树的叶和果是有毒的,只有演化为“过渡型茶树”后,再经过多年的“驯化”,才能再次演化成可食可饮的茶树,也即商品概念上的古树茶。

时至今日,云南省境内的古茶树群落、古茶园仅有50余处,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分布在滇西的临沧、德宏、保山、大理、楚雄,滇南的普洱、西双版纳,滇东南的红河、文山等。

其中,分布最为集中,树龄最为悠久,知名度也最高的,基本都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也即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这三大普洱茶的核心产区。

回到古树茶树龄的定义上,由于清末与建国后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之间,存在着近百年的间隔,在加上古树茶概念的认定较晚等原因,以百年为基准进行认定较为合理。


2011年,西双版纳州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百年古树茶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

不过,有了具体的树龄界限,也不代表每一棵古茶树的具体树龄都能具体测定。这是因为古茶树的树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测量一棵古茶树的树龄,需要用到古植物学、地貌地质学、自然气候学、云南历史学。甚至有学者使用过考古学的C14测定法,但用在测量古树年龄上也不准确。

不仅活茶树难测,死茶树也难测,曾有学者申请砍伐一棵死去的古树茶,用于清算年轮,后来发现由于气候,土壤,山坡向阳等原因,数年轮的方法也有一定偏差。

总而言之,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单株茶树树龄很难在根本上明确区分,更重要的是,市场习惯夸大古树茶的树龄,这样的细分也不太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对于古茶树的认定,求同存异是最好的结果:树龄在百年左右、不是台地扦插、茶树间距密度较小、不打农药、保持原生态环境,在商业概念上就可称为古茶树。

古树茶好在什么地方?

古树茶的品质普遍较高,是业界普遍的共识,这源自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漫长时间积累下的丰厚营养内质。

古茶树多生长于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原始森林,清幽纯净的生长环境,保证古茶树不沾染现代文明的污染。

古茶树一般更天然生态。古茶树的周边地区,有着保存良好的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性。


千百年间,古茶树与自然和谐共生,自身抵抗各类病虫害的能力一应俱全,无需使用农药,自然也就没有农残的担忧。

古茶树内含物质一般更丰富。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古茶树身长多高,根扎多深,所需水分及营养都是靠树根的自身去完成。

它们生长的地方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常年有一层厚厚的覆盖物,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且有机质含量丰富。

古茶树的根部将这些自然腐殖质和地下深层土壤的养分都转化为了自身的营养物质,因此古茶内含物质丰富,矿物质也相对较高,香高味浓。

古树茶营养物质积累一般更丰富。古茶树生长之处,莫不山高谷深,云雾萦绕。

山高,则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芽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的数量多。

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少,保存较多的有机物的同时,茶树体中的果胶物质充分发育,芽叶中果胶含量会增加。

云雾多,则增强了漫射光,茶树为喜阴植物,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叶色深且更具光泽,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糖类有机物更多。

古树茶一般韵味更悠长。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如氨基酸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涩类物质的茶多酚相对平衡。

因而古树茶茶汤饱满度好,苦涩味均衡,芳香度和鲜爽度高,口感更醇厚,汤质层次丰富,耐泡度非常好,山野气韵更加悠长。


树龄大品质一定好吗?

镇沅千家寨古茶树,树龄约2700年,但属于野生型,无法食用;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龄千年左右,但当年学者实测口感也一般,

这是因为茶树的生长,受到自然环境,土壤肥力,修剪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像那棵800年树龄的栽培型茶王树,树龄的确非常大,但口感并不是很好。

而有的茶树树龄不大,比如曼松古树茶,树围只有成年人的手臂那么粗,但口感非常受追捧。在比如老班章寨子里的茶王树,一公斤鲜叶就要大几万。

相对来说,古茶树所产的茶叶耐泡度更高,内含物质更丰富没错,但百年左右的茶树也可能香气高扬,滋味更有特色,树龄不是一切,还是要靠品质说话。

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陆离要提醒茶友们,不要被“树龄”欺骗;不要被树围和树高欺骗;不要盲信“古茶树”,最重要的是,对茶叶口感的本质辨别。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5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