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潮州壶与孟臣壶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潮汕工夫茶茶艺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现推送该书第六章:"紫笋齐尝各斗新"一一中国茶艺。今天发送的是第二节"工夫茶艺特征"的第三部分:潮汕工夫茶茶艺。



(三)潮汕工夫茶茶艺


潮州工夫茶主要盛行于粤港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在三大流派中最古香古色的,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必须“四宝”齐备:一是“玉书碾”,是广东人、闽南人、台湾人对陶制水壶的叫法;其二是潮汕炉,—般为红泥烧制的小火炉;其三是盂臣罐,惠盂臣是清代制壶名匠,善制小壶,所以后人把精美的紫砂小壶称为孟臣壶。四是若琛杯,即精细的白色瓷杯,以景德镇的产品为佳。



潮汕工夫茶茶艺基本程式有10道:列器备茶、煮水候汤、烫壶温盅、烫杯洗杯、干壶置茶、烘茶冲点、刮顶淋眉、摇壶低斟、品香审韵、涤器撤器。具体表现为:


1、列器备茶:列器即有序地将整套茶具陈列到茶桌上,整套的工夫茶茶具除了“四宝”之外,还应当有一个倾倒洗壶、洗杯余水的茶池。一个承放茶杯的杯盘,一个承放茶壶的壶盘和一个储备茶汤的茶盅及几条茶巾。备茶即指选择待客用茶。泡工夫茶必须选用乌龙茶。如果想要喝出地地道道的潮州风情,最好能选用潮州产的“凤凰单丛”或潮州市饶平县产的“岭头单丛”。



2、煮水候汤:列器备茶后,泡茶者宜静气凝神端坐。右边大腿上放一块包壶用巾,左边大腿上放一块擦杯白巾,然后点火煮水候汤。


3、烫壶温盅:将开水冲入空茶壶(孟臣罐)中,待其表面水分蒸发后再把茶壶中的水注入茶盅(公道杯)内。茶盅里的热水不要马上倒掉,应留着温盅洗杯。


4、烫杯、洗杯:即用茶盅里的热水把茶杯当着客人的面再洗一次,以示尊敬。



5、干壶置茶:泡潮州式工夫茶用干温润法,即将茶放进干热的茶壶中烘温。干壶时先持壶把,口朝下在右腿的茶巾上拍打,水 尽后再放松手腕轻轻甩壶到壶干为止,潮式置茶是以手抓茶放进茶壶,靠手的感觉来判断茶的干燥程度,以定烘茶的时间长短。置茶多少应视客人而定,一般要置到壶的七八分满。


6、烘茶冲点:烘茶不是用火烤茶,而是用沸水浇淋茶壶,靠水温来烘茶。烘茶能使茶的陈味、霉味散尽,香气上扬且有新鲜感。烘茶后把茶壶提起,用力摇动,使壶内的茶均匀升温。然后放进壶盘中冲入开水;高冲水是潮汕工夫茶的要诀之一,通过高冲水使茶叶在壶内旋转,有利于滋味迅速溢出。



7、刮顶淋眉:高冲水时必然会冲起一层白色的泡沫,用壶盖轻轻刮去泡沫称之为“刮顶”,刮顶后盖好壶盖,再向壶上浇淋开水称之为“淋眉”。淋眉是进—步加温,这样能充分逼出茶香。


8、摇壶低斟:淋眉后把壶置于桌面的茶巾上,按住气孔,快速左右摇晃;第一泡一般摇4—6下,以后各泡顺序递减1—2下,意在使每一泡的茶汤浸出物均等。斟茶潮州人称为“洒茶”,潮州式工夫茶讲究将茶水低斟到各个小茶杯中去。倒茶时壶中的茶汤一定要倒干净,防止浸坏了茶。亦可从孟臣罐中先将茶水倒人“公道杯”,然后再向小茶杯中“洒茶”。



9、品香审韵:将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后即可品香审韵。品潮州茶端起茶杯须先闻香,所谓:“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品字三个口,一般品茶也分成三口。潮州泡法允许茶汤人口时苦,但却绝不可涩。上等的茶汤入口一碰舌尖,当会感觉到有一股茶气往喉头扩散开来,过喉后感觉到爽快异常,后韵连绵不绝,回甘强烈而明显,这种好茶潮州人称之谓“有肉”的茶,因此在潮州品茶称为“吃茶”。老茶客“吃茶”一般口中“嗒!嗒!“有声,并连声赞好,以示谢意。潮州人泡茶不鼓励泡完—壶茶立刻再泡第二壶,说是不可“重水”;一般在品了头道茶后可上一些有特色的点心.同时重新煮水,边吃点心边等水开后再泡第二泡。



10、涤器檄器:潮州式泡茶以三泡为止,其要求是三泡水的茶汤浓淡必须一致。所以主泡人在整个泡茶过程中注意力应高度集中,绝不可分神。品完三泡茶后,客人町尽杯谢茶,主人亦可涤器撤器了。


总体而言,工夫茶茶艺要讲究韵律美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娴熟自然。在冲泡过程中不必刻意,或过分拘泥程式,动作太仪式化反而失去怡情养性之趣。我们追求的茶艺精神理念是尊重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际和谐。

如何衡量一把紫砂壶是不是好壶

衡量一把紫砂壶是不是好壶,把它放置与水中,看它能否漂浮于水面而不沉就行了。


这种说法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的,而且这个方法简便易行,壶友都能够一试。


那么这个说法是有何根据,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一款壶。


水平壶


紫砂水平壶以前是紫砂茶壶小品的统称。在明代中期盛行品茶以来,小壶开始得以流行。

时南方潮州、广东、福建一带盛行“功夫茶”,以小壶泡茶效果最佳。


▲风靡南方的孟臣壶


其饮功夫茶时壶内放许多茶叶,且多为乌龙类高香大叶。


仅以壶本身容量的沸水冲泡,不易泡出茶味,所以大多都将壶放置大水洗或碗内。


用沸水淋浇壶身,使茶壶泡在热水中, 以利发泡。


▲浮于水面


然而,由于茶壶壶嘴比较低矮,开水倒入后易进去茶壶中,影响茶水。


再则茶壶在设计制作中比例不当,茶壶在碗中就易侧翻,一壶好茶便前功尽弃了。


于是水平壶就出现了。


▲顾景舟制水平壶



▲各式水平壶


紫砂工手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制作了水平茶壶,即壶嘴孔朝天,壶嘴孔的平面与壶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顶部在一个水平线上,水平壶造型不同于一般茗壶的要求。


工艺技术上必须精密, 水平壶的壶嘴和壶柄除了在形式上要协调外, 用泥量也必须相等, 才可能在水中保持水平状平衡,这就是水平壶的由来。

 

因此,对饮功夫茶的小壶水平来说,能漂浮于水面而不沉,便是一把好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的。


但不可一概而论,其仅仅是于饮功夫茶的小品壶而言。

 

但对于其他壶而言,这个说法确是不对的。


我们做了一个小测试:


将四把不同的壶都平放于水中,通过试验对比看出效果。

其中1号与3号为半手作品,二号与四号为全手作品,其中二号最轻。



结果发现


1号漂于水面,但稍侧。

2号直接侧翻

3号漂于水面,平稳。

4号直接下沉底

其中1号与3号为半手工壶,2号与4号为全手工壶,所以能否水上漂与半手全手的没有关系的。


2号是最轻的,但也侧翻了,说明与轻重也是无关的。



能否水上漂只与壶的身筒、壶把与壶嘴的比例,泥料用量有关,但如果以此用来评断是否是一把好壶,是不对的。

 

▲现代水平


好壶的标准是什么?


主观而言: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你自己喜欢的,就是好壶。

客观而言:一把壶的泥料、形、工都是上佳,实用性也很好,就是好壶。

 

这与能否水上漂无关,要从文化价值与紫砂的实用上,从整体上来衡量。无论是什么壶都是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作者文化修养在作品中的体现。

所以壶友们,玩万不可钻牛角尖哦。

友情提示,实拍图为作品实景实拍,禁止盗用。

小壶细盏天地宽——工夫茶茶器文化流变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生煮羹饮,当作解渴解乏的菜汤食用,到隋唐时期出现明确的品赏阶段,制团研末,开始用心品味,是味觉意识的一大飞跃。自从陆羽、皎然、卢仝等茶人提倡茶器要配合茶道,茶饮的主流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的研末煎点与明清以来的芽叶冲泡。到了明末清初,福建又出现了一种饮茶习惯,开始喝条索发酵的陈茶,先流行于武夷山一带的茶农,逐渐发展到闽粤各地,出现了武夷岩茶、乌龙、铁观音一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饮茶风尚的演变,与制茶的技术规范、茶器的形制釉色,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唐代讲究煎茶的汤色与沫饽,就崇尚浙江青瓷系的秘色瓷碗;宋代讲究点茶拉花,就推崇建窑黑瓷茶碗;明代开始品味芽叶新茶,就中意薄胎的甜白釉茶盏与青花瓷杯。锡壶与紫砂壶的普遍流行,以及使用精致细巧的小杯饮酌,是在明代中叶之后,特别适合清初逐渐风行的发酵茶,成为清代闽南潮汕饮茶常设的茶器。

孟臣水平流嘴朱泥小壶

在明末清初的饮茶习俗进程中,茶事发展的新鲜事物,是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武夷茶农原先遵循江南炒青绿茶的风尚,后来改为品赏发酵陈茶的浓郁口感。明清两代,一直以江南炒青或蒸青的新茶为尚,讲究的是早春新出的茶芽,在清明与谷雨期间采摘制作,如虎丘茶、龙井茶、松萝茶等,成为茶人的新宠。比较例外的是蒸青的罗岕茶,但也是初夏的新茶,保有新鲜的春天气息。到了清初的武夷山地区,却在全国流行鲜嫩新茶的氛围中,发生影响近现代流行的饮茶方式,开始喝陈茶,饮用发酵过后的茶叶,有的是轻微发酵,有的重发酵,有的则是完全发酵。在世界饮茶史上,由此而出现了著名的武夷岩茶、乌龙茶、铁观音,以及红茶、普洱茶,许多都在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外销茶的主力,对全球饮食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比较早的记载来自明末清初的周亮工(1612—1672),他在清初顺治年间担任过福建按察使与布政使,写过《闽小记》一书,记载了明代武夷地区采制茶叶,本来是学江南绿茶的做法,以新茶为贵,后来则着重发展陈年发酵茶。书中所录《闽茶曲》,也见于他的《赖古堂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其中有这么一首诗:“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同时还有自己的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明确指出,武夷地区茶农不喜欢新茶,在贩卖茶叶时,还要特别标明是陈茶的品类,以别于新茶,因为发酵陈茶的价钱是新茶的三倍。

与饮用发酵茶相应的,是陶瓷茶器使用的变化。闽南、潮汕一带,因为饮茶风气的转变,从尝新(明前茶、雨前茶)转为品赏发酵陈茶,也就选择可以呈现发酵茶浓郁口感的茶器,以紫砂壶与细瓷小杯为主。到了乾隆时代,以宜兴紫砂壶冲泡半发酵叶茶,在闽南与潮汕地区,特别是泉州、漳州、潮州一带,已经形成独特风格,与江南主流品赏明前或雨前新茶的风尚大为不同了。

我们界定工夫茶,首先要注意工夫茶的独特风格。在茶器方面,长期以来使用紫砂小壶与细瓷小杯,所谓“罐推孟臣小,杯取若琛(深)洁”。清末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深),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这段话言简意赅,明确指出清末台湾人喝茶,沿袭闽南潮汕风俗,而“与中土异”,也就是不同于主流喝新鲜绿茶的风尚。工夫茶有三要:茶叶是半发酵的武夷系统的岩茶、乌龙、铁观音;孟臣壶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若琛(深)杯则是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细瓷小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武夷半发酵茶是清初出现的制茶法,紫砂壶是明末发明的制壶法,而若琛(深)杯则是清代景德镇制作的阔口小杯。所有的历史证据都显示出,闽南潮汕工夫茶的独特风格,是明末清初之后逐渐成形的。

坊间有潮汕工夫茶始自宋代之说,并随意引述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称赞当地的茶品,还说苏辙诗句“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可以作为宋代已经出现潮汕工夫茶的证据,其实大谬不然,完全昧于宋代茶饮崇尚点茶拉花的情况。为宋人称道的建州龙团茶,是用来研末煎点的,与清代工夫茶使用冲罐泡叶茶,其间有巨大的差别。何况宋人讲究的茶具,是建窑黑釉茶碗(日本茶道称之为天目碗),在碗中击拂茶末成为沫饽,日本抹茶道沿袭至今。工夫茶使用明末才发明的紫砂茶壶,以及细白瓷的小杯,冲泡半发酵的叶茶,是明清时代雅俗共赏的后起风尚。

还有些研究潮州工夫茶的学者,为了提升工夫茶的文化意涵,开启工夫茶的哲思空间,追溯工夫茶历史到唐代的陆羽,以显示工夫茶源远流长,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传承。他们的理由是陆羽《茶经》展示烹茶要有茶具、有茶仪、有仔细的程序与步骤,所以,工夫茶源自陆羽。这种说法,完全昧于陆羽喝的是茶铛烹煎的末茶,强调最好的茶器是浙江的越窑青瓷碗,与工夫茶的品赏过程,风马牛不相及。清代乾隆末叶的俞蛟,在《梦庵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中说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其实只是打个比方,说品饮工夫茶有道,与陆羽茶道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不是说唐朝就有当今工夫茶的品饮方式。

工夫茶最有特色的茶器是紫砂壶与细瓷小杯。最早系统记载紫砂壶的,是晚明的周高起,写了一本《阳羡茗壶系》,详细记录了明代中晚期紫砂壶出现的前因后果。书中说到,明代中叶之后,饮茶用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特别称赞宜兴紫砂壶的功能,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好茶本身的色香味,是金属壶不能媲美的。他列出的创始人,是传说中的金沙寺僧,在宜兴发现了可以制造紫砂壶的各类陶土。之后,宜兴人吴仕(号颐山)在金沙寺读书,他的书童供春就偷偷学了老和尚的制陶法,做出了传世的紫砂壶。供春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成了明代后期的收藏珍品,用周高起的话来说,就是“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简直就是神明的作品,人世罕有。供春的主人吴仕,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读书金沙寺的时间当然更早,而金沙寺和尚发明紫砂壶的制作法也应该在此之前。所以,我们可以说,紫砂器的创始,大概是在弘治、正德的明代中叶期间,也就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的时候,开始风行大约是在万历年间。

供春,亦名龚春,据说是他后人改的,或许因为本来是个书童,地位低下,就像世家巨族的童仆一样,有名无姓。后来成了一代名匠,也就配上了适当的姓氏。供春之后,有所谓制壶四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有趣的是,这四个人的名字,有三个都有不同的写法,即:赵良、袁锡、时鹏,也反映了他们是工匠出身,由于口耳相传,当时的人也搞不太清楚,记下的姓名只是谐音的字。这个时鹏有个好儿子,成了一代制壶大家,就是誉满乾坤的时大彬。

明末清初陈贞慧的《秋园杂佩》(1648),提到时大彬壶:“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一云,供春之后四家,董翰、赵良、袁锡、其一则大彬父时鹏也。彬弟子李仲芳。芳父小圆壶李四老官,号养心,在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今罕有见者。或沦鼠菌,或重鸡彝,壶亦有幸有不幸哉。”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也说:“时大彬,号为山。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间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时大彬作的紫砂小壶,创造了紫砂茶壶的典范,后来发展出更为纤小的孟臣壶。紫砂壶以小为贵,是闽南潮汕工夫茶的三宝之一,所谓孟臣壶、若深杯、武夷茶,让中国近代饮茶在东南滨海地区展现了独特的光彩。

俞蛟《梦庵杂著》,提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重点则是细述工夫茶用宜兴紫砂壶,用小杯,用福建茶,讲的是清代工夫茶的烹治法。我们不知道俞蛟是否清楚中国历代饮茶的习俗演变:唐代喝的是茶饼研末烹煮的末茶,宋代沿袭研末点茶之法,明清的主流饮茶法则转为芽叶冲泡,明末清初出现发酵的岩茶乌龙系列,才是工夫茶的滥觞。陈香白在《中国茶文化》中特别标出俞蛟的“重大贡献”,是“在于他能以锐敏的眼光审视自唐以来的中国传统茶艺,洞察潮州泡茶法与陆羽煎茶法之间的传承关系,一语中的”,就未免有些误导。该书又把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与陆羽的“工夫”对比,未免混淆了历史事实与哲思想象了。

清末以来的闽粤茶人,指出工夫茶必备的茶器“四宝”是: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但是,排名第四的“孟臣”却是茶人的最爱。孟臣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制壶名匠惠孟臣,所制的紫砂壶,现今尚有壶底刻“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说:“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据说孟臣壶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工夫茶人选购好壶,即以孟臣壶为标准,必须“三山齐”,即把去盖的壶口倒置平桌,壶口、滴嘴、把柄,三点平成一线。茶壶使用愈久,茶锈愈厚,茶味就愈浓,甚至可以不放茶叶而有茶香茶色。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胎薄釉亮,细巧不盈手,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了。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所制为佳,能耐冷热,保温性能特别好。潮汕烘炉,则精选粤东的优质红泥土,烧制成白居易赞赏的“红泥小火炉”。特点是炉身一尺多高,体态颀长美观,炉心深窄,炉火均匀而省炭,设有炉盖炉门,可开可关,通风性能好,又颇为雅致。

此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钵、水缸、砂?,一切与茶饮相关的器具,也都力求细致精雅,以臻工夫茶的境界。茶人试茶,例喜使用四字诀来形容工夫茶器,如茶壶要“小浅齐老”,茶杯要“小浅薄白”,茶盘要“宽平浅白”,茶垫要“夏浅冬深”之类。总之,工夫茶从清代发展到今天,吸取历代饮茶文化经验与智慧,在茶器上讲求精致细巧,在小壶细盏中品味天地之隽永,为中国茶道的发展独树一帜,别有风味。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郑培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