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潮汕出口茶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一年喝掉25万吨茶叶的广东人,到底多爱茶

对于广东人来说,喝茶爽,一直喝茶一直爽。收租回家来一杯,工作摸鱼来一杯,不瞒你说,这才是鹅想要的生活嘛!

所以广东人到底有多爱喝茶呢?

茶在广州

有事没事tea一tea??,是广东人的生活常态。

对于「全员爱茶」的广东人来说,「饮茶」是刻在DNA里的记忆。早茶、午茶、下午茶、夜茶......更有被尊称为「中国茶道」的潮汕工夫茶,「有茶饮」俨然是广东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于是广东朋友把它当成「仪式感」,用来开启元气满满的周一、周二、周三.......一年365天。

「喂!三点几了喂」

「做X啊做,饮茶先啦,三点几啦,饮茶先啦喂」

「做咁多都冇用,老细唔锡你嘅叻」

前阵子,这位马来西亚的「网红饮茶哥」,手拎一袋茶、外加一句暴躁又硬核的粤语火遍了全网(不得不说,这大概是歪果仁深谙广州茶文化的典型案例吧),唤起了每个爱喝茶的广东打工人深深的共鸣感,于是立刻拿起手机打开聊天框,发给朋友一句:「饮杯茶先」。

喝茶,可以是为了摸鱼,也可以是为了庆祝下班。到了7点,依然是那句饮茶,又带出不一样的氛围感。

茶,广东人的加油站/图源自网络

「饮茶」对于广东人来说,就像一日三餐那样不可或缺。周末喝茶、过年喝茶都不算什么,想问问你见过马拉松跑到一半停下来喝茶的情况吗......

重点是发货地址/图源自网络

这个茶具的使用说明大概是潮汕爱茶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了。

医院真的很严格图片/@喵学长方此泉

别人住院,家属都是带着营养品、带着鲜花去探望;到了潮汕,探视者带着茶具,来一泡现沏的工夫茶,这种关怀才是原汁原味的「广东味道」。

生活的仪式感/@追风少年刘全有

要不怎么说网友们见多识广呢,这种忙里偷闲的办法鹅是想破鹅头都想不出的......

广东人所说的「饮茶」,传统意义上是去茶楼点个「一盅两件」(一盅即一壶茶,两件即两笼点心),不仅喝茶,还要吃点心,这是广东人独特的生活、交际方式。茶楼自然也是每一个饮茶爱好者的常驻地。

到底有多爱呢?其他地方凌晨五六点起床的老年人可能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广州这个时间起床的老年人可能是想排队等茶楼开门拿位。

两件只是陪衬,一盅才是C位。就算点心都吃光光,广东人也会不断给茶壶添水加茶叶,边喝茶边吹水坐足一整天。

据统计,广东省年消费茶叶量接近25万吨,相当于喝掉了云南整个省生产的茶叶......广东人也太能喝了!

希望阿婆早日康复/@南方日报

最近广州荔湾阿婆,确诊前的行动轨迹也是在各个茶楼之间。网友:这很广东!(

为什么广东人这么爱喝茶

So,为什么广东人这么爱喝茶呢?

茶叶在滚水中起舞/《茶界中国》

中国人本身就爱喝茶,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而中国老百姓也流传着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不仅说明了茶的历史悠久,更加证明它在日常生活中强大的「存在感」。

广东人爱喝茶,而且不止今天爱喝茶。早在西汉时代前,「饮茶」就第一次出现在广东人的生活里,不过那时候,茶叶并不是人人都能消遣的产物。

巡视的官吏/@懂茶帝

唐代以前,只有贵族、官吏和僧尼才可以成为「饮茶者」,而当时的茶们也都是有备而来:疗疾、驱眠或者解渴。

明代末年就出现了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再到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中国茶叶出口唯一口岸。全国各省茶叶汇集于此,广州的茶市变得十分兴旺,茶叶的种类也随之增加,「爱喝茶」、「有茶喝」彼此正向循环,饮茶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东的标签。

到了今天,饮茶又被广东人称为叹茶,而「叹」在粤语中是享受的意思。

喝茶本身并没有什么奇妙,它的美好之处就在于享受「茶」的那段时光,不管是「偷闲」还是「真闲」,都没有人能够拒绝惬意带来的幸福感,对于忙碌的大多数来说,有个能放松片刻、和好友聊聊日常的机会,是成年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小确幸了。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躺平、前赴后继地从复古游戏《摩尔庄园》里寻找儿时记忆和网红饮茶哥对于打工人抛出「摸鱼呼唤」之后立刻引起了共鸣的原因,毕竟,饮茶不是重点,让自己快乐才是。

茶or奶茶,都是真爱

爱喝茶,是广东人不限年龄的几件事之一。现代的茶饮可以融入传统的基因,年长的受众也可以品味时代的缩影。

以前饮茶:一盅两件

现在饮茶:奶茶、水果茶、柠檬茶……

喜茶起点/喜茶官网

逛茶楼对于今天的广东年轻人也算是比较oldschool的消遣方式,新一代的「饮茶」,更偏向于概括那些奶茶外卖与拼单时刻,不仅是为了喝,它也成为了年轻人拉近距离的社交工具。而广东人喝茶的花样,似乎也因为当初那个江门年轻人「将茶和芝士奶盖结合」的灵感而变得更加丰富。

基于多种多样的底茶种类,再加上茶饮品牌通过对新一代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洞察而衍生出的全新茶饮配方:油柑系列、芝芝四季春、葡萄冻冻……越来越多的街道上,开启了一家家为茶而生的「网红店」、「概念店」。它们把茶变得更加迷人,也走向了中国的更多地方。

而被年轻人高呼「yyds」的这些茶饮,同样也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今年3月出炉的奶茶消费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线上点奶茶指数上涨了25%。

一杯好茶,延续了从古至今的快乐。广东人爱喝茶这件事,也从来都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撰文|高雅馨

来源:应物农场Yingwubai Farm,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岩骨花香 千锤百炼方成茶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对于茶,大家都有各自的偏好。也有非铁观音不喝的,比如不少茶友和著名学人南怀瑾从绿茶喝到铁观音,再到岩茶。茶友古樵说,岩茶是很多茶鬼的归宿。岩茶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四个字:岩骨花香,或曰“岩韵”。 

茶之贵族,杯底见莲花

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篇《叶嘉传》,说叶嘉“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后入朝,得到汉武帝垂青,谓之“清白之士”。虽然遭遇臣僚嫉恨,仕途不是一帆风顺,但好歹最后武帝思之,恩遇如故。闽中叶氏,都是叶嘉后裔——“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各位看官不要太惊讶,这个叶嘉,其实是武夷茶!诗人取“叶子嘉美”之意,以拟人的手法写了武夷茶的源流。而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出土的大量茶具,也证实了闽越国先民已经普结茶缘。按照苏轼的说法,原来早在汉朝,武夷茶已经“高人一等”了。

这一“贵族”范儿,就这么一直延续了下来。

唐代,已经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了,这一时期,茶多制作成团状。

发展到宋朝,团茶工艺已经炉火纯青。到如今,但凡是个岩茶茶友,都知道当年的“龙团凤饼”。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细致而讲究:鲜茶要再三洗涤,蒸得恰到好处,然后榨去水和茶膏,用瓦盆、木杵加2~16次净水碾磨,研到水干茶熟,才能造茶压花。最后还要火焙,厚的茶团甚至要焙15次之多!为了使茶饼表面色泽荧光,还要过汤。

到了元代更不得了,朝廷索性在武夷山建了御茶园,制茶充贡。根据《御茶园记》的说法,最初只有80户采茶,仅能贡20斤茶。慢慢地,发展到250余家茶户,“制为龙团五千”。看来御茶园对武夷山茶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到元代末期,散茶诞生了,延续至今。

由明入清,武夷茶的工艺经过了炒青绿茶、松萝茶(精细炒青绿茶)等阶段,山人贸茶为利,发展快速而茶山分散,逐渐改变工艺,岩茶渐生。康熙年间,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工艺成形,最终发展成为完善、复杂、技能高超的乌龙茶制茶工艺。

岩茶,不仅是指茶树长在山岩之间,更是指一种独特的制茶工艺,梁章讵称赞它说:“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到武夷山找老茶师聊天,他们未必能把茶道说得玄妙飘渺,也说不清武夷茶煊赫的“家世背景”,但只消让他给你泡一杯茶,一切就不言自明。“话头皆俗语,杯底见莲花”,闻香品韵,你就能知道这茶中贵族,不是几代就可以炼成的。 

贵族之茶,价值回归

武夷茶,不仅是茶之贵族,也是贵族之茶。

武夷山的茶师周凌勇,小时候常他爷爷周云福说,清朝末年,当时天心岩,码头岩,慧苑坑等地产的水仙,一斤要卖到30块大洋。时人说:“喝你武夷山一斤茶,要我半个家产!”大家连包茶的纸都舍不得扔掉,用来泡着喝,解放前100斤谷子要3块钱,而一斤武夷岩茶的毛茶,就要4块8——这都是在清末民国、武夷岩茶已经式微乃至一蹶不振的时期。

有茶友颇喜爱寿山石,在说到岩茶的时候,他们认为岩茶也走在价值回归的通道上。

从历史上来看,岩茶和寿山石,确实有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曾是王侯座上宾,赏玩品评的人,非富即贵;比如,都曾在战火和社会的变革中没落、出现历史的断层,不被国人所识;比如,都在市场经济的兴盛中恢复了活力,进入价格不断上涨的阶段。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茶作为消费品,与作为艺术收藏品的寿山石,不具可比性。另外“价值回归”一说,也并不恰当。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陈郁榕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武夷岩茶多走外销,绝大部分是广东省潮汕一带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饮用,有“侨销茶”之称。这或许解释了它不被国人所认识的原因了。近几年的岩茶行情都在逐年稳步上升,并且会保持这个趋势,因为其市场平均价格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价值。但岩茶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象其他茶类一样暴涨暴跌,它的市场变化周期,武夷岩茶的价值,其实一直都没有被低估:“在八十年代的出口茶类中,岩茶的价格就比其他茶类要高。陈郁榕老师也证实了这个事实。 

技术的推广和工艺的改进,大家如今才能喝到这么好岩茶。

品出岩骨花香味

对于茶,大家都有各自的偏好。龙井、铁观音、正山小种、普洱茶,皆有其忠实拥趸,非铁观音不喝的,大有人在。自然也有不少茶友和著名学人南怀瑾有着相同的感慨,他们从绿茶喝到铁观音,再到岩茶,就在这里“驻足不前”了。

茶友古樵说,岩茶是很多茶鬼的归宿。

岩茶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四个字:岩骨花香,或曰“岩韵”。

岩茶未经窨花,其香却如花香,似果香,幽远典雅。你感觉到它细细的,却如细水长流,似无还有,挂在杯盖上、杯底上。不仅盖香,而且香溶于水,回味无穷。

而“岩骨”,却是我无法道明的了。茶友说,那是一种如鲠在喉的余味,使茶入喉之后,还有咀嚼的余地。根据对“岩骨”的辨别,他们能穿过工艺的屏障,喝出这泡茶所生长的山头,是正岩还是半岩、洲茶——听起来玄妙的“岩骨”,是言之有物的。

岩骨花香,自然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武夷山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茶树多散布在谷壑、岩凹、坑涧之中,不同的地方小气候不同,所以茶的品性也各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着生黄土”,武夷岩茶恰好生长在由火山砾石和页岩经风化冲蚀而形成的烂石砾壤之中。正是得此山川精华,才长出这珍木灵芽,味甘泽而气馥郁。

“武夷茶口感特别好,先有一点苦味,片刻就满口生津,两颊留甘,几小杯入口便能品出岩骨茶香味。” 

多少磨练方成茶

武夷岩茶生长的环境,决定了它是极寒之物。然而《本草纲目补遗》书云:“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这就是工艺的作用了。武夷岩茶的工艺精细而复杂,在乌龙茶中,都是十分独特的。

现在岩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基本工序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火焙,其中以做青和火焙最为关键、独特,也最见师傅的功底。

做青是通过多次反复摇青和凉青来完成,在动静之中,茶叶内含物在不断转化、聚合和缩合,并重新分布,并形成了花香、果香。根据茶树品种、季节、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做青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通过制茶师傅多年的经验来判断了。

岩茶有“十焙胜黄金”之说,强调了其炭焙工艺的特殊性。通过多次烘焙,茶的内含物不断转化成有益物质,形成岩茶的品质和特色,武夷岩茶的碳焙,将茶的寒气逼出,使茶性温和,不致伤胃。烘焙不仅次数多,时间也长。烘焙时间都在30个小时以上,因为“岩茶既要吃到火、有香气,又要具观赏性,所以需要文火慢炖,如煲汤一般”。功夫到位了,即使烘焙四、五十小时之后,叶底仍是活的。

所以,每年虽然从4月份就开始做茶,但要等到7、8月份,你才能喝到当年的新茶。

武夷山的茶文化何其深厚,自古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不朽的诗词,我们都无须去深究即可信手拈来。论说文化,我们不仅要看历史遗韵,更要看当代继承。

丹山碧水之间

翻开萧天喜主编的《武夷茶经》,光是茶诗就有67页,215首,其中不乏苏轼、杨万里、乾隆皇帝等人的不吝赞美。当代文人雅士也多有歌颂,例如贾平凹在《武夷尝茶》中说:“一溪牵乱山,万绿沉竹筏;上岸拾云去,岩前煮新茶。”潘主兰则更推崇大红袍:“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喜迎二十大,闽茶这十年,茶连闽台,一味同心是中华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在这个满溢着丰收喜悦的季节,

《茶道》推出

“喜迎二十大,闽茶这十年”系列报道

将福建茶产业这“十年辉煌答卷”一一呈现。

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

不断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持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一叶,成就大业!

闽台茶缘,故土乡情

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

福建与台湾名优茶分布图(部分)

当福建先民来台时,带去的不仅仅是茶籽茶树,还有制茶技术、饮茶方式,在这座与家乡隔海相望的岛屿垦辟建立了一个有茶香有人情味的新家园。

他们改良茶种,并在吸收借鉴闽茶制法的基础上予以改良,创制了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台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度与闽茶在海外贸易中相抗衡。后来,由于历史、政治等种种原因,台茶发展自成一派,从品质、制艺、价格、市场、名气等方面,均超越了闽茶以及中国其它茶区的名优茶。

30多年来,茶种、茶技、茶企、茶艺及茶文化,从茶园到茶杯,贯穿全产业链,两岸都开展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涌现出了天福集团、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闽台茶业合作的典范,并对福建乃至中国大陆的茶企及茶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到茶叶包装,大到产业发展理念与经验。可以说,这是台茶对闽茶的反哺。

两岸关系纵然波诡云谲,但是,茶一直都是闽台两地心照不宣的默契,并以茶为纽带,延续着不变的故土乡情。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一味同心。

台商“登陆”:

是投资,也是“回家”

闽台不仅有“五缘”优势,同根同祖的两地商人骨子里也带着“敢拼会赢”的精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是许多台商“登陆”的首选,因为福建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祖籍地。

天仁集团李瑞河就是当年众多来闽投资创业的台商之一。1994年5月,首家“天福茗茶”福州开张,这是李瑞河在中国大陆迈出的第一步。

截至2021年5月,全国天福茗茶门店数量达1265家。统一的形象,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包装,令天福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天福的影响与启发下,八马、华祥苑、日春、武夷星等福建本土茶企也相继开启了连锁经营的探索与尝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都已成为中国茶企的佼佼者。

1994年,天仁集团刚刚“登陆”时在福州闹市区开的第一家天福茗茶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李瑞河说。

从1997年起,天福就在重要外交活动中扮演着和平友谊使者的角色。1997~2014年,天福的茶品连续5次登上APEC大会的舞台,让与会的各国元首、政要通过一杯中国茶认识中国,品味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002年,天福茶博物院在福建漳浦建成开院,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民营茶博物院。

2007年,天福茶学院(即漳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漳科”)正式招生,而李瑞河创校的初衷是为中国茶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打造成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

2011年9月26日,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在港上市的大陆茶叶“第一股”(IPO)。

不论是产品开发、品牌营销,还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天福无疑都是中国民营茶企的领跑者,它的成功模式堪称“教科书”。

在福建,像李瑞河这样回乡“做茶”的茶农、茶商还有很多。可以说,茶已是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闽投资发展的台资茶企有100多家,仅安溪一县就有台资茶企30余家,而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更是两岸茶业先行先试、合作双赢的标杆。

▲台商谢东庆在樱花园

2006年7月挂牌成立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地处永福镇,平均海拔780米,与台湾阿里山的气候和海拔极为相似,是宜茶的理想之地。

15年前,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茶商谢东庆,为寻找一片适宜产制台湾高山茶的茶园,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考察了福建、广东、海南等省的产茶区。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选定了漳平永福。在谢东庆的“示范带头”下,台企主要从事茶、果、花三大特色产业。

如今的永福,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它已不仅仅是大陆高山乌龙茶的主产区,还是一处高颜值的网红打卡胜地。

每年春天,近万棵樱花怒放,粉红桃红与青翠的茶园交织在一起,组构出一幅唯美诗意的画卷,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前来赏花品茶。

从2012年起,每年1月,漳平市都会如期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十届,形成“茶园+樱花+观光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2016~2019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4年在全国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台商李志鸿也是产业融合的带头人。2004年,他来到祖籍地永福镇创办农场,开发茶园2500多亩,致力于发展高山茶产业。2015年,李志鸿的农场入选福建省级现代观光工厂,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以文化展示、制茶观摩、休闲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交流中心。

“2019年,我们年产精制高山茶49吨,产值6000万元,为当地提供劳动力务工收入350万元,为当地34户扶贫户采茶工或临时工提供劳动力务工收入60万元左右。”李志鸿说,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农业旅游,让农业“接二连三”,未来大有可为。

△台商李志鸿在永福镇创办标准化高山茶制茶厂。人民网 苏海森摄

2018年,受大陆频频出台的惠及台胞农林措施鼓励,台农、福建龙岩御山晨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濂丰下定决心,将茶园规模从300亩猛增到1000亩。四年过去,茶园已有数十倍余的增量产出。

“茶叶直供给茶饮料厂家,又新开辟茶园观光旅游。”陈濂丰说,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乡村游,为茶园带来人流,“前景非常可观。”

龙岩漳平是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也是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截至目前,台创园内入驻台企82家、汇聚台农600余人,打造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48个,高山茶种植面积5.5万亩,年产茶1600余吨,实现产值10亿元。

连续四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国家级台农创业园评比中居于首位。专家认为,此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台农集聚发展、辐射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双赢的示范样板。

漳平基地的员工正在用稀释的“豆浆”浇灌茶园

福建自2006年率先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除漳平永福外,还有漳州漳浦、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福州福清、泉州惠安等共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这6个台创园综合评价连续4年包揽全国前六名。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批台资农业项目31个,合同利用台资2350万美元。全省9个产业园新批台资农业项目32个,合同利用台资4300万美元。

2021年,福建全省新批台资农业企业项目78个,合同利用台资1.18亿美元(累计2867个,43.38亿美元),项目数和资金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上述数据表示,福建围绕乡村振兴国策,大力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

当然了,在台商“登陆”的同时,亦有闽商“登台”。2009年,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台湾鹿谷乡杉林溪猪高湾上,建立“海堤茶叶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这也是大陆企业首次在台湾设立的茶叶基地。

文化交流:一味同心是中华

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工夫茶”是两岸共有的“茶艺”。“工夫茶”原指武夷茶精细的制茶工夫,后又衍生出泡饮方式,并从闽北传播至闽南、台湾、潮汕。台湾茶人在梳理了历代饮茶方式及工夫茶的泡饮技艺后,提出了“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 “茶礼”。

进入90年代,茶艺“种子”在大陆已是落地生根,许多产茶区在总结整理地方茶史茶文化的基础上,创编了富有地方名茶及民俗特色的茶艺,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畲族新娘茶》(福安)等。另外,拥有青、红、白、绿、花等多茶类且名优茶品种繁多的福建,产茶区、茶企都创编了风格、主题、形式不同的茶艺。

茶艺在大陆的勃兴,也带动了茶艺教育的繁荣。除福建农林大学、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漳州科技学院、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安溪茶业技术学校等老牌学校开设有茶学专业外,2011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承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三农”特色课程教学资源——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此后,该校文经学院还设立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

2012年创办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本科也设有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的专业。规模不一的民营茶艺兴趣班、培训班、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

无我茶会

由台湾知名茶人蔡荣章最先建议发起的“无我茶会”,也在大陆掀起了茶会雅集的潮流。自1992年开始,无我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17届。

无我茶会,对现代茶会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具启蒙意义。今天,不同规模、主题、形式的茶会雅集在福建乃至全国皆是彬彬称盛,以茶为核心,融入了香道、插花、音乐、戏曲、书画、工艺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画了一个文化大“同心圆”。

与茶会密切相关的是茶空间。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到一方茶席,大到茶室、茶馆(茶类)、茶屋、茶庭等,皆是茶空间。在台湾,茶文化复兴如火如荼,涌现出了紫藤庐、食养山房、茶家十职、冶堂等著名的茶空间。这些茶空间,不单一处泡茶品茶的场所,还是了一个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茶美学”空间。

茶美学空间设计与营造的理念“西”传福建后,茶店、茶楼、茶艺馆等茶空间的面貌为之一新,颜值与文化品味同步在线,给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品茗体验。不少爱茶人还在自己家中辟一茶室,布一美席,或一人独饮,或邀二三好友同饮,舒放身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品茶、爱茶是我们共有的习性。”范增平说。

闽台茶界,一味同心是中华。

1995年武夷山无我茶会,前排右二起黄镇国蔡荣章姚月明,后排左四为郑汝平,右一为陈德华,右六为黄锦枝

两岸(闽台)茶业交流十年大事记

2011年9月25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正式成立。

2012年6月29日,“闽茶中国行”活动走进南京。30日9时,两岸100多名茶人将齐聚中山陵,举办“两岸茶人,茶祭中山”祭茶大典,用前期采集的闽江之水、长江之水和阿里山泉水共泡一壶两岸好茶,用香茗拜祭孙中山,畅叙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茶人共同以茶来祭奠孙中山先生,这在1929年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以来尚属首次。

2013年5月27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安溪举行。

2014年6月,第六届海峡论坛期间,首届海峡茶会在安溪县开幕,举办5年来,它已成为推动两岸茶业贸易洽谈、交流合作的平台。

2015年9月9日,一批重达2.9吨的福建白茶出口台湾地区,实现闽茶首次输台。

2016年4月15日~20日,由厦门、安溪、武夷山、漳州等地茶商、茶农组成的2016两岸斗茶赴台交流考察团走进台湾,与台湾茶界展开深入交流。

2017年11月5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协办的“2017海峡两岸茶业对接会”在厦门举行。

2018年6月23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18海峡两岸茶企交流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2019年10月15日~20日,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安溪举办。

2019年12月25日,茶道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光生,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承茂,天福集团创办人、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等两岸茶人,齐聚漳浦,举行“2019年海峡两岸茶界高峰对话”。

2020年8月,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包装委员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茶叶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2020年10月16日~18日,2020年“元泰杯”鼓楼区首届闽台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在福州举行,50名来自海峡两岸茶艺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同台竞技。

2021年2月3日,“海峡两岸名茶推广中心”在福州正式成立。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